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师版

合集下载

过秦论教师面试试讲逐字稿

过秦论教师面试试讲逐字稿

过秦论教师面试试讲逐字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试讲《过秦论》这篇文章。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的代表作之一,通
过对秦朝兴衰的分析,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著名论断。

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背景。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
集权制国家,然而,它的统治时间却非常短暂。

贾谊在《过秦论》中,探究了秦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并对后世的统治者提出了警示。

文章开篇,贾谊就指出秦朝的崛起是“奋六世之余烈”,即秦朝的统
一是六代秦王积累的结果。

然而,秦朝的灭亡却是因为“一夫作难而
七庙隳”,即一个陈胜的起义导致了秦朝的崩溃。

这里,贾谊用对比
的手法,突出了秦朝的兴衰变化。

接着,贾谊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他认为,秦朝的灭亡主要是因为“仁义不施”,即秦朝的统治者没有实行仁政,没有施行仁义。

贾谊
通过举例说明,秦朝的法律严酷,赋税沉重,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
发了人民的反抗。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贾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统治者的德行。

他强调,只
有实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国家的统治才能稳固。

最后,贾谊对后世的统治者提出了警示。

他希望统治者能够吸取秦朝
的教训,实行仁政,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秦朝的历史,更能够从中汲
取治国理政的智慧。

贾谊的《过秦论》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笔,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文中各段意义;掌握过程论的基本思想,能够分析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文本分析,理解和翻译古文;能够运用过程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探究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过程论的基本思想,能够分析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理解文中各段意义,进行文本分析;2.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过程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熟练理解和翻译古文。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些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学校负面新闻、环境污染、社会道德不良等等,让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理解过程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学习环节a. 文本学习:过秦论是一篇写给还在世之时的二世皇帝的劝诫文章,其主要内容是“坚甲利兵”这个观点。

通过学习文本和分析文章的各个段落,带领学生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b. 过程论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析过程论思维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c. 课堂小组讨论:将社会问题划分到小组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小组组长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并发表报告;3. 总结环节a. 辅导学生完成错题集,梳理重点与难点,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b. 带领学生梳理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c. 带领学生反思所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支持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纠正。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两篇文章都是针对国家治理问题进行的深入探讨,都采用了大量的论证手法, 语言生动有力。
不同点
贾谊的《过秦论》主要关注历史教训的总结,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更注重对 现实政治问题的批评和建议。此外,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也有所不同,贾谊的 文章气势磅礴,而苏洵的文章则更加严谨明快。
03
理解两篇文章中提出 的关于国家治理和历 史变迁的观点和主张 。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 分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 理解两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现实
意义。
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引导 学生思考国家治理和历史变迁的 相关问题,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THANK YOU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秦朝和六国兴衰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的看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课堂互动。
总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词:巩固提高
详细描述: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 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如背诵课文、 写读后感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并制定改进计划。
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肯定 或建议,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个别辅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别辅导 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作业批改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问题并给 予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家长沟通
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 学生的学习进步。
教学手段
01
02
03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

分析《过秦论》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开篇的气势和论证方法。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贾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阅读《过秦论》开头部分,体会文章气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文章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的篇章结构,包括引言、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部分的五个自然段,了解其论证思路。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的篇章结构。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部分的论证思路。

第三章:论证方法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方法。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实例和数据,体会其论证效果。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

学生阅读文章,找出典型的对比论证和归纳论证。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探讨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中的主题思想,如批评秦朝暴政、强调仁义道德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观点和主张,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的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探讨文章主题思想的现实意义。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拓展阅读视野。

5.2 教学内容推荐与《过秦论》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第六章:文学技巧与语言特色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过秦论》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色。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本特点。

把握《过秦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理解“过秦”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作者简介:贾谊,西汉初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时代背景:汉朝建立初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调整。

