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一讲 技法四 利用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运用学习教材PPT课件
“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 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 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 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是高考 地理十项能力要求之一。
案例 1: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 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 8 日19 时 。回答 1—3 题。 170° 160° 160° 170°
这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应该是:
① 根据文字或图像资料,分析、提取 有效信息,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
② 运用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 征的原理,分析特定区域自然和人文地 理方面的具体状况,明确该区域的优势 和劣势条件。
③ 运用“因地制宜” 和 “区位要素”等 原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合理安排生产 活动。 ④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对 劣势条件进行治理、改造的措施。
② 日界线 —— 可确定日期的变更 和时间的早晚。 ③ 经 线 —— 经线上的度数是计 算区时的依据;还有助于了解大致 的区域范围。
案例 2: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农业区的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3 题: 1、该类农业区所在 的地形属于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 答案:A
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运用
特级教师 张 兵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 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理性知识,是前 人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理论概括。 地理原理主要有地理事物特征的 形成原理,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变 化的原理,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 原理等。
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地 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 系和必然趋势,是地理分布、地理 演变、地理关联知识的深化与发展。 地理规律主要有分布规律、运 动规律、变化规律、联系规律等。
2、与长江中下游相比,该类农业区农业生 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答案:B 3、该类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水土流失的治理 B、酸性土壤的改良 C、荒漠化的防治 答案: C D、河流的综合治理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核心专题突破 专题六 自然地理规律 第一节 地球运动规律
[思路启迪] 图示照片是什么景观? [获取信息] (1)从文字中获取信息:“广袤草原”为“热带 稀树草原”。 (2)从图中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7 月日出东北,1 月日出东南。 [答案] (1)D (2)C
[探究追问] 上题中湖泊以南地区( ) A.7 月份,受上升气流影响,降水较多 B.1 月份,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 C.7 月份,下沉气流为主,天气干热 D.1 月份,上升气流旺盛,多对流雨
(2)日照图题目的时间计算 首先,在日照图上找出地方时为 0 时、6 时、12 时、18 时的 地点或找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等(具体见 下图);其次,计算出所求地点与已知地点的经度差或时区差;最 后,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进行计算。
[举一反三] (2015·安徽省蚌埠市测试)按照“闰秒”机制,科学家们确定, 在 2015 年 6 月 30 日将再度给钟表额外增加 1 秒钟时间,即在世 界时(格林尼治时间)6 月 30 日 23 时 59 分 59 秒后增加 1 秒,届时 会出现 23 时 59 分 60 秒的特殊 现象。下图示意实行“闰秒”当 日,世界各地调拨钟表的日期和 当日日出时间的情况。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答案] B
2.钟表调慢 1 秒钟,受其影响最小的是( ) A.航天领域 B.网络通信 C.日常生活 D.军事活动 [解析] 钟表调慢 1 秒钟,对航天领域、网络通信、军事活 动对时间精确度要求高的部门影响大,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小, C 对。
昼夜长短状况
日期
全球昼夜平分
春分日(3 月 21 日)或秋 分日(9 月 23 日)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 极圈内极昼,南半球相反
夏至日(6 月 22 日)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 冬至日(12 月 22 日)
第二部分 第一讲 技法五 利用地理原理
农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然区位(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 自然区位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区 地形 市场、 位(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及素质、技术 市场 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及素质、技术) 资源(原料和动力 、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资源 原料和动力)、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原料和动力 政策、环境、个人偏好、 政策、环境、个人偏好、工业惯性 铁路钱的区位:地形、地质、自然资源、经济、 铁路钱的区位:地形、地质、自然资源、经济、科 技等。港口的区位:水域条件、陆域条件、 技等。港口的区位:水域条件、陆域条件、经济腹 地、城市依托
7.下图为世界某平原上的历史名城示意图。读图,完成 下图为世界某平原上的历史名城示意图。读图, 下图为世界某平原上的历史名城示意图 (1)~(3)题。 ~ 题
(1)18世纪中期,当地开发资源兴起的支柱产业部门最可能是 世纪中期, 世纪中期 ( A.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 C.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B.旅游业 旅游业 D.乳畜业 乳畜业 ( ) )
