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玉米螟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生境和农业措施等因素的影响。

针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其危害。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玉米螟适应温暖和潮湿的气候环境,温度在20-32℃之间,湿度在80%以上时,其生活活动最为活跃。

干旱和干燥的气候也会影响玉米螟的发生和发展。

2. 昆虫种群:成虫数量越多,本年度的玉米螟危害就会越严重,特别是第二代的蛾虫数量,会对后续的玉米生长产生更大的危害。

3. 粮食储藏:未清理干净的玉米秸秆和粮食堆放场所,会成为玉米螟产卵和发展繁殖的理想场所。

1. 多种措施结合:防治玉米螟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清理杂草、秸秆、堆肥等,减少玉米螟的栖息地。

配合使用玉米螟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氮肥,不仅有助于玉米的生长,还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虫性。

过度施肥会增加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

3.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抗玉米螟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

4. 早期预防:在播种前,及时清理和破坏玉米田及周围的杂草和秸秆,减少玉米螟的越冬和繁殖地。

5. 及时监测:定期巡查田地,观察是否有玉米螟的危害迹象。

一旦发现玉米螟的产卵或幼虫,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6. 定期喷药:根据玉米螟能力活跃和寄生虫发展的规律,定期喷洒合适的农药,以减少玉米螟的数量和危害。

7. 科学种植:推荐按照合理密度进行适度密植,加强对于田间的管理和观察。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了解其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危害。

防治玉米螟也要求农民加强对玉米螟的了解和科学管理,提高玉米的生长品质和产量。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一、概述玉米螟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重大农业害虫,对玉米、高粱等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该虫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均可造成危害,如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等。

在我国,玉米螟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其危害已成为限制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至关重要。

二、发生规律1.生活史玉米螟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茂密的玉米田间产卵。

卵多产于玉米叶片背面,少数产于茎秆和果穗上。

2.发生代数玉米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年发生2-3代,部分地区如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发生4代。

3.越冬与迁飞越冬代成虫在春季气温回升时开始活动,产卵繁殖。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一代幼虫可危害春玉米;二代幼虫主要危害夏玉米;三代幼虫在夏玉米收获后,转而危害春玉米。

在某些地区,如东北和华北,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可发生不完全的第四代。

4.危害特点玉米螟幼虫是主要的危害阶段。

初孵幼虫通过吐丝下垂,随风飘散至邻株,或在田间爬行扩散。

幼虫钻蛀到玉米心叶内,取食叶片,造成叶片破损、穿孔;蛀食茎秆,造成倒折;蛀食雌穗,造成雌穗发育不良或枯死;蛀食雄穗,导致雄穗败育或授粉不良。

三、影响发生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玉米螟发生的重要因素。

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候因子都会影响玉米螟的生长、繁殖和越冬。

适宜的气候条件会导致种群数量增长,加重危害程度。

2.寄主植物寄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

不同品种的玉米对玉米螟的抗性不同,而不同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和生长状况也会影响玉米螟的发生。

3.天敌天敌对玉米螟的数量有显著影响。

赤眼蜂是玉米螟的主要天敌,通过寄生在玉米螟卵上,破坏其胚胎发育,从而降低下一代玉米螟的数量。

其他天敌如蜘蛛、瓢虫等也对控制玉米螟数量起到一定作用。

四、防治策略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创造不利于玉米螟发生的环境条件。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田间的一种重要害虫,它以玉米叶片为食,会给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危害。

研究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玉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季节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

通常来说,它们在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大量出现,这是因为此时气温升高,酷热的天气有利于玉米螟的孳生和繁殖。

而在秋季,随着气温逐渐降低,玉米螟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在季节变化的这一规律下,农户需特别警惕玉米螟的发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2.生物规律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也受到生物规律的影响。

它们的卵期一般为5-7天,幼虫期为15-20天,成虫期为5-7天。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其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潮湿的环境,而干燥和寒冷的天气会抑制玉米螟的繁殖和生长。

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农户可以适当通过增加灌溉和喷灌等方式来调节环境,减少玉米螟的生长繁殖。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式,适合于有机玉米生产。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如天敌蛾类、蚁类等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还可以引入一些捕食型昆虫如寄生蜂等来控制玉米螟。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的调节,促进天敌昆虫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可以利用灯光诱捕来吸引玉米螟成虫,然后进行人工捕捉。

