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斗争中三种误国误军的思想

合集下载

如何看待弱国反对强国军事侵略的民族斗争

如何看待弱国反对强国军事侵略的民族斗争

怎样看待弱国反抗强国军事侵略的民族战争?毛泽东曾说:“近代以来,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曾经欺负过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一直到抗日战争以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

其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有一些学者根据这个事实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既然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民族战争都是在敌强我弱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

在中国远远落后于列强总体态势下面,像林则徐这样的抵抗派是不识时务,昧于大势,狂妄自大,虚骄误国,正是林则徐这些人的强硬态度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他们应该为战争的失败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负责,所以他们是千古罪人。

而琦善以及后来的李鸿章等主张妥协求和的人是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他们能够了解中国和世界情势,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国家利益,所以他们是“杰出”的、“头脑清醒”的外交家。

他们这样评价的一个最重要理由是:落后一定要挨打,那么反抗也是没有用的。

反抗以后仍然失败,失败了以后只能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那就不如不反抗。

这个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

中国是落后的,落后以后也确实经常打败仗,那么还要不要反抗呢?是不是所有的反抗都是错了的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回答。

(一)“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的悲惨经历中得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完全正确。

但是上面所说的观点,把落后就要挨打作了一个不恰当的引申,变成了落后只能挨打,两字之差,意思完全不一样了。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积极的命题,它唤醒我们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我们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够在世界上自立,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尽快摆脱落后的状况,使自己强盛起来,赶上先进,这样才能以平等的姿态跻身世界民族之林。

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任人宰割、听人摆布、受尽屈辱的悲惨命运。

落后只能挨打,这是一个消极的命题。

观《建党伟业》有感1000字

观《建党伟业》有感1000字

观《建党伟业》有感1000字一个政党的建立,是多么艰难;一个民族的复兴,是多么坎坷;一个国家的崛起,是多么颇富传奇。

建党伟业,讲述的不仅仅是一段传奇的历史,更是一段情感的历程。

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观《建党伟业》有感1000字。

欢迎大家阅读!观《建党伟业》有感1000字《建党伟业》所描写的这段历史,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段历史,也就是俗称的北洋政府时代,时间从1912年至1928年,在我的大学教科书《中国革命史教程》上是这样描述这段历史的:“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一个比较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的‘黄金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是空前的,轻工业、重工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新式学校的兴建和发展,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增加,出现了数十万收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教科书总结这段历史的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的原因,一是北洋政府颁布的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二是抵制日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发展,三是一战令欧美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

然而,《建党伟业》这部电影对于当年中国的如此惊人的发展几乎没有提及,而是将重点放在抹黑北洋政府,突出袁世凯称帝等细节,将北洋政府描绘成为近代中国最坏的政府,这种描写并不太符合事实,北洋政府并不是那么糟糕的政府,恰恰相反,从客观上看,由于外部的种种原因,北洋政府反而是一个非常民主自由的政府。

北洋政府从清政府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继承了辛丑条约的巨额欠款,以及孙中山和日本人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在短短十多年里,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神速,国力迅速恢复,民众的税收很轻,政府没钱却不多征税,而是向西方各国借钱,在领土上,通过超人的政治智慧没有丢失过一点领土,反而在1919年成功从俄国人手中收回了外蒙古。

那时候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之所以贫弱的原因就是内耗太大,中国南北几个帮派自己瞎折腾打仗,面对日本等列强自然处于劣势。

就袁世凯那样的北洋政府来讲,在当时对日斗争中能做到那样已经不错了,弱国无外交,而当时民国的外交智慧远远超过后来的政府。

斗争学习心得体会-斗争精神的哲学阐释

斗争学习心得体会-斗争精神的哲学阐释

斗争精神的哲学阐释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

因此,认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与矛盾作斗争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斗争的实质就是认识、分析、解决矛盾问题,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过程。

斗争精神正是体现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唯物辩证又坚毅能动的意志思维。

从哲学的高度分析斗争精神,就是要从知、情、意三个维度把握它的丰富内涵。

一、形成斗争认知
斗争认知是斗争精神的思想基础。

要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必须形成斗争认知、理解斗争精神。

研判形势。

形成正确的斗争认知,我们可以从世情、国情、党情三个方面对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进行科学研判。

从世情上来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活动、分裂势力等影响地区稳定和世界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同时我国的和平发展也面临着与传统大国摩擦、竞争,我国的发展必然要面对越来越多的外部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与国际上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的准备。

