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数据管理系统文献综述(大概)
遥感参考文献
图像数据的傅里叶变换
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数字图像 处理总是要考虑使用傅里叶变换和频域技 术进行图像数据的几何修正。某些详细内 容可以参考Castleman(1996)、Gonzalez(1995) 和Moik(1980)。光宇离散傅里叶变换、离散 卷积和快速傅里叶算法较好的介绍可参考 Brigham的论著(1974、1988)。
2011-3-2 youyoujingyou 5
辐射增强技术
1.大多数关于对比度增强和对比度匹配的内容,特别 是一些数学方面的细节可以在Castleman(1996)、 Gonzalez和woods(1992)等为难中找到。 2.Moik(1980)和Hord(1982)也提供了概述性内容。 3.更全面的内容可在Schowengerdt(1997)、 Jensen(1986)、Mather(1987)、Harrison和Jupp(1990) 中找到。 4.A.Schwarta(1976)和J.M.Soha等(1976)的文章给出了高 斯对比度扩展直方图均衡化效果的例子。 5.Chavez(1979)等已经论证了多周期对比度增强的性能, 这种方法亮度值的匹配函数是周期性的。
2011-3-2 youyoujingyou 11
特征减少
1.对于离散度和JM距离测度的更多数学细节,可参考 Duda、Hart和Stork(2001)以及Kailath(1968)。可以在 Swain和King(1973)中找到关于变换离散度的详细讨 论。 2.在Jensen和Waltz(1979)的论文中给出了关于遥感领域 正则分析的全面介绍性论述。 3.从遥感的观点更详细的描述由Merembeck等(1971)、 Merembeck和Turner(1980)以及Eppler(1976)给出。这 里也包括一些作为特征减少工具说明其实用性结果。 4.在Seal(1964)和Tatsuoka(1971)中可找到作为统计工作 的正则分析的iangxi数学描述。Seal特别给出了再二 维和三维数据集上手工计算的结果。
“遥感数据”资料汇总
“遥感数据”资料汇总目录一、基于遥感数据的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时空变化研究二、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白龙江流域土壤水分反演研究三、九寨沟核心景区多源遥感数据地质灾害解译初探四、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草原植被状况变化研究以内蒙古草原为例五、基于多尺度遥感数据的塔里木河干流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六、联合GEE与多源遥感数据的黑龙江流域沼泽湿地信息提取基于遥感数据的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时空变化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研究地球表面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
在海洋学领域,遥感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有关海洋环境的数据。
东海是我国的重要海域,其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本文基于遥感数据,对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东海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进行了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
具体包括数据预处理、生物量估算、空间分布分析、时间变化分析等步骤。
空间变化分析:根据遥感数据,我们分析了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东海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受温度、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时间变化分析:通过分析多年的遥感数据,我们发现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春季和夏季,由于温度升高和营养盐的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达到高峰。
而在秋季和冬季,由于温度降低和营养盐的减少,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
我们还发现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在过去十年间呈现了上升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本研究利用遥感数据对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存在显著的变异。
这些变化可能与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有关,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未来,我们将继续利用遥感技术对东海及其他海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进行监测和研究,以期为海洋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源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成像光谱遥感技术不断发展,国内外研制并发射了大量搭载有全色、多光谱及高光谱传感器的卫星。
其中,全色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相对较高,可达米(m )级;多光谱图像的光谱分辨率可达微米(m )级;而高光谱图像的光谱分辨率更高,一般可达纳米(nm )级,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地球表面信息。
由此可见,全色、多光谱和高光谱图像的相互配合可以同时实现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为人们观测地物、认识世界提供更加完善的方法。
因此,上述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尤为重要。
许多国内外数据库都有公开的遥感卫星数据供用户下载使用,诸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欧洲航天局(ESA )等。
但是目前尚没有系统的关于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及获取方法的介绍,如何快速了解卫星遥感数据特性及数据源的获取[1]方法,是遥感数据处理系统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针对遥感数据处理需求,对国内外知名遥感卫星[2]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针对各大遥感数据库的数据特性及获取途径作了详细的介绍,以期为后续遥感数据处理分析及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国外遥感卫星1.1 地球观测一号地球观测一号卫星[5](EO-1)是NASA 新千年计划(NMP )的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于2000年11月21日发射升空,主要用于卫星本体和新型遥感器技术的验证,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观测地球、认识地球的方式。
该卫星的轨道参数如表1。
[摘 要] 近年来,航空遥感系统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等地区获得迅猛发展,遥感数据也越来越普及并为人们广泛使用。
国内外均有卫星遥感数据库供不同行业使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已有遥感卫星(地球观测一号(EO-1)卫星、星上自主项目-1(PROBA-1)卫星、哨兵2(SENTINEL-2)卫星、高分一号(GF-1)卫星等);概述了各卫星遥感数据源的特性(波段范围、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等),并且详细讲解了各遥感数据源的获取途径及方法,便于研究人员使用,为遥感数据处理系统的研发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
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源综述
2、缺点
(1)传输延迟:由于卫星信号传输距离较长,存在一定的传输延迟。
(2)受天气影响:卫星遥感数据源的获取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如云层遮挡 等。
(3)数据价格较高:卫星遥感数据源的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四、未来卫星遥感数据源发展趋 势
