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和防护标准

合集下载

03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辐射防护标准

03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辐射防护标准
电离辐对人体的危害及 辐射防护标准
主讲: 崔 莹
1
电离辐对人体的危害 及辐射防护标准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危害。 但是只要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辐射的危害是可以减小和防止的。 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原子能工业的事故年平均死亡率及职业病年平均 死亡率远小于一般工业,成为安全记录较好的工业。 原子能工业良好的安全记录,是由于高度重视了安全防护而获得的。
10
致死剂量 口腔、咽喉发炎,体温增高,迅速消瘦。第二周出现死亡,死亡率可能达100%
5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作用
一些生物效应的剂量阈值
眼睛(X射线照射)
单次照射剂量阈值/Gy
晶体混浊 0.5~2.0; 100%白内障 5
男性性腺(睾丸) 女性性腺(卵巢) 骨髓
精子减少 0.15; 永久不育 3.5~6.0
生物自由基 激发反应
与生物分子反应
化学阶段
秒至数年
生物阶段
代谢 突变
分子变化
代谢

辐射的作用效果
远期损伤
代谢 生物化学变化 亚显微损伤
可见损伤 细胞死亡
辐射的作用效果5
机体死亡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作用
辐射效应出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叫躯体效应,如放射病,辐射诱发 癌症等;出现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称为遗传效应。 辐射效应分为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组织反应)。随机效应的发生不存 在剂量的阈值,其发生的几率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有关,如遗传效应及某些 躯体效应(即癌症)。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组织反应)的发生只有当 受照剂量超过某一阈值时才会发生,也就是说效应的发生时存在剂量阈值 的,其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大小而异。性细胞的损伤引起的生育 能力的损害、眼晶体损伤引起的白内障等,就是确定性效应。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护措施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护措施核辐射是指来自核反应、放射性同位素或核设施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辐射。

这种辐射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其影响。

本文将探讨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核辐射的措施。

一、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造成基因突变:核辐射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损伤人体的基因,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基因突变,增加遗传病的风险。

2. 诱发癌症:长期接触高剂量的核辐射可能会造成细胞DNA损伤,导致细胞失控增殖,最终发展成癌症。

3. 伤害器官:核辐射会对人体的重要器官,如肝脏、肺和肾脏等造成伤害,并可能引发永久性的功能损伤。

4. 引发放射病:高剂量的核辐射暴露可能引发放射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衰弱和发热等症状,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二、核辐射的防护措施1. 最大限度地避免接触核辐射源:避免进入核辐射源附近的区域,远离核电站、核设施和放射性材料。

2. 使用防护装备:需要进入核辐射区域的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手套、面具和鞋套等,以减少接触核辐射的可能性。

3. 合理使用和储存放射性物质:对于需要处理和储存放射性物质的场所和个人,必须遵循相关的安全措施和处理规程,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泄漏或散播。

4. 接受辐射监测:对于有可能接触核辐射的人员,应定期接受辐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健康评估和必要的医疗措施。

5.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并减少对核辐射的敏感性。

这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休息和适量的运动等。

6. 预防控制: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核辐射的监管和控制,确保核设施的运营符合安全标准,并建立应急响应和预防措施。

7. 防护知识的普及:加强核辐射防护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意识和能力,使人们能够正确应对核辐射事件,并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三、应急措施1. 封锁和疏散:在核辐射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封锁事发地点,并根据情况进行疏散。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一、电磁辐射强度电磁辐射强度是衡量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重要指标。

根据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ICNIRP)制定的标准,电磁辐射强度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电磁辐射防护措施为了减少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包括:远离高强度电磁辐射源,如高压输电线路、电磁发射装置等。

在高强度电磁辐射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应佩戴防护服、眼镜等防护用品。

在家庭或办公室等场所,应尽量选择低辐射的电器产品,并避免多个电器同时使用。

在高强度电磁辐射环境下,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停留或活动。

三、电磁辐射监测要求为了及时发现并控制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需要对电磁辐射进行监测。

监测要求包括:监测频率:应定期对电磁辐射强度进行监测,一般应每季度监测一次。

监测点:应在不同区域、不同高度、不同方向上设置监测点,以全面了解电磁辐射情况。

数据记录与分析:应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记录和分析,以了解电磁辐射变化情况,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四、电磁辐射暴露限值为了保护人类健康,需要制定电磁辐射暴露限值。

根据国际非电离辐射委员会(ICNIRP)制定的标准,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应符合以下要求:频率范围:0-300GHz。

暴露时间:连续暴露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天,连续暴露间隔不应少于1小时。

暴露强度:在0-300GHz范围内,任意10分钟内全身暴露强度不应超过0.4W/kg。

五、电磁辐射防护装置与设备要求为了减少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需要使用符合要求的电磁辐射防护装置与设备。

包括:防护服:应选择由具有电磁辐射防护功能材料制成的防护服,以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眼镜:应选择具有电磁辐射防护功能的眼镜,以减少电磁辐射对眼睛的伤害。

