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就业的思考

合集下载

破解库区移民就业难题——三峡库区发展家族企业的思考

破解库区移民就业难题——三峡库区发展家族企业的思考

停 、 、 , 强企业 中有 4 %由家庭所 有或 经营 。 移 民补 偿 资 金 投 入 ,但 是移 民 贫 困 比 并 转 0
使 得 三 峡 库 美 国的家族企业创造 了 7%的就业机 例仍然较大 。 8 主要原因在于 : 是库 区 一 区 生 产 活 会 ,创 造 了全 美 G P的 5 %。在欧 人均耕地 不足 0 8亩 , D 0 . 山高坡陡 , 土地


曾 良性 循 环 , 域 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 所以, 家族企 业市场竞争能力弱 ,半数以上处于亏 德 许 多 学者 进 业 的进一步发展 也吸引了更多企业家 损状态 , 经济效益低 。 四是基础设施落 国
行 了 深 入 地 的 关注 。 研 究 , 对 三
后, 生产条件恶劣。 农村人 口和部分城

些新 品种 、 技术推广难度大 , 新 传统
大力发展 中小型企业是各级政府关注 到同样的 问题 :一是家族企业 内部管 的种植养 殖方式方法 占有很大 比例 , 的热点,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 , 构建 和谐 理很不规范 , 社会 的信任度 比较低, 影 养殖业中,猪 、牛 、羊等新品种不到 社会的需要。但由于三峡库区地域和 响了家族企业的声誉 ;二是家族企业 4 % ; 0 工业 方面 , 备落后 , 品科 技 设 产 经济环境 等 因素 , 大力 发展 中小型 企 内部 的裙带关系不利于选拔有能力 的 含量低 , 拥有高科技 、 现代化技术的企 业应 以发展家族企 业为主 , 积极探索 职业经理人 ,从而导致优 秀人才得不 业凤毛麟角,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在 三峡库 区发展 家族 企业 的 资源 优 到合理使用 ;三是家族企业的经营 方 率仅 3 %左 右 ; 0 科研 机构 、 科研人 员 势、 环境优势 , 探索家族企业发展创新 式通常是 家长式的 ,因此家族企业 的 数量极少 ,并且集 中在库区的主要城 之路 , 索家族企业 在解决三峡 移 民 最高领导通常具有权威性 ,常常会产 市 ; 探 教育事业 投入不足 , 师资 队伍数量

