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禧遗民心态的变迁_张裕强
明遗民文论的代表——论魏禧文论的时代精神

2 0 1 7年 第 1 6卷
谈的圣人之道 : “ 窃以为圣人之道, 下学上达之方 , 其行在 孝弟忠信 ; 其职在洒扫应对进退 , 其文在《 诗》 《 书》之身 , 在 出处 , 辞受 、 取与; 其施之天 下, 在政令 、 教化 、 刑法 ; 其所著之书 , 皆以为拨乱反正 , 移 风易俗 , 以驯致乎治平之用。 ” l 4 可见, 遗民们理解的道即
V0 1 .1 6 No . 1
J a n .2 0 1 7
明遗 民文 论 的代 表
— —
论 魏 禧 文论 的 时代 精 神 朱泽 宝
( 复旦 大 学 中国古代 文 学研 究 中心 ,上 海
摘
2 0 0 4 3 3 )
要: 清初 文人魏 禧在 文 学评 论上 卓有 建树 , 他 的 文论 在 继承 前 代 优 秀思 想 资 源 的 同时 , 又
具有 鲜 明的 时代性 , 与 当时的社会 思 潮 紧密相 连 , 体 现 了强烈 的 用世 精神 。魏 禧 的文论 堪称 明遗 民
文论 的代表 。他提 倡文 章须 明理适 用与 清初 经世 致 用 的 思潮 相 呼应 , 积理 练 识说 正 是 清初 推 崇实 学的思 想的 文章 学表达 , 而他 的 “ 真 气” 说 更展 现 了明遗 民群体 的精 神风 貌 。 关键 词 : 魏 禧 ;明理适 用 ;积理 练 识 ;真 气说 ;时代 精神
民心态加以展示。
一
廉鲜耻导致了“ 神州陆沉” , 他说 : “ 自万历季年 , 缙绅之士 不知以礼饬躬 , 而声气及于宵人, 诗字须颁于舆皂, 至于公 卿上寿 , 宰相称儿。而神州陆沉, 中原涂炭 , 夫有 以致之 矣。 ” ¨ 他列举万历 以来缙绅士大夫的斑斑丑行 , 言下 之意是士大夫 的行为须为这一历史悲剧负责。如果说享 国近三百年的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王夫之 则将“ 俗儒” 的劣迹看成是始作俑者。“ 若夫坏人心 , 乱风 俗, 酿夷狄盗贼篡弑危亡之祸者, 莫烈于俗儒。俗儒者, 以
略论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变迁——以遗民诗人集会唱和为中心

连 败 之 事 忧 心 如 焚 ,仍 勤 于 职 守 ,为 灾 民 疾 苦 来 回 奔 走 ,直
至 积 劳 成 病 。顺 治 三 年 丙 戌 (1646),陈 子 龙 隐 居 嘉 兴 时 ,
常 与 好 友 集 会 吟 咏 ,慨 叹 世 事 。 他 先 后 经 历 了 师 友 罹 难 、
至 亲病逝 的沉 痛打击 ,欲再组 义军 抗清 又遭 到阻 碍 ,“沉 忧
对 中 国 的 统 治 。崇 祯 皇 帝 的 自杀 举 动 对 遗 民 诗 人 是 一 个
极 大 的 触 动 ,“是 其 鼓 舞 ,是 道 义 启 导 、激 发 ,是 示 范 、垂 训 ,
是 人 主 施 于 臣 子 的 最 后 命 令 ”口 。 激 烈 的 民 族 矛 盾 与 斗
争 震 撼 了广 大 遗 民 诗 人 的 灵 魂 ,他 们 奋 不 顾 身 地 参 与 到 抗
关 键 词 :清初 ;遗 民诗 人 ;集 会 唱 和 ;心 态 变迁 中 图 分 类 号 :I206.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 号 :1000—5315(2018)02—0136 05
清 初 遗 民 的 整 体 心 态 产 生 过 三 次 较 为 明 显 的 变 化 ,这 种心 态 的变迁是 在不 断催 化酝酿 中 自然过 渡 的 ,就其 结果 来 说 符 合 时 代 发 展 的 一 般 规 律 。 关 于 心 态 分 期 的 问 题 ,学 界 的观点 大体上 是一 致 的 ,基 本上 以顺治 元 年 甲 申(1644) 崇 祯 皇 帝 朱 由检 身 亡 、康 熙 元 年 壬 寅 (1662)永 历 皇 帝 朱 由 榔 身亡和 康熙 十八年 己未 (1679)第 一次 “博 学 鸿 儒科 ”的 诏 举 为 标 志 性 历 史 事 件 ,将 清 初 遗 民 心 态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丛 扬 先 生 在 《明 清 之 际 的 遗 民 心 态 》中 从 历 史 学 角 度 出 发 , 认 为遗 民心态 受政 治 环境 、民 族政 策 、文 化 氛 围等 因素影 响 ,是有 规律 可循 的 ,早期 为“反清 复明”的抗争 态 度 ,中期 为 “高 蹈肥 遁”的 隐逸 态 度 ,晚 期 为 “及 身 而 止 ”的 软 化 态 度 ]。谈 及遗 民心态变 迁在 文学创 作 中 的体 现 ,诗歌 无 疑 是 最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蒋 寅 先 生 曾 说 清 代 诗 歌 “最 直 接 和 全 面 地 表 达 了 那 个 时 代 的 精 神 内 容 和 艺 术 趣 味 ”l2l8。 