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件 第一学期 第7章

合集下载

《大一分析化学上》PPT课件

《大一分析化学上》PPT课件

滴定度TA/B 与 cB 的关系
aA bB cC dD
A:被滴定的物质, B:滴定剂
TA/B
a b
cBM
A
1000
g / mL
例:T ( Fe/ K2Cr2O7) = 1.00 g / mL 指:
每mL K2Cr2O7相当于1.00 g 的Fe 。
编辑ppt
5
第三章. 误差及数据处理
❖ 重点、难点:
用基准物标定:
cA
abnB VA
a mB bMB
1
VA
0
00
P20:思考题第7题
偏低。若将未密封H2C2O4·2H2O基准物质
用它标定NaOH溶液的浓度时,消耗NaOH溶液的 体积偏高。
编辑ppt
4
3.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依据: 滴定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1.各种误差、偏差的计算;准确度与精密 度的关系
2.有效数字的确定及运算规则 3.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比较及校正 4.运用t分布计算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5.用Q检验法处理异常值
编辑ppt
6
1. 各种误差、偏差的计算
❖ 平均值 ❖ 绝对误差 ❖ 相对误差 ❖ 偏差 ❖ 平均偏差
❖ 相对平均偏差
RMD% d 100 x
若Q < QX (如 Q90 )保留该数据, (偶然误差所致)
注:当数据较少时 舍去编一辑个ppt后,应补加一个数据。
16
+2. 某人测定一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1), 获得以下结果: 0.2038,0.2042,0.2052,0.2039。
问: 第三个结果应否弃去?(用Q检验法判断)
编辑ppt
服从概率统计规 律性、不可测性 (可变性)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7章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7章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E = mc2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3
24
4
(3)电子衍射实验
经电势差加速的电子束入射到镍单晶上,观察 散射电子束的强度和散射角的关系,结果完全 类似于单色光通过小圆孔的衍射图像。 从实验所得的衍射图,可以计算电子波的 波长,结果表明动量p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完全 符合德布罗依关系式 =h/mv。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二象性:两重性,既具有波的性质又具有粒 子的性质。 1718世纪一直在争论光的本质是波还是微粒 的问题: 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等实验支持光 的波动性; 粒子性:光压、光电效应等实验则支持光的 粒子性;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电子处于定态时原子并不辐射能量。电子从一 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的过程以电磁波的形 式吸收或放出能量(h)。辐射能的大小取决于 两定态间的能量差: E=E2E1= h 波尔还求得氢原子基态电子的离核距离r =52.9pm,即波尔半径。
15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10
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发现氢原 子光谱在可见区的四条谱线遵循如下数学关系 (巴尔末公式):
1913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堡(J.R.Rydberg) 仔细测定了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各谱线的频率, 总结出:
1 1 3.289 10 2 2 s 1 n 2
26
Question
例7-1 电子的质量为9.1091 1031kg,当在电 势差为1V的电场中运动速度达6.00105ms1 时,其波长为多少? 解: 根据(7-9) (7 9)式

第7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7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分析化学课件


沉淀滴定法
重量分析法


(2) 化学计量点时 溶液是AgCl的饱和溶液 1 pAg = pCl = pKsp = 4.91 2 (3) 化学计量点后 由过量AgNO3的量决定 例加入AgNO3溶液20.02mL时(过量0.02mL)
0.1000 × 0.02 [Ag ] = = 5.0 ×10 −5 20.00 + 20.02
分析化学课件


沉淀滴定法
重量分析法


无定形沉淀: 特点:溶解度小,颗粒小,结构疏松,表面积大,易吸附杂质 沉淀条件 1). 浓溶液——降低水化程度,使沉淀结构紧密 2). 热溶液——使沉淀微粒凝聚,减小杂质吸附 3). 搅拌下较快加入沉淀剂——加快沉淀聚集速度 4).不需要陈化——趁热过滤、洗涤,防止杂质包裹 5).适当加入电解质——防止胶溶
分析化学课件


沉淀滴定法
重量分析法


凝乳状沉淀:颗粒介于两种沉淀之间 例:AgCl沉淀 沉淀的形成 构晶离子 成核作用 均相、异相 晶核 生长过程 扩散、沉积 沉淀微粒
晶核的形成 均相成核:过饱和溶液中,构晶离子通过相互作用缔和而成晶 核。 异相成核:非过饱和溶液中,构晶离子借助溶液中固体微粒形 成晶核。
分析化学课件