电器设备:应选择符合国家电磁兼容性标准的电器设备,以减少电磁辐射的产生和对人体的影响。

建筑物:在高强度电磁辐射环境下工作的建筑物应采用特殊的建筑材料和结构设计,以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护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护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护辐射是指能够传播并传递能量的一种物质或波动现象。

它可以被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两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辐射来自于不同的源头,包括太阳辐射、医疗诊断和治疗中使用的X射线、核电站和核设施的辐射等。

长时间暴露在辐射之下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了解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考虑。

短期影响主要包括急性辐射病和眼睛损伤。

急性辐射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接受高剂量辐射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发热等。

眼睛是人体辐射暴露的敏感部位之一,长时间过量的辐射暴露可能引起角膜炎、白内障等眼部疾病。

长期影响方面,辐射与癌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可能增加白血病、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等各种癌症的风险。

然而,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非完全会导致健康问题。

辐射也有治疗性质,在医疗领域中,使用X射线和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治疗和诊断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因此,了解辐射的合理使用和正确的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防范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避免长时间和高剂量的辐射暴露是最为重要的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减少辐射源的使用,例如减少手机和电视的使用时间,尽量远离核设施等辐射源。

在工作环境中,比如医疗行业等,必须戴上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铅衣,以减少辐射的影响。

其次,掌握正确的防护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了解各种辐射源的类型、强度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辐射的工作原理和防护方法。

另外,正确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铅衣、护目镜等)的使用也是防护的重要环节。

在医疗机构等有高辐射风险的场所,应该有专门的辐射防护规程和培训计划,确保员工能够正确、有效地防护。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均衡的饮食、足够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和维持身体健康。

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保护

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保护

紫外线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保护第一章紫外线的概述紫外线是指波长在10纳米到400纳米的电磁辐射,包括UVA、UVB和UVC三种类型。

紫外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可以穿过大气层进入地球表面,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章将对不同类型紫外线的特性进行介绍。

第二章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2.1 UVA的影响UVA是紫外线中波长最长的一种,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可以透过窗户和晴朗的云层。

长期暴露于UVA辐射下,会引起皮肤老化、色素沉着以及皮肤增厚。

此外,UVA还可引发光敏性皮炎和皮肤癌。

2.2 UVB的影响UVB是紫外线中波长较短的一种,可以被地球上的臭氧层部分吸收,但仍能引起皮肤晒伤和光化性皮肤病。

UVB会刺激皮肤产生大量的维生素D,但长时间暴露在高剂量的UVB下,容易引发皮肤癌和晶状体混浊。

第三章紫外线的预防措施3.1 避免高峰时段避免在紫外线辐射较强的10:00-14:00时段外出,尽量待在遮阳的地方或室内活动。

3.2 使用遮阳物品外出时佩戴宽边帽、太阳镜、长袖衣物和防晒伞等遮阳物品,以减少紫外线的直接暴露。

3.3 选用防护用品选择SPF值高、广谱防晒霜涂抹全身暴露的皮肤,特别是面部、颈部和手臂等容易暴露的部位。

3.4 注意眼部防护使用能够防护紫外线的太阳镜,以保护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

3.5 室内紫外线防护在室内使用吸收紫外线的窗帘、遮光膜和紫外线防护玻璃,以减少紫外线的穿透。

第四章紫外线辐射的检测与评估4.1 紫外线辐射的检测方法紫外线辐射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紫外线光度计和紫外线辐射计等仪器,可以准确测量各种环境中的紫外线辐射水平。

4.2 紫外线辐射的评估标准紫外线辐射的评估标准包括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的辐射限值,对相关行业和人群的紫外线辐射暴露进行有效控制。

第五章紫外线对特殊人群的影响与防护5.1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皮肤较为脆弱,对紫外线的损害更为敏感。

应在外出时加强防晒和遮阳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

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

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尊敬的读者:欢迎阅读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

本手册将为您提供关于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和实用建议。

通过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您将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免受辐射的危害。

第一章:辐射概述1.1 辐射的定义和分类辐射是指能够传播并产生作用的能量或颗粒,包括电离辐射(如X 射线和γ射线)和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和微波)。

根据辐射的能量和穿透能力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1.2 辐射的来源辐射来自多种不同的源头,包括自然辐射(地球本身的辐射和宇宙辐射)和人为辐射(如核能、医疗设备和通信设备)。

第二章:辐射与健康2.1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引发疾病和健康问题。

长期接触高剂量的辐射可能导致癌症和遗传损伤。

然而,适度的辐射也可以用于医疗和其他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益处。

2.2 辐射防护原则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人体免受辐射的危害,有几个重要的防护原则需要遵循。

这包括时间限制原则、距离限制原则和屏蔽限制原则。

第三章:辐射防护措施3.1 个人辐射防护个人辐射防护包括正确佩戴防护装备,限制接触辐射源的时间,保持合理的距离,并遵循安全操作规程。

3.2 环境辐射防护环境辐射防护措施包括合理设计和设置辐射设备,安装适当的屏蔽装置,确保辐射源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过大的影响。