文本特点:逻辑严密、辞藻华丽、寓意深远。

1.3 教学方法讲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

分析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结构、寓意等方面。

启发学生思考“过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论述结构。

分析《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技巧。

领悟《过秦论》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2.2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批评秦朝暴政,论述秦朝灭亡的原因。

论述结构:引言、本论、结论。

论证方法及修辞技巧:对比、排比、设问、寓言等。

2.3 教学方法分析《过秦论》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各个部分的关系。

针对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进行具体分析。

讨论《过秦论》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词句解析3.1 教学目标掌握《过秦论》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感受贾谊的文学风格。

3.2 教学内容重点词语:暴政、仁义、王道、兼并等。

重点句子: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3 教学方法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分析句子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欣赏贾谊的文学风格,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练习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2 教学内容课堂讨论:《过秦论》中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练习:翻译文中的一段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述。

4.3 教学方法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过秦论》限时训练教师版

《过秦论》限时训练教师版

过秦论班级:姓名:分数:一、基础巩固(本题共11小题,共55分)1.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B.委命.下吏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作难:起事、首倡。

答案:B(“命”意为“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秦的下级官吏,而不是命令。

)2.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百有余年案:A(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3.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归类正确的是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却匈奴七百余里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囊括四海⑧陈胜瓮牖绳枢之子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答案:D 名作状/使动/名作动/形作动4.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系,系上绳子。

委,委弃。

)(2)孝公既没(没,殁,死去。

)(3)会盟而谋弱秦(谋,谋求。

)(4)开关延敌(延,请,迎击)九国之师逡巡巡而不敢前(逡巡,徘徊。

)(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船桨。

)A.②③B.③④C.①⑤D.①④答案:C5.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答案:A6.以下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答案:B B项中“南”是名词作状语。

其他三项都是使动用法7.以下句中加点的词活用相同的两项是()()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D.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答案:BC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

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旧版)过秦论(贾谊)(教师版)

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旧版)过秦论(贾谊)(教师版)

过秦论(贾谊)知识集结知识元过秦论(贾谊)知识讲解一、关于“论”文体“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

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

后来人们把论说文划分为若干种类,如论、说、辩、原等。

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

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

二、关于贾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

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

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三、创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

《过秦论》理解性默写(教师版)1、《过秦论》中,秦朝建立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它的政权,文化上“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过秦论》中,描写六国盟约失败,争着贿赂秦国的句子是: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3、《过秦论》中,描写诸侯国联合起来,互相配合,成为一体的句子是: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4、《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把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

5、《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过秦论》中,孝文王、庄襄王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在他们的统治之下,秦国继续发展壮大的句子是: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7、《过秦论》中,写陈涉起义导致秦国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句子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

高中《过秦论》语文老师备课教案五篇

高中《过秦论》语文老师备课教案五篇

高中《过秦论》语文老师备课教案五篇高中《过秦论》语文老师备课教案五篇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就是整理的《过秦论》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过秦论》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

(难点)2、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3、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

(重点)【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2、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

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

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二、生朗读一、二段,正音三、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1、始强:条件:地利──据、拥。

人和──君臣固守。

政策:内政──务、修。

外交──外、斗。

2、日强: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武功──四方攻伐。

六国──合纵缔交、九国不进。

结果──纵散约败、割地赂秦。

第二、三课时〖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3、注音:崤逡笞隳镝牖二、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1、始强。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过秦论》中的重点字词。

理解并分析贾谊的政论文风格和论证手法。

概括并阐述《过秦论》中的主要论点和历史教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段阅读,分析《过秦论》的结构布局。

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秦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学会将历史观点与现实相结合,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贾谊的忧国忧民之情,理解其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

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贾谊的政论文风格和论证手法。

《过秦论》中的历史教训及其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过秦论》中的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

对比分析秦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将历史观点与现实相结合,提出合理的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贾谊及其《过秦论》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对秦国有什么了解?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知道的历史故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秦论》,注意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

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出秦国由盛转衰的原因。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过秦论》中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情况,进行课堂讲解。

