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神道”天皇制与武士道

合集下载

日本政治文化传统的特征及其与天皇制的关系论析_解晓东

日本政治文化传统的特征及其与天皇制的关系论析_解晓东

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制度”之“政治遗产”中认为,日本的历史发展留
武士道重视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无 给了日本人诸多政治遗产,据笔者总结,他提出
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尽臣道),尽忠是绝对 了五个方面的“政治遗产”,我们可把其视为对
的价值。中国的原始儒学是以孝为本,尽孝才是 日本政治文化传统特征进行概括的“赖氏理
本人由于受到西方的威胁,能够在国内为巨大 先,“中日政治文化同源不同质。”中日政治文化
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找到充分的正当理由。 虽然有一定渊源关系,但本质上是不同的。其异
他们用‘恢复’天皇的统治作为这种理由。恢复 质性的根本表现在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和谐精神
帝治可以为扫除封建政治、社会差别和使经济 崇尚“中庸”,而日本政治文化的和谐精神纳入
学 的特征之二是:“另一个重要的政治遗产是长期
学 以来由集体而不是个人领导的传统。”他认为,

“早在十三世纪的镰仓时期,就有一种权力分享

学 社
的倾向”,“在德川时代,这种权力分享的情况甚
会 科
至更为明显”。到了明治时期“日本从未出现过
学 版
一个独裁的领导者,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企图要
来是共产主义来解释这种基本变化。但这样做 就得经历一个创伤更大和旷日持久的过程。”对 此,他的结论是,“日本现代政治的发展,不是以 近代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中那种精神上缺乏连续 性作为其显著特征的,尽管某些时期的变化非 常迅速,但其发展基本上是一种演变而不是革 命,具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也表明进一步的变 革不管是什么样的变革,都将在日本的条件下 自然产生。”[4](258- 264)
攫取这样的权力”。二次大战期间“,即使是东条

武士道精神——神道教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

武士道精神——神道教与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罗晓莹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发动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

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大规模侵略中国。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

1931年日本发动满洲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标志着全面侵华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至使3500万中国人丧失了生命。

另外,在众多亚洲国家,日本侵略者犯下了数不胜数的滔天罪行:在被剥夺了主权的朝鲜实行“皇国臣民化”;在菲律宾逾百万的无辜百姓惨遭日本人屠杀;在印度尼西亚,仅被“日本主人”强制抓走的劳工就死亡200多万人。

以上一切罪恶的根源是日本反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军国主义。

奉行军国主义,日本从上至下全民的任何野心勃勃、肆无忌惮的行动都被赋予了合理性、道德性,以极端狭隘的日本皇权、国家至上伦理观,无视人类的公理和正义,无视其他民族的主权存在。

然而,纵观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全民性、疯狂性和野蛮性,就不难发现这种极端军国主义的形成是日本独特的悠久文化历史心态沉淀的结果,是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作祟。

本文拟从日本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武士道精神和神道宗教实质出发,来探讨其延承性对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

一、武士道精神与军国主义1.平安武士道———早期武士精神。

早期日本武士产生于平安时代的8、9世纪,是日本社会武力争夺土地资源与政治权力的产物。

公元645年,天皇家族为效仿建立中国唐朝中央集权制国家,进行了由上而下的大化改新运动。

但由于社会基础不牢固,早期日本中央集权制很快解体,天皇大权旁落,外戚政治、摄关政治、院厅政治先后登场。

随着国有田管理的衰落,各种私有庄园的兴起,围绕土地争夺的矛盾斗争愈演愈烈,各种武装力量纷纷组织起来。

这一时期,各个武装团体内部,主从之间的利益结合首先始于物质报偿,即主君要用其财产的一部分与从者的生命交换。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因而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杂糅体。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也不例外,也有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两大来源。

(一)本土思想和理论1、神道教理论教义。

神道教是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

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

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

事实上,神国主义观念历来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终极劣根: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

这一观念的主要内容是:既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最优秀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那么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活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因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意志而进行的“圣战”。

这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绝对服从天皇指挥、忠诚于大和民族、可为天皇尽忠殉节的忠臣良民,为日本天皇发动侵略战争赢得万民拥护。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日本的神道教理论并非纯粹的本土理论。

在古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在近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又掺入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融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理论支持。

2、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以刀剑效忠主君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武士们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

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度与武士文化

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度与武士文化

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度与武士文化日本古代的天皇制度与武士文化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而密切相关的方面。

天皇制度是指日本的君主制度,而武士文化则是指日本武士阶级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这两个方面都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皇制度是日本古代政权的核心,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660年左右的日本神话时代。

根据日本神话,日本的第一个天皇神武天皇是太阳女神的后裔。

因此,天皇在古代被认为是神的化身,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天皇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天皇具有无上权威,被尊奉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在天皇制度下,日本的政治和行政权力被分散到各个领地的地方领主手中。

这些领主被称为“国司”,他们负责地方的管理和维护国家的利益。

然而,这种分散的政治结构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割据和对中央政权的争夺。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天皇在9世纪时开始采取了对武士的委任政策。

在日本的封建社会中,武士阶级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武士阶级的兴起可以追溯到8世纪。

武士通过奉献忠诚和战功来获得地位和荣誉,成为天皇政权的主要支持者。

武士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勇敢和荣誉,这些价值观在日本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武士文化在日本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日本武士的装备和武器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比如刀剑等。

武士还遵循着一系列的道德准则,被称为“武士道”。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气、正义和自律,对于日本古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的历史中,天皇制度和武士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天皇授予武士特权和封地以作为对他们忠诚和战功的奖赏。

