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类物质在海面的赋存特征与遥感检测——以中国南海海域为例
《2024年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范文
《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篇一一、引言南海作为世界第三大洋,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其中,西沙群岛作为南海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珊瑚岛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分遥感技术为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监测与动态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高分遥感技术在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监测中的应用,以及通过动态研究揭示其生态环境的变迁与保护策略。
二、高分遥感技术及其在南海西沙群岛的应用高分遥感技术是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识别的技术。
在南海西沙群岛的应用中,高分遥感技术可以精确地监测珊瑚岛礁的地形地貌、海洋环境以及生态变化。
具体应用包括:1. 地形地貌监测:通过高分遥感技术,可以精确地获取珊瑚岛礁的地形地貌信息,包括岛礁的面积、形状、高度等。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岛礁的地理特征、海洋环境以及生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海洋环境监测:高分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海洋的水温、盐度、流速等环境参数,以及海洋污染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保护珊瑚岛礁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生态变化监测:通过高分遥感技术,可以监测珊瑚岛礁的生态变化,包括珊瑚的生长情况、物种分布、病虫害情况等。
这些信息对于了解珊瑚岛礁的生态状况、制定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动态研究通过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其生态环境的变迁。
具体研究包括:1. 珊瑚岛礁的生长与消亡: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高分遥感监测数据,可以了解珊瑚岛礁的生长和消亡情况,进而分析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原因。
2. 物种分布与多样性:通过分析珊瑚岛礁的物种分布和多样性,可以了解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同时,结合高分遥感技术,可以监测物种的迁移和适应情况,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3. 气候变化与海洋污染:通过分析高分遥感监测数据,可以揭示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对珊瑚岛礁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上油气藏烃类微渗漏浮油膜SAR遥感检测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海上油气藏烃类微渗漏浮油膜SAR遥感检测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海上油气藏烃类微渗漏浮油膜SAR遥感检测方法研究背景介绍:海上油气开采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而油气开采过程中,烃类物质的泄漏是常见的问题之一,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海上油气藏烃类微渗漏是必不可少的。
传统的监测手段主要是基于光学和红外遥感技术,这种方法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随着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具有全时全天候的特点,已成为了检测海上油气藏烃类微渗漏的有效手段。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基于SAR遥感技术的海上油气藏烃类微渗漏浮油膜检测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对SAR遥感技术进行研究,探究其在烃类微渗漏浮油膜检测方面的应用潜力以及优势和局限性。
2.通过模拟实验和野外调研,获取一定量的SAR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探究其在烃类微渗漏浮油膜检测方面的应用价值。
3.开发一种基于SAR遥感技术的烃类微渗漏浮油膜检测算法,并对算法进行验证和改进,以提高检测准确率和可行性。
4.将该算法应用到实际的海上油气开采过程中,进行现场测试和应用验证,以进一步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对海上油气开采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贡献;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为SAR遥感技术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实验验证+现场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借助图像处理、计算机软件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实现本研究的目标。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开发出一种基于SAR遥感技术的海上油气藏烃类微渗漏浮油膜检测算法,并且可以在海上油气开采过程中得到实际应用,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贡献;同时,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为SAR遥感技术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海面溢油多维度光学遥感检测与油种识别方法
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更加高效、精准 的海面溢油检测与油种识别方法,提高
监测的实时性和智能化水平。
可以加强与相关领域专家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为我 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加完善
的技术支持。
CHAPTER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王五. (2020). 基于光 学遥感的海面溢油检测与油种识
别研究. 海洋学报, 32(2), 123134.
参考文献2
赵丽, 王六, 马七. (2019). 基于高光 谱遥感的海面溢油油种识别模型研 究. 遥感技术与应用, 34(3), 567578.
参考文献3
陈曦, 刘八, 王九. (2018). 基于深度 学习的海面溢油遥感检测与油种分 类.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5), 789798.
