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防范及医院的自我保护
如何防范医疗纠纷
如何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纠纷是指由于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违法、过失或故意造成患者身体损害、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而引发的争议、纠纷和矛盾。
医疗纠纷造成了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削弱,对患者的安全和利益也带来了威胁。
为了防范医疗纠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完善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基础。
医生应该积极倾听患者的意见和需求,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解释医疗方案、风险和预期效果,增加患者对医疗过程的理解和信任感。
医生和患者应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关系,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诊疗的最佳效果。
二、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更新医疗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严格遵守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严守职业道德底线。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和错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对于解决医患纠纷和恢复双方关系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包括设立专门的医疗纠纷处理部门和人员,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程序。
医疗机构还应加强与医疗保险公司、司法机关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解决途径和机制,提高医患纠纷的解决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执业行为、诊疗过程等进行规范和监督。
医疗机构要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和规章制度,建立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对医疗行为的合规性进行检查和评估。
对于违反规定和法律法规的医务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纪律和法律措施,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安全。
五、加大对医疗纠纷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医疗纠纷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医疗纠纷的认知和了解,加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医院可以定期举办医患沟通培训班,向医务人员传授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处理纠纷的方法,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和应对能力。
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措施
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措施医疗纠纷防范措施(一)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依法执业意识和诚信服务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
1、院科两级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职责、规范,使其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使医护人员自觉的依法行医、诚信服务,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采取以自学为主,集体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为辅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及文化素养。
(二)院科两级加强诊疗质量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考核,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1、强化“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力度,加强医务人员基本功训练。
2、医务人员认真执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诊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考核。
3、提高医疗护理文件书写水平,做到客观、真实、规范、及时、准确、完整并做好保管工作。
4、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对有创操作、抗生素使用、手术知情同意等内容,切实履行告知义务及签字同意程序。
5、做好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指导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低年资医师、护士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6、不定期选派科室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积极参加院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研讨,不断开拓眼界,同时做好所学知识的讲授工作,提高全员业务素质。
7、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前,充分做好论证、预案、知情同意等准备工作,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加强院科两级质控,分析总结院内、外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隐患,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1、院质控组织除不定期抽查外,每月对各科进行一次全面质量检查考核。
监督各科室和医务人员对医疗卫生法规、规章、职责、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等的执行情况,同时对医疗工作中发现的医疗缺陷和问题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和跟踪调查,并制定改进措施,从严把好质量关,使诊疗全过程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标准。
医护人员如何避免医疗纠纷
医护人员如何避免医疗纠纷医疗纠纷是指因医疗行为引发的争议和纠纷,给医护人员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压力。
为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护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医护人员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职业使命和责任,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
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用语得当,不产生误解和冲突,同样要尊重患者的选择和决策,不得强行干涉。
此外,医护人员要定期参加职业道德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
其次,加强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是化解矛盾、预防纠纷的重要方式之一、医护人员要做到在诊疗过程中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告知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回答患者的疑问和解决患者的困惑。
在与家属的交流中,要尽量通过专业知识和医学教育帮助他们理解病情和医疗措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争执。
第三,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和规范操作规程。