武士则保护和维护天皇政权的安全和权威。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天皇制度和武士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局面。

然而,在日本的历史演变中,武士阶级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而天皇的政治和行政权力逐渐衰落。

在12世纪后期,武士军事阀开始崛起,建立自己的政权,并逐渐取代了中央政府的地位。

这最终导致了日本封建时代的到来,武士成为统治者,天皇则成为象征性的存在。

古日本的武士道与武士文化

古日本的武士道与武士文化

古日本的武士道与武士文化古代日本是一个充满了武士道与武士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在战乱时期,武士精神深入人心的时代。

本文将从武士道的定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武士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武士道的定义武士道,即武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指日本武士阶级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表现自己的精神信条和生活方式。

武士道以忠诚、义勇、仁爱、正直等为核心价值观,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发展。

在古代日本,武士道贯穿了整个武士阶级的社会生活,成为塑造日本人性格和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武士不仅要具备出色的战斗能力,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二、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1. 忠诚:武士视忠诚为至高无上的品质,视其主君为天。

他们忠诚于君命,为了主君的利益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2. 义勇:武士要有英勇的精神和不畏牺牲的勇气,勇往直前,力争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3. 仁爱:武士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家族和主君,还要关心百姓的福祉,具有仁爱心和关怀之心。

4. 正直:武士追求真理和公正,讲究言行一致,正直无私,不为私利而背弃原则。

这些价值观构成了武士道的核心,也是武士们奋斗的目标和信念。

三、武士文化的传承古日本的武士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战争与战略上,而且贯穿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武士文化通过绘画、文学、剧院、茶道、花道等艺术形式来传承。

1. 武士绘画:武士绘画是武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令人惊叹的技艺而闻名。

它展示了武士道和武士精神,并记录了战争与战略的实践。

2. 武士文学:古代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大量描写了武士道的精神内涵和军事伟大。

《平家物语》、《源氏物语》等作品,往往以武士为主题,讲述了各种战争与武士的故事。

3. 武士剧院:武士剧院起源于古代日本的武士阶级,以武士为主题,通过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形式,讲述了武士的勇猛和忠诚。

4. 武士文化传承:通过茶道、花道等传统文化形式,武士文化得以传承。

茶道注重礼仪和心境,强调平等与尊重,表达了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

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神道”天皇制与武士道

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神道”天皇制与武士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 ,明治时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 里 ,神道被置于国家管理之下 ,受到政府的保护 ,以 伊势神宫 (天皇家的祭祖之地) 为最高代表 ,地方的 神社神道与皇室神道相结合 ,形成了国家神道 ,其教 义的极致体现就是政教合一的天皇制国体 。
1889 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的天皇 制是把天皇作为道德伦理 、宗教信仰 、政治生活领域 的最高权威的一种统治构造 。在此构造下 ,天皇既 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宪法第 3 条) 的“现人 神”(现出人形的神) ,又是“国家权力的总揽者”(第 4 条) ,掌握着法律 、行政 、军事等各项大权 ,其立法 权由国会“协赞”(第 5 条) ,行政权由内阁“辅弼”(第 55 条) ,军事权由军部“帷幄上奏”。[4 ] (P34 - 35) 那时的 日本人陶醉地认为他们的国体是世界万邦之楷模 , 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不仅实践了“忠君爱国”的 神道教义 ,而且反映了国民道德精神与宗教信仰的 根本要求 。不仅如此 ,建立武国即军国 ,然后向世界 主张神权 ,布国威于四方 ,成为整个国家民族的共同 信念 。
不过尽管如此于主张维护天皇制国体的保守政党长期垄断国家权力加上日本国民长期形成的从众心理和对天皇绝对权威的敬畏使得自民党政府即使在今天日本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也敢于公然违反宪法政教分离原则16大尝祭17相内阁大臣参拜靖国神社就是两个突出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执政的自民党的国家观和历史观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家神道与近代天皇制既是官僚 、军阀实行专 制统治的手段 ,又是军国主义者推行对外侵略扩张 政策的工具 。在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中 ,它所释 放出来的能量一方面在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内部产生 了强大的破坏力 ,另一方面给周边被侵略国家带来 了深重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天皇的神 格地位被否定 ,绝对权威被剥夺 ,作为国家和国民统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承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承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承在古代日本,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共同塑造了日本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面貌。

本文将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古代日本的发展和演变。

一、政治体制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主要以君主制为基础,其中天皇扮演着中心角色。

天皇被视为神的化身,被认为是日本国家和民众的象征。

然而,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天皇的权力相对较弱,由政府中的重臣和贵族阶级掌握。

1. 贵族阶级贵族阶级包括氏族(源氏、平氏等)和官僚集团。

他们是政治和军事力量的主要来源,在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贵族阶级之间的权力斗争和联姻关系,常常导致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2. 政府体制古代日本的政府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设有各种部门处理政务。

例如,枢密院负责决策和行政事务,各个官职分工明确。

此外,各地设有府、县、郡等地方政府机构,为地方行政和税收提供支持。

3. 地方豪族在政治体制中,地方豪族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是地方社会的权力代表,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和收集税收。

地方豪族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常常导致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二、文化传承古代日本的文化传承在政治体制的框架下发展,在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洋溢着浓厚的日本特色。

1. 皇室文化作为政治体制的核心,天皇和皇室成员的宫廷生活和仪式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皇室文化充满着庄严与仪式感,强调礼教和忠诚。

