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遗忘的女红军_王明之妹陈映民的曲折人生
王明妹妹陈映民的曲折人生
王明妹妹陈映民的曲折人生作者:魂静来源:《人民文摘》2008年第01期中共党史上有名的人物——王明,几乎无人不知,可人们对陈映民却很陌生。
她,就是王明的亲妹妹,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红军,但她的人生却有太多的悲惨和曲折。
陈映民,又名王营,1913年生于安徽六安金家寨(今属金寨县),自幼家境贫寒,有二姐二兄,是家里的小女儿。
大哥陈绍禹,即是中共党史上赫赫有名的王明。
在家庭熏陶和父母教育下,陈家兄妹可说都成长为革命的积极分子。
但陈映民却没有兄姐那样幸运,在出生仅7天后,被父母忍痛抱给了金家寨上吕家湾的贫农吕能江家,给吕家做了童养媳。
吕家也是贫苦农家,吕能江有5个儿子,陈映民许给了长子吕绍文作童养媳,从小在吕家长大。
1926年,大革命的洪流波及地处豫皖边的金家寨,年仅13岁的陈映民受革命浪潮的熏染,跟随吕家兄弟参加了革命斗争。
1930年,陈映民由皮定均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六安六区五乡团支部书记。
1931年春,已结婚生子的陈映民撇子弃家,与丈夫吕绍文一起参加了红军,在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政治部做妇女工作,同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吕绍文早在192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任红四方面军红四军第十二师营教导员。
1932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民在连续粉碎国民党三次“围剿”后,由于张国焘等人贯彻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政策,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惨遭失败,其主力部队被迫于10月西征转移。
此时,已参军的陈映民接到部队转移的命令,二话没说,抱着3岁的儿子吕美成,跟随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向川陕方面转移。
吕绍文也随同红军队伍转移。
不久,在一次激烈战斗中,陈映民3岁的孩子丢失了。
经受失子之痛后的陈映民,为顾全大局,强打精神继续追赶队伍,并最终赶上了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与丈夫吕绍文一起并肩战斗。
1933年6月,陳映民当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常委,并担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这也是她革命生涯中的最高职位。
可此时却传来噩耗,在长征到达甘肃境内时,丈夫吕绍文英勇牺牲了,二弟吕绍武(时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司号连连长),三弟吕绍全(时任红四方面军特务连排长),也先后在战斗中牺牲。
英勇无畏女红军的传奇
英勇无畏女红军的传奇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许多英勇无畏的女红军,她们以坚定的意志和忠诚的信仰,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而战斗。
她们的传奇故事让人肃然起敬,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
一、公牛会舞的王德娘王德娘,云南昭通人,清末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
在不平等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低微,但这并没有阻止王德娘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梦想。
她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在红军中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王德娘勇敢地与敌人作战,她乘坐马匹冲锋陷阵,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安危。
她的勇敢战斗精神鼓舞了旁人,号召更多的女性加入红军,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背井离乡的彭雪枫彭雪枫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村家庭,她的父母早逝,年幼时只身前往上海打工。
上海的城市生活并没有让彭雪枫满足,她渴望追求更高的目标。
当红军招募新兵时,彭雪枫毅然加入了队伍。
在红军中,彭雪枫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技能。
她勇敢地参加战斗,在与敌人的激烈厮杀中,她始终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和智慧。
她以身作则,激励更多的女性投身革命,为社会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三、舍身取义的陈毅红军陈毅红军是红军中一位非常特殊的女性,她原本是一名资产阶级的女大学生,但她放弃了富裕的生活,毅然投身到红军的行列中。
陈毅红军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她敢于冲锋陷敌,甚至以身犯险护送伤员。
她的勇敢行为赢得了战友和敌人的尊敬,也赢得了红军指挥部的赞扬。
不仅如此,陈毅红军还以其高超的军事才能脱颖而出,成为红军中的一名优秀指挥官。
她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女性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
四、英勇献身的杨华杨华是红军中的又一位英勇无畏的女战士。
她出生在湖南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年少时就表现出出众的军事天赋。
她带领红军与敌人作战,并且屡战屡胜。
在一次战斗中,杨华不幸阵亡,年仅24岁。
她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她对革命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总结这些英勇无畏的女红军,他们的传奇故事展示了中国女性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角色。
红军明星与主要事迹导览说明
红军明星与主要事迹导览说明
提示
李瑞珍:
李瑞珍,中国革命家、著名红军战士,中国工农红军女兵英烈之一,
原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女党员之一,“东北六七大渡口”的最初女名战士。
1927年参加“七七事变”,报考入红四方面军第17集团军,历任电信技
术指导、党员干部等职。
在抗日战争的长征、反“围剿”和解放战争中,他屡建奇功,被誉为“红四军中的玉兔”。
龚玉芝:
龚玉芝(1917-1934),中国革命家、著名红军战士。
1934年,她进入
