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核心技术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零件测量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公差配合基本知识和最新的国家标准;熟练掌握通用量具和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会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选择适合的量具和仪器;掌握形位误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工艺;为今后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的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思路,坚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质量意识、质量检测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岗位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中,既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单列教授,也可将课程中的项目活动穿插到其他课程项目中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灵活性。
建议课时:64学时三、课程目标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零件测量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公差配合基本知识和最新的国家标准;熟练掌握通用量具和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会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选择适合的量具和仪器;掌握形位误差和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工艺。
具体目标如下:(一)技能目标:1.掌握质量、互换性、标准化等概念;2.会使用常用测量工具;3.会检测零件的线性尺寸、形位误差、螺纹、表面粗糙度;4.会控制零件加工过程的质量;5.了解现代精密测量仪器及技术。
(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能力2.新技能所需的方法能力(三)社会目标:1.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能力2.相互沟通能力四、参考学时、学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参考学时56学时、学分3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参考学时56学时、学分3分。
五、课程内容及要求《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及要求六、课程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通过创新,开发全新的符合职业教育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教材。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其检测
第六章 几种常用标 2
准件的互换性
第九章 尺寸链4源自机动复习2合计
32 4
总 备
学 注
时 2
8
8
8
2
2
4 2 36
编写者签名: 系部审核: 教务处批准: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3
1
本偏差与基准制构成的配合特点;熟练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基准 制的选择:优选基孔制,公差等级的选择及配合的选择;熟练掌握孔 轴基本偏差转换的计算原则。 3. 几何公差及检测:介绍新的国家标准对形位公差的定义,符号和 图样表示法的规定。掌握 14 项形位公差符号、名称;掌握形位公差 的标注基本要求;理解测量要求,掌握测量原则。介绍新国家标准有 关公差原则的新规定,使学生对新的国家标准有所了解。理解和掌握 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补偿关系。 4.测量基础与常用量具:掌握量规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掌握通用 量仪测量光滑工件尺寸的选用、验收极限尺寸计算。 5. 表面结构及其检测:掌握三个测量基准和六个测量参数及测量基 准和参数数值的选择和图样标注。 6. 常用标准件的互换性:了解滚动轴承、键联接和普通螺纹的互换 性。 7. 尺寸链:了解尺寸链分类和应用。学会用极值法解直线尺寸链; 正确画尺寸链图,确定封闭环,增环,减环,解尺寸链。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和建议 演示 列举等方法 运用
5
参考课时 2
专业能力目标:轴承及轴上连接件的选择使用
学习目标 方法能力目标:搜集资料及处理能力
社会能力目标:轴承及连接件的选择使用能力
学习任务
内容描述
教学条件
4.1 滚动轴承的精度 设计及误差检测
滚动轴承的精度 设计及误差检测
模型,样图 教学资源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授课单位:
学 时: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必修课,是学生获得机械零件的几
何精度及其相互配合的基础知识和几何参数检测技术和能力的必学知识,也是具
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突出能力评价。评价主体为学生自我评价、小 组评价、教师评价。
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主要为期末考试,以笔试为主,看 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技能要领以及注意事项的领会程度;实践考核主 要为实训项目内容的考核,主要检查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熟练程度、操 作的规范程度以及协作精神。
任务,在教学中突出专业实践的具体化,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具体化,突出实践性,
可操作性,重点培养学生零件几何精度的设计应用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目标
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出发点,进行“学生为主体,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设计,充分利用我系的校中企和周边高校的合
作专业资源,通过校内外的专职教师辅导讲解,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三年制或四年制)1.前言1.1课程的性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三年制或四年制)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通过完成尺寸误差检测、形状误差检测、轮廓误差检测、定向误差检测、定位误差检测、跳动误差检测、表面粗糙度检测等学习任务,使学生掌握互换性与测量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课程是该课程是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基础技能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其它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遵循任务引领、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原则,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中的零件质量检测相关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课程内容的选取围绕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所需的零件质量检测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以“够用、实用、兼顾发展”为原则,充分考虑本专业中职学生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要,并融入模具工(四级)职业资格鉴定的部分要求。
课程内容组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常用量具、量仪的应用和测量方法为主线,按模块分成零件尺寸误差检测、零件形状误差检测、零件轮廓误差检测、零件定向误差检测、零件定位误差检测、零件跳动误差检测、零件表面粗糙度检测等7个学习任务。
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54学时。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零件加工质量检测基本技能,具备检测零件尺寸误差、几何误差、表面粗糙度,操作常用检测量具量仪、处理检测数据、编写检测报告等能力。