还可以利用红外线和紫外线等技术来驱除玉米螟。

这些方法不仅无毒无害,而且对于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因此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式。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防治方式,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对于玉米螟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幼虫期的玉米螟可以选择使用杀虫剂,但要注意控制用药量,以免对玉米产生不良影响。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常见的一种害虫。

它的发生规律与气候、环境、玉米生长期等因素有关。

下面我们来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在气温适宜的条件下,玉米螟的发生和繁殖速度较快。

当气温达到25-30℃时,玉米螟的卵会迅速孵化,幼虫出现在玉米叶片上。

玉米螟的发生可分为初孵期、迁飞期、高峰期和尾期。

初孵期一般出现在6月份,此时天气较热,玉米叶片上出现大量的幼虫。

玉米螟的幼虫主要以各个年龄段的玉米叶片为食,初孵期的幼虫对玉米影响较小,但也需要及时控制。

迁飞期通常出现在7月份,这时玉米螟的幼虫开始从低龄叶片迁移到高龄叶片。

此时应重点关注高龄叶片上的幼虫,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高峰期一般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初。

这时幼虫数量较多,对玉米的危害也最为严重。

幼虫会大量产生并侵蚀玉米叶片,导致玉米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在高峰期要加强防治工作,及时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尾期出现在8月末至9月初,此时玉米螟幼虫的数量开始减少。

尾期的幼虫主要在玉米叶片上进行吞食繁殖,此时可以采取适时的防治措施,有效地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针对玉米螟的防治措施可以采取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农药喷洒到叶片上,通过杀死幼虫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化学防治的时间选择在玉米螟发生的高峰期,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说明进行使用,注意保护环境和自身安全。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和病毒等,利用它们对玉米螟的控制作用来减少幼虫的数量。

生物防治要注意天敌的引入和适应性,并进行合理的管理和保护。

还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措施来防治玉米螟,如安装黏虫板、设置灯光陷阱等,吸引并捕捉玉米螟成虫,减少害虫的数量。

总结一下,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气候、环境以及作物生长期有关。

在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控制和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Z i x u n t a i玉米螟虫又称玉米钻心虫,玉米的主要害虫,玉米螟虫的主要危害时其幼虫蛀入玉米主茎或果穗内,能使玉米茎折断,造成玉米营养供应不足,授粉不良,致使玉米减产降质,玉米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的一种变态型昆虫,分为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

除了我国的西藏和青海以外,世界上只要有玉米种植的地方,就看到它们的身影。

它们出现在哪里,哪里的玉米生产就会减产,轻者5%-10%,严重的能达到20%-30%。

如果没有玉米,它还会危害高粱、小麦、豆类、谷子、棉花、向日葵、番茄等其他多种作物。

在我国,遭受玉米螟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的东北部区域、黄淮海的春夏玉米区、新疆西北部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内蒙古的东北部基本上每年都是偏重发生。

个别年份,还会大发生。

而且玉米螟的发生代数与地理纬度和年平均温度关系很大,从北到南有几代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玉米面积扩大、耕作方式变革,以及受异常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玉米螟呈发生面积增加、危害程度加重态势,严重威胁着玉米高产、稳产。

以往多采取化学防治方法灭虫,且受施药器械影响,玉米螟发生期,植株高大,难以进地防治,造成严重危害。

为此,推广实施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势在必行。

在介绍玉米螟虫的综合防治方法之前,需要对于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1、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

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

减产10%—30%。

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被害叶长大时显示出成排小孔。

玉米抽雄授粉时,幼虫为害雄花、雌穗并从叶片茎部蛀入,造成风折、早枯、缺粒、瘦砒等现象。

在豆科植物上,常从嫩茎分枝处蛀入,使上部枯死,蛀口常堆有大量粪屑。

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近孔口处化蛹。

在广东卵期3—4天,幼虫期20—31天,蛹期8—10天。

2、玉米螟虫的综合防治方法2.1、农业防治:2.1.1合理密植:根据种植季节、品种、高矮、生育期长短而定,亩植3000—4500株。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的昆虫,主要食害玉米的叶片和花序。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与气候和玉米生长阶段有关,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发生规律:玉米螟一般在每年的5-6月份孵化,幼虫在6-7月份集中在玉米上发生大量食害。