2. 佛教文化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深深扎根,成为日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精神和价值观渗透到日本社会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3. 文艺复兴在政治稳定时期,日本的文艺复兴达到巅峰。

诗歌、绘画、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呈现出独特的日本特色。

例如,和歌和能剧就是当时繁荣的艺术形式。

4. 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忠诚、勇气和荣誉。

武士道的精神影响了日本的战争观念和道德准则,成为日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总结古代日本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承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日本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现象。

知识拓展:日本武士道精神

知识拓展: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道精神一、武士道的产生与特点“原始的信仰与崇拜往往积淀成为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并成为其文化生长和价值选择的制约力量。

日本神道的三种神器是镜、玉、剑,象征智、仁、勇三种力量,这种崇拜对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象征着勇的神器——剑成为日本历史上各个时期崇尚武力的见证。

考古发现表明,从古坟时代中期起,剑、刀、甲、胄、马具等攻击性武器激增,说明日本民族对武器和武力的崇拜渊源久远且渐趋强化。

从一个民族的原始信仰和崇拜往往可以发现其价值取向,而这种信仰与崇拜往往积淀为文化发展方向和价值选择的决定力量。

在《日本书记》及《古事记》中,伊奘诺尊用神剑斩杀火神柯遇突智,后来倭姬将神剑授予日本武尊,日本武尊用神剑东征平定虾夷地方,把神剑供奉在热田神宫。

可见,刀剑既是杀人的工具,又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

《古事记》和《日本书记》以大量的篇幅记载了上古时代日本列岛诸国之间的战争。

很明显,对刀剑及武力的膜拜折射出了日本民族的尚武传统,这便是武家文化产生的原始土壤。

早在公元八、九世纪,武士道便随着武士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武家文化拉开帷幕而初现端倪。

关西军阀首领源赖朝集团战胜关东的平清盛集团,官拜“征夷大将军”,“1185年在镰仓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幕府,”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

武士对大名(封建诸侯)及将军的效忠机制正式形成。

武家政治孕育了武士道,武士道经历了平安主从道德、镰仓/室町武士道和德川武士道、近代武士道的发展轨迹,但“武士道”的称谓却是出现在日本战国时代。

武士是大名的家臣,精于弓马、骑射、刀术,效忠和服从主君,为主君征战沙场,攻城掠地。

武士领取俸禄,为了报答主君的恩情,对主人忠心耿耿。

武力社会的胜负由武士的向背决定,镰仓/室町和战国时代的武士道较之平安主从道德,给武士的礼遇越来越高。

武士作为职业军人,是幕府统治的中坚,也是各政治派别极力争取的力量,拥有社会精英的政治地位;武士的道德规范自然成为日本全民的道德规范,武士的伦理观也极大的左右了社会标准体系,武士道精神就是武士伦理道德的核心。

日本的武士道和文化

日本的武士道和文化

日本的武士道和文化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独特文化的东亚国家。

其著名的武士道文化,已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瑰宝。

日本的武士道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艺,更是一种思想、信仰和精神。

在日本的文化中,武士道是一种重要的价值体系和生活哲学。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日本的武士道和文化。

一、武士道的由来日本的武士道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的中期(公元1185年),即日本中世纪时期。

那时,日本处在一个弱小而分裂的国家,各大领主互相争夺地盘,经常发生战争。

因此,武将们就采取了一种崇高、纯粹的生活方式——武士道。

武士道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忠诚、礼仪、义气、勇气、荣誉的行为准则。

这种行为准则的真正意义是守护家国、保护人民、尊重神灵(神道)和净化心灵。

二、武士道文化的特点1. 尽责与忠诚在日本的武士道文化中,最重要的品质是忠诚、责任和义气。

在武士们的眼里,他们的忠诚和责任感可以证明自己对家族、领主和国家的忠诚,他们的义气则是维护同伴间血盟的重要方式。

同时,在武士道文化中,武士坚定的意志和刚直的性格也是不可或缺的。

2. 一切从中发现美日本的武士道文化注重审美,并且强调通过剑术、茶道、花道等艺术形式发现美。

在武士道中,礼仪和艺术表现出武士的高雅情操和修养。

特别是茶道、花道这样的日本传统文化,将崇尚自然、简洁和优美贯穿了整个武士道文化。

3. 面对死亡的勇气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强调面对死亡的勇气,在一次战斗中,武士需要与死神进行决斗。

此时,他们需要表现出尽可能的勇气和决心,以便在死亡前依然生存。

4. 自我完善的追求在武士道文化中,自我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的武士道强调自我修养和自省。

自我完善的追求为武士们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了日本的一种国粹。

三、现代日本的武士道与文化在现代日本,武士道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日本人依然重视自我完善和忠诚、事业的追求,并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生活中。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也被应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家们认为,忠诚和责任感不仅是日本的传统,而且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价值观。

历史九年级古代日本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古代日本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古代日本知识点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东亚国家,古代的日本曾经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

这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关于九年级历史课程中的古代日本知识点,展示古代日本的风貌和文化。

一、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是由天皇和实际掌握政权的贵族统治。

天皇被视为神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实际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

贵族们通过世袭的方式传递权力,并通过颁布法律和制定政策来管理国家。

二、古代日本的宗教和信仰古代日本有多种宗教和信仰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神道和佛教。

神道信奉神灵的存在,认为神灵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的命运。

佛教则由中国传入,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古代日本的社会等级古代日本的社会等级分为四个主要阶层:贵族、武士、公民和农民。