讲解《过秦论》的结构布局,分析秦国由盛转衰的原因,阐述历史教训。

5. 情感升华:通过学习《过秦论》,引导学生感受贾谊的忧国忧民之情。

结合现实,让学生思考如何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秦论》中的重点段落。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秦国由盛转衰原因的分析文章。

3. 思考《过秦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手法。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过秦论》教学案主备课人:边洁审核人:景亚琴授课人:教学目标: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2.了解文章的主题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4.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积累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3.铺张扬厉的文风教学难点: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第一课时一、方向探究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

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61 年——前221 年,近140 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

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 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

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自主探究1.【解题】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

论:古代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一篇史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年18 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 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 岁。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另有辞赋等作品传之于世。

贾谊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才华横溢,作为一个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为民的使命感。

然而时运不济,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生事诬陷,被贬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师版

过秦论第三课时教师版

之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

百家之言,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

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以愚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隳(.隳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销锋镝:销毁兵器。

销,熔化金属。

锋,兵刃。

镝,箭头。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弱:使(天下百姓)衰弱。

)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依仗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信臣,可靠的大臣。

)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

何,通“呵”,呵喝。

)。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形容词用作名词,牢固的地势),金城(金城:坚固的城池。

金,比喻坚固。

)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

然陈涉瓮牖绳枢(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替代户枢系门板,形容家里贫穷。

瓮,用瓮做。

牖,窗户。

绳,用绳子系。

枢,门扇开关的枢轴。

)之子,氓隶( .氓隶:农村中地位低下的人。

)之人,而迁徙之徒(迁徙之徒:被征发戍边的人,指陈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征发戍守渔阳。

)也;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一般人。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蹑足,蹈,用脚踏地,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

)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倔:通“崛”,突起(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

阡陌(qiān mò),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

)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 举)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赢粮而景从: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

赢,担负。

景,同“影”。

)。

山东(崤山以东,指东方诸国。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探究部分】(B层)二、讲析第三,四段,学生朗读后,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

2023最新-《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

《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过秦论》优秀教案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过秦论》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政治见解;(2)掌握对比论证法在全文中的作用;(3)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4)着重识记并理解“蒙、因、絜、爱、余烈、弱”等词的含义;(5)理解“制、亡、利、固”4个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教学设想:(1)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诵读。

(2)本文文言词汇丰富,注意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3)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重点学习1─2节。

教学步骤:一。

简介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释题、明确文体。

二。

⑴对照注释自读第一节。

要求读准字音,先默读,再朗读。

⑴指名朗读,学生老师评价。

⑴再读课文,划出疑难。

⑴质疑,讨论释疑。

⑴要学生说出本节活用词、通假字。

⑴齐读课文第一节。

请同学概括大意,教师板书。

三。

1.用学习第1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2节。

2.解释加点字(出示小黑板,学生口答)⑴蒙故业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⑴宽厚而爱人⑴相与为一⑴赵奢之伦制其兵⑴秦人开关延敌⑴延及孝文公四。

自读第三节,方法同一、二节。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3─4节,背诵3─4节。

教学步骤:一。

齐读1─2节,体会语言特色,板书1─2节内容。

二。

检查自读第3节情况1.指名朗读第3节,要求注意下列字的读音(蒙)恬藩篱黔(首)隳(名城)2.对朗读给予评价。

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

3.质疑,讨论释疑。

过秦论原文挖空教师版

过秦论原文挖空教师版

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xiáo hán)之固(险固的地势),拥(占有)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目的连词,来,以便)窥(窥视)周室,有席(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像包裹一样)举宇内,囊(像布袋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这)时也,商君佐之,内(对内,名作状)立法度,务(致力,从事)耕织,修(修造)守战之具;外(对外,名作状)连衡而斗(使动,使…争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在这种情况下,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名作状)取汉中,[西]举(攻取)巴、蜀,[东]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动,使…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用来招致)天下之士,合从(通“纵”)(zòng)缔(dì)交,相与(援助)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形作名,有德有才的人)而重士,约从离(使离散,使动)衡,兼(同时拥有)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在这时候)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这些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shào)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他们的军队)。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击)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延请)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而不敢进。

