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人民日报社论

合集下载

人民日报2011年8、9月社论

人民日报2011年8、9月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勿忘国耻共襄复兴——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2011年09月19日04: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可能导致一个国家在悲惨沉沦中亡国灭种,也可能激发这个民族在危难之际觉醒和奋起。

80年前的九一八事变,就是这样一个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的大事件,是日本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重要步骤。

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东北父老乡亲成了亡国奴。

这一事件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令侵略者想不到的是,这一事件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历经列强蹂躏的中华民族,已经在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中国的嚣张野心中彻底觉醒和顽强奋起了!纵观近代以来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悲壮历史,这一次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更意味着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实现了全民自觉的重大转折。

促成实现这一重大历史转折的,正是诞生于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团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这个在成立第二年就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新生力量,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提出“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张,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反对不抵抗政策。

其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阶层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最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载入了史册!审视80年前这场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回望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浴血奋斗的14年,上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矢志不移的艰辛探索,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能够担当历史使命的坚强领导,必须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必须以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为坚实基础。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贴的近才会走得远连日来,广大群众欣喜地看到记者编辑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村边田头的身影,听到新闻报道带来的劳动之声、百姓之声和基层之声。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话,也是他作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大地?现实就是大地,群众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天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

只有深入基层,才不会坐井观天;只有走进基层,才能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胸中有大局,笔下出精品,写出一篇篇“顶天立地”的报道、写出“让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道。

新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根本上是为了解决“为了谁,依靠谁,你是谁”的问题。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基层实践是新闻的第一现场第一源头,人民群众是新闻的第一坐标第一主角。

只有扎根基层沃土,置身火热实践,新闻作品才能更具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有少数记者没有“与大地贴得更近”,写出来的报道不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是“贴近网络,贴近电话,贴近材料”。

现在有一种怪现象:大报跟着小报走,小报跟着网络走,网络跟着微博走……有的记者因热衷于网上喧嚣热闹而迷失了方向,报道出现偏差;有的记者写稿子,靠鼠标点点,电话打打,材料抄抄……通讯手段的现代化给记者带来了工作的方便,但是我们应该懂得“每一种对方便的礼赞,都要警惕它是否只是懒惰的借口”。

一位外国摄影记者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摄影和文字报道都是一个道理,其采访距离与报道质量有密切关系。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是前提,“转”是关键,“改”是目的。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只有当“走”变为记者采访的自觉行为、变为一种采访习惯、变为记者个人性格的时候,我们才能收获到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命运。

人民日报社论部分

人民日报社论部分

人民日报社论部分
人民日报社论部分是指该报在社论版面上所发表的一系列评论文章。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人民日报的社论部分是传达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宣传党的主张、指导舆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渠道。

人民日报社论部分通常反映党和政府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对一些具有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的问题发表评论。

社论部分呈现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思路,强调了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解释了党的政策举措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人民日报社论部分的文章通常以中央政府的命令性的口吻发表,以明确的主题、笔触强烈的语言表达,力求将中央政府的决策引导直接传达给全国人民。

社论部分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旨在传达中央政府的指导思想、思路和政策,引导人民群众的舆论,关注国家大事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总结来说,人民日报社论部分是一种权威的宣传工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导向性,用以传达中央政府的决策思路和指导方针,引导社会舆论,为全国人民提供思想指引和政策方向。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全)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全)

2011年人民日报社论(1-10月)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5)人民日报社论:汇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6)人民日报社论:凝聚科学发展的共同意志 (7)人民日报社论:共同谱写科学发展壮丽篇章 (9)人民日报社论:万众一心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0)人民日报社论: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 (11)人民日报社论:用奋斗为民族赢得新光荣 (12)人民日报社论: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13)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 (14)人民日报社论:建设更加富饶祥和的新西藏 (17)在铭记历史中汲取复兴力量 (18)勿忘国耻共襄复兴 (19)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0)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21)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元旦献词《人民日报》(2011年1月1日01 版)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

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

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

最新人民日报社论两则(7月10日)

最新人民日报社论两则(7月10日)

人民日报社论: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2011年07月10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

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

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

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范荣康:呼风唤雨的人民日报社论

范荣康:呼风唤雨的人民日报社论

范荣康:呼风唤雨的人民日报社论发布时间:2011-05-06 10:58 作者:范荣康口述、袁唏字号:大中小点击:4379次呼风唤雨的人民日报社论之:放卫星大炼钢铁放“卫星”1958年8月17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戴河举行,一般称这次会议为“北戴河会议”。