1、提高数据分辨率:未来卫2、加强实时监测能力:未来卫星遥感数据源将加强实时监测能力,以提供更 及时、准确的信息。
3、拓展应用领域:未来卫星遥感数据源将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从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等领域向更多领域延伸。
4、加强商业应用:未来卫星遥感数据源将加强商业应用,推动卫星遥感技术 的产业化发展。
五、结论
本次演示对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源的分类、应用、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 行了全面综述。虽然卫星遥感数据源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仍存 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传输延迟、受天气影响以及数据价格较高。未来,随着技 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数据源将不断提高分辨率、加强实时监测能力、拓展 应用领域并加强商业应用,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
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卫星遥感数据源的优势,提高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降低其成本,以促进更广泛应用。未来研究可以下 方向:
1、提高卫星遥感数据源的质量和可靠性:通过改进卫星传感器、优化数据处 理算法等方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2、拓展卫星遥感数据源的应用领域:探索其在深海、极地等特殊环境下的应 用,以及在灾害预警、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
(1)高分专项: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包括高分一号、 高分二号、高分四号和高分五号等卫星,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 和城市规划等领域。
(2)资源三号卫星:是我国首颗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应 用于基础测绘、城市规划、土地资源调查等领域。
遥感技术应用综述
遥感技术应用综述作者:张治宇来源:《活力》2016年第11期[摘要]以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为标志,人类成功地进入了空间探索的新纪元。
其中依据电磁波理论的遥感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与思路,即通过收集、处理各种传感仪器对遥远目标的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号,生成图像从而观测并识别地物。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发展为一个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与理论体系,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遥感技术变化检测应用、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气象学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应用的一般流程总结以及遥感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这五个方面进行展开。
[关键词]遥感应用;变化检测;资源环境卫星气象学一般流程一、遥感技术变化检测应用1.1 遥感技术变化检测应用综述从1972 年美国发射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以来,对地观测卫星发展迅速,应用领域得到不断扩大,应用成效也得到不断提高由于遥感观测有着信息获取方式优良,获取条件相对简单,实时性、高效性、广域性以及其他诸多优点,因而如何从遥感观测所供给的大量数据中提取变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运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目前遥感应用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变化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所谓变化检测技术就是对不同时段的目标或现象状态发生的变化进行识别、分析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包括判断目标是否发生变化、确定发生变化的区域、鉴别变化的类别、评价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模式。
在遥感技术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变化检测技术的研究成了各地专家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计算机图形学、空间探测技术以及其他与遥感有关的诸多领域蓬勃发展的带动下,世界各地学者跨国、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下,基于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技术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然而就目前的技术与设备而言,目前所采用的任何一种变化检测方法都具有其局限性。
在下文中,我们将就各类方法的局限性与优越性进行讨论,了解其特点与所适用的领域。
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源综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成像光谱遥感技术不断发展,国内外研制并发射了大量搭载有全色、多光谱及高光谱传感器的卫星。
其中,全色图像的空间分辨率相对较高,可达米(m )级;多光谱图像的光谱分辨率可达微米(m )级;而高光谱图像的光谱分辨率更高,一般可达纳米(nm )级,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地球表面信息。
由此可见,全色、多光谱和高光谱图像的相互配合可以同时实现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为人们观测地物、认识世界提供更加完善的方法。
因此,上述卫星遥感数据的获取尤为重要。
许多国内外数据库都有公开的遥感卫星数据供用户下载使用,诸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欧洲航天局(ESA )等。
但是目前尚没有系统的关于国内外卫星遥感数据及获取方法的介绍,如何快速了解卫星遥感数据特性及数据源的获取[1]方法,是遥感数据处理系统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针对遥感数据处理需求,对国内外知名遥感卫星[2]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针对各大遥感数据库的数据特性及获取途径作了详细的介绍,以期为后续遥感数据处理分析及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国外遥感卫星1.1 地球观测一号地球观测一号卫星[5](EO-1)是NASA 新千年计划(NMP )的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于2000年11月21日发射升空,主要用于卫星本体和新型遥感器技术的验证,与此同时也改变了人们观测地球、认识地球的方式。
该卫星的轨道参数如表1。
[摘 要] 近年来,航空遥感系统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等地区获得迅猛发展,遥感数据也越来越普及并为人们广泛使用。
国内外均有卫星遥感数据库供不同行业使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已有遥感卫星(地球观测一号(EO-1)卫星、星上自主项目-1(PROBA-1)卫星、哨兵2(SENTINEL-2)卫星、高分一号(GF-1)卫星等);概述了各卫星遥感数据源的特性(波段范围、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等),并且详细讲解了各遥感数据源的获取途径及方法,便于研究人员使用,为遥感数据处理系统的研发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
文献综述样板(4000字左右)