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难的调查与思考

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难的调查与思考
维普资讯
栏 目 主持
郭 诏 彬
峡 库 区 移 民 就 业 难 的 调 查 与 思 考
● ●— H ■ ● ■● ■
●■●—■■
◎ 艾亚 军
查 显 示 ,2005年 ,农 村 移 民人 均 纯 收 入仅 12 8 0元 , 比 全 县 农 民人 均 纯 收 入 低 4 6元 , 比 7 移 民乡镇 农 民人 均纯收入低 3 。其 中人 均 7 7元 纯 收 入 在 9 4元 以 下 ,处 于 相 对 贫 困 的 还 有 3 2 5 讨 。 户 ,占 1 0 资料 中 8 个农安移 民户的 4 . % 0户 5 12 。 非 农 移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不 足 3 0元 , 以低 00 库 区 移 民 就 业 的 基 本 现 状 保 为生活来源的有 8 人 ,占 1 0户资料 中非农 1 o ( ) 库 区 移 民就 业 形 势 严 峻 。库 区 移 一 民 搬 迁 后 ,移 民 生 产 生 活 发 生 了较 大 变 化 ,移 移 民 1 8人 的 4 . %。 7 5 5 ( ) 库 区 移 民 就 业 稳 定 性 差 。 农 村 移 四 民就 业 难 问题 突 出地 表 现 出来 。 以石 柱 县 为 例 ,全 县 己搬迁 安置 移 民 8 9人 ,需就业 的 民从事种 养业 相对稳 定 ,但 因农 产 品市场行 情 9 8 劳动 力 4 0 5 8人 ( 年满 1 男 8—— 6 、女年 起 伏 波 动 较 大 , 收 入 仍 不 稳 定 。 从 事 经 商 及 0岁 满1 8一一 5 5岁 ) 目前 ,通 过从 事种 养业 、 其 他 服 务 业 的移 民 , 因城 镇 不 繁 荣 、 市 场 不 。 外 出务工 、到集镇经 商和其 它渠道就业 的 3 7 旺 、 消 费 低 迷 , 大 多 数 处 于 惨 淡 经 营 , 时 有 58 人 ,占需就业 人数 的 7 . 7 9 3 %; 尚有 9 0人 未 另 觅 出 路 的 可 能 。 3 就 业 , 移 民 失 业 率 高 达 2 . %, 比全 县 城 镇 63 0 二 、库 区 移 民 就 业 难 的 原 因 ( )库 区 产 业 空 虚 导 致 就 业 岗位 严 重 一 登记 失业率 高 1 . 7个 百分 点 。石 柱县 属于移 3 民小 县 ,库 区其它 区县 的移 民就业 形势会 更不 不 足 。库 区 产 业 空 虚 导 致 就 业 岗位 严 重 不 足 , 是库 区移 民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目前,库 区经济 容乐观 。 ( ) 库 区 移 民 就 业 渠 道 狭 窄 。 据 调 以传 统农 业 为主 ,经 济结 构单一 ,产 业层 次较 二 查 ,农村 移 民主要通过从事种养 业 、外 出打工 、 低 ,特别是二 、三产业尤其空虚 。库 区淹没 区县 就 近做零 工等途 径就 业 ; 自谋职 业和 集镇移 民 的幅员面 积和 人 口占全市 的一半 左右 ,但 二产 主要通过经商、外出打工和 从事运输 、餐饮服务 和三产都未 占到全市的 13 / 。二、三产业 的空虚 , 业 等 途 径 就 业 。石 柱 县 己就 业 的移 民 劳动 力 导 致 移 民 无 业 可 就 。 3 7 人 中,外 出务工的 1 8 58 6 2人, 占4 % 7 ;从 事 ( )移 民文 化 技 能 素 质 偏 低 导 致 就 业 二 竞 争 力 不 强 。一 方 面 ,移 民文 化 素质 低 。据 种养业的 9 9 ,占 2 .% 3人 6 2 ;经 商及其它服务业 的 4 0人 , 占 1 .% 做 零 工或 其 它渠 道 就 业 的 对石柱县库区 1 0 移民的抽样 调查显示 ,1 0 5 26 ; 0户 0 5 7 , 占 1 . %。 由此 可 见 ,移 民就 业 渠 道 较 户 移 民中有劳动力 2 ,其 中只有初 中及 以 0 人 42 7 1人 3 8 2 窄, 而且集 中在外 出务工这一主渠道上 。随着就 下 文 化 程 度 的 劳 动 力 达 2 9人 , 占 8 . %。文 业 市场 对劳动 力技 能和 综合素质 的要求越 来越 化 素质 低下 ,导致 大多数 移 民难 以在 竞争激 烈 高 ,移 民外 出务工这 一就 业主 渠道将 受到严 峻 的市场 经 济条件 下获取 适 宜 的就业 岗位 。 挑 战。 ( ) 移 民就 业 观 念 落 后 导 致 就 业 积 极 三 ( ) 库 区 移 民就 业 收 入 堪 忧 。 由 于 就 性不 高 。移 民就业难 是客观 事 实 ,但 不少移 民 三 业渠 道狭 窄和就 业效 益低 下 ,移 民就业 收入 水 没 有 充 分 就 业 , 并 不 是 无 事 可 做 , 也 不 是 完 平较低 。据对石 柱县库 区 1 0户移 民的抽样 调 全做 不成 事 ,很 大程度 上是 受陈 旧落后 的就业 0

论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问题及对策

论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问题及对策

论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问题及对策摘要:“三农”问题已成为困扰三峡库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三峡库区原有的历史因素、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因此,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有效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异地的永久性转移,是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库区的根本。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库区劳动者素质、健全机制、构建网络等解决措施。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一、三峡库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及问题1.培训体制不顺、统筹协调不力三峡库区现有的培训管理体制属于部门办学,部门管理,条块分隔、各自为政的情况较为突出。

农民扫盲和扫盲后教育以及农村实用文化技术培训、乡镇企业职工的培训、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由各类培训学校负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职业技术等级的考核鉴定及发证等工作,主要由各级政府的劳动就业部门管理;社会力量培训的审批和业务管理,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技术等级的考核认定则主要由劳动就业部门管理。

这种体制,对调动部门、行业培训的积极性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

除了用工单位自办或托办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外,其它部门行业培训由于教、学、用之间的沟通衔接不够,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学非所用的问题。