幼虫成熟后挖入地下越冬,翌年5月左右又开始大量孵化,重新对玉米进行食害。

如果当年玉米生长期较长,玉米螟还有可能在8-9月再发生一次。

玉米螟的发生情况与气温、降水有关。

在合适的气温下,幼虫发育快,且易于越冬。

而在气温较低和降水充足的情况下,幼虫往往减少。

防治措施:1.选用抗螟品种。

近年来,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已经培育出了许多抗玉米螟品种。

农民在选购玉米种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抗螟品种,这种品种的种子价格可能会比较高,但是从长远来看,选择抗螟品种能够减少农民的投入成本,提高产量。

2.农业机械化管理。

使用农业机械化管理,将由于玉米螟的造成的叶面和花序受损部分及时清理并深度耕种,确保越冬幼虫在耕茬的生物超载条件下死亡。

3.生物防治。

有不少昆虫寄生或杀死玉米螟的天敌,例如蜘蛛、蜻蜓等。

同时,利用对玉米螟有致死作用的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如:溶菌酶、拟菌素等制剂,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玉米螟防治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主要有有机磷、拟除虫菊酯、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等杀虫剂。

但是,玉米螟非常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应注意轮换使用杀虫剂,增强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正确防治玉米螟的方法不是仅有一种,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采取。

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应合理选择农药,科学实施农业措施,对于疑似发生玉米螟的情况,应尽早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Scientific name: 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常见的玉米害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大洋洲地区。

其幼虫以玉米为食,给玉米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损失。

了解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下面将重点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发生: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生长季节发生,尤其是在玉米抽雄期和雌雄花期之间的这个时间段。

这是因为玉米螟的幼虫主要以玉米雄穗为食,而玉米雄穗在这个时间段发育最为迅速。

2. 区域性发生:玉米螟的分布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较为集中地出现在玉米种植较多的地区。

3. 适应性发生:玉米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尤其是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玉米螟容易大规模发生。

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对玉米螟进行控制。

可以引入天敌蜂类、蜘蛛、寄生性蜂等进行防治。

2. 农艺防治:采取合理的种植措施,如适时轮作、深翻土壤等,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滋生数量。

3.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由于玉米螟对某些农药产生抗性,因此应选择具有高效低毒、不易产生抗性的农药进行喷洒。

4. 诱虫防治:利用性信息素或食物诱捕剂诱导玉米螟集聚,并在一定区域内设置陷阱进行捕捉,达到控制玉米螟发生的目的。

5. 机械防治: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采取人工摘除玉米受害部位(如受虫害的玉米穗)的方法进行控制。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是季节性、区域性和适应性的,对其采取的防治措施可以包括生物防治、农艺防治、化学防治、诱虫防治和机械防治等。

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保护玉米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doc

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doc

玉米螟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导读】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很多地区都有种植。

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必不可少,主要危害玉米的害虫有玉米螟虫等,下面给大家介绍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很多地区都有种植。

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必不可少,主要危害玉米的害虫有玉米螟虫等,下面给大家介绍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一、玉米螟虫的危害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幼虫就钻入雄花危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到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

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

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

二、玉米螟虫发生的规律玉米螟虫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

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

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三、玉米螟虫的防治方法1、合理密植:根据种植季节、品种、高矮、生育期长短而定,亩植3000—3500株。

2、加强肥水管理,增施钾肥,避免偏施氮肥过多贪青招虫。

3、适期防治:宜在幼虫三龄前进行药剂防治。

4、药剂防治:化学防治玉米螟虫的最佳时间是心叶末期(剥去心叶丛外面的绿色叶片,仅有2-3片黄白色嫩叶包着尚未抽出的幼嫩雄穗),此时是低龄幼虫最大限度地潜伏在心叶丛中为害的时刻。