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文献综述当今世界,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在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环境变化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工业化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1]。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1.1国外主要研究进展国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主要开展自然资源的持续不间断调查,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多种土地利用监测体系。
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运用制图自动化技术和遥感技术研究土地利用变化。
1971年采用部门协同合作的方式编制了全美国1:10万和1:2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②20世纪60年代瑞士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并定期绘制监测图。
20世纪70年代监测主体开始以航空照片为主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2]。
(2)20世纪8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问题。
这一时期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大量环境问题涌现出来,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际社会也日益关注环境问题。
这一时期研究重点在于土地类型的分析和光谱特征的分析上,缺乏对于宏观机制的调查研究[3]。
(3)20世纪90年代,随着1995年LUCC计划的实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国外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1995年欧洲由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发起了―欧洲和北亚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项目,主要研究分析欧洲和北亚1990年至1995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演变特征、环境效应和时间动态特征。
②20世纪90年代日本由日本环境署主持开展了―全球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研究(LU/GEC)项目‖,③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于1995年启动了―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的3年期项目[4]。
旨在分析1900年欧洲和北亚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环境效应,并预测在全球环境、人口、经济、技术、社会及政治等因素变化的背景下,该区域未来50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对策服务。
遥感数据处理总结汇报
遥感数据处理总结汇报遥感数据处理总结报告一、引言遥感技术是通过对地球表面目标的感知与识别,获取和记录地球表面某些特定信息的一种方法。
遥感数据处理是遥感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信息提取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本报告旨在总结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提出一些发展和应用方向。
二、数据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涉及卫星遥感和航拍机遥感两种途径。
卫星遥感是通过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大范围观测,具有较大的遥感范围和周期性,适用于大尺度和远距离监测。
而航拍机遥感则是通过低空飞行的航拍机对特定区域进行小范围高分辨率观测,适用于小尺度和近距离监测。
三、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为了提高遥感数据的可用性和信息提取的准确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
主要包括数据去噪、数据配准、云雾去除和辐射校正等步骤。
数据去噪是针对遥感图像中的噪声进行处理,以提高图像质量;数据配准是将多个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以保证后续数据分析的一致性;云雾去除是通过遥感图像中的云雾信息进行计算和去除,以减少云雾对地物识别的影响;辐射校正是针对遥感图像中的光谱信息进行校正,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四、信息提取信息提取是根据遥感图像中的特征,对地表目标进行识别和分类。
常用的信息提取方法包括目视解译、光谱解译和纹理解译等。
目视解译是根据人眼对遥感图像的观察和判断,对地表目标进行分类;光谱解译是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目标的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和提取,进行目标分类;纹理解译则是通过对遥感图像目标的纹理特征进行分析和提取,实现目标识别和分类。
五、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对遥感数据提取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应用的过程。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时序分析、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等。
时序分析是对遥感图像序列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了解目标的时变特征和趋势;空间分析则是对遥感图像中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以揭示目标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统计分析则是根据遥感数据的统计特征进行分析,以得出目标的统计规律和特征。
综述遥感数据获取、遥感基础理论及遥感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遥感前沿讲座论文综述遥感数据获取、遥感基础理论及遥感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地理科学姓名:_____ ____学号: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教学点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2013/01/18目录引言 (3)1、遥感卫星数据获取与处理的流程 (3)1.1数据接收 (3)1. 2 数据记录 (4)1. 3 数据的传输、归档与发布 (4)1. 3. 1 数据传输 (4)1.3.2数据归档 (4)1.3.3数据发布 (5)1. 4 数据处理 (5)1.4.1数据存储 (5)1.4.2产品处理 (5)2.遥感基础研究及应用 (6)2.1遥感基础研究的范畴 (6)2.2遥感基础研究的方向 (6)2.3遥感基础研究的内容 (7)2.3.1遥感信息辐射特性研究 (7)2.3.2 遥感信息空间特性研究 (7)2.4遥感应用发展的先导 (7)2.5遥感应用的中坚 (8)2.5.1 遥感图像判读和信息提取的基础 (8)3、遥感的应用 (9)3.1 遥感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9)3.2 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 (9)3.3 遥感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 (9)3.3.1遥感在资源中的应用 (9)3.3.2遥感在环境中的应用 (10)3.3.4 遥感在煤矿开采中的应用 (10)3.3.5 遥感图像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10)3.3.6 遥感图像应用于制图 (10)3.3.7遥感在新领域的应用 (10)4、遥感应用的发展趋势 (11)参考文献: (11)引言遥感,就广义而言,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或者说,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判定、测量并分析目标性质的技术。
就狭义而言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
主要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技术系统。
遥感对地球表面目标进行探测,是利用装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的反射或辐射。