医护人员要严格遵守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操作规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
医护人员要遵循规范操作流程,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对各类医疗行为进行科学细致的记录,为纠纷的解决提供依据。
在医疗过程中要遵循“三检查,两核对,一报告”的操作原则,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四,建立健全医疗风险防范机制。
医院和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疗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安全监控。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实施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风险。
建立医护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章制度和造成医疗纠纷的个人进行相应处罚和纠正。
最后,加强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医护人员要加强对医疗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身的权益和责任。
在与患者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时,要进行充分的解释和沟通,确保患者明确知情并自愿接受。
同时,医护人员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避免个人或团队的医疗失误。
总之,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与法律意识的培养,改善医患关系,加强沟通与合作,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和规范操作规程,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从而有效预防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理
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理医疗安全是医院工作的核心理念,防范胜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为了保障医疗安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以质量为核心。
医院的质量是前人努力和奋斗的结晶,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提高和维护。
质量是医院生命的体现,没有质量就没有安全,没有安全就有纠纷。
因此,预防医疗纠纷是医疗工作的系统工程,医务人员需要从细节、环节和过程入手,严格遵守医疗规程,全面维护患方权益。
同时,医务人员需要接受培训,提高医疗风险意识,确保医疗工作依法、规范、科学有序,维护医院、医务人员和患方的合法权益。
二、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意识。
医务人员需要具备法规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效益意识,以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依法行医,提高医疗和服务质量,遵守医疗规范,履行告知义务,加强医患沟通,尊重患者选择,强化行风建设。
四、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
解决医疗纠纷可以通过双方协商、卫生行政部门调节、医疗技术鉴定和民事诉讼等途径。
五、医疗安全的中心任务。
医疗安全的中心任务是从源头、环节和过程防范,减少或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使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纳入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六、医疗纠纷的定义。
医疗纠纷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对医疗行为及其后果和原因产生异议所引起的纠纷。
七、医疗纠纷的分类。
医疗纠纷分为有过失医疗纠纷和无过失医疗纠纷。
有过失医疗纠纷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患者发生死亡或伤残等不良后果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所致;而无过失医疗纠纷是指患者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死亡或伤残的不良后果,医务人员没有过失,属于疾病自然转归,但患方却认为医务人员有过失,以致发生纠纷。
八、医疗事故分级。
医疗事故分为四级11等,如果医务人员的过失与患者的不良后果构成直接或间接因果关系,就构成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分为四级,根据造成的损害程度和后果进行分类。
医疗事故的构成要素包括主观非故意、诊疗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伤害后果以及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
医疗纠纷的防范和处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制度的不断完 善与深化,人们对于医疗水平和服务标准 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患者自我保护意 识与依法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或是由于社会 舆论导向所致的过度维权,近年来医疗纠 纷的发生不断增多,因此,如何加强医疗 质量管理,减少和防范医疗纠纷,是我们 应该深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六、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
2、严格依法行医 严格遵守相关医疗法规,按照执业范围进
行诊疗操作,对实习生、进修生做到“放 手不放眼”,严格保证医疗质量。
六、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
3、提高服务质量
六、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
4、执行医学文书书写规范
防范医疗纠纷要做到“六要”、“八谨 慎”
★“六要”:
1、解释要科学 。
五、康复科医疗纠纷特点
3、辅助检查风险告知不到位,发生损害或 者误诊引发纠纷
缺对诊断、治疗起决定性作用的辅助检查报告单 相关检查费用的告知 辅助检查对患者健康造成损害或者可能产生的并
发症告知 辅助检查存在的通病——检查手段的局限性不注
意告知,尤其是辅助检查的局限性和可能存在假 阴性假阳性的风险
医务人员没有过失,属于疾病自然转归,而患方却认 为医务人员有过失,属于医疗事故,以致发生纠纷。
三、医疗事故分级
医疗事故分四级11等 如果医务人员的过失与患者的不良后果构成直接或间接因
果关系,就构成医疗事故。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分甲、乙二
等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
询问到的情况要如实记载
不是简单再现患方陈述,有加工,医师应当作规范、 技术处理
不能保证患方陈述的真实性
五、康复科医疗纠纷特点
2、体格检查不细或者不到位,不能充分发 现患者的疾病体征
院前急救中易出现的医疗纠纷及防范措施
自我 院 2 0 00年成 立急救中心以来 ,从人员配备到设备更 新方面做 了大量的工作。 从接听电话 , 出车到现场急救 、 中监 途 护和 日常 的抢救物 品及器械 的检查 维修 以及人员 不断的培训
等各个环节来保证 院前急救工作 的顺利进行。医生护士迅 速、
一
1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 . 1 家属情绪 紧张 , 对地点描述不清
楚或者是 由于出事地点偏僻 , 司机对 出事地 点不熟悉 , 使救护
车不能及 时到达 而丧失 了抢救时机 。 1 抢救药 品、 . 2 器械用后未及 时补充或处 于非应 急状 态 , 或者是在 急救 过程 中携带氧气 不足而延误抢救 ,引起护患 纠
一 汐圆圈国
27 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 急能力 。护理人员要 . 认真学 习业务知识 , 断提高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和综合分析 不 能力 , 为医生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 有利 于医生及时 准确 地 作出妥善处理 。 医生也应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 随叫随到。 医生不 在时 , 根据 《 护士条例》 规定 : 在紧急情况下 为抢救垂危 患者 生
准确的院前急救使患者 的病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 , 为进一
23 选择有 经验的护士担任院前急救工作 。护 士必 须具 .
