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笔记
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无中间环节)本质联系和非本质(性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根据和条件)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有无确定的趋势和方向)认识度的意义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坚持适度的原则,反对“过”和“不及”度的原理是法学、政治学上强调的“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
度的原理为变引起质变提供了基础。
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比如在自然界中,吸引和排斥、化合和分解、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等。
在社会中,市场上的竞争、战场.上的厮杀、学术.上的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 -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主要表现有: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范围的特殊性和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对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统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A、内因是运动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是运动的根据: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深刻基础;内因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B、外因不起决定作用,而且通过内因表现出来。
C、外因和内因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的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认识质的意义:1、可以判断事物发展了没有。
2、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历史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
611马哲背诵笔记
611马哲背诵笔记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一、马哲的总体特征
1. 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 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 马哲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二、马哲的物质观
1.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马哲的意识观
1.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
2.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3. 意识是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4. 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四、马哲的实践观
1.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3.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马哲的社会观
1. 社会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体。
2.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
3.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4.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 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6. 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笔记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
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空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同样是不存在的。
时空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有限性与无限性。
2.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
3.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的现实活动。
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从而超越现实客体。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什么是哲学?(一)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二者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不是等同的。
(二)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性分为反思性和思辨性(三)哲学特殊体现在其阶级性不明显,政治法律思想阶级性最明显。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表述为物质与精神,物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一)形成和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由巴门尼德提出1.恩格斯第一次明确表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其著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 思维广义上相当于精神、主观、意识等,狭义上存在即物质、客观。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1)是由其物质特点决定的,它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现象最一般的概括,是任何现象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首先做出回答的问题2)这一问题是我们研究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与基础,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出发点。
3)这一问题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4)这一问题贯穿于全部哲学史的中心问题,是各派哲学分歧和斗争的焦点(三)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本体论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源,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基本问题派别的唯一标准。
2)认识论问题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世界是不是可以被认识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叫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名言: 感觉之外,一概不可知——休谟自在之物不可知——康德(四)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1.哲学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一切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精华版)郑正真1.哲学的含义、特点、功能:(1)含义:它是从总体上概括的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的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2)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3)哲学的功能: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学科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对人的功能:哲学的工具价值、精神武器;哲学的内在价值精神。
(4)哲学的社会功能: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哲学也是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本体论问题。
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否可以认识,认识论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精神为本原的,第一性的。
客观唯心认为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和基础。
(2)唯物主义肯定物质。
自然界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由物质自然界所派生的们第二性的。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重点一: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哲学是一门研究宇宙和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学科。
-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问题和认识问题。
重点二: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进行认识的两个重要途径。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自然科学则研究具体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重点三: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社会科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互为补充。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本质属性,而社会科学则研究人类社会的具体现象和规律。
重点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强调认识的辩证性和实践的决定作用。
-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重点五: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或思维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或思维是第二性的。
重点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重点七: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
-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点八: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 共产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实现物质财富共享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笔记概要,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归纳
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③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观点;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态度和掌握怎么的科学方法?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什么意义?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②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③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④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⑤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
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I. 题型:选择题&辨析题(辨析考的机率很少)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含义及其特点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理论性质而言)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关系定义)c: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功能作用)d: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e: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研究对象)哲学的特点是:一般性,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指导作用,阶级性(一般不强调)【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区别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具体科学的含义是各门内容不同的,独立的学科(一般不考)II:特点不同a:研究对象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b:原理的适用范围哲学原理适用于一切领域;具体科学则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
III:相互关系a: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指导。
【2-B】世界观与方法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又叫宇宙观)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II:相互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与方法论缺一都不能存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2-C】哲学与世界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定义不同a:哲学的含义是(同上)b:世界观的含义是(同上)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特点不同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理性认识)b: 世界观是非理论化、系统化的意识形式是感性认识。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笔记