毛泽东同志率领的广西起义军,投身到革命战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工农红军女兵中最小的一员。
在红军攻击阿坝县城时,她受枪
伤后,坚持在战斗线上,于1934年7月4日不幸牺牲。
蒋介石:
蒋介石,字汉钧,汉族,祖籍江西宁都,现籍台湾台南县,清末民初
时期政治家、抗日将领。
1925年2月抗日,参加了解放晋察冀省政府。
1927年参加北平起义,率军攻克山海关。
因此,蒋介石也成为了中国
工农红军的同志。
1931年,他参加担任中共蒙古地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统率蒙古红军翻越三道河开始抗日援助战争。
四位“红色大姐”的生死观
四位“红色大姐”的生死观作者:罗元生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9年第12期罗元生1934年,方志敏率部北上抗日,被拘捕入狱。
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块手表和一支钢笔,只有两个铜板。
敌兵不相信,堂堂共产党高官,竟如此穷酸。
方志敏却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邓颖超等四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的“红色大姐”,晚年洁白朴素的生活以及对后事的安排,无不折射出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情怀。
邓颖超:不留骨灰1978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57周年纪念日。
这天一大早,邓颖超就嘱咐秘书赵玮,准备好纸和笔。
赵玮将纸笔准备好后,心想大姐今天要写什么呢?邓颖超似乎看出了赵玮的疑问,笑着对她说:“等一会儿我写出来你就知道了。
今天是党的生日,我要给党中央写一封信,对我的后事做一个安排。
”1982年6月,邓颖超又对这封信进行了补充。
信是这样写的:中共中央:我是1924年在天津成立共青团的第一批团员。
1925 年 3 月天津市党委决定我转党,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人总是要死的。
对于我死后的处理,恳切要求党中央批准我以下的要求:遗体解剖后火化。
骨灰不保留,撒掉,这是在 1956 年决定实行火葬后,我和周恩来同志约定的。
不搞遗体告别。
不开追悼会。
公布我的这些要求,作为我已逝世的消息。
因为我认为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所做的工作和职务也都是党和人民决定的。
以上是 1978.7.1 写的,此次重抄再增加以下两点: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来共住的,是全民所有,应交公使用,万勿搞什么故居和纪念等。
这是我和周恩来同志生前就反对的。
对周恩来同志的亲属,侄儿女辈,要求党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勿以因周恩来同志的关系,或以对周恩来同志的感情出发,而不去依据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给予照顾安排。
这是周恩来同志生前一贯执行的。
我也坚决支持的。
此点对端正党风,是非常必要的。
女红军王定国的传奇故事
56CULTURE 文化中等城市核心期刊·长征·责任编辑丨龚 琴Z'Magazine 丨2020丨女红军王定国的传奇故事文一■ 刘芳源 整理王定国原名王乙香,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个贫苦佃农家庭,她的妹妹被饿死,因父亲病亡没钱安葬,3岁半的二弟也被卖掉,15岁的她被送到别人家当童养媳。
那时,川东秘密党组织来到营山发动群众、组织农会,王定国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结束了原来的婚姻关系。
1933年12月,王定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出任四川营山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她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剧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和战友们用自己的歌声唤起同志们的斗志。
翻山越岭时,王定国和剧团的同志们从队头走到队尾,用激越、诙谐的快板和歌曲,鼓舞大家克服困难。
当时条件非常简陋,没有道具,她就到老乡家里借门板、桌椅做道具,用墨汁画眉毛,用买来的红纸当作口红。
长征途中,王定国所在的红四方面军3次穿越草地。
剧团大多是年轻的女孩子,长途行军又累又困,在队伍暂时停止前进的片刻,站着也会睡着。
有时候夜行军途中忽然命令原地休息,一坐下就睡死过去,醒来一看队伍无影无踪,拼命追赶几个钟头才能跟上队伍。
剧团翻过夹金山到大炮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很多,演出时,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脸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振奋着每个战士的心。
红四方面军要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到达山顶的那个夜晚,王定国和战友们互相挤着睡着了,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的脚趾冻僵了,她拿手一摸,脚趾竟然一下子断了。
她把伤骨磨平,包扎起来,仍跟随在长长的行军队伍中。
“过草地很艰苦,仗打得也很苦。
”在王定国的记忆中,长征之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同志夫人、老红军王定国因病于2020年6月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
美丽少女贵州女匪陈莲珍
美丽少女贵州女匪陈莲珍作者:沙先贵【内容提要】她本是一位生长在布依山寨的美丽少女,纯朴、善良的天性,造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动乱年代,身处穷乡僻壤,她不得不拿起自卫的武器,并因此而卷入了一场匪患灾难。
剿匪战斗的硝烟散去之后,她将何去何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毛泽东开明豁达的统战思想,使她获得了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在追歼残敌的同时,还先后抽调150余万人,对国民党溃逃时潜伏下来的土匪特务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清剿。
同时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协助地方政府进行减租反霸、建立民主政权,使得剿匪工作迅速取得很大胜利。
到1952年底,共歼灭国民党匪特武装240余万人。
【关键词】贵州剿匪陈莲珍毛泽东这是一个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叫陈大嫂的土匪首领。
她的名字在当地早已家喻户晓,甚至有人谈及色变。
关于她的事情,惊动了从地区军分区、省军区到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首长们,并逐级向上报告,直至祖国的中枢神经——北京中南海。
