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教育经费统筹改革的分配效果
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栋梁的重要角色。
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指标来对其进行解释和分析。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基础教育中一些重要的统计指标,并对其涵义进行解释。
一、教育经费占GDP比例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支持程度以及与其他领域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越高,说明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越充分,教育资源越丰富。
而如果这一比例较低,则可能意味着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匮乏,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二、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反映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
这些比例可以分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教育经费分配比例、各级教育经费分配比例以及各领域教育经费分配比例等。
通过对这些统计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教育经费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分配情况,评估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公正,并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三、师生比师生比是指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数量的比例。
它是衡量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师生比越低,说明学校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教师更有精力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而如果师生比较高,则可能意味着学校资源不足,教师难以充分关注到每位学生的需求。
四、义务教育入学率义务教育入学率是指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
这一指标反映了国家对于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衡量,也体现了国家教育机会公平性的一面。
较高的义务教育入学率意味着更多的儿童能够接受基础教育,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
五、初中阶段转学率初中阶段转学率是指学生在初中阶段转换不同学校的比例。
这一指标可以反映学生就学过程中的流动情况以及教育资源的均等分配程度。
较低的转学率通常意味着学生更加稳定地接受教育,可能与良好的学校资源配置和就近入学政策有关;而较高的转学率则可能意味着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选择权利受限等问题。
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实施方案
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调整优化我省教育经费结构,提高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国办发〔X〕82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目标任务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改革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机制,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1.加大投入,尽力而为。
确保我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以及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积极扩大社会投入。
同时,不提脱离实际难以实现的目标,不作脱离财力难以兑现的承诺,不搞“寅吃卯粮”的工程。
2.统筹兼顾,提高绩效。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统筹近期发展任务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城乡、区域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经费保障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
巩固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经费监管,充分发挥财政教育经费的政策引导作用。
二、具体措施(一)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合理划分教育领域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确保教育经费增长法定要求和拓宽教育经费渠道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财政教育经费着力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加强省级统筹,存量资金优先保障、增量资金更多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各市〔州〕人民政府)(二)完善财政拨款制度。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职业学校、本科院校生均财政拨款制度。
制定出台学前教育、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
到2020年,制定完善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
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现状
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现状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育经费投入是保障教育质量和公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中国,教育经费的分配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本文将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现状,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教育经费的总体分配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教育经费的总体分配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年度教育经费总额在全国范围内分配给各级政府和学校,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着不同比例的教育经费责任。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的教育经费总额中约有80%来自地方政府的投入,而中央政府只占据了剩余的20%左右。
这种分配方式导致了不同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较大。
地区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差异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不均衡,这也导致了教育经费的投入差异。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低。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较高,而在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则相对较低。
这种地区之间的教育经费投入差异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得教育质量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
然而,在中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现状下,教育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据研究显示,教育经费对学生教育成果的影响是显著的。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通常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素质、教育设施以及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导致了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的存在,进而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种不均衡的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对于教育公平产生了负面影响。
不均衡教育经费投入现状的原因不均衡的教育经费投入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首先,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分配上存在一定的自主权,加上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了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差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08.17•【文号】国办发〔2018〕82号•【施行日期】2018.08.17•【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国办发〔2018〕8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并持续保持在4%以上,投入机制逐步健全,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
但还存在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的体制不健全,一些地方经费使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支出轻绩效”,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等问题。
为全面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妥善处理转变预算安排方式与优先发展教育的关系,改革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体制机制,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
(二)基本原则。
优先保障,加大投入。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落实教育投入,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在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的同时,积极扩大社会投入。
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分析报告