有扎实 的护理理论知识 , 熟练 的专业 的操作技能 , 反应敏捷 , 独 立 工作能力强。不断增强护士的院前急救意识 , 对急救操作定
步治疗赢得 了宝贵 的时 间。为 了更好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 , 杜 绝医疗差错和 纠纷 的发 生 , 就我院在现场 急救 、 中监护等 现 途 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防范措施 。
基层 医学论坛 2 0 年第 1 卷 l 月下旬刊 08 2 1
防范医疗纠纷的八大措施
防范医疗纠纷的八大措施
1.健全医院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建立完善的医疗诊疗制度,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严格控制医疗风险,确保医疗安全。
2.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升医疗技能和责任意识。
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医疗方案,确保诊疗效果。
3.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
医生要尽可能详细地告知患者有关治疗方案、医疗风险、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有效防范医疗纠纷。
4. 加强医患沟通,解决患者疑惑。
医生要耐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避免患者因误解或不满情绪而引发医疗纠纷。
5. 加强医疗记录管理,确保医疗记录真实可靠。
医院要严格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和治疗方案,为防范医疗纠纷提供有力证据。
6. 主动公开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医院要公开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纠纷处理情况,接受患者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
7. 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和解决工作,尽力化解医患矛盾。
医院应加强医疗纠纷调解员队伍建设,通过合法、公正、及时的调解,协调医患关系,化解医疗纠纷。
8. 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确保医患合理、公正地维权。
医院
应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规范处理程序,保障医患合法权益,依法处理医疗纠纷。
医院如何避免医疗纠纷
医院如何避免医疗纠纷为了防范于未然,我们医院要做好以下方面:一、提高医院的行政管理水平二丶提高医师的业务素质三丶建立健全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医院对医闹医疗纠纷避之不及,因为一旦医疗纠纷产生不仅对医院正常秩序造成破坏,还会使得医院在评级以及风评方面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
▲医院如何避免医疗纠纷呢?这个问题不仅困扰这医院,也困扰着政府和医闹患者,因此作为共同的当事人一方医院需要做好相关预防工作。
▲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1、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应熟悉掌握常用的卫生管理法律、法规。
医务人员自觉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如《民法》、《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不断增强侵权损害赔偿及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不断提高预防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的警觉性和责任感。
▲2、加强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起码标准,所以我们要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活动,文明行医,养成良好的服务态度,与病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摆脱“医家至上,病家求治”的传统观念,在诊疗活动中尊重患者的意愿,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使患者及时了解有关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信息,以行使患者本人对疾病诊治的相应权利,减少由于病人对医疗行为不理解而引发的纠纷。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预防医疗纠纷至关重要的一环。
▲3、医务人员应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操作规范、常规是医学实践长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评判医疗护理工作是否存在过失的准则。
▲二、加强质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预防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
医疗质量事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医疗纠纷处理原则
医疗纠纷处理原则一、概述医疗纠纷是指医疗服务中出现的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争议和纠纷。
在医疗服务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去处理这些医疗纠纷。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医疗纠纷处理原则。
二、预防措施1.加强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职业素养。
2.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
3.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4.建立健全患者投诉机制,及时解决问题。
三、处理原则1.以患者为中心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应该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
在解决问题时要注重沟通和协商,尽可能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2.公平公正处理医疗纠纷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对于有证据证明的事实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依规作出处理。
3.依法处理在处理医疗纠纷时,要依法依规作出处理。
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处理结果合法合规。
4.及时解决在处理医疗纠纷时,要尽可能地及时解决问题。
对于患者的投诉和意见要认真听取,并尽快作出回应和解决方案,以避免事态扩大化。
5.保护医生权益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也要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对于无理取闹、恶意投诉的患者要进行教育和警告,并依法维护医生的利益。
四、具体操作步骤1.接受投诉:对于患者的投诉和意见一定要认真听取,并记录下来。
2.调查核实:对于有证据证明的事实一定要进行调查核实,了解情况真相。
3.协商沟通:在发现问题后,应该立即与患者进行沟通和协商,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4.制定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和协商情况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告知患者。
5.执行方案:按照制定的解决方案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6.记录归档:对于处理结果要进行记录和归档,以备后续参考。
五、结论在医疗服务中,医疗纠纷是难免的。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同时,在处理医疗纠纷中,要以患者为中心,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依法依规作出处理,并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最后,在具体操作时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并对处理结果进行记录和归档。
新形势下如何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
新形势下如何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关键词医疗纠纷预防处理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是医院工作的命脉,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是医院发展永恒的主题。
怎样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使潜在的或已经发生的纠纷解决在萌茅状态,使医院与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乃至病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合理的保护,是当前摆在医疗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如何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的问题谈谈几点粗略的想法。
