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二、目的要求(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立志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精神、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体魄,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四、核心能力、培养途径及检测办法根据我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情况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着力培养本专业学生最核心能力:1、综合表达能力;2、人事组织能力;3、公务员应试能力.调查内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系统接受管理方法、管理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还要具备计算机及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与公共事业组织相适应的专业知识。

我们把专业素质具体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以了解和获取相应需要的调查数据:(一)专业知识(包括对主干学科、主干课程的掌握程度及对课程设置的看法和意见等)。

(二)技术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具体细分还有适应办公自动化等技能;文字、口头表达和社会调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掌握一门外语,并能从事专业的阅读、笔译和一定的听、说能力等)。

(三)身体素质(忍耐力;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四)思想素质(责任感,团结合作,自信等)。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具有现代公共管理创新意识,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实际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实现学生专业班级公共事业管理 2007级1班学生姓名(学号)李辉(20071265)指导教师纪丕霞完成时间 2009年6月9日2009 年 6 月 9 日课程论文任务书学生姓名李辉指导教师纪丕霞论文题目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内容(需明确列出研究的问题): 21世纪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靠市场而非政府来配置各种资源,这就导致了资源的多元化,而这也要求培养大量的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现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的学生能力结构有所不均衡,培养方式也面临世界科技,国内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双重挑战。

这必然要求大学教育适应现实进行变革。

主要内容:一、能力结构失调二、专业学生的培养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现有文献来借鉴他人的学术成果,同时到现实当中获取调查数据等第一手资料,做到资料翔实,数据准确,引用规范,论证充分。

要围绕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社会调查,详尽地把握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取证,数据要真实可靠,论点要鲜明正确,论据要充分,言之成理,言之有物,注意论文的逻辑性,语言通顺,选题及论述要具有现实意义,对现实生活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发出任务书日期 2009年4月9日完成论文日期 2009年6月9日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摘要:21世纪在市场经济体制主要靠市场而非政府来配置各种资源,这就导致了资源的多元化,而这也要求培养大量的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现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的学生能力结构有所不均衡,培养方式也面临世界科技,国内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双重挑战。

这必然要求大学教育适应现实进行变革。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培养方式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

它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和时代化进程。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实践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实践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我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不断完善培养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公共事业管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公共服务管理等多个领域,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计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研究和实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也是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校深入开展了调研和研究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 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创新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我校不断进行拓展和创新,引入了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公共服务管理等领域,我们加强了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和发展需求。

2. 课程体系的优化和调整在课程体系的改革方面,我校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我们注重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核心理论和技能,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从事公共事业和公共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的学科专业。

本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在政府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机构从事公益事业的管理工作,具备公共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培养内容1.理论基础课程政治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基础、法学基础、公共政策原理、统计学基础、社会学原理等。

2.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与策划、公共财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组织行为学、公共事业管理与评估、公共关系与社会责任等。

3.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等机构进行实习,熟悉实际工作环境,了解现实问题。

实训:在校内设置相应的实训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践项目:参与社会公益项目的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培养方式1.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2.开设跨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如信息技术、创新与创业等方面的课程。

3.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提供国际化教育资源,开设国际课程,引进外籍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

五、培养标准1.素质要求: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知识要求: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较强的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3.技能要求:具备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

4.软技能要求:具备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六、培养质量保障1.设立教学评估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涉及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学科,学生在此专业学习期间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面临一些挑战,因此有必要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升学生的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1. 知识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

学生应该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研究生论文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为将来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2. 沟通能力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具备与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包括政府官员、社区居民、企业管理者等。

学校需要加强学生的沟通技能培养,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公共演讲、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3. 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也需要不断创新。

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学校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团队合作能力在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中,往往需要与多个部门或组织合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应该通过团队项目、合作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协调合作,解决问题。

1. 专业实践学校应该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真实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可以参与社区管理、政府部门实习等活动,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操作方式。

2. 跨学科教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可以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以邀请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教授共同开设课程,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知识领域得到锻炼和提升。

3. 项目驱动学校可以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一、文献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政治、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协同合作、团队意识、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综合上述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涉及到政治、法律、经济、会计、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学生应该深入学习各门学科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技能,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2.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不断开拓创新思路,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