贵族是最高阶层,掌握着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权力。

武士则是贵族的武装力量,他们以勇气和忠诚而闻名。

公民和农民则是社会的底层,他们负责农田和手工业的生产。

四、古代日本的文化古代日本的文化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绘画、雕塑、花道、茶道以及和服等文化形式在古代日本得到了充分发展。

和服是古代日本的传统服装,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细致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五、古代日本的战争和侵略古代日本也曾经历过战争和侵略的阶段。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幕府时代的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各个领主争夺统一日本的权力,形成了漫长的战乱。

最终,丰臣秀吉在1590年代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丰臣政权。

六、古代日本的外交关系古代日本曾经与中国、朝鲜和其他东亚国家有着密切的外交联系。

通过这些联系,日本向其他国家学习了许多文化和技术,并与之交流。

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最为紧密,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古代日本文化的发展。

七、古代日本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古代日本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学和艺术成就。

诗歌是古代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有名的是万叶集,它是古代日本最早的诗歌集。

此外,古代日本的传统戏剧形式如歌舞伎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日本政治

日本政治

日本的政治制度--天皇制的演变
公元593至1192年,是日本古代天皇制的确立和发展时期。 公元645年,以中大兄皇子为首的革新派发动政变,夺取后大张旗鼓地进行大化革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标志着日本古 代天皇制的确立。 公元668年天智天皇即位,迁都近江并发布《近江令》。其后天武天皇即位,迁都飞鸟净御原宫,发布《飞鸟净御原另令》,制定八色之 姓,从而使天智、天武朝时代比较稳定,天皇的专制权威进一步树立,古代天皇制臻于稳固。 公元707年,元明天皇即位,迁都平城京,公布《大宝令》和《养老令》,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古代天皇制步入鼎盛时期。 1192年以后,古代天皇制日益衰落,国家大权逐步落到幕府将军手中。在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时代,日本出现二元政治,天皇的政治、 经济、军事地位日益虚弱,但在形式上仍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国家政令最后都需通过天皇发布敕令实施。但到江户幕府时代,一切权 利归德川幕府,德川将军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只能按照先规决定年号。实行以幕府将军为核心的君主专制政治,幕府将军挟天 皇而令天下。 1868年1月3日,倒幕派发动政变,公布天皇诏书<王政复古大号令>,使一切权力重归天皇.其后发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将都城迁至东京,建 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统治,开始了近代天皇制时期.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天皇制变成法西斯军国主义天皇制,先后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直到最后无条 件投降.二次大战后,变专制主义天皇制为象征天皇制,<日本国宪法>规定实行议会君主立宪法制正体. 在日本历史上,天皇制按时间和政治体制,可划分为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象征天皇制,即奴隶社会的天皇制和封建社会的天皇制、 资产阶级天皇制、战后象征天皇制。在各个时期,政治体制和天皇的权力有很大不同。下面我分开说。

论日本传统文化中“神道”与“皇道”的结合

论日本传统文化中“神道”与“皇道”的结合
从 历 史 文 献 的记 载 上 来 看 ,“天 照 大 神 ”脱 离 其 普 遍 的 自然 崇 拜 而形 成 最 高 权 威 ,乃 是 出于 日本 从 分 散 部 落 走 向 统 一 王 国 的 政 治需 要 。 中 国 古 籍 《三 国 志 》称 日本 人 为 倭 人 ,其 邪 马 台 国 的女 王 卑 弥呼 “事 鬼 道 ,能惑 众 ”。… (《魏 志 ·倭 人 传 》)由 于 当 时 处 在 分 散 的 部 落 状 态 ,所 以 ,这 一 记 载 表 明 ,该 女 王 主持 着 本 部 落 王 国 的 宗教 活 动 ,包 括 拜 日 、祭 神 、祈 雨 、求 谷 等 等 。 j(《神 与 佛 》,P53)到 了大 和 王 国 出现 以后 ,这 种 宗 教 仪 式 又 形 成 了 “国 见 ”的 特 定 形 式 :在 每 年 的 初 春 时 节 ,大 和 国王 即天 皇 率 领 群 臣登 山履 地 ,巡 视 国 土 ,以祭 祀 天 地 神 灵 ,希 求 五 谷 丰 登 ,保 持 国 泰 民安 ;人 秋 以后 ,臣 民 则搞 起 了镇 魂 祭 祀 ,高 唱 镇 魂 之 歌 ,呼 唤 日神 再 行 普 照 万 物 ,祝 福 天 皇 保 重 安康 。 (P9)
维普资讯
2002年 12月 第 19卷 第 4期
东 疆 学 刊 Don iang Journal
D ec..2002 VO1.19 N O.4
论 日本 传 统 文 化 中 “神 道 "与 “皇 道 "的 结 合
于 海 君
(延 边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吉 林 延 吉 133000)
收 稿 日 期 :2002—03—01 作 者 简 介 :于 海 君 (1960一),男 ,辽 宁 康 平 人 ,延 边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历 史 系 副 教 授 。

古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体制

古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体制

古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与体制古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体制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了日本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日本武士道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武士道的起源武士道起源于日本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当时的日本国内存在着分散的政权和割据的局面,需要一种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尊严的价值体系。

在这个背景下,武士道应运而生。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气、正直和荣誉等美德,并以忠诚于主人和保护弱者为核心原则。

二、武士道的特点1. 忠诚:忠诚是武士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武士对于主人的忠诚,甚至可以超越生死。

忠诚是武士精神的核心,也是武士道体制得以维持的基石。

2. 勇气:勇气是武士道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武士道强调勇敢无畏的精神,在战场上对敌人进行搏斗,甚至为主人赴死也是勇士的义务。