1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恪守医德,把病人当亲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重视医患之间沟通,多做宣传、多做解释工作,以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
2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组织医务人员系统地学习“医疗法律法规”及“医院规章制度”,把“医疗法律法规”知识和“医院规章制度”的条款贯彻到每个医务人员的脑海中,使其在工作中利用法律法规的武器,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自我保护,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
3 严格环节质控,及时发现医疗安全隐患,将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医疗差错事故、医疗纠纷重在预防。
医务人员应恪守医德,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
医院质量管理部门要定期到科室检查病历书写质量,要深入病房,检查医护人员的实际操作是否规范,三级查房要保证质量,真正起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
制定奖罚制度,营造一种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良好氛围,及时发现医疗安全隐患,并解决在萌芽状态。
4 正确处理医疗纠纷,用法律武器维护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医疗纠纷,关键要沉着应付。
认真地接待每一次来人来访,耐心细致的做宣传、解释、疏导工作,以礼相待,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最忌讳不等患方把话说完,就一再强调医院无过失,不承担责任,这样无异于火上浇油,结果反而于已不利。
医疗纠纷防范及处理对策
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对策当前,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已成为影响医疗卫生单位正常工作秩序的主要因素,不仅伤害了医院的形象,影响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妨碍了医学的创新和医学科学的开展,危害了广阔人民群众的权益,甚至已经威胁到了广阔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医务人员在抢救病人时再不愿冒 99%的危(wei)险去争取 1%的希翼,医疗纠纷猛于虎。
为了预防和处理好医疗纠纷,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防范与处理医疗纠纷的方法和措施。
在医疗纠纷的防范上狠抓医护质量管理,健全落实管理制度,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就医环境等,从根本上铲除发生医疗纠纷的内部因素;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上,我们因事制宜,采取依法处理、协调解决和说服解决等多种形式的解决途径,使医疗纠纷都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没有发生大的事件和造成恶劣影响。
医疗纠纷的防范医疗纠纷重在防范,这是我们防止和处理医疗纠纷的最深体味。
几年来,我们在防范纠纷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1 狠抓医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坚持实行医疗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管理。
每年年初医院与各科室签订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书,每月发展检查考核,凡发生一起医疗纠纷,按其责任大小,分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和管理责任人,发展内部经济追偿。
1.2 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建立医疗纠纷的长效防范机制即用"三严〞来标准医疗质量的管理,一是严格制定制度。
针对医疗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特殊是容易浮现医疗安全隐患的重点环节,如妇产科、产房、手术室、供给室、急救室,逐一排查医疗安全隐患,逐条落实到人发展整改;二是严格考核制度。
每月由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等职能科室人员组成的质控小组对各科室发展检查考核; 三是对考核结果、严格按制度兑现,决不姑息牵就。
同时,时常组织医护人员对近年来单位或者外单位发生过的医疗纠纷发展分析讨论,找准主、客观原因,并从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经历教训,有针对性的对相关制度发展修改和完善,形成长期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制度,确保在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纠纷的处理中做到有章可循。
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措施
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措施医疗纠纷是指因医疗行为或医疗结果引发的患者与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为了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医疗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
医院要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医疗机构要明确医师执业权限和责任,确保医生在合理范围内提供医疗服务,并建立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机制,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
其次,医务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医生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要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诚实守信,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医生要提高自身的医学素养和职业技能,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三,患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要主动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全面了解医生的执业资格和医疗机构的信誉情况,谨慎选择医生和医疗机构,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不要盲目相信偏方和治愈率过高的宣传,同时要保留医疗记录和相关资料,以备纠纷发生时使用。
第四,加强医疗纠纷调解机制的建设。
在医疗纠纷发生后,需要有专门的调解人员和机构来进行调解,双方通过平等的协商解决争议,减少纠纷的进一步升级。
调解机构应该具备合法性、公正性和专业性,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公正的调解平台,保障双方的权益。
第五,完善医疗纠纷解决的法律规定。
医疗纠纷一旦无法调解,就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法律的存在可以保障患者和医生的合法权益,提供合理的赔偿方式和法律救济途径。
同时,法律规定的存在也能够对医生和医疗机构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综上所述,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和法律途径的共同参与。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加强管理,增强意识和完善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维护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权益的同时促进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医疗纠纷中自我保护的方法
医疗纠纷中自我保护的方法
1. 首先,遇到医疗纠纷可别慌张!就像你在森林里迷了路,得先冷静下来才能找到方向呀。
比如,明明是医生的失误让你身体更糟糕了,这时你要赶紧收集证据,什么病历、检查报告之类的都留好,这可都是你的“武器”呀!
2. 哎呀,别不好意思开口!当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一定要大胆说出来。
想象一下,你买了个坏东西还不找商家理论吗?同样的道理呀,你得勇敢地向医院提出你的疑问和诉求。
3. 找个懂行的人帮忙呀!这人就像你黑夜中的一盏明灯。
比如说,找个专业的医疗律师咨询一下,他们会给你指明方向,告诉你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4. 千万不要独自面对呀!就像拔河比赛,一个人怎么可能赢得过一群人。
和家人朋友一起商量,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大家团结起来力量才大嘛。
5.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很重要的哟!这就像是你知道了游戏规则,才能更好地玩游戏。
去看看那些医疗纠纷的法律条文,心里有底就不怕啦!
6. 保持积极的心态,别被挫折打倒!别像那泄了气的皮球。
哪怕过程很艰难,也要相信自己能解决,只要坚持,总能找到属于你的公道呀!