管理。
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 测、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等 领域,提高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
管理水平。
通过与相关部门合作,可以将该 方法应用于实际监测和管理中, 提高对海面溢油等海洋环境问题
的应对能力。
研究不足与展望
该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在复杂 海洋环境下的监测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
影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方法。
结果对比与讨论
结果对比
将不同模型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模型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以及造 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结果讨论
根据对比结果,对不同模型的优缺点进行深入讨论,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为 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CHAPTER 05
研究成果与应用前景
研究成果总结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度光学遥感数据的海面溢油检测与油种识别方法,实现了对海 面溢油的高精度、快速、大面积的监测。
南海珊瑚礁区34年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南海珊瑚礁区34年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贾丹丹;陈正华;张威;余克服;王纪坤;马小雨;许华【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8(040)003【摘要】选取NOAA OISST数据集的1982-2015年南海月平均海洋表面温度(SST),先对东沙、西沙和南沙礁区海域的多年 SST进行时间尺度上的统计,然后对该数据集进行距平场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研究南海海表温度的时间和空间年际变化特征.研究显示:(1)不同的礁区海域SST升温趋势不同,东沙礁区海域SST升温趋势最明显(0.216℃/(10 a)),西沙和南沙礁区SST的升温趋势分别为0.180℃/(10 a)和0.096℃/(10 a);(2)西沙和南沙礁区全年处于珊瑚生长的最适海温范围内,东沙一年中有4个月海温较低,SST最高的月份分别集中在7月(东沙礁区)、6月(西沙礁区)和5月(南沙礁区);(3)EOF第一模态的空间分布显示南海SST 变化是同相位的,由西北—东南振幅量值递减,在礁区振幅从大到小依次为东沙、西沙、南沙;(4)EOF第一模态时间系数显示南海SST变化与El Ni?o事件相关.南海海表温度异常场与Ni?o3.4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关联度最高为0.723,平均关联度也高达0.655;南海SST的变化滞后Ni?o3.4区7~8个月.综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海SST的变化不仅受到El Ni?o事件的影响,其不断上升也在悄然威胁珊瑚的正常生长.%A monthl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data from 1982 to 2015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was extrac-ted based on the NOAA OISST data set in this study.First count up the SST at the Dongsha,Xisha and Nansha reef islands on time scale.Then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monthly anom-aly field of thedata set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arly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ies of the SCS SST distribution.The study showed as follows:(1)The SST warming trends were differed at different reef areas.The rising trend of SST in the Dongsha reef area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about 0.2 1 6℃/(10a)).The following trends were 0.18℃/(10 a)at Xisha reef area and0.096℃/(10 a)at Nansha reef area,respectively;(2)The SST in the Xisha and Nansha reef areas were in the optimum growth temperature of hermatypic corals in the whole year. There were about 4 months lower SST for hermatypic corals in the Dongsha reef area.The hottest month were fo-cus on July(Dongsha),June(Xisha)and May(Nansha),respectively;(3)The first mode of EOF showed that SST over the SCS was spatially in phase and declined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That was Dongsha>Xisha>Nan-sha;(4)The first mod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OF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 of SST in the SCS was related to the El Ni?o.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SSTA over the SCS and the index of Ni?o3.4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incidence was 0.6 5 5,an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degree was 0.723.The SSTA over the SCS was lag of Ni?o3.4 about 7-8 months.In summar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the change of SST in the SCS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El Ni?o,but the continued rising is quietly threaten the growth of corals.【总页数】9页(P112-120)【作者】贾丹丹;陈正华;张威;余克服;王纪坤;马小雨;许华【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广西南宁530004;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11【相关文献】1.南海海域浮游植物叶绿素与海表温度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J], 林丽茹;赵辉2.1900~2009年全球海表温度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李刚;李崇银;江晓华;张滢;刘凯;谭言科;白涛3.卫星遥感南海海表面日增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J], 林锐;张彩云;李炎4.1985-2005年东海海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伍玉梅;徐兆礼;樊伟;崔雪森5.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刘明洋;谭言科;李崇银;余沛龙;殷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琼东南盆地气态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预测
南海琼东南盆地气态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
预测
南海琼东南盆地气态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预测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覆盖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学等多门学科,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可以从海底介质中直接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地球化学信息,圈定水合物异常区域.近些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和陆续发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南海北部海域是我国勘查天然气水合物最有潜力的区域之一.依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2005年第4航次获得的南海琼东南盆地沉积物酸解烃测试结果和高异常段位同位素分析数据,探讨了琼东南盆地气态烃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和异常成因.结合西沙海槽已有的勘探资料和水合物成藏地质条件,分析南海北部西沙海槽-琼东南地区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并对水合物成藏远景进行了预测.研究成果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地球化学证据.