3. 正直:武士道追求正直和诚实的品质。

武士应该正直守信,言行一致,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4. 荣誉:对于武士来说,荣誉是无价之宝。

他们将荣誉看作是生命的延续,甚至可以牺牲生命去维护自己或者主人的荣誉。

三、武士道与社会体制武士道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理念,它也在日本社会中建立了一种特殊的体制。

在社会等级中,武士被赋予高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地位。

武士享有特权,包括豁免税务、拥有土地、政治权力以及特殊待遇。

这使得武士成为社会的精英,并赋予他们保护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四、武士道的衰落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明治维新的兴起,武士道逐渐衰落。

其原因主要是武士道与现代化社会的矛盾以及武士作为主战力的地位的消亡。

然而,武士道的精神影响力仍然流传下来并深深根植于日本文化中。

武士道的精神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在现代日本社会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总结:古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体制在塑造日本历史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气、正直和荣誉等美德,使武士成为社会的精英,并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与传统文化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与传统文化

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与传统文化日本战国时代(室町时代后期至安土桃山时代,约14世纪至17世纪)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武士道与传统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代,武士道和传统文化相互交织,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士道,又称为“武士之道”或“武士修行”,是日本武士阶级的精神准则。

武士道强调忠诚、义务和勇气,主张以武士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代,武士道成为了维护秩序和平稳社会的重要力量。

首先,武士道注重自我修养。

武士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礼仪,强调忠诚、正直和谦逊。

他们通过学习禅宗、茶道等传统文化来提升个人修养,塑造高尚的品格。

这些修行使得武士在军事行动中能够保持冷静、勇敢和果断,体现了他们对荣誉和责任的追求。

其次,武士道强调团队合作和忠诚。

在战国时代的战争环境中,武士道强调仁义和友谊的观念,要求武士之间建立牢固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他们相互支持,共同对抗外敌,为了家族和领主的利益而战斗。

忠诚和义务成为了武士心中不可动摇的信仰,也是他们追求荣誉和尊严的表现。

此外,武士道对美的追求和传统文化的推崇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武士们热衷于诗歌、绘画、茶道等艺术形式,通过欣赏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来陶冶情操。

他们将对美的追求融入到自己的修行中,使得武士道不仅仅是一门战斗的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在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道和传统文化共同构筑了一个独特的价值体系。

武士道为社会带来了秩序和稳定,传统文化则为武士提供了心灵寄托和文化熏陶。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结起来,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武士道作为武士的精神准则,在战国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同时,传统文化对武士的修行和文化追求提供了重要支撑,使得武士道在日本社会中得以深入人心。

这一时期的武士道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为日本历史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日本封建时代和武士道

日本封建时代和武士道

日本封建时代和武士道日本封建时代是指从12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一个历史时期,这段时间内,日本社会基于封建制度,政权由以武力为基础的武士阶级支配。

而武士道则是封建时代武士精神的核心,体现了忠诚、勇敢和荣誉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日本封建时代的背景、武士的地位和武士道的内涵。

一、日本封建时代的背景日本封建时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各地割据势力层出不穷。

为了维护地方秩序和自身利益,当地豪族成为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豪族秩序逐渐合并成几个大规模的势力,形成了日本的封建体制。

二、武士的地位与职责在日本封建时代,武士是社会的核心和统治阶级。

他们是世袭的武力阶层,负责保护地主的利益并维护社会秩序。

武士的地位和特权是通过世袭获得的,而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服从领主的命令并执行任务。

此外,武士还享受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特权。

三、武士道的内涵武士道是武士精神的核心,体现了武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根据武士道的理念,武士应该具有忠诚、勇敢和荣誉的品质。

忠诚是武士的基本美德,他们要忠于自己的领主并以身许国。

勇敢是武士必备的品质,他们要随时准备为了主公和家族而战斗。

荣誉是武士道的核心价值,他们追求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英勇行为来获得尊敬和荣誉。

四、武士道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士道从起初的纯粹军事精神逐渐发展成一种更加细致、复杂的生活观念和道德准则。

武士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反省。

许多著名的武士道经典著作,如《武士道》和《德川家康语录》,成为后来武士精神的重要参考。

五、武士道的衰落17世纪末,随着日本政权的稳定和现代化的兴起,武士道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影响力。

传统的武士精神被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市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的价值观。

19世纪中叶,日本颁布了“廃刀令”,废除了武士的特权地位,结束了封建制度。

综上所述,日本封建时代和武士道是日本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封建时代奠定了日本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基础,而武士道则是封建社会中武士阶级的行为准则。

古代日本的幕府体制与武士道精神

古代日本的幕府体制与武士道精神

古代日本的幕府体制与武士道精神在古代日本的历史中,幕府体制和武士道精神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幕府体制以武士为核心,通过幕府的统治,实现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而武士道精神则是武士阶层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塑造了日本独特的战斗精神和忠诚精神。

本文将从幕府体制的发展和特点、武士道精神的内涵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幕府体制在日本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幕府体制诞生于12世纪末的平安时代末期,当时的日本因为内乱和分裂而陷入动荡的局面。

1185年,源义经的家族建立了鎌倉幕府,建立了第一个幕府政权。

幕府体制的核心是将武士阶层作为统治者,通过封建制度使他们掌握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幕府体制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为日本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武士道精神是幕府体制下武士阶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武士道是一种独特的战斗精神和忠诚精神,强调武士要以忠诚、勇气、义理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在武士道中,忠诚是最重要的品质,武士们始终保持对主人的绝对忠诚。