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初期日理万机的国事忙碌中,对处理陈大嫂的问题做出指示,因此改变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人后半生的命运。
1992年3月,笔者在惠水县政协会议上初次见到她——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
后来,老人的女儿和女婿应约与我作了几次长谈,并通过书信、照片的形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我得以向世人讲述那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婚姻陈大嫂的本名叫陈莲珍,生于1922年农历正月初一,乳名笋妹,布依族,不识字,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
她老家住在贵州省广顺县白云乡旁边寨,也就是现在长顺县改尧镇中院村旁边寨。
长顺县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与贵阳市和惠水县毗邻,惠水县又与贵定县、龙里县相接,老百姓之间相互通婚的情况比较普遍。
因此,陈莲珍的生活范围,更多地局限在这种沾亲带故的区域之内。
虽然长顺县离省府贵阳只有八十多公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老百姓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许多“干人”1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在贫穷中苦熬挣扎。
六十年后的重逢──老红军陈亚民重返长征路寻找亲妹妹纪实
六十年后的重逢──老红军陈亚民重返长征路寻找亲妹妹纪实李永斌;金晓宁
【期刊名称】《四川统一战线》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六十年后的重逢老红军陈亚民重返长征路寻找亲妹妹纪实□李永斌金晓宁失散60多年的亲姐妹陈亚民、陈汉兰终于团聚1996年10月13日,家居北川县城的孙开玉(原名陈汉兰)老人由大儿子张光义挽扶着上了北去的火车,这是她此生第一次回自己的祖籍陕西省宁强县。
22...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李永斌;金晓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53
【相关文献】
1.古稀重走长征路当作秉笔直书人——老红军作家陈靖和他的《诗言史》 [J], 王建中
2.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前进--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青年"迎接十六大,重走长征路"活动纪实 [J], 李华涛
3.“左”倾思潮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评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 [J], 朱万悦
4.红军姐妹分离六十年后重逢 [J], 余宗琼;
5.六十五年寻亲梦新闻记者帮助圆——《失散老红军刘华连寻亲纪实》出台前后[J], 杨玲玲;饶晓刚;林云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色娘子军女性英雄革命岁月的红色传奇
红色娘子军女性英雄革命岁月的红色传奇红色娘子军,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中的一支妇女部队。
她们以女性独特的力量和毅力,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浪潮中,成为女性英雄的象征。
在红军长征的艰辛岁月里,她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困难,书写下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红色传奇。
一、娘子军的缔造者——肖华在红色革命岁月中,肖华是创造红色娘子军的伟大女性领袖。
她于1928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迅速崭露头角。
她提倡男女平等,积极倡导女性争取平等权益。
肖华带领着一支妇女部队,成为红军部队中的一支强大力量。
二、战火中的坚守——红色娘子军的初期红色娘子军在创立初期,面临着艰难的局面。
她们必须同时面对敌人的炮火和社会对女性参军的质疑。
然而,她们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动摇。
她们努力学习武术技能和政治理论,以保护自己、支持红军事业。
她们勇敢地行军、执行任务,以实际行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长征中的奇迹——红色娘子军的壮举1934年,红军面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进行艰难的长征。
红色娘子军随同红军一同踏上了长征的征程。
她们与其他红军战士一样,面对着恶劣的天气和恶劣的战斗环境。
然而,在长征中,她们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她们与红军一起攀登雪山、趟过河流、穿过草地,始终保持着坚韧的斗志,为红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四、红军中的女性英雄——红色娘子军的贡献红色娘子军不仅仅是一支由女性组成的部队,她们也是红军中的英勇战士和杰出指挥官。
她们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为红军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
她们参与了多次战斗,表现出了与男性战士相当甚至更好的战斗素养。
她们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无畏精神,成为红军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五、红色娘子军的传承与影响红色娘子军的精神和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们的勇气和毅力成为了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重要力量。
在当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升以及性别平等的追求,深受红色娘子军的影响。
她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新一代女性,为实现更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共产国际宠儿王明 长眠莫斯科 和妻子 女儿为伴 故居保存尚好
共产国际宠儿王明长眠莫斯科,和妻子、女儿为伴,故居保存尚好08-28王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会代理总书记等职务。
1930年至1934年间,他在党内推行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
1956年他到苏联治病长期滞留,1974年3月在莫斯科去世,客死异国。