同时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职业实习等活动,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3.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公共事业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因此,学生应该不断地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学会协调沟通,解决问题,提高团队的执行力和效率。

4.提高领导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领导能力,能够带领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协调各方资源,同时要强化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领导和协作的目的。

5.强化社会责任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刻理解公共事业的使命,为公众服务,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目前面临着专业技能的不足、实践经验的欠缺、创新思维的不强等问题,因此,应该注重不断拓宽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协作心态,提高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个年级学生学习理念等的调查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个年级学生学习理念等的调查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个年级学生学习理念等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理念以实用主义为主,注重获取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机会很重要,是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竞争力的途径。

而对于理论课程,不少学生认为课程与实践结合更为有效。

此外,经济学和法律课程是学生们最关注的课程内容。

此外,调查还发现,学生们过度依赖老师讲解和教材,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很难主动去寻找新的学科资料和信息,而是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和指导。

这可能导致学生们对自身职业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认知不够清晰,以及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深入。

此外,调查还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对毕业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缺乏了解和规划的情况。

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尚未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没有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

这可能导致学生们在在职业市场上竞争力较低,难以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愿望。

基于此,针对以上问题,为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职业竞争力,建议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进自身: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们可以积极寻找学科资料和信息,定期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2. 加强职业规划。

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实习、参与社会实践等途径,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并为之付诸实践行动。

3. 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加强与实际工作和行业相关的课程和项目,如案例分析和管理实践等,提高知识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4. 与同学共享资源。

建议学生们可以通过与同学合作进行学习和研究,共享资源和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果。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如评价指标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手段简单等。

这些问题导致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有必要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培养高素质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分析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探讨如何提高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旨在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力。

通过研究评价方法的改进和优化,为学校制定更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实施效果评估,确认新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提升效果,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最终目的是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科学、客观、有效的方法和标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和国家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

1.3 研究意义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将从事政府机构、公益组织、企业等领域的工作,其综合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在职场上的表现和发展。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有助于发现学生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不足,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评价方法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优化,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还是推动公共管理类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完善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学校招生选拔、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类专业已成为热门的学科之一,培养出了一大批具备扎实知识、广泛视野和卓越能力的学生。

而对于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评价,一直是学校和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和评价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特点与要求公共管理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要求:1. 知识面广泛:学生需要具备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等多领域的知识,才能够胜任公共管理工作。

2. 逻辑思维严密: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

3. 组织管理能力强: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团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4. 社会责任感强: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对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论文成绩、实习实践成绩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

1. 学习成绩评价学习成绩是对学生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可以通过平时考试、期末考试等形式进行评价。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考试成绩会占据综合评价的较大比重,因为考试成绩可以直观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术水平。

学习成绩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定量分数,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因素,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是其学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院可以通过比如论文评选、论文出版等方式,对学生论文成绩进行评价。

学院也可以通过设立论文指导奖、论文创新奖等形式,激励学生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实习实践成绩也是综合素质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具备更加全面的能力和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进行研究,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一、实践能力的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公共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校期间,学生需要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学校应当加强与政府机构、公共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项目,如模拟项目管理、政策制定等,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学会与团队合作,解决问题,领导团队,这些都是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公共事业管理领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

学校在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教学、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科研活动,如学术论文、课题研究等,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利用实践项目或者社会实践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可能会成为管理层或者领导者,因此领导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关于领导力、团队管理、冲突解决等方面的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到领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学生社团或组织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担任一些职务,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培养机会。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领导观念,为将来的领导岗位做好准备。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1. 研究背景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培养管理公共事务和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的重要学科。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研究合适的考核评价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3. 方法论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收集数据。

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4. 考核内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学术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责任与担当能力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考核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5. 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参与讨论、课堂发言、小组合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思想情感表达、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项目报告评价: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的项目报告,评估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3)口头答辩评价:通过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或实践项目的口头答辩,评估其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综合考试评价:通过综合考试,评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

(5)综合素质评价:通过综合素质测评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价等方式,评估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

6. 评价标准(1)学习成绩: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成绩表现,包括课堂作业、考试成绩等。