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教育决策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我们评估了教育经费在不同领域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并对其效益进行了量化分析。
报告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总体使用情况、经费分配的效益、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部分。
1. 教育经费总体使用情况1.1 教育经费来源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教育费附加、非税收入、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
其中,政府财政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占比达到70%以上。
1.2 教育经费分配教育经费主要分配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工资福利、教学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育技术应用、学生活动、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
其中,教师工资福利和教育设施建设是教育经费的主要分配方向,占比达到60%以上。
2. 经费分配的效益分析2.1 教师工资福利效益提高教师工资福利水平可以有效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根据相关数据,教师工资福利水平的提升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2 教育设施建设效益教育设施建设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教育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根据相关数据,教育设施建设投入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 存在的问题3.1 经费分配不均教育经费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贫困地区和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 经费使用效率低部分学校在教育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管理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影响了教育经费的效益。
4. 改进建议4.1 优化经费分配机制建议政府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的分配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4.2 加强经费管理监督建议政府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经费使用规范和监督机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我国研究生教育省级统筹效果分析r——基于修正的IPA分析法
我国研究生教育省级统筹效果分析r——基于修正的IPA分析法杨力苈;王顶明【摘要】通过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策文件、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工作职能的官方描述的文本分析以及对部分省级学位委员会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的访谈,将省级学位委员会工作职能划分为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以研究生培养单位管理者为调研对象,测量其对研究生教育省级统筹各项职能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评价.运用修正的IPA分析发现,研究生教育省级统筹各项职能可采取"继续努力"、"加深认识"、"认识与行动并重"、"关注行动"等四类发展策略.【期刊名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7页(P49-55)【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省级统筹;省级学位委员会;重要性;满意度;IPA【作者】杨力苈;王顶明【作者单位】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伦敦WC1H 0AL;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长期以来,由于宏观环境与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原因,中央政府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与统领作用。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权力与责任逐步下放、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逐步强化,省级政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培养单位组成的“2+1”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1]中,省级学位委员会作为领导、主管省域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协调与议事机构,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991年,为了更好地发挥省级政府在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使各地区能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立了第一个省级学位委员会。
此后,我国大陆地区所有省份均陆续成立了各自的省级学位委员会,参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区域管理。
然而,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在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省级统筹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研究生教育统筹工作难以满足区域内研究生培养单位需求等。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2019)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2019)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09.12•【文号】财教〔2019〕121号•【施行日期】2019.04.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19〕1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教育厅(局、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教育局:为规范和加强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经国务院同意,现将《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财政部教育部2019年9月12日附件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国发〔2015〕6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27号)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以下称补助经费),是指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转移支付资金。
本办法所称城市、农村地区划分标准:国家统计局最新版本的《统计用区划代码》中的第5-6位(区县代码)为01-20且《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中的第13-15位(城乡分类代码)为111的主城区为城市,其他地区为农村。
第三条补助经费管理遵循“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客观公正、规范透明,注重绩效、强化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现阶段,补助经费支持方向包括:(一)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
民办学校学生由学校按照获得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免除学杂费。
教育经费分配如何合理分配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分配如何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用于支持教育事业的资金,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是保障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如何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展开论述。
一、确定合理的分配原则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经费的科学配比、有效利用和公平合理。
首先,公平性原则要求教育经费分配应公平合理,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要多给予一定的倾斜。
其次,优先性原则要求将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保障义务教育、改善基础教育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
同时,差异性原则强调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分配,避免统一标准造成不合理的资源流失。
二、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应给予更多的经费投入。
首先,要对农村地区学校进行改善,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其次,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薪酬待遇的提高,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此外,还应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以塑造良好的人格素质。
三、推行教育资助政策教育资助政策是解决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困难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资助政策的实施,可以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增加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助学金、奖学金、贷款、免学费等形式的资助。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贫困地区学生的生活扶贫,提供营养餐、住宿等生活保障,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条件和生活品质。
四、加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支持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阶段,因此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也应倍加关注。