王明,1904年出生,原名陈绍禹,最早在安徽泾县云岭乡云岭村云岭组生活,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1月,王明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深得米夫赏识,后来成为共产国际的宠儿。
1927年2月,米夫访问中国,并出席了五大,王明任翻译。
斯大林会见中共领导人时,他也担任翻译。
自己以马克思理论家自诩。
1930年,王明从苏联回国后,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夺取了中央领导权。
1931年1月7日,在上海秘密召开六届四中全会。
会议根据米夫的授意,撤销了瞿秋白、李立三的政治局委员职务。
王明在苏联的扶持下进入政治局,成为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窃取了中共中央领导权。
193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斯大林指示米夫以国际名义指定由王明为代理书记。
后来,王明去苏联任中共驻国际代表。
王明指定中央由博古负责,博古执行的仍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
1937年11月,王明回国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王明推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革命造成严重损失。
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免去王明的书记职务。
此后,王明在延安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国女子大学校长、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委员等职。
1941年后,王明因病长期休息。
1942年延安整风时王明受到了严厉批评。
1945年4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选举出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为成员的中共中央书记处。
它标志着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正式形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
一个幸存的革命者-45(曾志)
一个幸存的革命者-45(曾志)就在这个时候,中央决定调我担任中央妇委秘书长,据说这是蔡畅大姐提议的。
中央妇委书记是王明,副书记是蔡畅大姐。
我在妇委只工作了四个月,后来因生孩子便离开了。
在此期间有几件事印象较深。
第一件事是,我从马上跌下,摔成了脑震荡。
西北局妇联离中央妇委有20多里,我因肚子大了,行路不便,往往是骑马来去的。
有一次从西北局妇联参加她们的会议回来,骑马到马列学院附近已是晚饭后了,一些战士在割过谷子的地里打篮球,正好一个球飞来砸在马头上,马惊得两只前脚朝天把身子竖了起来,一下就把我摔到地上了。
那时我已怀孕七个多月,我想这下完了,胎儿肯定保不住了。
不料这孩子命大, 竟一点事儿没有。
倒是我自己跌下,头撞在石头般坚硬的冰地上造成了脑震荡,晕晕乎乎躺了20多天才下炕。
第二件事是, 参加王明主办的宪政大辩论。
王明的“一切为了统一战线, 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实际上是一切服从国民党。
他认为国共两党今后应当搞议会制,共产党的参政权应当通过议会辩论、议会选举来争取。
为此,他在女大校址(王明是女大校长) 搞了一次宪政辩论。
在临时搭起的一个台子上,辩论双方分坐两边。
以马列学院的一位女同志为组长的四人被指定代表国民党一方,宣传国民党如何爱国爱民。
以我为组长的另外四人被指定代表共产党一方,宣传共产党怎样爱国为民。
辩论会开始,由双方组长主讲,组员可以插话和补充。
反方能说会道,她们把国民党吹得天花乱坠,简直捧上了天;我则处处用事实驳斥,说明为什么共产党比国民党好。
反方突然说:“你们是卖瓜的夸瓜甜,你们的宣传是黄婆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呢!”台下立刻哄堂大笑起来,好像听到了什么妙语一般。
这种戏剧性的议会斗争演习,这种不加引导、放任自流的所谓辩论,热闹固然热闹,实则弊多利少,这反映了王明错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女大与马列学院等院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一共有1000多人参加了这场辩论会,其负面影响不可谓不大。
第三件事是,王明出口伤人。
名人故事:长征途中的女红军
名人故事:长征途中的女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红军女战士的身影,她们与男同志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冒酷暑,趟江河,啖草根,嚼树皮……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她们的故事格外感人,革命精神惊天动地、可歌可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故事:长征途中的女红军,希望你们会喜欢!王新兰:九岁即成女红军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著名的中共早期党员。
1933年,在姐姐的鼓励下,年仅9岁的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了红军。
她3次翻雪山过草地,在昏迷中曾走到死亡边缘。
在宣传队工作的她身披线毯、腰别横笛、手拄木棍。
只要有机会,她就在风口、在路边,为红军将士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她用稚嫩的双脚伴随着胜利的歌声一直走到了陕北。
王泉媛:九死一生女团长王泉媛:1913年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敖城乡庐富村。
1930年3月在敖城暴动中参加革命,曾任吉安县少共区委妇女部长、湘赣省妇女主席团成员等职。
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
1936年10月,被任命为由1300多名长征女战士组成的妇女先锋团团长。
西路军失利后被俘,饱受敌人的严刑淫辱,历尽艰险逃出牢笼,却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沿途乞讨回乡。
1942年回乡后,下地种田,自食其力。
新中国成立后,当过村妇联主任,公社敬老院院长,一直到68岁。
被确认应该享受老红军战士待遇时已76岁。
有人用9个数字概括王泉媛的一生:一生坎坷,两袖清风,三过草地,四爬雪山,五次婚姻,六个孤儿,七次遇难,八陷暗算,九死一生。
曾玉:“狠心”弃子踏征程长征开始时,由于怀有身孕,曾玉没在转移名单中。
但当得知自己的丈夫、红五军团参谋长周子昆在出征的行列中时,她竟不顾一切地挺着大肚子悄悄跟在队伍后面。
部队过老山界时,她的女儿降生了。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曾玉只得狠心地将她留在了出生的`地方,孩子的哭声还在继续,女红军们则架起欲哭无泪的曾玉继续赶路。
在那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女红军生下的孩子用白布一包,内附一张纸条、几块银元,放在出生的地方,是长征途中最让人心碎的场景之一。