(2)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国家政策扶持,港口服务功能多 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政策扶持 B.背靠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腹地广阔 背靠经济发达地区, 背靠经济发达地区 C.劳动力密集,旅游资源丰富 劳动力密集, 劳动力密集 D.河流提供了水源,内河航运条件较好 河流提供了水源, 河流提供了水源
)
(2)在阶段Ⅱ,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 在阶段Ⅱ 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 在阶段 A.市场 市场 C.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 B.劳动力 劳动力 D.原材料 原材料
)
[解析 解析] 解析
试题提供的信息:某跨国公司工业投资地域变化, 试题提供的信息:某跨国公司工业投资地域变化,
初中地理知识点串讲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知识点串讲技巧第一篇范文在地理教学中,串讲知识点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地理思维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从地理知识点的选择、串讲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初中地理知识点串讲技巧。
一、知识点选择1.符合课程标准: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关键知识点进行串讲。
2.联系实际: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3.突出重点:对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规律等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框架。
二、串讲策略1.逻辑线索法:按照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比较法:对比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地理规律,增强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掌握地理知识。
4.地图教学法:运用地图这一工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作业与测试: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进行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学生反馈: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美国的农业生产》一课为例:1.知识点选择:本节课重点讲解美国农业生产的区域特点、农业带的划分及农业生产技术。
2.串讲策略:a.逻辑线索法:引导学生从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入手,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区域特点。
b.比较法:对比美国不同农业区的生产特点,让学生理解农业带的划分依据。
c.案例分析法:以玉米为例,讲解美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及对我国农业的启示。
3.教学评价:a.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美国农业生产区域特点、农业带划分等方面的参与情况。
b.作业与测试:布置关于美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作业,进行测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c.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2020 地理 高考冲刺二轮 --技法一 利用地理规律
题型一选择题常用解题技法技法一利用地理规律1.技法领悟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高考常考的地理规律主要是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利用地理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1)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2)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述;(3)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进行作答。
2.增分策略(1)利用分布规律解题分布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如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冬季相反。
【典题试做1】(2018·北京文综,6~7)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周边地区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且风向为西北风;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热带太平洋洋面无低压中心生成。
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该高压系统为亚洲高压,中心气压高于1 060百帕,势力强盛;正常年份,亚洲高压在1月份时势力最强,因此该日最接近冬至日。
选项A正确。
答案(1)B(2)A(2)利用演变规律解题演变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4、5月在华南,6月在江淮,7、8月在东北、华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陆)。
高一地理第二册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第二册第一节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层现象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球的构造、地貌、气候、生态等内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关系。
高一地理第二册第一节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知识点: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轴心旋转,完成一次自转约24小时,造成了昼夜的交替。
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作椭圆形轨道运动,完成一次公转约36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2. 地球的倾斜和地球日照地球轴心相对其公转轨道面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称为地球的倾斜度。
这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日照时间的变化。
在夏至时,地球北半球接受到最多的太阳辐射,南半球则是冬至时。
而在春分和秋分时,全球各地日照时间基本相等。
3. 地球的季风及其影响季风是指由于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差异而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统。
亚洲季风最为著名,包括夏季季风和冬季季风。