遥感综诉
遥感在中国的研究进展综述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遥感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
遥感技术的优越性有,a,探测范围大,航摄飞机高度可达10km左右;陆地卫星轨道高度达到910km左右。
一张陆地卫星图像覆盖的地面范围达到3万多平方千米.b, 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c, 受地面条件限制少:不受高山、冰川、沙漠和恶劣条件的影响。
D, 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不仅能利用可见光波段探测物体,而且能利用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不仅能探测地表的性质,而且可以探测到目标物的一定深度;微波波段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量非常大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第一,灾害监测(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a,森林大火、特大洪灾的监测,如果单靠人工进行,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全面的资料;而用遥感技术,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以便于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
B,对于泥石流,;将三维遥感影像提取的DEM 和降雨可能搬运的土石量作为影响范围预测的基础,采用GIS 的水理解析功能确定地形参数,从而进行影响范围分析。
C,例如遥感技术在震害调查中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 航空摄影遥感技术被引入到地震灾害调查中, 判读和解译航空影像中的震害信息。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数据逐渐成为地震灾情获取的重要信息源。
与此同时, 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G IS)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着遥感震害信息提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 国内外产生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相关研究成果,遥感技术已实用化和常态化。
地质遥感文献综述
地质遥感应用技术进展摘要:对2O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外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从水文地质调查及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热水勘查、大型工程选线选址、地质环境监测评价等方面介绍遥感应用技术的新进展。
提出了近期和中期重点发展的技术和重点研究领域,讨论了它们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研究重点和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关键词:地质遥感进展用技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主要研究领域前言20世纪末,随着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工环)领域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新的技术方法.使遥感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定量评价.解译成果发生了质的变化,突出表现在3S技术日臻成熟,数字高程模型(DEM)及有关概念模型、统计模型等应用得到深入,出现热红外图像地面温度反演方法和高光谱图像的光谱分析技术以及遥感技术与物探技术联合方法等。
1.地质遥感的应用遥感技术不但具有信息丰富、影像逼真、视野广阔、获取信息快,不受空间和交通限制等优点,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增强信息内容,在室内进行反复研究和分析,因而在地质、地貌、农业、林业、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象、海洋、测绘、环境监测、考古、工程勘测、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的发展带动和促进遥感应用向着多尺度、定量化、集成化和业务化的方向发展。
在遥感地质领域,发展趋势明显表现为:1.1水文地质调绘及水资源评价水文地质调绘及水资源评价很多研究已表明了应用遥感图像进行填图及定性、定量评价的可能性更近一段时期.人们开始利用各种模型GIS技术来表征单元体的水文地质作用过程,以便进行水文地质填图、寻找地下水源及地下水资源评价,这中间除了应用GIS及各种模型以外.还出现了遥感技术与物探技术紧密结合的新方法。
印度运用卫星图像研究水地貌.用垂向电测深(VES)及地面地质研究岩层裂隙.指出了在印度普鲁利亚地区4种不同找水前景的水地貌区。
遥感技术文献综述
遥感技术文献综述当涉及到遥感领域的文献综述时,以下是一个基本的模板可以作为参考:概要:在这篇文献综述中,我们对遥感技术在特定应用领域或特定主题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和分析。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我们总结了当前遥感研究的进展、应用方法和研究结果。
本文综述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关于遥感在特定应用或主题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的全面概述,以及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
引言:在本节中,我们简要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的背景。
我们提供了关于遥感数据获取、遥感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概述。
此外,我们对遥感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进行了讨论。
方法:在这一部分,我们说明了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搜索策略。
我们详细描述了我们使用的数据库、关键词和筛选标准。
我们还讨论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排序的过程。
研究进展:在这一节中,我们总结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遥感技术在特定应用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我们回顾了相关文献,涵盖了该领域内的关键问题、挑战和解决方案。
我们介绍了不同研究团队的工作,讨论了他们的方法、数据来源和实验结果。
应用:在这一部分,我们探讨了遥感技术在特定应用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我们列举了使用遥感数据解决的问题,并说明了遥感技术在这些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我们还介绍了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包括图像分类、变化检测、地表温度估算等。
未来方向:在这一节中,我们提出了遥感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讨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和限制,并提出了潜在的解决方案。
我们还探讨了遥感技术可能的改进和创新,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遥感应用需求。
结论:在这篇文献综述中,我们回顾了遥感技术在特定应用领域或特定主题方面的研究进展。
我们总结了当前研究的成果和应用方法,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希望这篇综述能为研究人员提供有关遥感技术在该领域应用的全面概述,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请根据你的具体要求和领域知识,填充各个部分的内容,这将是一篇完整的遥感文献综述。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通用模板,具体结构和内容可能会因涉及的应用领域或主题而有所不同。
城市发展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应用文献综述