勇气则是武士道的另一个核心,武士们在战斗中展现出无畏的勇气,甚至不惜舍生取义。

此外,礼仪、义理和修身也是武士道的重要内容,武士们注重自我修炼和道德规范,以成为真正的绅士武士。

幕府体制和武士道精神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日本的特有文化和价值观。

幕府体制下的武士阶层通过忠诚和勇气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同时又受到武士道的道德准则的约束。

武士道精神强调个体的奉献和忠诚,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美德。

武士们不仅仅是军人,更是社会中的道德楷模,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榜样影响着整个社会。

然而,幕府体制和武士道精神也有其不足之处和局限性。

尽管幕府体制为日本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自由。

特权阶级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固化,庶民无法摆脱贫困和压迫。

武士道精神作为一种道德准则,虽然强调了忠诚和勇气,但也剥夺了个体的正常生活和追求。

这些问题在日本历史后期逐渐显现出来,也成为了幕府体制和武士道精神衰落的原因之一。

日本的幕府体制与武士道道德

日本的幕府体制与武士道道德

日本的幕府体制与武士道道德日本历史上的幕府体制和武士道道德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主题。

幕府体制是指日本中世纪时期的政治体制,由武士阶层掌握实际权力,而武士道则是武士阶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这两个主题在日本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日本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幕府体制起源于12世纪末的鎌倉时代,由于政权的分裂和地方割据的增加,日本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混乱。

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源义经建立了鎌倉幕府,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

幕府体制的核心是将实际权力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通过设立幕府来统一政权。

幕府将日本划分为若干个地区,由将军和守护大名领导,实行封建制度,以武士为主要统治阶级。

幕府体制的出现,使得日本社会逐渐恢复了秩序和稳定,同时也为武士道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武士道是武士阶层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强调忠诚、勇敢、正义和谦逊等美德。

武士道的核心是忠诚,武士们对于主君的忠诚被视为最高的道德要求。

他们视死如归,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主君和家族的利益。

勇敢是武士道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武士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和危险,无论是战场上的敌人还是生活中的挑战。

正义也是武士道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武士们要以正义的方式行事,保护弱者,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此外,谦逊、礼仪和修身养性也是武士道的重要内容,武士们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遵守礼仪规范,修养自己的品德和精神。

幕府体制和武士道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幕府体制为武士提供了实现武士道的机会和平台。

在战乱和混乱的时期,武士们可以通过效忠于幕府和主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同时,幕府体制也对武士道进行了规范和制度化。

幕府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约束武士的行为,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武士们必须遵守幕府的规定和指示,同时也要遵守武士道的道德准则。

这种相互关系使得幕府体制和武士道在日本社会中得以共存和发展。

然而,幕府体制和武士道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

幕府体制的权力集中在武士阶层手中,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日本三道以及武士道文化

日本三道以及武士道文化

日本三道以及武士道文化茶道一、日本茶道的形成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日本茶道最早来源于中国。

中国茶叶约在唐代时,便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因而最先将茶叶传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

公元1168年,日本国荣西禅师历尽艰险至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刻苦进行“茶学”研究。

荣西回国后把抹茶的特殊树种和制作这种细末绿茶的技术引进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礼仪,并把第一颗茶苗种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山上,至今,该区仍出产傲称日本最优秀的抹茶。

荣西撰写的《吃茶养生记》,以宣传饮茶之神效。

荣西因而历来被尊为日本国的“茶祖”。

随着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与饮茶艺术、饮茶风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后,又逐渐普及到广大民间,使吃茶的习俗进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并日益兴盛。

15世纪时,日本著名禅师一休的高徒村田珠光道创了“四铺半草庵茶”,而被称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

所谓“佗”,是其茶道的专用术语,意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

珠光认为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清心是“禅道”的中心。

他将茶道从单纯的“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修身养性的禅道核心。

其后,日本茶道经武野绍鸥的进一步推进而达到“茶中有禅”、“茶禅一体”之意境。

而绍鸥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称的千利休,又于16世纪时将禅道为中心的“和美茶”发展而成贯彻“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础上归结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为质;“清”以居之;“寂”以养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二、日本茶道的派系日本茶道分为两大宗系:一为抹茶道,传自我国唐宁时期,采用当时的抹茶法,用蒸青茶碾制成粉状茶叶饮用;另一种为煎茶道,源于中国明清时期,采用以炒为主加工而成的散状芽条。

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派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最大。

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

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

日本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日本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日本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日本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是一个充满了独特魅力的话题。

古代日本的政治体系主要由朝廷与武士阶级组成,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在古代日本,朝廷是政治的核心。

朝廷的权力集中在天皇手中,天皇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然而,天皇实际上并不直接参与政治,而是由一系列的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些官僚机构包括左右大臣、参议、御史等,他们负责制定政策、管理财政、处理司法事务等。

朝廷的政治体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重视礼仪、仁爱和忠诚,这为日本古代政治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与朝廷相对应的是武士阶级。

武士阶级是日本社会的军事统治者,他们以武力为基础,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武士阶级以家族为单位,家族的长者被尊为家族的领导者,他们负责保卫领地、管理土地等。

武士阶级的地位是通过世袭来继承的,他们之间的地位差距很大,上层武士享有丰厚的土地和财富,而下层武士则生活在贫困中。

武士阶级的核心是武士道,武士道强调忠诚、勇敢和荣誉,这些价值观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廷和武士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朝廷依靠武士阶级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而武士阶级则依赖朝廷来给予他们合法的地位和权力。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日本古代政治中起到了平衡的作用,避免了过度集权或者武装叛乱的发生。