而 诗 人 的 集 会 唱 和 在 清 代 已经 成 为 一 种 普 遍 存 在 的 、日 常 化 的 文 学 活 动 ,与 结 社 不 同 ,诗 人 集 会 是 一 种 相 对 自 由 松 散 的 活 动形式 ,没有 规章条 约 的束 缚 ,讲 求 人 与 人之 间 的互 动 往 来 ,是 人 际 关 系 发 展 过 程 中 顺 应 需 求 而 自然 产 生 的 文 化 现 象 。遗 民 诗 人 在 集 会 唱 和 中 抒 发 情 感 、谈 论 时 事 ,这 种 群 体 式 的 交 流 能 够 较 为 客 观 地 反 映 出 不 同 时 期 遗 民 诗 人 的普遍 心理 和情感倾 向 ,对 此进行 研究 也是 总结 和 把握 清 初 遗 民 诗 人 阶 段 性 心 态 特 征 的 有 效 途 径 。
康熙己未博学鸿儒科与明遗民心态的变迁

族文化传统的政策, 倡导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思想
文化 。满汉 文化冲突消融 , 民社会也 有消解 衰落 遗
收 稿 日期 :0 0— 9—2 21 0 5
在士 大夫 阶层 中属 于精 华 部 分 , 有 负责 维 护古 具
被 荐举博学鸿儒科 的明遗 民, 普遍对这次 特科考试
持 有抵触 的态度 。虽然态 度相似 , 际遇 却是不 同 但
代崇 高道德 与文 化准则 的贵族 意识 。用他 们 自己
的话 来说 , 们是 国家 的 ‘ 土 ’ 当个 人名 节 与 他 领 。 政治 妥协相 矛盾 时 , 们 中的 大多 数 极端 分 子会 他 毫不 犹豫 地选 择 前 者 。 黄 宗 羲 、 炎 武 、 禧 等 ” 顾 魏 人 即属 于这 样 的 “ 端 分子 ” 极 。他 们 在 明王 朝 的 领 土 已经 消失 殆尽 的情 况 下 , 表 着 大 明王 朝 的 代
尊严 , 明朝精气 未亡 的象征 。因此 , 于清朝统 是 对
的。被荐博学鸿 儒科 的 明遗 民根据 际遇 大概 可分
为两类 , 类 是坚 决 拒 绝 , 以死 抗 争 , 称病 辞 一 或 或 试 , 强之而不前 者” 这类 人 以顾 炎武 、 颐 、 “ , 李 魏禧 为代表 ; 第二类 是虽 然辞 试 , 然被 敦迫 人京 , 强 依 “ 之而前者 ”l卷 《 豹 》, l (六 孙 人 ) 以傅 山 、 】 王弘撰 为代表 。 顾炎武 在这 次鸿博 之征 中表现 态度强 硬 。他 拒绝被 荐 , 以死 抗 争 , 守 民族 气 节 。康 熙 十 七 坚
论钱谦益的“文化遗民”心态

论钱谦益的“文化遗民”心态
刘振华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2000(000)011
【摘要】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钱谦益是个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人物,其一生充满着苦涩的心迹。
在他的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而又时时表现出维护传统道德的严肃面目;他本以“清流”自居,却因为热衷于功名而屡次陷入政治漩涡,留下谄事阉党、降清失节的污名。
晚年,他在柳如是影响下参与反清复明运动,在诗歌、史学著作中表现出“文化遗民”的心态。
【总页数】7页(P)
【作者】刘振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水浒后传》《后水浒传》:明清之际遗民文化心态的反映 [J], 唐海宏
2.王国维、陈寅恪文化遗民心态辨析 [J], 彭玉平
3.钱谦益晚期诗歌中的“遗民”心态 [J], 康竹
4.清初文化视域下的遗民心态研究——以陈轼《续牡丹亭》为例 [J], 张小琴
5.查慎行与明遗民社会——关于“明遗民二代”文化心态的典型解析 [J], 李圣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清初贰臣士人的心灵荒芜感

收稿日期:2009210210作者简介:白一瑾(1980—),女,四川都江堰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在站博士后。
2010年5月第37卷第3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May,2010Vol .37 No .3论清初贰臣士人的心灵荒芜感白一瑾(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 要:心灵荒芜感是清初贰臣士人心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节仕清、原有的自我道德原则被自己亲手损毁之后,他们表现出如下的状态:其一,沉溺于对时代和命运的逃避怨尤,认为渺小的自身无力抗拒时代和命运的播弄,只有随波逐流。
其二,对伦理道德和历史变迁的认识,表现出强烈的否定一切是非的虚无主义倾向。
