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鱼肠道弧菌感染症及病原特性研究
我省工厂化养殖牙鲆鱼的疾病种类及防治对策
致病菌的感染,引发病害发生。 $"$ 流行规律 我省牙鲆养殖主要集中在秦皇 岛、唐山沿海,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某些 疾病的流行是同时发生的。特别是春夏、秋冬季 节交替时,水温的上升及下降到某一阈值时,使得 一些细菌性疾病大量暴发,造成大批死亡。此时 正值苗种及!龄鱼种购买最频繁的高峰期,鱼体 表面器官的受伤是感染致病菌的主要途径。 " 我省工厂化养殖牙鲆疾病防治及研究对策 #"! 诊断内容 为了有效地控制治疗牙鲆疾病, 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必须尽早发现病情,迅速 进行诊断,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诊断应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养殖环境的状况分析(包括水温、 水质、换水率等);+"饲养管理(包括吸污、清池、投 饵等);,"观察群体游泳、体色、摄食状况。 #"$ 防治方法 除某些细菌性疾病可以有效地治 疗外,多数疾病的治疗还没有特效药物。因此在养 殖过程中,应以防为主,不断调节养殖环境,科学饲 养管理如调整合理的放养密度,高温期加大换水 量,保持池底清洁,注意饵料质量等。在给药方法 上仍旧采用药浴、挂袋、药饵等传统的方式。 #"# 研究对策 #"#"! 协作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我省牙鲆鱼的 养殖方法、方式相同,病害流行时间相似,因此各 养殖密集区域应加强合作,互通信息,尤其是加强 病原生物学、诊断技术、流行病学、药物药理学、免 疫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探索控制和治疗牙鲆鱼 疾病的有效途径。 #"#"$ 加强地区间的检疫工作。我省养殖的牙 鲆鱼苗种,一部分是养殖区当地生产的,还有一部 分是从外地购买的,不同地区间的苗种频繁交流, 势必增大了病害传播的几率,因此应对外来苗种 进行检疫,防止病害在本地区间流行。 #"#"# 合理规划,控制养殖规模。政府职能部门 应加强养殖规模方面的宏观指导,制定规划,使牙 鲆工厂化养殖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牙鲆的疾病及其防控方法(3)
712018-22牙鲆的疾病及其防控方法(3)(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430070)孟思妤1 孟长明1 陈昌福22 牙鲆的细菌病2.1 细菌性肠道白浊症1965年正式开始牙鲆人工孵化生产种苗的研究,而在1968年左右该病即被发现。
该病只发生在从孵化后15d前后到进入着底期的仔鱼,对越小的鱼危害越大,呈暴发性蔓延,死亡率可达90%以上。
【症状】发病后鱼体游泳和摄食不活泼,随着症状的发展,完全停止摄食。
病鱼消化管白浊、萎缩的腹部内陷。
另外,肠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排列紊乱、脱落。
作为仔、稚鱼期的肠管局部感染症,除了这种疾病的外,还有腹部胀满症,可以鱼体不出现腹部胀满而有白化的症状,对这两种疾病进行区别。
【病因】该病是以肠管的细菌感染为基础的疾病,从病原菌的致病力极低可以推测,这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
病原菌为弧菌属(Vibrio )细菌的一种,和已知的菌种性状不同。
因此,一开始被称为Vibio sp .INFL,后来被命名为鱼肠道弧菌(Vibrioichthyoenteri )新种。
【对策】可采取避免饲养海水的恶化,维持适当的密度,改善饲养环境等措施,努力预防这种疾病。
2.2 非典型气单胞菌感染症该病是以低水温期(14~16℃)为中心,发生在体重10g以内牙鲆稚鱼的细菌性疾病。
日间死亡率低(0.1%~0.2%)的情况比较多,但是,如不及时采取对策的话,死亡发生时间就可能持续的比较长。
【症状】患病鱼外观上基本看不到症状,最多可见无眼侧的鳃盖发红。
缺乏特征性的内部病变,在有的个体可以观察到肝脏的出血和褪色、肾脏的肿大、脑周边部的出血。
【病因】这种疾病是由无运动性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非典型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rnonicida )感染引起的。
根据攻毒实验的结果,在20℃以上的水温条件下,这种细菌对牙鲆的致病性似乎很低。
对该病的诊断,可以用从患病鱼肾脏中分离的菌株与抗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rnonicida subsp.salrnonicida )的血清进行凝集反应。
鲆、鲽鱼细菌性疾病症状及防治
此信息由水产养殖网——搜渔利整理提供(/sell)1. 腹水病[病原] 由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感染引起,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μm~1μm×1μm~3μm,具有运动性。
