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多样性垂直格局
西北植物学报,2018,38(6): 1171 —1178A ctaB o t. B oreal. - O ccident. Sin.文章编号:1000-4025(2018)06-1171-08d oi:10. 7606/j. i s s n.1000-4025. 2018. 06. 1171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多样性垂直格局倪东萍,邓洪平%顾梨,何松,李宗峰,左有为,李满婷(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摘要: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南方向沿海拔梯度选择的20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等级聚类分析,结合物种重要值、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强度和a、多样性指数等方面的分析,以揭示其森林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1)在20个样方中,共到维管植物97科226属335种;随着海拔上升,各样地植物科、属、种总数大体上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2)植物群落在垂直梯度上差异显著;综合群落生长型和等级聚类分析结果,将群落沿海拔梯度划分为4个类型:海拔1 0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和偏暖性针阔混交林,1 000〜16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600〜 2 100m为偏暖湿性针阔混交林,海拔2 100m以上为暗针叶林。
(3)多样性指数具有垂直变化规律;S i m p s o n优势度和P i e l o u均勻度随海拔变化较小,乔木层S h a n n o n-W i e n e r指数随海拔升高有明显降低的趋势,混交林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较高。
(4)卩多样性指数在低海拔区段起伏较大;随着海拔升高,乔木层C o d y指数的变化格局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相邻群落间物种异质性逐渐减小,物种的替代速率下降,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海拔梯度;分布规律;多样性;多样性中图分类号:Q948. 15+7文献标志码:八Altitudinal Pattern of Vascular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Dab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ChongqingNI Dongping,D E N G Hongping** , G U Li,H E S o n g,LIZongfeng,Z U O Y o u w e i,LIManting(K e y L a b o ra to ry o f E c o-E n viro n m e n ts in T h re e G o rg e s R e s e rv o ir R e g io n (M in istry o f E d u c a tio n),Sch o o l o f L ife S c ie n c e s,S o u th w e st U n iv e r s it y,C h on gq in g 400715,C h in a)A b str a ct:B a s e d o n the s o u t h w e s t direction of 20p lots in the D a b a s h a n Na ti o n a l N a t u r e R e s e r v e,w e u s e d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species i m p o r t a n c e v a l u e s,species r i c h n e s s,intensity of flora differentiation a n d a? |3 diversity i n d e x to s t u d y the distribution of vascular p lant species diversity titudinal gradient. T h e results s h o w e d t h a t:(1) there w e r e 335species vascular plants in the 20 studiedp l o t s,w h i c h b e l o n g e d to 97 families a n d 226 genera. T h e total n u m b e r of plant families, g e n e r a,a n d s p ecies increased tirst a n d t h e n d e c re a se d w i t h altitude. (2) P lant c o m m u n i t i e s differed signiticantly gradients.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o m m u n i t y g r o w t h a n d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 results s h o w e d that the forest c o m m u n i t i e s c ou ld b e classified into four t y p e s,including t ho s e the vertic 收稿日(:2018-03-13;修改稿收到日(:2018-04-08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平台国家标本平台—教学标本子平台运行服务资助项目(2005DKA21403-JK);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项目(20160822)作者筒介:倪东萍(1994一),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系统进化与保护生物学研究。
重庆都市区残存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及其意义
20世纪以来, 随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 由城市化引起的各种负面环境问题使得作为城 市生态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植被发生了 深刻的变化(McKinney, 2002; Dana et al., 2002; 杨 永川等, 2003; Sukopp, 2004; Zhao et al., 2006), 作 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之一的重庆市 也不例外。
Abstract: As a consequence of extensive urban development 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the vegetation has been damaged severely in the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and only some natural forest patches remain on the Pingxing Mountain Ridges in eastern Sichuan Basin. The forest in Tieshanping National Forest Park in the core of Chongqing is the only well-protected ty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t lower altitude in mid-subtropical China. In 2006, we established a 0.2-hm2 permanent plot (29˚37.606′ N, 106˚41.737′ E) and divided it into 20 subplots, then conducted a detailed community survey. A total of 58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were recorded in the community, belonging to 46 genera and 32 families. Of these, there were 39 monotypic genera and 20 monotypic families. The analysis of floristic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tropical elements were dominant but that temperate affinities also existed in the community. An analysis of life form spectra and leaf characters showed that the physiognomy of the community was characterized by phanerophytes with meso- and microphyllic-leathery simple leaves. In this community, four distinct layers
重庆四面山5种不同配置模式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
重庆四面山5种不同配置模式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作者:卢炜丽, 张洪江, 王伟, 王波, 张锐, LU Wei-li, ZHANG Hong-jiang, WANG Wei , WANG Bo, ZHANG Rui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刊名:西北植物学报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年,卷(期):2009,29(1)被引用次数:0次1.谢晋阳.陈灵芝Species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of deciduous forests in the warrfl temperate zone of North China 1994(04)2.常学礼.邬建国Species diversity during desertification on Kerqin Sandy Land 1997(02)3.吴统贵.吴明.萧江华Dynamics of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vegetations in beach wetlands of Hangzhoo Bay[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8(08)4.杨殿林.韩国栋.胡跃高.乌云格日勒Effects of grazing intensity on plant diversity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of Stipa baicalensis grassland[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6(12)5.李振基.刘初钿.杨志伟.何建源.林鹏Study on 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closed stable forest and the disturbed forest of Castanopsis eyrei in Wuy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期刊论文]-植物生态学报 2000(01)6.常学礼.赵爱芬.