2.培训工作开展不平衡由于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水平不同,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岗位的技术含量差异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不同;由于领导者、受培者、用人者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认识不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在地区、行业、部门、个人之间还很不平衡。

从调查的情况看,城区的转移培训总体上好于农村,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比无组织的劳务输出转移培训工作要抓得紧、抓得实些,劳务输入地(主要是用工单位)的培训一般要好于劳务输出地的培训,针对特定产业、特定岗位开展的培训,培训效果一般也好于泛泛的职业技能和社会知识培训,文化程度高的比文化程度低的培训效果要好。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探析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探析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探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不仅影响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本文将探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希望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足,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二是农民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渴望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这两个原因共同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面临着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就业质量。

与城市相比,农村就业机会的匮乏和薪资待遇的低下是主要问题之一。

此外,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时还会遇到适应能力不足、技术技能要求高等问题。

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至关重要。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问题,必须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对策建议:1. 发展乡村产业乡村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村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家乡就业。

2. 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技能提升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举办职业培训班、开设技术学校等方式,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工作需求。

3. 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的情况,建立起农民工市民化机制非常必要。

这包括提供相关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等,使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获得公平的福利待遇和权益保障。

4. 打造农村创业创新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回流创业,需要打造良好的农村创业创新环境。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

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摘要】农村地区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他们面临着就业困难和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本文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探讨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对农村经济、城市发展和社会的影响。

结合相关政策建议,展望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最终旨在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良性流动,实现农村与城市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意义,原因分析,方式,途径,经济影响,城市发展,社会影响,政策建议,发展前景,引导支持1. 引言1.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在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部分农民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愈发凸显。

据统计,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超过1.3亿人。

1.就业机会不足。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导致部分农村劳动力难以就业。

2.教育水平不高。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化产业的发展需求。

3.收入水平较低。

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也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愿不高。

4.社会保障不完善。

相比城市,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转移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的风险较大,使得部分农民不愿意离开家乡。

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和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1.2 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学习心得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学习心得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学习心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 -学习心得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材料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我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6.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510人,劳动力11255人。

现有富余劳动力1360人。

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1年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9元;2002年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7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1元。

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270人。

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已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

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常抓不懈。

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来投资建设。

等企业相继落户。

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民劳务空间。

我们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建议研究

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建议研究

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建议研究三峡库区是中国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但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和蓄水,库区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就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展开研究。

一、问题的原因1. 三峡大坝建设带来的农田淹没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了大量的农田被淹没,农民失去了耕作的土地和生计来源。

这迫使一部分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农民失地后,他们的生活来源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迫使他们不得不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2.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三峡库区农村的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持。

这导致了农村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无法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从而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流动。

3. 农村教育水平低三峡库区农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也无法适应城市的就业要求。

这使得他们在外打工时只能从事一些低端的体力劳动,薪酬也较低,从而造成了农村劳动力流失。

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三峡库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缺乏对农民的全方位保障。

在因灾、因病、因残等情况下,农民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和保障,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外流成为了一种生存的选择,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策建议三峡库区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

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特色种植等产业,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三峡库区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城市就业的需求。

可以开展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活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技能支持,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峡库区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服务。

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建议研究

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建议研究

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建议研究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之一,由于其建设对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村劳动力流失不仅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对于三峡库区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建议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流失问题的原因1.生态环境改变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因水库的蓄水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有的水田、土地及农作物等均被水淹没,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水库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2.就业机会不足三峡库区的工业生产力相对不足,导致就业机会不足。

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其他的工作机会,只能通过外出打工或迁移居住方式来解决就业问题,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3.教育水平低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相对低,这导致了他们缺乏一定的技能和文化素养,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进而导致劳动力的外流。

4.收益较低由于受生态环境及资源的限制,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的收益水平相对较低。

低收益使得他们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在外地打工或者迁移居住成了一种寻求生计的途径。

二、对策建议1.发展生态农业针对生态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三峡库区应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通过优化生产模式、改良种植结构、提高生产效益,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本地生产生活。

2.拓宽就业渠道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应该积极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多种工作机会和技术培训,鼓励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3.加强教育培训三峡库区应该加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就业技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通过教育培训,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转非移民就业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转非移民就业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转非移民就业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三峡库区是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建成以来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设之初,三峡工程的建筑和运营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当地。