总之,遇到医疗纠纷不要怕,用这些方法保护好自己,和那些不合理的现象战斗到底!。
常见医疗纠纷的防范及处理技巧
常见医疗纠纷的防范及处理技巧1医疗纠纷的防范1.1加强医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首先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工作责任心,规范服务语言,积极提倡礼貌用语。
在诊疗过程中通过加强对病人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解释沟通、心理护理等,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努力提高对病人的服务满意度。
其次是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对违反诊疗护理规范的人员要认真查处,责任到人。
建立培训考核制度,严格实生、进修人员的管理,明确带教人员的责任。
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定期进行医疗技术质量的动态分析、评估和跟踪调查,从严把好质量关,使医疗技术操作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标准。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在医疗活动中绝不能违反医疗卫生方面的国家法律或职业规范,杜绝失职行为是医院避免医疗纠纷的根本方法。
1.2改善就诊环境,轻易病人就诊积极改善诊疗区的医疗条件和根本设施,努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根据患者的需求,调整门诊布局,轻易病人就诊,努力创建“花园式环境,宾”的现代化医院,彻底消除病人挂号、收费、取药排队的现象。
建立便民服务措施,如供应茶水、免费邮寄化验单、设立安康教育咨询台、值班主任及时解决病人的需求等,形成便民服务流程和网络。
1.3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组织医务人员研究有关法律、法规。
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使其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使医护人员自觉的依法行医,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因此,医务人员通过法律的研究应具备以下2点意识。
1.3.1纠纷意识医院医务人员应更新观念,树立法律意识和纠纷意识,在诊疗活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病人的不满,就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1.3.2举证责任意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使医疗机构承担了较大的责任。
在医疗诉讼案件中,原告病人只需证明自己曾在被告处接受过诊疗并在诊疗后出现了人身损害后果,就算完成了原告的举证责任。
医院安全警示教育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措施
医院安全警示教育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措施近年来,医疗纠纷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不安全的医疗操作也频频发生。
为了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医院安全警示教育成为关键的措施之一。
本文将探讨几个有效的医院安全警示教育措施,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一、加强对医疗事故案例的宣传教育医疗纠纷通常是由医疗事故引发的,因此,加强对医疗事故案例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
医院可以通过内部刊物、宣传栏等渠道,公开披露医疗事故的案例,包括事故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通过宣传教育,医务人员可以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医疗水平。
二、开展定期的安全培训定期的安全培训是有效预防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院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涵盖医疗操作的技术要点、操作规范、安全事故的防范与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培训时应结合实际案例,倡导以案例学习为主,让医务人员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增强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保障。
医院可以设置专门的纠纷解决机构,负责处理医疗纠纷的调解、协调工作。
同时,医院还应建立与患者联系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
通过及时沟通、解释和道歉,医院可以有效避免纠纷升级,维护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良好关系。
四、加强患者教育患者教育是预防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环节。
医院可以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等方式,向患者普及医疗知识和安全常识,提醒他们正确使用医疗资源、合理咨询和就医。
同时,医院还应开展定期的健康讲座,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
五、规范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流程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流程,包括患者的诊疗和医嘱管理、手术操作、药品使用等方面。
同时,医院还应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操作要求。
这样可以减少因操作不规范、纰漏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
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引言医疗纠纷是指患者和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之间因医疗行为而产生的争议。
在中国,医疗纠纷屡屡发生,给患者、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完善患者教育、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及加强监管和投诉处理。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防范和解决医疗纠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具体措施: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专门针对医疗纠纷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责,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和公正性。
2.加强医疗事故鉴定:建立健全医疗事故鉴定制度,确保对医疗事故的认定准确、公正,为双方提供公正的裁决依据。
3.完善赔偿机制:建立完善的医疗事故赔偿机制,明确赔偿标准和程序,保护患者合法权益。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是医疗纠纷防范的重要一环。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可以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降低医疗风险。