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
2019/11/1
12
开卷有益
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质变是事 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
转化的。 (1)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
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2019/11/1
3
开卷有益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重点掌握}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问题、两个层次。
第一,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即
是物质派生意识,还是意识派生物质的问题。这是最根本的方面。
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谬误,
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理解为内容的客观
性、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理解为广度深度的
有限性、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3、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五)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认识对实
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
(六)认识的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笔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五叶英国的罗伯特欧文4.马克思的两大发现①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②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5.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①邓小平理论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重要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8.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0.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11.能动性的体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3.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具有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14.事物的相互联系包括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5.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第二章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第一章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的特色哲学的特色即它与其他具体科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其次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3、哲学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意义~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认识论意义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基本派别第三节:哲学的历史发展1、哲学的历程2、科学的分化和哲学的发展3、哲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创造和演进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地位,适应历史时代的的根本性转折,在哲学上也必须实现根本性的变革。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新世界观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世纪在社会科学方面获得的重要进展对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前提~以往哲学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新世界观产生的前提~以住哲学与时代精神的背离及它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为新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由以出发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过程~第一阶段的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阶段的标志是《神圣家族》~第三阶段的标志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1、实践以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以观点~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学~它公开申明服务于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类解放事业~它本身内在的包含着革命性、批判性的规定——实践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都是它的内存的本质规定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觉地总结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以推动哲学的发展~前苏联和中国都出现过对西方自然科学新发展予以排斥的情况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差异~阶段属性不同~理论实质不同~社会作用不同~发展形态不同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存需要和本质特征之一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1、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因而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既实践活动。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 王德峰 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王德峰笔记
《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是由王德峰编著的一本哲学读本,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和思想。
以下是王德峰的笔记摘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推动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重视是其与其他哲学体系的重要区别之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与物质的交往中获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解放的关注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放劳动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私有制的批判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以上是《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笔记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非常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整理⼀共六课,第⼀课为唯物论第⼆课、第三课为辩证法第四课为认识论第五课、第六课为价值观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价值观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1、⼈类从事两项基本活动,即认识世界(想问题)和改造世界(做事情)2、哲学是世界观和⽅法论的统⼀(世界观决定⽅法论,⽅法论体现世界观)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引申:唯物主义发展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形⽽上学)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课:⼀切从实际出发包括四组世界观和⽅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世界观: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性,意识第⼆性,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承认⾃然界的客观性是⼈类有意识地处理⼈与⾃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然、改造⾃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然,顺应⾃然,保护⾃然,学会与⾃然和谐相处。
2、马哲把不依赖⼈的意识,并能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1)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可知性是指:能为⼈的意识所反映2)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客观实在⾃然界客观存在⾃然界⼈类社会⼈类社会整个世界⼈的意识3、意识1)起源:是物质世界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2)本质:是客观存在在⼈脑中的反映(产⽣意识的物质器官是⼈脑;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3)意识根源于物质(正确的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脑中的反映)⽅法论⼀切从实际出发1、含义:⼀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部出发点,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动。
2、为什么要⼀切从实际出发?1)是做好各项⼯作的起码要求-具体的⼯作2)是⽆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路线、⽅针、政策的前提-党的⼯作⼤局3)是⼈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点-⼀般的哲学原理3、怎样做到⼀切从实际出发?1)对主观主义,深⼊实际、了解实际、研究实际2)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把握全⾯的、变化了的实际3)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4)正确发挥主管能动性,能动地反映并反作⽤于客观实际,不能消极地适应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
第一章哲学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一哲学与世界观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常识: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经验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自发的、零散的和非理论性的。
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宝贵的,有些常识也包含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具有某种世界观的意义。
哲学与常识常识也包含着世界观,但这样的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哲学的世界观是系统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4 宗教: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
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的信仰。
宗教中的神的形象特别是一神教中的神的形象,被视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
哲学与宗教宗教也是系统的世界观,但宗教的世界观以某种信仰为前提,不是彻底的理性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世界观则是具有彻底批评精神的理性世界观。
5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应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
有些艺术作品也蕴含着对世界的根本性理解,并为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哲学与艺术艺术也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但是艺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哲学则用概念、逻辑来表达。
6 科学:科学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以未分化的形态包含在哲学的母体中科学与哲学哲学与科学以不同形式把握世界。
科学更注重实证研究,用量化的方法描述世界;而哲学更注重与抽象研究,用思辨的方法解释世界。
哲学以科学为基础,可以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它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极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
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
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
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
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