随着工程的逐步完成,许多务工人员逐渐离开,而当地居民也需要找到新的就业机会。

同时,中国政府为了改善农村的发展状况,在农村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农民转岗。

这些政策旨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岗位匹配、职业培训等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中农民转岗非农就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以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更好的政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1.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三峡库区(重庆段)中农民转岗非农就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 调查农民转岗非农就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探讨农民转岗后就业机会的匹配情况,尤其是需要技能培训的情况;- 分析农民转岗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推荐适合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农民转岗非农就业教育模式。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 设计问卷,对当地农民转岗非农就业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受访者的观点和经验进行深入挖掘;-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3. 研究意义本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更准确、全面的信息,为制定更好的政策提供参考;- 探索适合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农民转岗非农就业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有助于提高农民转岗的成功率,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和城乡经济的合作发展;- 为其他地区和行业的类似问题提供借鉴和启发。

三、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 发布一份关于三峡库区(重庆段)农转非移民就业教育研究的调查报告;-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为学术界提供参考;- 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建议,并推广适合当地的农民转岗非农就业教育模式;- 为当地农民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刘奇晶;郭颖;谭英奇;马遥;李奕儒【摘要】@@ 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落实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呈现出全面、均衡、协同发展的全新态势,农民收入的构成虽然仍是以一产业收入为主,但二、三产业和劳务收入的比重正逐步增大.农民收入已逐步摆脱主要依靠种养业的单一传统模式,增收渠道已趋向多元化,其中,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径.如何加速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推进"三化"进程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要任务,更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期刊名称】《中国农业信息》【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2页(P7-8)【作者】刘奇晶;郭颖;谭英奇;马遥;李奕儒【作者单位】通化市二道江区农牧水利局,吉林通化134003;通化市佳俊生物电子有限公司,吉林通化134003;通化市农机研究设计院,吉林通化134003;通化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吉林通化134003;通化市农业信息中心,吉林通化134003【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落实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呈现出全面、均衡、协同发展的全新态势,农民收入的构成虽然仍是以一产业收入为主,但二、三产业和劳务收入的比重正逐步增大。

农民收入已逐步摆脱主要依靠种养业的单一传统模式,增收渠道已趋向多元化,其中,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径。

如何加速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推进“三化”进程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要任务,更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1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作用1.1 提高了农民素质劳动者的素质是劳动力就业竞争的决定因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实际上也是劳动力综合素质的竞争过程。

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转移的过程,开阔了视野,逐步适应现代化、产业化生产环境,通过转移培训和工作实践,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如法律意识、竞争意识、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等,全面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未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与展望0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转移规模逐年增加。

转移以中青年劳动力为主,女性劳动力转移比例逐渐上升。

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但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逐渐增加。

当前转移规模转移劳动力主要分布在第二、三产业,其中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是主要就业领域。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技术的发展,部分传统制造业和建筑业岗位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转向高技能人才。

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但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部分劳动力开始向本地县城、中心镇和农村地区回流。

不同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和行业分布存在差异,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有关。

0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竞争激烈,导致就业机会更加稀缺。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难度大,部分城市对农民工存在就业歧视。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企业数量少,就业机会有限。

技能培训不足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

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部分农民工缺乏自我提升意识,对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部分农民工缺乏法律意识,未签订劳动合同或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在城市中面临工伤、疾病等风险时,农民工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信息不对称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城市用工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部分农民工缺乏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部分中介机构存在信息不透明、收费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农民工遭受损失。

0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转移,如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第一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策【摘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着劳动力转移组织化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政策落实不到位、劳动力工作环境差且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对此,无论是政府和个人,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同时规范规范劳动力市场,适当拓展境外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濮阳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对策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破除,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工业、服务业转移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在132802万人口中有72135万农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数据显示,至2010年底,濮阳市农村人口259.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71.1%,其中农村劳动力188.01万人,富余劳动力64.9695万人左右。

目前,外出务工人员50.31万人,全年劳务总收入150.93亿元。

据统计,2010年濮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076.5元,当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人均2678元,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52.75%以上。

濮阳市在河南农村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等方面表现明显。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重要途径。

实现这种转移,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如果转移速度过快,不仅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还会给城市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不可想象的问题和压力。

所以,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辩证看待。

农村劳动力转移集体化组织化程度低。

濮阳市劳动力市场目前发育程度较低,一方面,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机构对这个市场进行专门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乡村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措施不完善,职能不明确,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困难及对策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困难及对策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困难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支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在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转移主体的素质约束,文化约束,择业空间约束及信息约束等,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转移规模。