夏季季风由洋流形成,带来了丰富的雨水,对亚洲农业产生了积极作用。
冬季季风则由陆地和大洋的温差引起,带来干燥的冷风。
4. 地球的自然地理区划地球的表层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七个自然地理区域,分别是北极区、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区和南极区。
每个地理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气候、植被和生态系统。
5. 地球的人文地理区划地球的人文地理区划是根据人类的活动和聚居特点进行划分的。
比较常见的人文地理区划包括城市、乡村、农业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人类活动和发展特点。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点,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理解地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这也为我们之后的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倾斜和日照、季风和地理区划等知识点。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对地球的特点和地理环境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建设美好家园。
让我们继续努力学习地理知识,深化对地球的认识。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解题技能技能1常见地理图表判读常考图4示意图教师用书
常考图4 示意图地理示意图的涵盖范围较广,图示形态多样,包括地理关联示意图、地理过程示意图、景观示意图,多能反映地理规律、原理以及地理过程的演变或各种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等内容,因此在高考命题中能够很好地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素养能力要求,故每年的高考题中地理示意图出现的频率都很高。
因此对此类图表应重点关注。
典例感悟典例4 下图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 D )A.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干流港B.深海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C.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D.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2)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 C )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B.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D.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读图指导】技法归纳1.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质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如下:2.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
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镇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
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1)扣准图示主题:图名可以直接显示主题,如下题“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着眼时空变化:过程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一定要着眼于图中的时空信息。
(3)抓住构图要素:根据图中箭头、数据或曲线变化、空间变化、阶段划分等要素,描述变化特点。
(4)分析变化规律①构建变化过程:依据图示信息,建立完整的变化过程或规律。
初中地理课堂知识点串讲技巧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知识点串讲技巧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自然地理知识,还包括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领域。
初中地理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培养其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知识点串讲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地理素养。
知识点串讲技巧1. 逻辑线索法逻辑线索法是地理课堂知识点串讲的基本方法。
教师需要从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梳理出清晰的逻辑线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例如,在讲解自然地理板块时,可以以地球的形成、地壳运动、气候系统等为主线,将各地理要素串联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2.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具体的地理实例来讲解知识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在讲解气候类型时,可以选取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典型地区,分析其气候特点和成因。
3. 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现象、地区或国家的差异,使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教师可以运用对比法来突出各地理要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时,可以对比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的资源、交通、政策等因素,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图像辅助法图像辅助法是通过地图、图片、图表等视觉材料来辅助讲解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图像辅助法展示各地理要素的分布、联系和变化,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
例如,在讲解世界地理时,可以利用世界地图展示各国家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信息。
5. 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地理课堂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观测、调查、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调查,了解植物的分布、种类和生态环境等。
初中地理课堂知识点串讲技巧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点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点第一单元地球
第一课讲的是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只要读一读这本书就知道了。