百岁女红军的传奇人生
教 唱 歌 曲 ,排 演 节 目。 在 翻 山
队 尾 ,用 激 越 、诙 谐 的快 板 和 歌 曲 ,鼓 舞 大 家 克 服 困难 。
她 四处 宣传 “ 投 身 革 命 、 男女 越 岭 的 时 候 ,她 们 从 队头 唱 到
饿死 了 ; 后 来 ,父亲 又一 病 身 亡 , 家 里 无钱 安 葬 ,3岁半 的
悲 惨 遭 遇 。她 的一 个 妹 妹 活 活
号 ,随 时 有 生 命 危 险 。 这 是 怎 顾 不 上休 息 , 来到战士们 中间 ,
样 的 一 种 示 范 ! 焕 然 一 新 的 平等” ,近 百 名 妇 女 纷 纷 响 应 并加入 了农民协会 。 1 9 3 3年 1 0月 ,许 世 友 率
长 征 开 始 时 , 王 定 国 已
了妇 女 解 放 的 第 一 步 。尚 不 识 了 ,走 不 动 ; 辫 子 被 拽 着 ,跑 不 了 ! ” 这 是 一 种 怎 样 的 决 绝 ! 当 时 ,像 她 这 样 剪 辫 子 、 放 小 脚 的 女 人 ,在 反 动 势 力 眼
里 , 几 乎 与 共 产 党 员 划 了 等
也 会 睡 着 。 有 时 夜 行 军 途 中 命 令 原 地 休 息 , 她 一 坐 下 就
沉 睡 过 去 ,醒 来 一 看 队 伍 无 影 无 踪 。 她 拼 命 追 赶 几 个 小
时才能跟 上队伍 。 当 时 , 不 少 红 军 战 士 的
用 惟 妙 惟 肖、 绘 声 绘 色 的 表 坡 下 休 息 , 一 位 留 着 胡 子 的 演 ,拨 动 着 战 士 们 的 心 弦 。
随 了她 一 生 。 为 了保 卫 年 轻 的 苏 维 埃 ,
雄 之 歌 。 从 受 尽 欺 辱 的 童 养 营 山发 动 群 众 、组 织 农会 。王
107岁女红军王定国长征的女英雄
107岁女红军王定国长征的女英雄据公开资料显示王定国曾是此前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长征路上敌人的弹片打断过她的腿骨因为寒冷冻掉过脚趾她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她还曾用麻将把国民党高官“打”成共产党在94岁高龄时她重走长征路探望还健在的老战友和房东乡亲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现场观众和海内外亿万华人曾一起给她过生日缅怀!这位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女英雄王定国据新华网报道,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
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
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
”王定国这样回忆。
我们是唱着歌走完长征的1935年,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被编入红四方面军总部政治部文工团的王定国,也随军踏上了征途。
曾经有一篇报告文学,名为《九趾红军》,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就是王定国。
在给自己的孩子们讲述长征的故事时,王定国对这一段经历说得很轻松:天太冷了,脚冻僵了,用手一摸,脚指头就掉了。
也不疼,也没有流血,因为你还得走啊,不能停,于是就继续跟着队伍走了。
“我母亲的长征路,是唱着歌走完的。
”王定国的七儿子、70有余的谢亚旭老人说。
“母亲给我们这些孩子讲长征的时候,总是讲,加入红军,走了长征,她并不觉得苦。
因为在加入红军之前,她更苦。
”加入红军之前,王定国是四川安化乡的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7岁就开始干活养家糊口,15岁被卖做童养媳。
18岁那年,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
王定国带着同乡400余名妇女去迎接红军,之后集体参加了红军,成立了红军中赫赫有名的妇女独立营,18岁的王定国任营长。
1933年,王定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加入红军,我母亲没有感觉苦,她感觉到了解放。
金寨女红军陈映民的长征故事
金寨女红军陈映民的长征故事作者:胡遵远来源:《中华魂》2016年第10期女红军陈映民,是金寨籍名人陈绍禹(王明)的胞妹,后在延安改名叫王营。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红军,当年跟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到大巴山,历经了三过草地的艰苦长征,之后又参加了西路军的苦征恶战,被俘后历尽艰辛、死里逃生。
可是,由于其兄王明和张国焘问题的双重连累,她被历史的烟云尘封,鲜为人知。
一对同胞兄妹,人生历程却大不相同陈绍禹和陈映民兄妹二人,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一户贫民家庭。
父亲陈聘之幼时读过私塾,成年后当过学徒、店员,做过小本生意,还当过乡塾教师,没个固定职业,家境贫寒、生计艰难。
但他望子成龙心切,数年间节衣缩食,东挪西凑,不惜一切地供养子女上学读书,尤其是供养陈绍禹上学读书。
陈聘之夫妇都十分喜爱这个聪明机灵、勤奋上进、品学出众的儿子,亲昵地呼唤他“禹子”,弟妹们也都叫他“禹子哥”。
然而,妹妹陈映民,却没有“禹子哥”这般幸运。
陈映民生于1913年,与其兄年龄相差近10岁。
这个小女孩出生时,她的大哥陈绍禹、大姐陈觉民、二哥陈绍伟,都一个接一个地成长起来,尽管家境很穷,但都同样受到爹妈的抚养和疼爱,并指望他们长大后改换门庭、光宗耀祖。
而这降生恨晚的幺妹子,似乎成了个多余的,出生的第七天,爹妈就将她许给当地一户姓吕的农桑人家,做了这家长子吕绍文的童养媳。
陈氏家境之贫苦,居然穷到把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婴给人家做了童养媳。
作为一个童养媳,陈映民后来参加红军干革命,并非是在“禹子哥”的影响和引导之下萌发、起步的,他们兄妹虽然同是共产党人,所走的道路却各自不同。
陈映民所走的革命道路,是其兄陈绍禹从来就不曾经历和品味过的一条血染的道路……陈映民在吕家做童养媳的时候,陈绍禹就已熟读儒学经典,15岁即离开家门,先后就读于河南省固始县志诚小学,六安县省立第三甲种农校,20岁考入国立武昌商科大学。
1925年,陈绍禹加入共产党,同年10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从此开始了崭露头角的革命生涯。
王明之妹陈映民: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王明之妹陈映民: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卢振国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正>陈绍禹(即王明)和陈映民兄妹二人,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金家
寨一户贫民家庭。
陈映民生于1913年,与大哥陈绍禹年龄相差近十岁。
因为家境
贫寒,爹妈就将刚出生的陈映民许给一户姓吕的人家,做了这家长子吕绍文的童养媳。
【总页数】1页(P19-19)
【作者】卢振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2
【相关文献】
1.陈嘉映哲学思想专题讨论之一——理性、合理与讲理——兼评陈嘉映的《说理》[J], 童世骏
2.被历史遗忘的女红军——王明之妹陈映民的曲折人生 [J], 卢振国