沉淀滴定法
重量分析法


3. 重量分析法
沉淀法、挥发法、萃取法 3.1 沉淀重量分析法 沉淀形式:沉淀的化学组成 称量形式:沉淀经烘干或灼烧后,供最后称量的化学组成 称量形式与沉淀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⑴溶解度小 ⑵易过滤和洗涤 ⑶纯净,不含杂质 ⑷易转化成称量形式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⑴确定的化学组 ⑵性质稳定 ⑶较大的摩尔质量

原子发射光谱 课件

原子发射光谱 课件

2.光分析分类 type of optical analysis
分子光谱(带状光谱):
基于分子中电子能级、振-转能级跃迁; 紫外光谱法(UV); 红外光谱法(IR);
分子荧光光谱法(MFS);
分子磷光光谱法(MPS); 核磁共振与顺磁共振波谱(N);
非光谱法:
不涉及能级跃迁,物质与辐射作用时,仅改变传播方向
(9)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利用分子中基团吸收红外光产生的振动-转动吸收光 谱进行定量和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的方法。
(10)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核自旋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而 裂分为能量不同的核磁能级,吸收射频辐射后产生能级跃迁
,根据吸收光谱可进行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 。
3.各种光分析法简介
(11)顺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研制第一台用于光谱分析的分光镜,实现了光谱检验; 1930年以后,建立了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原子光谱 <> 原子结构 <> 原子结构理论<> 新元素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建立后,其在分析化学中的作用下降, 新光源(ICP)、新仪器的出现,作用加强。
一.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
1. 多元素同时检测能力。可同时测定一个样品中的多种
2.辐射能的特性:
(1) 吸收 (2) 发射 (3) 散射 (4) 折射 (5) 反射 物质选择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并从低能级 跃迁到高能级; 将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 丁铎尔散射和分子散射; 折射是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 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V”= 0
B
转动能级
6 j”= 4 2 0 6 4 2 j’= 0
纯转动 跃迁
4 3 2 纯电 子跃 迁

分析化学ppt课件

分析化学ppt课件

食品分析化学
食品营养成分分析
检测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营养成 分。
食品中有害物质分析
分析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添加剂等有害物质。
食品真实性鉴定
利用指纹图谱、代谢组学等技术鉴别食品真伪及产地 溯源。
药物分析化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 排泄过程。
药物质量控制
建立药物的质量标准,对药物进行全面质量 控制。
药物分析方法研究
开发新的药物分析方法,提高药物分析的灵 敏度和准确性。
谢谢聆听
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类
研究对象
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无机物、有机物、高分子化合物、生物大分子以及各 类复杂体系等。
分类
根据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分析化学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类。其 中,化学分析主要包括重量分析和容量分析等;仪器分析则包括光谱分析、色 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
02 分析化学基本原理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多元素同时测定。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应用
金属元素分析、非金属元素分析等。
原子吸收光谱法
0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物质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导致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形成原子吸收
光谱。
0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便。
03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痕量元素分析、环境样品分析等。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01
02
03
化学反应的实质
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 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物质的 过程。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 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分析化学课程 氧化还原滴定法

分析化学课程 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电对电势随滴定剂加入而不断改变: E~VT曲线
1.5 1.3
E/V
1.1 0.9 0.7 0.5 0
突 跃
sp
50
100
150
T% 200
1mol/LH2SO4介质中0.1000mol/L Ce4+滴定同浓度的Fe2+ E Ce
4+/Ce3+
= 1.44V
E Fe
3+/Fe2+
络合滴定
甘汞电极
铂电极、汞电极、银电极、 氧银离子选择电极
电位法中的专用电极即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1.参比电极:电极电位在测定过程中保持不变, 且再现性好。 常用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SCE)。 25oC, Hg 2 Cl 2 / Hg 0 . 2415 V 另外, Ag/AgCl电极也常被用作玻璃电极或离子 选择电极的内参比电极。
M
n
/M