李胜功Responses of species diversity to precipitation change on fixed-dunes of the Naiman Banner region[期刊论文]-植物生态学报 2000(02)7.阎海平.谭笑.孙向阳.耿玉清.任云卯.董俊岚.王铁柱Studies on species diversityof plantation community onBeijingXishan[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02)8.何友均.崔国发.邹大林.郑杰.董建生.李永波Plant species di-versity of main forest community types in San Jiangyu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期刊论文]-林业科学研究 2007(02)9.马姜明.李昆.郑志新A study on species diversityofplantations in Yuanmou dry-hot valley[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01)10.刘国花.谢吉容A preliminary study on vegetation survey of the Simian Mountain scenic spot in Chongqing 2005(01)11.饶良懿.朱金兆Evalution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in Simian Mountain of Chongqing City[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 2003(05)12.马克平.黄建辉.于顺利.陈灵芝Plant communitydiversityinDonglingMountain Beijing China:Ⅱ Species richness,evenness and species diversities[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1995(03)13.朱圣潮.王昌腾.徐燕云The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Taishan Mountain in Lishui of Zhejiang[期刊论文]-山地学报 2006(02)14.周择福.王延平.张光灿Biodiversity of main typical manmade communitiesin forest region of Mountain Wutai,Shanxi[期刊论文]-西北植物学报 2005(02)15.肖文发.程瑞梅.李建文.马娟.韩景军Community diversity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1(01)16.李志辉.朱日光Studies on Lithocarpusglaber community in central Hunan'S hilly country[期刊论文]-广西植物 2000(01)17.饶良懿.朱金兆.毕华兴Hydrological efects of forest litters and soil in the Simian Mountain of Chongqing City[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01)18.郭剑芬.杨玉盛.林鹏Eco-hydrological function of forest floors in Schima superba and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me 2006(04)19.黄荣珍.杨玉盛.谢锦升.王维明.张金池Properties of soil reservoir capacity in diferent forest land types in Minjiang River upper reaches of Fujian[期刊论文]-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02)20.黄运菲Study onwater retention ability ofPinusmassoniana Mixedforests[期刊论文]-江西林业科技2006(01)21.林开敏.马祥庆.范少辉.张小全.卓仕安.金昌雄The laws of understory plant growth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s[期刊论文]-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03)22.齐实.王云琦.孙阁.朱金兆.肖玉保.杨海龙SteveMcNu-hy modeling the efects of reforestation on peakflow rates of a small watershe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05)23.王巧红.宫渊波.陈林武.沈迪玉.王海英Analylsis of biodiversi-ty in different deposition model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forest in low mountain and rainfall areas of Sichuan Basin[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5(06)1.期刊论文杨平.王海燕.张洪江.YANG Ping.WANG Hai-yan.ZHANG Hong-jiang水土保持林及其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水土保持研究2009,16(3)为了认识不同水土保持林及其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保护效应,以重庆四面山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土保持林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含量.该文对土壤养分含量先后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提起的两个养分综合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空旷地、人工林及天然林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天然林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其次是人工林.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为:82.61 g/kg、2.81 g/kg、8.86 mg/kg、120.91 mg/kg和59.80 g/kg、2.14 g/kg、8.43 mg/kg、98.81 mg/kg.与空旷地土壤养分含量相比,分别同比增加了231.08%,212.06%,11.77%,84.39%和139.67%,138.12%,6.32%,50.69%.10 a生与5 a生人工林土壤第一主成分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前者第一主成分养分含量比后者增加了127.59%.它们的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P及速效K平均含量与空旷地相比,分别同比增加了202.47%,265.01%,10.06%,76.22%和125.12%,75.39%,3.46%,42.14%.10 a生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保护结果达到了天然次生林的水平.在本研究中,不同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林,对土壤养分影响差异不显著.2.学位论文杨平重庆四面山水土保持林土壤-植物养分及生物多样性研究2009土壤侵蚀引起土壤养分流失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形式,而水土保持林是治理水土流失及控制非点源污染的重要措施。
海拔梯度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JIANGXI AGRICULTURE22海拔梯度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文/曾 沙 胡 霞(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614000)摘 要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外部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疏松度、光照和海拔梯度等,对土壤动物分布及其多样性有较大的影响。
尤其是海拔梯度,其变化势必引起温度、湿度、土壤营养等多个环境因素的改变,因而对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基于此,从物种共有度、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凋落物分解等几个方面阐述海拔梯度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关键词 土壤动物;海拔梯度;物种共有度;群落结构;物种分布土壤动物是指栖居于土壤中无细胞壁的活有机体,一般都能为肉眼所见。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肥力演变等有较大影响,同时也是地下食物网结构及功能的主要调节者和媒介。
因其作用巨大,而受到了广大科研人员、学者等的研究。
当前主要研究的领域有土壤温湿度、土壤疏松度、光照、土壤酸碱度以及海拔梯度等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1 海拔梯度对土壤动物物种共有度的影响对土壤动物物种共有度的影响,不少学者都有研究,其中包括长白山北坡物种[1]的研究、辽宁老秃顶土壤蜱螨物种共有度[2]的研究等,得出了随着海拔梯度变化的植物群落间物种共有度,表明了不同物种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随着梯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物种替代规律,长白山北坡的不同梯度环境变化明显,不同海拔植物群落间物种组成的差异很大[3],有些物种仅仅分布在狭小的范围或者只在某一个海拔梯度有分布,环境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由不同物种沿海拔梯度间断或连续分布而体现出来,同时也体现了物种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分布范围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群落间的物种共有度体现了群落间的相关性及物种的共存关系。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不少科研研究人员对长白山北坡不同植被带间的物种共有情况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动物类群进行过的调查研究主要有鸟类[4]、鼠类[5]、昆虫类[6]、土壤动物[7,8]等。
重庆四面山风景区森林生态现状、演替趋势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坝 ) 0 最 低海 拔 ( 口)3 , 对高度 20—1 0 地 势南 高 北低 , 度大 . 1 9m, 7 溪 57m 相 0 0m, 0 坡 山地 气候 明显 ,
有 垂直地 带性 差异 , 降雨量 1 0 0 m, 均 温 度 l 4℃ , 端 最 高 温度 4 . e 极 端 最低 年 0~l 0m 年 4 6 0一l 极 13c,
5 6
维普资讯
311 种 类组 成和 主要数景 特征 .. 根据样 地 调查数 据可 以计算 出各 群落类 型 的种类组 成 ( 1和 主要数 量特征 ( 2 . 表 ) 表 ) 表 1 各 群 落类型 的面积 比例和种 类组 成
*本文 中凡是注有“ 的数据都来源于四面 山风景区森林资源管理局 20 *” 04年的相 关统计资料 .
成 和 主要数 量特 征 .