作者:孙春岩吴能有牛滨华孙艳崔义罗伟陈剑平 SUN Chun-yan WU Neng-you NIU Bin-hua SUN Yan CUI Yi LUO Wei CHEN Jian-ping 作者单位:孙春岩,孙艳,崔义,罗伟,陈剑平,SUN Chun-yan,SUN Yan,CUI Yi,LUO Wei,CHEN Jian-ping(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吴能有,WU Neng-you(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510760)
牛滨华,NIU Bin-hua(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刊名:现代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SCIENCE 年,卷(期):2007 21(1) 分类号:P629 TE132.2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琼东南盆地南海北部有利远景区。
《2024年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范文
《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篇一一、引言南海,作为我国的重要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西沙群岛作为南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珊瑚岛礁生态系统对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分遥感技术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为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区域为南海西沙群岛的珊瑚岛礁。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高分遥感卫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以及现场调查数据。
高分遥感卫星数据用于获取珊瑚岛礁的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用于分析岛礁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现场调查数据则用于验证遥感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高分遥感监测技术与方法高分遥感技术通过获取珊瑚岛礁的遥感影像,可以实现对岛礁的精确监测。
首先,通过多时相遥感影像获取岛礁的形态变化信息;其次,利用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分析岛礁的生物群落分布和生态状况;最后,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对岛礁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四、珊瑚岛礁动态研究通过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动态研究结果:1. 岛礁形态变化:通过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比对,可以发现珊瑚岛礁的形态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与人为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2. 生物群落分布:通过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分析,可以得出珊瑚岛礁上生物群落的分布情况。
不同种类的珊瑚和生物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差异,反映了岛礁生态环境的差异。
3. 生态状况评估: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可以对珊瑚岛礁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珊瑚的生长状况、生物多样性以及海域水质等指标,可以判断岛礁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1. 珊瑚岛礁的形态变化与人为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
海洋油气勘探中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探测系统的研制
海洋油气勘探中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探测系统的研制
海洋油气勘探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海洋环境复杂,无法直接观察到地下油气资源。
为了寻找可用的能源,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油气勘探技术。
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探测系统就是一种新的技术,在海洋油气勘探中甚为有效。
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探测系统是一种用于检测沉积物和水体中气态烃类物质的技术。
气态烃在地下油气储层热压作用下生产,通过油气储层构造和特性,向岩土中传导迁移,从地层中逸出到地表和海面上,成为了海洋油气勘探中非常重要的指标。
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探测系统采用了红外光谱技术,可以精准地测量野外沉积物和水体中的气态烃含量,提供了快速、非破坏性的探测结果,也可以用于对采样物进行现场分析。
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探测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是光谱传感器的设计和制造。
这种传感器可以检测出气态烃分子与特定波长的红外光线交互作用时的谱线,根据谱线强度和波长位置确定气态烃分子的种类和含量。