然而,日本古代政治与社会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朝廷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腐败和失效。

其次,武士阶级的统治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上层武士享有特权,而下层武士和平民则生活在贫困中。

这种社会不平等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总的来说,日本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朝廷和武士阶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然而,这个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对于现代的日本社会来说,了解古代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代日本的政治与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关于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 ,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点 :一是神道信仰以及作为其政治实践的天皇制 ,二是 源自尚武精神的武士道以及作为其最终结果的军国主义 。这两点不仅在日本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 的角色 ,对日本国民的精神构造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影响 ,而且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中释放出了巨 大的政治能量 。本文对从神道到天皇制进而到国家神道 、从尚武精神到武士道进而到军国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进 行了概括与分析 。
神社神道的出现被认为是神道宗教确立的标 志 。时间约在公元 3 世纪末 ,正是日本历史进入早 期统一国家初步形成的时期 , 史称“古坟时代”⑧ 。 国家的出现使神社的产生成为必要 ,神灵祭祀由无 固定场所进入到固定的神社中 。不仅如此 ,神道与 国家政权的紧密结合产生了神祗制度 、神灵系谱 、祭 拜礼仪等 ,带来祭祀场所的等级化 。“宫”被确定为 祀神的最高场所 “, 社”次之 “, 祠”再次之 ,神社便是
国家神道与近代天皇制既是官僚 、军阀实行专 制统治的手段 ,又是军国主义者推行对外侵略扩张 政策的工具 。在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中 ,它所释 放出来的能量一方面在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内部产生 了强大的破坏力 ,另一方面给周边被侵略国家带来 了深重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天皇的神 格地位被否定 ,绝对权威被剥夺 ,作为国家和国民统
按照《古事记》的记载 ,日本列岛是由尊神伊邪 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交媾生成的 。[3] (P22) 最早的日本 国家是由两位尊神的女儿“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孙日 本磐余彦在日本列岛的中心 ———大和地区建立的 , 日本磐余彦就是日本的开国之君神武天皇 。从天照 大神到神武天皇的各代神灵因此被尊崇为日本的皇 祖神 、国祖神 。
“弥生时代”②的前期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但是 “, 神道”这个概念 ,却是在佛教传入日本以后 , “针对作为外来信仰的佛教而形成的”。[2 ] (P1248) 在此 之前 ,神道并没有形成什么高深的理论 ,基本上是一 些适应部族社会宗法秩序需要的 、朴素的拜神思想 , 类似于其他东方民族所共有的原始自然崇拜 、生殖 崇拜 、祖宗崇拜那样的信仰 。公元 6 世纪以后 ,中 国 、印度的先进思想文化开始传入日本 ,受到儒教和 佛教的影响 ,神道在理论上获得了很大发展 ,逐渐产 生出两部 神 道 ③ 、伊 势 神 道 ④ 、吉 田 神 道 ⑤ 、垂 加 神 道 ⑥ 、复古神道 ⑦等多种理论学派 ,形成了自己独特 的宗教思想体系 。
38
结合 ,为了强化对国民的教化 ,四处修建“招魂社”, 以彰显“为国捐躯者”的忠勇 ,靖国神社 (原名东京招 魂社) 就是其中之一 。1940 年 ,为了适应扩大侵略 战争的需要 ,国家神道又增加了“圣战”“、八紘一宇” 的教义 ,[1 ] (P312) 宣扬以武力征服 、统一世界的神圣使 命 ,从而达到了巅峰 。
这是中国正史中第一篇记述日本列岛的传 ,它 描述了日本国的大致方位和特征 。从今天的世界地 图上看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太平洋上的一 个岛国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质地貌导致自 然灾害频生 ,资源匮乏 。这种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 培养了日本人的敏感气质和危机意识 ,也孕育了日 本民族特有的性格和政治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一是神道信仰以及作为其政治实践的天皇制 ,二是 源自尚武精神的武士道以及作为其最终结果的军国 主义 。这两点不仅在日本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 为重要的角色 ,对日本国民的精神构造和意识形态 的形成产生了十分深厚的影响 ,而且在国际关系的 历史中释放出了巨大的政治能量 。
在这样的背景下 ,明治时代以后的半个多世纪 里 ,神道被置于国家管理之下 ,受到政府的保护 ,以 伊势神宫 (天皇家的祭祖之地) 为最高代表 ,地方的 神社神道与皇室神道相结合 ,形成了国家神道 ,其教 义的极致体现就是政教合一的天皇制国体 。
1889 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的天皇 制是把天皇作为道德伦理 、宗教信仰 、政治生活领域 的最高权威的一种统治构造 。在此构造下 ,天皇既 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揽者”(第 4 条) ,掌握着法律 、行政 、军事等各项大权 ,其立法 权由国会“协赞”(第 5 条) ,行政权由内阁“辅弼”(第 55 条) ,军事权由军部“帷幄上奏”。[4 ] (P34 - 35) 那时的 日本人陶醉地认为他们的国体是世界万邦之楷模 , 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不仅实践了“忠君爱国”的 神道教义 ,而且反映了国民道德精神与宗教信仰的 根本要求 。不仅如此 ,建立武国即军国 ,然后向世界 主张神权 ,布国威于四方 ,成为整个国家民族的共同 信念 。