北戴河会议号召全党全国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还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会议把1958年钢产量的指标翻了一番,年初定的是500多万吨,此时已过了半年多,指标却翻了番。

毛泽东这时的雄心是,不仅要超过英国,还要同苏联,美国竞赛,他在这次会议上就说过:“苏联将变成两个美国,中国将变成四个美国。

”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发表了配合宣传会议精神的文章,其中有中共中央办公厅刘西瑞写的一封信,题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北戴河会议后,中央书记处几乎每天晚上开全国电话会议,贯彻大跃进精神,报社一般是派报社负责工业报道的聂眉初同志去听会,我记得她说会议多是彭真和薄一波主持,总书记邓小平有时也参加。

聂眉初传达的也多半是彭真和薄一波的讲话。

全国的“大跃进”也越搞越热火,9月16日的新闻说,9月15日这一天里,河南全省的土高炉日产生铁18693.92吨,其中禹县、鲁山、宝丰、临汝、信阳、登封、商城、博爱等八个县的日产量都在千吨以上。

领导指示我要写一篇社论表示祝贺。

对这些数字我有些疑问,河南地方大,去调查也很难搞清,我没有去河南而是打电话给冶金部生产技术司,问一天产万吨有没有可能,质量合不合格,并问生产这么多铁要多大的炉子、要多少个,还问了怎么运输、怎么计量等问题。

冶金部的同志回答说,小高炉生产铁不难,炉子多,干的人多就产量高;含硫高的熟铁、可以炼钢,含硫低的可做一般农具;至于产量嘛可以估计,用运输车辆、炉膛大小都可以估算出来。

听了冶金部同志的回答,我心里有了底,认为数字不会有假,就动笔写了社论,题为《祝河南大捷》,9月17日发表。

我在社论中写道:“‘事在人为’,‘人定胜天’,这虽是老生常谈,但那时却是普遍真理。

人民日报社论高三作文时评类范文

人民日报社论高三作文时评类范文

1.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美学家朱光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

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

”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由此方悟,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成钢,达到精妙境界。

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

回首前尘,历历在目。

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

桥何名欤?曰奋斗。

”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

诚然,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

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

那不是海,是泥潭。

”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

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畏葸不前。

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

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

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

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其实,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看似高山,实际上不过是座小山丘。

能否迈过去,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拿出攻坚克难的意志。

《史记》曾载,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一块石头误认为是潜伏的老虎,于是弯弓射箭,箭镞居然深陷石头之中。

等知道是石头之后,却始终无法再次以箭穿石。

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射箭之时的意志,是否一往无前、绝不退缩。

李白由此感慨道:“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意志坚定与否,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不可否认,一些困难并非能轻易克服,但没有尝试过,怎会知道到底能不能克服呢?不试,半点机会都没有;试了,至少还有机会。

人民日报2011年5.4摘要

人民日报2011年5.4摘要

用奋斗为民族赢得新光荣(社论)——庆祝“五四”青年节《人民日报》(2011年05月04日01 版)一切着眼未来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将节日的祝贺寄予全国各族各界青年,也把殷切的期待赠与亿万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

作为现代中国的青春记忆,“五四”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更蕴藏着发展变革的时代要求。

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今年“五四”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点希望,既是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待,更从时代视野和国家未来的高度,指出了当代青年的发展方向。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青年的奋斗,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从救亡图存到矢志复兴,回首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在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和发展进步中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青春乐章。

实践充分证明,青年始终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的奋斗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创造永恒的青春、书写不朽的篇章。

从旧中国的风雨飘摇到新中国的举足轻重,在青年的奋斗与奉献中,社会主义中国以迅疾的脚步融入世界发展潮流,重返世界舞台中心。

然而,历史的成就并不意味着一路坦途,相反,社会的发展始终与风险挑战相伴。

处在关键时刻的中国,必须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对当代青年来说,不断从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寻找方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贡献力量,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成就事业、实现价值的必然选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胡锦涛总书记的三点希望,正是着眼于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必由之路。

