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聚合物驱油藏工程方案研究
聚合物驱油藏采出液处理剂的研究与应用
![聚合物驱油藏采出液处理剂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bed13ab284ac850ad024231.png)
a e tJ 2 t a s s ia l o h r d c d f i f ol r s r or y p l me r p l me - o t i i g fo d n h o g g n Y一 h ti u t b e f r t e p o u e u d o i e e v is b oy r o o y r c n an n o i g t r u h l l
Re e r h a d a lc to o r a i g ntf r pr duc d fui n o lr s r i f s a c n pp i a i n ft e tng a e o o e d i i e e vo r o l
p l m e o di oy rf o ng l
聚合物驱油藏采 出液处理剂 的研 究与应用
高 孟 祥 巨登 峰 余 吉 良 南 庆 义 崔 延 杰
( 北 油 田公 司采 油 工 艺 研 究 院 , 华 河北 任 丘 0 2 5 ) 6 5 2
摘
要
聚合 物 驱 或舍 聚合 物 的 弱凝 胶 驱 已成 为三 次采 油 的 主要 技 术 。 为 了解 决 聚 合物 驱 油 藏 采 出液 因携 带 聚 合物
a a t t n o e t e r f aa y i n r c i g On t eb s s f h e o ma c v sia i n wec ri d o h r a me t d p a i f h o y o t l ssa d c a k n . h a i e p r r n ei e t t , a re n t ete t n o t h c o t f n g o e p rme t ot efe d s mp e . h s r s lss o h tt e te t g a e tc n i c e s h e y r t n s e d e fc ie y x e i n h il a l s T et t e u t h w t a h a i g n a n r a e t e d h d a i p e f t l t e r n o e v a d d c e s h i c n e t n u p n e u sa c o t n i e d h d a e e g , i h p o i e e h i a u p r n e r a et eo l o t n d s s e d d s b t n ec n e t n t e y r td s wa e wh c r v d sat c n c l p o a h s t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9a271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17.png)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可持续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于新型油田开采技术的探索变得越来越迫切。
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驱油技术——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
该技术结合了微生物与聚合物的优势,通过实验室实验,验证了其在油田开发中的有效性。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主要包括油田原油、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等。
其中,微生物菌种经过筛选和培养,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2. 实验方法(1)微生物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筛选出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并控制其生长条件,如温度、pH值等。
(2)聚合物制备:将选定的聚合物材料进行化学处理,制备成所需的聚合物溶液。
(3)联合驱油实验:在模拟油田环境下,将微生物与聚合物溶液混合,进行驱油实验。
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驱油效果,分析微生物与聚合物的协同作用。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作用下,驱油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驱油方法。
在驱油速度和采收率方面,联合驱油技术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同时,实验还发现微生物在驱油过程中对油田的伤害较小,具有良好的环保性。
2. 结果分析(1)微生物作用分析:微生物在驱油过程中通过分解原油中的成分,产生有益的生物化学物质,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
此外,微生物的吸附和驱替作用也起到了显著的驱油效果。
(2)聚合物作用分析:聚合物溶液具有良好的黏度和流动性,可以降低原油与地下岩石的附着力,从而提高采收率。
此外,聚合物还可以起到降低流体渗透性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
(3)协同作用分析:在联合驱油过程中,微生物与聚合物发挥了协同作用。
微生物通过分解原油、改善流动性等作用,为聚合物溶液的扩散和运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聚合物溶液也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两者共同作用下,使得驱油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四、讨论与展望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毕业设计(论文)-聚合物驱影响驱油效果研究[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聚合物驱影响驱油效果研究[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2ac902233d4b14e84246811.png)
摘要近几年来,聚合物驱油技术在油田得到广泛应用。
为适应油田聚合物驱的需求,本文在聚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聚合物的弹性效应、聚合物分子构型、聚合物段塞组合、油层厚度和油层垂向渗透率对聚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弹性效应可提高原油采收率,~;清水聚合物溶液中聚合物分子以网状构型为主,增粘效果较好,污水聚合物溶液中聚合物分子以枝状构型为主,增粘效果较差;聚合物段塞尺寸和粘度是影响聚驱效果的决定因素,段塞尺寸保持不变时,溶液粘度越高,采收率增幅越大,溶液粘度保持不变时,段塞尺寸越大,采收率增幅越大;对于水湿油层,油层越厚,增采效果越好,而油湿油层的厚度对聚驱采收率影响不大;对于正韵律油层,垂向渗透性越强,聚驱增采幅度越高,反之,越低,对于反韵律油层,垂向渗透性越差,聚驱增采幅度越高,反之,越低。
文中还提出了一些改善聚驱开发效果的措施,包括:采用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优选聚合物注入速度和优选井网井距。
本文对油田进行聚合物驱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聚合物驱油;影响因素;改善措施;物理模拟;数值模拟AbstractIn recent years, polymer flooding technology was widely applied in oilfield. In order to adapt the demands of oilfield polymer flooding,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polymer flooding EOR mechanism, by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iques, we mainly studie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olymer flooding effect, including polymer solution elastic effect, polymer molecular structure, polymer slug combination, reservoir thickness and reservoir vertical permeabil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olymer