其三,超脱现实的避世渴望,突出表现是幻想飞升成仙,奉佛佞佛,乞灵于禅学空门。
关键词:清初贰臣;心态;心灵荒芜感 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57(2010)0320088204 清初的贰臣,是已经在明朝出仕为官,又在明清易代后再仕于清朝,因而违反了儒家君臣伦理道德的士人。
这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士人群体,他们具有相似的性格弱点,面临着同样的人生困境,因而形成了本群体特有的心态。
其中,精神支柱缺失、心灵家园被毁灭导致的极度的心灵荒芜感,是清初贰臣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在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理上都留下了巨大而持久的创伤。
但此种普遍性的历史创伤作用于精神面貌、人格力量不同的士人群体,却具有深浅程度的不同。
以遗民群体而论,他们坚守内心君臣大节、华夷之辨的道德准则,也正是因为对自我心灵中精神道德支柱的坚守,而确立了自我在亡国后的生存价值。
黄宗羲自豪地声称:“遗民者,天地之元气也!”[1](后集卷二《谢时符先生墓志铭》)王夫之则言:“天下不可一日废者,道也。
天下废之,而存之在我。
论魏禧在清初的交游及其遗民的一生

论魏禧在清初的交游及其遗民的一生
李婵娟
【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9)010
【摘要】明遗民魏禧在清初的交游及生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康熙元年之前:隐逸易堂,结交里中志行纯笃者;二、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二年:四游江浙,图谋恢复;三、康熙十二年之后:经营后世、屈交清吏.他的一生体现了一名典范遗民的忠贞、坚韧
与通达,是清初遗民群体生存状态的缩影.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李婵娟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佛山,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清初关中遗民诗人孙枝蔚的交游与创作 [J], 张兵
2.清初明遗民魏禧的生存抉择及心态探微 [J], 李婵娟
3.清初滇遗民诗人陈佐才交游考略 [J], 李娜;
4.清初滇遗民诗人陈佐才交游考略 [J], 李娜
5.清初传记散文中遗民形象书写的道德范式——以清初遗民徐枋传记为例 [J], 杨
旭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四联(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商业和资本领域,IP (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已被延伸为“多维度的文化产业资源”。
在数字时代,IP 的开发与运用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全球各大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美术馆,都热衷于活化馆藏和开发文创产品,通过现代技术和创意方法对文化资产进行再创造,从而得出具有高传播性和高附加值的文化和创意融合产品。
如今,中国正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在继续发展和强化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变得尤为重要,而文博机构在当今社会与IP 结合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传播和发展动力。
中国的文博机构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传统上主要注重其学术和教育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以被大众传播和消费的形式会给机构带来更大的价值。
2015年公布的《博物馆条例》提出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
博物馆不应只满足于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功能,而应更进一步满足公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产吸引人的文创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让大众感受文化。