3.被历史遗忘的女红军——王明之妹陈映民的曲折人生 [J], 卢振国
4.一天当成十天用的王映山——记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什邡分公司经理王映山[J], 李博;周雪
5.一天当成十天用的王映山——记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什邡分公司经理王映山[J], 李博;周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位流失女红军的坎坷人生
一位流失女红军的坎坷人生作者:刘志宏宋俊龙涛来源:《老友》2011年第05期2010年12月22日,江西省永新县沙市镇田背村接到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政局发来的唁电:贵处出生的流失女红军陈富莲,21日下午4点,在我县双泉乡马家坝家中不幸病逝,享年104岁,恳请娘家亲属前往悼唁。
陈富莲是永新县最后一位告别人间、驾鹤西去的红军女战士。
她的一生坎坷。
极富传奇色彩……能歌善“武”的“一支花”1907年7月22日,陈富莲出生在江西省永新县沙市镇田背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家中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陈相坚)和一个妹妹(陈凤莲),尽管父母亲拼死累活地给地主干活,也难维持全家6口人的生计。
家里穷呀,没办法,父母把姐姐陈细莲卖给有钱人家当童养媳,不久活活被折磨死。
陈富莲很小就给地主干活,帮助妈妈料理家务。
1931年春,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永新,陈富莲的家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陈富莲心头亮起了希望之光,毅然报名参加了乡妇女改善委员会和互济会,扛着梭镖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护理伤病员。
因为她工作积极,同年冬,组织上派她去永新县短训班学习。
结业后,她回到家乡,一边工作,一边参加列宁小学和夜校学习,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
后来,她当上了妇委会主任,并经谢景福、陈金方、陈立道介绍。
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8月,陈富莲被选为原沙市乡苏维埃代表,参加了在永新召开的湘赣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她响应中共湘赣省委实行全省军民战争总动员、粉碎敌人“围剿”的号召,参加了由萧克任军长、蔡会文为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编人以谭家述为师长、王震为政委的22师,参加了澧田、官田、桂林坊和九渡冲等战斗。
次年6月,陈富莲所在的第八军在永新沙市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第17师。
由于她能歌能舞,又会做群众工作,领导就把她调到17师直属宣传队任宣传员。
在潞江战斗中,她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宣传才能,成为红军中能歌善“武”的“一支花”。
关于金寨县的红军人物素材
关于金寨县的红军人物素材(一)相继落入女子“跑反队”这支女子“跑反队”的队员,大多是从事红军供给、伤员救治护理和被国民党军打散的红军女战士。
这其中就有后来成为罗荣桓元帅夫人的林月琴,王明的小妹陈映民,童养媳出身的刘百兴……林月琴1914年1月出生于安徽金寨南溪镇。
她在小学读书时,受父亲林维尹和校长詹谷堂(均为共产党员)的影响,就向往着自己也能成为一个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者。
1929年5月立夏节起义时,林月琴参加了起义游行,显示了不凡的组织才能,被推举为县苏维埃儿童团指导员,后加入了共青团。
1931年初冬,林月琴在红25军第73师缝纫兵工厂参加了红军,后调任鄂豫皖边区特委儿童局局长。
在错误的“肃反”运动中,因其父亲被错划为“地主”和“改组派”,林月琴受到牵连,被免去职务,送“劳改队”改造。
1932年9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劳改队”解散,人员遣送回家。
尽管受到了不白之冤,林月琴对党的信念坚定,她暗暗下定决心,不能半途而废,不能不明不白地回家,要革命,要继续当红军!9月下旬,敌人的枪炮声越来越近,红军主力部队过境后,林月琴也投入到“跑反”逃难的人群之中,跟随在红军队伍后紧追不舍。
在女子“跑反队”中有一位带着孩子、个子不高的小媳妇,她就是王明的小妹陈映民(又名王营)。
由于家境贫苦,陈映民出世7天就被送给当地农户吕家做童养媳。
苦难的生活坚定了她革命的信念,要翻身解放只有跟着共产党干革命。
1927年9月,她与丈夫吕绍文一起在家乡金家寨参加了农民协会。
1930年在皮定均介绍下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六安六区五乡共青团支部书记。
1931年参加红军,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在红4军第12师政治部工作。
她的丈夫吕绍文和二弟吕绍武、三弟吕绍全,先后参加了红军。
1932年9月,陈映民因为带小孩不便工作而回家安置,得知部队要转移的消息,她二话没说,急忙抱上她三岁的儿子吕美成,跟在红4军第12师的队伍里,随军转移征战。
由于陈映民抱着个孩子,加之部队一路上连遭国民党部队的阻击,昼夜兼程行军,一天黑夜越过平汉铁路时掉队,与红12师失去了联系。
女红军冯明英的故事(组图)
女红军冯明英的故事(组图)之一、妈妈从大巴山走来美丽巍峨险峻的大巴山,蜿蜒千里屹立在四川、陕西、湖北三省边境,是陕南进川的一道巨大天然屏障。
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四川省东北部的是人口107万的平昌县。
大巴山脉平昌县现归巴中市管辖,位于巴中市的东南。
早在公元280年西晋时设置为平周县,公元564年北周更名同昌县。
后取“平州”、“同昌”首尾各一字命名,于1948年变为平昌县。
在该县城江口镇北面42公里处,是得胜镇。
得胜镇古代名为南北场,当时是因场头、场尾有南山、北山而得名,是通往陕西汉中的咽喉,素有天险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平昌县得胜乡1800年清朝嘉庆五年,清军重兵在南北场击败反清的白莲教起义军,而将“南北场”改名为“得胜场”至今。
民国2年,即1913年设得胜乡,这是个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
1933年红四方面军在此设立苏维埃政府,全区有3000多人参加红军。
红军在此地曾三进三出,与敌战斗三十余次。
从山上俯瞰得胜场镇得胜乡地处大巴山系低山深丘区,得胜镇坐落在一小片山地的坝子上,周围是海拔700米左右的大山,一条小河从镇旁流过。
北山高峰北山寺主峰是全镇最高峰,海拔860米左右。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了著名的“宣达战役”,其作战计划就是于10月上旬,由方面军总部在该镇北山寺召开的军以上干部会议制定的,爸爸王宏坤作为红四军军长出席了此会,现该地还保存有遗址。
其下辖的红四军十一师政治部在此驻扎,现有碑明示。
得胜乡北山寺1933年10月北山寺会议旧址展板北山寺会议旧址室内北山寺会议与红四军十一师政治部旧址碑1916年5月2日,我的妈妈冯明英就出生在得胜乡一个贫农家里。
