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师配套课件 第一单元 第3课蜡烛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蜡烛》教学课件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 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 本文以“蜡烛”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来组织 材料,涉及一天一夜时间,地点是在方场上, “蜡烛”的出现是在掩埋好烈士以后,此前的 所有内容,都是为“蜡烛”作铺垫。 •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 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 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 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 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 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 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事件感人人物感人: •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 •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在感人因素上着力描写;突出蜡烛,突出 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老妇人的形象
• 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 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 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 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 ③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 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 葬烈士。 •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 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 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 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给下列字词注音:
烧 灼 匍 匐 瓦 砾 桥头堡 腋 下 地 窖 拂 晓 育乞西 鞠 躬
第3课《蜡烛》课件(共60张PPT)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 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 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 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 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 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 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炮火的很多次描写,为 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 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 惧。
契
(qì )契约
锲 (qiè)锲而不舍
揣
(chuăi)揣测踹Fra bibliotek(chuài)踹开
喘 (chuăn)喘气 湍 (tuān)湍急
窟 (kū)窟窿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
也没有。竭:尽。
副:符合。 永远流传,不磨灭。垂, 永垂不朽: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流传。朽,腐烂。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 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 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 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 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蜡
烛
苏联 西蒙若夫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 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 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 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 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 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 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 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 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 战斗情谊的见证。
•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 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 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 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 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 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 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原创第3课《蜡烛》课件(共60张PPT)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 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 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 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 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 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 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 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 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 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鞠躬: 瓦砾:
地窖:
弯身行礼. 破碎的砖头瓦片. 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 地下室.
颤巍巍(chàn wēi):
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 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 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 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 的人和事更系统。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 事 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 件 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 : 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 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 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 美什麽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 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 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对炮火的11次描写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 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 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 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 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 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1、对炮火的11次描写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 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 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 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 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ppt优质课件
ppt精品课件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
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 “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 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
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
ppt精品课件 三、文章还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它们又各有 什么作用? 对黑围巾有五次交代。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
形象有极大的作用:黑色的大围巾”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 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如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
“休息”。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 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我们从中感知这 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伟大内心世界。
ppt精品课件 体 味 探 究:
1、为何小小的蜡烛会使你感动?
2、你觉得老妇人的哪些行动使你感动? 3、行动描写能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你觉得本文哪一节能体 现这一特点,你体味到她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着讲一下。 4、最后两节的描写使你想到了什么?
给下列字词注音
zhuó
ppt精品课件
bǎo
jiào
烧 灼 匍 匐 瓦 砾
qì kē
pú fú
桥头堡
yè
地 窖 拂 晓
fú
腋
lì yē
下
wēi
qǐ
颤巍巍 舀
育乞西
jū gōng
yǎo
契柯拉耶夫
鞠 躬
认识多音字
削 xiāo 削去 xuē 剥削 păi 迫击炮 迫 pò 迫不及待 堡 间 jiān 间距 jiàn 间歇 băo 碉堡 pù 十里堡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 课:《蜡
烛》课件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
捧一捧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
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
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幺寓意?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幺这篇课文为什幺以蜡烛为题,有什
幺深意呢?这是一支怎幺样的蜡烛呢?
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59 至1971 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三部曲获1974 年度列宁奖金。
西蒙诺夫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
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
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
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 蜡烛 课件(共22张PPT)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生者 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
读准这些字音
契(qì )柯(kē)拉耶夫
瓦砾(lì ) 地窖(jiào) 揣(chuāi)在怀里? 匍(pú )匐(fú ) 腋(yè )窝 僵(jiāng)硬 颤(chàn)巍巍 肃穆(mù )
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 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 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 ──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 头。 [问题]: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 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 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 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 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问题]: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 意味? 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 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 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 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问题]:句中“耸立”是什么意思?用在 这儿有什么作用 ?
