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高考研析新人教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新人教版
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因
思 想
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农抑商”等 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 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 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 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推动了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科素养〕
(一)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 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家国情怀是学习 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 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学习和探究 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 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 都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故 选D项;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 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因此并不能证明中央剥夺了宗室特 权,故排除B、C项。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在宋代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宗室成员也有机会凭借自 身的努力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赢得了士大夫的认可,并逐渐融入士大夫群体,体现 了宋朝理性施政的精神,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朝允许和鼓励宗 室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士大夫群体,与科举程序的公正性无关;C项错 误,材料中的措施涉及的是宗室子弟,与平民无关;D项错误,这些措施不能防范 宗室结交士大夫。
必修二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整合
〔时空坐标〕
〔体系构建〕
〔归纳拓展〕
[纵向贯通] 一、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方面
特点
农业生 产模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考点题号发达的古代农业1、2、3、4、5、6、13古代手工业的进步7、8、9、10、11、12、14一、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地位的理解。
土地和五谷的代表被上升到国家象征的高度,主要反映出当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社会现实,所以选B。
A项讲的重视祭祀,与题意不符,排除A;C项讲的是农业与土地的关系,而题中强调的是农业与土地的重要性,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D项讲的是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等特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2012年海南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并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
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
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
3.(2011年山东文综,10)如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B 图片反映出汉代农民使用较为先进的农具进行耕作,说明当时农民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错误。
汉代时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故C项错误。
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新人教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介绍景德镇 的瓷器、佛山镇的铁锅和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广泛销售为例,说明明清时 期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选B。 答案:B
视角5 隐性热点·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 唐代,运河沿岸的汴州(开封)“舟车辐辏;人庶浩繁”,运河流经的扬、润、 苏、杭等州发展成为重要的都会,而六朝时期的大都会金陵(南京)却成为润州(镇 江)的属县。上述现象说明当时( ) A.城市经济与政治功能分离 B.南北经济交流带动城市发展 C.江南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D.交通状况决定城市地位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 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 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 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2)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南方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3)影响着城市布局的变化,从曹魏时期开始,在城市建设中有了明确的规划,城 市的中轴线出现,城市的主体——宫城坐北面南、左右对称,加强了中轴线的纵 深,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城市设计思想。
观点五: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 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自960年建立到1276年灭亡,历时300 多年;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 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 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 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 峰。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复习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导航】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主要部门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其中,古代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鼎盛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代中国已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之大潮。
【考点概要】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其中:①早期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生产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②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生产模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2)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犁耕法、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③耕作技术的成熟:春秋至秦汉:两年三熟,代田法,区田法——魏晋:《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年——宋元: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
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
③瓦解原因:A.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B.战争使劳动力减少。
C.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代表: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8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课件人民版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中唐 以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 心南移完成。
(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 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 影响。 ④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 向沿海逐渐转移。
4.水利事业的发展 (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 (2)水利工程 ①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__都__江__堰__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②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 带的干旱地区。 ③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3)灌溉工具 ①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_高__转__筒__车_。 ②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 ③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
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刀耕火种”:在原始山林中,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 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铁犁牛耕 ①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 具。 ②发展: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__耦__犁;东汉时出现一牛挽 犁的耕作技术。 ③成熟: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_曲__辕 ___犁__。
第18讲 古代中国的 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 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 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自然条件等因素造成的多样性、不均衡性是古代中国农业发 展的又一特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正是这一特点的充分体 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5.生产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工具简陋。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封建(fēngjiàn)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土地私有制 ④影响: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封(zì建社jǐ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
为沃野。③(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问题】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十四页,共36页。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本题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一个是导 致该现象的原因,“原因”回答的依据既有材料又有所学知识。 (2)提信息,找关键: ①中时间为“西周”,当时主要农具是耒耜,一人最多能耕种十亩地。 ②中时间为“战国时期”,秦国使用水利灌溉之后,关中(Guānzhōng)成“沃野”。 ③中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表明当时使用“牛犁”之后,一家五口可种百亩地, 粮食产量也大为增加。 综上所述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其原因与水利兴修、农 具改进及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3)联所学,找关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青农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 (qīn
(3)铁犁牛耕
gtón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铁农g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新人教版
第十八页,共38页。
二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①受雇于私营 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 置官局,设机 800 张,织工 2330 名。至康熙六年(1667 年) 缺机 170 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 3400 张。“家杼轴而户纂组,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 依为命久矣。”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十九页,共38页。
思考 2 史料二反映出民营手工业的什么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由①处可知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的特点。 由②处可知当时私营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十页,共38页。
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①匹妇蚕之,则老 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思考 3 史料三反映出家庭手工业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