从国情上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面临的斗争不会少,这要求我们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

日本的军国主义

日本的军国主义

日本的军国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指20世纪日本对军事力量的过度崇拜和国家主义观念的极端发展。

在这段历史时期,日本政府和军队积极扩张领土,以追求国家的荣耀和权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军国主义的背景、主要特征和影响,探讨这一时期对日本以及整个亚洲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军国主义的背景和起因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根植于近代化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

19世纪末,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幕府政权的衰落,日本开始追求现代化的道路。

但是,西方列强的优势和对日本的不公平待遇仍然存在,这引发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培育了军国主义的土壤。

二、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 军事至上:军国主义时期,军队和军方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军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控制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 扩张主义:日本军国主义追求领土扩张和权力扩张,以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他们发动侵略战争,不断通过武力夺取领土。

3. 种族优越论:日本军国主义宣扬日本民族的优越性,认为日本民族是特殊的、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种族。

这一观念为日本的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提供了合理化的理论基础。

4. 力量威慑:军国主义政权通过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来威慑敌对势力。

他们广泛发展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以保证日本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

三、军国主义的影响1. 内外政治动荡:军国主义的兴起导致日本国内政治的不稳定。

政府主导的决策使得国家陷入了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如与中国的战争以及与美国的冲突。

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丧失个人自由和破坏民主原则的情况。

2. 对亚洲国家的影响:日本军国主义对亚洲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通过殖民政策和侵略战争,日本严重侵犯了亚洲各国的主权和人权,对亚洲地区造成了长期的创伤。

3. 技术和文化传承:军国主义时期,日本为了实现现代化和军事扩张,积极引进和发展了新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

这些技术和装备的传承对日本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战后和平:军国主义时期的战争使得日本沉重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日本战前军国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日本战前军国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日本战前军国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日本的战前军国主义思想源自于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为了追赶西方列强的步伐,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废藩置县、选人上进、引进西方文化等。

这些改革奠定了日本现代化的基础,但同时也唤醒了日本民族主义的情感。

随着西方列强对亚洲的侵略加剧,日本军国主义借机崛起。

他们认为,日本作为亚洲一支强大的国家,应该在亚洲拥有主导权。

因此,他们极力推行扩张主义政策,试图在亚洲建立自己的霸权。

战前军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他们认为个人自由、人权, jaian日安尊重他们是不必要的,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可以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他们提倡军国主义,认为战争是生产力最好的发泄方式,鼓吹以武力征服别国来保持国家的繁荣与安全。

日本的军国主义扩张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则是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在美国与盟友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被迫宣布投降。

战后,日本经过了民主化、改革开放等变革,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

但在某些方面,战前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

例如,在日本的教育体制中,历史教育的内容还存在较大争议,许多学校仍然存在美化日本战争的情况。

再比如,在日本的外交政策当中,依然有部分声音呼吁“重返亚洲”,试图在亚洲地区重新建立日本霸权。

除了内部的影响,战前军国主义思想还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行,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此外,日本的强权主义政策也在亚洲地区留下了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和仇外心理,这些思潮至今仍难以彻底消除。

总之,日本战前的军国主义思想,既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也给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

在今天,我们需要以史为鉴,深刻认识历史的渊源与发展,更好地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的发展。

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名词解释(一、三、五、六、七章)1.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 黄祸论:是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制造的主要针对中国的理论。

该理论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 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 《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5. 清末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6.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论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

论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一、30年代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政策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于共产党实行无情地围剿,对于外部入侵日本帝国主义的实行不抵抗政策。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就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1931年7月23日,他在“剿共”南昌行营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中说:“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以忍辱负重之毅力,雪党国百年之奇耻。

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

“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声言:在此“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

”[1]然而与攘外必先安内相承接的不抵抗政策是九一八事件的产物,日本帝国主义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

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的执行者首先是张学良,史学界一直认为不抵抗政策的决策者是蒋介石但张学良本人却承认不抵抗命令是他下达的与中央无关。

在此我们抛开国民党内部的权利纷争与蒋张政治需要,无论不抵抗政策是谁的主张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恐日倾向在九一八前后的各种事情上都表现的很明显。

在“九一八事变”的前六天,也就是9月12日,蒋介石与张学良在石家庄密谈时就说:“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力量不足,不能打,”并指示“万一日本进攻也不可抵抗,以免事件扩大,处理困难。

