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教案20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扫盲班培训提高教案
第
一
课
时
大秦乡中心小学
农药使用技术
一、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有害生物的应急防控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农药也是一种有毒易燃的物质。
农药使用要求的技术性强,使用的好,可以防治农业有害生物,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使用不当,则会造成作物药害、农药残留量超标、环境污染、人畜中毒事故的发生。
当前烟草、水稻、露地蔬菜已逐步移栽大田,大棚春提早蔬菜正值生长旺盛期,农业有害生物开始了多发和重发危害的时期,同时也进入了农药使用较为频繁的时期。
一、自觉抵制禁用农药。
掌握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23种农药以及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等14种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限制使用种农药。
在生产中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限制选用,并积极宣传。
二、选用对路农药。
市场上供应的农药品种较多,各种农药都有自己的特性及各自的防治对象,必须根据药剂的性能特点和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农药,做到有的放矢,药到“病
虫”除。
三、科学使用农药。
农作物病虫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搞好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的基础上,实施化学药剂防治。
开展化学防治把握好用药时期,绝大多数病虫害在发病初期,危害轻,防治效果好,大面积暴发后,即使多次用药,损失也很难挽回。
因此,要坚持预防和综防,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用量,以减轻对环境及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四、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
施药方法很多,各种施药方法都有利弊,应根据病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发生环境等情况确定适宜的施药方法。
例如防治地下害虫,可用拌种、毒饵、毒土、土壤处理等方法;防治种子带菌的病害,可用药剂拌种或温汤浸种等方法。
由于病虫危害的特点不同,施药的重点部位也不同,如防治蔬菜蚜虫,喷药重点部位在菜苗生长点和叶背;防治黄瓜霜霉病着重喷叶背;防治瓜类炭疽病,叶正面是喷药重点。
五、掌握合理的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用药量应根据药剂的性能、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育期、不同的施药方法确定。
如作物苗期用药量比生长中后期少。
施药次数要根据病虫害发生时期的长短、药剂的持效期及上次施药后的防治效果来确定。
六、注重轮换用药。
对一种防治对象长期反复使用一种农药,很容易使这种防治对象对这种农药产生抗性,久而久之,施用这种农药就无法控制这种防治对象的危害。
因此,要注重轮换、交替施用对防治对象作用不同的农药。
七、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到作物采收时的天数,即收获前禁止使用农药的天数。
在实际生产中,最后一次喷药到作物收获的时间应比标签上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长。
为保证农产品残留不超标,在安全间隔期内不能采收。
八、施药安全防护注意事项。
1、施药人员应身体健康,经过培训,具备一定植保知识。
年老、
体弱人员,儿童及孕期、哺乳期妇女不能施药。
2、检查施药药械是否完好。
喷雾器中的药液不要装得太满,以免药液溢漏,污染皮肤和防护衣物;施药场所应备有足够的水、清洗剂、急救药箱、修理工具等。
3、穿戴防护用品。
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防止农药进入眼睛、接触皮肤或吸入体内。
施药结束后,应立即脱下防护用品,装入事先准备好的塑料袋中。
带回后立即清洗2~3遍,晾干存放。
4、注意施药时的安全。
下雨、大风天气、高温时不要施药;要始终处于上风位置施药,不要逆风施药;施药期间不准进食、饮水、吸烟;不要用嘴去吹堵塞的喷头,应用牙签、草杆或水来疏通。
5、掌握中毒急救知识。
如农药溅入眼睛内或皮肤上,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脱掉污染衣服,携农药标签到最近的医院就诊。
6、正确清洗施药器械。
施药药械每次用后要洗净,不要在河流、小溪、井边冲洗,以免污染水源。
农药废弃包装物严禁作为它用,不能乱丢,要集中存放,妥善处理。
九、安全贮存
1、尽量减少贮存量和贮存时间。
应根据实际需求量购买农药,避免积压变质和安全隐患。
2、贮存在安全、合适的场所。
少量剩余农药应保存在原包装中,密封贮存于上锁的地方,不得用其他容器盛装,严禁用空饮料瓶分装剩余农药。
应贮放在儿童和动物接触不到,且凉爽、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
不要与食品、粮食、饲料靠近或混放。
不要和种子一起存放。
因为农药的挥发物有较强的腐蚀性,农药和种子一起存放,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
3、贮存的农药包装上应有完整、牢固、清晰的标签。
二、果树如何喷施叶面肥
叶面喷肥,又叫根外追肥,是果树生产上不可忽视的一种施肥措施。
这种方法省工、省力,而且见效快、利用率高,24小时内就可吸收喷肥量的80%。
苹果、梨、山楂等果树在花期喷施可提高坐果率,叶片、果实在生长期喷施可促进果实膨大,增加叶绿素的含量。
一、叶面喷肥的种类及浓度。
1、氮肥为尿素,使用浓度是0.3%。
2、硝铵、硫铵的使用浓度是0.2%。
3、磷肥有磷酸铵、磷酸钾,使用浓度均为0.5%~1%。