每亩用50%巴丹10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或灌于心叶内。

还可用25%增效杀虫双水剂1公斤加水5公斤加细砂土25公斤配制成颗剂,每亩10公斤施于心叶防治。

以上就是关于玉米螟虫的危害及防治介绍了,近些年玉米螟虫的危害有加大趋势,因此玉米种植户们在种植时,一定要科学管理,科学防治玉米螟虫。

关于玉米螟虫的精彩图文、热门评论,您可能对以下推荐的内容感兴趣,欢迎阅读。

推荐阅读:浅谈玉米苗期的病虫草害防治要点。

我国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我国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经过滤的煤渣颗粒按 1 : 1 0 的 比例混拌均 匀 ,制成 颗粒 剂 ,以人 工撒施 于心 叶 内 ,每株2 g 左 右 。也可在早 春亚 洲玉 米螟 越冬 幼虫 复苏后 化 蛹前 用 白僵 菌 封垛 ,每立方米秸秆用 白僵菌粉1 0 0 g } 昆
亚洲 玉米 螟 在我 国 的年发 生 代数 随纬度 的变化 而变化 ,一年 可发生 1
生盛期 在 2 ~3 代 区 ,大体 为 春玉 米穗 期和 夏玉 米心 叶期 ;第 三代 卵和 幼虫
的发生期在 3 代 区 ,为夏玉米穗期 。成 虫 多 在晚 上羽化 ,白天潜 伏 ,夜 间活 动 ,飞行 力强 ,有趋 光性 。各 地 的亚
面 ,近年来 做 了大量 的工 作 。玉米 螟
赤眼蜂 已在生产上应用 。
始期 。 以后 每5 d 放一 次 ,连续 放蜂 三 次 。在产 卵高 峰期 间 ,应 放 出大量 赤 眼蜂 ,才能收到 良好 的防治效果 。 应根据 螟 卵数 量确 定放 蜂 量 。百 株虫量在7 0— 8 O 头以下 ,放蜂 量为 1 万

亚 洲玉米 螟 的 防治应 贯彻 综 合 防 治 的 指导 思 想 。 以农 业 防 治 为基 础 ,
搞好作 物布局 ,选种抗螟 丰产新 品种 ,
因地 制 宜处理 越冬 寄主 ,压 低发 生基 数 。积极 推广 生物 防治技 术 ,协 调好 药剂 防治 与生 物 防治的关 系 ,保 护和 利用 自然 天敌 。药 剂防 治应 以玉 米心
蛹达 1 0 %,向后推 1 5 d ,为第 一次 虫在 寄 主秸
秆 、穗轴 或根茎 中越冬 。
亚 洲 玉 米 螟 的 食 性 较 杂 。 主 要 寄
学布局各 种作 物 ,合理 间作 、套种 。 3 、种植 早播诱集作 物 ,进行 集 中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发生规律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帮助农民朋友有效管理玉米虫害。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发生季节:玉米螟是一种以玉米为主要寄主的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的玉米种植区。

玉米螟的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期间,其中6月至7月是其发生的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温度和湿度较适宜,有利于玉米螟的生长繁殖。

2. 发生地点:玉米螟主要分布在玉米田里,特别是在玉米茎部或穗部附近活动频繁。

由于其卵在植株上产卵,幼虫在植株内取食,因此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危害。

3. 发生规模:玉米螟的发生规模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条件、玉米种植品种、周围环境等。

一般来说,发生规模较大的年份往往会对玉米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损害。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农业措施: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播种期、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是预防玉米螟发生的重要措施。

适当的施肥、灌溉和植株间距的管理,也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规模。

2. 农药防治:在玉米螟发生期,农民可以选择使用一些有效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常见的化学药剂包括氟氨酰胺、噻虫胺等。

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利影响。

3. 生物防治:除了化学药剂外,生物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和寄生性线虫来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适时采用昆虫性病毒和微生物杀灭剂进行喷洒,也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4. 防控技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民可以采取一些防控技术来减少玉米螟的发生规模。

比如在播种前适当进行耕作,清除旧茬和秸秆等残留物,以减少玉米螟的滋生地点。

在玉米螟成虫出现时,可以设置光源和黄色板等诱杀装置,以减少其数量。

5. 预警监测:定期进行玉米螟的预警监测工作,可以帮助农民及时掌握玉米螟的发生情况。

一旦发现玉米螟数量超过阈值,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发生规律对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种植者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玉米螟的生活习性玉米螟是一种寄生性害虫,其幼虫主要以玉米茎、叶、穗为食物。

成虫在晚上活动,昼伏夜出,喜阴而怕光,多在植株下部寻觅食物和交配。

幼虫则主要在玉米植株上进行食害。

2. 发生季节玉米螟多在玉米生长期间出现,温度和湿度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

一般在4月至10月这段时间,温度和湿度适宜,较容易发生玉米螟。

3. 发生区域玉米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玉米螟的孳生和传播。

4. 发生量级玉米螟具有较强的繁殖力,一年可发生多代。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其数量非常庞大,对玉米产量造成严重的威胁。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蜂等天敌生物对玉米螟进行生物防治,在玉米种植园中释放天敌,通过发展这些天敌的种群,从而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2.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是目前最为常见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在发现玉米螟发生时,及时喷洒有效的农药,如氯氰菊酯、拟除虫菊酯等,可快速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3. 轮作种植玉米螟主要寄生在玉米上,因此可以在种植时与其他植物进行轮作,如与花生、豆类等作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少玉米螟的孳生数量,从而有效减轻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