[症状] 病鱼腹部膨胀,肛门扩张发红,有的鱼肠道从肛门脱出;解剖发现有出血性腹水,肝脏、肾脏发生脓肿性出血或肿大贫血,也有的出现肝脏局部坏死和出血。
[流行] 7月~8月20℃以上的高水温期为发病高峰期。
夏季水温越高,发病期越长,秋冬季的危害也越大,高水温长期持续,则发病危险性更大;从仔鱼到成鱼都可能患此病。
[防治] 养殖过程中要保持大的换水量,保持养殖环境清洁;要投喂洁净的配合饵料,并严格控制投饵量使鱼处在70%的饱食状态;降低饲养密度,减少鱼的应激性刺激;将病鱼迅速除去。
治疗可投喂抗菌素药饵,如1 kg饲料添加氟苯尼考2 g~3g,连喂7日~l0日。
2. 链球菌病[病原] β溶血性链球菌属 (Streptococus sp.)一种,革兰氏阳性的二链或连锁状的球菌,大小0.7μm~1.4μm,无运动性。
[症状] 病鱼摇摇晃晃,体色变黑;眼球白浊充血、突出;头部和上下颚发红,鳃盖内发红,鳍出血;解剖可发现腹腔内有积水,肠管发炎,肝脏出血。
[流行] 主要发生于高水温期。
[防治] 口服四环素类药物疗效。
但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降低放养密度,避免过量投饵,清除残饵改善水质。
3. 滑走细菌病[病原] 海岸曲桡杆菌(Flexibacter maritimus)和曲桡杆菌属(Flexibacter sp.)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弯曲而长的杆菌,可滑行。
[症状] 病鱼各鳍糜烂、缺损,游泳缓慢,食欲下降;病症恶化时,头部腹面发红、充血,皮肤溃疡。
内脏一般无异常。
[流行] 春秋两季水温为15℃~20℃时易发生。
对3~10 cm的幼鱼危害最大,可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 掌握合适的饲养密度,提高换水率,投喂优质的饵料,饲养过程中,要防止鱼体受伤,尽量不使鱼的体表黏液脱落,若发现病鱼,早发现、早治疗,捞出病鱼,并与其它养殖池隔离。
养殖鲆鲽类细菌性病原的鉴定及免疫的初步研究
养殖鲆鲽类细菌性病原的鉴定及免疫的初步研究随着大菱鲆为主体的鲆鲽类养殖产业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病害日益严重,成为其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006年麦岛养殖牙鲆出现持续死亡,典型症状是体表或鳍基部溃烂,从病鱼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20060928-1,革兰氏阴性,直或弯短杆状,具极生单鞭毛,可运动,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菌鉴定为Vibrio harveyi。
该菌感染牙鲆LD<sub>50</sub>为2.02×10<sup>6</sup> CFU/尾,药敏试验表明菌必治、头孢唑肟对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测定培养基初始pH、不同碳源对鳗弧菌生长的影响,利用均匀设计优化培养基配方,确定最佳培养条件初始pH为6.0,含NaCl 19‰,蛋白胨1.5%,蔗糖1.72%;选取4℃,0.40%福尔马林作用24 h作为其灭活条件,攻毒试验证实所制得疫苗是安全的。
为了从特异性免疫方面评价疫苗的效果,建立了一种双抗原夹心ELISA检测大菱鲆血清抗体效价的方法,该法采用抗原包被微孔板,待血清样品中抗体与包被抗原形成特异性结合物后,再加入HRP标记的抗原,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原复合物,利用底物(OPD)显色。
与凝集法相比,该法灵敏度较高,且不需要制备二抗,操作步骤简单。
研究几种佐剂对大菱鲆的安全浓度范围,进行不同浓度梯度的浸浴免疫,四周后取其血清检测溶菌酶活力、蛋白含量及抗体效价,攻毒后计算免疫保护指数(PI),注射组PI为33.6,****含量为39.3mg╱L的浸浴组也有一定效果,其PI值为6.61。
牙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及其病原特征
经对 发生于 不 同的季 节及不 同月龄 的牙鲆病 例进 行
检验,发病牙鲆在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至废 绝、游动迟缓或不正常、表现有上浮的趋势等。经对发
病濒死鱼及新鲜死亡鱼做病理变化的检验,发现外观 多 表现为腹部膨胀 ,个别表现有突眼 ,有的在体表 ( 包括
境,其中尤 以鱼类和受此菌污染的水源分离率为高。
为 1 ̄4 ℃ ,最 适 为3 ℃ ;适 宜p 范 围为5 5 . ,但 5 2 7 H . ~90
果均对供试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头孢噻肟、头孢曲
松 、头孢 他啶 、头 孢哌 酮 、头孢 吡肟 、氨 曲南 、庆 大霉 素 、妥布 霉 素、丁 胺卡 那霉 素 、新霉 素 、诺氟 沙星 、氧
氟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呋喃妥因、呋喃唑酮、恩
维普资讯
囫日
塑 旦 塑基
牙 鲆 迟钝爱德率氏茵病 及 其病 原 特征
爱德华氏菌属 (d a d J / a 的迟饨爱德华氏菌 E wrse/)
( tFa ,是 多种淡 、海 水养 殖 龟类 的 一种 重 要病 原 叵 a d)
杆 菌;择其 中的2 株做磷钨酸负染色 电镜标本后 ,置透
散) 。
2 生境 与 抗 性 .