3 结 果与分 析
3. 现 状 1
*
[ 收稿 日期 】20 05—0 —1 9 3 【 作者简介】张祖荣 (96一) 16 ,男 。重庆江津人 ,讲师,在读 硕士生 ,主要从事植物学教学 与研究 【 基金项 目】重庆文理学院重点科研资助项 目 (20sl ). z0 4k 1
1 研 究 区环 境概 况
四面 山位 于江 津市南 部 , 2 ̄6 ~2。1 161 000E 为 四川 盆地 川 东褶 皱带 与 贵州 高 约 81 83 007 ~163 , N, I
原大 娄 山的过渡 地带 . 主 要地 貌 为 白垩纪 夹 关 组 厚 层 砂 岩 护 顶 剥 蚀 形 成 的 中山 , 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拔 ( 蚣 其 最 蜈
因子 ; 在 每个样 地 内选取 一个 5 l次生 灌丛 除 外 ) 2×2m 的样 方 , 别 调查 灌 木层 和 草本 层 再 ×5n ( 和 分
神农架南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_沈泽昊
生物多样性 2004,12(1):99-107 Biodiversity Science神农架南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沈泽昊 胡会峰 周 宇 方精云(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北京大学生态学研究与教育中心,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1)摘要:神农架南坡在我国植被区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神农架南坡沿海拔梯度设置50个样方进行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通过对样方的数量分类和DCA排序,结合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强度、区系成分和生活型构成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神农架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格局。
结果表明:(1)神农架南坡的植被垂直带谱为:海拔900-10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1000-17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600-2100m为落叶阔叶林;海拔2000-2400m为针阔叶混交林;海拔2300m以上为暗针叶林。
(2)植被基带群落中,在物种数量、区系成分和重要值方面,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所占的比例都相差无几。
(3)植物多样性的垂直格局基本符合“单峰”模式。
峰值出现在海拔1400-1500m;但混交林类型的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较高。
(4)在植物区系中,温带成分处于主导地位;世界广布属的比例随海拔上升而增加;而中国特有属仅见于海拔2000m以下。
亚热带成分和东亚区域性区系成分都随海拔上升而减少,峰值都位于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5)蕨类植物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而减小;草本植物丰富度与海拔高度之间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木本植物丰富度总体沿海拔梯度减少,但峰椎处于常绿落叶阔叶林带。
针阔混交林样方的平均木本物种数也超过落叶阔叶林带。
关键词:神农架,垂直,植被带谱,多样性,区系成分,生活型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94(2004)01-0099-09Altitudinal patterns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Mt.Shennongjia,Hu bei,ChinaSHEN Ze-Hao,H U Hui-Feng,ZHOU Yu,FANG Jing-YunDepartment of Ecology,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enter for Ecological Research&Edu-cation,and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 e Proc ess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Peking U ni-versity,Beijing100871A bstract:The southern slope of Mt.Shennongjia has long be en viewed as an important boundary for China'svegetation r egional division.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ltitudinal patterns of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in this area,wesampled50plot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on the southern slope.Spec ies ric hness,intensity of flora differentia-tion,floristic composition and life forms wer e analyzed.Quantitative classific ation and DCA ordination were alsoapplied to the sample plots.Major results wer e:(1)the vertical vegetation spectrum was evergr een broad-lea veeforest(below900-1000m a.s.l.),mixed dec iduous and evergreen broad-lea ved forest(1000-1700m),decid-uous forest(1600-2100m),mixed c oniferous and deciduous forest(2000-2400m),and subalpine coniferousforest(above2300m a.s.l.).(2)Evergr een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tr ee species were almost equivalent inquantity and importanc e values in the basal vegetation zone.(3)The altitudinal pattern of plant spec ies diversityshowed a unimodal pattern,peaking at1400-1500m a.s.l.Mixed forest types have relatively higherαdiversityand more intensive flora differentiation than the other types.(4)T emperate plants dominated the flora.With anincrease of elevation,the number of c osmopolitan genera increased,while subtropical types and East Asian typesdecreased.Chinese endemic genera wer e limited to the area below2000m a.s.l.(5)Species richness of pterido-phytes decr eased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while that of woody plants peaked in mixed evergreen and deciduousforest.Species richness of herbaceou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elevation.Key words:altitudinal vegetation spectrum,diversity,Mt.Shennongjia,pattern,floristic components,life form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收稿日期:2003-06-12;接受日期:2003-09-10作者简介:沈泽昊,男,1968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植被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群落相似性分类和排序
•直接梯度分析(direct gradiant analysis) 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即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 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位序,又称环境排序。 •间接梯度分析(indirect gradiant analysis) 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如种的出现与否,种的频度、盖 度等等),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又称群落排序。
丛径 (m) 一 最 般 大 0.5 1.4 0.4 1.3 0.6 1.6 0.7 1.7 0.4 1.8
附记
● ● ● ● 物 候 期 O 生 活 力 ●
编 号 植物名称 1 紫茎泽兰 2 野草莓
花序高 (m) 一 最 般 高 0.1 0.2 0.1 0.2
叶层高 (cm ) 一 最 般 高 45 72 7 20
群系以上高级单位不是以优势种来命名,一般均以群 落外貌—生态学的方法,如针叶乔木群落群系组,针叶 木本群落群系纲,木本植被型等。
编 植物名称 号 1 冲天柏 2 云南松 3 旱冬瓜 编 号 植物名称
平均高度 10.4 7.5 3.8 高度 (m) 一 最 般 高 1.2 2.0 0.7 2.1 0.9 1.7 0.8 1.6 0.2 1.9 冠径 (m ) 一 最 般 大 0.4 1.1 0.3 1.2 0.5 0.9 0.4 0.9 0.3 1.2
10个植被型组为:
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干草原、 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冻原、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 水生植被 。
29个植被型为:
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暖温性 针叶林、热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 林、红树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草叶灌丛、落叶阔 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稀树干草原、荒漠、 肉质刺灌丛、高山冻原、高山垫状植被、高山流石滩稀疏植 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重庆四面山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及其影响因素
区 面 积 2 3 3 m , 经 16t ~163 北 纬 2 , l 8 1 .7k 东 0 ”7 0 ”0 , , 一2 ” 83 4 系云贵 高原大娄 山北侧余 脉。在地形 上属于 中 山, 高 3, 最 海拔 1 0 为 四川 盆 地 川 东 褶 皱 带 与 贵州 高原 大 娄 山 的 过 9m, 7 渡 地带 。 四面山属 于中亚热带 季风湿润气 候 , 日照 时数 87h 年 6 , 无 霜期为 25d 8 。多年平均气 温 l. 月平均 最高气 温( 3 7c c, 8 月 份 ) 3 . , 平 均最 低 气 温 ( 月 份 ) 一 . 达 15℃ 月 1 为 5 5℃ , 拔 海 每 上 升 10m, 温递 减 05 ℃ 。年 均 降 水 量 1 2 . ll雨 0 气 .8 2 3n , 5 n
张 艉 张洪 江 程 金花 张静 雯 王 贤 宋 楠
( 京林 、 北 大学 , 京 ,00 3 北 10 8 )