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以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职业素养目标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静心专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遵守安全文明生产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安全操作意识;遵守相关国家标准,养成良好的规范操作意识和习惯;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有团队合作意识;有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的兴趣和能力,具备创新意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课程标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课程标准2、实训教学内容与要求实训是使学生了解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测量器具和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具备使用和调整测量器具的能力,巩固有关公差标准的理论和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安排上,将实验安排在有关章节讲授之后进行。
学生在实验中,应亲自动手操作,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在实验之前应根据实验指导书对实验内容做好预习。
(教师作必要地抽查),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守则,听从指导教师的指挥。
3、教学情境与安排表三、考核方式本课程规定的内容通过预习、课堂教学、做规定的作业和实训来完成学习。
课程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
平时成绩占40%,主要考核作业和实训任务完成的质量;期末考试占60%,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
四、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学生应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及重要性,提高对本门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应认真备课,组织好教学。
实验中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讲清楚本课重点内容与非重点内容、讲授与自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
开展课后答疑,有条件还可在学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加强公差与配合选择与应用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本课程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是巩固概念、训练技巧、深入理解讲课内容的重要手段。
要求学生必须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应及时检查、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五、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逐步建成虚拟的数字化“公差配合与机械测量”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实现所有“教、学、做”教学资源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本课程改进的方向主要依托我院校办工厂的产品,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
1.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课程目标、形成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进行教学。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2)》课程标准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2)》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的定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2)》是材料与焊接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在第2学期开设。
本课程包含几何量公差与误差检测两大方面的内容,把标准化和计量学两个领域的有关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密切相关,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要求学生预先学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等先修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械零件和通用零部件的精度设计方法,具备能够读懂公差、标注公差的能力,初步具有精度设计的能力。
本课程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相关职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桥梁,并且也为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因此是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基础课。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本课程一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体现本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内容规范,信息量大,能及时把最新的几何量公差标准、先进的检测技术及课程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
同时,根据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和机械行业职业岗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来选取教学内容,专业知识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着重突出各种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
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悉互换性的基本知识;2.熟悉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3.掌握零件的精度设计方法;4.掌握零件误差的检测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够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合理的进行精度设计的能力;2.能够正确、清晰地将精度要求标注到图样上的标注能力;3.能够对各种零件进行误差测量与检验,并判断其合格性;(三)素质目标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2.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3.培养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求知精神。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包含几何量公差与误差检测两大方面的内容,把标准化和计量学两个领域的有关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密切相关,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
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等先修课程, 而且要求学生研究如何通过规定公差合理解决机器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之间的矛盾及如何运用测量技术手段保证国家公差标准的贯彻实施。
以便为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打下初步的基础, 故它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不仅负有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机械技术工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任务, 并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而且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地处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正确使用各种国家标准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处理设计与制造、公差与误差之间的关系;掌握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设计选择零件精度及选择零件精度检测方法和仪器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识图、标注、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2、正确选用现场计量器具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质量的初步能力;3、具有设计光滑极限量规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2、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3、培养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求知精神。