对河北部分沿海区域牙鲆养殖场的病害调研中,对在发 病特征及病理变化等方向表现基本一致的病例进行了较 系统的检验 ,在对分离芮进行鉴定并选择代表菌株做人 工感染的致病性试验后,表明其均为迟钝爱德 氏菌感
迟钝爱德华氏菌广泛分布于 自然界,偶尔可从腹泻
病人或健康人的粪便、人和动物血液标本及人的尿液中 分离剑:但在健康人的粪便中极少见,一般带菌率在 1 %
以p . 较好;耐盐浓度 为O ~4 ,有 的在4 5 条件 H 72 % % .%
牙鲆的疾病及其防控方法(1)
712018-20牙鲆的疾病及其防控方法(1)(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430070)孟思妤1 孟长明1 陈昌福21.牙鲆的病毒病1.1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在1996年,该病在四国的养殖场首先发生,其后发病海域扩大到日本西部海域的多个县的牙鲆养殖场。
【症状】患病鱼外观可见体色变黑、腹水导致的腹部膨大的特征性变化。
解剖检查时可见病鱼腹腔和围心腔内积水,肝脏淤血或褪色,多见肝脏、脾脏肿大。
有时可见肝脏的点状或斑状出血,生殖腺出血,也可能看到肌肉内出血。
在海面养殖和陆地水槽养殖的鱼均可发生这种疾病。
疾病流行期的水温位于8~15℃之间,但是,在18℃水温条件下也可能发生。
另外,从稚鱼到成鱼均可发病。
低水温期发病时多为慢性死亡的病例,鱼群的累计死亡率各不相同,从百分之几到90%左右。
在养殖场可见这种疾病病原的水平传播现象。
【病因】病原为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iral hemorrhagic sepncenna virus,VHSV),属于弹状病毒科,病毒粒子呈子弹状,有囊膜。
依据G和P遗传基因的分型,日本国内分离到的病毒株,1株为欧洲型,其他均为北美型病毒株。
牙鲆VHSV 和已经报道的牙鲆弹状病毒(HIRRV)相比,在结构蛋白分子量、敏感性细胞以及血清学特性上均存在差异。
这种疾病具有在低水温期发病的特点,这是值得注意的。
牙鲆弹状病毒病伴有严重的肌肉内出血,而该病基本看不到这种病例变化,因此,可以作为区别这两种疾病的指标。
确诊这种疾病可用FHM 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以及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进行。
【对策】除合理饲养管理(可能的情况下升高饲养水温等)之外,一般认为及时处理病鱼,彻底消毒,使用干净的饵料,不引入可疑的病鱼等是防治该病毒病的有效对策。
1.2 牙鲆弹状病毒病这种病是1984年3月份被初次确认的疾病,从冬天到春天感染当年鱼。
患病鱼死亡率由2%~90%,在不同的养殖场差异很大。
牙鲆肠道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应用研究
牙鲆肠道益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应用研究本研究从牙鲆肠道分离益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研究了乳酸菌的粘附和定植,并探讨了益生菌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各试验的研究结果如下: 在试验一、试验二和试验三中,通过普通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相结合的方法,从健康牙鲆肠道固有菌群中分离益生菌,共得到6株乳酸菌,6株弧菌拮抗菌和24株产蛋白酶菌。
在6株乳酸菌中,其中一株P15经过生化生理和16s rRNA分子鉴定,为鼠李糖乳杆菌;P15对弧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pH6.8和pH7.5生长良好,而在pH8.0和pH8.5时该菌生长不良且无抑菌活性。
在用点种法筛选出的6株弧菌拮抗菌中,G12、G13、G14、G15、G16五株菌的上清液没有表现出抑制弧菌的作用。
在Y1-13和弧菌的混合培养试验中,混和培养中弧菌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弧菌的数量,表明Y1-13对弧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利用酪蛋白培养基和脱脂乳培养基筛选出24株产蛋白的益生菌,并利用福林-酚试剂法测定其酶活力。
结果表明,这24株菌均具有产蛋白酶酶活力,其中E14、F1、G7和Y2-2产酶活力特别强。
试验四、五测定了来自牙鲆肠道的鼠李糖乳杆菌P15和干酪乳杆菌的生长和pH的变化,并用同位素(H~3)示踪法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法对其在牙鲆的不同部位粘液的粘附进行了研究,同时还研究了两种乳酸菌对四种致病菌的粘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P15在25h-75h期间为指数增长期,75h后进入平台期;干酪乳杆菌在48h前为指数增长期,48h后进入平台期。
两种菌都引起pH的降低,P15的pH 值变化较干酪乳杆菌的变化明显。
两种菌的培养上清液对非01型霍乱弧菌、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较明显,对嗜水气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没有抑菌作用。
两种乳杆菌在牙鲆体表和肠道粘液中均有粘附性,在胃的粘附效果最好。
两种标记方法都是两种菌在胃的粘附最好(荧光标记试验中,P15和干酪乳杆菌对胃粘液的粘附百分率分别为63.0%和48.48%)。
养殖牙鲆常见疾病的控制技术
养殖牙鲆常见疾病的控制技术近几年,牙鲆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疾病发生也越来越多,而牙鲆对水质要求较高,一旦发病则会迅速蔓延,因此,养殖牙鲆的病害防治应该加强科学管理,以防为主,治疗为辅。
现将牙鲆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者参考。
一、弹状病毒病1.病原主要由牙鲆弹状病毒(HRV)感染引起。
2.症状病鱼体表和鳍部充血,腹部膨大且内有腹水,肌肉、鳍基部可见点状出血,生殖腺淤血,脑出血。
3.流行情况鱼体发病时,水温一般都在15℃以下。
幼苗期和稚鱼期的鱼体易患此病。
4.疾病控制技术养殖过程中,保持水温、水体盐度的稳定,不选用毒性大、刺激性强的药物,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主要是高稳Vc),以增强鱼体体质;定期使用聚维酮碘 2g/立方米~3g/立方米药浴,每次不超过2小时;经常在饲料中添加高稳Vc2g/kg~3g/kg 及中药三黄粉5g/kg~6g/kg,以增强牙鲆的抗病毒能力。