solution elastic effect can enhance oil recovery, and its optimum quality concentration was ~, and its solution had higher viscosity, on the other hand, polymer molecular had dendritically structure in sewage water, and its solution had lower viscosity. Polymer slug size and viscosity were the decisiv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polymer flooding effect. In the case of unchanged polymer slug size, the higher the solution viscosity was, the greater the polymer flooding increased recovery. When polymer solution viscosity was not changed, the larger the slug size was, the higher the oil increased. For water-wet oil reservoir, the thicker the oil reservoir was, the better the polymer flooding increased oil recovery, but for oil-wet reservoir, reservoir thickness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polymer flooding recovery. For positive rhythm reservoir, the better the vertical permeability was, the higher the polymer flooding increased oil recovery, on the contrary, the lower. For anti-rhythm reservoir, the worse the vertical permeability was, the higher the polymer flooding increased oil recovery, on the contrary, the lower. In this paper, we also raised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polymer flooding effect, including preparing polymer solution with sewage, optimizing polymer injection rate, optimizing well network pattern and well spacing. This paper had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oil field using polymer flooding.Key words:polymer flooding; influential factors; improving measures; physical simul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目录第1章概述 (1)聚合物驱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本文的研究内容 (2)第2章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原理 (3)原油采收率 (3)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3)本章小结 (6)第3章聚合物驱开发效果影响因素 (7)聚合物溶液的弹性效应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7)聚合物的分子构型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10)聚合物的段塞组合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14)地质因素对聚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17)本章小结 (20)第4章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措施 (22)采用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 (22)优选聚合物注入速度 (26)优选的井网井距 (31)本章小结 (33)第5章结论 (34)参考文献 (35)致谢 (37)第1章概述聚合物驱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聚合物驱的发展历史聚合物驱始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b44278bdaef5ef7ba0d3cca.png)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聚合物驱油是一项较早发明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经过长时间试验与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又有新的突破,对聚合物注入工艺进行了配套优化,形成了新的思路和成熟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本文对此进行了详尽地介绍,很值的借鉴。
【关键词】聚合物驱;试验;探索聚合物驱技术涉及到注入参数和注入方式的优化、油藏数值模拟、聚合物的配制、聚合物溶液的注入、生产方式的改进、采出液的处理以及动态监测等多个环节,仅仅实现单项技术的突破,不形成配套技术就无法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工业化的推广应用。
为此,从地面工艺和油藏工程等各方面协同攻关,形成了具有最新特点的聚合物驱配套技术。
1.建立完善的配套工艺1.1优化聚合物配制站和注入站的布局三次采油开发方式具有集中配制和分散注入的特点,聚合物配制站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几个区块提供共享服务,由此,带来了聚合物配制站、注入站的优化布局问题。
从数学规划和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应用网络流规划方法优化布局模型,以投资最省为目的,化选出配制站个数、规模和位置。
1.2全过程动态分析聚合物驱阶段性强,与水驱相比开采时间短,调整余地小,调整难度大。
针对聚合物驱特有的动态反映特点,把整个注聚区调整管理分为注聚前调整、注聚前和后续注水2个阶段,对注入井和油井开展单井动态分析、井组动态分析和区块动态趋势分析,确定各个阶段存在的主要矛盾,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落实解决。
1.3分层注入法根据聚合物驱吸水剖面显示,在笼统注入方式下,高渗透层的相对吸入量远高于中、低渗透层,并且随着间渗透率级差的增大以及低渗透油层所占厚度比例的增加,注聚合物的开采效果变差。
在高渗透层聚合物深液低效注入,在低渗透层聚合物驱的动用程度低,制约了聚合物的整体开发效果。
应用分层注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层间吸聚差异较大的问题,提高了较差层段的注入强度,控制较好层段的注入量,进一步扩大了波及体积,控制注聚后期综合含水的回升速度,改善了区块最终开发效果。
油田化学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油田化学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e6e87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b.png)
油田化学聚合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低渗透油藏越来越多,已成为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潜力,此类油藏具有孔隙及喉道半径小、储层纵向和平面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储层吸水能力不足、注采比偏高、油水井间有效驱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因此,本文以H油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拟方法对H油田高注采比成因、储层吸水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有人工裂缝的复合岩性模型建立有效驱动体系所需的注入倍数较大,有人工裂缝模型储层吸水比例由62%下降至54%。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注采比;储层吸水特征;储层吸水能力;我国石油资源总量940×108吨,低渗透资源量210×108吨,占22.3%,在全国累计探明储量中,低渗透油藏的资源量约占41%。