《人民日报》版面内容分析

《人民日报》版面内容分析

《人民日报》版面内容分析摘要:本次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人民日报》版面内容。

整个样本是《人民日报》2011年-2013年连续三年每年五月的报纸,共93 天1408 个版面的报纸。

本次研究采用了传播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内容分析法,对样本中的所有版面内容进行了分析。

为了方便研究,笔者使用了人民网上的《人民日报》,即《人民日报》的网络版。

这些页面对纸质版《人民日报》全文照登,与纸质版报纸几乎完全相同。

关键字:人民日报变量分析一、研究的设想和目标内容分析法是能全面分析媒介内容、较少主观干预的科学研究方法。

本研究希望藉此对《人民日报》近三年来版面内容的外在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希望在此基础上考察《人民日报》近几年的变化,并用量化的方式对此进行度量。

近年来,我国的媒介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传统媒体在监视环境、宣传整合、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并且受到受众的青睐,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舆论力量。

新兴媒体在媒体竞争中与传统媒体不断交手抗衡,争夺受众眼球,两者相融共存的趋势也渐露端倪。

那么,在这种新的媒介生态中,《人民日报》怎样的版面内容,深入地影响全国的信息和意见市场?二、研究的说明根据本次研究样本的选择采用了非概率抽样中的判断抽样技术,选择了2011年5 月、2012年5 月、2013年5月三个月的《人民日报》。

5月是不平凡的一个月,国内出现了不少值得回顾的社会现象。

无论是社会、政治、法律,还是经济、文化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动。

它们共同作用于整个社会,塑造着身处其中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总体来看,我国在应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时,做出了不少令人称赞的举措,主要体现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逐渐苏醒和壮大。

三、研究设计和实际操作本次研究设定了三个变量1、各类版面数量本研究将《人民日报》的各类版面进行分类,有些直接按照报纸上页眉位置的版面名称作为该类版面的名称,有些则适当的把几个内容相近的版面归为一类,比如把“文艺评论”、“文艺纵横”、“作品”、“副刊”归入“文艺”类版面。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2001-2013年)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2001-2013年)

迈进光辉灿烂的新世纪(2001年)新世纪到来了!全世界人民张开双臂,迎接人类历史的又一个新纪元。

抚今追昔,我们感慨万千;展望前程,我们心潮澎湃。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波澜壮阔,风雷激荡。

这是殖民主义体系全面崩溃、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风起云涌的百年,是社会主义诞生、发展并经历曲折斗争的百年,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的百年。

上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空前;下半个世纪,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全世界人民在艰难中跋涉,在求索中奋进,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新生,在社会变革和科技革命中发展,创造了以往时代无可比拟的新的文明。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大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悲壮而又辉煌的篇章。

从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蹂躏践踏,到2000年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100年间,封建王朝坍塌,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诞生,土地革命兴起,抗日战争胜利,三座大山倾覆,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成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纪之交,放眼祖国万里河山,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我们正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豪情满怀、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

此时此刻,我们不会忘记在百年峥嵘岁月中祖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我们不会忘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这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他们代表着中国历史前进的三个时代,他们的伟大思想、崇高品德和不朽业绩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亿万人民继续奋发前进。

我们也不会忘记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英勇奋斗、为国捐躯的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

他们的奋斗牺牲与20世纪中国人民气壮山河的斗争、光耀千秋的伟业同在。

20世纪,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巨大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和新闻宣传机构,多年来一直以鲜明的立场和权威的发言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从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政策部署和治国理政的思路。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社论中,人民日报强调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性。

社论鼓励人民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

人民日报认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物质富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可能。

社论强调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鼓励人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社论呼吁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人民日报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此外,人民日报的社论还关注了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社论强调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呼吁人民保持警惕和冷静的头脑,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原则。

人民日报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通过阅读人民日报的社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人民日报的社论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文件,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贯彻社论精神,积极践行党的主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

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2011年07月01日00.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把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党的90华诞之际,回首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80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无不倍受振奋、倍觉自豪、倍感光荣。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广阔道路,更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1—2011。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震古烁今的三个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这三个转变,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境遇,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这确实是一个绝大的变化,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

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90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理论勇气,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伟大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回答:以历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题,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社论的内容和意义。

元旦社论是中国共产党主办的人民日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元旦之际,人民日报都会发布一篇社论,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展望未来,向全国人民发出动员号召和激励,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意义。