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聚维酮碘3g/立方米~5g/立方米消毒水体3小时,每天1次,连续2天~3天,同时,将水温升至15℃以上,鱼病可逐渐自愈。
二、溶血性腹水病1.病原由爱德华氏菌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
2.症状患病鱼体腹部膨胀且内有大量腹水,多数患病鱼体的直肠脱垂于肛门外,体色发黑,鱼体在水中急速旋转、上下翻滚若干小时后,腹部朝上漂于水面,直至死亡。
有的病鱼眼球外突,角膜白浊,消化道内无食物且色淡;也有的病鱼内脏溃疡,肝局部坏死、出血,肾肥大,鳍发红。
3.流行情况主要流行于夏季水温高温期的7月~8月间,一般水温在25℃以上。
从仔稚鱼期到成鱼期的鱼体均有发生。
4.疾病控制技术目前,还没有较有效的药物加以治疗,主要是保持环境清洁,水质良好。
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土霉素g/立方米~7g/立方米,保持2小时~3小时,每天1 次,连续2天~3天;也可以全池泼洒二溴海因0.3g/立方米药浴,每次不超过2小时。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中药三黄粉3g/kg~5g/kg及高稳 Vc2g/kg~3g/kg,连续投喂5天~7天为一个疗程。
海水养殖鲆鱼苗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研究
海水养殖鲆鱼苗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研究近年来,海水养殖业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渔业产业之一。
养殖海洋物种的健康和生长状况与其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海水养殖鲆鱼苗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养殖者更好地了解养殖过程中鲆鱼苗的肠道菌群组成,为养殖效益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海水养殖鲆鱼苗的肠道菌群结构是指在鲆鱼苗的肠道中存在的各类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情况。
肠道菌群是一种微生物群落,它包括了细菌、真菌、古菌等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于鲆鱼苗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鲆鱼苗肠道菌群结构的研究,可以明确肠道内各类菌群的种类、数量和相互关系等信息,进一步了解肠道菌群对于鲆鱼苗的作用。
其次,鲆鱼苗肠道菌群的功能也是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的肠道菌群对鲆鱼苗的生长和免疫状态有不同的影响。
一些有益菌群可以产生有益物质,如维生素和蛋白质,促进鲆鱼苗的养分吸收和消化功能。
同时,有益菌还可以抑制一些潜在的致病菌的生长,提高鲆鱼苗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因此,通过研究肠道菌群的功能,可以为养殖鱼苗提供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养殖效益。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为研究鲆鱼苗肠道菌群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这些技术,我们可以借助分析鲆鱼苗肠道中微生物的基因组,对肠道菌群的种类和丰度进行检测和鉴定。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转录组和基因组的方法,深入了解肠道菌群的功能及其对鲆鱼苗的影响机制。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肠道菌群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目前,对于鲆鱼苗肠道菌群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针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鲆鱼苗,其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更多的比较研究。
其次,海水养殖环境中的因素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如水温、盐度等。
最后,通过采用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调节和改善鲆鱼苗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
综上所述,海水养殖鲆鱼苗肠道菌群的研究对于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牙鲆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牙鲆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动物病原菌,会导致多种水产动物的疾病,其中包括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研究都在寻找有效的免疫刺激方法来提高牙鲆的抗病能力。
爱德华菌免疫刺激被证明可以有效地提高牙鲆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本文旨在利用转录组学的方法,对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牙鲆的相关基因表达进行分析,以深入研究其抗病机制。
一、研究背景牙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资源,但受到各种病原菌的威胁,容易发生疾病。
爱德华菌是导致牙鲆细菌性病害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了解牙鲆免疫机制、寻找提高其抗病能力的方法对于养殖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爱德华菌免疫刺激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提升牙鲆的免疫能力,使其对爱德华菌等病原菌产生更强的抵抗。