城市发展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应用文献综述王轲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al Inf ormation Systems和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的应用领域日趋广泛和深入。
本文讨论了GIS 和RS在城市发展研究应用四个方面,即:城市环境质量监测、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管理。
通过对这些技术实际应用的分析说明,探讨RS和GIS等信息化技术在城市发展科研领域更泛的应用。
1 前言伴随着人口快速聚集、城市空间急剧扩张以及经济高速增长,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交通等问题日益凸现;而城市化过程产生的负面效应反之又阻碍、减缓和抑制着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随着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深入以及城市化影响在区域乃至全球尺度上的扩展,迫切需要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图象处理与空间分析功能应用到城市发展研究领域,作为强有力的辅助工具协助研究和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
因此,研究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是20世纪60年代在现代物理学(如光学、红外、微波、雷达等、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等支持下形成的一门综合性探测技术。
[1]遥感技术系统主要由遥感平台(飞机、卫星等、遥感仪器、图像接收处理和分析判读判读应用四个部分组成。
按遥感平台使用飞机或者卫星来划分,分为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卫星遥感。
过去近20年中,高分辨率、多时相、多波段的空间遥感信息业已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对环境干预的区域演变及其动态特征的变化过程。
作为一项信息工程,其应用是通过多平台、多时相、高分辨率的信息源,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使瞬间遥感信息延伸为时间序列的数据库,建立综合模型和专家系统,以期赢得预测、预报的时间,为决策和相关学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技术,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是一种特定而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
《遥感概论》资料综述
遥感概论✧什么是遥感遥感:一种在远离目标,不与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通常是指空对地的遥感,即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过程:是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全过程。
包括遥感信息的获取;遥感信息的处理;遥感信息的应用。
遥感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甚至空间的从遥感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判读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
包括:遥感试验系统;遥感信息的获取系统;遥感信息的处理系统;遥感信息的应用系统✧遥感的分类按工作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主动遥感:指从传感器系统上的人工辐射源,向目标物发射一定形式的电磁波,再由传感器接收和记录其反射波的遥感系统。
其主要优点是不依赖太阳辐射,可以昼夜工作,而且可以根据探测目的的不同,主动选择电磁波的波长和发射方式。
如主动传感器:雷达被动遥感:指由传感器从远距离接收和记录目标物所反射的太阳辐射电磁波及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 ( 主要是热辐射 ) 的遥感系统。
如各种摄像机、扫描仪、辐射计✧遥感技术的特点:1)感测范围大,具有综合、宏观性。
便于发现和研究宏观现象2)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
可提供丰富的光谱信息,根据应用目的不同可选用不同功能的传感器和工作波段3)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
能用于洪水,土地利用,农作物长势、森林火灾等监测4)用途广,效益高5)约束少,不受地利、交通、国界等限制✧电磁波谱电磁波谱:将电磁波按波长或频率大小顺序排列而成的图表。
遥感中常用的电磁波段:包括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段可见光:0.38-0.76um红外:近红外(NIR, near-infrared):0.7-3.0 μm近红外(NIR, near-infrared):0.7-1.3μm短波红外(SWIR, shortwave IR):1.3-3.0 μm热红外(TIR, Thermal IR): 3.0-1000 μm中红外(MWIR, Mid wave IR):3.0-6.0 μm远红外: 6.0-15 μm超远红外: 15-1000 μm微波波段:(1mm-1m, 最常用1cm-1m),特点:–能穿透云雾–能全天候、全天时进行✧黑体辐射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全部发射辐射(W,即辐射度)与其绝对温度(T )的四次方成正比。
关于遥感在中国发展的综述研究
关于遥感在中国的研究进展综述一前言我国遥感事业起步在20世纪30年代,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的遥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经过近80多年的发展,我国遥感技术已经涉及各行各业,特别在环境监测,气象,测绘事业以及灾害防治取得了重大成就。
学者针对于遥感的基本理论、图像处理及信息处理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二主题1、遥感理论A.基本概念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
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
航空航天遥感就是利用安装在飞行器上的遥感器感测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特征,并将特征记录下来,供识别和判断。
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
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
完成遥感任务的整套仪器设备称为遥感系统。
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
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
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
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
B.基本定义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
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
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
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
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
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
C.基本原理任何物体都具有光谱特性,具体地说,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吸收、反射、辐射光谱的性能。
论述遥感原理的应用论文
论述遥感原理的应用论文一、引言遥感技术是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手段。
其原理是通过遥感传感器收集地球表面的辐射能量,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或数据。
遥感原理的应用广泛,包括环境监测、自然资源调查、农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
二、遥感原理遥感原理主要包括辐射传输原理和光谱原理。
辐射传输原理指的是遥感能量在大气、地表和传感器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光谱原理是指地球表面反射、辐射和吸收的能力与物体的光谱特性有关。