第四章:辐射应急处理4.1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在发生辐射事故时,需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包括疏散人员、封锁区域和提供紧急医疗救治。

4.2 辐射泄漏应急处理当辐射物质泄漏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限制泄漏,并进行紧急清理和处理。

结语:本手册为您提供了辐射防护的基本知识和实用建议。

请遵循防护原则,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并在必要时采取应急措施。

辐射防护是保护您自己和周围人的重要举措,务必牢记。

感谢您阅读辐射防护手册第一分册,预祝您在辐射防护方面有所收获!如需进一步了解辐射防护知识,请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祝好!注:此文章使用了一般性的辐射防护示例,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辐射防护第三章1

辐射防护第三章1
30
表3-9 2004年各国期望寿命(2006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序号 1 国 家 阿富汗 男 42 女 42 序号 44 国 家 古巴 男 75 女 80 序号 115 国 家 莫桑比克 男 44 女 46
2
3 5 9 10 14 20 23 29 31 33 35 36 37
阿尔巴尼亚
安道尔 安哥拉 澳大利亚 奥地利 孟加拉国 不丹 博茨瓦纳 柬埔寨 加拿大 中非 智利 中国 哥伦比亚
24
1.
2.
3.
系辐 中射 的剂 决量 定: 因剂 素量 。- 效 应 关
25
物理因素总结(一)
(1)辐射类型 外照射: 内照射 :
g>b>a (危害程度) a>b>g (危害程度)
(2)剂量率、受照时间间隔 剂量率 生物效应 时间间隔 生物效应
26
物理因素总结辐射效应
植入前期(0—8天)
孕体发育:
主要器官发生时期 (9—60天)
胎儿发育时期(60—270天)
自受精卵至孕龄8周前称为胚胎,
8周以后称 为胎儿。
14
胚胎不同发育阶段,2Gy X射线照射下死胎或畸形的发生率
15
(2) 辐射的敏感性
表3-5 不同生物种系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29
北京晨报报导
2006年8月15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 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报告显示,至2005年年底,北京 市居民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80.09岁,比2001年提高 了4.24岁,其中女性为81.76岁。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 寿命是71.4岁,2004年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1.8岁。平 均每年提高0.1岁,而北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近年来增 速则是每年1岁,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分析认为,目前日本、 瑞典等国家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84岁到85常岁之间, 属于世界上的最高水平。北京的平均寿命虽然比这个最 高水平低,但已经接近一般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核辐射防护标准

核辐射防护标准

核辐射防护标准引言:核辐射是指核能发电、核武器爆炸、放射性物质使用以及核设施事故等活动所产生的辐射。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核辐射防护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讨论核辐射防护标准的制定和相关措施。

一、辐射剂量限制辐射剂量限制是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基础标准。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标准,不同人群承受辐射的最大剂量是有区别的。

一般人群的整体有效剂量限制为每年1毫西弗(mSv),工作人员的限制为每年20毫西弗。

同时,对于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特别保护和控制其接触辐射的剂量。

二、工作场所辐射控制工作场所辐射控制是核工业安全的核心内容之一。

核工业企业需建立辐射控制区域,对于不同程度的辐射区域,采取不同的辐射防护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有效的屏蔽措施、合理的工作时间限制、辐射监测设备的布置和使用、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装备等。

同时,核工业企业还需要定期进行辐射源清理和设备检修,确保辐射源的及时处理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三、核辐射事故应急预防核辐射事故是核工业中的重大隐患,应急预防措施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核工业企业需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

应急预案中包括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撤离、辐射污染的清理和处理、受伤人员的救治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核工业企业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协同处理。

四、环境辐射监测和监管核工业企业在进行核相关活动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环境辐射监测系统。

该系统应包括辐射监测设备和数据库,能够对周边环境和潜在影响区域的辐射水平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

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环境辐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核工业企业的环境辐射情况,并定期发布监测数据,确保公众的知情权。

结论:核辐射防护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核工业安全和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并依据国内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订。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方法辐射是指能量在空间中传播的过程,能够被传导、辐射或传导给其他物体。

辐射存在于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中,包括电磁辐射和离子辐射两种类型。

然而,辐射对人体可能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了解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方法至关重要。

电磁辐射主要来自电力设备、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和自然辐射等。

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中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眼睛疲劳、头痛、失眠、抵抗力下降和神经系统疾病。

特别是长时间接触高频电磁辐射,可能对人的脑部、眼睛、睡眠质量和免疫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要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护方法:1. 减少接触高辐射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长时间直接接触手机、电脑、平板电视等电子设备。

每隔一段时间,最好进行中断,让眼睛和身体得到休息。

2. 增加距离:保持与电子设备一定的距离。

远离设备时,辐射的强度会减弱。

3. 使用辐射保护装置:可以使用辐射防护屏幕,如贴膜或使用辐射防护眼镜,来降低眼睛对电子设备辐射的暴露。

4. 使用低辐射电子产品:选购低辐射电子产品,这些产品的辐射水平明显低于标准限值。

5. 放置电子设备远离床头:避免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放在离床头太近的地方,因为这会增加睡眠时的辐射暴露。