后据冯玉祥将军回忆,蒋介石在南京的一次会议上讲:“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我们从此处可以看出不抵抗政策市在蒋介石对中日战争抱着这种悲情态度的状况下提出的。

“九·一八”张学良“不抵抗”真相

“九·一八”张学良“不抵抗”真相

与此同时,蒋氏又特别强调:“危害生存之赤匪必须根本铲除。”狡诈成性的蒋介石,在公开讲话中,尽管搞了许多弯弯绕绕,但最终也不敢把“不抵抗”三个字公然讲出来。
自“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每当日侵略军前进,张即电请示,蒋都复电令张不准抵抗,继续后撤。直到张学良被舆论扣上“不抵抗将军”的帽子,迫于舆论和民愤的压迫,不得不下野出洋考察为止,共收到蒋及军事委员会这样不准抵抗的电令、函件共十余份之多。
“九·一八”张学良“不抵抗”真相
1931年7月中旬,在北平的张学良得到一个重要情报——日本关东军将要在东北发动侵华战争。当即通过电话向蒋介石告急:“日寇并吞我东北之野心早存,现又处心积虑挑起事端。”特向蒋介石请示应变对策。
蒋介石这时刚当上国民政府主席不久,正下令中央军三十万进入江西,发起了第三次“围剿”共产党的战役。岂知蒋也运交华盖,“剿共”未捷又后院起火,国民党内众叛亲离,汪精卫、陈济棠大闹独立,石友三在河北挑动叛乱。蒋介石焦头烂额,顾不得理睬张学良的告急,于7月23日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说:“我全国同胞当此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者联合进攻、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以忍辱负重之毅力,雪党国百年之奇耻。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之后,蒋介石在顾维钧就职外交部长时又说:“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但当看到从南京转来的张学良的报告后,“感慨”即刻化作了“不抵抗”。
于是,在北平的张学良,首先得到的是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名义发来的复电:令张学良严饰东北军驻沈阳的将军王以哲、荣臻等绝对不准抵抗,违者以军法从事。并令驻辽宁的陆空军继续后撤,以不与日军接触为原则。沈阳事件听候中央处置。

空谈误国

空谈误国

空谈误国:甲午年中的帝党清流翁同龢,晚清政坛重要人物。

曾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在光绪时期,因卷入“帝党”与“后党”的政治斗争被慈禧太后罢官。

“后清流”代表人物谏官志锐。

“后清流”代表人物文廷式“后清流”代表人物张謇晚清光绪年间,京师盛传“李鸿藻为青牛头,张佩纶、张之洞为青牛角,陈宝琛为青牛鞭,王懿荣为青牛肚,其余牛皮、牛毛甚多”,这里说的是那些出身翰林的词臣言官,其直言敢谏,封奏联翩,一时号为“清流党”(又称“前清流”)。

可惜的是,在之后中法战争中,风头最健的张佩纶受命福建海疆,结果马失前蹄,惨败而归。

受此牵连,“前清流”一时折戟沉沙,陷于低潮。

之后,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进入军机处,十余年间聚拢了文廷式、志锐、张謇等另一派年轻谏官(又称“后清流”),也正是这批人,对甲午年事影响至深。

战前:书生群起好战甲午年朝鲜“东学党”之乱后,中日分别派兵进入朝鲜,但清兵戡乱成功后,日方却拒不退兵,并进而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要求,由此朝鲜危机愈演愈深。

在此情况下,清廷方面也意识到战争的威胁,一些主战派官员认为,“日本狡谋叵测,断非口舌所能争”,而“朝鲜之于中国,势比唇舌而亲同骨肉,今日之事,虽愚懦之人皆知朝鲜不可弃也”。

之后,户部主事裕绂上奏朝廷,称“日本偏僻处于东洋,全境不过中国一二省之大小,夜郎自大,辄欲奋螳臂以抗王师,此其自速灭亡”;御史叶应增也上奏说,“彼逆我顺,彼曲我直,彼吞噬小邦,以残暴逞,我救属国,由仁义行”。

都察院吏科给事中褚成博就说得更清楚了,其认为日本“岛夷小丑,外强中干”,“我中华讲求海防已三十年,创设海军亦七八年”,北洋海陆军“技艺纯熟,行阵齐整,各海口炮台轮船坞一律坚固”,面对“区区一日本”,应“决意主战,大加驱剿”;如今朝鲜问题处处棘手,原因是北洋大臣李鸿章怯懦畏战,导致日本咄咄逼人。