1.强化法律法规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使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提升沟通技巧:加强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培训,使其能够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3.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促进医疗团队的协作效率,减少因沟通不畅或协作不力而引发的纠纷。
完善患者教育患者教育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信息,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1.提供医疗知识:通过宣传、媒体等渠道向患者提供医疗知识,让他们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避免盲目求医。
2.强调知情同意:加强对患者知情同意的教育,使其了解治疗方案、风险及可能的后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增加健康素养: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使其具备基本的健康管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纠纷。
医疗纠纷防范措施
医疗纠纷防范措施医疗纠纷是医院、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纠纷,涉及到双方的权益和利益。
为了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医疗纠纷防范措施。
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院应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包括完善的医疗程序和规范化操作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2.强化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直接影响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
医院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能和服务意识。
3.完善医患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
医务人员应提供及时、准确的医疗信息,与患者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关系。
患者也应积极参与医疗决策,了解并遵守医生的建议。
4.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医院应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包括投诉和申诉渠道,专门的纠纷处理人员和机构。
及时处理和解决医疗纠纷,增强公众对医院的信任。
5.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医疗费用是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报销比例,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可以减少因经济纠纷引发的医疗纠纷。
6.加强医患双方权益保护:医院和医生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自主权和隐私权,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患者也应遵守相关规定,不滥用权益,不进行虚假诉讼。
7.宣传医疗保健知识:医院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医疗保健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8.加强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督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医院和医生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的机制和规章制度,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总之,医疗纠纷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通过加强医院的管理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与协商,建立健全的纠纷处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维护医生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怎样防范医疗纠纷
怎样防范医疗纠纷1、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2、医疗机构应加强质量管理,堵塞漏洞。
3、提高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质量并加强管理。
4、重视医疗以外的其他安全问题,减少非医疗因素引发的医疗纠纷。
每年我国医疗纠纷案件的数量都在逐渐增加,而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永恒的话题也是患者关心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是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由患者及医务人员等多方面愿因产生的,作为医务人员也应该持有正常的心态,多做批评和自我批评。
下面,小编将为您提供以下几个关于▲怎样防范医疗纠纷的措施。
▲1、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改善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
▲(1)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应熟悉掌握常用的卫生管理法律、法规。
医务人员自觉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如《民法》、《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不断增强侵权损害赔偿及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不断提高预防医疗差错与医疗事故的警觉性和责任感。
▲⑵加强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起码标准,所以我们要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活动,文明行医,养成良好的服务态度,与病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摆脱“医家至上,病家求治”的传统观念,在诊疗活动中尊重患者的意愿,向患者履行告知义务,使患者及时了解有关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信息,以行使患者本人对疾病诊治的相应权利,减少由于病人对医疗行为不理解而引发的纠纷。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预防医疗纠纷至关重要的一环。
▲⑶医务人员应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操作规范、常规是医学实践长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评判医疗护理工作是否存在过失的准则。
医疗纠纷的防范及处理工作总结范文(2篇)