妈妈刚出生不几天,她的母亲就病故了,由父亲带着她。
到她1岁多时,父亲还未来得及给她起名字,也病故了,由其堂哥抚养。
她没有正名,只有个小名叫“青伢子”,直到参加革命才有了“冯明英”这个大名。
妈妈堂哥家十分贫穷,为了生存,七八岁便被送给人家当童养媳。
无私拼搏红军女战士的革命事迹
无私拼搏红军女战士的革命事迹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许多英勇无畏的女红军战士,她们在生死关头表现出色,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她们无私拼搏的精神和坚强毅力,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一、平生赴国难烈焰中1927年,革命风云激荡。
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位红军女战士以其无私拼搏的信念展现了革命者们的英勇精神。
她就是杨靖宇将军的妻子刘胡兰。
当时,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对共产党的大规模镇压,刘胡兰所在的地方也成为了战火纷飞的焦点。
面对家园被侵略的命运,刘胡兰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红军队伍,投身到革命战争之中。
拿起枪支向敌人冲锋陷阵,拼搏到最后一刻。
她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共产主义事业,在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在战火中闪耀的坚守红军女战士们的事迹正在不断地被发现和传颂。
另一位无私拼搏的红军女战士是邓颖超。
在中国革命史上,邓颖超以其英勇的特质和坚韧的性格,为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她没有退缩,她选择了坚守。
邓颖超常年作战,身先士卒,奔波l,从前线到后方,她始终身处在最危险的战场上,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她无私拼搏的精神鼓舞了许多战友,成为红军中的楷模。
三、激励后人传承红色血脉红军女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不仅仅是过去的革命历史,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她们表现出来的无私拼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代传承红色血脉提供了力量。
在今天的中国,许多女性在各行各业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是因为红军女战士们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激励了后人。
回首过去,红军女战士们的壮丽事迹使我们深感敬佩。
她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有信念和信仰,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与挑战,我们都能勇往直前。
因此,红军女战士的革命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吸取她们的精神力量,传承红色血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尊重历史,崇敬英雄,坚定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拼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最后,让我们深思地说:红军女战士们的革命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我们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党史博览》2007 年第 5 期
CFSY
“在川北, 男人大都吸毒成癖, 丧失了劳动能力, 只 有做家务; 妇女是主要劳动力, 而且从小就做童养媳, 受尽痛苦折磨, 所以她们灾难深重, 强烈渴望自身的解 放。因此, 妇女部的任务是很重的, 既要宣传教育妇女, 把她们组织起来, 还要带领她们参加革命。后来在工、 农、妇各协会中, 妇 女 会 员 达30万 人 ; 在 各 级 工 农 民 主 政府成员中, 妇女占四分之一。
《党史博览》2007 年第 5 期
尘封岁月
女红军陈映民, 原本是陈绍禹( 王明) 的胞妹, 后在延安改名叫王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红 军, 当年跟随红四方面军由大别山转战到了大巴山, 经历过三过草地的艰苦长征, 之后又参加了 西路军的苦征恶战, 被俘后历尽艰辛, 死里逃生。就因为其兄王明和张国焘问题的双重连累, 而 被历史的烟云尘封, 至今仍鲜为人知。
作为一个童养媳, 陈映民后来参加红军干革命, 并 非是在“禹子哥”的影响和引导之下萌发、起步的, 他们 兄妹虽然同是共产党人, 所走的道路却各自不同。陈映 民所走的革命道路, 是其兄陈绍禹从来就不曾经历和 品味过的一条血染的路……
陈映民在吕家做童养媳的时候, 陈绍禹就已熟读 儒学经典, 15岁即离开家门, 先后就读于河南省固始县 志诚小学, 六安县省立第三甲种农校, 20岁考入国立武 昌商科大学。1925年, 陈绍禹加入共产党, 同年10月赴 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从此开始了崭露头角的革 命生涯……而陈映民所许给的吕姓人家, 公婆勤劳、朴 实、厚道, 吕绍文兄弟三人也都本分, 全家人对她很好, 老两口将她当作亲闺女一般看待。但因为家道贫寒, 总 是少吃没穿的, 日子很不好过。
在立夏暴动胜利的日子里, 陈映民生下一个男孩, 取名叫吕美成。1929年5月26日, 红军第三十二师首次 攻占金家寨, 守敌汪东阁民团溃逃而去。在婆婆的关照 下, 她一边哺乳孩子, 一边参加革命活动, 发动和组织 妇女为红军做军鞋, 带头拥护红军队伍。与此同时, 她 还配合红军和游击队到各个民团据点了解情况。她在 担任少先队指导员时, 有一次和少先队队长皮定均 ( 1955年 被 授 予 中 将 军 衔 ) 外 出 , 侦 察 到 从 金 家 寨 逃 跑 的六安六区民团头子汪东阁的行踪, 及时报告给红军 和游击队, 终于将这个反动分子解决。
1926年, 地处豫皖边的金家寨, 以及周边的乡镇村
落, 都热火朝天地闹起革命来, 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破 土而出, 不少地方成立农民自卫军, 矛头直指土豪劣 绅 。陈 映 民 和 她 的 未 婚 夫 吕 绍 文 一 起 参 加 了 农 民 协 会 , 投 入 到 农 民 革 命 运 动 的 斗 争 行 列 。中 共 党 员 桂 伯 炎 、袁 继安等人, 见她性情活泼, 口才也好, 就指定她担任妇 女代表。从此, 她就在党的领导下, 到各地宣传革命道 理。在党的领导下, 她把妇女们组织起来, 成立了妇女 协作委员会, 积极协同农民协会打土豪、捉劣绅。同时 还把少年儿童组成童子团, 配合农民自卫军站岗放哨 查路条, 防止坏人破坏。陈映民, 当时只有十三四岁, 妇 女们称呼她“小代表”, 儿童团员都喊她“大团长”。陈映 民的革命道路, 就这样从她的故乡故土上起步, 一步一 个脚印地向前奔走……
夫妻双方参加了红军, 危急关头抱 着孩子随军征战