3 收稿日期 :2006212228 作者简介 :管一颖 (19632 ) ,男 ,山东诸城人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中日关系 、亚太关系研究 。
3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 F OCEAN UN IV ERSI T Y O F CHINA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 年第 2 期 NO. 2. 2007
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
———神道 、天皇制与武士道 3
管一颖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作为本土化的宗教 ,神道宣扬的是一套皇权神 授的神国思想 ,这在《古事记》( 712 年) 和《日本书 纪》(720 年) 中有完整的记述 。作为日本历史上最 早的两部官修正史 ,它的编纂目的在于巩固“大化革 新”⑩的成果 ,强化天皇制中央集权统治 。这种统治 需要在书中留下了清晰的烙印 ,上古时代以来流传 于日本民间的神话传说经过御用史官们的加工 ,变 成了记述“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族的形成史 ,也就是 日本的开国史 。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的有利时机 ,猛烈迸发出来 “, 王政复古”思想成为主 张维新的地方武士推翻幕府的一面旗帜 。这期间 , 倡导复古主义的国学派的“复古神道”发展成为一大 势力 ,对幕末的“尊皇攘夷”1○4 思想和维新初期的神 佛分离 、废佛毁释 1○5 产生了重要影响 。
日本投降后 , 1945 年 12 月 , 驻日盟军司令部 ( GHQ) 发出《神道指令》,国家神道被禁止 、取缔 。
二 、天皇与天皇制 与神道信仰相连 ,产生了日本国家历史中最重 要的政治文化现象 ———天皇和天皇制度 。在日本 , 天皇称谓的出现始于第 40 代天武天皇时期 (673 — 686 年) 。[2 ] (1679) 在这之前的日本 , 掌握国家最高政 治 、军事权力的人被尊称为“大王”。从天武朝起 ,作 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君主 ,在律令用语上开始使用“天 皇”称谓 ,其意是与神同体的“现神”、“天照大神”的 子孙 。过去同样含义的称呼有“皇上”、“主上”、“天 子”“、日之御子”等多种 ,改用“天皇”的称谓显然带 有宗教背景 ,目的在于神圣化君主的地位 ,强化中央 集权统治 。明治以后 ,天皇作为官方公开发表的称 谓 ,在帝国宪法中得到确立 。不过 ,在政府的外交文 书中 ,皇帝与天皇是作为同义语被并列使用的 ,直到 1936 年皇帝的称谓才被取消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 映出昭和时代 (1926 —1989 年) 的天皇崇拜较之明 治 、大正时代 (1912 —1925) 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世 界上的帝王已经不能再与神格化了的日本天皇相提 并论了 。 与天皇称谓的产生相适应 ,天皇作为君主存在 的国家制度就是天皇制 。从日本天皇制度的历史来 看 ,明治“王政复古”1○1 后建立起来的近代天皇制与 在此之前的天皇制大不相同 ,国家制度的属性发生 了变化 ,天皇制作为“国体”在宪法上得到了确认 ,体 制主体天皇被赋予了无以复加的权威和权力 。 明治以前的天皇在更多的时期里只是名义上的 国君 ,没有政治统治权 ,只享有宗教上的权威 。国家 大权起初被朝廷大臣所操纵 ,武士阶层上升为统治 阶级之后 ,开始了将军统治的幕府时代 ,尽管这期间 也曾出现过天皇的复权 ,但只是昙花一现 。对于主 张施行王政的正统的神道论者来说 ,幕府将军把持 朝政的做法是大逆不道的 。18 世纪中后期发生的 竹内式部事件 “( 宝历事件”) 1○2 和山县大贰事件 “( 明 和事件”) 1○3 反映了日本社会中日益增长的不满情 绪 。这种长期遭到压制的不满到了江户时代的后 期 ,借助洋夷叩关 、德川幕府被迫开国引发举国震动
关键词 :神道 ;国家神道 ;天皇制 ;武士道 中图分类号 :D033.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335X(2007) 0220037205
《三国志 ·魏志 ·倭人传》中记述 “: 倭人在带方 (朝 鲜 凤 山 附 近) 东 南 大 海 之 中 , 依 山 岛 为 国 邑 。”[ 1 ] ( P7)
一 、神道与国家神道 “神道是日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实践以及支 撑它的生活态度和理念 。”[2 ] (P1248) 它发端于上古时代 的神灵崇拜 ,后来受到外来文化的熏陶 ,逐渐演变成 为以祖先神 、氏族神 、国祖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活 动 ,被大和朝廷 ①作为国家祭祀固定下来 , 形成制
度。 原始神道 ,也就是最初的神灵祭祀活动 ,始于
在那个蒙昧专制的时代 ,这样的神话进入到国 家正史中 ,就具有了正统的权威性 。日本人于是认 为他们的国家是神的创造 ,他们的国君是神的肉身 , 皇权神授 、皇统绵绵 ,万世一系 、天壤无穷 。神国神 君意识就这样支配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态 度。
到了明治时代 (1868 —1911 年) ,维新政府从统 治需要出发 ,推行神道国教化政策 ,神道被置于国家 管理 、保护之下 ,形成国家神道 。与古代时期的“祭 政一致”“、神皇一体”的皇室神道有所不同 ,国家神 道把天皇崇拜 、复兴皇道作为最高目标 ,其教义的核 心就是重新确立以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思想支柱的 天皇制国体 。1889 年的明治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 国家神道对于其他宗教的统治地位 。1890 年的《教 育敕语》强调要把天皇崇信和神国意识作为国民教 育 、国民道德的基本要义 。日俄战争 ( 1904 —1905 年) 以后 ,国家神道制度进一步加强 ,明治政府把神 道教义与军国主义思想相结合 ,神社与地方行政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