而离子辐射主要来自核能产业、医学用途、飞行空间等,如放射性物质的使用、X射线的应用以及航空飞行中的宇宙射线。

长期暴露在离子辐射下可能导致癌症、遗传异常、生殖问题和免疫系统损伤等。

针对离子辐射,以下是一些防护方法:1. 使用辐射防护装备:在进行放射性工作或接受X射线检查时,要穿戴好辐射防护服、眼镜和手套等,以减少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2. 控制辐射源:在核能产业和医疗领域,要严格控制辐射源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工作人员和公众免受辐射暴露。

3. 注意剂量限制:在核能设施工作的人员应按照国际安全标准,控制辐射剂量,在允许的范围内工作。

4. 避免过度曝光:减少飞行次数,尤其是长途飞行,以限制受到宇宙射线的暴露。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及防护一、电磁辐射1、电磁场高频率交流电路会向周围空间辐射电磁能量,形成有电力和磁力共同作用的空间,这种电力和磁力共同作用的空间称为电磁场。

2、电磁波电流在导体内的流动会产生电场,电流在导体内变化会产生磁场,因此辐射出去的能量叫电磁波。

3、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长期持续暴露于电磁辐射环境可引发自觉神经症状、心血管功能紊乱、生殖功能降低及各系统癌变等多系统损伤效应。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电磁辐射对人体会产生热作用,由于神经细胞对温度的耐受性比较低,因此热效应对脑功能及形态的影响比较明显。

通常出现意识、思维、情感、行为及记忆等障碍。

2、对视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晶状体的损伤。

射频辐射还对眼的其他部位如结膜、角膜、虹膜、眼底等造成损害,包括易疲劳、视力下降、结膜充血、角膜损害、视网膜黄斑区出现灰褐色斑、黄斑区陈旧性病变、对光反应弱、眼底小血管痉挛、出血和视网膜细小出血点等。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主要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即使在低场强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仍然存在。

如心律不齐、心动过速,长期暴露于射频辐射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等。

4、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动物实验得出的结果表明射频辐射的免疫效应与功率密度和曝露时间有关,功率密度较大时,短期曝露可刺激机体的免疫功能,长期曝露则抑制免疫功能。

另外,射频辐射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还存在着累积效应。

5、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电磁辐射对男性生殖系统的不利影响表现为性功能下降、阳痿早泄、加剧性器官萎缩衰老、精子粘稠、减少或坏死甚至绝精;对女性生殖系统的不利影响表现为加剧女性卵巢衰老、月经紊乱、增加乳腺癌发病率。

6、对胚胎/胎儿和遗传学的影响胚胎/胎儿期是细胞分裂、分化和功能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环境因素的干扰较为敏感。

电磁辐射可能对胚胎/胎儿和遗传学存在影响,但有待于更为深入的验证。

电离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教材

电离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教材

电离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教材电离辐射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压力源,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提高人们对电离辐射的认识,并有效降低与电离辐射接触所带来的风险,进行电离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材将介绍电离辐射的基本知识、防护原则和相应措施,以便帮助员工和公众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第一章电离辐射基础知识1. 电离辐射的定义与分类1.1 电离辐射概念1.2 电离辐射的种类2. 电离辐射的来源2.1 自然辐射源2.2 人工辐射源3. 电离辐射的单位和测量3.1 辐射剂量的单位3.2 辐射剂量的测量方法第二章电离辐射的健康影响1. 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1 急性短期影响1.2 长期慢性影响2. 电离辐射引发的疾病2.1 放射性癌症2.2 遗传效应3. 电离辐射对环境的影响3.1 生态系统影响3.2 生物多样性损失第三章电离辐射安全防护原则1. 电离辐射防护原则1.1 界定时间1.2 增加距离1.3 使用屏蔽材料2. 辐射剂量限值和曝露标准2.1 国际辐射安全标准2.2 电离辐射安全限值第四章电离辐射安全防护措施1. 个人防护措施1.1 个人剂量监测1.2 个人防护装备2. 工作场所防护措施2.1 辐射区域标识和控制2.2 工作场所监测与排放控制3. 应急预案与事故管理3.1 事故应急预案3.2 事故后果评估与处理第五章电离辐射安全培训与教育1. 电离辐射安全培训的目的与意义 1.1 培训的目标1.2 培训的内容2. 教育和培训计划2.1 教育和培训的内容2.2 教育和培训的形式3. 培训效果评估与监控3.1 效果评估指标3.2 培训效果的监控与调整结语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我们对电离辐射的基本知识、健康影响、防护原则和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电离辐射安全防护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减少与电离辐射相关的风险。

希望读者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共同营造一个更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国家对辐射的标准值

国家对辐射的标准值

国家对辐射的标准值第一章: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辐射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辐射是一种能量的传播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也在各个领域使用了辐射技术。