M
n
/M

0 . 059 n
lg a M
n
如Cu2+/Cu、、 Ag+/Ag、 Zn2+/Zn、Hg2+/Hg等.
②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 如银-氯化银电极 Ag,AgCl(固) ︱Cl-(aCl-) AgCl(固) + e- = Ag + Cl AgCl
/ Ag


AgCl / Ag
O' O'
可近似用标准电极电位 代替。

例如:硼氢化钠NaBH4,溶于水产生氢,处理含汞废水, 其反应为:H2 + Hg2+ = 2H+ + Hg
lg k 2 ( 0 . 854 0 ) 0 . 059 K 3 . 98 10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目 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十五章 质谱法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 国际制(SI )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附录五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六配位滴定有关常数附录七常用电极电位附录八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附录九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附录十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附录十一质子化学位移表附录十二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附录十三气相色谱法用表参考文献英文索引中文索引目录第三版前言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1章绪论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络合滴定法第7章沉淀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附录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符号表第1章概论1.1 定量分析概述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1.2 定量分析过程1.1.3 定量分析方法1.2 滴定分析法概述1.2.1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2.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2.3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1.2.4 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2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2.1 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2.2 随机误差的分布2.2.1 频率分布2.2.2 正态分布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2.3.3 显著性检验2.3.4 异常值的检验2.4 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2.5 有效数字思考题习题第3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3.1 酸碱反应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3.2.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2 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3 浓度对数图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3.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3.3.4 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3.3.5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3.3.6 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7 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3.4 酸碱缓冲溶液3.4.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3.4.2 缓冲溶液的选择3.4.3 标准缓冲溶液3.5 酸碱指示剂3.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3.5.2 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3.5.3 混合指示剂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3.6.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3.6.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3.6.3 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3.6.4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3.7 终点误差3.7.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7.2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第4章络合滴定法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6章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第7章分光光度法第8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第9章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附录目录编写说明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误差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第5节相关与回归思考与练习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挥发法第2节萃取法第3节沉淀法思考与练习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与练习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第4节应用与示例第5节非水滴定法思考与练习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1节基本原理第2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1节配位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条件的选择第4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参考资料附录目录符号缩写或简称第一篇概述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的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1.1 分析化学的目的:对社会的基本重要性1.2 分析化学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分析化学家1.3 非常规实验实应用分析化学的目的参考文献第2章分析过程2.1 概述2.2 全分析过程2.3 工作特性2.4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参考文献第3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1 分析化学的质量和目标3.2 分析方法3.3 如何保证准确度3.4 质是保证和质是控制受规章限制的方面3.5 结论参考文献第二篇化学分析第4章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第5章色谱法第6章动力学与催化第7章化学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第三篇物理分析第8章元素分析第9章化合物和分子特效分析第10章微束流和表面分析第11章结构分析第四篇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化学(COBAC)第12章化学计理学第13章计算机软硬件及分析仪器接口第五篇全分析系统第14章联用技术第15章微分析系统第16章过程分析化学VI. 附录汉英索引英汉索引目录总序出版说明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符号表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1 分析质量保证1.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小结习题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简介——化学计量学2 化学分析法2.1 滴定分析概述2.2 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2.3 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2.4 滴定条件选择2.5 滴定分析的应用2.6 重理分析法小结习题化学大师Liebig3 分离分析方法3.1 分析试样的制备和分解3.2 沉淀分离法3.3 溶齐萃取分离法3.4 离子交换分离法3.5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3.6 气相色谱法3.7 高效液相色谱法3.8 色谱分离技术发展简介3.9 膜分离法3.10 激光分离法3.11 复杂试样分析实例3.12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小结习题科学家及其思维方法简介——色谱学家马丁4 原子光谱分析法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小结习题著名化学家本生对分析化学的贡献5 分子光谱分析法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2 红外光谱法5.3 分子发光分析法小结习题光分析化学前沿简介——光化学传感器6 核磁共振谱法6.1 基本原理6.2 核磁共振谱仪6.3 化学位移6.4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6.5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6.6 13C核磁共振谱小结习题生物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7 质谱法7.1 基本原理7.2 质谱仪7.3 离子的主要类型7.4 有机化合物质谱7.5 质谱图解析7.6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7.7 UV、IR、NMR和MS四谱综合解析小结习题科学展望——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8 电化学分析法8.1 电位分析法8.2 极谱法和伏安法8.3 库仑分析法8.4 电分析化学新进展小结习题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格雷和麦金农参考文献附录后记目录第1篇分析化学基础第1章分析化学导言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2 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1.4 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思考题第2章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2.1 试样的采集2.2 固体物料试样的制备2.3 试样的分解思考题第3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3.1 误差的基本概念3.2 误差的传递3.3 有效数字的表示与运算规则3.