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究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双向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中国化,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
早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总结了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提出全党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数千年来的珍贵历史遗产。
1941年,他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报告中,再次号召全党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研究理论。
他尖锐地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一再提倡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无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丰富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理论研究商品与质量2010年10月刊96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张美诚(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传统文化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必然包含精华与糟粕,其精华与糟粕是对立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性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紧密关联,两者不可能完全分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民族化。
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 术 论 坛208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
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
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
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
如被称作中国最早“和谐”观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易经中的“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等等的相通。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今天要发展繁荣文化,实现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形态,一个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和这三种文化不是平面关系,而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异议不太大,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有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互补充,相互丰富的关系,也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平面的关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不是平面的关系。
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资源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它和马克思主义不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丰富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边汲取营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就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思相营养,包括毛泽东的一些俗语,包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包括一些思想火花,包括一些思想资源,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借鉴。
但这只是思想资源,它只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没有根本改变。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思想定位一方面中国五千年生生不息、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表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存力和创新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无疑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这也是肯定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从鸦片战争幵始,中华民族在各个方面都遭遇了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与挑战,民族、国家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华大地上无数仁人志士虽然经过艰辛的探索,勾画了众多解决危机的方案,却都无法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亡。
直到马克思主义这样先进、科学的思想武器传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使这一窘境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创造解除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文化窘境。
中国作为迟发展国家,其现代化进程是在外来压力和影响下启动的,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处于被动的、消极的状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基础。
中国传统化作为一个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以民族这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体形态为存在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居于核心地位。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飞跃。
从文化选择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
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相促进建国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探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并以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为原则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这些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理论基础。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必须以民族独立和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前提。
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成果奠定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的积极成果和合理内容,又具有糟粕性的成分。
对此,实际中应该“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探讨两者“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式问题,克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某些扭曲和变形,促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积极成果;结合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任务。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来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
因为马克思主义毕竟诞生于西方,在传统上属于西方文化,在其话语和表现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文化的特征。
要使它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把它融于中国文化的海洋中,使它有一种中国化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要得到发展,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思想资源的意义,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国情和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忽略这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谈。
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概念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再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特殊的文化体系。
”[1]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封建专制社会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哲学宗教、教育艺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文物、天文地理、科学技术以及价值观念、社会风尚、民间风俗,等等。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文化在道德观念方面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家庭、尊老爱幼、忠诚
守信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人类解放、平等和社会公正等理念相契合,推
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中的生长。
其次,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方面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影响。
中国
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理念相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价值观念与马
克思主义关注社会集体的思想相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借鉴。
然而,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也有一些消极的方面。
传统文化中的等级
观念、封建主义思想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等都可能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自由和革命精
神相冲突。
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思
考和去留取舍的处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互融合、交流和影响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需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独特文化形态和制度体系,涵盖了诗、书、画、礼、乐、易、春秋、战国、官学等众多方面,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有益的思想,如仁爱、诚信、孝道、禅宗、道教等,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人性本质的论断和社会公正的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体系和哲学思想,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应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制度与实践经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如古代的官学制度、科举制度等,虽然已经被淘汰,但是在当今社会的政治、教育、招聘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制度和新模式,推动中国向更加公正、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流、借鉴、补充和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保持原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经验,推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进行必要的革新与创新,使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又不失其独特的文化精髓。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和排斥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借鉴和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理论。
中国在20世纪初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将其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遗产,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文学艺术以及礼仪习俗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历史视角下的关系探究我们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关系。