4. 生物技术防治生物技术防治是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玉米品种,使其具有对玉米螟的抗性,从而减少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

5. 管理栽培在玉米的种植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于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玉米螟的发生,加强对玉米的管理和栽培,提高玉米的抗病虫能力。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一种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减少玉米螟给玉米生产带来的损失,需要了解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1. 气象条件玉米螟的孵化和发生与气温、降水、温度等气象条件有关。

一般来说,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在70%~80%时,玉米螟的卵会在2~3天内孵化,蛹期一般为14~20天。

2. 环境条件玉米螟喜欢在密集的玉米田里繁殖,尤其是对于没有旋转耕作的玉米田来说更为适合。

此外,玉米螟还喜欢在玉米田周围的草丛中栖息,因此,对于玉米田周围的草丛进行控制也是预防玉米螟的重要措施之一。

3. 玉米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对于玉米螟的受害程度也不同。

一般来说,如果玉米品种脆弱容易遭受螟的破坏,就需要更加注意防治工作。

1. 定期检查和清除在玉米生长期间,定期检查玉米叶片是否受损,有无玉米螟的踪迹,及时清除被害的玉米叶片和玉米周围的杂草。

另外,定期喷洒杀虫剂,也是有效控制玉米螟的方法之一。

2. 科学种植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要采用间作种植和轮作种植,这样可以减少玉米螟的繁殖数量。

同时,科学施肥也可以使玉米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减少受害情况。

3. 物理防治可以采用灯光引蛾或粘虫纸等物理手段,将玉米螟杀死。

在环保和健康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生物防治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

可以在田间悬挂玉米螟的天敌——寄生性蜂类等,来控制玉米螟的繁殖。

如果在方法上采取多种措施结合,定期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对于玉米收成的影响。

总之,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于玉米的生长和收成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加强防治工作,才能保证玉米的高产高质。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发生规律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玉米螟的生态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生态习性玉米螟是以玉米为寄主的一种昆虫,成虫体长约1厘米,翅展约2厘米,前翅灰色或褐色,点斑不规则;后翅灰色,仅有两脉。

幼虫体白色,头小,胸部有3对足,腹部10节,尾部有2根丝状长毛。

玉米螟的寿命约为30天,寿命中成虫期为7-14天左右,寄主以玉米为主,同时还可寄主于小麦、水稻等禾本科植物。

玉米螟能够在一年中发生数代,繁殖力强。

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玉米螟的数量极易增加。

二、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季节规律玉米螟的季节发生规律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玉米螟的数量容易增加。

一般来说,玉米螟在春季末夏初开始大量孳生,成虫开始飞翔,寻找新的寄主进行产卵。

随着气温升高,玉米螟的数量也会迅速增加,对玉米造成更大的危害。

2. 区域规律玉米螟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玉米螟的数量更为庞大。

而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玉米螟的数量并不会太多。

在南方地区需要更加重视对玉米螟的防治工作。

3. 寄主规律玉米螟以玉米为主要寄主,但也可以寄主于小麦、水稻等禾本科植物。

在玉米的生长期内,玉米螟会选择玉米作为产卵和取食的主要对象。

玉米螟的寄主规律直接影响着它们的发生规律。

三、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或天敌对玉米螟进行防治。

目前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释放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

利用寄生性天敌(如寄生蜂等)寄生于玉米螟幼虫体内,使其死亡,从而控制玉米螟的数量。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杀灭玉米螟。

选择适宜的药剂和喷洒时间是关键,一般建议在成虫飞翔期使用药剂进行喷洒,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但化学防治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谨慎使用,并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论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作者:赵海洋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35期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几种农作物之一,更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每年都会为我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有多种病虫害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在玉米的虫害当中,发生率最高而且危害也是最大的为玉米螟,因此本文从玉米螟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的角度展开了分析,希望对玉米的健康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玉米螟发生规律及特性1、发生规律玉米螟的发生通常都和气候、天敌以及玉米品种等有关,因此从这些方面出发可以找到其发生的规律。

玉米螟的发生频率一般为每年一次,而且会在9月下旬集中发生。

最容易受玉米螟影响的部位有秸秆、根茬和穗轴,而幼虫在这些部位越冬之后的玉米螟幼虫会在6月份化蛹7月份开始繁殖,9月下旬时就会进入生长最旺盛的阶段,此时对玉米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玉米螟的发生和环境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常当环境温度处在20度和30度之间、湿度达到了60%以上时玉米螟的传播速度就会加快,其中温度的影响更为关键。