因此,褚要求朝廷“严旨责成该大臣,妥为筹办,不准稍涉因循”。

中国士人一向不把日本这样的“蕞尔小国”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清国大,日本小;清国人多,日本人少”,大兵一到,日本必然一鼓荡平。

重忆“对日新思维”大辩论分析

重忆“对日新思维”大辩论分析

重忆“对日新思维”大辩论张文木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大致满足于日本政府就日本历史上对华侵略罪行目前已达到的公开反省和致歉程度,除非日本政府方面就此出现非常严重的倒退。

一2002年至2003年,中国学术界出现一股“对日新思维”讨论,拉开这场讨论的是时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马立诚。

2002年底,马立诚在《战略与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对日关系新思维- 中日民间之忧》[1]一文,提出重新审视中日关系、把历史问题放在次要位置。

一时间,中国学界出现“对日新思维”大讨论,继而迅速升级为对垒分明的两派激烈辩论。

参与这场辩论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时殷弘发表《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2]《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3]——冯昭奎教授发表《再论对日关系新思维》[4]——张沱生:《日本逐渐成为“普通国家”是必然趋势》[5]——王义桅:《日本的崛起与中日关系的未来》[6]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2003年第16期还组织了时、冯绍奎、张陀生等七位学者就“中日关系能否超越历史”专题,进行讨论。

这些文章“大胆”“开放”程度之大很快引起国内的讨论和批评,这种批评很快又升级至学术争论。

作为应战,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评论部副主任的林治波同志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质疑》《“对日关系新思维”再质疑——与时殷弘教授商榷》两文,后又出版《评对日“新思维”》一书,对“新思维”给予了坚决批判。

南开大学教授张睿壮《从“对日新思维”看中国的国民性和外交哲学》[7]更是直言对日关系新思维”主张中国通过压制民族感情、牺牲民族利益的做法去取悦日本要求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战略上对日本做出全面让步以换取日方的“善意”不仅背离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且是注定失败、自取其辱的一相情愿。

当时笔者持反对“对日新思维”的立场,认为用“既要…又要”句式回避比如台海统一这样一个涉及中国和中国人民核心利益而一味空谈“理性”“平衡”“负责任的大国”等,是危险的。

为此,笔者撰写《变动中的世界政治与日本问题》[8],再提雅尔塔体系,指出与欧洲不同,远东雅尔塔体系没有解体,预计今后日本在恢复所谓“正常国家”、摆脱雅尔塔体系赋予日本的法律责任方面还要有些“大动作”。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是我国的古老邻邦。

两国自西晋以来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题。

然而,到了近代,日本与中国却变成了侵略国与被侵略国。

这就不得不提日本近代走上的军国主义道路。

说到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对中国的侵略危害,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非常奇特的社会变革。

这次变革,既给日本带来了全面开放学习西方的社会效果,同时也给日本带来了天皇军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甚至直接促进了日本对外进行军事扩张。

如果说此前日本的军国主义只是一种趋向或者停留在理论上,那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便彻底实践了它。

因此,研究日本明治维新,可以让我们更多了解到所谓的“日本军国主义”。

要讨论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从内容上看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却迅速发展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这直接归功于明治政府推行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

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

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

它为战争服务的作用不言而喻,这就成为近代日本穷兵黩武的重要基础。

“殖产兴业”是指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汗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但是由于经济方面改革不彻底,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这便又加速了日本的对外侵略,加剧其军国主义程度。

“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

教育上提出“和魂洋才”,以本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主,鼓吹“忠君”等武士道精神。

这一时期的武士道,对内作为精神工具,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的思想;对外则鼓舞日本国民踏上了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扩张主义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扩张主义

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与扩张主义近现代史上,日本被称为“东亚病夫”,国家处于被列强欺凌的地位。

为此,日本开始进行近代化改革,力图摆脱外国压迫。

然而,让人们始料未及的是,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之路。

一、军国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日本的近代化进程已初见成果,军队和工厂向西方国家看齐。

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军队逐渐成为国民的新崇拜对象,军国主义思想在日本社会中得到滋长和发展。

日俄战争是日本露出军国主义牙齿的开始。

日本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但是对于日本社会而言,更多的是民族虚荣心的提升以及他们对军队的更多的崇拜。

自此以后,军国主义在日本社会中开始发酵。

许多大学生、知识分子、军人都意识到日本应该有一个大海外帝国。

他们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和领土,这是保障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