然而,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备受争议,所以各个国家都制定了辐射的标准值来保护公众健康。

第二章:辐射的类型和来源辐射分为自然辐射和人为辐射两大类。

自然辐射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和宇宙射线,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太阳的辐射。

人为辐射主要来自核能技术、医学使用和通信技术等。

核能技术包括核电站运行、核爆炸和核废料等。

医学使用包括X射线、CT扫描和放射治疗等。

通信技术包括无线电和移动通信。

第三章: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复杂的。

低剂量的辐射长期暴露可能导致癌症、遗传突变和生殖问题。

高剂量的辐射短期暴露可能导致急性辐射综合征,表现为乏力、恶心和呕吐等。

然而,不同人群对辐射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制定辐射的标准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第四章:国家对辐射的标准值各个国家都制定了辐射的标准值来保护公众健康。

标准值的确定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证数据。

各个国家在确定标准值时考虑了人体的辐射耐受性、辐射剂量的累积效应和对不同人群的保护等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是制定辐射标准值的重要机构。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倡导辐射安全并提供技术支持。

在国际上,一般接受的标准是年剂量小于1毫西弗(mSv)。

很多国家将工作环境中的辐射剂量限制在约20 mSv每年,而大众环境中的辐射剂量限制在约1 mSv每年。

第五章:辐射管理和监测辐射管理和监测是确保辐射标准值的执行和落实的重要手段。

各个国家都设立了辐射管理机构来负责辐射事务的监管。

这些机构负责辐射相关的法规制定、许可证发放、监测和核查等工作。

辐射监测包括环境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两种方式。

环境监测通过设立辐射监测网络来监测环境中的辐射水平。

个人剂量监测通过佩戴个人剂量计来监测个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辐射剂量。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防护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防护

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防护电磁辐射(EMR)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所携带的能量。

它包括了可见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等许多不同频率的波长。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无法避开电磁辐射,因为我们生活在无线电、电视、电信、电力等各种电子设备的环绕下。

然而,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辐射下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本文将探讨电磁辐射的危害以及针对电磁辐射的防护方法。

首先,了解电磁辐射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电磁辐射不仅可以对人体造成生理上的影响,还可能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电磁辐射危害:1. 癌症: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辐射下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尤其是,儿童和孕妇更容易受到电磁辐射的影响。

2. 生殖问题:电磁辐射可能对男性和女性的生育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它可能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使女性面临早产或流产的风险增加。

3. 神经系统问题: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辐射下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头痛、失眠、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4. 睡眠障碍:电磁辐射可能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和睡眠模式。

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下可能导致失眠和其他睡眠障碍。

针对电磁辐射的防护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1. 控制暴露时间:尽量减少长时间暴露在电磁辐射源附近。

例如,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尽量使电子设备远离身体。

2. 国际安全标准:遵守国际电磁辐射安全标准是重要的。

不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标准,确保自己所使用的设备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

3. 远离强电磁辐射源:尽可能远离无线电塔、微波炉、无线电台、高压线和其他强电磁辐射源。

4. 使用辐射防护装置:例如,使用电磁波屏蔽材料进行室内装修,使用电磁波防护眼镜和防护服等,以降低电磁辐射对身体的影响。

5. 半径法则:电磁波的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可以通过保持一定距离来减少电磁辐射的暴露。

6. 改变生活习惯:避免将电子设备放在床头或身边。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及防护措施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及防护措施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及防护措施1、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人体在电磁场作用下,能吸收一定的辐射能量,使人体内发生生物学作用,这主要是由电磁场院能转化的热量引起的。

如果产生的热量过大,人体一些器官的功能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着频率的增加,对人体的危害也增加。

根据国内外调查研究的情况表明,高频、微波辐射对生物体的作用可分为热作用和非热作用。

当大强度辐射时、高频、微波对生物体产生热作用是当前国际公认的(非热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一定强度的高频电磁场照射下,人体所受的伤害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表现有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晕、头痛、乏力、记忆力衰退、睡眠不好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如多汗、食欲不振、心悸等;同时还出现脱发、手指轻微颤抖、皮肤划痕、视力减退。

在超短波和微波电磁场的照射下,除神经衰弱症状加重外,植物神经系统会严重推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症状比较明显,如心动过缓或过速、血压降低或升高、心悸、心区有压迫感、心区疼痛等。

这是心电图、脑电图、脑血流图也有某此异常反应。

此外,微波电磁场还可能损伤眼睛,导致白内障。

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密切关系:①电磁场强度愈高,对机体的影响愈严重;②电磁波的频率愈高,人体内偶极子激励程度加剧,影响愈严重;③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脉冲波比连续波对人体的影响严重;④受电磁波照射的时间愈长,对人体的影响愈严重;⑤电磁波照射人体面积愈大,人体吸收能量愈多,影响愈严重;⑥温度太高和湿度太大的环境条件,都不利于机体的散热,使电磁场的影响加重;⑦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女性较男性重,儿童较成人重。