玉米螟幼虫的生长以及发生代数都和温度有很大关系。

另外玉米的品种和生长状况也决定了其是否会受到玉米螟的影响,如果玉米缺乏抗虫能力并且生长状态良好就会更容易受到玉米螟侵害,反之则不易受到影响。

除上述发生规律以外,种植玉米过程中的布局虽然对玉米螟的发生影响较小,但是如果在种植玉米时混合其他农作物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2、特性(1)形态玉米螟共有成虫、卵、幼虫、蛹4个生长阶段,每一个生长阶段的形态都不相同。

首先是成虫,外观为黄褐色、中小型的蛾子,其中雌性体长在13毫米到15毫米之间,翅膀开度在28毫米到34毫米之间,丝状触角黄褐色的头部和胸部,淡黄色的翅膀。

相较于雌性玉米螟,雄性玉米螟的体长相对较小,但颜色更深,通常都在13毫米到14毫米之间,体表有雌性玉米螟类似的波纹。

其实是卵,玉米螟的卵呈扁椭圆形,并且通常都会由20粒到60粒聚集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卵块,颜色为白色,会随着逐渐生长而变黄。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害虫,其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玉米螟是一年发生多代的害虫,其幼虫以玉米的茎、叶和果穗为食,从而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

1. 每年春季随着气温升高,玉米螟开始孵化。

它们在玉米田中越冬并隐藏在秸秆或土壤中,等待温度适宜时开始繁殖。

2. 成虫繁殖期一般为4月到5月,当温度达到20摄氏度左右时,成虫开始产卵。

3. 卵期一般为5到10天,卵孵化后产生幼虫。

4. 幼虫期一般为20到30天,幼虫通过啃食玉米的叶片和茎部进行生长。

5. 幼虫经历5到6龄后,开始进入蛹化期。

6. 蛹化期一般为7到10天,蛹在土壤中发生,成虫在土壤中羽化。

7. 成虫龙化后开始交配,重复上述繁殖过程。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针对玉米螟的危害,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1. 预防为主种植抗虫品种是预防玉米螟的关键措施之一。

选择具有玉米螟能力的品种,可以有效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2. 合理播种合理的播种密度和行距有助于减少玉米螟的发生。

过高或过密的种植会导致玉米生长不良,为玉米螟提供了更好的繁殖条件。

3. 清除玉米田间杂草玉米田中的杂草为玉米螟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的滋生。

4. 采用适时的化学防治当玉米螟发生较严重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控制。

使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注意剂量和喷洒时机,以避免对环境和玉米植株造成伤害。

5. 建立虫害监测系统建立虫害监测系统有助于及时发现玉米螟的发生情况。

利用黄板和发光板等工具,定期检查和监测害虫数量,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6. 合理运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生态友好的防治方法,可通过放飞寄生性天敌、施用生物农药等方式进行。

可以利用杆菌灵对玉米螟进行有效控制。

总结: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玉米主要害虫之一,成虫是小型蛾类,幼虫直接危害玉米穗,严重时可造成玉米收成损失。

因此,掌握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对玉米种植至关重要。

玉米螟一般在玉米生长季节内发生,这个季节主要是夏菜、米秋两作。

玉米螟发生规律按时间可分别为初孵、大发生和后期;按地区可分别为华北、东北和黄淮海地区。

1.初孵期初孵期是指该虫在4月至5月间,大量孵化,幼虫破壳后采食玉米苗,令玉米上部多余的叶片消失,间接导致地下部分子粒发育不良,严重时可导致玉米减产和嫁bs。

虫态过程是由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组成,幼虫从蛋孵化后进入幼虫期,幼虫期为其发生数量最多的期间。

2.大发生期夏季气温上升,玉米进入高温季节,是玉米螟大量孵化和繁殖的季节。

幼虫长期在玉米地内活动,破坏植株,令玉米饲料不足,内部缺乏重要营养物质,干裂腐败,容易继发多种疾病和水分不足,导致癔d。

3.后期夏末秋初气温下降,玉米螟陆续进入成虫、蛹变态和越冬期。

此时应及时清理虫体,使幼虫不能度过冬天繁殖。

同时,在下一年春天来临之前要对虫害进行全面预防,避免虫害复发。

1.物理方法物理防治是通过物理措施来消灭、控制和预防该虫害,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害虫。