目前,国内油田如何高效、高质量的开发低渗透油藏已成为热点,所以应加强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研究。
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注入水一般会在注水井近井地带憋压,导致井筒附近地层压力偏高,压力传导速度降低;对存在裂缝的储层,一定压力下注入水会沿裂缝发生窜流现象,不能使能量及时传导给采油井,因此,使得注水的效率下降或消失;另一方面储层因长期产液,导致地层压力下降,形成了压降漏斗,产液和产油能力下降,注采比不断升高。
油田的油层压力及产液量并未得到明显恢复和提升,与油田开发的物质平衡理论相悖,因此很有必要。
一.H油田目前开发现状H油田是一个裂缝性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已25年,该油田共有5个区块,M区块为该油田主力区,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其他非主力区块经大规模的加密调整,已进入中含水期。
目前,该油田在注水开发存在着注采比过高、油水井间压力传导滞后等问题,截止到2020年10月H油田平均年注采比2.80,累计注采比3.12,与其他油田平均注采比1.09相比,注采比偏高,并且不同区块间注采比存在差异。
M区块年注采比2.91,累计注采比3.33,饱和压力为6.9MPa,油井地层压力7.9MPa,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8.3MPa附近;其他非主力区块年注采比2.36,累计注采比2.71,饱和压力为7.3MPa,油井地层压力7.77MPa,保持在原始地层压力8.0MPa附近。
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
![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32fb1855270722192ef742.png)
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摘要:近年来国内外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对聚合物的驱油机理,地质条件及聚合物的驱油方案的研究应用都有详细的介绍,文章重点对聚合物的驱油地质条件及机理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适合我国驱油的聚合物技术方案。
关键词:聚合物;驱油;条件;方案1聚合物驱油基本原理关于聚合物的驱油机理,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但普遍认为,与其他化学驱相比,聚合物驱的机理较简单,即聚合物通过增加注入水的粘度和降低油层的水相渗透率而改善水油流度比,调整注入剖面,扩大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
1.1聚合物的作用注入油层的聚合物将会产生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增加水相粘度,二是因聚合物的滞留引起油层渗透率下降。
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引起聚合物的水溶液在油层中的流度明显降低。
因此,聚合物注入油层后,将产生两项基本作用机理:一是控制水淹层段中水相流度,改善水油流度比,提高水淹层段的实际驱油效率;二是降低高渗透率的水淹层段中流体总流度,缩小高低层段间水线推进速度差,调整吸水剖面,提高实际波及系数。
聚合物驱较好地解决了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其基本机理是提高驱油效率和扩大波及体积。
主要表现为两个作用。
其一,绕流作用。
由于聚合物进入高渗透层后增加了水相的渗流阻力,产生了由高渗透层指向低渗透层的压差,使得注入液发生绕流,进入到中、低渗透层中,扩大注入水驱波及体积。
其二,调剖作用。
由于聚合物改善了水油流度比,控制了注入液在高渗透层中的渗流,使得注入液在高、低渗透层中以较均匀的速度向前推进,改善非均质层中的吸水剖面,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作用。
1.2提高水驱油效率聚合物驱提高了岩石内部的驱动压差,使注入液可以克服小孔道产生的毛细管阻力,进入细小孔道中驱油。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吸附作用。
由于聚合物大量吸附在孔壁上,降低了水相流动能力,而对油相并无多大影响,在相同含油饱和度下,油相的相对渗透率比水驱时有所提高。
其二,粘滞作用。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最优控制方法研究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最优控制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f11117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9.png)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最优控制方法研究1.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石油勘探开发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难以开采的含油储层,其中就包括了高温高盐油藏。
由于高温高盐环境的影响,常规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并不能有效地提高采收率,因此研究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的最优控制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引入聚合物凝胶相,阻止水与油的混合和溶解,从而提高采收率。
在高温高盐油藏中,由于温度和盐度都非常高,聚合物分子的链长容易发生断裂,导致凝胶相的稳定性不足,进而影响了驱油效果。
因此,探索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的最优控制方法,是目前油田开发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之一。
2.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的机理分析聚合物驱油技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在油藏中的流动及润湿行为,以及与孔隙壁的相互作用。
高温高盐条件下的聚合物驱油,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因而需要深入研究其机理原理。
在高温高盐油藏中,聚合物的凝胶相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形态转变期、网状结构期和肠泡结构期。
转变期时,聚合物在溶液中形成极小的微胶体颗粒,这些颗粒逐渐聚集,形成小的凝胶颗粒,即为网状结构期。
在这个阶段,聚合物互相作用的强度增加,相互间的连通性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了复杂的肠泡结构。
聚合物凝胶相的形态,对于驱油效果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探究不同形态聚合物凝胶相的物理特性和流动特性。
3. 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的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最优控制方法研究的重要基础,实验过程通常包括聚合物的合成、物理性质测定、流变学性质测试、亲油性评价等环节。
其中物理性质测定、流变学性质测试、亲油性评价是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的重点内容。
物理性质测定主要包括表面张力、粘弹性等测定,有效地评估了聚合物凝胶相的物理性质。
流变学性质测试是评估聚合物凝胶相流动状态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黏度、表观黏度等参数测定。
亲油性评价是通过模拟油藏内部水和油的流动状态,评估聚合物凝胶相对于油的亲和力。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7635e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3.png)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石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微生物与聚合物的联合应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在油藏开采中,使用微生物与聚合物可以优化驱油效果,降低油水分离的难度。