4、钾肥有氯化钾、硝酸钾,使用浓度均为1%。
二、叶面喷肥的时间。
自果树展叶至叶片终止生长前,都可以使用。
三、使用方法。
可将肥料按所需浓度直接加水,溶解后即可喷雾。
喷施时要避开日光强的中午,一般在上午8时至11时、下午2时至6时进行。
中午气温高,肥料蒸发快,喷肥效果差,还容易烧坏叶片和果实。
喷雾时要侧重喷叶片的背面,因叶的背面角质少,易于吸收。
每隔
10~15天喷一次,可结合喷施农药同时进行,将肥料放在农药中一起喷施。
喷肥的种类可根据树体的营养状况和果实大小而定。
大年果多,消耗营养多,可喷施氮肥补充营养,这样能显着增加下年的花量,提高当年的果品产量和质量。
旺树、幼树当年没产量的,应喷施磷肥、钾肥,以促进花芽的形成,进而达到早结果、丰产的目的。
果树落果裂果现象严重,可喷施瓜果壮蒂灵,保花保果,提高果实膨大质量。
扫盲班培训提高教案
第
二
课
时
大秦乡中心小学
果树科学修剪技术
合理的生长期修剪,可以改善树体光照条件,缓和树势,促进花芽分化,同时减少树体养分消耗和冬季修剪量,达到旱果丰产的目的。
1、刻芽主要在幼树上采用。
在春季发芽前,用刀在希望萌发成枝的芽上方0.5cm处横切一刀,深达木质部,促其萌发,以培养成骨干枝或短枝,从而达到树型合理和增加枝量的目的。
2、复剪在春季花芽膨大能准确识别时,对花量过多的枝进行回缩或疏除,所留花芽量要大于预计留果量,一般短果枝留3~4个花芽回缩。
这样可以减少养分消耗,缓和树势,提高坐果率。
3、除萌蘖对于骨干枝背上和剪锯口处生长出的较多新梢,在有生长空间的前提下,进行扭梢留用,其余的随萌发随抹除。
以减少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4、疏花疏果首先要根据树体的长势确定负载量,然后根据负载量进行疏花疏果。
为确保产量,疏花要比疏果多留20%左右的花量。
疏果要在花后一周开始到花后四周内尽早完成。
以达到最佳效果。
疏果时首先疏除病虫果、畸形果和小果,一般只保留中心果。
留果量一般采用同一叶幕层内果实的空间距离在25~30cm左右的标准,使果实在树冠内均匀分布。
在实际生产中,也要根据树势、管理水平灵活掌握。
5、环剥在5月下旬~6月上旬,对生长较旺的辅养枝、主枝,甚至主干,在距基部3~5cm处,用利刀切割2条平行的环痕,深达木质部,并剥去皮层,宽度为枝粗的1/10左右,一般掌握以2周左右开始愈合,3周左右愈合完全为宜。
环剥后由于对树体伤害较大。
我们还可以采用环割,在距基部3~5cm处,用钝刀刃在树干光滑处环割深达木质部,割缝宽1.5毫米左右,稍后用毛笔在割口缝隙涂1厘米宽促花王乳膏,要来回涂抹,使药剂进入割口缝隙,对树体伤害较小,更可以达到环剥的目的。
6、拉枝开角一般在8月份进行为宜,不宜劈枝和冒条。
最好采用绳拉的方法进行开角,骨干枝角度掌握在70~80度、辅养枝90度为宜。
注意拉枝后,要保持枝条的直顺,不能拉成弓背,枝头不能下垂,否则背上宜冒条。
7、扭梢在5月下旬~6月上旬,对有生长空间的直立枝,在长度达到
20cm以上且已半木质化时,在距基部4~6cm处轻轻捻转180度,使枝条下垂。
8疏枝在8月份疏除无用挡光的徒长枝、竞争枝,既可以改善树体内膛的光照条件,促进树体的养分积累,又有利于剪口愈合。
9、拿枝在9月份对生长过旺的当年新梢用手进行拿枝软化,折伤其木质部,使枝条角度达到80~90度。
10、转果摘叶在红色品种果实采收前20天左右,轻轻转果使阴面向阳,并摘除挡光的叶片,促进果实着全色。
扫盲班培训提高教案
第
三
课
时
大秦乡中心小学
玉米施肥技术
玉米是多元素的指示作物,如氮、钾、钙、镁、锌等。
如何根据夏玉米生长特性和需肥规律科学施肥,对提高夏玉米产量是非常重要的。
玉米缺素症的表现:由营养失调引起的生理病害,称为缺素症。
一般缺乏大量元素与缺乏微量营养元素的外部形态特征有明显的差别。
缺氮,幼苗矮化、瘦弱、叶丛黄绿;叶片从叶尖开始变黄,沿叶片中脉发展,形成一个“v”形黄化部分;致全株黄化,后下部叶尖枯死且边缘黄绿色;缺氮严重的或关键期缺氮,果穗小,顶部籽粒不充实,蛋白质含量低。
缺磷,嫩株敏感,植株矮化;叶尖、叶缘失绿呈紫红色,后叶端枯死或变成暗紫褐色;根系不发达,雌穗授粉受阻,籽粒不充实,果穗少或歪曲。
缺钾,下部叶片的叶尖、叶缘呈黄色或似火红焦枯,后期植株易倒伏,果穗小。
缺锌,系土壤或肥料中含磷过多,酸碱度高、低温、湿度大或有机肥少的土壤易发生缺锌症。
玉米是禾本科作物,按其生育特性,可分为苗期、穗期和花粒期三个重要阶段。
玉米在一生中吸收的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
大致来说,每生产100kg玉米籽粒,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2.5-4.0kg,磷1.1-
1.4kg,钾3.2-5.5kg,其比例为1∶0.4∶1.3。
在不同的生育阶段,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是不同的。
研究表明,夏玉米苗期对氮的吸收量较少,只占总氮量的
2.14%;拔节孕穗期吸收量最多,占总量的32.20%;抽穗开花期吸收量占总量的18.95%;籽粒形成阶段,吸收量占总量的46.7%。
夏玉米对磷的吸收,苗期吸收量占总量的1.12%,拔节孕穗期吸收量占总量的45.04%,抽穗受精和籽粒形成阶段,吸收量占总量的5
3.84%。
夏玉米施肥原则: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磷肥为辅;穗肥为主,粒肥为辅。
有机肥、全部磷钾肥和1/3氮肥作基肥施入。
施用基肥技术
施用基肥时,应使其与土壤均匀混合,一般每公顷可施农家肥37500-60000kg。
用氮肥作为基肥,每公顷可施用碳酸氢铵200-300kg或尿素50-75kg,一定要深施,以防氮素挥发损失。
在缺磷土壤中,每公顷施过磷酸钙450-600kg;在缺钾土壤中,每公顷施氯化钾150kg;在缺锌土壤中,每公顷施七水硫酸锌15kg。
播前,用少量农家肥在配合适当的氮磷化肥条施或穴施,作为玉米种肥。
玉米追肥是玉米高产栽培的一
项重要措施,多采用前轻后重的施肥方式,即玉米在拔节前施入追肥的1/3,每公顷施尿素75-150kg,在大喇叭口期施入追肥的2/3,每公顷追施尿素150-300kg,比采用前重后轻施肥方法增产13.3%。
施用种肥技术
种肥能促进根系发育,使幼苗健壮,对玉米良好的增产作用。
在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基肥用量不足的情况下,增产效果明显。
种肥可用有机肥,一般每公顷用腐熟的优质圈肥7500-15000公斤。
尿素、硫酸铵也可作种肥,用量为每公顷7.5-15公斤氮。
如果在播种前未能使用磷肥作基肥,也可用颗粒状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之类的氮、磷复合肥作种肥。