物理方法可以采取其制宜的方式,如在玉米地内合适的设置路栏、虫桶、沟桥等防虫器具,引导虫害自然在陷阱中死亡或掉入药杂接鼻下控制。

同时,在雨季或湿度较大时还应注意药害争置和腐化,避免虫害的再次发生。

2.化学方法农药防治是农村经常采取的虫害防治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化学物质的长期使用,玉米螟的抗性发生率及种类不断增加,令使用效果降低,还会造成田间环境污染,给大自然带来后患。

因此,应合理使用农药,根据其生物、地理和环境特点及使用方法进行修改,在防治虫害的同时也能减少其对生产和环境的影响。

生物防治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主要通过引入天敌和预防控制虫害入侵而实现。

引入天敌是指将天敌引入虫害较多的玉米地内,帮助防治虫害。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scientific name: Ostrinia furnacalis)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害虫,主要危害玉米的葉片、穗部和茎部。

在中国,玉米螟的世代数量较多,一般每年可发生两到三代,因此玉米螟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温度、光照、气候和玉米播种时间等因素影响。

一般而言,玉米螟在气温达到20℃左右时即可开始飞行。

一代玉米螟的周期大约为30-45天,成虫通常在4-6月或6-8月出现。

成虫飞行期间通常是在黄昏或晚上,雌虫在玉米植株附近诱发产卵,每只雌虫平均可产卵150-200颗。

卵期为7-10天。

卵孵化后的幼虫首先钻入玉米植株的叶片,然后逐渐向下攻入茎部或包穗叶中。

幼虫期一般为15-23天,接着进入蛹期,蛹期为7-10天。

幼虫到蛹期继续在玉米植株内发育,蛹化后成虫破蛹而出,开始新一轮的繁殖。

及时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是在成虫飞行期进行及时控制。

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防治措施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措施等。

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且有效的防治方式。

化学防治是通过喷洒农药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选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可以有效地降低玉米螟虫的数量。

一般而言,喷药操作应在成虫大量飞行及幼虫发生的早期进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在选用农药时,应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温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种类的农药,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推荐剂量进行喷洒。

在喷洒过程中要注意风向和喷洒方式,以避免药剂在空气中扩散,对周围环境和作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天敌是起到控制玉米螟数量的主要角色之一。

一些瓢虫、蜘蛛、蜜蜂等昆虫以及啮齿动物等都能吃掉玉米螟的成虫、幼虫或蛹。

在农田中增加天敌数量,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

一些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也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手段,通过寄生幼虫或感染病原体来减少玉米螟数量。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但在其生长过程中,深受虫害威胁,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玉米螟,本文中,笔者便探究了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详情如下: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国内各地气候分明,南北差异严重,玉米螟从北到南发生的频率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最后一代成熟的幼虫喜欢在作物的茎秆、穗轴和根茬内越冬,有些则在杂草的茎上越冬,作物之中越冬虫量最大的当属玉米秸秆。

来年春天万物复苏,越冬的幼虫们也开始苏醒,陆续化蛹且逐渐长出翅膀。

成虫多在交配前夜羽化,成虫飞行能力很强,有一种对光靠近的习性,也是生物应激的正常反应,在交配后的第二天开始产卵。

雌蛾喜欢把卵产在株高50cm以上的植物上,普遍为玉米、高粱叶背两侧,偶尔在茎秆上。

每只雌虫平均产卵400粒左右,共10块-20块卵块不等,产卵期共计7-10天。

一般情况下,玉米螟幼虫的成长过程相对复杂,具体可分为五个阶段,且前三个阶段的玉米螟幼虫处于潜藏状态,只在地下活动;当其幼虫成长到第四阶段之后,开始钻出地面,危害庄稼。

从特性上分析,玉米螟幼虫本身具备趋光、趋湿、趋糖等特性,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农户会利用玉米螟幼虫的特性来进行灭杀虫害。