秦无亡(失去)矢(箭)遗镞(箭头)之费(损耗),而(表示转折)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2.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 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 体会古代散文的语言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一篇政论文,主要分析了秦朝速亡的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秦始皇的暴政及政治制度的缺陷。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观点,品味语言特色。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论点,提高思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法: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概括作者观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品读法:引导学生品味古代散文的语言美。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概括作者观点。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领会作者的论点。

5. 品读欣赏:引导学生品味古代散文的语言美。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3. 选择一篇古代散文,进行鉴赏分析,体会语言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辨能力。

3. 读后感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评估其写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深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2.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资源,如参考书籍、视频讲解等。

3. 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提供更深入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以激发其研究兴趣。

八、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班级辩论赛,让学生就《过秦论》中的某个观点展开辩论。

2.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散文作品,如《六国论》、《吕氏春秋》等。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秦论》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贾谊的论证手法和文章结构;(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过秦论》;(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掌握阅读古文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2)认识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3)学会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2)分析贾谊的论证手法和文章结构;(3)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贾谊的论证手法和文章结构的把握;(3)将文中观点运用到现实问题的分析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过秦论》的背景、作者、内容、论证手法等;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手法;4. 案例分析法: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贾谊;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字词;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手法;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其现实意义;5. 案例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秦论》;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手法和文章结构,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3. 联系现实生活,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一个案例,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过秦论》的理解、论证手法的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的合理性。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秦论》的重要段落;(2)能够分析贾谊的论辩技巧和文学特色;(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论点及其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过秦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内在联系;2. 分析贾谊的论辩技巧和文学特色;3. 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论证方法。

难点:1. 古代汉语词汇、句式的理解与翻译;2. 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过秦论》的背景、作者贾谊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总结贾谊的论辩技巧和文学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梳理文章的思路。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精神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过秦论》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评论、解读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 网络资源:在线翻译工具、相关网站等。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论点和论证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概述:《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一篇政论性文章,主要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提出了改革建议。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章的论证思路。

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论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收集有关《过秦论》的相关资料,了解贾谊的其他作品,拓展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读后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过秦论》的理解和感悟。

3. 结合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秦朝灭亡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过秦论》的论点。

3. 采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过秦论》与其他代文章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过秦论》原文及注释。

2. 辅助材料:相关历史资料、其他贾谊的作品、古代文学鉴赏书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识记:识记字词,熟读课文。

理解:能读懂并直译文章,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及对比的写作手法。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运用:探究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等文言现象的规律。

【重点难点】:读懂并直译文章,探究文言现象的规律。

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学习对比、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四课时【自主检测】: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殽.函(xiáo)偷窥.(kuī) 膏腴.(yú)叩.关(kòu) 遗镞.(zú)逡.巡(qūn) 履.至尊(lǚ) 恬.静(tián)藩.篱(fān)黔.首(qián) 隳.名城(huī) 锋镝.(dí)瓮.(wèng)牖.(yǒu)甿.隶(méng) 蹑.足(niè)阡陌..(qiān mò) 鞭笞.(chī)钩戟长铩.(shā)谪.戍(zhé)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行.伍(háng)度.长絜.大(duó)(xié)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锄櫌.棘矜.(yōu)(qín)二、找出并修改有错别字的词语。

囊括连衡谛(缔)交报怨同年而语迁徒信臣精卒揭杆(竿)【知识点拨】:一、作者简介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二、关于《过秦论》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

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这是作者为文本意所在。

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三、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

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也称比较法。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经典体验】:(2007北京高考试题)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

(5分)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解析】断句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了解。

这次所选“太宗辨弓”文段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颇有自知之明,从自己对于弓箭的认识误区体悟到了自己对于治理天下缺乏经验与才识,文意浅显易懂,考生结合平时课内的文言知识积累,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文化常识方面不会出现太多的阅读障碍。