随着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灵敏度越来越高,同时还具有高速、精确、自动化等优点。
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探测系统的研制对于海洋油气勘探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展。
与传统的油气勘探技术相比,其优势在于速度快、成本低、准确性高等方面,可以提高勘探效率和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开发成本和环境污染。
同时,这种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监测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总之,高灵敏度气态烃现场探测系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创新,将为海洋油气勘探和海洋环境监测提供更加可靠、精准、高效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为人类探索和利用海洋资源提供更好的条件。
南海东部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Ge c m i a ha a t r s i s o y r c r o o p u d n o he c lc r c e itc fh d o a b n c m o n s i
s di nt f t a t r o h Chi a S a e me s o he e se n S ut n e
于 陆地 高等 植 物 、 洋 浮 游 生 物 藻 类 和 细 菌 源 共存 物 , 以 源 于 陆 源 高 等植 物 的有 机 质 占优 势 。 同时 , 环 芳 烃 中菲 系 列成 熟度 参 海 并 多 数 的分 布 反 映 了该 区沉 积 物 成 熟度 较 高 。在 样 品 中检 测 到 角 鲨 烯 , 明 这 一 地 区存 在 生 物 甲烷 合 成 和 细 菌 作 用 , 有 生成 油 气及 表 具 天 然 气水 合 物可 能 性 。 从柱 状 样 品 的 中部 到 底 部 ,8相 对 浓 度 的 急剧 增 加 , 示底 部 子 样 接 近 了硫 酸 盐 甲烷 交 接 带 。结 合 区域 构 S 表 造 背景 和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HD16 站 位 具 有 天 然 气水 合 物 形 成 的 气源 条 件 和 温 压 条 件 。该 区 已有 的研 究 资 料 报 道 的高 值 异 常 区与 9A
《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范文
《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篇一一、引言南海,作为世界第三大洋,具有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和复杂的海洋环境。
其中,西沙群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闻名。
珊瑚岛礁作为西沙群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
因此,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对于了解其生态环境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海洋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分遥感技术在珊瑚岛礁监测中的应用高分遥感技术以其高分辨率、大范围、快速更新的特点,为珊瑚岛礁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手段,可以获取珊瑚岛礁的高分辨率影像,进而对岛礁的形态、植被覆盖、水体质量等进行监测。
首先,高分遥感技术可以清晰地获取珊瑚岛礁的形态信息。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可以了解岛礁的变迁情况,进而分析其生态环境的变化。
其次,植被覆盖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高分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岛礁上的植被类型、分布和密度等信息,为评估岛礁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此外,通过分析水体的光谱特征,可以评估水体的质量,了解岛礁周围海域的环境状况。
三、珊瑚岛礁动态研究珊瑚岛礁的动态研究主要包括岛礁的变化、生物种群的变化以及海洋环境的变化等方面。
通过高分遥感技术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珊瑚岛礁的动态变化。
岛礁的变化是珊瑚岛礁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可以了解岛礁的面积、形态以及岸线变化等情况。
这些变化可能与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生物种群的变化也是珊瑚岛礁动态研究的重要方面。
通过调查珊瑚、鱼类等生物的种群数量、分布和多样性等信息,可以了解生物种群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其生态环境的变化。
海洋环境的变化与珊瑚岛礁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海水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可以了解其对珊瑚岛礁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高分遥感技术获取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珊瑚岛礁的形态、植被覆盖、水体质量以及生物种群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南中国海海洋油气遥感调查研究_徐瑞松