本实验研究了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的机理及其实际应用效果。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模拟油藏溶液、岩心样品等。
2. 实验方法(1)制备模拟油藏溶液:依据地质参数,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实际油藏环境。
(2)接种微生物:在模拟油藏溶液中接种具有降解油品能力的微生物菌种。
(3)聚合物与微生物联合驱油:将聚合物溶液与微生物共同加入模拟油藏环境中,观察其驱油效果。
(4)实验设计:通过改变微生物浓度、聚合物种类和浓度等因素,探究其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5)分析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驱油效果、采收率等数据,分析不同条件下的驱油效果差异。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本实验发现,在模拟油藏环境中,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能够显著提高采收率。
不同浓度和种类的微生物以及不同浓度的聚合物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也不同。
实验结果表明,当微生物浓度和聚合物浓度适中时,联合驱油效果最佳。
2. 结果分析(1)机理分析:微生物在模拟油藏环境中能够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生物降解酶等物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油的流动性,从而有助于驱油。
而聚合物则能够改善流体的流变性,降低流动阻力,进一步提高驱油效果。
因此,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具有协同作用。
(2)影响因素分析:实验发现,微生物浓度和聚合物浓度对驱油效果有显著影响。
当微生物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因竞争营养物质而降低驱油效果;而聚合物浓度过高则可能导致流体过于黏稠,反而不利于油的采收。
因此,在联合驱油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微生物和聚合物的浓度。
四、结论本实验通过模拟实际油藏环境,探究了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的机理及实际效果。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c69e8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62.png)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如何高效地开采和利用石油资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提高采收率是关键。
近年来,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该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和聚合物的协同作用,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本文将就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进行研究,探讨其驱油机理及效果。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石油样品、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实验用油藏岩心等。
2. 实验方法(1)制备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将微生物菌种与聚合物溶液混合,制备成联合驱油体系。
(2)进行岩心驱替实验:将实验用油藏岩心置于驱替装置中,分别进行单独使用微生物、单独使用聚合物及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的实验。
(3)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记录不同驱替方式下的压力变化、流量变化、采收率等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我们观察到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在驱油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与单独使用微生物或聚合物相比,联合驱油体系的压力变化更为平稳,流量更大,采收率更高。
2. 结果分析(1)驱油机理分析:微生物在油藏中生长繁殖,产生生物表面活性物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更容易被采出。
聚合物则通过降低毛管力,改善油水流动性。
二者协同作用,提高了驱油效果。
(2)采收率分析: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的采收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微生物或聚合物。
这表明微生物和聚合物的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3)适应性分析:不同油藏的岩石性质、流体性质等存在差异,因此各种驱油方式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油藏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驱油方式。
然而,从实验结果来看,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油藏。
四、结论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92779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4.png)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石油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如何提高采收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驱油方法往往依赖于物理或化学手段,但这些方法往往存在成本高、效果不稳定等缺点。
近年来,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油技术,因其具有成本低、环保、效果显著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的效果及作用机制。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微生物:本实验采用一种具有产表面活性剂能力的微生物菌株,用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油的流动性。
(2)聚合物:本实验选用一种水溶性聚合物,用于改善油藏的流变性,提高采收率。
(3)实验用油:采用某油田实际生产的原油。
2. 实验方法(1)制备微生物菌液和聚合物溶液。
(2)将微生物菌液和聚合物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液。
(3)将联合驱油液注入模拟油藏中,观察其驱油效果。
(4)通过分析驱油液的性能参数,如粘度、界面张力等,评价其驱油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驱油效果评价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液在模拟油藏中表现出较好的驱油效果。
与单一使用微生物或聚合物相比,联合驱油液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油的流动性,从而更好地将原油从油藏中驱出。
2. 性能参数分析(1)粘度分析:本实验发现,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液的粘度适中,能够有效地改善油藏的流变性,降低原油的流动阻力。
(2)界面张力分析:通过测量油水界面张力,发现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液能够显著降低界面张力,从而提高油的流动性。
这一作用有助于将原油从油藏中更好地驱出。