(2)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包括实践报告、实践能力测评等。

(3)综合素质:评估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包括综合素质问卷调查结果、专家评价等。

7. 改进措施(1)加强课程教育: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环节,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综合素质培养: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和专家评价,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总结: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方法研究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在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该评价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背景介绍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公共部门管理、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公共事务研究和咨询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等。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1. 基于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评价的方法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成绩排名、GPA等方式进行评价。

但单纯以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有限的,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基于实践能力评价的方法实践能力是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可以通过实习报告、实践项目成果、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还可以引入企业、政府等机构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4. 基于综合素养评价的方法综合素养是评价学生的核心素质和能力的关键指标。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公共管理类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评价方法的应用和研究存在的问题目前,尽管已有一些学校和专业开始尝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法不全面、评价结果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等。

五、改进方法和建议为了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指标和权重。

2.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等各个方面。

3.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4.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两个方向-精选文档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两个方向-精选文档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两个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该是一个向社会不断提供适用人才的机构,其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的高级人才。

而“人才”概念的核心是素质与能力,这种素质与能力的其中一方面体现在对社会的“有用性”,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人才的基本效用。

所以,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活动,即通过教学使学生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教学尤其是文科类的教学活动,仍然体现重理论轻实践、重教轻学的特点,把老师放在主导地位,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认为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要重现老师讲授的内容,以适应有标准答案的书面考试形式。

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常常相脱节,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缺乏探索和创造的动机。

这样造成的结果,使学生往往只能在与上课相似的情景下(如书面考试时)回想起一些概念和理论,而不能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的含义,不能自主探索新的理论,更不能在具体的事务中将这些理论用于解决无标准答案的新问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的综合素质人才。

1998年教育部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明确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必备的理论知识外,也必须具备实际的管理能力。

实际上,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涉及面非常广泛,导致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目标不明确,开设的课程常常尽可能涵盖众多领域。

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似乎什么知识都拥有,什么行业都能就业,但实际上由于教学缺乏系统和层次,学生的实际技能、能力不强,实际工作质量不高。

这种情况下,不仅学生对专业学习前景感到困惑,社会对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提升研究引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热门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会在政府部门、非营利机构或者公司组织中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提供等工作。

而在实际工作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来应对各种复杂的管理工作。

本文将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一、调研背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需要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进行协调管理工作的专业。

在这个领域里,学生需要掌握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软技能。

要想成功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能力。

目前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存在问题1. 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管理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储备。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工作环境,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

2. 软技能不足公共事业管理工作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学生近来这些软技能不足,导致无法胜任工作。

3. 实践能力不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导致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三、提升措施1. 专业实践课程的加强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实践课程、实习实训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2. 着力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如沟通技巧、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软技能。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实践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实践

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和实践一、背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涵盖广泛、复杂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公共事务管理、政策研究、公共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目前,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面临一些问题。

现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对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用人需求。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无法有效地适应市场和社会的变化。

有必要对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和实践,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研究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旨在通过改革研究和实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具备新时代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目标包括:1、深化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资源的更新换代和实战性。

2、优化课程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和修订机制,提高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和社会服务机会。

3、加强教学与社会的融合,推进跨学科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研究方法为了达成研究目标,我们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国内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们开展了调研和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和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需求和期望。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研讨会和论坛,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和实践人士,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

五、研究成果在上述研究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一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深化了公共事业管理理论课程,并增加了实践性强、前沿性强的课程,如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服务创新与管理等。

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现状研究

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现状研究

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现状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其中卫生事业管理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关注和推动下,培养方案也在不断完善。

首先,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并针对这一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等内容。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除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公共事业管理必修课程外,还针对卫生事业管理添加了卫生经济学、卫生政策与法规、医院管理学等专业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增加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方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课堂演讲、项目研究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并能够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培养方案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环节,如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

通过参与实际场景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卫生事业管理的实际操作,并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提高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培养方案的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及时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其次,有些培养方案过于理论化,实践环节不够充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建议:一是加强与实际卫生事业管理部门的合作,定期调研行业需求,并及时更新培养方案;二是加大实践环节的设置,增加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卫生事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背景,以提升培养方案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也在不断完善。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学习问题的探讨论文.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学习问题的探讨论文.