研究爱德华菌免疫刺激对牙鲆基因表达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抗病机制,为进一步提高牙鲆的抗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转录组学的方法,通过RNA测序技术来分析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牙鲆的基因表达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 样品处理:将牙鲆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加爱德华菌免疫刺激,对照组不进行刺激处理。
在一定时间后,采集两组牙鲆的肝脏组织样品。
2. RNA提取:从采集的牙鲆肝脏组织中提取总RNA,并进行质量检测和纯度检测。
3. RNA测序:将提取的RNA样品进行文库构建,然后进行高通量RNA测序,获取大量的转录组数据。
4. 数据分析:分析转录组数据,包括基因表达差异分析、GO富集分析、通路富集分析等。
5. 结果验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对RNA测序结果进行验证。
三、研究发现通过上述方法,我们获得了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牙鲆的基因表达数据,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这些基因在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表达。
进一步的功能富集和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在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牙鲆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得到了显著的调控。
牙鲆鱼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牙鲆鱼常见疾病防治技术1滑走细菌病本病在放苗后3~6月份,体长3~10cm的稚鱼多发病,死亡率低于0.1%,但历时较长,有时还能引起弧菌的二次感染。
1.1症状以背鳍、尾鳍等损坏、缺损、皮肤腐烂及坏死为主要症状,病重的个体皮肤呈溃疡状态,病轻的鱼体表局部白化。
其内脏的异常情况肉眼不能辨别。
1.2原因本病是由革兰氏阴性杆菌、滑走细菌类的Elexibactormaritimus感染引起。
该菌在海水中及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群落的长杆菌,进行滑走运动。
1.3对策在试管内土霉素类抗生素有作用,但室外效果不明确。
减小养殖密度、提高换水率有预防效果。
发现发病后应尽快隔离病鱼,防治对鱼群的感染。
症状轻的个体自然痊愈得也很多。
2奴卡氏菌病本病是1984年9月至11月,陆上水池牙鲆养殖场最先确认的疾病。
病情的发展较缓慢,但长时间持续死亡,使发生本病的水池累积死亡率达到15%,损失较大,应引起重视。
2.1症状濒死状态的鱼体表出现点状白斑,形成小而隆起的脓疱,有时能看到口部腐烂的个体。
但也有病鱼的外表症状多种多样而并不显著的情况。
解剖时脾脏和肾脏可看到白色节状的病变,有时在鳃、心脏上也能发现白色结节。
2.2原因革兰氏阴性杆菌奴卡氏放线菌引发本病,可观察到病灶内的细菌为分枝状的丝状菌,呈弱抗酸性。
2.3对策该菌对四环素类的抗生物质有反应,但本病治疗方法还未确定。
目前通过病鱼的及时发现、病死鱼的迅速去除与焚烧而防治病情的扩大尤为重要。
3爱德华氏病本病主要是发生在陆上水池,5~11月高水温期不分鱼龄,摄食活动极弱,持续高水温长年发生,累积死亡率也能超过10%。
3.1症状外观上可见腹部膨胀,肛门扩张充血、肠脱出相当一部分。
剖腹可见腐臭的出血性腹水和肝脏出血。
有时也能发现肾脏肥大、眼球周围的脓疮。
3.2病因革兰氏阴性杆菌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引起。
真鲷发生此病时该菌不移动,但牙鲆发生此病时可见该菌运动。
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牙鲆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牙鲆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动物病原菌,常引起鱼类感染疾病。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物种,在养殖过程中也容易受到爱德华菌的感染。
研究牙鲆在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对于防治爱德华菌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因的表达分析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分析基因在特定条件下的表达情况,可以揭示生物体在应激状态下的适应性反应机制,并为研究生物体的免疫调控提供重要的信息。
本文将针对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牙鲆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牙鲆的免疫调控机制提供新的参考。
我们收集了爱德华菌感染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牙鲆样品,并提取了其总RNA。
随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RNA样品进行测序,得到了大量的原始测序数据。
经过数据质控和去除低质量序列后,我们得到了高质量的测序数据。
接下来,我们将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将使用Bowtie2软件将测序数据比对到牙鲆的基因组序列上,得到每个基因的测序覆盖情况。
随后,我们将利用DESeq2软件对比对结果进行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在爱德华菌感染处理组和对照组中差异表达的基因。
在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结果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与免疫调控相关的基因。
通过对不同免疫途径、免疫信号传导通路和免疫相关蛋白的分析,筛选出了在爱德华菌感染处理组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或下调的免疫相关基因。