(3)微生物生长情况: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微生物的良好生长情况,说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长能力,能够适应油田环境并发挥其驱油作用。
四、作用机制探讨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微生物产表面活性剂: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更容易从油藏中流出。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75ca8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0.png)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和采收难度的增大,石油行业对提高采收率、减少成本和提高采出质量的需求愈发迫切。
微生物和聚合物在石油开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联合驱油方面。
本研究主要针对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为石油开采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石油样品、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实验设备等。
2. 实验方法本实验主要采用室内模拟采油技术,通过对不同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的组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佳的联合驱油方案。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研究区块,采集石油样品;(2)筛选适合该区块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和繁殖;(3)制备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4)将微生物与聚合物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形成联合驱油体系;(5)将该体系在室内模拟环境下进行驱油实验;(6)收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与聚合物的单一效果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单一的微生物或聚合物都具有一定的驱油效果。
其中,微生物通过分泌代谢产物和生物膜等作用,改变油藏环境,提高采收率;而聚合物则能有效地降低流体粘度,改善流动性能。
然而,单一的驱油方法效果有限,不能达到最佳的驱油效果。
2.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效果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比例的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我们发现联合驱油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驱油方法。
在适当的比例下,微生物与聚合物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挥驱油作用。
具体表现为:微生物能够分解石油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低原油粘度,而聚合物则能改善流体的流动性能,从而提高采收率。
此外,联合驱油体系还能有效地防止原油在储层中的泄漏和流失。
3. 最佳联合驱油方案分析通过对不同比例的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当微生物与聚合物以一定比例混合时,其驱油效果最佳。
具体比例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c2c68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55.png)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石油开采和利用已成为重要的能源来源。
然而,传统的石油开采方法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采收率低、环境污染等。
因此,研究新型的石油开采技术,提高采收率并减少环境污染,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石油开采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为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油田采出液、聚合物溶液、微生物菌剂等。
其中,微生物菌剂采用具有较高产油能力的菌种,经过培养和驯化后用于实验。
2. 实验方法(1)制备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液:将微生物菌剂与聚合物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液。
(2)实验装置:采用模拟油藏实验装置,模拟油田实际生产环境。
(3)实验过程:将制备好的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液注入模拟油藏实验装置中,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油水的运动情况和产油量。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提高采收率:与传统的石油开采方法相比,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采收率。
(2)降低环境污染:该技术能够降低油水界面的黏度,使油水更容易分离,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作用机制:微生物通过产生生物表面活性物质和降解石油烃类物质的作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油水更易流动;聚合物则通过改善流体的流变性,提高油水的流动性。
2. 结果分析(1)微生物与聚合物的协同作用:在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过程中,微生物和聚合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微生物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油水更易流动;而聚合物则通过改善流体的流变性,进一步增强油水的流动性。
这种协同作用使得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具有更高的采收率。
(2)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微生物种类、浓度、聚合物的类型和浓度、油藏温度和压力等。
《2024年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
![《2024年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586ca7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2.png)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石油开采和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然而,传统的石油开采方法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如高成本、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寻求新的、高效的石油开采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石油开采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的效果,为石油开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石油样品、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实验用油藏岩心等。
2. 实验方法(1)微生物培养与优化:选择具有良好驱油潜力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和优化,使其适应实验条件。
(2)聚合物溶液制备:根据实验需求,制备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
(3)联合驱油实验:将微生物与聚合物溶液混合,注入油藏岩心进行驱油实验。