你可以知道人们理解
地球的几个重要过程,如第5页图1.2所示。
第二课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这个很重要,这个学不好,以后就费尽
只要理解经纱和纬纱的概念,就会记住第7页的图1.31.4。
经纬度应该能够识别出地图上的度数、北纬、南纬、东经和西经,以及最大值是多少。
图1.5一定要背诵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以及中、高、低纬度的概念。
1.61.71.8我必须回去。
看看经纬网就知道了。
第三课地球的自转背背概念就行,但11页的图1.13一定要背下来。
第三课地球公转的概念是可以的,但第16页和第17页的图1.17和1.19必须记住。
第二单元地图
第一课是方向。
只需了解规模。
第23页底部的数字将被记住
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记概念,记住那6个地形就ok了
第三单元海洋与陆地
第一课海陆的分布,记那8个球,会画大洲轮廓图,知道洲和洲的分界线,知道四大
洋的面积
第二课海洋和陆地的面貌仍需记住这个概念。
记住第38页下面的数字,第39页的中
间数字和第35页的图3.4。
第三课,还是背概念,和42页的下面那4幅图,和43页的板块图这个经常考,火山
和地震带背背,记44也的图3.15
这就是全部。
第四单元不会被测试,其余的也不会被测试。
记住这些,你必须背诵它们。
记住这句话,你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老高考地理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2部分1技法2 地理规律原理活应用
方法1 方法3
规活活用用时地律空理分演进布化规规行律律 分析。沙嘴的扩张、蚀退与黄河入海的水量和沙量关系密
第二部分 解题技法指导
技技法法二 二切地地理理。规规律律当原原理理沉活活应应用用积作用加强,泥沙淤积,沙嘴扩张;当侵蚀作用加强,沙
第二部分 解题技法指导
方法3 活用地理演化规律
第方二法部 3嘴分活用解地退题理技演缩法化指规导。律 图示南部沙嘴急剧蚀退,说明河流挟带泥沙减少,海浪、
方法3 活用地理演化规律
方法3 活用地理演化规律
一技、法选 二律择题地解理的题规技律时法原理—间活—应聚用焦、轻松空选择间的五大、技法因果等从属关系;③运用地理规律,做出合理的
一、选择题解题技法——聚焦轻松选择的五大技法
判断。
01 方法1 活用时空分布规律
时空分布规律主要有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空 间分布规律、气温和降水空间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空间分布规 律、城市空间结构分布规律、农业地域类型空间分布规律等。利用 时空分布规律解题,要做到:①在脑海中能清晰地呈现时空分布规 律,如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②能把握空间分布的精确定位及季节 变化的精准节点,如高低纬地区雪线位置的变化;③注意普遍规律 中存在的特殊性,如接收太阳辐射的最多、最少区等。
03 方法3 活用地理演化规律
地理演化既有自然演化过程,如河流地貌的演化、气候的演 化、湖泊的演化、植被的演化等;也有人文演化过程,如人口增 长、城市化过程、工业结构变化、农业发展变化等。
自然演化过程往往具有长时间、大尺度的特点,地貌的发育、 气候变化、湖泊的演化等往往要经过上万年。解答此类问题,要运 用整体性的地理思想,如河口水深的变化趋势预测,需要综合考虑 流域内人类活动、沉积物来源、流水沉积及侵蚀动力、沿岸地质构 造运动的变化等。
高考地理二轮三维设计 第二部分 第一讲 技法五 利用地理规律课件
第六页,共6页。
第二页,共6页。
(2)演变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 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 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4、5月在华南,6月在江淮, 7、8月在东北、华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陆)。 2.利用地理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sīlù) ①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 围;② 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述;③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 题进行综合分析;④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B.巴西高原热带草原进入旱季
C.南极(nánjí)地区科学考察进入最佳时期
D.地中海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导] (1)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 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入手进行分析。从图中可知60°N以南冷暖气 流相遇形成锋面雨;H处为高空气流被迫下沉形成的高压;P为 从副热带高压带吹向副极地(jídì)低压带的西风带,在北半球为 西南风。E到H是从高纬向低纬,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为热量 。(2)解答此题应依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从图中可知各 气压带位置偏南,因此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由此 可知C正确。
第三页,共6页。
[例] 下图是沿某经线所作的大气运动(yùndòng)形势图,读 图回答(1)~(2)题。
第四页,共6页。
(1)有关图中大气运动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气流为西北风
B.E处的降水多为对流雨
C.H处因热力作用形成高气压
D.E到H自然带更替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2)图示时段
()
A.我国东北地区昼长夜短
第一页,共6页。
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 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1.常见的地理规律主要有: (1)分布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 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如世界气温 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 冬季相反(xiāngfǎn);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最高气 温出现在7月份的撒哈拉沙漠)。
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和答题技巧
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和答题技巧高中地理的学习规律地理事物和现象是纷纭简单的,但它的发生、演化和分布是有肯定规律的。
组成地理环境的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联系。
只要把握了这些规律,那么对于地理学问的学习巩固、深化及其应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学起来也就简洁得多了,下面就其所探讨的规律性谈一下自己的生疏。
一、地理形成的因果规律。
在地理课中我们通过阅读观看就会发觉,地理事物的形成规律、因果依属关系一般存在。
我们要擅长启迪同学通过由因导果、由果索因的方法,具体总结它们的因果规律。
例如自然资源,其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地质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受地矿规律的制约。