1928年, 15岁的陈映民跟吕绍文结了婚。婚后, 她 照样从事妇女会和儿童团的工作。1929年立夏, 豫皖边 商( 城) 南举行革命暴动, 她因身怀有孕以待分娩而没 能参加。当时, 她的大姐陈觉民参加了这次暴动, 名声 亦在豫皖边乡村传播开来……暴动成功后, 陈觉民就 被派到商城县斑竹园( 今属金寨县) , 在朱氏祠堂举办 妇女运动讲习班, 并由她担任领导和教学工作。
然而, 妹妹陈映民, 却没有“禹子哥”这般幸运。陈 映民生于1913年, 与其兄年龄相差近10岁。这个小女孩 出生时, 她的大哥陈绍禹、大姐陈觉民、二哥陈绍伟, 都 一个接一个地成长起来, 尽管家境很穷, 但都同样受到 爹妈的抚养和疼爱, 并指望他们长大后改换门庭, 光宗 耀祖。而这降生恨晚的幺妹子, 似乎成了个多余的, 出 生的第七天, 爹妈就将她许给当地一户姓吕的农桑人 家, 做了这家长子吕绍文的童养媳。陈氏家境之贫苦, 居然穷到把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婴给人家做了童养媳。
“妇 女 部 的 干 部 由 我 带 领 , 经 常 深 入 农 村 了 解 情 况, 帮助群众搞生产, 并和群众一起劳动。还组织妇女 做军鞋、送军粮, 支援前线, 慰问部队。省委为了加强妇 女工作, 培养 妇 女 干 部 , 于1934年 成 立 了 妇 女 学 校 , 由 我兼任校长。当时共有900多名学员。训练毕业后, 就分 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 大都从事妇女工作。
陈映民母子二人, 当时就在这一群没有被编入红 军序列的青年妇女中, 和她们一起, 一步不停地向前 追赶……
路上, 林 月 琴 、刘 伯 兴 两 人 , 成 为 大 家 公 认 的 义 务 领导者。刘伯兴身体很棒, 胆子也壮, 腰里别着一支驳 壳枪, 虽然没有子弹, 却能给大伙壮胆。这个童养媳出 身的女游击队员, 自告奋勇充当警卫, 宿营时招呼大伙 睡在一起, 轮流进行哨。行军中, 她叫大伙跟着她走, 如果发现敌人, 就叫大伙不要惊慌, 看她的手势动作行 动。林月琴因为有点文化, 能说会道, 就主动承担沿途 的联络交涉工作。
林月琴等人都很尽心尽力。尽管如此, 最后还是没 有看管好, 孩子从众姐妹的眼皮底下丢失了。孩子是怎 么丢失的, 陈映民的回忆只是三言两语, 说是在一次激 烈战斗中, 她“三岁的孩子吕美成丢失了”。而林月琴的 回忆却截然不同, 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林月琴回忆 说:
“那 是 在 湖 北 境 内 , 一 天 下 午 , 大 家 都 疲 惫 不 堪 。 把孩子背在身上, 或抱在怀里, 就像铁块似的沉重, 大 家你传我, 我传她, 不断倒手替换。就在这时, 有个农 民打扮的老汉, 当着我们说: 你们都走累了, 我来帮你 们抱抱孩子吧! 说着, 便从一位姐妹手里接过孩子。一 路上, 他走得越来越快, 我们紧撵慢撵, 还是没有撵 上。到了宿营地, 我们分头到处寻找, 都没有找着, 孩 子还是丢失了。陈映民伤心得很, 痛哭不已, 我们也都 难过得直抹眼泪, 并劝她不要过分伤心, 要保重身体, 坚持到底。……”
林 月 琴 、陈 映 民 两 人 刚 开 始 并 不 认 识 。林 月 琴 曾 在 陈映民大姐陈觉民主持的妇女讲习班里学习过, 所以 她们在一起交谈时, 林月琴讲到斑竹园妇女讲习班陈
觉民的名字时, 她们就认识了, 相互间也感到特别亲 热。对陈映民来说, 这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沿途不仅 有林月琴作伴, 还能够帮助照看她的孩子。
1986年, 林月琴撰文回忆说: “在我们这支跑反队 伍中, 还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同志, 她就是陈觉民的妹 妹陈映民。我同她过去并不相识, 但由于陈觉民这个关 系, 就感到亲热多了。当时, 因为没有编入红军单位, 我 们还没有依靠, 没有粮食供应, 但大家对这个孩子都给 予母亲般的关怀。行军中, 我们轮流背着、抱着他。到了 宿营地, 便七手八脚地为他张罗奔忙, 有的拾柴烧火做 饭, 有的帮忙照看孩子, 有的去老乡家先给孩子要点吃 的东西。尽管我们自己也饥肠辘辘, 又渴又饿, 十分疲 劳, 但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孩子。沿途的老乡们, 看到我 们这支妇女队伍还带着一个孩子, 都表示惊奇和同情, 有的说我们怪可怜的, 挺辛苦的, 有的还要我们把孩子 留下。但是, 孩子妈和我们都不同意。行军路上, 的确十 分艰苦、劳累, 但 我 们 决 心 依 靠 大 家 的 力 量 , 带 好 抚 养 好这个孩子。”
可是好景不长, 红军一进入鄂东北根据地, 敌情更 加严重, 部队也在加紧行动。由于孩子的严重拖累, 红 军在越过平汉铁路的月黑之夜, 陈映民母子掉队了。她 就尾随在后卫部队的后面, 继续追赶队伍。渐渐地, 又 跟后卫部队拉开了距离, 最后不得不跟着一群随军跑 反的妇女们, 不分昼夜地追赶部队。
随 同 “跑 反 队 ”追 赶 红 军 , 途 中 丢 失 了孩子吕美成
征途上丢失了亲生骨肉, 陈映民内心十分痛苦, 因战事紧张, 她不能留下寻找孩子, 在林月琴等人的 劝说下, 便又打起精神追赶队伍。红军在由枣阳向豫 陕边转战途中, 陈映民才赶上第十二师, 与其丈夫吕 绍文一起并肩行进。而林月琴、刘伯兴两人, 当时也被 收留在第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 正式回归到红军队 伍之中。
1930年, 陈映民由皮定均介绍加入共青团, 并担任 六安六区五乡共青团支部书记。1931年春, 她的孩子断 奶后, 交由婆婆照看抚养, 她和丈夫吕绍文一起参加了
·35·
尘封岁月
《党史博览》2007 年第 5 期
红军, 就近编入红四军第十二师, 丈夫为战斗员, 她当 宣传员。同年, 她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1932年10 月, 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 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由皖 西经鄂东转向外线作战……
就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 长征中不 幸又失去丈夫吕绍文
随军入川后, 陈映民调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妇 女宣传队, 与陶 万 荣 、廖 赤 见 等 人 一 起 工 作 , 当 时 驻 扎 在通江县毛浴镇。不久, 她又被调到中共川陕省委从事 地方工作。1933年6月, 陈映民当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常 委, 并担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 部长是姚明善。陈映民 撰文回忆说:
多事之 秋 , 红 军 主 力 部 队 、地 方 游 击 部 队 , 以 及 随 军跑反逃难的苏区群众, 如同潮水般由皖西涌向鄂东。 当时, 吕绍文和他的 二 弟 吕 绍 武 、三 弟 吕 绍 全 , 都 离 开 了老家, 随同红军队伍转移而去。陈映民二话没说, 急 忙抱上她三岁的儿子吕美成, 跟在第十二师的队列里, 随军征战……
最初在皖西境内, 乘坐担架随军行动的第十二师 师长陈赓, 看见陈映民带着孩子行军, 一路上比较辛 苦, 就让她跟随在师医院的队伍里, 沿途也好帮助照 应。沿途负责护理陈赓的医务人员, 有医务主任陈保 青, 女护士何福祥、张茶清等人。陈映民带着孩子就跟 这几位姐妹一起坚持行走。情况紧急时, 陈赓就将孩子 扶上他的担架, 急奔猛走一阵子, 以减轻陈映民的体力 负担。晚上到了宿营地, 大家在一起安营扎寨, 吃饭休 息, 医护人员也帮忙照顾母子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