过磷酸钙?每公顷用量75-150公斤。
磷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效果好。
施肥方法宜采用条施或穴施。
为防止烧种烧芽,种肥最好与种子分开,施在种子侧方5厘米处。
施用追肥技术
夏玉米在定苗后施苗肥,应以氮肥为主,用量约为氮素追肥总量的30%。
磷肥(或钾肥)如果在基肥或种肥中未施,也应全部做苗肥一次施用。
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施肥占追肥总量的60%。
夏玉米最后一次追肥为攻粒肥,在开花受粉前后施用,其用量占追肥总量的10%。
施肥“前轻后重”式,适用于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地区。
而土壤肥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套种的夏玉米,由于苗期玉米生长细弱,所以,应采用“前重后轻”的追肥技术,促进幼苗早发、快长。
扫盲班培训提高教案
第
四
课
时
大秦乡中心小学
地膜的防治与危害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
但是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极易造成地膜污染。
地膜覆盖是一项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保水保肥、保持湿度,有效地增加和延长
作物生长期,确保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然而,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数(MI)高,极难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
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三四十万吨,残膜率达40多,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
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
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
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若长期滞留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
2是对农作物的危害。
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
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
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据兵团环境部门测定〔1〕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8~7.6条,2~3片真叶期棉苗死亡1.19,子叶期棉苗死亡3.08,现蕾期推迟3~5天。
株高降低6.7cm~12.9cm,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每公顷有187.5Kg残膜的土地,生产9420kg玉米,比无残膜的对照田减产玉米909kg。
减产率8.8。
3是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
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
4是对牲畜的危害。
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
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残膜处理存在的四个问题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益是显著的,所以发展快速,但残膜处理及回收由于涉及经济利益,所以比较困难。
就目前情况而言尚存在以下问题:
1是农膜质量较差。
国内农膜强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寿命短。
其主要原因是农膜的熔融指数(MI)高,极难降解。
一些不宜用作农膜的树脂(如耐老化性差的高密度聚乙烯)也被用作农膜原料,其用量占农膜总量的1/5。
这些劣质农膜易破碎,不易清除,这是造成农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2是残膜的环境管理薄弱。
目前农民对地膜污染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长远观念差,注重当年效益,忽视长远效益,也不彻底。
棉花收获完毕时间已经很晚,并紧跟着就要秋翻秋耕为来年生产打好基础,残膜来不及人工捡拾就被翻入耕层。
来年开春春播紧张,土地耙平紧跟着就要抢墒播种。
秋末、初春虽然可以安排劳力捡拾残膜,但天气情况给人工回收残膜造成一定困难。
3是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壤残膜污染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而国外一些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使用何种农膜,农作物收割后不许有农膜存在,否则将罚款。
4是污染面扩大,污染量增加。
我国农膜年产量百万吨,且以每年10
的速度递增。
随着农膜产量的增加,使用面积也在大幅度扩展,现已突破亿亩大关。
无论是薄膜还是超薄膜,无论覆盖何种作物,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残膜存在,污染量在不断的增加。
三、防治农膜污染的几点建议
要防治地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来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是加强宣传教育。
防治地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
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