我们还将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对这些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富集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这些基因在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的功能和调控网络。
我们将对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我们将检测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验证其在爱德华菌免疫刺激下的差异表达情况。
我们还将利用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观察这些基因在牙鲆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情况,从而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基因的功能和调控。
牙鲆的疾病及其防控方法(6)
牙鲆的疾病及其防控方法(6)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期3.6车轮虫病在海水流动性不足的海面小分割区和水交换量不足的陆地水槽中养殖的牙鲆,发生车轮虫病的现象比较多,会给牙鲆造成直接的危害。
此外,该病有可能成为继发性细菌感染的诱因,需要注意。
【症状】鳃丝中寄生大量虫体的病鱼,会导致摄食不良、游泳不活泼。
虽然看不到该病造成的急性死亡,但是,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生慢性死亡。
体表有大量虫体寄生,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分泌黏液而导致鱼体表白浊。
鳍条有“擦痕”样破损,有时在体表可见轻度出血。
【病因】该病是由原生动物纤毛虫类的车轮虫(Trichodina)大量寄生在体表、鳍条、鳃引起的。
尚未确定寄生在牙鲆上车轮虫的种类,至少有2个种以上的车轮虫寄生。
未见报道和寄生在其他多种海产鱼的车轮虫类的鉴定研究。
【对策】养殖牙鲆的鳃丝上有少量寄生车轮虫的现象很常见。
甚至认为寄生数量的多少可以作为海水交换量的指标。
车轮虫寄生数量的增加提示养殖环境恶化。
因此,在陆地水槽养殖,增加池底的清扫可以说是有效的预防对策。
3.7粘孢子虫性消瘦病对由碘泡虫引起的红鳍东方鲀消瘦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了解,最近包括牙鲆在内的海产养殖鱼也开始出现了类似的疾病。
对这种疾病尚无有效驱虫药可用,死亡率较高。
因此,一旦发病,损失惨重。
【症状】外观消瘦症状与粘孢子虫引起的红鳍东方鲀消瘦病一样。
但是,由于鱼种不同,体形有异,症状多少也是有些差异的。
牙鲆原本就是扁平的鱼,通过症状诊断这种疾病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观察到的特征为体色黑化,头骨和背骨部分看起来有些上翘。
此外,偶尔也有脱肛的情况。
【病因】牙鲆的消瘦病病原是粘孢子虫之一的肠道粘孢子虫(Enteromyxum leei),寄生于肠道引起疾病。
将所制作的肠黏膜压片标本进行Diff·Quik染色,多数可观察到直径10~20μm的单核或多核营养体。
与患该病的红鳍东方鲀肠管中观察到的状态相比,寄生虫的发育稍快,可以检出进入孢子阶段的虫体。
弧菌病
弧菌病(Vibriosis)
【病原】病原体为鳗弧菌。
【症状】鱼的种类不同出现的症状有差异。
虹鳟:在躯干的任一部位的皮下或肌肉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类似疖疮的溃疡,形状不规则,伴有出血,其他地方肌肉也常有出血点。
眼球突出,鳃、眼球以及各鳍也出血,肛门发红,往往混有血液的粘液流出。
鳗鲡:皮肤点状出血、发红。
腹部、下颚和各鳍最为明显,尤以胸鳍严重,往往坏死糜烂。
香鱼:在躯干任一部位的肌肉内出现一个半透明的白斑,溃疡患部同时伴有出血。
解剖病鱼可见肠炎,肠管充血或出血,内有黄褐色粘液物,肠内壁有肉眼可见溃疡。
肝脏淤血、肿大、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流行及危害】对淡水鱼、半咸水鱼、海水鱼均有一定的致病力,危害多种鱼类,如鲑科鱼类、香鱼、鳗鲡等。
牙鲆秦皇岛弧菌HQ010712-1外膜蛋白及其抗原性分析
牙鲆秦皇岛弧菌HQ010712-1外膜蛋白及其抗原性分析程顺峰;邓灯;张毅;姜有声【摘要】采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Sarkosyl)和苯甲基磺酰氟(PMSF)2种方法提取秦皇岛弧菌HQ010712-1(Vibrio qinhuangdaora sp.nov.)外膜蛋白,结果显示Sarkosyl法提取效果较好,且所提取的主要外膜蛋白分子量为102kD、45 kD、39 kD、36 kD、30 kD、28 kD、24 kD、22 kD;为比较该菌株与弧菌属其他细菌外膜蛋白组分及抗原性异同,以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胶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对照,电泳图谱显示4种弧菌外膜蛋白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2~48 kD之间;利用抗秦皇岛弧菌HQ010712-1血清的免疫印迹表明菌株HQ010712-1外膜蛋白中分子量为45 kD、36 kD的蛋白条带呈现阳性反应,其他3种弧菌外膜蛋白中均有与该抗血清反应的条带,且分子量为36 kD的反应带为菌株HQ010712-1、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共有.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筛选和研究致病性弧菌的共同保护性抗原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0(017)006【总页数】6页(P1272-1277)【关键词】秦皇岛弧菌;外膜蛋白;抗原性【作者】程顺峰;邓灯;张毅;姜有声【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淮海工学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连云港,222005;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266109;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青岛,266109;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秦皇岛弧菌(Vibrio qinhuangdaora sp.nov.)是国内新发现的一种鱼类病原弧菌,能引起牙鲆的败血症感染,具有强致病性和高致死性 [1-3]。