本文尝试提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约束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日趋庞大,第一产业已经不能容纳和消化这些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在全社会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

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支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转化过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持续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一、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点所谓农村富余劳动力,其实就是农村失业者,他们与城市失业者的区别,在于其失业的隐性化。

根据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

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失业状态。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存在巨大的堡垒,农村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农业部门的隐蔽失业现象突出,存在着大量富余劳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

在4.82亿农村劳动力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在十五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每年仍以1000万人的速度在向城镇转移。

但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发的民工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压力,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少、层次底、盲动性大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开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内容摘要】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也在日渐递减,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与企业用工需求方面存在结构性矛盾,要真正实现开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大转移,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供需矛盾,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再就业,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也在日渐递减,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

加快开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对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大,转移就业任务重开平市是农业大市,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约6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0.6%。

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也在日渐递减,开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在现有农村劳动力27.2 万人中,富余劳动力约有11 万人,目前未转移就业的约 4.2 万人。

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几年,开平仍将处于新增劳动力的高峰期,每年将有近6000 新成长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

如果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低于农村劳动力的净增量,那么势必就会造成农业劳动力剩余量逐年增大。

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给农村社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困扰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开平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繁重。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与企业用工需求存在矛盾近年来,随着开平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用工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接收平台。

浅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浅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浅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摘要:本文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中所存在的问题一一列举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其后针对问题阐述解决的措施,以望能改变农民工传统的就业方式,扩大就业渠道。

关键词: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the transfer to enumerate and analyze its causes, and subsequently elaborated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to look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eans of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expand employment channels.Key words: surplus labor; transfer; employment 前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该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原来只重视数量的层次上,而是要数量和质量并重。

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观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考虑,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并为农村生产发展注入资金,而且还可以从城市带回资金、技术、观念,从而大大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就目前来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工程,需要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形成良性互动。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一系列不合理收费的逐渐取消,大多数城市已经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农民在城市里打工和创业比以前有了较好的环境。

但是,要真正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使他们由从事农业转为从事二、三产业,还有很多具体的技术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国外。长寿 区现有劳动 力资源6 万人 , 6 已转移2 万人 , 中, 事建筑劳 O 其 从
71
维普资讯
庆l 2 建1 暑 筑l
・声 l 工金 l
种地 , 闲时节外出务工的状 态。造成农忙时节建筑 工地招不 农 满人 , 农闲时节农 民不好务工的局 面。
2 三 峡库 区农村 富 余 劳动 力 向建 筑 业转
移就业存在 的主要问题
( )供 “ “ ” 一 “ 、 需 双方信息 交流不够通 畅 , 致使 “ ” “ 供 、 需”
交 易不能正常进行 建筑 劳务既是一种资源也是 一种 商品 ,作 为建筑 劳务供 应 方的农民工和 作为建筑劳务 需求方的施工企业 ,由于双 方
材 料、 新产品 、 新工艺、 新方法不断涌入建筑施工领 域 , 而大部
分从事 建筑 劳务的农 民工仍处于 “ 放下镰 刀拿砖 刀、 放下锄 头 拿铁撬 ” 的生产状态 , 给建筑工程质量和 施工安全带来 了不少
隐患 , 酿成 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质量 事故和安全事故。
( ) 民工接受统一培训 的积极性 不高 三 农
1 三峡库 区农村 富余 劳动力 向建 筑业转 移就 业 的现