2、电磁场的安全卫生参考标准我国有关部门为制定我国电磁场院卫生标准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于1979年提出了高频电磁辐射卫生标准建议值:电场强度不大于20V∕m,磁场强度不大于5A∕m o现在防护工作中已按这一标准考核。

同年,卫生部、原第四机械工业部颁发了《微波辐射暂行卫生标准》对工作人员操作位的微波辐射允许强度规定为:①1天8h连续辐射,不应超过38μW∕cι∏2;②短时间间断辐射及1天超过8h辐射,1天总计量不超过300μWh∕c m2;③由于特殊情况,需要在大于InIW∕c∏)2环境工作时,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但日剂量不得超过300HWh/cm?。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3篇)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3篇)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核辐射是指核能释放的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形式传播过程中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核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主要包括基因突变、白血病、肝癌、甲状腺癌等,还可能导致不孕不育、遗传损伤和胎儿畸形等。

为了保护人体免受核辐射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了解核辐射的特点和危害是防护的基础。

核辐射有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射线是一种重离子辐射,能量很低,但穿透力较弱;β射线是高速电子,穿透力较强;γ射线则是高能光子,穿透力最强。

不同类型的辐射对人体组织的杀伤能力也不同。

此外,不同剂量的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也不同,高剂量的辐射可能导致短期内的急性放射性疾病,低剂量的辐射可以在长期暴露下累积导致慢性放射性风险。

其次,减少接触核辐射的时间和强度是防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尽量减少在核辐射场所的停留时间,避免过度接触。

在可能暴露于核辐射的环境中,使用合适的防护设备和服装,如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同时,注意饮食与饮水的安全,避免摄入受辐射的食物和水源。

此外,适当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是防护的关键。

对于α射线,由于其穿透力较弱,一般可以通过一层纸或织物进行阻挡。

对于β射线和γ射线,防护措施更为复杂。

在核能设施等高剂量的辐射场所,必须配备专门的防护设备和安全措施,如铅板、铅玻璃、混凝土屏蔽、防护间隔等。

此外,在核事故或辐射事故发生时,应迅速撤离事故地点,远离辐射源,寻求安全区域。

此外,定期进行辐射监测与评估是核辐射防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定期的辐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确保人员的安全。

辐射监测可以通过使用辐射计等设备来实现,监测结果可以用于评估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当辐射检测结果超过安全标准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紧急疏散、防护加强等。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升公众对核辐射防护的认识和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公众应该了解核能的基本知识、辐射的特点和危害,以及核能设施的安全和防护措施。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国标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国标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国标(实用版)目录1.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2.我国对电磁辐射的规定3.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正文一、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电磁辐射是指电荷在电磁场中运动时产生的能量传播现象。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危害:神经系统对电磁辐射的作用很敏感,受其低强度反复作用后,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发生改变,出现神经衰弱症候群,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 (失眠,多梦或嗜睡),白天打瞌睡,易激动,多汗,心悸,胸闷,脱发等。

2.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电磁辐射会影响人类的生殖系统,主要表现为男子精子质量降低,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

3.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电磁辐射污染会影响人类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并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

4.对儿童智力的影响: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出生的 2000 万儿童中,有 35 万为缺陷儿,其中 25 万为智力残缺,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二、我国对电磁辐射的规定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国政府对电磁辐射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其中,对电磁辐射强度的规定如下:1.住宅区电磁辐射强度限值:住宅区的电磁辐射强度应小于 0.1 毫瓦特/平方米。

2.办公区电磁辐射强度限值:办公区的电磁辐射强度应小于 0.25 毫瓦特/平方米。

3.学校、医院等特殊场所电磁辐射强度限值:学校、医院等特殊场所的电磁辐射强度应小于 0.1 毫瓦特/平方米。

三、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为了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保持距离:尽量远离电磁辐射源,如高压线、变电站、电视塔等。

2.减少接触时间:尽量减少接触电磁辐射的时间,如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

3.提高防护意识:了解电磁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措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4.合理布局环境:在家庭、办公室等环境中合理布局电器设备,避免电磁辐射叠加。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防护方法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可以以电磁波、可见光、紫外线、高能粒子等形式存在。

同时,人造辐射由于医疗设备、电子设备、核反应堆等的大量使用而大量产生。

人体长期接触辐射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本文将讨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和防护方法。

一、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1 辐射的种类和来源辐射可以分为电磁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多种种类。

它们有不同的频率和能量,影响的范围和损伤程度也差别很大。

辐射来源广泛,包括自然辐射和人造辐射。

自然辐射有太阳辐射、地球辐射、空气中的放射性气体等。

人造辐射主要是在医疗诊断和治疗、核工业、电子设备等领域所产生的。

1.2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两类:直接损伤和慢性影响。

直接损伤是指辐射能量直接破坏人体细胞,引起组织损伤、坏死和癌症等。

例如,紫外线可以引起皮肤癌、X射线和伽马射线可以引起白血病、脑瘤等。

此外,对于孕妇而言,辐射还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导致畸形等问题。

慢性影响是指长期接触辐射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如免疫抑制、不良生殖效应等。

例如,长期接触电磁辐射可能导致不良影响,包括失眠、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另外,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可能导致放射性污染并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二、辐射防护的方法2.1 控制辐射源控制辐射源是减少辐射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对于自然辐射而言,控制通过在建筑中采用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来降低辐射水平。