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
第26卷第4期海洋水产研究Vol.26,N o.4 2005年8月M ARINE FISH ERIES RESEARCH Aug.,2005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研究进展杨少丽1,2王印庚2*董树刚1(1中国海洋大学,青岛266003)(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综述了由鳗弧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灿烂弧菌等弧菌引起的海水养殖鱼类弧菌病的典型症状、病原学、病理、检测技术以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笔者对弧菌病的防治方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另外对弧菌病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海水养殖鱼病弧菌病检测技术防治中图分类号S94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0-7075(2005)04-0075-09Progress of research on vibriosis in marine cultured fishY A N G Shao-li1,2WA N G Y in-geng2*DON G Shu-gang1(1Ocean U niv ersity of China,Q ing dao266003)(2Y ellow Sea F isheries Research Inst itute,Chinese A cademy of Fisher y Scienses,Qing dao266071)ABSTRAC T T he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 ypical symptom,et iology, pat hology,det ective technology,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briosis caused by more than 10vibrio strains such as Vibrio anguil larum,V.alginoly ticus,V.harvey i and V.sp lendi-dus.T he authors provided some valuable recommenda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t reatment f or these vibriosises,and t he f urther research direct ion w as also discussed.KEY WORDS M aricult ure Fish disease Vibriosis Diagnosi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弧菌是引起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
养殖鲆鲽类细菌性病原的鉴定及免疫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养殖鲆鲽类细菌性病原的鉴定及免疫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人们对水产养殖的需求日益增加,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壮大。
鲆鲽类作为重要的经济性水产养殖物种之一,在养殖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导致大量的死亡和养殖业损失。
因此,对鲆鲽类养殖细菌性病原的鉴定及免疫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养殖鲆鲽类细菌性病原的鉴定和对其免疫进行初步研究,为提高养殖鲆鲽类的疾病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采集养殖鲆鲽类样品,通过常规细菌学方法鉴定样品中存在的细菌性病原菌。
2.运用免疫学方法,对鉴定出的病原菌进行初步免疫研究,探索对此类病原菌的有效防治方法。
3.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对养殖鲆鲽类细菌性疾病的治理措施,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支持。
四、研究方法和流程1.样品采集。
从养殖场等鲆鲽类养殖场收集养殖鲆鲽类样品。
2.细菌学鉴定。
通过常规的细菌学实验方法,对样品中存在的细菌性病原菌进行鉴定。
3.免疫学实验。
选取常见的受免疫力影响的动物(如小鼠,大鼠等),进行动物实验,以探索对鲆鲽类细菌性病原的有效免疫方案。
4.数据分析和总结。
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发展方向。
五、预期成果1.明确养殖鲆鲽类细菌性病原的鉴定方法和特点。
2.发现和探索对该类病原的有效免疫方案。
3.提出相应的疾病防治措施,为提高养殖鲆鲽类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成果能够为养殖鲆鲽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能够为相关行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促进当地或者全国水产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牙鲆肠道乳酸菌的分离和鉴定
牙鲆肠道乳酸菌的分离和鉴定陈营;王福强;蒲红宇;杜强【期刊名称】《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年(卷),期】2002(14)2【摘要】目的 :根据微生态学原理 ,从健康牙鲆的肠道固有菌群中分离乳酸菌。
方法 :需氧与厌氧培养法。
结果 :两种方法获得了不同的结果 ,用 L BS(p H6 .5 )直接分离 ,从 19株分离菌株中只获得 6株乳酸菌 ,其中 1株 P15为乳杆菌 ;而用 LBS(p H5 .4)和 SL(p H5 .4)先富集后分离得到了许多单一的乳杆菌菌落。
对所分离的乳杆菌进行生化鉴定 ,均符合该菌的生化特征。
牛津杯抑菌试验显示 ,乳酸菌对弧菌均有抑制作用 ,其中乳杆菌 P15在 p H6 .8和 p H7.5生长良好 ,并对弧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而在 p H 8.0和 p H8.5时该菌生长不良且无抑菌活性。