产品
与市场 劳动力
的关系
地位
民营 手工
业
民间私 人经营
明中叶后
民间消费的 在市场 私营主
占据主导
产品
流通 雇工
地位
家庭 以家庭为 供自己消费 手工 单位,自 和交纳赋税
业 主经营 的产品
剩余部 分出售
农民 自身
农户的副 业
第二十三页,共38页。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第三十六页,共38页。
3.[2017·山西重点中学模拟]头饰,作为装饰性最强的 首饰(包括发饰、耳饰和帽子),自古就被女子所喜爱。下图 是秦泰轩珍藏部分古代头饰,从图片看我们可以知道(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征。(2)小农经 官营、民营和
本模式, 是古代 存,官营手工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主旨 归纳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 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 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水利事业
都江堰 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 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_______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2.汉代: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井渠”,王景带领人民治 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3.隋唐至明清时期:我国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灌溉工具。
【辨析比较】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 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最本质 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它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 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 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阶段特征
南移的表现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
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经过“安史之
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乱”, 生产遭到严重破 隋唐五代: 开始并逐 渐南移 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 坏, 且北方游牧民族不 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 断南下冲击中原农耕 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 区; ②隋朝大运河开通 长安和洛阳。“安史之 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
阶段特征
南移的表现
南移的原因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 ①北方战乱, 经济破坏严重; 耕作技术进步, 兴修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 东晋南朝: 南北经济 差距缩小 了很多农田水利, 农 动力和先进技术;③南方少 作物品种增多, 单位 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 面积产量提高。 两晋 当地经济的发展;④统治者 之际, 是中国历史上 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 一次高潮 策;⑤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 越(而北方气候逐渐变冷)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件人民版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冶铸业 (1) 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 平,青铜器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2)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 (3)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4)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
水排 风装置—— 6 ________ 。 灌钢法 (5)南北朝时期出现 7 ________ 。
(4)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
(5)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区,丝织工艺水平提高。
黄道婆 (6)元代 4 ________ 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棉布逐
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
雇佣 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 5 ________ 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
2.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 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 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 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B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4)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 (5)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 达到顶峰。 (6)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
瓷路 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 12 ________ ”。
古代手工业
解读: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长期存在,为中国古 代手工业领先世界提供了政治保障;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使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尤其是民营手工业发展 缓慢。
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成为职业世袭 的“匠户”。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教学案
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第13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两汉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
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耕作技术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其基础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三、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考点要求:(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土地制度的演变;(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早期农业1、原始农业(原始社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农具:石器(石刀、石斧、石犁)(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制。
(氏族公社公有,集体耕种)2、商周农业(奴隶社会)(1)耕作方式:石器锄耕(2)农具:出现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耒耜(松土)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名为国有,实为王有)。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二、传统农业(封建社会)——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重要变革:由人力发展为畜力。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2)两汉时期:①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使铁犁朝一个方向翻土。
②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还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④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至此,我国耕犁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赵过推行代田法。
(是对垄作法的发展)(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魏晋以后直至今天基本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3、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①战国的都江堰(四川成都“天府之国”);②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①曹魏:翻车(又称“龙骨水车”人力)②唐朝:筒车③宋朝:高转筒车(水力)中④明清:风力水车4、土地制度:(1)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地主土地所有制)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第06单元提升课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古代商业总体趋势在不断发展,但速度比较缓慢。
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
4.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后两个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2018·孝义模拟)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解析:选A根据材料“‘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 项错误。
二、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的不同1.从发展水平看,宋朝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高考研析新人教版
1.[xx·福建高考]《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故D项正确。
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唐朝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
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
2.[xx·天津高考]“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自宋代至明代,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
这
得益于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
A、C两项不属于“前提条件”;棉花成为经济作物是棉纺织技术改进的结果,故排除D项。
3.[xx·福建高考]《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表明工匠职业是世袭的,不可更换工种,排除①④,正确答案为B。
(1)古代中国手工业曾经长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高考对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的考查主要是要求认识不同时期手工业产品的特色。
(2)高考试题一般将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生产模式与农业、商业进行综合考查,要求认识小农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3)从古代手工业产品的特点出发,考查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及其与市场的关系。
仿真练习
1.[xx·莆田质检]《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
这反映了当时楚国( )
A.水利事业发达 B.青铜铸造业发达
C.铁器应用于军事 D.铁农具普遍使用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取铁英……铸成……三剑”可知所铸为兵器,故C项正确;A项同题干所述内容范围不同,故A项错误;题干中所述为冶铁,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为兵器而非农具,故D项错误。
2.[xx·山东临沭月考]《四书训义》中写道“来百工则通功易事,农末相资,故财用足”。
这种观点( )
A.肯定了工商业者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B.指出了大贾富民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
C.论证了商人在合理范围内谋利的合法性
D.强调了手工业者进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农末相资,故财用足”的意思是农业和工商业相互促进,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意。
3.[xx·衡阳月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特别是我国的古代陶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和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历史文化是当前挖掘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
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
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继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这个记载表明( )
A.官窑瓷器明朝时大量投放市场
B.官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C.官府控制了全国的民窑生产
D.政府对官窑的工艺水平要求日益提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材料只是表明明代官府诏令官窑烧造瓷器数量巨大,而官窑瓷器只是满足官府需要,并不投放市场,B项正确;A、C、D三项所述材料未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