二、扩张主义的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领土和军备开始扩大。

1905年,日本获得韩国总统的独立承认,并在韩国建立了势力范围。

从此,日本开始向朝鲜半岛进发。

1910年,日本占领了朝鲜,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之后,日本意欲进军中国北部,于是发生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结束,由此创造了日本民族的一种自满情绪。

它被视为一个弱小国家能够战胜一个强国的成功案例。

从而,对于日本政府来讲,继续扩张下去是理所当然的,否则日本就面临着停滞不前的危险。

到了1920年代,日本向南方海域扩张。

1920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

此条约规定,日本和美国的海军总吨位以6:10为比例,日本的主力舰的总吨位不能超过美国的60%。

这项规定使日本开始寻找更多的资源和财富,而南太平洋地区就被认为是一个可以提供这些资源和财富的地区。

于是,日本开始在这个地区进行殖民和扩张。

三、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崛起对世界产生影响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崛起,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种思想的传播和实践将不稳定的因素引入了国际体系中,这也成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原因之一。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1000字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1000字

建党伟业电影观后感1000字建党伟业观后感【1】历史,我们需要正视它,无论对与错、是与非、曲与折。

毕竟,它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距今仅仅百年左右的前人先辈们身上的。

值得称颂的是,无论是看完电视剧《中国1921》后,还是刚刚看完的电影《建党伟业》,都非常可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那些人、那些事。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

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

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

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

在现代高科技电影制作技术的保障下,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事件重现,包括对历史画面的完美演绎、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刻画、对音效和对白的精心剪辑撰写等等,这一切无不让观众感受到耳目一新、绕梁不绝乃至久久回味、如临其境!影片《建党伟业》是一部重现辛亥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这十余年时间里面发生的偶然或者必然之历史事件的恢宏巨制电影作品,同样也是一部绝对官方政治色彩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文献纪录片。

它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修饰,客观、真实就好。

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之桥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片尾代表们在红船上开完会以后站起来合唱着《国际歌》时,大家的眼睛都是噙满着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炯炯眼神!还有就是刘德华饰演的蔡锷在火车站告别小凤仙时的那句&ldqu;七尺男儿&rdqu;的经典对白。

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的是60年的和平发展环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从所未有的教育推广和文化普及,是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工业文明时代。

而这一切,都发源于90年前,发源于1921年的7月,发源于那些已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足迹的人们。

90年来,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代表着中国大多数人的愿景和诉求。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现代日本的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

现代日本的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

现代日本的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近代以来,日本一直被世界视为一个充满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的国家。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不断扩张,通过侵略行为实施帝国主义政策。

其后,日本蜕变为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以追求霸权。

本文将探讨现代日本的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背景,以及其影响。

一、日本的帝国主义政策19世纪末,世界列强分割地球的浪潮席卷亚洲。

为了避免沦为殖民地,日本开始实行现代化改革,以提升国力。

1871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推动现代化进程,并逐渐学习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

日本的帝国主义政策自明治时期开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朝鲜的侵略。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后,日本获得台湾和部分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开启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此后,日本还侵略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华北地区以及满洲国,实施殖民统治。

除了侵略中国,日本还对其他亚洲国家发起侵略。

日本对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进行了殖民统治,使其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日本通过武力和殖民政策,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实施帝国主义政策。

二、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随着日本对外扩张,其国内形成了强大的军国主义氛围。

日本军国主义的核心观念是强调军事力量对于国家利益和荣耀的重要性,以及将实施侵略作为国家政策的合理性。

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发展离不开军国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日本的军事领导层将“国家利益至上”作为当务之急,并将国家与军队紧密结合。

军国主义思想主张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护国家的利益,这些思想得以在日本迅速传播,形成强大的军国主义舆论。