由于成矿是在地质时期中的岩浆活动或地表物质的分异过程中进行的,因而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岩浆活动或与地理环境的特点有关:有色金属总是分布在岩浆岩地区,煤和石油总是分布在沉积岩地区。
农业资源分布也具有地理的规律性,它的形成受地表水热条件的影响,受自然界水平分异规律的支配,在不同的地带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擅长分析地理成因、因果规律,就能巩固分布学问、避开死记硬背,把握学问时就会得心应手。
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气中,饱和水汽、动力和分散核是兴云致雨的必备条件。
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规律是:上升气流或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易于分散,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或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分散,降水机会较少。
不难理解,在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终年以上升气旋为主,形成赤道多雨带和温带多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少雨带,终年以下沉气流为主,则形成副热带少雨带和极地少雨带;西风带来充分降水,信风则往往使天气晴燥;暖温气流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稀有;气旋过境时消灭阴雨天气,反气旋过境时天气晴朗等。
这些规律的形成为我们供应了一个必定的识记条件。
二、地理分布的规律。
地理教学的主要一条是争辩地表肯定空间位置上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在地理教材中,分布的学问诸如段区和自然区的分布、人口和民族的人口的分布、地形和矿产的分布、气候和河湖的分布、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交通和城市的分布、工业和农业的分布,都各自显示出地理的规律性或地质的规律性,是地理特征的具体内容和依据,老师和同学肯定要充分运用好地图,这是把握地理分布规律和识记学问的最好方法。
初中地理课堂知识点串联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课堂知识点串联技巧第一篇范文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初中地理课堂知识点串联技巧。
1. 线索式教学线索式教学是一种以线索为主线,将地理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一条线索,引导学生沿着线索逐一探索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教师可以以地理位置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划分原则、各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和变更等方面逐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将地理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气候类型时,教师可以选择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让学生分析该地区气候形成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征。
3. 比较法比较法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知识点,帮助学生串联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地理知识点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解不同地形区的植被分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平原、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不同地形区的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
4. 地图教学法地图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地图来展示和串联地理知识点的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我国省级行政区划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各省区的地理位置、边界、邻国等,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各个省区的特点。
5. 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在讲解地形地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貌知识的理解。
地理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等多个领域,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教学,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串联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研究表明,甲、乙两地虽然位于同一纬度,但是其气 研究表明, 研究表明 乙两地虽然位于同一纬度, 候类型差别很大, 候类型差别很大,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B.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
A.下垫面 下垫面 C.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解析: 解析:第(1)题,当黄赤交角变为 °时,甲地的气候类型 题 当黄赤交角变为0° 不存在,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甲地的气候类型 不存在, 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纬 ° 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至40° ° 大陆西岸,进而判断甲地位于北半球。第(2)题,甲、乙两 大陆西岸,进而判断甲地位于北半球。 题 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 原因分别为受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的影响, 原因分别为受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因此造成 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 答案: 答案:(1)A (2)C