虽然文博机构本质上是非营利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通过合理方式实现经济效益。
文博IP 可以理解为携带观众情感、有多种产品开发潜力的原创文化作品。
这样的原创文化作品,通过跨媒介推广可以实现更有效传播和商业价值最大化。
这对于文博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如今的文博展览形式和内容正经历着深入且深刻的变革。
2023年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考博题1.古代汉语2.先秦两汉文学3月22日上午古代汉语一、标点30分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報檇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成吳子將許之伍員曰不可臣聞之樹德莫如滋去疾莫如盡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后相后緡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於是妻之以二姚邑諸綸有田一成有衆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衆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過而越大於少康或將豐之不亦難乎句踐能親而務施施不失人親不棄勞與我同壤而世為仇讐於是乎克而弗取將又存之違天而長寇讐後雖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蠻夷而長寇讐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聽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三月越及吳平吳入越不書吳不告慶越不告敗也二、翻译40分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隠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逺庖廚也三、文言文写作30分《隋书经籍志》曰: “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剖析条流, 各有其部, 推寻事迹, 疑则古之制也。
”请根据对这段话的理解, 写一篇文言文, 规定观点鲜明, 层次清楚, 符合文言行文规范。
不少于3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第36卷第4期2015年8月Vol.36,No.4Aug.2015明末清初,满清入主中原,时人所谓“边夷乱华夏”之巨变。
士大夫在抗清失败后纷纷选择退隐,以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隐居于江西赣州宁都的翠微峰上,以讲学收徒、研读易学,写作诗文,砥砺志节为事。
其诗文、气节颇为人称道,“时宁都易堂九子,星子髻山七子以文章气节名”[1]。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载:“高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
’无可,明检讨方公以智也。
”[2]易堂九子以魏禧为魁,世称魏叔子,与侯方域、汪琬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
人称“魏集初出时,家弦户诵,群诧为北宋后得未曾有”[3]。
作为遗民的魏禧,面对异族统治异常悲痛,以民族大义责己,图谋复国,针对明末风气,提出“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倡导躬行实践,以匡时弊。
这种前朝遗民身份必然会产生诸如“殉难与留存”“出仕与隐居”“个人清誉与民族大义”的对立,因对立而生成的疏离心态,我们称之为遗民心态。
遗民身份及遗民心态贯穿了魏禧整整一生,不仅影响了其诗文创作,而且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事和人生旨趣。
不仅认识魏禧文学创作思想和主旨必须从其遗民身份出发,把握魏禧的教育、人才思想,更是必须结合他遗民的一生,分阶段来考察。
文章中拟结合魏禧入清前后的学习、著述、交游行事等,来论述其遗民心态的变化,揭示魏禧在经历国破家毁之后的心路历程,描绘其矛盾和复杂的遗民心态。
一、隐居翠微,实学救国甲申之变,满清入关,崇祯帝自杀,消息传来,魏禧“闻辄号恸,日往公庭哭临,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魏礼《先叔兄纪略》云:“甲申流贼陷京师,天子死于社稷。