首先,要提高高校的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其次,要加强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更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
五、注重教育经费的监管与公开教育经费的分配过程需要加强监管与公开,以防止资源的滥用和浪费,确保教育经费的效益最大化。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对全省基础教育经费管理工作实行绩效考评的意见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对全省基础教育经费管理工作实行绩效考评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2.11.06•【字号】陕教财[2012]157号•【施行日期】2012.1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对全省基础教育经费管理工作实行绩效考评的意见(陕教财〔2012〕157号)各市(区)教育局、财政局:根据《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陕发〔2010〕1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2〕1号)精神,为加强全省基础教育经费管理,全面提升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对各地基础教育经费管理工作实行绩效考评提出如下意见。
一、考评目的和意义“十一五”以来,我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教育经费支出绩效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省《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加强教育投入和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在教育经费总量迅速增加的新形势下,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十分必要,是教育经费管理由规范化向精细化转变的根本要求,有利于建立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资金分配和管理体系,提高教育整体管理水平。
各市(区)要充分认识实施教育经费管理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抓紧抓好。
二、考评项目和内容教育经费绩效考评项目主要分为:日常管理工作和项目建设管理两部分。
(一)日常管理工作。
主要是对教育经费使用监管机制建立情况、上级部门安排部署的各项日常工作、阶段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与评价。
考评内容包括制度建设情况、任务落实及完成质量等方面。
(二)重点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管理。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要到位,不越位、不缺位——“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观点综述
该 扮 演 何 种 角 色 。 之 后 不 久 , 圳 市 深
பைடு நூலகம்
被列 入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
点 的 地 区 之 一 : 显 然 , 方 科 技 大 学 南 的筹 建 与 省 级 政 府 教 育 统 筹 综 合 改 革
试 点 有 着 内在 的 联 系 。
长 学 科 链 , 育 学 科 群 , 成 良好 的学 培 形
科发展生态。
相 互 配 合 支 撑 的 学 科 群 , 进 学 科 交 促
义, 发展 新 兴 学 科 。
现 在 学 科 发 展 在 边 缘 交 叉 领 域 最 能 形 成 突 破 点 。 因 此 , 科 发 展 既 不 学 能 盲 目扩 张 , 不 能 单打 一 。 要 以核 心 也 强 势 学 科 为 圆 心 , 周 边 扩 展 , 展 支 向 发
峰 ; 立 学 科 淘 汰 机 制 , 是 要 优 胜 劣 建 就
难 。学科 发展 要集 中在优 势学科 、 特 色学 科 和 社 会 需 求 的学 科 。不 属 于 这 个 目标 的 , 应 该 舍 弃 。 从 这 个 意 义 就
汰 , 于质 量 不 高 、 乏 后 劲 或 不 符 合 对 缺 学 校办 学定位 的学科 要舍 得放弃 , 防
何 为“ 省级 政府 教育统 筹综 合改
革 ” 对 大 部 分 公 众 来 说 , 是 一 个 陌 ? 这 生 的概 念 。作 为 国 家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试 点 l大 类 之 一 的 省 级 政 府 教 育 统 筹 综 =
《 中国新 闻周刊》 尖锐地 指 , 实际上 ,
在 围 观 的 背 后 , 们 更 多 关 注 的 是 政 人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财政部,教育部•【公布日期】2014.10.30•【文号】财教〔2014〕352号•【施行日期】2014.10.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教〔2014〕352号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教育厅(教委、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教育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精神,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整体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经费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现就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提出如下意见:一、意义和原则(一)意义高职教育承担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职责。
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长,推动了高职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高职教育投入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多渠道筹措经费和财政生均拨款稳定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高职院校总体投入水平仍然偏低,区域间差异较大;财政投入激励高职院校改革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高职教育经费绩效管理基础薄弱,等等。
新形势下,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加大高职教育财政投入,逐步健全多渠道筹措高职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整体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教育领域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
教育领域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教育是人民幸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教育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则是确保教育经费合理安排、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为此,我们需要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市以下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一、背景介绍教育是国家事业的重点领域,也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教育投入持续增加,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
受财政制度体制、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和资助方式也存在差异。
因此,市以下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目标与原则1. 目标:实现区域间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2. 原则:(1)国家统筹、地方主导原则:由国家确定教育投入总量,由地方根据地区教育需求和经济实力分配和投入。
(2)鲜明的导向性原则:着力补齐资源短板,倡导优质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3)稳定性原则:保障教育经费的长期稳定性,防止资金的波动影响教育事业的正常运转。
(4)平等参与原则:重视群众合法权益,大幅度提高公众参与教育投入的权利和实际参与水平。
三、改革措施1. 教育投入的总量确定国家级教育投入按照中央确定的教育经费总量分配情况,省、市教育投入总量由教育主管部门按照本级财政收入的10%以上分配情况确定。
县(市、区)教育投入总量按照该级财政收入的不低于15%分配情况确定。
2. 财政过程中责任划分方案制定着重制定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实施细则,包括教育道、校际联盟、教育行政区的划分和相关资金分配等。
3. 教育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教育需求和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校园基础设施、教育用地、教育器材和其他设备的建设和维护。
4. 教育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1)中央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教育投入不足地区的援助。
地方政府健全教育经费保障与统筹机制若干思考
地方政府健全教育经费保障与统筹机制若干思考作者:王青逯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06期【摘要】有效教育投入是保障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科学决策。
本文从如下方面阐述了地方政府健全教育经费保障与统筹机制的教育科学性:1.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投入政策,确保教育经费有效增长;2. 健全科学的教育投入机制,切实提升教育经费保障水平;3. 完善省级教育经费统筹机制,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4. 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实现教育投入最大效益。
地方政府;教育经费;保障与统筹机制;健全【关键词】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财政性教育投入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近三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每年以超过23%的速度递增,教育财政状况大为改善;二是投资主体已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崭新格局;三是投入重点开始转向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央和县以上各级政府对贫困、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明显增大。
但源于多种因素,我们尚未建立起科学的现代教育拨款体系与财务管理体系,由此造成教育部门“缺钱花”(“虚增”)和“乱花钱”(“滥用”)现象并存,并有形成新的恶性循环的危险。