1.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 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 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常见的地理规律主要有: 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常见的地理规律主要有: (1)分布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 (1)分布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 分布规律 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 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如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冬季相反; 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冬季相反;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 在南极大陆,最高气温出现在 月份的撒哈拉沙漠 月份的撒哈拉沙漠)。 在南极大陆,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的撒哈拉沙漠 。
5.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深入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 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深入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 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深入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 作了各种模拟演示,读某理想区域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 作了各种模拟演示,读某理想区域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1)~(2)题 完成(1)~(2)题。
(1)在模拟演示中,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甲地的气候类 在模拟演示中,当黄赤交角变为 ° 在模拟演示中 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 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则甲地实际所在的半球及其气候 类型分别是 A.北半球 北半球 C.南半球 南半球 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 北半球 ( 热带沙漠气候 )
D.南半球 热带沙漠气候 南半球
(2)演变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 演变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 演变规律 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雨带 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推移的一般规律(4、 月在华南 月在华南, 月在江淮 月在江淮, 、 月在 推移的一般规律 、5月在华南,6月在江淮,7、8月在 东北、华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陆 。 月南撤, 月退出大陆 月退出大陆)。 东北、华北, 月南撤 2.利用地理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1)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 利用地理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 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 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 利用地理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 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 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2)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 述;(3)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 (4)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4)从乙地到丁地,沿线的地质活动情况是 从乙地到丁地, 从乙地到丁地 A.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多地震 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 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 B.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 位于板块内部, 位于板块内部 C.地势平坦,由风力堆积而成 地势平坦, 地势平坦 D.地表波状起伏,由冰川侵蚀而成 地表波状起伏, 地表波状起伏
[例] 读经纬网图,回答 ~(4)题。 例 读经纬网图,回答(1)~ 题 (1)若丁点的昼长为13小时 (1)若丁点的昼长为13小时,当乙点日出 若丁点的昼长为 小时, 时,丙点的地方时为 A.5∶30 ∶ C.7∶30 ∶ B.3∶30 ∶ D.18∶30 ∶ ( )
(2)一架飞机在甲地日出时飞往乙地,整个过程飞行员始终 一架飞机在甲地日出时飞往乙地, 一架飞机在甲地日出时飞往乙地 看到日出现象,到达乙地时当地时间为 时 看到日出现象,到达乙地时当地时间为7时,则飞行员始终 看到太阳位于飞机的 A.东南方 东南方 C.正东方 正东方 B.东北方 东北方 D.正南方 正南方 ( )
(
)
[解析 第(1)题,同一纬线上昼长相等,故乙点的昼长也是 解析] 解析 题 同一纬线上昼长相等, 13小时,其日出时的地方时为5∶30。此时,丙点的地方时 小时,其日出时的地方时为 ∶ 。此时, 小时 为7∶30。第(2)题,根据晨线的含义可知,晨线以东为白昼; ∶ 。 题 根据晨线的含义可知,晨线以东为白昼; 根据题意,乙地7点日出 则北半球为冬半年, 点日出, 根据题意,乙地7点日出,则北半球为冬半年,太阳应从东 南方向升起,故飞行员始终看到太阳在飞机的东南方。 南方向升起,故飞行员始终看到太阳在飞机的东南方。第(3) 题,根据时差可知飞机起飞时丙地为8∶00;丙地昼长为 根据时差可知飞机起飞时丙地为 ∶ ;丙地昼长为11 小时,则其当地时间 ∶ 日出 日出, 小时,则其当地时间6∶30日出,故飞机起飞时该
(3)某日丙地昼长为 小时,乙地昼长为 小时 分钟,一科 某日丙地昼长为11小时 乙地昼长为11小时 分钟, 小时40分钟 某日丙地昼长为 小时, 研人员在北京时间11点时从丙地乘飞机到丁地,途中飞行 小 研人员在北京时间 点时从丙地乘飞机到丁地,途中飞行3小 点时从丙地乘飞机到丁地 时,则该科研人员该日经历的昼长为 A.8小时 小时 C.11小时 小时 B.9小时 分钟 小时20分钟 小时 D.11小时 分钟 小时20分钟 小时 ( )
科研人员已经经历的昼长为 小时 分钟; 科研人员已经经历的昼长为1小时 分钟;飞机起飞时丁地 的昼长为 小时30分钟 小时后也就是13∶ , 为10∶00,3小时后也就是 ∶00,丁地的日落时间为 ∶ , 小时后也就是 17∶50,故飞机到达后其经历的昼长为 小时 分钟。综上 ∶ ,故飞机到达后其经历的昼长为4小时 分钟。 小时50分钟 可知,该科研人员该日经历的昼长为9小时 分钟。第(4)题, 小时20分钟 可知,该科研人员该日经历的昼长为 小时 分钟。 题 由经纬度可知,乙地位于西亚,丁地位于我国四川盆地, 由经纬度可知,乙地位于西亚,丁地位于我国四川盆地, 沿线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多地震。 沿线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多地震。 [答案 (1)C 答案] 答案 (2)A (3)B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