日本军国主义的集中表现是对于武器的大规模发展。

军事工业在日本得到高度重视,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提供了强大支持。

军国主义政策在日本民众间广泛普及,战争成为民族荣誉和国家发展的一部分。

三、现代日本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影响现代日本的帝国主义与军国主义政策对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国内而言,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政策导致了日本社会的极度军事化。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
第二阶段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完全确立阶段。以陆军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 的1878年至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1894年。这一时期,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各领域均确立起军国主 义体制。
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军国主义败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 立后,几乎是每5年就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彻底败亡。1936年法西斯上台,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形 式。
日本近代军国主义渊源于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武家当政及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产生于8、9世纪,并随 着封建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于11世纪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组成
日本军国主义幽灵再现以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被大权旁落的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 仓幕府(在镰仓地区建立的大将军府)为标志,武士阶级掌握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国家各级政权。镰仓幕府是日本 第一个武家当政的政权,从此,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达676年。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 府为第二个武家政权,而德川家康于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则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武家政权。日本的武士阶级 以作战杀伐为职业,成为古代中世纪的军国主义的鼓吹者,也自然是军国主义体制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日 本武士阶级还在长达近700年的幕府时代,逐渐发展和形成了武士道。武士道,即武士精神,它既是武士的人生 观、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义务和职责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导源于神道、佛教、儒学的日本武士道,经 历了江户时代的新型武士道和明治维新后转化为近代军人精神的武士道三大阶段,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 组成部分。
基本信息
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形成的对军队实行“武士道精神”、对外扩张侵略的一种பைடு நூலகம்动思潮。

2答案 学习新思想,奋进新征程

2答案 学习新思想,奋进新征程

1.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5.0分)A.高质量发展B.构建大同社会C.中国共产党领导D.中国式现代化2.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党的()。

(5.0分)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5.0分)A.共同富裕B.中国共产党领导C.“五位一体”总体布局D.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4.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2049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0分)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B.富强民主C.文明和谐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5.“三大陷阱”不包括()。

(5.0分)A.中等收入陷阱B.塔西佗陷阱C.高等收入问题D.修昔底德陷阱6.1956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登记证的入党时间一栏,亲自填写了()。

(5.0分)A.1919年B.1920年C.1921年D.1923年7.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5.0分)A.二〇三九年B.二〇五五年C.二〇六〇年D.本世纪中叶8.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作出深刻阐述。

他指出,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郑重提醒全党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的一个原因。

(5.0分)A.伟大梦想B.伟大工程C.伟大事业D.伟大斗争9.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到,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爱国”者误国—甲午战争中的翁同龢及帝党集团

“爱国”者误国—甲午战争中的翁同龢及帝党集团

顾伟欣“爱“爱国”者误国战端背后,一箭双雕1894年,退居颐和园的慈禧太后迎来了六十大寿,由于慈禧太后之前从未过一个安稳的整寿,所以在内心里,过一个整寿就成了老太太内心最期待的一个愿望。

在以孝治天下的大清,慈禧太后庆祝寿诞不算过分,就算是寻常百姓人家的老太太,过个六十大寿还得大操大办好好庆祝一番,全天下都是爱新觉罗家的,爱新觉罗家的老太太过一个六十整寿,那必须是普天同庆。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光绪皇帝责成内务府和礼部具体操办,而翁同龢执掌的户部作为掌握财政的重要部门自然也是责无旁贷。

在翁师傅卖力地投入到为太后万寿庆典的资金筹措之中的时候,李鸿章提交了一份为海军更新新式速射炮的资金申请:“据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文称:‘镇远’、‘定远’两铁舰原设大小炮位,均系旧式;‘济远’钢快船仅配大炮三尊,炮力单薄;‘经远’、‘来远’钢快二船尚缺船尾炮位。

‘镇’、‘定’两舰应各添‘克虏伯’新式十二生特快炮六尊,‘济远’、‘经远’、‘来远’三舰应各添克鹿卜新式十二生特快放炮二尊,共十八尊,并子药器具。

又‘威远’练船前桅后原设‘阿姆斯特朗’旧式前膛炮不甚灵动,拟换配‘克虏伯’十生特半磨盘座新式后膛炮三尊,—甲午战争中的翁同龢及帝党集团并子药等件。

”唯恐户部不肯拨银两,李鸿章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如果没有经费购置上述的21门新式火炮,至少也先凑足经费为“定远”和“镇远”配齐12门速射炮。

然而这道奏折上了后,得到的仅仅是“该衙门知道”的朱批,然后就是泥牛入海。

翁同龢当然不会搭理李鸿章的这份要钱的折子。

道理也很简单:于公,洋务“后党”集团重臣的李鸿章和清流“帝党”集团魁首的翁同龢政见相左;于私,早年李鸿章的一纸《参翁同书片》流放了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气死了其父亲翁心存,令翁同龢家破人亡。