加之这个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过程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断句上的难度。

但从考生答题的整体情况看,只有一部分考生能准确把握住断句的主体部分,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近”和“示弓”后断句,除了对“加”和“近以示工”句的陈述对象不能准确把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考生只机械关注断句的语言标志,缺少对文段的整体内容的感知,在没有阅读完全文、弄通文意之时就想当然地断下去而导致了错断增多。

个别同学仍旧抱着“能多断不少断”的想法,而评分标准中则要求在必断处得分的基础上,对错误的断句,要错一处减一分,减完为止,这需要引起注意。

在阅卷中还发现有个别同学用铅笔断句,虽然也能准确断出文段的句读,但同样不符合考试要求,是要扣分的。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物,何能遍知乎!”(《通鉴·唐纪八》)【译文】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十多张,自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

近日把它们给弓匠看,他们说:‘都不是好材料。

’我问其中的缘故,工匠说:‘如果木头的纹理不直,脉理就不正。

弓虽有力而发出的箭不直。

’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

我凭借弓箭平定四方,对其认识仍不透彻,何况天下事物,怎能一一知晓呢!”【自主探究】:第一课时学习重点:直译文本第一、二自然段,探究名词作状语的规律。

一、导语:毛泽东有诗云:“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诗中所云“贾生”是谁(贾谊。

)他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大)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文本探究:(一)听朗诵带,正音。

(二)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三)识记字词,直译文本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殽函之固.(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窥视)商君佐.之(辅佐)务.耕织(致力)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相斗)蒙故业,因.遗策(沿袭)西举.巴、蜀(攻取)会盟.而谋弱.秦(结盟)(使……变弱)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杜赫之属.为之谋(类)乐毅之徒通.其意(沟通)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秦人开关延.敌(引进、迎接)争.割地而赂秦(争着)因.利乘便(凭借)强国请.服(请允许自己作某事)延.及孝文王(延长、延续)外连衡而.斗诸侯(表目的,来)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修饰)叩关而.攻秦(表递进,进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表转折)2、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帮助结为一个整体。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译:秦国没有丢失一支箭、一个箭头的消耗,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

(3)追亡逐北译:追逐败逃的军队.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并探究其中的规律。

○1席.卷天下○2内.立法度○3南.取汉中○4东.割膏腴之地○5外.连衡而斗诸侯○6囊.括四海○7西.举巴、蜀○8包.举宇内○9北.收要害之郡析:名词作状语。

○1○6○8表比喻○2○7○4○5○9○3表方位(详见《语文知识手册》401页)(四)熟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探究“亡矢遗镞”“追亡逐北”等句子结构的翻译规律。

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直译文本第三、四、五自然段,探究使动用法的规律。

一、导语: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如:名词作状语)导入新课。

二、文本探究(一)生齐读全文(二)识记字词,直译文本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奋.六世之余烈(振作、发扬)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执行、施行)威振.四海(通“震”,震慑)因.河为池(依靠、凭借)以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工事)收天下之兵.(兵器)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倔.起阡陌之中(通“崛”,突出)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自若.也(像)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非及向时..之士也(先前)序.八州而朝同列(排列座次)百有.余年矣(通“又”)为.天下笑者(被)2、翻译下列句子。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优秀的将领(持)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守着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拿着锐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译: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然而阵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译: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消灭了秦的家族。

○5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假使拿殽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

○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并探究其中的规律。

○1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2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3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使……弯曲)○4以愚.黔首(使……变愚蠢)以弱.天下之民(使……变弱)○6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分析: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详见《语文知识手册》第401页)4、找出这几段文字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解释。

例如:南.取百越之地(向南)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往南)天下云.集响.应(象云一样、象回声一样)赢粮而景.从(象影子似的)(三)齐读三、四、五段三、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第三课时学习重点:体会史论的基本特征及对比的写作手法。

赏析本文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