三、教学内容结构(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个单元;绪论部分(3时)第1章、光滑圆柱体的公差与配合(10课时)1第2章、测量技术基础(14课时)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测量(18课时)第4章、表面粗糙度及测量(5课时)第5章、光滑极限量规(4课时)第6章、圆锥的公差及测量(3课时)第7章、螺纹的公差配合与测量(5课时)第8章、平键和花键的公差配合及测量(4课时)第9章、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及测量(8课时)第10章、尺寸链(6课时)(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除必需注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外,要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教学互动,以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课程标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完成时间:2011年8月20日一、课程性质与作用1、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本校作为高职院校,其办学定位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的金属切削机床操作、机械加工和工艺工装设计能力,了解先进的信息化制造技术与自动控制,适应制造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担当机械加工工艺员、质检员、绘图员、机床操作工、工装设计及维修等工作岗位。
2、前导后续课程关系本课程是在学生修完机械制图、机械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等课程后安排的一门实践性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相关知识、手册正确地选择公差配合以及选用量具进行技术测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中零件检验及精度分析的专业核心能力。
3、学生基础及特点本课程开讲时,学生对专业已经有一定认识,专业知识还未成熟,专业技能渴求度高,独立思考能力强;专业技能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但有待提高;学生主动性强,对知识的渴求欲望高,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有待培养,协作组织等关键能力正在构建。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及完成任务的能力需提高,学生正在走向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自我构建的“探索期”。
合理改革运用行动导向教学,项目任务驱动,可提高其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很迫切!4、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及课程目标(1)定位: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确定了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我院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为专业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突出扎实的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地处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正确使用各种国家标准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处理设计与制造、公差与误差之间的关系;掌握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设计选择零件精度及选择零件精度检测方法和仪器的综合运用能力。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学习领域名称: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代码:Z020401006学时:64学分:4适用专业:矿山机电专业一、学习领域课程描述(一)课程定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它集理论与实践与一体,是学生将来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实用技术,本课程构建于《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围绕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内容,本着企业需求组织教学内容,为进行机械制造提供技能训练,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二)课程设计思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采用以任务为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各相关专业岗位需求的:机械图样识读的精度分析与检查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以学生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小型机械产品或零部件的精度设计教学项目为载体。
将课堂理论教学的学习性与工作任务的实践性紧密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训练过程。
结合学校现有资源,采用任务驱动,现实一体化的形成组织实施。
将知识点、技能点、项目训练与职业素养的提高贯穿于整个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过程。
(三)课程特色《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完成标准化制图的关键课程。
1.以职业岗位标准为课程目标:本课程根据学生就业岗位以及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按照基本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先进:本课程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增大了信息量。
教学团队自制的CAI 课件形象生动,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使学生更易理解。
建立了教材及实训指导书的动态内容更新机制,可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科学:案例引入、任务驱动、“知识+实例+实践”等教学方法贯穿全过程,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院全程参与的教学的开放教学模式。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计了学生课内训练项目,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度安排了实践教学内容,实现了“跟着学,自己做和能够用”的能力培养三步走。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课程标准14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完成时间:2011年8月20日一、课程性质与作用1、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本校作为高职院校,其办学定位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较强的金属切削机床操作、机械加工和工艺工装设计能力,了解先进的信息化制造技术与自动控制,适应制造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担当机械加工工艺员、质检员、绘图员、机床操作工、工装设计及维修等工作岗位。
2、前导后续课程关系本课程是在学生修完机械制图、机械技术基础、金属工艺学等课程后安排的一门实践性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相关知识、手册正确地选择公差配合以及选用量具进行技术测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机械加工中零件检验及精度分析的专业核心能力。
3、学生基础及特点本课程开讲时,学生对专业已经有一定认识,专业知识还未成熟,专业技能渴求度高,独立思考能力强;专业技能已经具备一定水平,但有待提高;学生主动性强,对知识的渴求欲望高,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有待培养,协作组织等关键能力正在构建。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及完成任务的能力需提高,学生正在走向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自我构建的“探索期”。