对于人造辐射而言,医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合理的设备使用和规范的流程来降低辐射水平,公众可以选择低辐射的电子产品来减少长期接触辐射。

2.2 防护装备在长期暴露于辐射源的环境中,防护装备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职业接触放射性物质的人员需要配戴特殊防护服和面罩等,以降低暴露水平。

此外,普通大众可以通过佩戴防辐射眼镜或衣服来减少辐射的影响。

2.3 食品和营养一些食品和营养物质可以减少身体对辐射的敏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作用的效果
影响因素:剂量大小、细胞的增殖能力
作用:一类是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即使受照射细胞死亡或受伤, 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减低,结果影响了受照组织或器官的功 能,表现为确定性效应,如急性放射病,造血功能障碍。 一类是对细胞的诱变作用,主要表现为诱发细胞发生癌变(致
癌),诱发基因突变 (致突)和先天性畸形(致畸)。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概论
第三章 辐射对第人体的影响和防护标准
第一节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节 人体受到照射的辐射来源及其水平
第三节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第一节 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辐射作用的过程
1. 辐射的初始作用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辐射损伤的机理。 基础:电离和激发,改变原子或分子的状态,从而导致细
辐射效应按剂量—效应分类 随机性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发生几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剂
量 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剂量的阂值。主要指致癌效应和遗传效
应。 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效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所受剂量的大小。 这种效应有一个明确的剂量阂值,在阂值以下不会见到有害效 应,如放射性皮肤损伤、 生育障碍。
a.随 机 效 应特点: (1)发生概率与剂量有关. (2)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3) 线性比例、无阈
——核电站 反应堆运行: 大气,Kr、Xe、I、3H、14C、16N、35S、41Ar; 水中,3H和裂变产物。
后处理:
长寿命核素,3H、14C、85Kr、90Sr等,以及超铀元 素的同位素。
核能生产所致居民人均年剂 量当量,美国、加拿大为
310-8Sv,英国为2.510-6Sv
核电力生产持续到2500年时的年人均当量剂量预计值 项目
可能造成机体死亡、远期癌变以及后代的遗传改变等。
2. 辐射对细胞的作用 2.1 作用途径 直接作用:
辐射粒子与生物大分子,如 DNA and RNA, 直接发生作用,
导致细胞的损伤。
间接作用:
辐射粒子与细胞内环境成份(主要是水)发生作用,产生自 由基和过氧化物,导致细胞的损伤。 自由基:是指具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 它能够与其它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形成化学键, 因此化学性质很活泼、不稳定。
胞功能或遗传结构的变化。
辐射的生物效应的特点 : (1)很低的吸收能量就能引起高的生物效应;(2)短暂 作用引起长期效应。
(1)低吸收能量引起高生物效应 以6Gy剂量的急性照射为例,它可以致人死亡,但是此 时吸收的能量如果全部转换为热能,却只能使组织的温 度升高0.00l4℃。
(2)短暂作用引起长期效应
氡及其子体
总计
1.25
2.4
二、人工辐射 ——医疗辐射
放射诊断
放射治疗 核医学
医疗辐射是最大的人工辐射来源;各种人工
放射性核素,大约80%用于医学目的。
1989在中国的医学检查所致的当量剂量
检查类别
胸透 群检 腹透(女性) 消化道 腰椎片 胸片 骨盆片 腹部平片
人数(人/ 千人) 64.3 25.5 11.3 6.0 4.0 11.9 1.3 1.4
ALARA原则: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后,照射
水平低到可以合理达到的程度。
代价-利益分析方法 B=V-(P+X+Y) 式中: B-纯利益,V-毛利益,P-生产代价,
X-防护代价,Y-危害代价
目标:纯利益B达到最大。
考虑的变量是集体当量剂量S
简单的线性无阈假定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a) 可以对人体器官或组织内的剂量在器官 或组织内进行平 均; (b) 对不同时间接受的剂量可以相加; (c) 对来自一个源的剂量可以认为与来自其它源的剂量无关。
表明在任何防护水平下不存在零危险的方案。这就形成了
ICRP目前的防护体系的基础,也即所谓三个基本结构或三 大原则。
二、 辐射防护体系 1.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 涉及照射的实践,除了对受照个人或社会能产生足够的 利益可以抵偿它所引起的辐射危害的,就不得采用。 实践的利益>付出的代价 利益:社会的总利益 代价:社会的总代价(经济、健康、环境、心理等)
利益和代价分布不均; 所有可能的方案中选最佳方案; 可行性分析是一条重要的基本原则。
生物种系