南中国海海洋油气遥感调查研究徐 瑞 松(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510640)摘要:对N OAA -11资料进行除云、大气订正和几何纠正后,用CH4、CH5波段进行SST 处理,用CH5、CH2、CH1作假彩色合成图,并对CH1、CH4、CH5波段灰度值与南海相关研究点的海面温度、重力、磁力异常和热流值等实测数据进行多元相关分析,通过观测比较和理论分析,解决了海洋油气遥感技术和应用模型等问题,为海洋油气资源的探测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南中国海;油气异常;遥感调查;多元相关分析中图分类号:T P 79:P 7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0X (2003)01-0013-030 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射第一颗海洋观测卫星后,世界便进入海洋遥感时代,人们用海洋遥感资料从事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气象、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海洋地质等多方面的研究。
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人们广泛利用多平台、多波段的遥感信息,对全球海洋环境、初级生产力、海洋资源、水色、碳总量、碳循环、水气交换及循环等进行全方位、大面积、定量化、自动化、全天候的动态观测研究(徐瑞松等,1990,1992,1993,1997年)。
1 区域概况南中国海位于S3°~N25°,E98°~E123°,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和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海盆(插页彩片3),面积360多万km 2,地貌以海盆、海槽、海沟、大陆坡、大陆架和岛屿组成。
南海盆地为一长轴向北东—南西棱形海盆,海盆水深3600m 左右。
海沟多为北东向展布,其中最深者5559m 。
濒临华南大陆、印支半岛和印尼群岛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平坦的大陆架,最宽处285km ,陆架最大水深150m 。
而濒临菲律宾的大陆架窄小陡峻。
海盆与陆架之间的水深为150~3000m 的大陆坡,坡度较缓,一般为1°~2°,最宽处555km 。
南海典型海区浮游植物吸收光谱特征及遥感反演产品的精度评估
南海典型海区浮游植物吸收光谱特征及遥感反演产品的精度评估赵文静;曹文熙;胡水波;王桂芬;刘振宇;徐敏【摘要】Using remote sensing to accurately estimate 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ph(λ) can provide basic data and useful method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functions of phytoplankton species for long time and large spatial scale.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h(λ) spectral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four typical area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east area of Qiongdong (QD), Guangdong Coastal area (GD), and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PE) by using field data collected during2003-2012.Then, the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structure differences are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Furthermore, the performances of MODIS-Aqua aph(λ) products derived from the semi-analytical algorithm QAA and empirical algorithm PL by using MODIS-Aqua remote sensing reflectance Rrs(λ) products are compared in the SCS and QD waters based on the relaxed match-ups between MODIS-Aqua products and field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e differences of aph(λ) spectral features are obvious among the clear water represented by the SCS and QD and turbid waters represented by GD and PE. In the clear waters, the aph(λ) value is small but in a dominant position of particle absorption, while in the GD and PE areas, the aph(λ) value is relatively large but not in a dominant position. The aph(λ) coefficient have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the possible causes are pigment packaging effect and the variation of pigment composition andconcentration. MODIS-Aqua aph(λ) products derived from the empi rical algorithm PL perform better than those from the semi-analytical algorithm QAA. The algorithm QAA-derived aph(λ) products underestimate the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field data, while the algorithm PL overestimate the results, with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APD)less than 22% for both algorithms. There is a great improvement in the accuracy of the PL algorithm by using the Chl-a products derived from the optimized algorithm of OCI (named algorithm NOCI), with the APD less than 14%. In summary, there are strong application prospects to discuss different functions of ocean phytoplankton species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products.