又鉴于历史欠账太多,2012年实现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目标,无疑是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
因此,地方政府增大教育投入,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和统筹机制,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
一、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投入政策,确保教育经费有效增长国家《纲要》明确要求:“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并规定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
现阶段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80%出自地方政府。
教育经费如何合理分配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如何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指政府或其他机构为教育事业提供的资金支持。
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方式,以及如何确保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
一、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方式1. 按需分配教育经费应该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需求进行分配。
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往往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因此应优先考虑向这些地区和学校增加经费投入,以弥补其教育资源的不足。
2. 公平分配教育经费应该遵循公平原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这意味着经费的分配应该避免过度偏向某些学校或地区,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分配。
3. 绩效导向教育经费的分配可以考虑学校的绩效表现。
学校在教学质量、学生成绩、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应该得到更多的经费支持,以鼓励其继续提高教育质量。
二、确保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1. 加强监督与评估教育经费的使用应该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资金被用于合适的地方。
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定期对学校和地区的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2.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经费的使用可以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使其更加高效。
例如,可以通过购置先进的教育设备,提供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增加教师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3. 鼓励社会参与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外,教育经费还可以通过鼓励社会参与来增加。
可以建立教育基金会或引入捐赠制度,吸引社会各界的捐款和赞助,为教育事业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的规模。
结论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是提高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按需分配、公平分配和绩效导向是合理分配教育经费的重要原则。
同时,加强监督与评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鼓励社会参与也有助于确保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
只有通过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教育经费,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机会。
2023年教育经费管理方案
2023年教育经费管理方案一、背景介绍教育经费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起着关键作用。
2023年,我国教育经费管理工作将继续秉持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原则,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教育经费管理体系,确保教育经费使用更加有效和公平。
二、管理目标1.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优化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确保教育经费使用更加科学、合理。
2. 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缩小地区、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提供平等机会,保障每个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3.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鼓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
三、管理措施1. 教育经费保障(1)加大财政投入。
2023年,将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确保教育公共财政占比在全国总体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不低于15%。
(2)加强统筹规划。
国家将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统筹规划,按照“一盘棋”思维,结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合理调整教育经费的分配方式和比例。
(3)健全财政保障机制。
建立与教育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经费支出的可持续性。
2. 教育经费管理(1)加强监管和评估。
强化对教育经费的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的动态监管机制,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符合规定,真正用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
(2)激励创新。
重视和支持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鼓励创新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3)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进教育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化教育经费管理平台,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3. 教育公平保障(1)优化资源配置。
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
(2)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完善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公平公正的升学机会。
(3)加强资助政策。
我国各省市生均教育经费发展现状的时空统计分析
我国各省市生均教育经费发展现状的时空统计分析我国各省市生均教育经费发展现状的时空统计分析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生均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已成为各省市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时空统计分析,探讨我国各省市生均教育经费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将对我国各省市生均教育经费的总体发展进行分析。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各省市生均教育经费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但是,在不同省市之间,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较大。
一线城市和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普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及贫困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则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不仅使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放大。
其次,我们将对我国各省市生均教育经费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
首先,在时间维度上看,近年来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说明我国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
但是,对于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是否能够满足教育需求仍有待考察。
其次,在空间维度上看,东部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
这种差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关,因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
在分析我国各省市生均教育经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各地生均教育经费的水平。
同时,要进一步改革教育经费的分配机制,确保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布在全国范围内。
其次,加强财务监管,减少教育经费的浪费和滥用,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此外,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学校和教师的支持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我国各省市生均教育经费的发展现状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改革机制和加强资源配置,才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和效果的最大化。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作者:张超来源:《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年第12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新乡县教育体育局必须切实履行财政职能,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落实本级预算资金,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优先保障,加大投入新乡县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财政支持,通过政策设计、制度设计、标准设计带动投入,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202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3.83亿元,同比增长10.5%;城镇教育费附加按照三税实征2308万元;地方教育费附加实征755万元;用于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资金1781.21万元,结转1696万元列入2023年预算。