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3.5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3.6 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7 回归分析3.8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思考题习题第2篇化学分析法第4章化学分析法概述4.1 化学分析法概述4.2 滴定分析法概述4.3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4.4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配位滴定法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8章沉淀滴定法第9章重量分析法第3篇仪器分析法第10章仪器分析法概述第11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12章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3章电位分析法第14章气相色谱法第4篇复杂物质分析第15章定量分析中的分离及富集方法第16章复杂物质分析示例附录参考文献目录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的分类一、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三、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一、取样二、分析试液的制备三、分析测定四、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概述第2节定量分析误差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一、有效数字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二、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三、可疑值的取舍四、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概述第2节挥发法一、定义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3节萃取法一、定义及分类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4节沉淀法一、沉淀重量法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三、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四、沉淀的类型与沉淀条件五、沉淀法中的计算第5节应用一、药物含量测定二、药物纯度检查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概述第2节滴定方式一、直接滴定法二、反滴定法三、置换滴定法四、间接滴定法第3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一、基准物质二、标准溶液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第4节滴定分析中的计算一、计算依据二、计算示例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概述第2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一、酸碱质子理论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三、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第3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二、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四、混合指示剂第4节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分析法第10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1章荧光分析法第12章红外分光光度法第13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法第15章气相色谱法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7章其他分析方法实验部分参考文献附录《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一节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一、系统误差二、随机误差第二节准确度与精密度一、准确度与误差二、精密度与偏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第三节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一、频率分布二、正态分布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第四节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三、显著性检验第五节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四、减小随机误差第六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二、数字修约规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三、滴定方式第二节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三、标准溶液的配制第三节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章酸碱滴定法第一节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第二节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第三节酸碱溶液pH的计算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第四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三、混合酸碱指示剂第五节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三、多元酸(碱)的滴定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章配位滴定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与性质二、EDTA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第四节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第五节配位滴定原理一、配位滴定曲线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范围第六节金属指示剂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第七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一、控制溶液酸度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三、采用其他配位剂四、分离干扰离子第八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原理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一、自身指示剂二、特殊指示剂三、氧化还原指示剂第四节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一、高锰酸钾法二、重铬酸钾法三、碘量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七章沉淀滴定法第一节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第二节银量法一、莫尔法二、佛尔哈德法三、法扬司法第三节沉淀滴定法的应用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二、应用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八章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第一节沉淀分离法一、无机沉淀剂分离二、有机沉淀剂分离三、共沉淀分离第二节液?液萃取分离法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三、萃取分离技术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三节离子交换分离法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第四节常规色谱法一、柱色谱法二、纸色谱法三、薄层色谱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九章电势分析法第一节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一、直接电势法二、电势滴定法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第二节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一、参比电极二、指示电极第三节直接电势法及应用一、溶液pH值的测定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第四节电势滴定法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章吸光光度分析法第一节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一、光的基本性质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三、光的吸收曲线第二节光的吸收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二、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三、吸光度与透光度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第三节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三、显色剂第四节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五节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二、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六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一、示差吸光光度法二、多组分的分析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一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四、原子吸收的测量五、灵敏度和检出限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光源二、原子化器三、分光系统四、检测系统五、读数装置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三节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分析线的选择二、灯电流的选择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五、进样量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第四节定量分析方法一、标准工作曲线法二、标准加入法第五节干扰及消除方法一、光谱干扰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第六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二、有机物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第一节色谱法概述一、色谱法原理介绍二、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一、色谱系统二、实验技术要点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一、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一、顶空气相色谱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三、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一、速率理论二、柱外效应三、分离度四、系统适应性实验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一、高压泵二、梯度洗脱装置三、进样器四、色谱柱五、检测器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一、吸附色谱法二、分配色谱法三、离子色谱法四、尺寸排阻色谱法五、亲和色谱法第四节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一、样品预处理二、色谱柱的保护第五节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概述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四章现代仪器分析简介第一节光分析法导论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二、光分析法的分类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发射光谱仪三、应用第三节原子荧光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荧光光谱仪三、应用第四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第五节红外分光光度法一、分子的红外吸收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第六节核磁共振波谱法一、基本原理二、1HNMR谱的解析三、13CNMR谱的特点与解析第七节流动注射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五章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第一节试样采集和制备一、试样的采集二、试样的制备第二节试样的分解与处理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四、干扰组分的处理第三节测定方法的选择一、测定的具体要求二、被测组分的性质三、被测组分的含量四、共存组分的影响五、实验室条件第四节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附录附录一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附录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三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四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五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附录六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附录七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值附录八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lgKf(25℃)附录九标准电极电势表(25℃)附录十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附录十一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参考文献目录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2.1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0.2.2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0.2.3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分析化学》第7章》基于沉淀反应的分析法及答案