医疗纠纷的防范及处理工作总结范文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办法为了加强医疗安全责任的落实,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严防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医疗差错、纠纷、事故的预防第一条工作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德。
第二条为进一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按照我院有关具体要求在多个层面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并做好书面记录。
第三条医务科、护理部是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监督部门,负责监管全院医疗、医技、护理等技术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并虚心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
各科室主任、护士长是本科医疗服务质量监督人,全面负责本科医疗服务质量工作,并肩负对本科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培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都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
医疗差错、纠纷、事故的处臵第四条发生医疗差错、纠纷、事故后,当事人或科室负责人应立即上报医务科(协调办公室)及分管院长,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尽快尽可能地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但不要做无把握的处臵和不切实际的解释。
要妥善保存及按规定时间完善相关医疗文书,做好封存病例的准备,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疑是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器械等引起不良后果的,要在患者或家属在场的情况下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死亡病人应与其直系亲属签署《尸体解剖告知书》。
第五条医院成立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领导小组,组建由院内专家组成的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
在医疗纠纷或事故发生时,由医院协调办公室及医疗服务质量监督部门召集专家库中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对不经过事故鉴定通过院内协商途径解决的纠纷或事故做责任程度分析(包括上级鉴定责任区分不明确者),明确是否属于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院内规章及制度等,提出该次纠纷或事故医院、科室及当事人应分别承担的责任及经济处分比例意见,提交领导小组做处理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第一阶段:临床期间的注意事项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虽然十分复杂,涉及到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但是要真正的避免医疗纠纷也是有可能的。
大量的纠纷案件证明,纠纷很少发生在危重复杂病人和新近开展的疑难技术项目上。
很少见到因脑干手术、脑瘤手术、心脏手术而发生医疗纠纷的。
相反恰恰越是常规手术、常见病,如阑尾摘除手术、取内固定的钢板、妇科的卵巢输卵管手术、正常的孕产等平时被看作是单纯的简单的疾病,越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防范医疗纠纷既要重视危重疑难病人,又要重视一般的常见病。
往往后者更容易出现问题,这并不是疾病本身的复杂性而是重视程度问题以及思想意识上的认识问题。
清代著名中医聂继模在一次家书中告诫其当县令的儿子时这样说,“无事寻出有事,无事终归无事,经溪石险人谨慎,终年不见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把这位著名的老中医的告诫用于医患纠纷的防范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越是自己认为简单的、比较熟悉的疾病,越要重视,绝不能因为简单而麻痹大意。
除了思想意识上重视以外,在临床及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要强调方法和技巧。
1、病史询问要全面细致病史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治疾病的依据,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正确诊断来自对患者病史的调查和对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的认识,在诊断具体病人的具体疾病时,全面系统地掌握病史及症状体征变化过程中的真实资料,是取得正确诊断结论的基础。
临床上许多疾病的表现,都是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有经验的医生常常只要抓住一些典型的特征就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注重疾病的典型性与强调全面地掌握病史资料是不矛盾的。
同样一种疾病,发生在这个人身上可能表现得典型,而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又可能表现得不典型。
同样一种疾病,在早期可能表现得不典型,在晚期又可能表现得典型。
还有某些病人,本来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也许因为在病程中应用了某些药物而变得不典型。
因此在诊断过程中,既要注意疾病的典型性,也不能忽视对疾病的全面分析,否则就容易发生误诊。
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为例,老年患者较青年患者更容易误诊,就是因为老年人的体征没有青年人典型。
不但症状体征不典型,并且变化多端,有些甚至根本没有症状或症状十分轻微,不足以引起重视。
转移性右下腹痛可以是阑尾炎的典型特征,但是右侧输尿管结石、宫外孕、胆囊炎,甚至右下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在某些特殊的个体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表现。
如果仅凭此特征而诊断,容易发生误诊。
上腹部疼痛、发热、黄疸被临床上称为胆道疾病的三联症,但是某些肝癌病人也可以以此三联症为最初表现就诊。
如果面对三联症不再全面审查,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诊断病人时,假若不进行全面细致的病史调查和认真地体检及辅助检查,一味依赖典型的体征,势必造成误诊。
2、临床辅助检查宜繁不宜简临床辅助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诊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和步骤。
目前辅助检查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影像系统,包括超声,X线,CT,核磁共振及各种造影,这些检查都可以留下疾病变化的图像及大小形态特征。
二是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对血液及其体液、排泄物的检查,所提供的是定性、定量分析。
这些指标不但对判定疾病的程度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处理医患纠纷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数据。
从防范医疗纠纷方面讲,辅助检查比单纯的病史了解、症状体征观察更客观,并且会留下当时疾病病理变化的客观图像及有关数据。
这些数据有可保存性及与后续变化的对比性。