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的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具有显著的效果。
在相同条件下,与单独使用微生物或聚合物相比,联合驱油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采收率。
这主要得益于微生物与聚合物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改善油藏的流动性,降低油藏的粘度,从而使得更多的石油被顺利采出。
2. 影响因素分析(1)微生物种类与浓度: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驱油能力。
同时,微生物的浓度也会影响驱油效果。
本实验中,通过优化微生物菌种和浓度,得到了较好的驱油效果。
(2)聚合物浓度与类型:聚合物溶液的浓度和类型对驱油效果也有显著影响。
适当浓度的聚合物溶液能够改善油藏的流动性,而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在驱油过程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本实验中,通过调整聚合物溶液的浓度和类型,找到了适合本次实验的最佳条件。
(3)油藏条件:油藏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地质条件等都会影响驱油效果。
本实验中,通过模拟不同的油藏条件,分析了其对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效果的影响。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ec9c9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6.png)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提高原油采收率已经成为油田开发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利用微生物与聚合物的特性,实施联合驱油实验成为一项颇具前景的油田工程技术。
该技术能够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和原油采收量,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将就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驱油技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原油的生物降解作用,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其流动性。
而聚合物驱油技术则通过向油层注入聚合物溶液,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
将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更高效的驱油效果。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选取适宜的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以及油田的模拟油样。
2. 实验装置搭建: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油藏模拟系统、微生物培养系统、聚合物注入系统等。
3. 实验操作:首先在模拟油藏系统中培养微生物,待其达到一定数量后,将聚合物溶液通过注入系统加入模拟油藏中。
在加入过程中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原油的产量、原油采收率等。
四、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1. 实验过程:根据预设的实验条件,逐步进行微生物和聚合物的注入,并记录各阶段的实验数据。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原油采收率、采出液中微生物和聚合物的浓度变化等。
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分析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能够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适宜的条件下,联合驱油技术能够使原油采收率提高XX%《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二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进行深入探讨,详细描述了实验的原理、材料和方法、实验设计及步骤,同时分析并展示了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
该研究为提高油田采收率、优化采油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引言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油田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阶段,提高采收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章聚合物驱油藏工程方案研究
![第五章聚合物驱油藏工程方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0340d45022aaea998f0fbe.png)
第五章聚合物驱油藏工程方案研究并非所有油藏都适合聚合物驱油,即使是适合聚合物驱的油藏,其增产幅度差别很大。
其原因是一方面决定于油藏复杂的地质条件,油、气、水性质;另一方面聚合物产品性能、水驱开发状况、聚合物驱方案等方面,都对增产幅度有很大影响。
本章主要讨论适合于聚合物驱的油藏条件及聚合物驱地质油藏工程方案研究。
第一节聚合物驱适用的油藏条件对于非均质比较严重、原油粘度较高、注水开发效果较差的油藏,采用聚合物驱油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由于受聚合物产品的性能、油藏条件和经济效益等的限制,不是所有的油藏都能采用聚合物驱,根据国内外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现场实施结果,初步探索出一套聚合物驱油藏初步筛选标准(表5-1)表5-1 适合聚合物驱的油藏筛选标准善,虽然还有一些分歧,但可以有效地指导聚合物驱的矿场实施,避免不必要的投入。
对于某一油藏进行聚合物驱,还要作更加细致的研究。
1、油藏类型聚合物驱适用的油藏类型为陆相沉积的砂岩油藏,砂体发育连片,不含泥沙或含量非常少,这样可以防止聚合物的过多吸附而影响驱油效果;对于具有气顶的油藏,或者地层具有裂缝的油藏不能应用聚合物驱,因为注入的聚合物会充填到气顶中,或者沿着裂缝前进造成聚合物绕流,而不能在多孔介质的孔隙中流动降低流体的流度。
近年来,随着调剖技术的发展,有高渗透大孔道或微小裂缝的油藏也可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
2、油层渗透率油层渗透率及其分布是聚合物驱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对于渗透率较低的油层进行聚合物驱,一方面由于注入能力低,注入压力上升较多,延长了注入周期;另一方面,井筒附近注入的聚合物溶液渗流速度快,造成聚合物严重的机械剪切。
3、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表示油层的非均质程度。
一般地说,聚合物驱适合于水驱开发的非均质砂岩油田。
渗透率变异系数较小的油层,一般油层比较均匀,水驱开发效果好,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低。
陆相沉积的油田一般油层非均质比较严重,水驱开发效果差,当油层渗透率系数在0.5-0.8之间时,聚合物驱油增产幅度较大。
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研究
![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6711fbaeaad1f346933fcc.png)
聚合物驱油技术应用研究摘要:但随着油田的开采,尤其是高含水开采阶段,经济、技术指标都将变差。
聚合物驱已是国内外公认的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油田开发技术,在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
本文介绍了聚合物乳液的流变特性与粘弹性,并分析了聚合物驱油的宏观、微观机理以及所受的影响因素,对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聚合物驱油机理影响一、引言石油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命脉。