《分析化学》第7章》基于沉淀反应的分析法及答案

1、(摩尔法的操作注意点) 摩尔法测Cl-时,使用的铬酸钾指示剂越多,终点颜色变化越明显,故铬酸钾用量应多些。

(×)2、(摩尔法的操作注意点) 摩尔法既适用于测Cl-,也适用于测Br-和I-。

(×)3、(吸附指示剂的原理) 法扬司法中指示剂在吸附前后颜色不同从而起指示作用。

(√)4、(法扬司法的注意点) 法扬司法中滴定生成的不溶物应尽可能为不聚沉的胶体,可加入糊精,防止凝聚。

(√)5、(法扬司法的注意点) 法扬司法中滴定生成的胶体应对指示剂吸附能力应略大于对被测离子的吸附能力。

(×)6、(佛尔哈德法的注意点) 佛尔哈德法在滴定时需剧烈振荡,以释放出被吸附的Ag+。

(√)7、(佛尔哈德法的注意点) 佛尔哈德法使用硫酸铁铵作指示剂,可在pH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滴定。

(×)8、(重量分析法注意点) 重量分析法一般不适用于低含量组分分析。

(√)9、(沉淀形式与称量形式的概念) 沉淀重量分析法中沉淀形式与称量形式的化学组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9、(影响沉淀完全的因素) 用Cl-沉淀Ag+时,可利用Cl-的同离子效应使Ag+沉淀彻底,所以Cl-浓度越高越好。

(×)10、(如何形成晶形沉淀) 沉淀重量分析法中,待测离子形成沉淀的溶度积越小越好。

(×)11、(如何形成晶形沉淀) 高价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如Fe(OH)3,易于形成晶形沉淀。

(×)12、(如何形成晶形沉淀) 为防止沉淀溶解,沉淀重量分析法操作中不应包含加热过程。

(×)13、(如何形成晶形沉淀) 沉淀重量分析法中应尽可能加快沉淀,以减少分析时间。

(×)14、AgCl在0.1mol/L的NaCl溶液中或在0.1mol/L的NaNO3溶液的溶解度均比在纯水中小。

(×)15、佛尔哈德返滴定法测氯离子时,先加入准确过量的AgNO3,再用NH4SCN标准溶液返滴过量的Ag+,若未加硝基苯保护生成的AgCl沉淀,测定出的氯离子会偏高。

上交大基础化学电子课件第7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上交大基础化学电子课件第7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7.3 酸碱缓冲溶液
7.3.1 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当向溶液中加少量强酸(如HCl)时,H+ 和溶液中大量的A-c 结合成难电离的HAc,使HAc的解离平衡向左移动,因此,溶液 中[H+]几乎没有升高,溶液的pH几乎没变。
当向溶液中加少量强碱(如NaOH)时,溶液中H+ 与加入的 OH-结合生成H2O,使HAc的解离平衡向右移动,补充减少的H+ , 因此,溶液的[H+]几乎没有降低,溶液的pH变化仍然很小。