近期 , 市建 委对三峡库 区的长寿 、 垫江 、 梁平 、 津等 区县 ( ) 农村 江 市 的

富余劳动力 向建筑业 转移 就业 的情 况作 了调研 , 主要 有以下几个 方面 的特
点:
( ) 数量和 规模不断扩大 , 一 转移 品牌效应 日趋 明显 长寿 、 垫江、 梁平 、 江津 等四个 区县( ) 市 经过 多年 的建 筑劳务输 出 , 已 经在市 内外形成 了较好的建筑 劳务品牌 , 些区县的建筑 劳务甚至输 出到 一
之间缺 乏必要的联系纽带和信息 沟通 渠道 ,造成提供建筑 劳
务 的农 民工 不能很好的输出 ,需要建筑 劳务的施工企业 不能 很 好的输入 , 致使 劳动 力资源 白白浪费。 ( ) 二 农民工整体素质 的偏低 与建筑施工技术 的不断更新
不相 适 应
随着科学技 术的 日新月异 , 大量有科技含量 的新技 术 、 新
主 意, 存在观 望心理。
( ) 四 建筑劳务培训方式单一 、 手段 不多, 收效 不大
从我们调研 的情 况来看 , 大部分职业培训学校 , 其办学 方
针仍 以学历教育 为主 ,主要精力 尚未转移 到有针对性 的建筑 劳务培训轨道上 来 ; 师资构成 来看 , 从 主要来源于基础教 育师
资 力量 , 具有较强建筑 实践经验 的师资较少 , 在培训 中集 中讲 理论 多 , 实际操作 少 ; 输式讲课 多 , 场指导 少、 灌 现 观摩 少 ; 引
导性培训内容多 , 针对性培训内容少 , 实效性 较差 。 ( ) 五 建筑 劳务输 出总体上仍然处于 自发、 无序阶段 “ 亲带戚 、 带里 ” “ 邻 的 散兵游 勇式 ” 传统 输 出方式没 有得 到根本改变。
维普资讯
■艾云
( 作者单 位 : 重庆市 建筑 管理 总站
重庆 市是一个 大城 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 , 农村地域 广阔、 口众多 , 人 劳 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全市3 0 万人 口中, 10 农业人 口占三分之二 , 约为2 0 10 万。其中 , 劳动力人 口为1 5 万。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 , 30 农业机 械化程度的 提高 , 农业劳动 生产 率也随之有 了很大提 高 , 再加 上退耕还 林还草 生态建 设工程 的启动 , 农村 实际可供耕作 的土地正在 逐步减 少 , 农村富余 劳动力
点, 解决好 了三峡库 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问题有利 于全市农村富
余劳动 力转移就业 问题的j E l J  ̄ 解决。 建筑业 是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 行业 , 为重庆 市建设行政主管 部 门, 作 市建委就 三峡库 区农村 富余 劳动力 向建筑业转移就业 的问题作 了一些有益 的探 索和思考 。
“ 师带徒 、 父带子 ” 的传统受训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据 调查 , 民工不愿参加统一 培训 主要有 以下四个 方面的原 因: 农
第 一、 部分农 民工文化素质低 , 大 由于长 期从事体 力劳动 , 对 “ 放下锄 头拿笔 头” 不适应 , 不愿意 再回到学 校学 习: 二、 第 大 部 分农 民工认 为培训既费钱又费时又 费工 ; 第三 、 分农 民工 部 对 培训 后能否 找到相应 的工作和 拿到相应 的工 资缺 乏信 心 ; 第 四、 部分农 民工对将来具体从 事何 种工作 , 是否改行拿 不定
证。
从我们调 研的情况来看 ,只有少 数劳动合同 明确 了工 作
岗位 、 工作任 务 、 工作 要 求、 安全 生产 注 意事项 、 安全 生产 责 任、 用人单位 的有关规 定制度、 用人单位和 劳动者双 方的权 利 和义务 、 工资待 遇等 , 多数只对 工作任 务 、 资支付 时间和 安 工 全生产责任作 了约定 ,个别 的劳动合 同条款还 与法律规定 不
维普资讯
( ) 六 建筑业农 民工劳动合 同内容不规范
培训状态等综合信 息。第二 、 通过 各种渠道 , 泛收集用工单 广 位的信息 , 及时了解和发布 建筑 劳务 需求信息 , 实现 以市场信 息引导建筑 劳务 合理 有序 的输 出。 ( ) 三 增强建筑劳务 培训 师资、 实建筑劳 务培训资金 、 落 完 善 建筑 劳务培训体 系、 建立建筑劳务常规培训机 制 建筑 劳务培训 ,是有组织输 出高质量 建筑劳务 人 员的保
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如何切 实、 有效地 将农村富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 , 是关
系到社会稳定和农 民致富的大事。 三峡库 区由于特殊 的 自然地理环境和生 态环境 以及 三峡工程 的开 工建设 , 区农村移 民后靠 安置 , 库 人地 矛盾尤为 突出, 三峡库 区现有农业 人 口1 0 多万 , 30 占全市 农业人 口的6 %。三峡库 2 区农村 富余 劳动 力的转移 就业 问题 是全市农村 富余劳动 力转移就 业的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