基于以上特性,玉米螟幼虫通常在孵化后更多会选择心叶、茎秆、花丝、穗苞等湿度、含糖量较高且便于隐藏的部位定居。

当孵化的幼虫完全成长为成熟体后,会在居所附近化蛹。

在北方,春播是第一代玉米螟的产卵期,幼虫孵化后取食卵壳后随风飘落在附近植株后爬行至玉米喇叭口处取食未展开的嫩叶。

在玉米雄穗的打苞期幼虫发育多在第四阶段,喜在苞内取食,之后随雄穗的抽出脱离叶心丛,此时多为第五阶段。

第二代幼虫产在花丝盛期,幼虫多食花粉或花药,发育至4-5龄后取食雌穗子粒。

故而第一代危害程度最大,成活率也最高,但近来有些地方二代玉米螟危害程度逐步超越第一代。

由于越冬的第一代存在差异性,不同的环境条件与不同的寄主,玉米螟有世代重叠的现象发生。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玉米螟是一种对玉米等作物危害较大的害虫,其发生规律对农作物的种植和防治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玉米螟的发生规律1. 发生季节: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生长期内发生,其主要活动期在玉米苗期至玉米抽雄期,这段时间是玉米螟危害最严重的时期。

2. 发生地点:玉米螟主要分布在气候温暖、湿度较高的地区,且喜欢在植物茎、叶和果实内寄生和危害,如果不及时进行防治,将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3. 发生规律:玉米螟主要以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形式存在,其中以幼虫对玉米的危害最为严重。

在玉米生长季节内,玉米螟的卵会在玉米叶片上产卵并孵化,幼虫则通过啃食叶片内部,导致玉米生长受损,从而降低玉米产量。

二、玉米螟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如蜂类)和天敌昆虫来进行生物防治,以降低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和危害程度。

还可以通过施用一定的生物制剂来控制玉米螟,例如使用昆虫病毒、细菌等,对玉米螟进行有效防治。

2. 农艺防治:采用合理的农艺措施来减少玉米螟的危害,如在玉米间套种花生或大豆等,以减少玉米螟的寄主,从而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

3. 化学防治:在玉米螟大量繁殖、危害严重时,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来对玉米螟进行有效防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应该在害虫密度较高时使用,并且需按照相关规定使用农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4. 栽培抗性品种:选择抗玉米螟的玉米品种种植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式,可以减少玉米螟对玉米的危害,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5. 合理施肥:适当施用有机肥、化肥等,保持玉米生长健康,提高玉米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玉米螟是玉米等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的了解是农作物种植和防治的关键。

只有深入研究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障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希望通过对玉米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的介绍,能够提高人们对该害虫的认知,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螟的危害。

亚洲玉米螟雄蛾田间分布发生规律及诱捕技术研究

亚洲玉米螟雄蛾田间分布发生规律及诱捕技术研究

中国园艺文摘 2018年第5期亚洲玉米螟雄蛾田间分布发生规律及诱捕技术研究曲洺伯1,陈日2(1.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00;2.吉林农业大学 农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摘 要: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是甜玉米田中主要害虫之一。

试验利用性信息素技术在田间不同位置放置中捷四方干式诱捕器(立杆)对玉米螟雄蛾的诱集量;不同寄主田放置中捷四方干式诱捕器(立杆)对雄蛾的诱集量;不同类型干式诱捕器、性诱芯的匹配在甜玉米大豆田间的诱集量;不同类型干式诱捕器与自制诱捕器对不同寄主田诱集量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在6月中旬~7月上旬,利用中捷四方(立杆)干式诱捕器诱捕亚洲玉米螟雄蛾,在甜玉米田边缘处0 m位置与田中心处300 m位置的玉米螟雄蛾种群数量最大;利用中捷四方(立杆)干式诱捕器诱捕亚洲玉米螟雄蛾,发现在大豆田、水稻田、蔬菜田和高粱田诱捕到的数量比甜玉米田多。

这表明大豆、水稻、蔬菜和高粱4块寄主田是玉米螟首选栖息地,甜玉米田是比较好的栖息地;8月中旬甜玉米大豆田中捷四方干式诱捕器(立杆)诱集效果最好,绿橡皮性诱芯比牙签式性诱芯的诱集效果好;6月上旬~6月下旬,不同寄主田内干式诱捕器诱集效果依次为三角板黏胶、14 cm制式、中捷四方诱捕器(立杆)、10 cm制式、6.5 cm制式诱捕器。

关键词:性信息素技术;亚洲玉米螟;干式诱捕器;性诱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是我国玉米上的第1大害虫,分布范围广、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

据报道,一般年份减产10%~30%,严重时受害株率高达90%以上[1]。

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

此虫以幼虫蛀茎为害,被害植株茎秆组织遭到破坏后,影响养分和水分的输送,导致穗部发育不全、籽粒灌浆不满或植株茎秆折断,造成减产[2]。

目前,我国防治玉米螟的方法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防治是一种药性强、残留时间较长的防治方法,但效果十分明显,有多种化学药剂可以使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