(2)加入10-00 mL HCl后发生如下反应:
NH3+HCl
NH4Cl
7.3 酸碱缓冲溶液
例7-3
则溶液中
所以 从上述计算可以看出,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
(HCl)时,溶液的pH只改变了0.01,基本上保持不变。
7.3 酸碱缓冲溶液
思考题
7-1 计算0.10 mol·L -C1 H3COONH4和0.20
7.1 酸碱质子理论
7.1.3 酸碱的相对强弱
质子传递的结果是较强的碱夺取较 强酸给出的质子而转变为它的共轭酸, 较强酸放出质子转变为它的共轭碱。在 水溶液中,酸将质子给予水分子的能力 越大,其酸性越强;碱从水分子中夺取 质子的能力越大,其碱性越强。
7.2 溶液的酸碱度及其pH的计算
7.2.1 溶液的酸碱度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见表7-2。
4 酸碱指示剂
7.4.3 混合指示剂
为缩小指示剂变色范围,可采用混合指示剂。混合指示剂 是利用颜色之间的互补作用,而在终点时颜色变化敏锐。
混合指示剂由人工配制而成,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由两 种或两种以上指示剂混合而成,另一种混合指示剂是在某种指示 剂中加入一种惰性染料。常用的酸碱混合指示剂见表7-3。

07 《分析化学》课件

07 《分析化学》课件

易转化为具有 确定化学组成且性质 稳定的称量形式。
8
过 渡 页
1 概述
2 重量分析法 应用实例
3 重量分析结 果的计算
9 第二节 重量分析法应用实例
第一章
现以可溶性硫酸盐中硫的测定(氯化钡沉淀法)为例进行介绍。
通常将试样溶解酸化后,以 BaCl2 溶液为沉淀剂,将试样中的 SO42 沉淀生成 BaSO4 :
则镁的质量为
F 2M Mg M Mg2P2O7
m m M2M Mg
Mg2P2O7
Mg Mg2P2O7
0.351 5 2 24.31 0.076 77 (g) 222.6
12 第三节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一章
例7-2 测定某矿石中铁的含量时,称取样品 0.250 0 g,经处理后其沉淀的形式为Fe(OH)3,灼烧得称量形式 Fe2O3 ,称其质量为 0.249 0 g,求此铁矿石中 Fe 和 Fe3O4 的质量分数。
解: 先计算试样中铁的质量分数。由于每一个Fe2O3 分子中含有两个Fe 原子,所以其化学因数为
则铁的质量及质量分数为
F 2M Fe M Fe2O3
2 55.84 mFe mFe2O3 F 0.249 0 159.7 0.174 1 (g)
计算 Fe3O4 的质量分数时,其化学因数为
7 第一节 概述 三、 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
第一章
利用沉淀反应进行重量分析时,向试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被测组分沉淀下来,所得的沉淀称为沉淀形 式。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或灼烧后得到称量形式。在此过程中,沉淀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使得沉淀形式和称 量形式不再相同。例如,测定 Fe3 时,沉淀形式是 Fe(OH)3 ,而称量形式是 Fe2O3 。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答:标准电极电位E′是指在⼀定温度条件下(通常为25℃)半反应中各物质都处于标准状态,即离⼦、分⼦的浓度(严格讲应该是活度)都是1mol/l(或其⽐值为1)(如反应中有⽓体物质,则其分压等于×105Pa,固体物质的活度为1)时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

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E0f)是当半反应中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都为1或浓度⽐为,并且溶液中其它组分的浓度都已确知时,该电对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且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的实际电极电位,它在条件不变时为⼀常数)。

由上可知,显然条件电位是考虑了外界的各种影响,进⾏了校正。

⽽标准电极电位则没有校正外界的各种外界的各种因素。

影响条件电位的外界因素有以下3个⽅⾯;(1)配位效应;(2)沉淀效应;(3)酸浓度。

2.是否平衡常数⼤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于氧化还原中为什么答:⼀般讲,两电对的标准电位⼤于(K>106),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于滴定分析。

实际上,当外界条件(例如介质浓度变化、酸度等)改变时,电对的标准电位是要改变的,因此,只要能创造⼀个适当的外界条件,使两电对的电极电位超过,那么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应⽤于滴定分析。