2是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
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的企业的发展,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不增加政府负担,同时体现“谁
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
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
3是建议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
要制定必要的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残膜留量超标准收费标准,使农田地膜污染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4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
所谓适期揭膜技术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
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
地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
适期揭膜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适期揭膜技术可缩短覆膜时间60~90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达到95以上。
基本上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第二,适期揭膜技术,由于提早揭膜能够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的病害,可减轻玉米纹枯病。
第三,适期揭膜技术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第四,适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长期前或生殖生长期间进行,这时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时揭膜有利于根系对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第五,适期揭膜有利于作物后期田间管理,便于中耕除草,便于中后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土防倒伏。
总之适期揭膜技术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
因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
展。
5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
除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人力和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出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
6是增加地膜韧性,以利残膜回收。
目前,农村普遍使用的农用地膜都为超薄膜,厚度为0.007cm易破碎,难回收。
而国外及内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较厚,兄弟省区使用的地膜厚度为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
建议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强地膜韧性利于残膜回收。
7是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
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
目前使用的地膜都为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
故应鼓励开发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
目前,生物农膜强度不够或成本较高而难以推广,应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生物农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广和应用。
8是优化耕作制度。
进一步加强倒茬轮作制度,通过粮棉、菜棉轮作倒茬减少地膜单位面积平均覆盖率,进而减轻残膜污染危害。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可以达到增温保墒而增产丰收的目的。
同时,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也使耕地受到污染。
长此下去,土壤物理性质变坏,肥力水平下降,作物根系生长困难,苗禾发育迟缓,造成减产。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残膜长期堆积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大片良田变为荒芜的寸草不生的荒漠土地。
所以,治理地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地膜种植持续发展的关键。
当前在可降解,无污染的地膜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情况下,适期揭膜技术是防治残膜污染的有效措施。
此技术提高回收率,防治地膜污染,保护耕地地力,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大力推广适期揭膜等地膜污染防治技术,减少残膜留量,确保农业持续丰收。
参考资料:毕业论文《浅谈农村地膜污染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