摘 要 为探 讨 长江 三峡 库 区次 生植 被 的森 林 水 文 作 用 , 重 庆 四 面 山暖 性 针 叶 林 的 林 冠 截 留影 响 因素 及 林 对 冠 截 留效 应进 行 了研 究。 结 果表 明 : 该 地 区暖 性针 叶林 林 冠 截 留 主 要 受 气 象 因素 和 林 分 郁 闭度 的 影 响 , 气 象 ① 各 因子 对 林 冠截 留影 响 程 度 顺序 依 次 为 降 雨量 > 雨 强度 > 温> 气 湿度 > 降 气 空 风速 , 中 , 雨量 是 影 响 林 冠截 留 的 主 其 降 导 因素 ; 林分郁 闭度越 大, 林冠截 留量和林冠截 留率越大, 留能力越 强。② l 截 号标 准地 林冠截 留量与 降雨量呈一 元 线性 关 系, … 4 5号 标 准 地 林 冠 截 留量 与 降 雨 量 呈 幂 函 数 关 系, 达 到 饱 和 截 留量 时 的 降 雨 量 依 次 为 5 . 、 23 其 5 4 3 . 、0 . 、0 . m。 各标 准地 林冠 截 留量 与 降雨 量 的 相 关 系数 依 次为 09 7 0 60 0 6 7 0 70 0 8 7 且 在 7 0 12 4 12 4m .7 、.7 、 .1 、.9 、. 1 , 00 . 1水平( 单侧 ) 上显著相关。在 未达到饱和截 留量之前 , 林冠截留量 随降雨量 的增加而增加 , 并逐渐趋 向于饱和 截 留量 ; 当林 冠截 留量 接 近 或 达 到饱 和 截 留 量后 , 冠截 留量 的增 加 会 很 少或 者 不再 增加 。 林
四面山生物多样性调研报告
四面山生物多样性调研报告引言四面山作为我国的一座重要山脉,其生物多样性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四面山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需求,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活动。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的调研方法、主要发现以及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调研方法我们于2021年夏季对四面山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利用标本采集、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来收集数据和信息。
1. 标本采集:我们采集了大量昆虫、植物、鸟类等标本,用于后续的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
2. 实地观察:我们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四面山的不同区域进行观察。
我们记录了不同物种的分布范围、数量和生境偏好等信息。
3. 问卷调查: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询问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对于四面山生物多样性的感知和认识。
主要发现通过我们的调研活动,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关于四面山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情况和问题。
1. 物种丰富度:四面山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物种,其中包括一些罕见和濒临灭绝的物种。
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我们的调研仅仅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初步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全面评估四面山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2. 物种分布:我们发现,四面山的物种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
不同物种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并且受到当地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种物种分布的特点对于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四面山的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3. 潜在威胁:尽管四面山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为丰富,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威胁。
其中包括非法狩猎、森林破坏、气候变化等。
这些威胁可能对四面山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4. 保护需求:为了保护四面山的生物多样性,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 加强管理措施: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加强对潜在威胁的监测和防范。
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海拔上升与植被的变化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高山地区植被的分布范围和类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海拔上升对植被的影响以及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之间的规律,以期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海拔上升的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暖、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等;随后,将分析植被对海拔上升的响应,包括植被类型的变化、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以及植被结构的变化等方面;最后,将探讨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包括海拔梯度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对海拔梯度的适应性以及海拔上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等。
通过对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规律的探讨,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高山地区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还可以为未来的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文还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对于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的问题进行概述,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将涉及海拔上升的影响因素、植被对海拔上升的响应,以及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部分将总结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的规律,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讨论它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本文旨在深入了解海拔上升对植被的影响规律,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1.3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和总结海拔上升与植被变化之间的规律,并探讨其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意义。
具体而言,本文的目的如下:1. 探究海拔上升对植被的影响因素:海拔上升会引起气候变化、土壤性质和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植被分布和类型。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并探讨这些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海拔上升对植被的影响机制。
2. 研究植被对海拔上升的响应: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组成和结构会发生变化,不同植物物种对海拔上升的响应也存在差异。
论重庆四面山景区发展策略
论重庆四面山景区发展策略作者:李建英来源:《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年第04期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越加兴盛,人们对旅游景区要求也日渐提高,目前旅游业正处于个性化、细分化的发展阶段,游客需求越发多样化,面对当下的旅游发展趋势,为迎合消费者需求,现代旅游业将会面临全方位的改革。
重庆四面山属于风景名胜类,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为迎合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提升游客满意度,本文主要针对四面山景区自身管理、市场情况、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找出影响四面山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围绕四面山景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景区文化特色一、前言四面山景区位于重庆江津区南部,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因举目四望,皆为青山而得名。
四面山景区夏季气温约在22-25℃之间,有2000公顷左右森林面积有“中国氧吧”之称。
还有先巴人文化、道教文化遗址朝源观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了竹荪、蕨菜、木耳等无数山珍,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有泉水豆花、竹筒八宝饭等农家特色,为景区开拓特色旅游奠定了基础。
二、四面山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政府对四面山景区发展高度重视,使四面山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速度较快,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
(一)人员素质偏低四面山景区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镇,该镇常住人口较少,公司员工的招聘来源单一,主要是四面山镇本地人,且四面山旅游公司薪资水平较低,对外部人才不具吸引力,导致公司除高层管理人员外的其他员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年龄较高。
(二)旅游基础设施落后1.道路建设滞后自1985年以来,景区道路受管理制度、投入资金、地形等因素的制约,景区内道路较窄,多为陡坡且较为崎岖,旺季易造成交通堵塞,因景点分布散漫,线路设计不合理,导致景点道路之间缺乏通达性,路线缺乏连贯性,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感和游览满意度。
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常绿阔叶林是指一种气候湿润的森林类型,它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常绿阔叶林的生境及群落特征与其分布和气候有关。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赤道附近,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赤道以北或南的地区。
温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暖湿润的地区,如东亚、东南亚、西欧和北美西部等地。
常绿阔叶林的生境通常为低海拔地区,海拔一般不超过2000米。
它们的生长过程受到较高的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充足的阳光是它们生长和繁衍的重要条件。
常绿阔叶林的土壤质地较好,含有丰富的养分,适宜植物的生长。
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主要在于植被的组成和结构。
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常绿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树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较高。