先生闻辄号恸……谋与曾公应遴起义兵勤王。
先征君亦慷慨破产助之。
而李自成旋殄灭,遂不果。
”[4]君主罹难,农民起义不断,满清入主北京,为了躲避战乱,于是魏禧跟着父亲来到翠微峰。
据魏禧《翠微峰记》载,翠微峰地势险峻,四面削起百余丈,如斧劈然,相传自上古以来无或登而居者[5],此山无别路登顶,唯有一条仅可容一人的栈道上山,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自此,魏禧的遗民生活正式开始了,这一年他23岁,直到康熙元年(1662),魏禧38岁第一次出游江浙前,他基本上都是在翠微峰上居住,除了偶尔去过周边的程山讲学,间或与程山学派、髻山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交流学术之外,出游很少,且都在省内。
这时期的魏禧是抱着仇清立场,放弃科举,拒入城,衣儒服,隐居山林。
这一时期,魏禧痛定思痛,反思明亡的原因,与易堂诸子探讨学问,诵诗读史,抗论古今,开馆收徒,出外讲学,其思想以实学救国为主,包括他向姐夫邱维屏学习古文而放弃制举文,也是希望以文济世。
他说:“予生平论文,主于有文章编号:2095-3046(2015)04-0076-05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4.018论魏禧遗民心态的变迁张裕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济南250100)摘要:明朝遗民魏禧的一生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前期隐居翠微峰,拒不与清廷甚至山外社会接触;中期五次出游江浙一带,图谋举事;后期因复国无望,转而接触清吏以图安民,刊布诗文以求不朽。
在这三个阶段里,魏禧的遗民思想也相应地由侧重“实学救国”变为反清复明,最后转为以民生为本,以文传名。
其遗民思想发端于家庭教育和结交的易堂学友,并随着年岁阅历和学识的增长以及交游群体的变化而产生了变化。
关键词:魏禧;遗民;易堂;三阶段;变迁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5-04-07作者简介:张裕强(1991-),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1194939091@.张裕强:论魏禧遗民心态的变迁用于世。
认为士君子不能遗世独立,要关心时世,谋求有用之学。
魏禧还说出了当时人们的普遍看法:“读书所以明理也,明理所以适用也。
故读书不足经世,则虽外极博综,内析秋毫,与未尝读书同。
”[6]针对晚明王学空疏之弊,他提倡经世实学并身体力行,提出了改良科举、限田、革除奄宦等三项变法主张,并编撰《救荒策》一文,希翼能解救民困。
其《咏史诗和李咸斋》中云:“隐当为太公,不当为伯夷。
择地钓渭水,乃为西伯师。
德公处襄阳,诸葛侨隆中。
既当都会地,亦多豪杰从。
但使处孤僻,时务安得通?”该诗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以姜太公与诸葛亮等人作为楷模,做一名待时而动的贤者,似隐实用,一旦有了机会,就会出山成就大业。
可以说,以上诸言尽现魏禧此时的心志。
这一时期的魏禧主要是受到父亲和易堂诸子的影响。
下面分家庭和易堂诸子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出身八代素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魏禧生于宁都望族魏氏家族,先祖为宋代秦国公魏了翁,自七世祖祥公迁自宁都,代以力田致富,后以诗书传家,世代有通人,每有获得功名者。
魏禧父亲魏兆凤,因受朝廷征辟不就,人称征君,生三子,魏祥、魏禧、魏礼[7]。
而据《国朝先正事略》:“魏兆凤,以孝闻,居丧哀毁如古礼。
家故饶于财,好施与,急人之难逾于己。
”[2]另据同乡杨文彩记载,魏兆凤自幼爱好诗书,不喜嬉戏,为人忠孝,有大节,慷慨大义,捐钱修桥筑路,造福乡里,晚年还取葛天氏之民语,自号天民[8]。
综上,我们可以不难发现,魏禧父亲本身品格高洁,见识颇高,才干突出,以此方能为朝廷征辟。
而魏氏世代在乡里向有贤名,嘉靖时候其先祖希简公就曾捐谷万石。
魏兆凤显然继承了优良家风,不仅慷慨大义,能解人难,还以学问见长。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魏兆凤以朝廷多党人,出世也不得志行,不就征,且以天民自居,私比东晋著名隐士陶渊明,由此可见其隐遁之心。
之所以在这里详细介绍魏禧家世,实在是因为魏禧的遗民生涯与父亲关系甚大,与魏氏几代重文教,讲气节,重情义息息相关。
魏禧自幼受到父亲“亢志厉节”的影响,养成了他坚韧不屈的性格,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不仅爱好读书,十岁师从崇祯戊辰(1628)选贡杨文彩,甚至来到翠微峰,也直接与他的父亲有关。