但是并不是平衡常数⼤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应⽤于氧化还原滴定中。

因为有的反应K虽然很⼤,但反应速度太慢,亦不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个⽅⾯:1)反应物的浓度;2)温度;3)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4.常⽤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类这些⽅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答:1)⾼锰酸钾法.2MnO4+5H2O2+6H+==2Mn2++5O2↑+8H2O.MnO2+H2C2O4+2H+==Mn2++2CO2+2H2O2) 重铬酸甲法. Cr2O72-+14H++Fe2+===2Cr3++Fe3++7H2OCH3OH+Cr2O72-+8H+===CO2↑+2Cr3++6H2O3)碘量法 3I2+6HO-===IO3-+3H2O,2S2O32-+I2===2I-+2H2OCr2O72-+6I-+14H+===3I2+3Cr3++7H2O5.应⽤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答:应⽤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个主要条件:(1)反应平衡常数必须⼤于106,即△E>。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
'
五、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
1、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程度的计算 例:在1mol/L HCl介质中,Fe3+与Sn2+反应的平衡常 数及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程度
2Fe3 Sn2 2Fe2 Sn4
lg K '
(E
'
Fe
3
/ Fe
2
K ' 2.0 10
'
12
当pH=3.0时,
H F ( H ) 1 K HF [H ] 1103.03.1 100.4
101.0 [F ] 0.4 101.4 mol/ L F ( H ) 10 2 3 7.7 Fe3 ( F ) 1 1[ F ] 2 [ F ] 3[ F ] 10 [F ' ]
Ce 4 I I Ce 3 2I I 2 I 2 H 2 O HOI H I
3 AsO3 HIO AsO4 3
H I
3 4 3
2Ce AsO H2O AsO 2Ce 2H
4
3 3
22
2 2MnO4 5C2O4 16H 2Mn2 10CO2 8H 2O 例2、

3
升高温度,可提高反应速率
2 2MnO4 5C2O4 16H 2Mn2 10CO2 8H 2O
通常需要将溶液加热到75~85℃ 3、催化剂
21
七、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1、催化反应 催化剂有正催化剂和负催化剂(阻化剂) 例1、Ce4+氧化As(Ⅲ)的反应很慢,加入少量I-,很快进行

0.059 aO1 0.059 aO2 E1 lg E2 lg n1 aR1 n2 aR2

16
两边同乘以n1,n2的最小公倍数n n n aO aO nE1 0.059lg n nE2 0.059lg n aR aR
2 1 2
1 2
1 2
lg
n n a R12 aO12
7
0.059 O R lg O ne R E E n R O 0.059 O 若无副反应发生, ' E E lg n R
'
三、影响条件电极电势的因素 1、离子强度的影响
条件电位与标准电位的差异仅仅是由离子强度( I )引起。 Fe(CN)63-/Fe(CN)64-电对在不同离子强度下的条件电位如下:
a a
n2 O1
n1 R2
n( E1 E 2 ) lg K 0.059

1

K即为反应平衡常数,与两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和电 子转移数有关 若考虑溶液中各种副反应的影响,则以相应的条件 电势代入上式,所得平衡常数即为条件平衡常数
lg
c c
n2 R1
n1 O2
n2 n cO1 c R12
n( E1 E 2 ) lg K ' 0.059
15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由反应的平衡常数来衡量
n2 O1 n1 R2 n1O2 n2 R1
0.059 aO1 O1 n1e R1 , E1 E1 lg n1 a R1 0.059 aO2 O2 n2 e R2 , E2 E2 lg n2 a R2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E1=E2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 Redox titration
§7.1 氧化还原平衡
一、概述 1、可逆和不可逆电对 可逆电对:氧化还原反应的任一瞬间,都能迅速的 建立氧化还原平衡,其电势基本符合能斯特公式。
如Fe3+/Fe2+,Fe(CN)63-/ Fe(CN)64-,I2/I-
1 (cFe2 ) cFe2 2 3 (cFe ) 18 2 2.0 10 3 3 2 1 (cFe3 ) cFe3 (cFe ) 2
2
n2 O1 n1 R2 n1O2 n2 R1
当n1=n2 时,由于滴定分析允许误差为0.1%,即要求 反应完全度达到99.9%以上。
'
当[H+]=1.0mol/L时
E E 1.33V