在热带地区,常见的树种有热带雨林树种如石膏木、铁刀木、黄脚槌和猕猴桃等;在温带地区,常见的树种有橡树、枫树、栎树和杉树等。
这些树种高大而茂密,形成了一个郁闭的森林环境。
常绿阔叶林的林冠层多为三层结构,包括上层冠层、中层冠层和下层冠层,分别是由不同高度的植物组成。
上层冠层由高大的树木组成,可以达到30米到40米高。
中层冠层通常由一些较小的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组成,高度介于5米到15米之间。
下层冠层主要由一些矮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高度一般不超过1米。
这种多层次的林冠结构使得常绿阔叶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样性。
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还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的复杂性。
由于相对恒定的气候条件和充足的水分供应,常绿阔叶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树木为其他植物提供遮阴和保护,同时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各种植物和动物之间通过物种间关系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平衡。
总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生境为低海拔地区,光照、温度和降水比较适宜。
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主要在于植被的组成和结构,包括丰富的树种、多层次的林冠,以及种间关系的复杂性。
重庆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
重庆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白芝兵;张洪江;任改【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00)030【摘要】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对重庆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等级分类将四面山50个调查样地划分为14类,代表14个群系,分类的结果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四面山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亚热带性质的次生植被类型.DCCA二维排序的结果与TWINSPAN 分类结果较为一致,TWINSPAN分类所得到的14个群系在DCCA二维排序图上均有其相应的分布范围,但不同的森林植物群落间没有显著的分界界线.由海拔决定的土壤水分和温度的综合梯度是决定四面山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坡度和坡位对植物群落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大面积人工营造杉本林也对植物群落分布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总页数】5页(P14839-14843)【作者】白芝兵;张洪江;任改【作者单位】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63;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4【相关文献】1.小秦岭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群落数量分类、排序及多样性垂直格局 [J], 陈云;冯佳伟;牛帅;许宁;韩军旺;叶永忠;袁志良2.三峡库区森林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J], 程瑞梅;肖文发3.拉萨河流域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J], 包小婷;丁陆彬;姚帅臣;王景升;石培礼;王彤;李超;刘文婧4.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数量分类 [J], 汪建华;赵群芬;黄林5.西藏东部高寒草甸苔藓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J], 田悦;赵正武;刘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四面山5种森林类型林冠截留影响因素浅析
重庆四面山5种森林类型林冠截留影响因素浅析张焜;张洪江;程金花;张君玉;孙龙;马西军【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9)011【摘要】【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影响不同森林类型林冠截留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
【方法】观测了2009年5-9月份25场降雨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重庆四面山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5种类型林分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①不同类型林分的总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暖性针叶林(42.70%)〉温性针叶林(39.35%)〉针阔混交林(39.05%)〉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36.28%)〉常绿阔叶林(27.73%);平均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暖性针叶林(50.08%)〉针阔混交林(44.91%)〉温性针叶林(44.18%)〉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42.13%)〉常绿阔叶林(31.33%)。
②各气象因子对温性针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针阔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风速〉降雨强度〉空气湿度〉气温;对常绿阔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对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量的影响程度顺序为降雨量〉降雨强度〉风速〉气温〉空气湿度。
③该地区各类型林分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达到饱和截留量时的降雨量依次为102.4,55.4,52.2,101.4,102.4mm。
【结论】不同类型林分的林冠截留能力大小不同,截留能力顺序为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总页数】7页(P173-179)【作者】张焜;张洪江;程金花;张君玉;孙龙;马西军【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5.2【相关文献】1.重庆四面山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及其影响因素 [J], 张焜;张洪江;程金花;张静雯;王贤;宋楠2.重庆市四面山不同森林类型林冠的截留作用 [J], 马惠;张洪江;王伟;杜仕才;李根平3.重庆四面山三种人工林林冠截留效应研究 [J], 张焜;张洪江;程金花;王冉;王贤;宋楠4.用灰色关联法分析重庆缙云山林冠截留量影响因素 [J], 王栋;张洪江;程金花;曹奇光;程云;何凡5.重庆四面山不同林地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阮芯竹;程金花;张洪江;杜士才;李世友;张福明;陈晓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四面山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及其影响因素
重庆四面山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及其影响因素张焜;张洪江;程金花;张静雯;王贤;宋楠【摘要】为探讨长江三峡库区次生植被的森林水文作用,对重庆四面山暖性针叶林的林冠截留影响因素及林冠截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地区暖性针叶林林冠截留主要受气象因素和林分郁闭度的影响,各气象因子对林冠截留影响程度顺序依次为降雨量>降雨强度>气温>空气湿度>风速,其中,降雨量是影响林冠截留的主导因素;林分郁闭度越大,林冠截留量和林冠截留率越大,截留能力越强.②1号标准地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一元线性关系,2、3、4、5号标准地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其达到饱和截留量时的降雨量依次为55.4、37.0、102.4、102.4mm.各标准地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77、0.670、0.617、0.790、0.817,且在0.01水平(单侧)上显著相关.在未达到饱和截留量之前,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并逐渐趋向于饱和截留量;当林冠截留量接近或达到饱和截留量后,林冠截留量的增加会很少或者不再增加.%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anopy interception of warm needle-leaved forest in Simian Mountain of Chongq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secondary vegetation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canopy interception of warm needle-leaved forest in this region ar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canopy density. Rainfall has the most obvious impact on the canopy interception, followed by rainfall intensity,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With increasing canopy density, canopy interception amount and canopy interception rate increase and the capacity of canopy interception alsobecomes strong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nopy interception amount of the sample plot No. 1 and the rainfall amount could be described by a unitary linear equation, while that between the canopy interception amounts of the sample plots No. 2-No.5 and the rainfall amount could be expressed by a power function, and the rainfall amounts for each sample plot to reach the conditions when the canopy was saturated were 55.4, 37.0, 102.4, and 102.4 mm.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canopy interception amounts of the five plots and the rainfall amount were 0.977, 0.670, 0.617, 0.790, 0.817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at the 0.01 level (one side). Before reaching the saturated canopy interception, canopy interception amount increased with rainfall amount and gradually became saturated; when the canopy interception amount was close to or reached the saturation level, the interception amount slightly increased or no longer increased.【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9)010【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针叶林;林冠截留;郁闭度;降雨量【作者】张焜;张洪江;程金花;张静雯;王贤;宋楠【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5.2林冠截留作用能够使降水到达地面的数量减少,时间延缓,降水能量减弱,从而削弱了降水对土壤直接的溅蚀和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使得地表径流量减少,径流速度减慢,起到了削减洪峰流量和涵养水源的生态效应。