中国在近代以前一直是封建专制社会,传统文化对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则在辛亥革命后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一系列理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观念和制度提出了挑战,形成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尊严和平等的思想,并把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互补和融合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资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现实中积极吸纳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在当代中国,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合。
相信在这一融合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 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进程 遇 到 障 碍 , 但是, 正 是 由于 中 国传统文 化 具有 包 容性 和开 放 性 , 才 使 得 马 克 思 主 义 逐 步 被 中 国 人 民所 接 受 、 认 同, 进 而 大 大 推 动 了马克 思主义 中国化的进 程 。 同理 ,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本 质 上 也 是 具 有 包 容 性 和
第 l 1 卷
第 l 3期
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I ' 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8 . S o c i a l S c 沁i l c e s E d i t i o n )
将 马克 思 主义与 中 国 的具 体 实 际和 实 践 相 结合 , 深 入 浅 出地 阐述马 克 思 主义 的基 本 理 论 , 使 马 克 思 主 义 具有 中国气息 , 进 而 形 成 中 国 特 色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体 系 。
国化 的进 程 , 就 有 重 要 的理 论 和 现 实 意 义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最 先 在 六 届 六 中 全 会 上 提 出 并 作 了科 学 阐 述 的 。会
上 毛 泽 东 作 了题 目为 《 论 新 阶段 》 的 政 治报 告 , 报 告
中指 出 : “ 没有抽 象 的 马 克思 主义 , 只 有 具 体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所 谓 具 体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就 是 通 过 民 族 形 式 的马克思 主义 , 就 是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应 用 到 中 国 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
社科纵横法制博览2019年09月(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杨竟艺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要:中国的现实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离不开传统文化与其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积极的内容和成果,又有糟粕。
因此,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保留优秀的的部分,去除糟粕,而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结合的有效性,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中图分类号:G122;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6-0297-01作者简介:杨竟艺(1996-),女,汉族,四川西充人,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礼仪制度以及文学艺术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这一点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持,需要二者的有效融合,而后才能在二者之间关系的保障下,实现其有效结合,并且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于此,笔者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看法。
一、思想上统一结合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思想道德方面以“仁”、“礼”为核心,使得“仁义礼智信”逐渐成为传统社会中思想主流。
目前,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其基本理论与我国的传统思想结合具有必要性。
关于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解释。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想要成功推进建设事业和革命事业,需要以科学政治领导为前提条件,此时两种思想文化的结合尤为重要。
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将其与公民道德建设进行融合体现出二者结合的必要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需要二者在思想上统一结合。
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学术的研究,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进行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析
关
键
词: 中国传统文化 ;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 系 关
文献标志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6 D2
在十月 革命 胜 利 之后 , 马克 思 主 义 理论 传 到 中 国 。这一 理论 指 导 了 中国先 进 的 知识 分 子 , 用 无产 阶级 的理论 作 为 观 察 国家 未 来命 运 的工 具 ,
摘要 : 介绍 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的内涵 , 进一步 阐释 了中国传统文 化为什 么能与 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相互融合 , 最后 指出在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过程 中, 须正 确看 待中国传 统文化对 马克思 必
主义中国化 的作 用 , 对待传统文化既要 取其 精华 , 吸收传统文化 中的优秀的成 分 , 又要去其 糟粕 , 而推 进
克思 主义基 本 原理 和 中 国优 秀传 统 文 化 相结 合 ,
这是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历史 进程 得 以J N 推进 的 1 0  ̄ ,
一
过程中, 中国历史 悠 久 的传 统 文 化 是 如何 影 响 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历史 进程 的呢 ?文 中对 这一 问
题 进行 初步 的讨论 。
民要 想用 马克 思 主义 来 指 导 中 国的革 命 、 设 和 建 改革 , 必须 使 马克 思 主 义 由欧 洲 民族 形式 转 化 就
收 稿 日期 :0 11 — 2 1—1 7 2 基金项 目: 吉林省教育厅 “ 十二五” 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0 2 2 ) 2 14 7
作者简介 : 高竞男 (9 2 ) 女 , 18 . , 吉林乾安人 , 吉林化工学院讲师 , 士 , 硕 主要从事 中 国现 当代文学 及大学 生思想 政治 教育方 面的研究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传统文化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必然包含精华与糟粕,其精华与糟粕是对立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性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紧密关联,两者不可能完全分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民族化。
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丨M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孙 奥(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4)【摘 要】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保证,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上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变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传统文化质的飞跃,升华了传统文化的精神蕴意。
提出以辩证统一的观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积极影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时,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大部分学者在论述时通常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保障,其二是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1、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保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任何时候马克思主义都要和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才会发挥出其在历史进程当中的价值,从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中国化能否发挥其价值的一个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能否找到互通性并且在互通性上继续发展壮大。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互通性的特征,在历史上传统文化与中亚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并发扬光大,从明朝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以广纳百川的态势吸纳西方文化当中的积极成分。
2、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上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之间有互通的成分,有契合的成分存在。
首先,在传统文化当中历朝历代政治家无不推崇“天下为公”的思想,马克思在揭示时代进步的时代性规律的条件之上指出人类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在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还未形成正规化的价值体系思想时,文人学子利用“大同社会”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冲突,还探讨了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在总结了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启示和展望。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融合,冲突,影响,当代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启示,展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是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中期产生于西方,经过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逐渐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既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也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为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项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理解。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和思想体系。
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19世纪末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科学理论,它对社会历史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来自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但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爱”、“和平”、“公正”等价值观念,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的是“共产主义”、“平等”、“公有制”等理念。
虽然表达方式和实现路径存在差异,但两者都希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幸福。
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社会观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与马克思主义中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主义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也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因素,使得其发展具有了一定的中国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冲突和争议。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忍让”、“和谐”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斗争、革命等概念相抵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等级观念”等因素也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念相矛盾。
因此,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如何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两者都希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幸福,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有着关注。
然而,在具体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冲突和争议。
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有益因素,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