【总页数】3页(P70-72)【关键词】牙鲆;乳酸菌;肠道菌群;分离;鉴定【作者】陈营;王福强;蒲红宇;杜强【作者单位】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大连水产学院养殖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1【相关文献】1.牙鲆仔鱼肠道白浊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J], 王志敏;张文香;冯力霞;张卫国2.海南黑山羊肠道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J], 汤凯;杨劲松;杨天澍;谭海生;字学娟;李茂3.老年人肠道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其来源发酵乳杆菌的遗传进化分析 [J], 张振东;王玉荣;向凡舒;侯强川;李宝坤;郭壮4.牦牛肠道与粪便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PCR-16 S rDNA鉴定 [J], 张瑞强;王红宁;黄勇;赵应望;段少军5.儿童肠道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3-甲基吲哚的功能研究 [J], 庄伟伟;朱雅琴;曾献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t a t A s a eoff r e l un rwase a i d,i l di g c dii nsofdie s sr c : die s a m d fo de x m ne ncu n on to s a e,ci c lsgn lnia i s,p t a h— o o c lc a e nd at ge . T he r s t s w e t t he i e s b l nge o l gia h ng s a p ho ns e uls ho d ha t d s a e e o d t ba t ra s ptc e i . c e i l e ia m a The ba t ra fom i ra d a ctcf u d of1 i e s d o a l un r w e e dy d a x m i d,iol ton c e i r l ve n s ii l i 0 d s a e rde d fo de r e nd e a ne s ai a d pu e c lu i fpa ho ni a t ra fom i e n r u t rng o t ge c b c e i r k dn y,lv r,s e n a d a ctc fui f6 x m i d m o i ie ple n s ii l d o e a ne r— bu ih w e e c ndu t d, a d t o p l gia h r c e i tc d p sol gia n i c e ialc r c nd fs r o ce n he m r ho o c lc a a t rs i san hy i o c la d b o h m c ha a — t rs is o s l t s w e e d t c e e itc fio a e r e e t d. I d ton,t 6 RN A ne fr p e e a i e s r i e e s q nc d n a dii he 1 S r ge so e r s nt tV t a n w r e ue e
CH EN i h n Cu— e ,FANG H a,ZHANG a —u ,W ANG u y n,GE M u xa g z i Xioj n Xi— u — in
( eat n Dpr me t ,Anma ce ( i lS i P,He e No ma ie s y o (e c n e h oo y, n u n d o0 6 0 ,C ia n b i r lUnv r i f s' n ea d T c n l g Qih a g a 6 6 0 h n ) t i
牙 鲆 鱼 肠 道 弧 茵 感 染 症 及 病 原 特 性 研 究
云 陈 翠珍 ,房 海 , 张 晓君 ,王 秀 , 葛 慕 湘
0 00 ( 北 科技 师 范学 院 动物 科 学 系 河 北 秦 皇 岛 666 ) 河
摘 要 :对一 起 养殖 牙鲆 P rl hh s lv cu nai ty iaes病 害 进 行 了发 病 情 况 、 临 床 表 现 、病 理 变 化 及 病 原 学 方 面 的 检 验 , t o
定及系统发育学分 析,结果表 明分 离做 纯培养 的 1 2株 菌 ( HQ0 0 2 1 2 3 1至 HQ0 0 2 为 同 种 细 菌 —— 弧 菌 属 1 231 2)
V b i 鱼 肠 道 弧 菌 V. hh o ,e i 经 以 代 表 菌 株 ( 0 0 2 ) 健康 牙鲆 做 人 工 感 染 试 验 ,表 明 该 菌 在 所 检 i 。的 r k t y P tr 。 t HQ 1 2 3 1 对 牙 鲆 病 例 的 相 应 病 原 学 意 义 ;用 3 种 抗 菌 类 药 物 对 6株 菌所 做 的 药 敏 试 验 ,结 果 显 示 在 不 同菌 株 间无 明显 的敏 感 7
维普资讯
第 25卷 第 5期
2 0 0 6 年 9 月
学 热 带 海 洋 报
J) (URNAI OF TROP CAL OCEA NO GR APH Y I
V o1 .25, NO.5 Se . ,20 0 6 p
结 果 表 明 为 细 菌性 败 血 感 染 症 。经 过 对 1 0尾 病 ( ) 鲆 做 病 变 肝 组 织 及 腹 水 中 细 菌 的 染 色 检 查 ,取 其 中 6尾 的 死 牙 肝 、肾 、腹 水 为 材 料 做 细 菌 分 离 与 纯 培 养 后 进 行 形 态 及 理 化 特 性 测 定 ,选 择 代表 菌 株 进 行 1 S r 6 RNA 基 因 序 列 测
I e to n h r c e i a i n o b i c nf c i n a d c a a t r z to fVi r o
D , , io a e l . s l td
f o l u e ( r m fo nd r Par i ht s o i a e s) alc hy lv c u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与耐药性差异 。
关 键 词 :牙 鲆 P r l h h oia ;败 血 感 染 症 ;鱼 肠 道 弧 菌 V i t y e tr;检 验 ; 系统 发 育学 n ai t ( l c v . c h on ei h
中 图分 类 号 :¥ 4 9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4 0 2 0 ) 50 8 — 7 0 9 5 7 ( 0 6 0 — 0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