重庆主城区南滨路至铜锣山山脊林地景观的梯度变化分析
重庆主城区南滨路至铜锣山山脊林地景观的梯度变化分析李阳菊;王海洋【摘要】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city of Chongqing, and taking scope from south waterfront road to nanshan scenic ridgeline as research object, the landscap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analyzed in area about 750 hm by comparing the degree of human interference and different elev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the urban built-up area to the mountain ridge, th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landscape influenced by human factors, gradient of forest landscape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pattern were evident from Nanbin road to ridge.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elevation gradient increasing, but the number and density of the plaque were decreasing; trend of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diverse woodland index decreasing, the uniformity index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decreasing.%根据重庆山地城市的地域特色,以铜锣山东坡从南岸区南滨路至南山风景区山脊的山地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面积约750 hm2样区内的景观组成特点,并比较分析了不同人工干扰程度、海拔变化综合影响下的山地城市森林景观组成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从城市建成区到铜锣山山脊,林地景观的组成特点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林地景观的组成特点及空间格局从南滨路至山脊呈明显的梯度变化.林地的绿化覆盖率随海拔梯度的上升逐渐增加,斑块个数和密度却在逐渐减少;景观异质性趋势是:林地多样性指数减小,均匀度指数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年(卷),期】2011(036)004【总页数】6页(P16-20,24)【关键词】重庆主城区;铜锣山;林地景观;组成特点;梯度变化【作者】李阳菊;王海洋【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北碚400716;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北碚4007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9重庆主城区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的林地为重庆主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由于农村集体用地性质的差异以及城市建成区的扩展,四山山麓地带受到不同程度建设活动的人工干扰,林地景观结构和组成性质等与自然森林景观相比发生了变化.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森林或城市林地景观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1,2],在景观格局研究方面也有许多量化方法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3],但对于山地城市中林地景观的梯度变化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技术手段,针对不同程度城市化进程下的山地城市林地景观格局、组成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不同人为干扰程度下山地城市中林地景观组成特点的变化规律,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建设提供景观生态方面的参考依据.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为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至南山风景区山脊线之间的范围.研究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中部铜锣山山麓,东临长江南岸,以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南山山脊为界,北起南山五马水库、南至南山一棵树观景台.该地段包括南山风景区和黄山风景区部分地段,对于山地城市景观格局具有一定代表性,其研究兼具景观、生态和经济价值,对在人为干扰及海拔因素影响下的山地城市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具有现实研究意义.2 研究方法2.1 样地调查和数据处理采用邻接格子样方法,对研究区约750 hm2的范围进行详细的样方调查,各样方面积为50 m×50 m.分别记录各样方内乔木、灌木、草本树种名称、数量、郁闭度、盖度、胸径、高度、多度等多项群落学指标.2.2 林地景观格局分析利用Googlearth在600m高空可视范围下,截取研究区卫星图片(比例为1∶2 000),根据样地调查结果,借助CAD、Photoshop辅助软件绘制用地类型及景观分析基础图纸,利用ArcView GIS3.3矢量化图纸,输入Fragstats 3.3(ArcGrid enablde),分别计算选取的3个层次景观格局指数,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3 梯度变化分析根据研究区域内不同的建筑密度、交通分布及地形地势等影响因子,选取能代表研究区梯度特征和研究目的的4条纵横交叉的梯度样带进行分析对比,分别为:东北—西南向 A、东北—西南向 B、西北—东南向C和西北—东南向D(以下分别简称样带 A、B、C、D)(图1).图1 研究区梯度样带Fig.1 Gradient sample belt at study area在景观水平上分析样带内的景观格局变化,分别选取绿化覆盖率(G0)、林地斑块个数(NP)、斑块密度(PD)、形状指数(SHAPE)、多样性指数(SHDI)、均匀度指数(SHEI)和破碎度指数(FRAC_MN)对4条样带内各样方的相关指数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4].以野外实际调查的4个相邻样方组合(100 m×100 m)为步长,研究分析样带时以自北向南或者自西向东的方向移动样方,共计103个样方,样带总长约93.5 km.3 结果与分析3.1 研究区林地景观格局与组成特点研究区共有乔木种类约80多种,灌木约50多种,草本约176种,竹类约9种.本文根据群落类型和实际研究需要将研究区域内的林地,依据主要乔木的类型、生态习性及经济用途,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疏林地、竹类、马尾松林和其他针叶林六大类,分布情况如图2.图2 研究区林地类型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forest types at study area研究区林地景观在斑块面积(CA)、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shannon多样性指数(SHID)等一些基本景观指数方面的特征如表1.比较得出:研究区各林地类型中“常绿阔叶林(A)”所占的面积最大,达170.5 hm2,约占整个林地系统面积的44%;“马尾松林(C)”斑块面积位居第二,占林地总面积的36.7%;而“竹类(D)”斑块面积最小.从斑块数量(NP)来看,“常绿阔叶林(A)”的斑块数最多,“其他针叶林(E)”数量最少.斑块密度(PD)是景观破碎化的反映,其值越大则破碎化程度越高,“常绿阔叶林(A)”的斑块密度最大,“其他针叶林(E)”的密度最小,景观水平上的斑块密度较大,为1.31.表明林地斑块在整体上的密度大,景观破碎度高.聚集度(AI)水平与廊道存在与否、同类斑块之间的距离、不同类型廊道相交的构成和频率的网格大小有关,研究区内的不同林地类型的聚集度相差不大,景观聚集度水平和各类型的聚集度水平一致.表1 重庆主城区南滨路-铜锣山山脊林地景观指数分析Tab.1 Forest landscape index analysis of Nanbin-Tongluo Mountain ridge in Chongqing注:CA-景观类型面积;NP-斑块数量;PD-斑块密度;AI-聚合指数;PLADJ-相似邻接百分比;CONTAG-蔓延度指数;SHDI-shannon多样性指数;SHEI-shannon均匀度指数.A,常绿阔叶林—1;B,常绿阔叶林—2;C,落叶阔叶林—1;D,落叶阔叶林—2;E,马尾松林;F,竹类;G,其他针叶林;H,疏林地;\,无数据.下同.植被景观要素指数A B C E D F E G F H 景观CA/hm2 170.5 9.8 143 0.1 0.9 65.34 389.62 CA/% 43.76 2.52 36.7 0.03 0.23 16.77 100 NP 474 305 98 48 8 54 984 PD/(个·hm-2)0.67 0.4 0.13 0.06 0.02 0.07 1.31 AI 50.5150.49 50.22 50.96 51.69 50.7 50.38 PLADJ 50.17 50.21 50.08 50.36 50.21 50.3 50.11 CONTAG \ \ \ \ \ \ 67.11 SHDI \ \ \ \ \ \ 1.31 SHEI \ \ \ \ \ \ 0.633.2 林地景观的梯度变化根据研究区地形地势特征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因素,本文选取了东北—西南向(A、B)、西北—东南向(C、D)4条梯度样带分析对比研究区林地景观梯度性变化(图1).3.2.1 绿化覆盖率由图3可以看出,东北—西南方向(A、B)2条样带的绿化覆盖率存在很大差异,样带A位于城区,大部分是硬质景观,少量林地主要是人工栽植的行道树、单位附属绿地以及居民宅旁绿地等;样带B大部分属于著名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南山风景区,选取样方中的绿化覆盖率大部分达到90%以上,且多为自然形成的马尾松密林和常绿阔叶林.西北—东南向(C、D)2条平行样带都是从江边向自然风景区延伸,绿化覆盖率在总的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在城市沿江建成区(样方1~9)平均绿化覆盖率在40%左右,波动较大,其中有4个样方绿化覆盖率小于10%,主要是建筑用地和待开发的荒地所占比例较大.绿化覆盖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样带C的14、17-19、25、26号样方,样带D的14、28样方的绿化覆盖率均达到100%,主要原因是样方位于南山风景区成片的密林区域.3.2.2 林地斑块数量、密度如图4所示,样带A中的斑块数基本都多于样带B中的斑块数,斑块密度在距离城区波动较大,与斑块数量变化趋势一致.这是因为,样带A位于城区,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多样,林地斑块数量的多少和面积大小都受到较强烈的人为干扰;样带B则远离城区,林地分布较集中,斑块数量相对较少,密度较低.西北—东南向样带(C、D)的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则由沿江向风景区方向呈明显的波动递减趋势,且波动范围逐渐缩少,2条样带的斑块数和密度最大值都出现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近的2、3样方中,这说明研究区在林地斑块数量及密度的变化上具有明显的梯度性和一致性.