也有学者认为是受到理学影响,“魏兆凤非常有气节,明亡以后,誓不为清效力,剪发为僧,隐匿在翠微峰,躬耕自给。
而这也正是理学的风骨。
”[9](二)志同道合,易堂诸子以文章、气节相推重易堂诸子即魏禧其兄际瑞、弟礼、姊婿邱维屏,同邑李腾蛟、彭任、曾灿,南昌彭士望、林时益等八人,皆以文章、气节名重于海内,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一个文人集团。
这里有直接参与反清斗争的彭士望、曾灿。
彭士望正是在助杨廷麟募兵抗清失败后,经宁都,与魏禧一见定交,才携林时益前往翠微峰。
而曾灿随父提兵数万人,赤日徒行二百余里往救赣,失败后削发为僧,隐居山里。
而林时益原姓朱,为明朝宗室之后,与彭相交深。
至于其他几人都是本地望族之后,文章气节很高。
魏禧与他们交往,除了直接感受到他们那份赤胆忠心,奔赴国难的家国天下的情怀外,更是被彭、曾等人身上表现的民族气节所折服,为这种英雄气概所震撼,所以才有一见倾心,相交恨晚。
至于诗文创作,学问进步方面,也是获益良多。
易堂中为古文者,他最服膺其姊婿邱邦士,凡有作必相与论定,其文集也特请他作序。
至于经史方面,彭士望力于古文辞,尤精于《春秋》《左传》诸史,晚年讲求实用之学,反对空谈。
彭士望提倡古文实学,其论文以“真实有用”的观点为其核心和灵魂。
这点上和魏禧不谋而合,或者说魏禧受其影响。
我们会问,魏禧为何能隐居多年而不出呢?除了因为贪恋妻子,照顾年迈的双亲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么?有,林时益和彭任以及曾灿。
林氏卜居冠石,结庐佣田,非其力不食。
冠石宜茶,时益以意制之,香味拟阳羡,所谓林茶者也,工书,喜为诗,晚好禅悦[10]。
林之乐犹如彭任,彭一生隐居,仅仅去过一次程山,安于躬耕自足,诗文自娱自乐。
至于“江西山水画的始祖”,被扬州八怪推为“一代画宗”的清代书画家曾灿,之后削发为僧,遁入空门,四大皆空。
在这些好友的影响下,魏禧隐志更坚定了。
二、奔走江浙,企图恢复魏禧自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十一年(1672),曾经先后两次出游江浙,途经今天江西吉安、南昌等地。
这将近十年的时间,是魏禧的人生第二个阶段。
经历前期多年的隐居生活,自觉文章道义已然有所得,需要躬行实践之。
这段时间他的主要行动和目的是阴结江浙遗民,广交天下侠客游士,图谋举事。
魏禧曾一再表示欲于“行伍屠沽”中物色“非常之人”。
他说:“当天下之变,任天下难事,必有倜傥非常之人好义而轻其身者,毅然自奋于毁誉利害之外,然后其事可济。
”他在《答李又玄》中说:“士生今日,所可为当为者,正非一端。
虽文驾班、马,诗驱李、杜,尚是第二层三层事。
”[5]连一向引以为傲的经世文章都不是魏禧所追求的第一层事情,第36卷第4期77那么究竟什么才算呢?细细揣摩其意,不难领悟其言论背后的“反清复明”之心。
关于魏禧谋求恢复的论说,虽然也有部分学者不赞同,比如学者赵园认为证据不足以说明易堂九子有反清的预谋和行动,并反驳余英时,认为纯粹是推测[11]。
但更多的学者是认可的。
胡守仁认为魏禧隐约可见此心:他在《魏叔子文集·序言》写道:“撰写《大铁锤》其人奇,其事奇……殆寓有深意者,其欲为故国报仇之心隐约见之。
”[12]余英时说:“(易堂)九子于清初图谋恢复最为积极,毕生奔走四方,连结豪杰,为晚明遗民放一异彩。
”[13]李婵娟则认为“虽然没有直接材料证明魏禧参与过反清复明,但通过旁证可以推测出魏禧有着强烈的反清复明愿望,且终其一生都在为这种理想积极奔走”[14]。
另外,汤宏在《魏禧遗民心态研究》一文中,也持相同观点,也认为透过魏禧诗文等可以间接窥探出魏禧的这一想法。
他在文中还补充说:“以出门游历的机会以联络其他明遗民,共同图谋恢复明王朝,是魏禧当时游历的目的之一。
”[15]上述学者在各自的论述中,针对魏禧“反清复明”的思想虽或泛论,或详考,或确信,或审慎,但其旨却同,即都认为在魏禧的遗民生涯中,有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反清复明思想。
不过,限于史料,他们都没有指出魏禧具体的行动。
据考证,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十一年(1672)年间,魏禧出游江浙,结交同道,著名的有:魏禧在康熙元年初游吴越之时结交金石之交顾祖禹,顾先生于甲申之变后作诗“杀贼有心为厉鬼,报君无路恨苍天”。
还有归有光曾孙、晚明复社成员归庄,亦号普明头陀,晚岁居僧舍。
而冷士嵋是明诸生,甲申之变后,弃去举子业,绝意进取,终身不入城府,此举颇类魏禧隐居不入宁都城。
还有阎尔梅,崇祯三年(1630)举人,曾入复社,享有重名,曾入阁部史可法之幕,献以奇计而不用,遂遁海上,改披缁服,号为“蹈东和尚”,继而奔命于天下,年七十始居而不出。
此外,康熙元年壬寅(1662),结识孙默。
1670年拜访皖中的魏禧欲师之的曾经到过易堂的方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