“耸立”是高高直立的意思。“耸立”在这里表明瓦砾堆之高,表明战争的残酷和 严重的破坏性。
4.“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 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问题]:你能体会出句中蕴含的深意吗?
红军士兵们被老妇人的行动和感情深深 感动,并从中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火遍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及大
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太平洋、 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 斗。 尽管在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反法西斯的抵 抗已经开始,但一般认为战争从1939年9 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 日日本向盟国投降而告结束。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 课件
说明奥列格等人占有有利的地形,为下文赢得莉娜 “成人浴”的时间埋下伏笔。
一方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另一方面表现了奥列格 等人对莉娜的关爱与呵护。 这几句话,总结了全文,点明了主旨,表达了莉娜对奥列格等人舍己为人 的高尚品质的赞美,抒发了莉娜对他们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的感激之情。
我不同意这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因为不为莉娜的“成人浴”,奥列格 等人也有可能牺牲,另外,奥列格等人作为军人,他们为 保护人民而牺牲,他们的牺牲是无上光荣的,是值得的。
B
fú yè
穆
C
jiào 屏
匍匐
lì 鞠
环境描写,说明法西斯强盗毁灭了南斯拉夫人民生活的家 园,人们无家可归,同时也反衬了老妇人坚强的意志。
动作描写,“跪”“取”“蹲”“拾”“插”等动 词,生动地表现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至真至诚的情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1年11月2021/11/32021/11/32021/11/311/3/2021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1/11/32021/11/3November 3, 2021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1/11/32021/11/32021/11/32021/11/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课件(共13张PPT)
阅读要求:
• ①注意标注出重点字词的读音;
• ②圈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 要素。
重点字词:
fú
lì
• 拂晓 瓦砾
jiào jūgōng chàn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永垂不朽: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没有一点力气。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 2021/11/72021/11/72021/11/72021/11/7
2、南斯拉夫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
• 明确:老妇人憎恨法西斯, 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 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 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 的爱。
1、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明确: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 险埋葬苏联红军烈士。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
.
.
.
3、文中烛光有何象征意义?
• ①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 ②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 ③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祈祷和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欢迎指导
生命 之光
哀思
两国 情谊
整体感知: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晚上到第二天拂晓。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一个方场上。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五个苏联红军(包括烈士契柯拉耶夫)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第3课《蜡烛》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 课《蜡烛》课件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幺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幺这篇课文为什幺以蜡烛为题,有什幺深意呢?这是一支怎幺样的蜡烛呢?蜡烛西蒙诺夫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2.理解文中“蜡烛”的内涵;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感。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 年开始写作。
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 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 年至1971 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 年度列宁奖金。
1944 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10 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并填在下面。 时间: 地点: 人物: 答案: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的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起因: 经过: 结果: 答案:起因:五个红军战士决定要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一位 苏联红军战士牺牲在必经的一块方场上。 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
﹒
﹒
lì
间歇(
屏障(
﹒
匍fú(
)
sǒng(
zhuó
)立
jiàn
地jiào(
pínɡ 匐 耸
)
窖
答案:jū fú
2.据义பைடு நூலகம்词
(1)
(2) (3)
:(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3)精疲力竭
答案:(1)永垂不朽 (2)名副其实
(4)“蜡烛”在文中有怎样的特殊含义? 答案: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 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第3课 *蜡
烛
1.题目解读 “蜡烛”表面是指老妇人为悼念红军烈士,在他坟头上点 燃的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实际上是象征着红军战士的
生命之光、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以及两国人民的战
斗情谊。以“蜡烛”为题,一语双关。
2.图解课文
1.正音辨形
﹒
鞠躬( 烧灼(
) )
拂晓(
﹒
) )
瓦砾(
﹒
) )
结果: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
表达敬意。
(2)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答案:她是一位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 苏联红军满怀敬意的老妇人。
(3)文中对“炮火”的多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 品质。
【知识链接】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作用如下: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
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②为情节做铺垫;③推 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分析环境描写的答题步骤: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根据所掌握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写出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