三、遥感应用领域3.1 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质变化、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等环境因素,帮助环境管理者及时获取信息并进行决策。
3.2 自然资源调查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得地表植被、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信息,为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3 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湿度、气候变化等因素,帮助农民进行生产管理和农业灾害预警。
3.4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建筑物高度、交通状况等数据,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四、遥感原理的应用案例4.1 水质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水体的水质变化。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水体的溶解氧浓度、水色指数等信息,为水质监测提供前期数据。
4.2 面积测量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各种地物的面积进行测量。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地物的边界信息,并利用面积计算公式进行测量,为土地调查和管理提供参考。
4.3 灾害监测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监测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范围和影响程度,为救援和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4.4 空气质量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和空气质量。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大气的颗粒物浓度、气体污染物浓度等数据,为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微波遥感文献综述
微波遥感文献综述微波遥感是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利用微波的特性来探测和感知地球表面及大气层中的物体和现象。
微波遥感技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穿透性强等独特优势,因此在军事侦察、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监测与评估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主要用于雷达距离测量和无线电导航。
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雷达回波来探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中的物体和现象。
20世纪60年代,微波辐射计的出现使得微波遥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后,微波遥感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二、微波遥感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微波遥感技术主要利用微波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取物体的信息。
微波遥感系统通常由微波发射器、微波接收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微波发射器向目标物体发射微波信号,微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与目标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如反射、散射、透射等,然后被微波接收器接收。
通过对接收到的微波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目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速度等信息。
微波遥感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全天候、全天时工作能力:微波遥感技术不受光照和时间限制,可以在任何天气条件下进行探测和感知。
2.穿透性强:微波能够穿透云层和天气条件,不受光照和时间限制,因此可以获取更真实、更准确的地面信息。
3.安全性高:微波遥感技术采用非接触式探测方式,可以避免人员风险和安全问题。
4.分辨率高:微波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雷达距离像和微波辐射图像,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和信息。
三、微波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1.军事侦察:微波遥感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雷达距离像和微波辐射图像,用于军事情报收集、目标识别和场景感知等。
2.环境监测:微波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温度等参数,用于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和环境监测等。
3.资源调查:微波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地表覆盖、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等信息,用于资源调查和管理。
遥感技术综述
遥感技术综述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遥感技术是从人造卫星、飞机或其他飞行器上收集地物目标的电磁辐射信息,判认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技术。
它是60年代在航空摄影和判读的基础上随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综合性感测技术。
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辐射特征。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内容遥感可按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的整个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分类。
遥感技术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传感器研制、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和遥感应用。
从这几方面的内容可见,遥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
在未来的十年中,预计遥感技术将步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
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会有极大的提高。
其应用领域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及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广泛。
1、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遥感地质找矿是遥感信息获取含矿信息提取以及含矿信息成矿分析与应用的过程。
(1) 遥感岩石矿物识别遥感岩矿识别技术非常适宜于植被稀少基岩裸露区的区域性地质。
(2) 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技术对于地质工作程度低的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区域化探扫面的功效,具体运用时应注意多种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方法的结合。
(3) 地质构造信息提取(4) 植被波谱特征的找矿应用高植被覆盖区遥感地质找矿可以结合植物波谱信息和植物地球化学方法来进行实践证明,对寻找隐伏矿床卓有成效但目前仍主要处于研究阶段。
2、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荒漠化的监测。
如阿根廷完全基于遥感手段对土地荒漠化的状态进行了评估;Tripathy等利用MSS和印度资源卫星(IRS)数据对印度古尔伯加的土地荒漠化进行了评价;Michael等应用遥感技术结合土地荒漠化的理论,通过对荒漠化动态变化规律的监测编制土地退化野外调查手册。