当[H+]=1.0×10-2mol/L时
0.0592 2 14 E 1.33 lg[10 ] 1.33 0.28 1.05V 6
当[H+]=1.0×10-3mol/L时
0.0592 E 1.33 lg[10 3 ]14 1.33 0.414 0.916V 6
不对称电对:氧化态与还原态系数不同
Cr2O72-+14H+ + 6e = 2Cr3+ + 7H2O
3
二、条件电极电势 对可逆电对
Ox ne Re d
aOx 0.059 EE lg n a Re d

Eθ 是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25℃),仅随温度变化
由于实际上知道的是浓度,要得到活度,考虑到氧
5
条件电极电势Eθ’ 表示一定条件下,氧化态与还原态
的分析浓度都为1.0mol/L时的实际电极电势 条件电极电势Eθ’ 反映了离子强度与各种副反应的影 响的总结果 能斯特方程:
0.059 cOx EE lg n cRe d

条件电极电势Eθ’ 多为测定值,理论计算值不容
易求得。实际应用过程中若无条件相同的条件电极
(0.68 0.14) 2 0.059 18.30
18
E Sn 4 / Sn 2 ) n 0.059
'
18
K
'
(cFe2 )2 cSn 4 (cFe3 ) cSn 2
2
cFe 6 3 1.3 10 cFe
2、准确滴定的条件
2
E (Cr2O / Cr ) 1.33 V
0.0592 [Cr2O ][H ] EE lg 3 2 6 [Cr ]

2 7 14
2 7

3

2 7
3
14
当[Cr2O72-] =[Cr3+]=1mol/L时,E=Eθ’
0.0592 14 E 1.33V lg[ H ] 6

0.059 CO 特定条件下 E E ' lg n CR

查条件电位表 1 mol/L HCl 溶液中, E°´=1.28
0.059 CCe ( IV ) EE lg 1 CCe ( III)
'
1.0 102 1.28 0.059lg 1.0 10 3
E 1.34v
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副反应以及离子强度的影响,必
须引入相应的副效应系数αOxαRed 和相应的活度系数
γOxγRed进行校正
4
aOx [Ox] Ox cOx Ox / Ox aRe d [Re d ] Re d cRe d Re d / Re d
0.059 1 E E lg n K sp
'
0.17 0.059lg 2 1012=0.86 V
11
3、生成络合物
溶液中存在的络合剂与氧化态和还原态形成稳定性 不同的络合剂,从而改变了电对的电位 例 : 计 算 pH=3.0 的 F- 的 浓 度 为 0 . 1 mol/L 时 , Fe3+/Fe2+ 电对的条件电势(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
0.059 aOx EE lg n aRe d

2
不可逆电对:氧化还原反应的任一瞬间,不能迅速的
建立真正的平衡,实际电势与理论电势相差较大。能 斯特公式计算的结果,仅能作初步判断。 如Cr2O72-/ Cr3+ ,MnO4-/Mn2+ 2、对称和不对称电对 对称电对:在半反应中,氧化态与还原态的系数相同 Fe3++ e = Fe2+ ;
FeF3的lgβ1~β4分别为5.3、9.2、12.1,lgKHF=3.15) 0.059 [ Fe3 ] 0.059 cFe3 / Fe3 EE lg E lg 2 n [ Fe ] n cFe2 / Fe2
0.059 Fe2 E E lg n Fe3

因此,一般若两电对的条件电势差大于0.4V,反应即 能定量进行.
20
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反应物浓度 大多数情况下,反应物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Cr2O 14H 6I 2Cr 3I 2 7H 2O
增大[I-],提高溶液的酸度,都可以使反应速度加快 2、温度
2 7
电Leabharlann ,可采用条件相近的条件电极电势值6
例 题

计算1 mol/L HCl 溶液中,C(Ce4+) = 1.0010-2 mol/L, C(Ce3+) = 1.0010-3 mol/L时, Ce4+ / Ce3+电对的电位。
0.059 O R 0.059 CO EE lg lg n R O n CR
Fe
'
2
(F )
1

1 E E 0.059 lg 7.7 0.77 0.45 0.32V 10
Fe3+/Fe2+电对的条件电势为0.32V
13
4、溶液酸度 不少氧化还原反反应有H+或OH-参加,有关电对的 能斯特方程中将包括[H+]或 [OH-],酸度直接影响
电位值
Cr2O 14H 6e 2Cr 7H2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