因此于公事关“清流帝党”和“洋务后党”的路线斗争,于私事关翁家和李家的家仇私怨,无论如何都没有调解的可能。

甲午祸起三韩,在翁同龢的眼中与其说是国难,不如说是个机会,一个彻底扳倒政敌、于公扫清光绪皇帝亲政之障碍、于私告慰父兄在天之灵的绝好机会。

晚清名臣李秉衡为何被称为误国之忠臣?有什么故事吗

晚清名臣李秉衡为何被称为误国之忠臣?有什么故事吗

晚清名臣李秉衡为何被称为误国之忠臣?有什么故
事吗
本文导读:
(李秉衡像)
据相关资料记载,李秉衡自幼比较聪颖,从小就立志要学文习武,他所生活的时代恰巧是帝国主义侵略日渐深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

中法、中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三次中国近代历史上重大的战役他都参与过。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李秉衡是一个有着极其强烈的爱国思想的大臣,他一贯主张对外来侵略进行抵抗,坚定的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大概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他参与了多次保卫祖国疆土的战争,他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土地,对德国强占胶州湾进行坚决抵制,同时他还支持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与当时清政府内部的一些主和派、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这种精神和气概是非常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的。

他死后清政府对他进行追谥,但由于当时八国联军的阻挠和清政府内部投降派的诬陷,他在死后被一再贬谪,并且“国史不立传”,使他长期蒙受了冤屈,也使得他不如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人为人所熟知。

(八国联军侵华)
后人在评价李秉衡的时候大多赞誉他的抵抗外国侵略,
维护祖国尊严的气节等。

但其实除了这些他还是一个十分清廉有为的大臣,甚至在当时百姓中还有“包拯再世、海瑞复生”等盛誉。

至于他之所以能参与那么多的战争,这与他本人的立场和性格特点不无关系,同时他身居要职,又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所以必然会同外来侵略势力进行斗争。

他的一生,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中国近代现代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中国近代现代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

中国近代现代史红军的长征知识点1.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从东北到南方的福建,到处都有抗日的旗帜。

各界爱国人士愤怒谴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无法继续进行。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又抛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表面上看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然而以蒋介石害怕共产党革命甚于害怕日本侵华,不难看出,这是其为维护反动统治,以先“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抗日民主运动。

“安内”是真,“攘外”在当时是掩人耳目而已。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不抵抗政策”的目的和实质是一致的。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思考:红军为什么能够基本上粉碎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而没能取得第五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针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四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错误虽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但周恩来、朱德抵制错误指令,采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取得反“围剿”胜利。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如果中共中央能够执行毛泽东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根据地特点的正确军事主张,是可以取胜的。

然而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错误,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

红军长征初期由于继续执行王明“左”倾错误损失惨重。

2.遵义会议1会议召开的背景:大多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并从实践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

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前提。

2会议的内容。

会议议题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

3会议的意义。

第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也就从指导思想、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其次,长征途中红军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军事行动,从而确立了其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

对倭患的认识

对倭患的认识

对倭患的认识倭患是指明治时期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殖民,这一时期被称为倭患。

倭患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也成为了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契机。

倭患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明治时期的日本实行了侵略扩张政策,通过武力入侵中国,占领了台湾、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等地,对中国领土造成了严重的侵犯。

同时,日本还通过不平等条约割让中国的领土和利益,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倭患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倭患对中国民族意识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倭患期间,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命运,开始寻求振兴和自强的道路。

在面对外来侵略的同时,中国出现了一批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他们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进行了不懈的抗争。

倭患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倭患也暴露了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倭患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严重滞后,无法有效应对外来侵略。

中国的军事力量和科技水平相对薄弱,无法与日本抗衡。

同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倭患时期,中国社会亟需进行改革和革命,以摆脱外来侵略的困扰。

为了应对倭患,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争。

在倭患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抗日战争,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其中,抗日义勇军和义勇舰等民间武装组织,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定。

倭患时期的抗争,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倭患是指明治时期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

倭患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同时也激发了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契机。