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学习问题的探讨论文2019-04-12公共事业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其培养模式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尤其是关于实践学习模式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

本文主要针对实践学习模式校内、校外实践做相关探讨,希望对专业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学习面临的困境1、1 外部环境复杂目前,我国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并没有到位,现有的尚未彻底,过去政府包揽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依然未能完全移交给公共管理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的发展处于大的变革之中,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该专业实习难度增大,致使有很多学校的实习流于形式。

1、2 师资结构混杂实践学习体系的完善必须拥有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

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应包括较强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能力。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多是过去从事行政管理或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转型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或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大都缺乏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实践学习的质量。

1、3 内容设置随意目前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内涵没有明确的科学认知,其专业方向的设置可谓是五花八门。

部分高校是围绕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的文教、卫生、体育、环保及社会保险等方向开设的。

也有少数高校的专业方向严重错位,如定为“房地产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政治学以及法学”等方向。

部分高校至今没有任何方向,课程设置要么“无所不包”要么“偷工减料”,胡乱拼凑、随意性大。

公共事业内涵的模糊认识以及专业方向的不明确,导致实践学习目标不明确,困扰着实践学习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致使实践学习流于形式,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完善实践学习模式研究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宜的实践学习模式,拓宽学习领域,丰富学习内容,让学生进入角色,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有益于学生打开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实证研究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1 9:15:07 点击:0摘要: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地方服务项目等项目化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动手能力的锻炼。

实证证明,项目化培养方式不但使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课堂知识学习中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显著性提高,从而全方面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素质。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新建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系统质量提升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专业能力形成的同时,通过不断内化、升华后形成的专业素质将会极大提升所培养人才在其专业领域的职业适应性与职业选择的自由度。

在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服务地方项目中选取、设计一定的子项目,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获取“知识”,获得一定的能力,从而又可以让其了解自己课堂知识学习中的不足,促进其课堂学习。

同时,须依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知识为载体,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内实训、“两节一赛”为平台,实施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并强调社会问题分析能力、政策解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的培养。

一、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必要性1. 从专业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须通过项目化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主要特点,然而这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却在现实中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公共管理实践的不成熟性、公共管理环境难以模拟性、仿真性训练系统实效不足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项目化能力素质培养,建立一系列的按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要求展开的项目体系来完成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具有必然性。

2. 从实践层面来看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的实践表明通过项目进行培养是一种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

从现有的实践层面来看,通过项目进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严格按照“招标—立项—实施—监控—评估”的流程进行活动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在院部各项目小组间的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而且有利于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的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

3. 公共管理专业项目化培养的迫切性目前,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了项目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合作的平台体系、合作的项目体系、合作的运行机制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为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提供了借鉴。

受此影响,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中,我们通过校地合作和校地服务初步建立了一些合作平台,这对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在实践中却发现短期见习主要以参观为主;实习时,实习单位往往会将大量基础、重复、知识含量低的工作交给学生,学生很难在这种工作中得到真正的专业锻炼。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项目体系缺乏科学设计,项目所涵的内容不够全面,项目运行的机制缺乏。

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进行项目化培养具有迫切性。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途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技能型相当强的专业,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及实训项目参与社会调研实践,储备了较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

这些都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适宜实施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

为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更好地进行项目锻炼能力,我们通过课堂教学—校内竞赛—社会实践三者层层递进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打好专业基础,在校内竞赛中加强专业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专业技能。

具体进行为:1. 加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

贯彻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围绕全面培养学生的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设置,不仅注意专业基本素养的培养, 更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公共能力的培养上,通过英语、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

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组织学、地方政府学的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认知公共事务的能力、公共组织协调能力、公共政策解读能力及公共行政综合能力等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至少通过一项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养成。

在发展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应用统计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理论等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能力和人事行政管理能力。

课堂教学中通过较多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和方法。

同时,建立管理模拟实验室,通过公共突发事件处理模拟训练、公共项目策划训练和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平台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社__会活动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公共事务、社区事务实务操作能力。