图3 重庆主城区南滨路—铜锣山山脊梯度样带绿化覆盖率Fig.3 Green coverage rate of gradient sample belt of Nanbin-Tongluo Mountain ridge in Chongqing图4 重庆主城区南滨路—铜锣山山脊梯度样带林地斑块数Fig.4 Number of forest patches of gradient sample belt of Nanbin-Tongluo Mountain ridge in Chongqing图5 重庆主城区南滨路—铜锣山山脊梯度样带林地形状指数Fig.5 Forest shape index of gradient sample belt of Nanbin-Tongluo Mountain ridge in Chongqing3.2.3 斑块形状指数如图5所示,样带B的形状指数较样带A普遍较高,受人为影响比较小;样带A则受人为干扰较大,平均形状指数约为18.1,形状指数相对较小.西北—东南向梯度样带的斑块形状指数随着样方号数的变大呈上升趋势,说明沿梯度样带方向林地斑块形状受人为影响的程度正在减少,斑块形状较残缺.3.2.4 景观多样性指数如图6所示,林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在样带A内分布极不均匀,群落类型的数量多少受人为影响较严重.而样带B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波动范围相对较小,多样性指数在0.5值附近处频繁出现了13次,指数为0的情况只在一个样方中出现,受人为干扰程度不大.图6 重庆主城区南滨路—铜锣山山脊梯度样带林地多样性指数Fig.6 Forest diversity index of gradient sample belt of Nanbin-Tongluo Mountain ridge in Chongqing西北—东南向2条梯度样带在景观多样性的走向上基本一致,位于城区的样方(1~8)的林地多样性指数波动剧烈,除样带中19、20、21样方多样性指数因无林地斑块的缘故为0外,大部分样方的景观多样性指数都在0.7以上.3.2.5 均匀度指数如图7所示,样带A的景观均匀度相对较低,平均均匀度约为0.73,波动幅度大;样带B的平均均匀度约为0.9.分析表明,样带A中林地斑块分布受人为原因影响较大,均匀度指数波动剧烈且无规律;样带B相对较均匀,受干扰程度较小.西北—东南向样带均匀度变化趋势较一致,样方1~8的均匀度指数波动幅度大,均匀度水平低,除样方19、20、21外,其它样方均匀度大部分都在0.7以上.均匀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现相似的波动趋势.图7 重庆主城区南滨路—铜锣山山脊梯度样带林地均匀度指数Fig.7 Uniformity index of gradient sample belt of Nanbin-Tongluo Mountain ridge in Chongqing3.2.6 景观破碎度如图8所示,样带A景观破碎度指数较样带B总体要高,且最大值几乎达到4.5,最低值约为2;而样带B的景观破碎度最大值为3.35,最小值为1.7,整体破碎度较低,林地景观相对较完整,以自然生态过程为主,人为干扰较小.西北—东南2条样带的景观破碎度有趋同的倾向,在4样方中,西北—东南向的2条样带均出现特殊值.由于样带C的4样方均为建筑用地,故林地的破碎度指数为0(或者不存在),而样带D的4样方中林地斑块的面积非常小且仅有一个在边缘,其它均为待开发的荒地.图8 重庆主城区南滨路—铜锣山山脊梯度样带林地破碎度指数Fig.8 Forest fragmentation index of gradient sample belt of Nanbin-Tongluo Mountain ridge in Chongqing4 结论与讨论通过对南滨路到南山风景区山脊研究范围内的4条纵横交叉的梯度样带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研究区林地景观格局梯度变化明显.林地的绿化覆盖率在横向上大致是随海拔梯度的上升逐渐增加,斑块个数和密度却在逐渐减少.在景观异质性方面的大体趋势是:林地多样性指数减小,均匀度指数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说明了人类活动对林地景观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梯度性,远离城区的自然风景区受干扰强度较低,生态环境较好.从不同的林地类型进行分析的结果是:“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面积在整个梯度样方中占有优势,但分布较零星;而马尾松林的分布较为集中,斑块面积也较大;疏林地则呈现出边缘效应,成为城郊以及常绿林与针叶林地的过渡带.研究区林地景观梯度变化表明: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林地景观格局受人为和海拔因素影响较大,受不同程度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而呈梯度变化,林地景观呈现人工——半自然——自然的格局.山地城市是山地自然过程与人工干扰过程的时空耦合[5].林地作为城市景观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环境和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方面起着其他基础设施无法替代的作用.从国内外对城市绿地效应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当城市林地的覆盖率小于45%时,林地内部的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要改善绿地系统空间结构,提高生态效益,首先应该在绿化覆盖率上有保证;其次,在绿地斑块形状和空间分布上要科学规划,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以整个大南山风景区为背景调整景观格局,注重林地景观格局的梯度性和连续性,降低人为无序的干扰和对生态流的破坏;再次,在具体植物配置上,要做到生态效益与视觉美观相结合.目前,在城市扩张与绿地保留形成矛盾且绿化覆盖率很难提高的情况下,关注城市绿地的形状与空间分布就显得很有意义.参考文献:[1] Berling wolff,S.and WU,J.Modeling urban landscape dynamics:A review[J].Ecological Research,2004,19(1):119-129.[2]彭波,李文茨,杜迁,等.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运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2):28-31.[3]王景伟,王海泽.景观指数在景观格局描述中的应用——以鞍山大麦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230-233.[4]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94.[5]周亮,张志云,吴丽娟,等.北京城市开展轴上的绿地景观格局梯度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6,10(5):47-52.。
海拔高度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修订]
海拔高度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一、海拔高度的变化对植物叶片内部结构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由低到高的增加,植物叶片内部结构亦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在:(1)有些植物的叶片随着海高度的增加逐渐加厚.栅栏组织细胞层数的增多;(2)有些植物的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叶肉细胞间隙加大.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3)有的植物在叶表皮上的角质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厚.柔毛增多.表皮细胞中出现可着色的内含物等;(4)这几种植物在高海拔处生长时均为异面叶.其中有些异而叶是由低海拔处的等面叶发展变化形成的。
植物叶片结构上的这些特征及其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变化是相一致的,是环境选择植物,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二、海拔高度与植物叶面积之间的相互性海拔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外界环境因素之一,其变化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功能结构等,也影响植物叶片比叶面积、气孔密度、羧化效率和叶片含氮量等。
随着海拔升高,昼夜温差增大,植物叶绿素含量随之增高。
而植物的叶面积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在高海拔地区,紫外线是决定很多植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子,如强光可减少对叶干物质量的投入,缩小叶面积,同时为缓和因强光而导致的水分胁迫,减少因蒸腾速率增加造成的水分亏缺。
植物的叶面积测定方法有多种,方格纸法、称重法、叶面积扫描仪法,在中的一方法中使用叶面积测量仪进行测定能够做到快速准确的进行测定分析。
在进行测定的过程中,选用在海拔1300~1900 m范围,每隔100 m设1个采样点,共设7个采样点。
每个采样点选取3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珙桐样木(树高20~22m,胸径22~24 cm),采样时间为9∶30-11∶30,在这些采样点使用叶面积测量仪进行测定。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比叶面积总趋势是逐渐下降,与海拔1300 m相比,海拔1400 m、1500 m、1600 m、1700 m、1800 m、1900 m比叶面积分别下降了11. 12%、24. 44%、31. 22%、28. 56%、39.02%、48. 5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对二者测度指数分别进行了海拔高度和 DCCA 第
一排序轴之间的回归分析.
3 结果分析
3. 1 排序轴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从 DCCA 排序结 果看 (表 2) ,乔木层 、灌木层和草本层 3 个层次的前 两个 排 序 轴 特 征 值 占 总 特 征 值 的 比 例 分 别 为 43. 9 %、50. 5 %、54. 6 % ,说明排序效果良好. 乔木层 排序中 ,海拔和土壤含水量与 DCCA 第一轴存在着 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 ,有机质含量与 DCCA 第一轴 相关性较好 (0. 458 7) ; 灌木层排序中 , 仅海拔与 DCCA 第一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土壤含水量和 有机 质 含 量 与 DCCA 第 一 轴 有 一 定 的 相 关 关 系 (0. 394 9 , - 0. 350 8) ; 草本层排序中 ,pH 值和土壤 含水量与 DCCA 第一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海拔 与 DCCA 第一轴有一定的相关性 (0. 359 1) ,并且 3
17 1 440 W. S45 45 4. 32 7. 35 36. 94 35. 5
18 1 480 E. S30 19 4. 37 7. 01 31. 94 41. 9
19 1 520 E. S60 30 4. 35 9. 12 31. 63 34. 4
20 1 540 N. E50 45 4. 46 7. 74 34. 89 38. 2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 海拔梯度 ; 常绿阔叶林 ; 四面山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8395 (2004) 0420405205
植物群落多样性是研究植物群落在组成 、结 构 、功能和动态方面表现出的丰富多彩的差异. 因 此 ,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是群落生态研究中十分 重要的内容[1] . 植物群落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物种的 数目和每一物种的个体数目及其均匀度[2] . 植物群 落多样性随环境因子及演替梯度的变化特征是揭 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因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面[3] . 对群落多样性进行梯度分析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 方面. 植物群落的梯度特征是指在群落组织水平上 物种多样性的大小随某一生态因子梯度的有规律 性的变化. 山地植被群落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规律一直是生态学家感兴趣的问题[3] . 海拔高度被 认为 是 影 响 物 种 多 样 性 格 局 的 决 定 性 因 素 之 一[4~7] . 但是 ,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 并未形成共识 ,大致可以归为正相关 、负相关 、中间 梯度膨胀 、无关等[3] . 因此 ,有必要加深对群落物种 多样性与海拔梯度格局的关系研究.