自1949年建国以来,人民日报一直是中国的官方喉舌,向全国人民传递党的政策,反映国家的大事和民生的关切,是中国党和政府宣传政策的重要渠道。

每年元旦社论都是人民日报的重要篇章之一,承载着国家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人民的期望,是中国每年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此,它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意义。

首先,元旦社论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

社论会回顾过去一年取得的进展和成就,分析党和政府的政策实施情况,并评估其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例如,社论可能回顾过去一年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这些总结有助于激励人民,鼓舞他们继续前进,同时也可以评估政策的成效和问题,为未来工作提供参考。

其次,元旦社论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它会提出党和政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情况。

社论会指出当前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分析对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元旦社论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论会提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明确下一年的目标和任务。

它可能会强调继续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社论还可能提出加强内外交流合作,促进稳定发展的措施,并鼓励人民为实现党和政府的目标而努力。

从这些角度来看,历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对党和政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激励人民、稳定社会、促进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全面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并展望未来,为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倡导。

人民日报三篇社论

人民日报三篇社论

人民日报一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贯彻习近平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精神所有的结束,都是新征程的开始。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全党要以此为起点,在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进”。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作出了全面部署。

变化是最扎实的答卷,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

通过一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精神上补了“钙”,“四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探索出了有效途径,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

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从严治党,才能使党始终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

从严治党必须具体而不是抽象、认真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这是这次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

这些启示和经验,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显现出来。

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

作风有所好转,“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

现在,广大干部群众最担心的是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最盼望的是形成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

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人民日报社论(2015—2016)

人民日报社论(2015—2016)

人民日报社论:新开局要有新作为涓涓的细流,可以汇成壮阔的大海;平凡的脚步,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当时针指向2016年,我们情不自禁瞻望新的一年,又憧憬“第一个百年”梦想实现的灿烂阳光。

今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

回首过去,我们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我们步伐坚定。

过去一年,“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硕果累累。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13亿中国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功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稳步推动结构性改革,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中国号巨轮以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矫健身姿劈波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经济增长领先全球,从严治党正风肃纪,“三严三实”深入人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9·3阅兵”气势恢宏,2022年冬奥会成功申办,亚投行改变国际金融格局,“一带一路”书写合作共赢篇章,中国人民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昂首阔步,为深刻变革的世界增添正能量。

一年的奋进,证明我国经济完全能够在更大体量上持续发展,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源;一年的努力,为“十三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为决胜全面小康积累了更好位势。

2016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改革抓住机遇、用创新应对挑战,将改革发展和复兴之路推进到一个新境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今天,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持续推进,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心民心同频共振,干事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改革发展共识深度凝聚。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指明了路径。

“时和势都在我们这一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结构性改革撬动发展全局,让创新成为发展第一驱动,把发展的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我们就能走好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程”。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历年社论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1948年创刊以来,人民日报一直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声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贡献了更为重要的力量。

人民日报的社论在中国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从国防
建设到科技创新,从社会稳定到环境保护,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是国际事务,人民日报的社论一直在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指
导意义和重要参考。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进程中,人民日报的社论始终不渝地
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

在经济改革过程中,
人民日报的社论为我国深化经济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帮助我
国经济切实实现了跨越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人民日报的社论深刻探讨了中国文化建设在当
代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为中国文化推广和国际传播提供
了重要力量。

在国际事务方面,人民日报的社论充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创
造力和时代使命,为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新时代下,人民日报的社论也在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

新时代需要我们坚定信仰、奋发进取,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新发展中不断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

总之,人民日报的社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重要节点都有着重要作用。

各级干部以及全国各行业都可以从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学习到重要思想和方向,来指导和推进中国的发展进程。