但随着油田的开采,尤其是高含水开采阶段,无论是经济指标,还是技术指标,都将变差。
油井含水增加,产量下降,基本建设投资增加,成本增大。
如何经济有效地开采水驱开发后残留在地层中60-70%的剩余油,已成为世界各国油藏工程专家努力攻关的课题。
聚合物驱技术是化学驱中比较可行的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目前在油田已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
在微观上,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了携带力,提高了微观洗油效率。
水驱的采收率一般为40%左右,通常聚合物驱采收率为50%左右,比水驱提高10%。
二、聚合物乳液的流变特性与粘弹性1、流变特性传统的驱油机理认为,聚合物的粘性特性是提高驱油效率的主要原因。
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聚合物溶液的流变特性不仅直接影响其驱油效果,而且影响其渗流特性。
无论是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评价,还是对油井产能的预测,都必须首先研究聚合物溶液在渗流过程中的流变特性。
聚合物流变性是指其在流动过程中发生变形的性质,主要体现在有外力场作用时,溶液粘度与流速或压差之间的变化关系。
高分子的形态变化导致了聚合物溶液宏观性质的变化。
聚合物溶液通常具有高粘性,这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
产生高粘性的原因有:1)聚合物的分子所占体积较大,阻碍了介质的自由移动;2)大分子的溶剂化作用,束缚了大量的“自由”液体。
大分子链在溶液中呈规则松散线团状存在,线团内充满溶剂,大分子又具有很厚的溶剂化膜,致使水动力学体积庞大,流动阻力大;3)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聚合物驱油技术
![聚合物驱油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47db2abf524ccbff1218476.png)
聚合物驱油技术聚合物驱是一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聚合物驱是注入水中加入少量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增加水相粘度和降低水相渗透率来改善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数,从而提高原油的采油率。
在宏观上,它主要靠增加驱替液粘度,降低驱替液和被驱替液的流度比,从而扩大波及体积;在微观上,聚合物由于其固有的粘弹性,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对油膜或油滴的拉伸作用,增加了携带力,提高了微观洗油效率。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全世界有200多个油田或区块进行了聚合物驱的试验。
水驱的采收率一般为40%左右,通过聚合物驱采收率为50%左右,比水驱提高10%。
国内外在研究聚合物驱油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我国在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都应用了聚合物驱油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目前,我国的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油田都已进入开发末期,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而新增储量又增加越来越缓慢,并且勘探成本和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控制含水,稳定目前原油产量,最大程度的提高最终采收率,经济合理的予以利用和开发,对整个石油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三次采油技术是目前为止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技术,国家也十分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情况,在“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既重视了室内研究,又安排了现场试验,使得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的三次采油技术中,化学驱技术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化学驱中又以聚合物驱技术最为成熟有效。
聚合物驱机理就是在注入水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驱替相粘度,调整吸水剖面,增大驱替相波及体积,从而提高最终采收率。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陆相沉积盆地,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储油层砂体纵横向分布和物性变化均比海相沉积复杂,油藏非均质性严重,而且原油粘度高,比较适合聚合物驱。
对全国25个主力油田资料的研究表明,平均最终水驱波及系数0.693,驱油效率0.531,预测全国油田水驱采收率仅仅为34.2%,剩余石油储量百亿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聚合物驱油藏工程方案研究并非所有油藏都适合聚合物驱油,即使是适合聚合物驱的油藏,其增产幅度差别很大。
其原因是一方面决定于油藏复杂的地质条件,油、气、水性质;另一方面聚合物产品性能、水驱开发状况、聚合物驱方案等方面,都对增产幅度有很大影响。
本章主要讨论适合于聚合物驱的油藏条件及聚合物驱地质油藏工程方案研究。
第一节聚合物驱适用的油藏条件对于非均质比较严重、原油粘度较高、注水开发效果较差的油藏,采用聚合物驱油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由于受聚合物产品的性能、油藏条件和经济效益等的限制,不是所有的油藏都能采用聚合物驱,根据国内外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现场实施结果,初步探索出一套聚合物驱油藏初步筛选标准(表5-1)表5-1 适合聚合物驱的油藏筛选标准善,虽然还有一些分歧,但可以有效地指导聚合物驱的矿场实施,避免不必要的投入。
对于某一油藏进行聚合物驱,还要作更加细致的研究。
1、油藏类型聚合物驱适用的油藏类型为陆相沉积的砂岩油藏,砂体发育连片,不含泥沙或含量非常少,这样可以防止聚合物的过多吸附而影响驱油效果;对于具有气顶的油藏,或者地层具有裂缝的油藏不能应用聚合物驱,因为注入的聚合物会充填到气顶中,或者沿着裂缝前进造成聚合物绕流,而不能在多孔介质的孔隙中流动降低流体的流度。
近年来,随着调剖技术的发展,有高渗透大孔道或微小裂缝的油藏也可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
2、油层渗透率油层渗透率及其分布是聚合物驱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对于渗透率较低的油层进行聚合物驱,一方面由于注入能力低,注入压力上升较多,延长了注入周期;另一方面,井筒附近注入的聚合物溶液渗流速度快,造成聚合物严重的机械剪切。
3、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表示油层的非均质程度。
一般地说,聚合物驱适合于水驱开发的非均质砂岩油田。
渗透率变异系数较小的油层,一般油层比较均匀,水驱开发效果好,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幅度低。
陆相沉积的油田一般油层非均质比较严重,水驱开发效果差,当油层渗透率系数在0.5-0.8之间时,聚合物驱油增产幅度较大。
油层的非均性,包括很多内容:从宏观上看,有纵向非均质、平面非均质;从微观上看,有孔隙结构非均质,矿物组成非均质等。
4、地层原油粘度原油的粘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聚合物驱是否可行。
一般原油粘度在20-100mPa.s 之间,其流度比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适合进行聚合物驱。
如果其他条件允许,可以适当放宽到10-200mPa.s。
而原油粘度太高,需要更多的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和更多的聚合物,这对油层的注入能力及经济效益均有影响。
5、油层温度聚合物驱的油层温度不能太高,虽然许多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可以达到120℃或者更高,但使用时油层温度最好不要超高93℃.多数聚合物在70℃左右,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聚丙烯酰胺在70℃表现出很强的絮凝倾向。