合理改革运用行动导向教学,项目任务驱动,可提高其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很迫切!4、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及课程目标(1)定位: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原则确定了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我院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为专业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突出扎实的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地处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正确使用各种国家标准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处理设计与制造、公差与误差之间的关系;掌握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设计选择零件精度及选择零件精度检测方法和仪器的综合运用能力。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建设规划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建设规划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以《“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十四五”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为建设依据,以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为目标,顺应专业形势发展,对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建设进行规划。
二、课程建设基础(一)课程定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属于校级达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建设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师资团队现选用十二五规划教材,实践教学条件基本满足教学要求,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提供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科学、合理,符合学情;教案、课件完整,有习题集、试题集、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
(四)课程内容与考核《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既包含理论知识学习又要求掌握相应测量技能,所有根据本课程特点,我们采用了如下考核方法:《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考核评价表三、课程优势与不足(一)优势1.课程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
已经在学校门户网站上搭建了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截止目前,资源库中包含课程标准、教案、课件、微视频、试题库等各类资源,为教师授课、学生学习提供资源。
2.本课程实训室建设基本完成,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内径量表、万能角度尺比较充足,能满足多个班级同时授课的需求。
3.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不足1.所有课本是十二五规划教材,使用时间较长,没能紧跟十四五规划步伐,下一步我们将选用合适的十四五规划教材。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少,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不足,彰显学校特色不明显。
四、建设目标通过建设,达到“五个高”,即具有高素质课程团队、高品质教学内容、高水平教学方法、高质量教学资源、高效能课堂教学评价等特点的优质课程。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沙市职业大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二、课程代码:02010332三、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四、课程性质:职业基础课五、计划学时:46总学时.其中40(纯理论)、6(纯实践)、六、教学条件:课件、模型;多媒体教室;测量实验室七、课程定位:本课程所属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是面向制造业、仪表、机械加工等企业,从事生产过程中完成机器、仪表等设备的加工、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及其相互配合的基础知识和几何参数检测的基本技术,是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情境是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思路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典型零件的互换性例子的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公差与配合的概念,学会零件精度指标的合理标注及尺寸链的计算,掌握测量工具的类型及使用,明确常见要素的精度检测项目和常见要素的精度检测方法。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机械认识实习》、《工程力学》。
平行课程是:《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基础》。
后续课程是:《计算机绘图》、《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机床电气控制》、《液压传动》、《模具设计》本课程主要为后续专业课打好基础。
八、课程设计思路:1.应体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的思路:突出由工作岗位确定学习情景、由岗位任务确定学习任务、由岗位能力确定学习目标等内容的描述,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2.应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以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等教学模式为引导,描述“如何定,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评”的教学逻辑。
3.应体现教学内容重组与序化的思路: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学习方法与工作方法对接;能力考核标准与行业考核标准对接。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课程标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机电一体化完成时间:2011年8月29日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其目的与任务是过讲课、作业、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互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了解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性;熟悉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概念,掌握某些极限配合标准的主要内容;初步掌握确定公差的原则和方法;一般了解技术测量的工具和方法;初步建立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尺寸链的概念和它们的计算方法,为正确地理解和绘制设计图样及正确地表达设计思想打下基础。
能够掌握零件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在结构设计中合理应用公差标准打下基础。
2、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机械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精度设计的基本步骤、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2、掌握基本几何量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国标的基本内容,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间的关系。
具备初步设计几何量精度的能力。
3、了解典型零件及传动件的精度设计基本知识。
4、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调整和使用。