我们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努力下,中华民族将创造出更加繁荣富强的明天。

新闻与新东北文化形象的关系探讨——以2011年《人民日报》为例

新闻与新东北文化形象的关系探讨——以2011年《人民日报》为例
[ 2] 新时代的文化形象 � � � 地方文化形象� "
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 " 形象 " 作为"注意力 经济 " 的重要元素受 到广泛而深切的关 注��� 在此背景之下, 地域形象塑造与构建日渐成为区域 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备受关注� 而 文化形象则作为区域魅力的深层表现被大众传媒
第 27 卷第 4 期 � � V l . 27, N .4 � � � � � � � � 2� 01 � 3 年 8月 � J a l fB a ic h e gN a lU i e i A g ., 2 01 3
新闻与新东北文化形象的关系探讨
� � �以 201 1 年� 人民日报 文学院, 000; 2. 镇赉县第三中学 , 300) 吉林 白城 1 37 吉林 镇赉 1 37
[ 3] 以各种形式加以塑造�
重塑地方 文化形象的渠道 多种多样, 在这 当 中, 新闻因其具有可传递性, 共享性, 可塑性等特性 而成为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 尤其是以最古老的媒 介� � �报纸为传播工具的报纸新闻, 具有举足轻重
收稿日期 : 201 3 - 0 3 - 03
:� 1 97 4 � ) � , � , : ; 1 967 ) , �,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 � ���� � �� ( � ��� ��� � � � � � 基金项目 � � : �� � � � � 201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 2] D 291 ) �
" 东北大振兴, 为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 难得的机遇� 但振兴东北绝不只是单纯的工业振 兴和经济振兴 , 而是一项包括政治, 经济, 文化, 教 育, 科技等在内的系统工程 , 是整个社会事业的全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人民日报社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党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三批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

正在召开的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全面部署。

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的精神,精心谋划,周密组织,务求实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党执政50多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了党的先进性。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赋予党的先进性新的时代内涵,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先进性开启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人民日报1—7月社论+其他评论

人民日报1—7月社论+其他评论

人民日报社论: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009年04月06日19:50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4月6日电4月7日人民日报将发表题为《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论,全文如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是涉及13亿人的重大民生工程。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经过两年多的制定修改完善,通过各种形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吸纳各个方面尤其是普通群众的建议,最终定稿。

这一意见汇集众人智慧,反映群众意愿,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科学发展观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实践,标志着十七大提出的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迈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全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还不相适应,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缓解和克服“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从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水平出发,借鉴国际经验,走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

《医改意见》确立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框架和长远目标,绘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宏伟蓝图,明确了今后三年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抓好五项重点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使群众“看得起病”;通过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努力使群众“少生病”;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使群众“看好病”。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的核心,是要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明确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把握机遇中迎接下一个十年(社论)——元旦献词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

历经了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的考验,穿越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波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巨轮驶入了新的历史航道,13亿人民迎来了下一个十年。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2010年的中国写下了精彩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开拓进取,战胜了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巨大活力,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中,“十一五”铺下了厚重基石。

过去五年里,我们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

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进展。

通过实践,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为我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

回首上一个十年,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下一个十年我们如何作为,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关系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成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新格局中的地位。

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我们才能在把握机遇中成就下一个十年的辉煌。

从国际看,未来的十年我们依然可以大有作为。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这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准确把握这些特点,不断培育发展新优势,增强参与引导能力,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我们就能够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中发展壮大自己,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争取更大国家利益。

从国内看,未来的十年我们必须更加奋发有为。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掘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努力在更长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判断。

牢牢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是应对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适应世界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由之路。

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

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和谐稳定;注重把维护中央权威和发挥地方积极性统一起来,努力增强政策执行力和发展活力;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在坚定不移推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力量。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要面对不同的情势,承担不同的使命。

在2011年这个伟大的开局之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以新的业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进。

人民日报社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新年伊始,世界再次瞩目中国。

这次见证的不仅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奇迹,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跨越。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从制度上、法律上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保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取得的重大成果,其立法任务之重世所罕见,克服困难之多前所未有。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共同纲领》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奠定基石,到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坚定不移的方针加以确定;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到十六大以来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凝聚着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心血,闪耀着几代立法工作者的智慧,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期望。

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用了几百年走完的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验弥足珍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靠的是我们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靠的是我们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此统一思想认识、确定立法思路;靠的是我们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既注意借鉴国外的有益之处,又不简单照搬照抄;靠的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体现人民共同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靠的是我们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维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权威地位,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促进法律体系的科学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社会实践永无止境,立法工作要不断推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要求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立法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立法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创新立法工作思路,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加强立法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立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要把修改完善法律和制定配套法规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迈出新步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完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体系的形成,对法律的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法治的种子根植于广大人民心中,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来之不易,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进取,在完善法律体系上实现新进展,在法律实施上取得新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人民日报社论: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第八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这个一号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新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系统谋划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含金量高,指导性强,必将对我国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主要江河防洪能力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

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去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