富度指数 S 为样地中出现的物种数 ;多样性指数 H′
∑ = -
Pilg Pi ( S 代表物种总数 , Pi 为第 i 个物种个
∑ 体数 的 相 对 值) ; 生 态 优 势 度 D =
ni ( ni -
1) / N ( N - 1) ( N 为取样中所有种类的重要值总和 ,
ni 为第 i 个种的重要值) ; 均匀度指数 J = [lg N -
坡度
- 0. 373 7 - 0. 406 7 - 0. 268 5 - 0. 104 2 0. 164 6 - 0. 118 8
pH值 有机质含量
0. 221 0 0. 066 5 - 0. 035 0 0. 020 9 0. 773 3 3 3 - 0. 145 9 0. 458 7 - 0. 313 8 0. 394 9 - 0. 192 1 - 0. 152 1 0. 312 3
21 1 552 N. S50 45 5. 63 4. 32 21. 74 34. 8
收稿日期 :2003 - 02 - 25 作者简介 :赵群芬 , (19722) ,女 ,讲师
4 0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7 卷
四面山位于重庆市江津南部山区 ,北纬 28°41′ 14″~28°16′,东经 106°17′22″~106°30′,为四川盆地 川东皱褶带与贵州高原大娄山脉的过度地带[8] . 样 地设在大窝铺森林核心保护区 ,最低海拔 850 m ,最 高海拔 1 552 m ,相对高度 700 m 左右 ,坡度大. 土壤 主要为白垩纪红色砂岩风化而成的黄壤 ,有机质含 量 2. 18 %~9. 33 %之间 ,pH 值在 4. 11~5. 63 之间 , 呈酸性 (见表 1) .
(1/ N) lg ni ]/ [lg N - 1/ N (α( S - β) lgα + β(α +
1) lg (α+ 1) ) ] ( N 、ni 、S 参数意义同上 ,β是 N 被 S 整 除以外的余数 (0 ≤β < 1) ) ,α = ( N - β) / S .
对乔木、灌木、草本 3 个层次分别进行卷 第 4 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July ,2004 Vol. 27 ,No. 4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赵群芬1 , 陈光升2
第4期
赵群芬等 :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13 1 380 W. S45 30 4. 56 9. 33 28. 38 30. 0
14 1 420 W. S40 39 4. 44 5. 13 31. 51 30. 0
15 1 450 W. S50 35 4. 48 7. 70 34. 01 27. 3
16 1 410 W. S40 35 4. 55 6. 21 56. 23 51. 7
个层次与 DCCA 排序的第一轴均有最高的特征值 和最大的梯度长度 (排序的一个测度指标 ,表示梯 度的变化幅度) . 以上说明 ,DCCA 第一轴代表样区 内一个重要的环境梯度 ,其所代表的生态意义也是 清晰的[12] . 沿 DCCA 第一轴自左向右 ,随着海拔升 高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土壤含水量减少 ,其他环 境因子对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 局的影响可能较小. 从表中可以看出 ,乔木层和灌 木层的 DCCA 第二轴与各个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不 明显 ,草本层的 DCCA 第二轴与海拔和土壤含水量 相关较好. 因此 ,样方在 DCCA 第一轴的排序位置 基本代表了样方在环境空间中的生态位 ,通过各样 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可能会较客观地反映出 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850 E. S43 30 4. 58 7. 01 43. 51 32. 0
2
960 W. S25 45 4. 55 6. 91 44. 23 26. 5
3 1 060 S. E70 45 4. 43 3. 97 41. 85 29. 6
4 1 090 S. E65 45 4. 56 3. 35 35. 91 58. 2
5 1 110 E. S45 35 4. 52 2. 18 45. 70 32. 0
6 1 140 S. W30 50 4. 98 4. 03 39. 63 55. 8
7 1 160 N. E70 35 4. 51 3. 62 36. 48 46. 4
8 1 180 E. S30 45 4. 43 5. 52 34. 16 42. 2
9 1 210 N. E58 50 4. 30 3. 62 35. 44 39. 3
10 1 250 E. S65 55 4. 11 8. 23 35. 18 26. 2
11 1 280 E. S55 35 4. 46 7. 73 36. 64 44. 9
12 1 340 E. S50 29 4. 38 6. 93 32. 21 34. 8
四面山的常绿阔叶林 ,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 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所涉及的是保护区大窝铺自 然林区 ,受干扰较少 ,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 过去对四面山的植被类型[8] 、群落学特征[9] 、永久 样地排序[10 ] 和物种多样性[11 ] 有所报道 ,但植物群 落多样性与海拔梯度的量化分析尚未见报道. 本文 研究运用物种丰富度指数 S 、物种多样性指数 H′、 生态优势度 D 和均匀度 J 测定了四面山大窝铺范 围内从山麓到山顶 (850~1 550 m) 的 21 个样地的 物种多样性特征 ,并运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 (DC2
表 2 DCCA 排序各环境因子与前 2 个排序轴相关系数 及各排序轴的特征值和梯度长度
环境因子
乔木层 轴1 轴2
灌木层 轴1 轴2
草本层 轴1 轴2
海拔 坡向
0. 893 9 3 3 0. 116 3 0. 947 1 3 3 0. 209 3 0. 359 1 0. 645 53 3 - 0. 174 1 - 0. 175 8 0. 118 0 - 0. 398 2 - 0. 035 7 - 0. 485 4
梯度长度
3. 524 1. 846 2. 879 1. 629 8. 200 1. 867
特征值累计百分比 31. 4 43. 9 39. 7 50. 5 40. 8 54. 6 3 3
3 3 : p < 0. 01 ; 3 : p < 0. 05
3. 2 植物群落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 3. 2. 1 乔木层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 如图1所 示 ,无论样方按海拔高度直接排序还是按照 DCCA 第 一环境梯度排序 ,乔木层样地间的丰富度指数 S ,多样 性指数 H′和均匀度指数 J 总体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其 中 ,按海拔高度排序得到的曲线拟合效果都比较好 ( p < 0. 05) ,按 DCCA 第一环境梯度排序得到的结果中 ,丰 富度指数 S 的拟合效果较好 ,而多样性指数 H′和均匀 度指数 J 的拟合效果略差 ( p > 0. 05) . 两种排序中 ,生 态优势度 D 总体表现出上升的趋势 ,但是曲线拟合效 果不显著( p > 0. 05) .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样方按海拔 高度排序和 DCCA 排序多样性表现出较一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