高温下降解反应会加速,吸附量增大,当温度高于70℃时,要求体系严格除氧。
温度还会对聚合物驱所需的其他化学添加剂,如杀菌剂、除氧剂等产生影响。
油层温度太低对聚合物驱也有不利的影响,因为在这样的温度下细菌的活动通常会加剧。
最适合聚驱的油层温度为25-40℃。
6、水质地层水和注入水矿化度低,有利于聚合物增粘。
a、矿化度高,聚合物粘度低,残余阻力系数低,这些因素都影响聚合物驱采收率。
高价阳离子不但能够严重降低聚合物的粘度,更严重的是引起聚合物交联,时聚合物从溶液中沉淀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聚合物与油田水不配伍。
因此聚合物驱油藏地层水矿化度不应太高,一般应小于6000mg/L,如果经济上允许的话,可以提高到10000 mg/L。
孤岛采油厂目前地层水矿化度5000mg/L,有利于聚合物驱油。
国外高矿化度油田进行聚合物驱时,多采用“预冲洗”的办法,即注聚合物前先注一段淡水(低矿化度水)将聚合物溶液与高矿化度地层水隔开。
b、地面水:用什么质量的水配制聚合物,至今没有严格的规定,但要尽量选取低矿化度的水,不超过900mg/L,最好在200~400mg/L。
随着温度升高,粘度损失增大,因此,配制用清水温度不要超过18℃,但温度太低不利于聚合物的溶解,不要低于8℃。
国外对水质的控制非严格,一般均要经过“脱氧处理”、“软化处理”。
对于地面注入地层的水要求避免堵塞油层、管道和地面设施,防止井和地面设施腐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聚合物适用的油藏条件主要是由聚合物产品本身的性能决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如果能生产出耐温、耐盐性好,且价格较低的新型聚合物,其适用的油藏条件还可以放宽。
(题库问答题)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经验,下列情况不适宜聚合物驱:渗透率太低的油层不适宜聚合物驱;油层有明显裂缝,不适宜聚合物驱;泥质含量太高(大于25%)的油层不适宜聚合物驱;水驱残余油饱和度太低(低于25%)的油层不适宜聚合物驱;底水油田(或油层),慎用聚合物驱。
同时,聚合物驱对油藏条件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油藏描述要更深入细致。
因此,对实施三次采油的油田、区块、层系都要利用水淹层密闭取心技术、水淹层内及薄层精细测井系列与解释技术、井间岩性和物性变化预测技术、示踪剂测试技术以及室内微观物理模拟技术等,深化油藏认识,掌握长期注水后油性、物性、孔隙结构、矿物组成的变化、粘土的分布状态、水窜通道的分布及其对开采的影响;掌握流体性质的组分、离子含量以及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等,以降低项目的风险。
第二节聚合物驱油方案及地质基础聚合物的驱油机理及矿场试验结果证明聚合物驱油效果与油层地质条件、油层流体性质、井网井距及聚合物溶液本身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聚合物驱是在油田的中、后期采用的驱油方法,此时油田已步入高含水阶段,层间矛盾突出,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逐年增加,再加上聚合物驱比水驱工艺技术复杂,动态监测困难,且投资及生产费用都很高,因此,所编制的聚合物驱油开发方案必须是在充分认识区块油藏条件的前提下,具有科学性、全面的开发方案。
一、聚合物驱选区矿场试验区块,应在聚合物驱油方法筛选潜力评价入选的一、二类单元中选取,这类单元、区块注采系统比较完善,测井、岩心、流体性质和注水开发动态资料比较齐全,有推广应用前景。
并要确定注聚范围的具体边界。
另外,为了便于聚合物驱油的矿场试验,总结了其选择的条件:(1)试验区选择在注水井开发的砂岩区块;(2)试验区所在区块对将来工业性推广应具有代表性;(3)试验区选择在具有较好的注采系统,且边界尽量封闭的地区;(4)试验区所处的地区具备测井、岩心、流压性质和注水开发动态资料;(5)试验区所处地理环境交通方便、地势平坦、便于地面基建的工程施工。
二、聚合物驱方案内容编制方案是在充分认识油层状况和分析目前生产状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研究过程。
其内容应包括:(1)油藏地质开发简况:其中包括地质概况和油层开采简史。
(2)油藏描述:内容包括油层发育状况、沉积单元划分和剩余油分布、水淹状况和特点。
(3)聚合物驱层系组合及井网部署。
(4)注聚合物前的油水井生产状况。
(5)聚合物注入参数优选:内容包括聚合物分子量、用量、溶液浓度和注入速度的优选。
(6)确定注采方式:其中包括分层注入和分步射孔方式的选择,聚合物段塞注入方式及聚合物溶液段塞前后加保护段塞注入方式的选择。
(7)确定聚合物驱实施方案。
(8)开采指标预测。
(9)聚合物驱经济效益预测。
(10)方案实施要求。
三、地质开发简况1、地质开发简况油田开发是一个长期连贯的过程,开发效果与油藏条件、井网类型和开采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聚合物驱方案编制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油藏地质特征,已往的开发历史和效果等问题。
(1)地质概况通过研究开发区块的油藏地质特征,认清油层的发育状况,油层连通性,油层非均质性,油层物理性质及油层流体的性质。
主要内容包括:油藏构造形态,断层发育和分布状况,油层砂体发育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油层平面和纵向上非均质性的描述,油藏的油、气、水性质,油层温度,油层原始压力,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开发区块石油地质储量。
(2)油层开采简史通过分析开发区块油层的开发历史,能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该区块的开发状况,对以后分析油层的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有很大帮助。
主要内容包括:该区块开发初始时间,开发层系,基础井网类型,开采方法,开发过程中采取的调整手段、时间、目的,特别要分析聚合物驱目的层的开发过程和当前的开发状况。
2、油藏描述深刻地描述油层及分析水淹特点是认识油层及开发现状的关键,做好该项工作有助于准确认识经长期开发过程至今油层中的剩余油分布状况。
(1)油层发育状况描述油层的沉积环境,统计有代表性的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分析油层的非均质性及油层类型。
描述油层的砂体分布状况分析油层厚度和渗透率分布状况,统计油层的平均物理参数。
(2)沉积单元划分叙述油层从沉积时间上划分为几个时间单元。
描述各沉积时间单元的油层发育状况、砂体分布及油层物理性质。
叙述油层的油水分布状况,统计说明各沉积时间单元的油、水饱和度分布状况及平均含油饱和度。
(3)水淹状况分析利用单井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统计分析油层的水淹状况,分析并描述单井和区块的平面及纵向上的水淹状况和水淹特点。
通过分析和描述力求对油层水淹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四、聚合物驱层系组合及井网部署1、层系组合油田中的油水井往往穿透的是多个油层,这些油层之间的性质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导致了油田开发中的层间矛盾,即高渗透层的开发效果明显好于低渗透层,如二者一起笼统开采,则高渗透层便抑制了低渗透层的开采效果。
在开发过程中一般把邻近的、油层性质相近的层作为一个层系来组合开采,以减小层间矛盾。
层系组合的原则是:(1)同一层系内油层及流体性质、压力系统、构造形成、油水边界应比较接近;(2)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备一定的地质储量,满足一定的采油速度,达到较好的经济效益;(3)各开发层系间必须具备良好的隔层。
2、井网部署聚合物驱是在水驱基础上采用的开发方式,其井网也是在水驱井网的基础上调整形成的。
因此既要尽可能减少钻井投资,又要取得好的开发效果,便成为我们进行井网部署主要考虑的问题。
钻井投资与钻井数成正比,井数又与开发效果成正比,合理地解决好这一矛盾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聚合物驱开发井网。
在部署井网时遵循的原则是:(1)充分考虑与原井网的衔接,充分利用老井;(2)油水井数比控制在1:1左右;(3)同时要充分考虑对聚合物驱油层系的更换。
井网部署的最终结果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确定所采用的井网类型和井距大小。
由于聚合物溶液粘度比较高,注入聚合物溶液后,将使油层渗流阻力增大,注入能力大幅度下降,主要表现在注入井注入压力上升,注入量下降。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井网注采井距在200~300m范围可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以250m井距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