遥感综述
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问题摘要:遥感技术是近代新兴的一项探测技术。
目前己被广泛的应用于测绘、环境和灾害检测、地质调查以及农林牧等领域,并且结合各自的特点形成了有针对性的专业遥感技术。
本文阐述了遥感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在一些领域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遥感技术发展应用问题1956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为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遥感技术作为20世纪后期发展最快的地球科学分支之一,在未来二十年内必将获得更快的发展。
何为遥感技术,就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一般指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遥感可分为可见光、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其中微波遥感包括毫米波和亚毫米波。
由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易受大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全天候观测,因此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微波遥感具有全天候观测的能力,其分辨精度最高可达到几十厘米。
遥感是建立在任何物体都反射电磁波这一物理基础上的。
遥感技术以大比例尺遥感制图和对地物地貌分析和人类活动的监测为目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该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
1.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开始为航空遥感,1957年苏联发射的两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地进入太空,开辟了航天遥感的新纪元。
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
几十年来,各国对遥感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试验和应用,加之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到遥感技术中,使遥感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遥感技术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20多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遥感技术的发展,连续四个五年计划都把发展遥感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目前,我国已具备研制和生产各种对地观测卫星、各类遥感仪器与空间信息处理设备的能力,许多设备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遥感数据管理系统姓名:古力古拉.约力瓦司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级:信管071班学号:074631102指导教师:蒲智职称:硕士2011年12月20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遥感数据管理系统的文献综述古力古拉蒲智摘要: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取的遥感影像资料也越来越多,而如何有效地存储及管理好这些海量数据,成为当前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遥感接受数据是遥感影像应用的重要数据来源,因此对待特殊格式的遥感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成为卫星遥感应用的重要环节。
基于VB开发技术建立遥感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空间数据的快速查询和属性数据的自动入库等高效管理功能。
关键词:卫星遥感;数据管理;存储;VB开发;数据查询;引言随着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手段也越来越成熟,其基础数据量也越来越庞大,使得如何有效地存储并管理遥感基础数据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遥感数据信息大多以数字形式存储,包括各种格式和不同级别的影像数据,但是大量数据资料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成为影像数据应用的瓶颈。
如何有效的存储,管理和利用不断增多和更新的遥感数据是遥感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数据管理难题。
因此必须理顺数据接受,处理,存储,管理和应用各个环节的流程,提高数据应用的效率,以快速获取和解译更加丰富的,有价值的空间数据信息,发挥卫星遥感影像的实时性和快速性优势。
1遥感数据管理的概述遥感卫星成像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部分为信息获取,一部分为数据下传信息获取是指当卫星运行轨迹经过用户要求的观测区域上空时,针对用户圈定的地物目标,安排遥感器在指定工作模式下,获取指定时间内的图像数据下传是指将获取的图像数据通过卫星的数据传输系统,在地面接收站的覆盖范围内传回地面遥感卫星计划管理的任务就是将众多用户的观测申请,转换为满足用户需求符合卫星约束的遥感卫星工作计划卫星遥感数据管理系统是以卫星遥感接受数据作为数据基础,对多种类型和不同级别的卫星接受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的系统,解决卫星遥感接收数据管理混乱和查询困难的技术难题,建立卫星接收原始数据库,卫星接收预处理数据库和卫星接收后处理数据库三个空间子数据库实体,开发遥感数据管理软件平台,实现接收数据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数据入库和多种方式查询的业务化功能。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遥感技术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导弹预警,军事测绘,海洋监视,气象观测和互剂侦检等。
在民用方面随着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广泛用于灾害防治,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作物生长预报,地球资源普查,植被分类,海洋研制,地震监测等方面。
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就越广。
(2)时效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时效性强。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获取的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且数据来源连续,具有可比性。
(4)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局限性:许多电磁波有待开发,还需发展高光谱遥感以及与其他手段相配合。
2遥感数据的信息化管理随着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测绘科学技术已经走过了模拟和解析时代进入了数字时代。
遥感空间数据获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和飞机航摄成为获取遥感信息的重要数据源。
同时,随着遥感数据快速获取,建库,更新以及应用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现代信息社会对遥感数据要求的飞速膨胀,遥感数据量成几何级数迅速增加。
2.1管理系统的设计遥感接收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以卫星遥感数据为数据基础,以实现高效管理卫星数据为目的的系统开发。
因此采用VB和Access结合的方式进行系统开发。
基于Access组件库的应用开发,首先将控件与相应的核心类,接口联系起来,通过核心类,接口连接相关的功能类和接口,实现需要的遥感数据资料信息管理功能。
遥感接收数据管理系统是对海量卫星接收影像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的系统,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显示和漫游,属性查询和空间查询以及属性数据自动入库等管理功能,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方便快捷,数据查询快速,查询方法多样等特点,满足遥感数据管理的要求。