%基于遥感手段准确估算浮游植物吸收系数aph(λ), 可为长时间、大尺度范围识别浮游植物功能种群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方法支撑.利用2003至2012年获取自南海、琼东、广东近岸和珠江口各典型海区的实测aph(λ)数据, 对比分析表层光谱特征, 初步判断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差异; 基于MODIS-Aqua二级遥感反射率产品, 分别采用经验算法PL和半分析算法 QAA 对aph(λ)遥感产品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 以南海、琼东为代表的清洁海域和以广东沿岸、珠江口为代表的浑浊海域表层aph(λ)光谱差异明显; aph(λ)在清洁海域量值较小但在颗粒物吸收中居于主导, 而在浑浊海域并不占优;浮游植物单位吸收系数aph*(λ)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色素打包效应以及色素组成是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经验算法 PL较之于半分析算法QAA反演得到的aph(λ)(λ=412, 443, 490)遥感产品精度更高, 平均相对误差APD 小于22%; 采用区域优化算法NOCI获得的Chl-a产品作为输入参数, 算法PL所得的aph(λ)遥感产品APD不超过14%.结果表明, 基于水色遥感产品进行aph(λ)遥感产品精度评估和探讨不同海区浮游植物功能种群具有较强应用前景.【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8(037)003【总页数】10页(P35-44)【关键词】南海;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光谱特征;遥感产品【作者】赵文静;曹文熙;胡水波;王桂芬;刘振宇;徐敏【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535;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1;海岸带地理环境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空间信息智能感知与服务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广东深圳 518060;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301;中南民族大学资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5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3.3浮游植物在浮游食物网和海洋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南海南部17962柱状样生物硅沉积记录及其古海洋意义
油 砂 、沥 青 砂 岩 和 砂 岩 样 品 均采 自塔 中 1O构 造 带 上 塔 中 1O井 石 炭 系 储 层 中 。 塔 中 1O构 造 带 位 于 塔 里 木 盆 地 中 央 断 垒 塔 中北 斜 坡 的西 部 ,勘 探 成 果 表 明 ,塔 中 1O井 C 油藏 为 一 具 统 一 油 水 界 面 的底 水 块 状 油 藏 ,砂 岩 为 油 气 储 集 层 ,顶 板 为 泥 岩 封 隔 , 底 部 为 底 水 承 托 ;油 柱 高度 31 m,圈闭 幅度 31 m, 是 一 个 充 满 的 构 造 油 藏 。 目前 ,根据 含油 产状 法 、试 油 法 和 测 井 法 三种 方 法 ,综 合 研 究 发 现 该 油 藏 的 油 水 界 面 为 井 深 4 235.4 m, 海 拔 一3 144.6 m。基 于
已有 的 研 究 成 果 表 明 .塔 中 1 1井储 集岩 烃 类 来 自同 一套 成 熟 的烃 源岩 ,且 它们 的成 熟 度 相 似 ;此 外 ,储 集 岩 中原 地 的有 机 质 尚未 达到 生 烃 排 烃 的 基 本 条 件 ,因此 ,水洗 作 用 可 能 是 导 致 该 井 储 集 岩 烃 类 非 均 质性 的 一 个 关 键 性 因素 ”。
饱 和 烃 色 质 分 析 在 Finnigan—Mat TSQ 45型 色 谱 一质 谱 联 用 仪 上 进行 ,色 谱 柱 为 sE一54石 英 弹性 毛细 柱 (长 30 m,内径 0.259 rm ) 升 温 程 序 为 : 100℃ 恒 温 加 热 1 min,后按 4℃ /rain升 至 220℃ , 然 后 以 2℃ /min升 至 300℃ ,恒 温 加 热 20min。进 样 器 温 度 为 300℃ ,载 气 为 He。质 谱 条 件 :+El/ QIMS,离 子 源 电离 能 量 70 ev,扫 描 范 围 50—40O tl, 扫 描 问 隔为 2 s。
《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范文
《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篇一一、引言南海西沙群岛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资源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其珊瑚岛礁资源在全球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对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保护和管理南海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二、高分遥感技术及其在南海西沙群岛的应用高分遥感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地球观测技术,它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对地面进行拍摄,获取地表信息。