目前,新乡县根据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即小学生均650元、初中生均850元,特教学校年生均6000元补助公用经费,在此基础上寄宿制学校按每个寄宿生再增加200元公用经费补助,同时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新乡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战略主题,统筹城乡、区域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新乡县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结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教学设备。
2022年,中央、县级配套投入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1343.9万元,投入学校校舍维修改造、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资金1324万元,促进了新乡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目前,新乡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100%,图书、教学仪器、计算机和体音美器材足额配备,宽带接入率达100%。
同时,新乡县加大非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普通高中按每年1000元的标准安排生均公用經费,2022年共计拨付450.79万元;落实民办普惠幼儿园奖补政策,按生均每年200元的标准拨付,2022年安排134.1万元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
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支出改革的关键举措与变化趋势
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支出改革的关键举措与变化趋势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支出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变化。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教育支出改革的关键举措和变化趋势。
首先,关于中国教育支出改革的关键举措,可以列举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了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体,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改革税收制度,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等,大幅增加了教育经费的总量,并保障了广大学生的基本教育权益。
其次,改革了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增强了财政投入的效益。
中国教育支出改革中,取消了传统的按次安排教育经费的模式,转而实行均衡、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第三,推动了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支出改革中,通过建立教育财政制度、完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推动教育投入和办学成本的透明化等举措,加强了教育财政管理,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此外,还开展了教育支出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改革。
通过推行绩效评估、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增加教育投入的灵活度、加大政府采购和社会投入的力度等举措,不断提高教育支出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以上所述为中国教育支出改革的关键举措,接下来将介绍中国教育支出改革的变化趋势。
首先,中国教育支出总量逐年递增。
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教育的财政投入。
根据统计,中国教育支出总量从1978年的275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7900亿元,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其次,教育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教育支出改革中,逐步增加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的资金比重。
同时,也加大了对农村教育、贫困地区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更加均衡的分配。
第三,教育支出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随着教育支出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教育支出的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完善。
通过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加大教育经费的监督和审计力度,强化教育经费使用的约束和规范,有效提高了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辽宁省义务教育条例-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号
辽宁省义务教育条例正文:---------------------------------------------------------------------------------------------------------------------------------------------------- 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号)《辽宁省义务教育条例》已由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08年11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
本条例自2009年2月1日起施行。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2008年11月28日辽宁省义务教育条例(2008年11月28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第一条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制为小学、初中九年制或者九年一贯制。
蒙古族、朝鲜族小学可以实行七年制,蒙古族、朝鲜族初中实行三年制。
第三条义务教育实行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含县级市、区,下同)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设区的市(以下简称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实施管理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具体实施工作。
财政、人事、发展改革、建设、公安、文化、卫生、体育、司法行政等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义务教育的相关实施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社会团体,应当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开展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防止辍学、家庭教育和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等工作,支持义务教育的实施。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四条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义务教育所需要的经费、师资、校舍和设施等由政府提供保障。
第五条县以上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依法对推行素质教育和均衡发展等义务教育工作情况进行督导,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价下一级人民政府义务教育实施工作的重要依据。
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政策执行分析
Analys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vincial Co-ordination” of Fun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作者: 李振宇[1]
作者机构: [1]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出版物刊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页码: 84-9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省级政府;政策执行
摘要:本文从省级政府视角,通过对省级政策文本以及相关数据的归纳分析,探讨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政策的执行现状。
研究发现:第一,在确保中央任务目标实现条件下,省级政府对"省
级统筹"的责任落实情况差异较大,部分省份存在对自身统筹职责定位不明晰、统筹责任下移等现象;第二,省级政府政策执行方式在不同经费项目中显著不同,经费分担并未改变以区县为主的支出分权模式,省对下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功能结构不合理;第三,样本年间经费统筹水平总体有所提高,
专项转移支付占比略有下降,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仍较低,受省内财政体制等因素制约,指标的省际差异较大且存在明显地域分布规律。
未来应改变现有政府间经费投入模式,提高省级政府在人员经费中支出比例;优化省对下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类别结构及功能结构;建立经费公示和问责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有重点 投人
一
、
特 惠 性 强 的 改革 项 目
两类改革 的配置 原则
受 惠对 象
、
均等
,
化效果都不
样 简 单 以 能 否促 进生 均 教 育 经 费 均 等 化来 衡 量 省 级 统 筹 改 革 的 成效
。 。
容 易 进 人误 区
如 何 用 好普 惠 性 和 特 惠 性 相 结 合 的 组 合 式 改革
宋 乃庆
,
西 南大 学
教 育 学 部 基础 教育 研 究 教 育政策
系
教授
(
重庆
4 007
1 5
)
;
赵怡然
,
美 国 宾 西 法尼 亚 州 立大 学
博士研究生
?