5、具备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3、与其它课程分工本课程是学习《机械制图》、《物理》是的测量之后,学生具有一定的制识图能力,能够初步的进行尺寸和形状公差的标准,对测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开设的,进一步学习几何参数的互换性与标准化,含量标准的具体内容和主要规定,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应用,进一步学习形位公差及尺寸公差原则,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后续课程的教学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锻炼,则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逐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4、课时与学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机械设计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理论学时需50课时,实验课学时需12课时,总共需62学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编码:03T3010402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数/学分数:32/2实验学时:6适用专业:交通运输、汽车检测维修(高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及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修订日期:2005年12月一、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等院校机类、近机类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学习专业课以及进行工程设计的基础与工具。
课程体系包括:机械、仪器零件几何参数的互换性和测量技术两部分,前者是研究几何量公差标准及其应用,属于几何精度范畴;包括:孔和轴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典型零部件(滚动轴承、螺纹、键和花键及齿轮)的公差与配合及检测;后者是学习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加强常用标准的应用和常用几何量测试基本技能的培养,属于计量学范畴,包括测量技术基础和光滑极限量规以及常用典型零、部件的检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以下目标:1.建立互换性、标准化、测量的基本概念,确切地了解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了解其内容和特点;2.掌握公差与配合选用的原则和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能熟练查阅公差手册和公差国家标准,能读懂图纸中的标注及正确标注技术要求;4.掌握常用标准件—滚动轴承、螺纹、键、花键和齿轮传动的公差与配合标准;5.掌握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具有正确使用通用计量器具以及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三、实验内容及要求实验内容如下:实验一、在立式光学计上测量精密圆柱工件尺寸;实验二、直线度误差测量;实验三、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
实验要求见实验教学大纲。
四、学时分配注:根据实验设备情况,可适当调整实验内容及学时配比。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形式。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包含几何量公差与误差检测两大方面的内容,把标准化和计量学两个领域的有关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密切相关,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
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等先修课程, 而且要求学生研究如何通过规定公差合理解决机器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之间的矛盾及如何运用测量技术手段保证国家公差标准的贯彻实施。
以便为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打下初步的基础, 故它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不仅负有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机械技术工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任务, 并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而且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正确地处理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正确使用各种国家标准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处理设计与制造、公差与误差之间的关系;掌握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设计选择零件精度及选择零件精度检测方法和仪器的综合运用能力。
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识图、标注、执行国家标准、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2、正确选用现场计量器具检测产品的基本技能及分析零件质量的初步能力;3、具有设计光滑极限量规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好的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2、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3、培养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求知精神。
三、教学内容结构(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个单元;绪论部分(3时)第1章、光滑圆柱体的公差与配合(10课时)1第2章、测量技术基础(14课时)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测量(18课时)第4章、表面粗糙度及测量(5课时)第5章、光滑极限量规(4课时)第6章、圆锥的公差及测量(3课时)第7章、螺纹的公差配合与测量(5课时)第8章、平键和花键的公差配合及测量(4课时)第9章、圆柱齿轮传动的公差及测量(8课时)第10章、尺寸链(6课时)(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除必需注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外,要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教学互动,以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102006
英文名称:Inter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适用专业:机械相关专业
责任教学单位:机电工程系……焊接教研室
总学时:36学时
考核形式:考试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选读方式:必修课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研究机械零部件的精度设计,指导学生掌握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齿轮精度,量规等国家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和应用机械零部件的制造精度设计,掌握和应用机械零部件精度设计的国家标准,学会各种机械零部件的误差检测,为后续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 绪论:掌握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2. 尺寸的极限与配合:掌握孔和轴的定义、尺寸的分类定义和关系、零件合格的条件;掌握偏差、公差之间的关系、公差带图的画法;掌握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掌握基本偏差代号等的特点、不同基
本偏差与基准制构成的配合特点;熟练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基准制的选择:优选基孔制,公差等级的选择及配合的选择;熟练掌握孔轴基本偏差转换的计算原则。
3. 几何公差及检测:介绍新的国家标准对形位公差的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的规定。
掌握14项形位公差符号、名称;掌握形位公差的标注基本要求;理解测量要求,掌握测量原则。
介绍新国家标准有关公差原则的新规定,使学生对新的国家标准有所了解。
理解和掌握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补偿关系。
4.测量基础与常用量具:掌握量规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掌握通用量仪测量光滑工件尺寸的选用、验收极限尺寸计算。
5. 表面结构及其检测:掌握三个测量基准和六个测量参数及测量基准和参数数值的选择和图样标注。
6. 常用标准件的互换性:了解滚动轴承、键联接和普通螺纹的互换性。
7. 尺寸链:了解尺寸链分类和应用。
学会用极值法解直线尺寸链;正确画尺寸链图,确定封闭环,增环,减环,解尺寸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和应用机械零部件的制造精度设计,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进行机械精度设计的能力。
编写者签名:年月日系部审核:年月日教务处批准: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