在南海西沙群岛,高分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珊瑚岛礁的监测。
首先,通过对卫星数据的收集和预处理,提取出岛礁的形态、结构等信息。
其次,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对珊瑚岛礁的植被覆盖、水体分布等进行详细分析。
最后,结合其他环境数据,如海流、水温等,对珊瑚岛礁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估。
三、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动态研究通过对高分遥感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通过对历史遥感数据的比对,可以了解岛礁的长期变化趋势。
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可以发现岛礁面积、形状、植被覆盖等方面的变化。
其次,结合实地考察和样本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岛礁动态变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例如,通过分析岛礁植被覆盖的变化,可以推断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岛礁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保护与管理策略通过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我们可以为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海洋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南海海洋生态环境。
其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珊瑚岛礁生态环境。
此外,还应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发现和处理海洋环境问题。
最后,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结论本文通过对南海西沙群岛珊瑚岛礁的高分遥感监测与动态研究,探讨了其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海洋生物体中石油烃检测方法概况
海洋生物体中石油烃检测方法概况
王璐;陈颖;许岩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研究》
【年(卷),期】2022(28)4
【摘要】石油烃是目前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之一,会对动植物及人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其采取有效的方法检测来减少和避免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石油烃检测方法种类繁多,各自特点不同,文章对其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依实验需求确定适宜的检测方法,以期检测工作更顺利开展。
【总页数】3页(P133-135)
【作者】王璐;陈颖;许岩
【作者单位】大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14.5
【相关文献】
1.海洋养殖生物体中石油烃含量分布及变化情况研究
2.黄河口附近海域海洋生物体中石油烃总量变化的研究
3.河北黄骅近岸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的影响
4.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石油烃
5.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石油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毒理学海水中的石油烃概要
海洋中的石油烃研究综述目录海洋中的石油烃研究综述 (1)1海洋中的石油烃污染现状 (3)1.1海洋中的石油烃来源 (3)1.2海洋中石油烃的组成 (3)1.3海洋中石油烃分布 (3)1.4海洋中石油烃的迁移转化 (4)1.5我国海洋中石油烃污染现状 (4)2海洋中石油烃污染的危害 (5)2.1 海洋中石油烃的生态危害 (5)2.2 海洋中石油烃的社会危害 (5)3 海洋中石油烃的检测方法 (6)3.1 紫外分光光度法 (6)3.2 重量法 (6)3.3 荧光分光光度法 (6)3.4 气相色谱法 (7)4石油烃污染物的风险评价及管理法规 (7)4.1石油烃污染的生态风险 (7)4.2石油烃污染的健康风险 (7)4.3海洋石油烃污染的风险控制 (7)4.4海水石油烃污染相关法律法规 (8)5.总结及展望 (8)6.参考文献 (9)摘要石油及其衍生产品在开采、炼制、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而带来污染。
随着石油工业和海上船舶运输业的发展,海上溢油事故正在不断发生且还有加剧的趋势,海洋石油污染已引起各国的关注。
多年来,在中国海域和国际上,船舶溢油事故时有发生,而且发生的频率不断加快,这些事故给事故发生海域和沿岸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本文就海洋中石油烃的污染现状、危害、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关键词:石油烃;污染现状;危害;检测方法1海洋中的石油烃污染现状1.1海洋中的石油烃来源海洋中的石油污染按照其来源分为两种:天然源和人为源。
其中天然源主要是指含有岩层的自然渗漏和沉积岩层的侵蚀等,而石油污染物通过此途径进入海洋环境中的含量极低。
人为源主要包括陆上炼油厂污水排放、石油输送管道破裂、游轮事故、油井井喷、城市污水排放以及油轮洗舱水的排放等[1]。
海洋石油污染按石油输入类型可分为突发性输入和慢性长期输入。
突发性输入包括油轮事故和海上石油开采的泄漏与井喷事故,而慢性长期输入则有港口和船舶的作业含油污水排放、天然海底渗漏、含油沉积岩遭侵蚀后渗出、工业民用废水排放、含油废气沉降等[2]。