2. 项目化的专业技能比赛我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和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读书节”、“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下乡”活动,以及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

我们结合校内各种比赛,围绕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这一目标设计出适合的项目内容,合理制订培养方案和竞赛计划,健全专业技能竞赛实施机制,建设“全开放”实训室,搭建技能竞赛平台使得活动和竞赛内容最大程度涵盖专业理论和实践系列课程内容,活动和竞赛命题在反映教学内容的同时,特别注意将竞赛训练与提前组织培训相结合,集中强化培训和赛后分析评价反馈相结合,通过学生按照“招标——立项——实施——监控——评估”的流程取得申办权,给其配备较强的专业辅导老师以完成学校的比赛。

通过突出专业特色,将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竞赛主题,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项目策划、社会调研报告、公务员礼仪比赛、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大赛、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模拟大赛等,“以赛促学”,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塑造出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3. 项目化的校地合作校地合作、服务地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有之义。

既然地方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那么,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实施专业训练。

校地合作、服务地方则为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平台。

通过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可以把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零距离结合起来, 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国家统计局怀化调查大队、怀化市人社局、溆浦县人社局、沅陵县人社局、怀化市民政局、鹤城区民政局、鹤城区城市办等单位积极合作,建立起“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大民调、四个平台”的校地合作模式,以项目化的形式扎实推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例如,与鹤城区城市办、学院岭社区共建“雷锋之家”系列活动,既包括“雷锋书屋”、“雷锋文化大舞台”、大学生社区挂职锻炼计划、“圆梦行动”、基层党组织结对计划等志愿者服务的校地服务项目,也包括“爱晚行动”、“关爱青少年蒲公英计划”、社区创新管理项目等政府购买服务的校地合作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深入,使学生掌握政府工作程序、了解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锻炼了社区事务处理能力和公共事务实务操作能力。

通过项目化的校地合作项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检验、践行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己专业所学的不足及能力需要发展的方面,从而更好促进未来的专业学习及自我提升。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的实证分析1. 实施项目化培养对综合专业素养的实证分析研究素养方面,学生通过已学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小组根据项目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学生学会了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专业研究素养,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例如,自2013 年实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项目化以来,共获得校级以上奖项148 项(2011 级—2012级),其中12 级2 班谭同学在2014 年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铜奖,12 级1 班李同学申报“雷锋之家”志愿者服务站获得2014 湖南省德育实践项目省级立项、申报2014“走读湖南乡村文化”获得省级立项,12 级2 班郭同学申报2014“走读湖南乡村文化”获得省级立项,11 级1 班阳同学于2014 年、12 级1 班李同学于2013 年分别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省级立项,这些成绩都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取得的前所未有的突破。

同时,学生通过项目实践中,也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纷纷加强课堂学习和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在28 人次分别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心理咨询师、导游证、商务英语、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证书。

而与之对比的是,2008 级—2010 级获得校级以上奖项95 项,但省级奖项很少,也只有几位同学考取了职业资格证。

通过专业能力素质项目化培养后,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了高校教学质量,能有效实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实施项目化培养对学生成绩的实证分析(1)频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2013 年实施项目化培养以来,对比项目化培养实施前的08 级、09 级、10 级学生的学习平均成绩和项目化培养实施后11 级、12 级学生学习平均成绩,可以发现:表1 学习成绩统计量零八级成绩零九级成绩一零级成绩一一级成绩一二级成绩N 487 739 874 658 584均值76.5394 76.9158 78.0835 78.2046 78.1202中位数78.0000 77.5000 79.1350 78.6700 78.7300众数76.00 77.00 80.00 78.00 82.00标准差6.80720 7.18641 6.54441 5.42905 4.74854全距43.75 68.39 55.29 45.26 26.77极小值46.75 22.11 37.57 48.14 62.78极大值90.50 90.50 92.86 93.40 89.5508 级、09 级、10 级学生的学习平均成绩分别为76.5394 分、76.9158 分、78.0835 分(三项平均77.1796 分),而11 级、12级学生的学习平均成绩分别为78.2046 分、78.1202 分(两项平均78.1624 分),说明实施项目化培养后学生的平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