1 1 1
?
中 国
社会 科 学
20
1 5
年第
1 1
期
口
红 利 对 于 经 济增 长 的 作 用 逐 渐减 弱
并 有助 于 降 低 生 均 办 学 条件 的 不 平 等 程 度
,
教育投入需
,
考 虑 薄 弱 学 校 的 补偿 性 需 求
惠 式 和特 惠 式 经 费 投入
,
省 级统 筹 应 根 据 学 生 流 动 以 及 学 校 实 际 情 况
区
分普
以确
保特 惠 式 投入 精 准到 位
,
提 升 薄 弱 学 校 的 办 学 条件 和
,
,
础性作用 深远 影 响
中国
教 育 改革 能 否 促 进 教 育 公 平
对 中 国 的 经 济 和 社 会可 持 续 发 展 会 产 生
。
目
前 的 义 务教 育 财 政 体 制 改 革始 于
”
2006
年
,
这 次改 革 建 立 了 经 费 省 级 统
,
“
筹
、
管理 以 县 为 主
基于访谈 和对 2 01 3
年校 级数 据 分 析
目
,
,
发现省级统 筹 改革
、
个组 合式 改 革
。
,
包括普惠 性项
目
和特 惠 性项
二者
配置原则
,
受 惠 对 象和 分
配 效 果均 不 同
利 用 普 惠 性 投 入保 障 基 本 的 经 常 性 开 支 需 求
口
增 加 教育 投 人
、
促 进 教 育 公平 的 改 革 意 义 重 大
。
结构转型
,
人
*
本 文 得 到
20 1 0
年度 教育 部 哲 学 社 会科 学 研 究 重 大 课 题 攻 关 项
”
(
“
目
构建城
乡
一
体化 的教
“
育体制 机制 研究
一
批准 号
10
J
Z D0 0 4
1
)
、
20 1 3
制 改革 的 评 价
。
。
理论 方 面 的 分歧 进
步影 响 到 对
200 6
世 纪 以 来 教育 财 政 体
200
1
年 开 始 的 县级 统 筹 改 革 和
例 如 累 进 程 度更 高 的 税
。
由 中 央 政府 征 收 更 加 合 理
然 后 中 央 政 府 再通 过 转 移
,
支 付 与 地 方分享
财 政 分权 体制
“
澳 大利 亚
。
、
加 拿大 和 德 国 等 是 以 财 政 均 等 化 著 称 的 国 家
,
政府间 财政
。
转移支 付 发 挥 了 重要 作 用
一
区 域 教 育 差 距 的 讨论
般 都 指 向 财政 分权 体 制
,
。
和财 政
。
财政 分 权 体 制 更 能 节 省 信 息 成 本 和 交 易 成 本
。
提高福 利 水平
在教
有 两 类 问 题 和 财 政 分权 体 制 有 关
,
第
一
,
地 方 政府 的 教 育 经 费 供 给 总 量
“
。
政 府 间 转移 支 付 的 功 能
;
一
般 分为 三 类
一
:
励 地 方 政府提 供 具 有 政需 求
税
(
,
溢出
;
”
效 应 的 公共 产 品 与 服 务
一
二 是 平 衡地 方财 政能 力 与 财
,
实 现财政 均 等 化
三 是 建立
)
个 更 公平
、
更 有效 率 的 税 收 体 系
,
因 为有 的
。
财政分 权 体 制 如 何 导 致 教 育 投 人 不 足
因 于 上 级 控 制 下 级 人 事 任命 的 委 任 制
、
造 成 城 乡 和 地 区 差距 存 在分 歧 第 二类 则 强调
一
第
一
类归
“
,
低重 心
21
”
、
财 政 责 任 与 财政
旨在
能 力 严 重不 匹 配 的 结 构
,
利 用 特 惠 性 投 入保 障