2.3管理系统的主要优点遥感数据管理系统有以下几个优点:(1)安全存储。
(2)快速入库和输出。
(3)实现多种类型接受数据。
3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3.1MIS系统的背景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竟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基于Internet的MIS是对传统MIS概念上的扩展,它不仅可以用于高层决策,而且可以用于进行普通的商务管理。
通过用户的具名登录(或匿名登录),以及相应的权限控制,可以实现在远端对系统的浏览,查询,控制和审阅。
3.2开发模式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管理系统由基于C/S模式向B/S模式转变,但是目前在B/S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其现有的开发工具和技术的限制,致使基于该模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安全性,交互友好性以及响应速度等方面都不能达到令用户满意的程度。
采用这种新的体系结构作为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原因是B/S 和C/S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势侧重表现是不同的,以便实现优势互补。
3.2.1C/S模式C/S结构,即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结构。
体系结构环境能把客户机,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前端开发工具等系统软,硬件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为应用系统建立一个综合的,分布处理的,灵活的,安全的运行环境。
C/S模式具有交互性强,界面多样友好等优点。
同时,也存在开发成本较高、对客户端软硬件要求较高、维护复杂,升级麻烦等不足之处。
进的编程技术,并且能利用它开发基于Windows平台的完全富有新特色的应用程序,这必将对我们的软件开发带来深远影响。
3.3.2后台开发工具数据库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之后组成的系统,是用来组织和存取大量数据的管理系统[11]。
对于采访任务管理系统所涉及到的大量数据信息以及对数据的管理等方面,数据库系统这一后台开发工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常用的B/S模式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的后台开发工具有Visual FoxPro,Access, SQLSEREVR等数据库系统。
(1)Visual FoxProVisual FoxPro(简称VFP)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种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具,由于它具有简单易学,操作方便,功能强大等特点,已经成为普通程序设计语言。
特别是,Visual FoxPro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库是它的基本功能和目的所在,所以,在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面Visual FoxPro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Accesss数据库系统Access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Microsoft公司的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一个组成部分。
Access是一个基于在关系型数据模型基础上建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
它帮助用户方便地得到所需信息,并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具。
它可以帮助用户组织和共享数据库信息,以便根据数据信息做出有效的决策[12]。
(3)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型的新一代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它在电子商务,数据仓库和数据库解决方案等应用中起着核心作用,可为企业的数据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供有效的管理,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及数据的安全性[13]。
由于遥感数据管理系统所要求具备的特点,相比之下ACCESS数据库系统在各方面都比较适合。
总结本文阐述了卫星遥感接收数据的管理方法,建立了卫星遥感接收数据管理软件平台。
应用信息化管理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快速入库和输出,实现多种类型接收数据和处理数据的一体化,业务化管理,可以属性化查询需要的数据。
解决遥感数据数据的存储和查询的无序状态管理问题,避免重要数据信息的丢失,大大减轻了数据查询难度。
按照接收数据的处理和应用情况对多种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实现数据存储和管理的业务化流程,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应用效率,满足接收影像的管理和查询的实际需求。
解决了多条件选择数据查询的关键技术难题。
实现了不同存储类型数据的属性数据自动入库功能,提高了属性数据入库的自动化水平。
参考文献:[1]倪金生,李琦,曹学军.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基本理论和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冯克忠,姜遵锋,徐杨,等.ArcObjects开发指南(VB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赵伯山,郭飞宇.Oracle Database10g实用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美]Steven Jordan,牛力,等.Visual Basic6编程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王兴晶,尹立宏.Visual Basic6.0应用编程150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6]杨新芳,王红纪.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中C/S模式与B/S模式的比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第11卷第2期.[7]张雷,罗军.基于b+c/S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J].微处理机.2009.02,第1期.[8]罗辉,杨学俊.B/S模式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04[9]肖晓梅.基于B/S结构的MIS通过Excel的简捷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04,第12卷第8期.[10]姜晓洁.基于JSP技术的通用网络调查系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8.[11]汪斌.基于的MVC框架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12]林庆.基于的MVC设计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167-169.[13]李春葆,金晶,陶红艳,曾平.《Access2003程序设计教程》[J].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4]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J].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5]Walkthrough:Creating a Basic MVC Project with Unit Tests in Visual Studio[EB/OL].[2008-10-15]./previews/mvc/mvc_CreateMvcProjectWalkthrough.htm.[16]邹小琴.基于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17]刘阿云.数据库访问安全性研究及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梁利军.基于任务的网络化制造过程管理系统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