从纠纷的应诉方面讲,这些资料是可贵的证据,是其他症状体征无法比拟的。
因此要防止医疗纠纷从医学角度讲辅助检查是不可缺少的,不能因为诊断已经明确而省略辅助检查项目,更不能把辅助检查项目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在目前的情况下,不但要检查而且要全面细致,对检查的结果要妥善的保存,对连续性的检查结果要按时间顺序编排序号,以作为举证的依据。
由于目前辅助检查项目多,设备先进,检查费用也较高,在以往,如通过病史询问和对患者症状体征的观察,基本上可以做出推测性的初步诊断。
但在目前情况下,由于医患双方利益冲突加剧,很难把握那一个患者会提出质疑,那一个患者不会提出质疑。
因此只有从诊断一开始就注意预防纠纷的发生,注意收集有关的证据,才能在医疗纠纷中处于主动地位。
3、初步诊断的疾病种类宜多不宜少疾病的诊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对某一疾病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都需要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
有些复杂的疾病需要反复多次,甚至还要组织讨论、会诊,进行各方面的检查。
这时会对疾病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在临床上叫做初步诊断。
初步诊断不是最后的结论。
因为疾病还在变化之中,最后的结论这时尚不能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这时病人家属急于知道诊断结果,会向医生多次询问。
这时要注意话不要说得太满,医生可以把初步的诊断告诉病人或家属,但是作为经治医生应该知道这个诊断并不是最后的结论,在后续的诊断过程中还可能随时纠正这个诊断,但是病人和病人家属缺乏对医学知识和对诊断规律的了解,常常会把初步的诊断当作结论性的。
万一在后续的诊断中出现了与初步诊断不相符的现象,患者就会把初步诊断的名称与最后诊断不符当作了误诊,从而推断所应用的治疗方案存在着失误,并以此提出纠纷。
要避免这种情况,一是在初步诊断时,最好做出几个可能性最大的诊断,不要盲目地下肯定性的结论。
这样不仅可以给医生自己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为后续的诊断提供条件,也可以给病人比较宽的思想准备空间,不至于把病情想得过于简单,一旦病情变化而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
二是不要把话说的太肯定,百分之百,这是不可能的。
诊断的正确率,全世界的公认数据是70%左右,复杂疑难疾病的误诊率在40%以上。
这些数据医生不但要掌握,而且要随时告诫自己,在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时,千万要留有余地,否则就会使得自己陷入被动。
在临床工作中,在疾病的早期无论做出的初步诊断是一个或是几个,都不影响治疗。
因为早期的治疗常常带有试探性,多为对症治疗,这种治疗既缓解和减轻病人的痛苦,又通过这些治疗来进一步验证初步的诊断,这是临床医学采取的一举多得的方法。
但是对非医务人员来说,他并不理解这种方法的科学性,他可能用最初和最后的诊断名称不符来提出问题,而法律人士不了解医学的特殊性,也会以概念定义前后不符作为判定是非的依据。
因此在目前情况下,要避免纠纷,就应当在法律的框架下,在初步诊断时把疾病范围扩大,初步诊断一定要做出几个可能性最大的诊断。
4、选择治疗方案要遵循常规在目前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要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应该强调经验性而限制探索性,也就是说在提出治疗方案时,要紧紧的遵循以往的经验,特别是权威性的教科书和常规。
按照常规和教科书做事,虽然会存在着某些过时的因素,但是这样更安全,更可靠。
无论是专家的鉴定还是司法部门的认可,都比较安全可靠。
相反,如果一味地强调探索性,使用一些新的尚无定论的方法,这虽然对今后的实践,对病人的利益有良好的作用。
但是要探索就必然有一定的风险,有一些难以把握的因素。
一旦出现问题,就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在双方纠纷的情况下,那就有可能处于被动无援的地步,有可能会因为举证不力而败诉。
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紧循常规,做到每项治疗都有据可查,最好是本行业、本专科的权威性教科书或有关部门认可的规定的常规。
如果对一些特殊的疾病,教科书上尚未列入常规,怎么办?一是把这种探索的责任留给科研部门,二是要尽量的找到国际、国内权威性杂志、刊物,在这些杂志上找到公认的理论认识,就是说要做到有据可查。
最好不要自己发明一种新的方法,私自应用于临床,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就会因为无证可举而面临败诉。
5、病历记录要及时客观住院病历分为主观病历资料和客观病历资料。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卫生部规章,病历由客观病历与主观病历共同组成,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是客观病历资料;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是主观病历资料。
区分主观病历和客观病历的意义在于后者可以被患者及其代理人复印,而前者只能由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机构负有提供患者住院病历主观部分的义务。
病历中的每一项内容,每一项数据,都具有法律的效应。
一旦发生纠纷,医疗机构要举证说明自己是否存在过失,唯一的依据就是出示真实的病历,如果病历记录不准确、不严谨,甚至有错误,与事实不符,就必然要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
(1)病历要客观真实第一、病历中医务人员的签名要真实。
病历中的签名也是一种要式法律行为,按照相关规定,病历中几乎所有的记录在完成后都必须有相关医务人员签名,但是实践中多数的医师因为工作量等原因,往往是实习学生代替临床医师签名,会出现前后签名不一致的现象,院方应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
第二、病历记录要真实。
病历记录中出现不真实的情况主要是单独病历记录的不真实和整体病历的不真实,单独病历记录的不真实是指病历中单独部分未真实的反映患者疾病、治疗、检查、诊断状况,如入院记录中未给患者体检就主观臆造或者凭想象写出患者的体征和结果,未详细询问患者疾病史、家庭史就记录了患者的相关情况等,单项病历记录是否真实的审查,在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中有详细的规定,院方应当认真核对。
整体病历是否真实的审查主要体现在病历前后记录是否一致,主观病历和客观病历是否一致,医生护士的记录是否一致等问题上。
医生诊断、治疗、用药、手术和患者的基本体征、特殊体征、检查报告、个人情况是否一致,是否和疾病的发展状况一致,和医学的规律是否一致,因此,病历记录的书写就要求体现出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特点,但是实践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病历记录经不起这样的逻辑去审查,例如某医院住院病历中对患者住院情况记录中,医师记录的是某年某月某日患者咯“暗红色血”而护士记录的却是“鲜红色血”,实践中因为医务人员的疏忽大意,这样类似的记录并不少见。
所以,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要按照相关的规律进行,对患者的任何诊断都必须有相应的检查结果作为辅助依据,对明确的诊断都必须和其他诊断做鉴别比较,对患者的用药要遵循用药物的规律,对手术的决定和进行要按照相关的操作常规,包括患者出院也要符合患者病情康复的标准等。
一旦发生纠纷,专家的鉴定就是根据这些客观真实的记录来推断的。
因此无论是用词还是书写,一定要做到公正和严谨,不能似是而非,做想当然的推理,要以病人真实的症状检查的数据和客观指标为依据。
(2)病历要完整不完整的病历是有瑕疵的病历。
病历的完整性不但体现在其必须具备上述这些记录,还在于病历的书写和记录必须要前后呼应,逻辑上一致,如前面医嘱开出某项检查,则后面必须有响应的检查结果报告相对应,前面如有开出相应的会诊申请,则后面必须有会诊单和会诊报告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