非 经 常 性开支 需 求
尤 其是薄 弱 学校 的发展性 需 求 以 及贫
,
困
乡
家庭 学 生 的 受 教 育 权
差距
、
利
。
两类 项
目
投 入力 度 的 相对 变 化
,
影 响 生 均教 育 经 费 的城
地
。
区
差 距和校
际差距 的 变 化 方 向 和幅 度
省 级教 育 经费 统 筹改 革 的 分 配效 果
>
赵力 涛
摘
以县为 主
李
玲等
,
“
要
”
:
2 006
年 开 始 的 义务 教 育 财政 体制 改 革 建 立
。
“
了
经费 省级统筹
,
管理
。
的
义务教 育 办 学 体 制
新 体制对教育 资源 配置的 影 响
—
存 在 较 大 分歧
。
年 开 始 的 分 税 制 改 革 更是 加 剧 了 地 方 财 权 和 事 权 的 不 匹 配
。
教 育投人 的 城 乡 差
距 和 地 区 差 距 引 起 了 广 泛关 注
这 两 类 理 论视 角 着 眼 于 财 政 分 权 体 制 良 好 运 作 所 需 的 不 同 条 件
,
故对 中 国 的
在 政策 层 面
一
替 代 效应 明 显
有 的 则 认 为 能 够 促进 教 育 均 衡 发展
,
,
些 地 方政 府 强 调 通 过 生 均 教 育 经 费 均 等 化 来 实 现 教 育 公 平
,
很多 实
,
证 研 究 也 以 此 为 前提
通 过 比 较 区域
。
、
城 乡 或 者 校 际 生 均 教 育 经 费 的 年 度变 化
”
个
“
平 均主义
的改革
,
在现 阶 段城 乡
目
、
区 域 和 校 际 差 距 较大
。
如 果 仅 以 生 均教 育 经 费 均 等 化 为 改 革
一
标
,
会变 相 维 持 这 些 不 平 等
、
省
级 统 筹 改 革 应 该 而 且 事 实上 是
目
,
个 组 合 式 改革
,
,
既有 受 惠 面 广
普惠 性 强 的改 革项
就 能 最大 程 度 地 实 现
政 策 和 提 供 的 公共服 务 水 平 选 择 最 符合 自
财 政 分权 体制 的 固 有 优 势 ① 根 据 该 理 论
。
,
中 国 财 政 分 权 体 制 给教育 造 成 的 问 题 和
这 两 类 机 制 缺 失 有 很 大关 系
。
影 响 地 方 官 员 决策 和 行 为 的 是上 级 任 命下 级 的 委 任
,
薄 弱 学 校 不 仅 在农村 地 区存 在
有关教育投 人 与 城 乡
集 权 体制 相 比 育 领域 中
不足
。
, ,
在 流动 人 口 聚 集 的 城镇 地 区 也 集 中 出 现
,
,
这些问 题
。
都 需 要 通 过 特 惠 性 改革 项 目 来 加 以 解 决
、
否 则 会 出 现新 的 教育 不 公 平 问 题
,
制
,
在 委 任 制 的 财 政 分权 体 制 下
地 方 官 员 存在 特 定 的 投 入 偏 好
,
,
优 先考 虑 有 助
目
,
于 其晋 升 的 经 济 发 展 或 者 社 会 稳 定 等 领 域
导 致 了 地 方 公共 品 供 给 不 足 ②
。
相 对 忽 略 教育 及 其 他 民 生 福 利 项
。
,
是 义 务教 育 财 政 体 相 应地
制 改革 促 进 教 育 公平 的 关 键 省 级 统筹 改 革 是
一
个 动 态 改革
,
,
很 多 农 村 学 校 不 断 流 失 学生
一
,
些城 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