倭患暴露了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争。

对于倭患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中国民族的命运。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推动国家的振兴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些理由中,中国不希望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分析有理,但是对美、日的分析则过于主观,可谓是不了解日本和美国的本质。首先,美日在对华问题上有巨大的共同利益。日本担心中国崛起会复仇日本,美国则担心中国崛起影响美国的世界老大地位,因此,扼华是他们共同的利益。其次,美国不担心日本的右倾,因为美国在日本有足够的驻军。以驻日美军的绝对实力和分布情况,日本若敢造次,瞬间让它再次灭亡美国人是可以做到的。而且,美国也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不要以为美国增兵日本就仅仅是针对中国和朝鲜,那是一个幌子,美国做的是一箭三雕之事,增兵日本,也是为了防备日本。最后,放日本这条狗出来咬敌人,即不伤已,又可伤敌,这种只赚不赔的买卖,美国人比谁都会做。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诸多专家、学者针对中国的对日斗争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在这些分析中,个人认为,有几种错误的思想,不仅仅会误导民众,严重的会误军、误国。
第一,中日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既使是爆发也是有限规模的冲突。有这种思想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很多。他们的原因无非有三个:一是日本不希望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二是美国不会让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三是中国不希望爆发大规模战争。
事实上,日本国中的多数人是支持战争的。这个原因有三:一,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又立于孤岛,因此其文化相对单一,多元性并不强。再有就是二战,虽然美国占了日本,但是仍由日本人统治,文化改造不多,因此,日本的文化改进不大。他们那种岛国思维、侵略思想都是长期存在的。二,日本现行的教育。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正视历史,一直把日本的侵略歌颂成对世界和亚洲人的解放,而日本的战败,则被描述成外人对日本的侵略、欺压等等。因此,日本人的思维深处,并不反对战争,反而希望用战争争取日本的发展;三,二战的国家,因此,争取成为正常国家-----有交战权的国家、政治大国----是日本举国上下的希望,日本人希望用一场战争成为正常国家!
因此,中日之间极有可能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的!
第二,中日之战,美国绝对不会出手跟日本一起打中国。这种思想的人也很多,他们都是以历史为依据,认为美国不会为了日本去与中国为敌。
但是,这个假设有三大问题:一,美国与中国为敌,不仅仅是为了日本,更是为了美国自已,如果再要掉中国,或者逼中国异一具更听美国话的主,那更符合美国利益;二,美国在对中国的问题上,曾多次直接出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都是美国直接出兵,都是中国周边,所以美国人是会直接与中国干的,这种可能性有;三,美国奉行的是利已主义不假,但是,美日安保条约也不是个摆设,如果美国对其盟友真的不履诺言,那谁还跟美国混。如以色列,美国是怎样保护以色列的,那是一个绝好的例子,美国这个大哥当的还是可以的。
换而言之,既使美国不直接出兵帮助日本,也会从五个方面帮助日本与中国开战。一是向日本输出武器装备,提供装备维护和人员指导,使日本具备战争的能力。这既支持了日本,也使美国的军火商大发战争财,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走出危机的阴影;二是允许日本使用美军的基地、情报等战争资源,允许日本使用美军的基地,共享美军侦察到的中国的军事情报,包括美国的间谍网络等;三是为日本提供军事专家,训练军事人才;四是冻结中国在美、欧的海外资产和经贸往来,从经济上掐死中国;五是派出特战人员暗中出手,助日本军之力。
多个国际组织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日本国民对中国、韩国的反感程度非常之高;对日本右派的支持程度非常之高,所以说,日本人是支持战争的,只有少数人才反对战争!
这三种错误思想,如果政府、军队相信了,就会使我们对日本的战争准备不充分,不彻底,甚至存在侥幸心理,一旦战争真起来,中国军队就要吃大亏!因此,我们切不可以相信专家们的上述言论,要充分准备,预估好战争打起来后的一切可能,做到有备无患,才能使我们的对日战争立于不败之地
再从日本的军事实质上看,他们俱备在短期内做好战争准备,并开始战争的能力。日本的现在的各种军事装备,其实战能力既便不在中国之上,也绝不在中国之下。而中国可以抗衡日本的诸多装备,尚处于实验和未形成战斗力阶段,只能是画饼充饥。同时,若于中国开战,美国对日本的武器供应会源源不断,而且先进的东西应有尽有,所以,日本具备战争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日本需要一场战争,来重振日本的经济、政治,恢复日本所谓的正常国家地位和大国地位。最后,日本人不可能承受小规模战争的失利,那样不利于日本,不利于美国。
而从美国的习性上来看,中日之战一起,美国肯定会出手,而且下手不会轻!
第三,日本人民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爱好和平,是正义的。这种思想错就错在:本来是争取更多人同盟的指导思想,却被当成了事实。
这只有一个概念:日本人民,人民是区分敌我时用的概念。什么是人民,与我的立场相同,是我的政治上的朋友、支持我的人,就是我的人民。因此,如果正确理解的话,这种思想是指日本人中那些反对战争的,是我们的朋友。但是,人民在中国是指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指那些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等。而日本人民,也因我们的概念迁移,却被我们很多人理解为日本国的公民里大多数人,把这些人都认为是反对战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