大鼠


大肠杆菌
病毒
LD50(Gy)
4.0
6.0
7.0
7.15 15.0
56.0
2104
(2)不同年龄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胚胎不同发育阶段,2Gy X射线照射下死胎或畸形的发生率
(3)不同组织或器官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高度敏感: 淋巴组织、 胸腺、骨髓、性腺、胚胎 肠胃上皮 中度敏感: 感觉器官、内皮细胞、皮肤上皮、 唾液腺、肾、肝等 轻度敏感: 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
造成过度限制的情况下为人类提供合适的保护。具体来讲, 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
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2.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 既要保护环境,保障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成员,以及他 们的后代的安全和健康,又要允许进行那些可能产生辐射照 射的必要活动;提高辐射防护措施的效益,以促进核科学技 术、核能和其它辐射应用事业的发展。
a. 物理阶段:从10-18秒~10-12秒,此时电离粒子穿过原 子,同原子的轨道电子相互作用,通过电离和激发发生
能量沉积。
b. 物理化学阶段:从10-12秒~10-9秒,从原子的激发和电 离引起分子的激发和电离,分子变得很不稳定,极易发
生反应形成自由基。
c. 化学阶段:从10-9秒~1秒,此时自由基扩散并与关键的 生物分子相作用,形成分子损伤。 d. 生物阶段:从秒延续到年,分子损伤逐渐发展表现为细 胞效应,如染色体畸变、细胞死亡、细胞突变等,最终
3、原生放射性核素:
以238U、232Th和235U为起始核素的三个天然放射系, 以及独立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如40K等。
正常本底地区天然辐射源致人体的年有效剂量 辐射来源 宇宙射线 宇生核素 陆地外照射 陆地放射性核素内照射 (不包括氡) 年有效剂量, mSv 0.38 0.01 0.48 0.29
2.辐射防护的最优化 对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源,个人剂量的大小,受照 的人数,以及在不是肯定受到照射的情形下其发生的 可能程度,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后,应当全部保 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尽量低的程度。 这一程序应当受到限制个人剂量的约束(剂量约束), 对潜在照射则应受到限制个人危险的约束(危险约 束),以便限制内在的经济和社会判断容易带来的不 公平(防护的最优化)。
个人受到所有有关实践联合产生的照射,应当遵守剂量限 值,或者在潜在照射情形下遵守对危险的某些控制。 目的是为了保证个人不会受到从这些实践来的在正常情况 下被断定为不可接受的辐射危险。 不是所有的源均能在源的所在处采取行动施加控制,所以 在选定剂量限值前应先规定哪些源应包括在内作为有关的 源(个人剂量限值)。
辐射防护需要关心两种类型的效应:
第一种是辐射的确定性效应。包括主要因细胞丢失导致的
组织或器官的功能丧失(如:红斑、坏死),这些效应由 大剂量照射引起,并且对它们来说存在有阈剂量,其效应
的严重程度随剂量大小而异。
第二种是在照后很久才显现出来的各种随机性效应,包括 癌症危险的增加以及由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所推论的遗传疾 患的增加。ICRP认为,对随机性效应线性采用线性无阈的 假定但它必竟不是一个纯技术性假定,它主要还是一个管 理性假定。
>> (危害程度) >> (危害程度)
(2)剂量率、受照时间间隔 剂量率 生物效应 时间间隔 生物效应 (3)照射部位与面积 不同部位 不同的敏感度 面积 生物效应
(4)几何条件 不同的几何条件 不同的生物效应
2. 生物因素
(1)不同生物种系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
离事件之间的距离以细胞核的尺度衡量比较大的辐
射。一般指X、、辐射等。
(2) 辐射剂量:剂量-效应关系中的决定因素。
(3)剂量率:剂量率越高,辐射效应越显著。剂量率在0.1Gy/h 到1Gy/min之间这种关系明显。
X射线及中子辐照后的存活曲线
1.物理因素
(1)辐射类型 外照射: 内照射 :
不敏感:
肌肉组织、软骨组织、结缔组织
三、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辐射作用人体的方式: (1)外照射:是指辐射源位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射,
包括均匀全身照射、局部受 照。
(2)内照射:存在于人体内的放 射性核素对人体造成的辐射照 射称为内照射。
(3)放射性核素的体表沾染:是指放射性核素沾染于人体表面
(皮肤或粘膜)。沾染的放射性核素对沾染局部构成外照射 源,同时尚可经过体表吸收进入血液构成体内照射。
20 1
10
25 1
第四节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国家级防护组织最早出现在1913年。后来在1928年的第二次国
际放射学大会上决定成立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当时的名称叫:
“国际X射线和镭防护委员会”。1950年,它进行了改组,并 改 名 为 目 前 名 称 : “ 国 际 放 射 防 护 委 员 会 ( International
年核发电预计值 [GW(e)] 年集体有效剂量 (人· Sv)
年份
1980
80 500
2000
1000 1000
2100
10000 200000
2500
10000 250000
世界人口 (109)
年人均当量剂量 (mSv) 占天然辐射源平均暴露量的百分数 (%)
4
0.1 0.005
10
1 0.05
10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简称 ICR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