基于遥感在海洋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基于遥感在海洋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资源是人类的重要资源之一,包括
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等。
传统的海洋资源勘查方法费时费力,成本高,而且覆
盖范围有限。
而遥感技术可以通过从卫星、飞机等高空平台获取海洋各种数据,从而实现
对海洋资源的全面监测和快速获取。
下面我们将介绍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查中的一些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查。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观测到海洋表面温度、
盐度、悬浮物浓度、海面风速等与海洋油气资源有关的参数。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和解译,可以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形态、规模等信息,从而指导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勘探。
遥感技术在海洋矿产资源勘查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和解译海
水的光学性质,获取海底潜在矿产资源的信息。
利用多光谱遥感数据可以检测到海底的热
液喷口、岩浆活动等迹象,从而找到海底金属硫化物等物质的可能存在。
遥感技术还可以
通过探测海洋底质的反射和散射特性,预测海底沉积物的类型和厚度,进而找到地下水合
物和沉积型矿藏等资源的存在。
遥感技术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勘查也很重要。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海洋渔业资源的
信息,比如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浓度、叶绿素含量、海水透明度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预测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帮助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提供的
浮游植物浓度数据,预测鱼群的分布区域,指导渔船的捕鱼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石油勘探与开发・综合研究
V01.38No.1
3
m/s,风向为东南东向,波高为o.2m,流向为东向,海面条件稳定。
SAR数据经辐射定标后,图像灰度值转换为雷达
后向散射系数,利用增强Lee滤波对图像进行降噪处理。
同时,为提取油膜漂移特征,将辐射定标数据转换为8位数据,由于数据覆盖范围主要是海域,利用数据自带控制点进行几何校正。
图1为2009年9月17日不同时间接收的试验区
Cosmo
X—SAR雷达数据图像。
图1a为18:41接收的
数据,油膜a’b、c分别对应海上第3次、第2次、第1次生成的油膜。
图1b为19:11接收的数据,油膜a’、b’、c’分别对应30min前的油膜a’b、c,其中油膜c在19:11时已经分裂为两块,将主体油膜记作c’,分裂后形成的小油膜记作c。
’。
图12009年9月17日获得的试验区CosmoⅪSAR雷达数据图像
3.3结果分析
3.3.1油膜扩散的空间演变
统计油膜周边海水的平均后向散射系数,计算油
膜相对周边海水的相对后向散射系数△Zm。
(△Z一,),得到油膜后向散射系数衰减分布图(见图2)。
SAR数据记录了油膜的形态及其后向散射系数衰减的空间分
图2
试验油膜后向散射系数衰减分布图(括号内为油膜年龄)
万方数据
2011年2月
刘杨等:烃类物质在海面的赋存特征与遥感检测——以中国南海海域为例
119
布在油膜扩散初期一段时间内的变化。
由于3块试验油膜生成的外部环境、操作方式和油量相同,研究认为SAR记录结果可以近似反映l块油膜在海面生成20min到90min内的演变过程。
由图2可见,开始阶段,扩散油膜呈条带状,对雷达后向散射的衰减作用沿油膜带中心向两侧逐渐变弱(见图2a、图2b),这与油膜在海面的非均匀分布规律吻合,显示油膜从泼油点开始随海流向外扩散的同时向两侧扩散的趋势,油膜厚度具有由油膜中心带向两侧变薄的变化趋势;随后,油膜继续扩展成近块状,形态逐渐不规则,但仍能观测到油膜对雷达后向散射的衰减由中间向外逐渐减弱的变化趋势(见图2c、图2d);最后,油膜逐渐开始分裂(见图2d、图2e)、破碎(见图2f),分裂首先从弱后向散射特征处开始,破碎后的次生独立油膜具有自己的后向散射变化主轴。
3.3.2油膜扩散的时间演变
按照油膜生成先后顺序,油膜a、b、c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油膜扩散形态。
本文将油膜后向散射系数衰减的中心主轴称为后向散射扩散主轴(以下简称扩散主轴)。
提取扩散主轴,沿主轴切剖面(见图3),剖面方向均为由下至上。
分别对比了油膜a与a7、b与b’、c与
c
7沿扩散主轴的相对后向散射系数(见图4)。
位置(见图4c)。
计算油膜a、b、c、a’、b7、c’主轴剖面的相对后向散射系数平均值,拟合油膜对雷达后向散射系数的衰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见图5),拟合结果为:
y=一0.OOO422+O.0539z+1.493
(3)
式中y——油膜相对周边海水的后向散射系数衰减量,dB;z——油膜生成时间,min。
图3试验油腰边界及扩散主轴剖面
对比结果表明,经过半小时扩散,油膜a沿扩散主轴对海面波的阻尼作用明显增强,作用范围更大(见图4a);油膜b的阻尼强度没有明显增加,但具有较强阻尼作用的控制范围更大(见图4b),其扩散主轴长度减小,对比图像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油膜宽度明显增加,已呈块状(见图2b和图2e);油膜c阻尼作用显示为明显的两部分,前半部分较强,后半部分较弱,半小时后油膜破碎,次生独立油膜c。
,7阻尼作用相对主体油膜c7明显减弱。
但相对破碎前的弱阻尼区却有所增强图5油膜对后向散射系数衰减随时间的变化
(见图4c)。
油膜断裂处多表现为后向散射特征的弱连由此可见,海面油膜对海洋表面波的阻尼作用表接,据此分析得出油膜c’沿扩散主轴首先发生断裂的
现为由增强到减弱的变化规律,在稳定海况下,阻尼作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