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问题提出、现状分析、课题界定、研究意义价值、理论依据问题提出:在新课改下,新教纲中明确提出了要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基本要求,是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实现这个共同要求的目标,必须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要求逐步得到落实。
然而,课堂调研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然而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大幅度的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较低,过程与方式、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则显得被动,学习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因此,我们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关系,才能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培养。
现状分析: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很多教师都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也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成果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但让人感到总有些不太满意。
因此如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进行因材施教,如何在因材施教时又面向全体,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校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课题界定:本课题中的"因材施教"包括教育与教学两个方面。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是指学校、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生在城市、是否有残疾,教师都应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研究意义价值:"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已提出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高层 次的思维训练 , 培养多角度 、 有创 意 的阅读能力 。为了方便实施 , 我在 日常教
学 中推行学习小组制度 ,让 学生结合 自
己 的 学 习情 况 , 据 优 劣 搭 配 的原 则 , 根 自
表达应用 与鉴 赏评价等三个层 次 ,基础 差 的学生 只要求完成背诵默写 与理解记
是 要及 时 洞 察 到 学 生 思 想 上 、学 习上 变
学生 学习基础不 同,学 习能力也会 有差 异 ,老师在作业 的布置上 自然也要 精 心设置 , 针对不 同基 础的学生 , 设计 出 难 易适度 、 多少适量 的作 业 , 既让中等生 “ 吃得好” 又让优等生 “ , 吃得饱 ” 也让学 , 困生 “ 吃得 了”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 , 将学
集 中对 每个 学 生 进行 两 到三 次 综 合分 析 , 进 行 必 要 的 层 次调 整 。我在 教 室 里 并
2深 入 了解 教 材 , 据 学 生 实 际 , . 根 制 定 多 层次 教 学 目标
在学生 已出现分层 的情 况下 ,我们 要根据教材和大纲 的要求 ,根据学生不
也及 时表扬 , 以增 加他们学 习的信心 ; 然
后再适 时点一下不足 ,指 出需要继续努 力 的地 方 ,在不伤他们 的 自尊心的前提 下, 提出更进一步 的要求 。 这样从多个角 度去对学 生表示赞 同或鼓励 ,让 他们 树 立起更强 的 自信心和进取心 ,从 而使 他 们感受 到成功就 在身边 , 就在每节课 中, 就在 每一次 的动手 、 口 、 动 动脑 中, 让他 们能在这次成功 之后更加期待下一次 的 到来 , 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 在考查 、 价的基础上 , 评 我每学期会
生 作 业 分 课 内 、 外 两 类 。课 内作 业 全 班 课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
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摘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原则,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才能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素质教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教学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对“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通常我们说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是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与进步的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既是国家的事业,又是人民群众的事业。
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教育要“面向全体”,就是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大众,特别是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各级各类学校办学“面向全体”,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面向全体”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性。
“因材施教”狭义的理解是指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
从根本上说九年义务教育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而是所有未来公民都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因此,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矗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好、中、差学生都要本着“全面发展、全程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二、研究的方法(一)因材施教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面对21世纪的教育,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因素、性格、外部条件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或严词教育,或细心呵护,“大灶”、“小灶”齐开,而无论严慈,都是要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春风不让一木休,苦心换来满园翠”,最终使受教育者都能达到要求的教育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
因材施教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和健 全人格 打下 基础 ;为学生 的全面发展 和 素质 教育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关键词 :因材施教 ;初 中 ;语文教学
动活泼地 发展” 。初 中教育从本质 上来说应 方 面。城市和乡村 之间 ,在办学 条件 、师资 源差 异性 的影 响尤 为明显 。部 分语文综合性 是素质教 育 。各科教 育都要从各个 不同侧面 力量 、 环境氛围 、 学 习方式等等 , 都相差悬殊 。 学 习活动 主题偏 向宏大 ,对经 济发达地 区与 来培养 和提高学 生的素质 ,语 文学科 由于其 先进 发达 的城市教 育水平 比较 高 ,而闭塞偏 条件 优越学校 的学生较为有 利 ,而经济落后
体学生 ,全 面提高学 生的思想 品德 、文化科
( 三) 教育资源存在差异性的需要
济发达的东南部地 区落后 ,农村 比城市落后。
诚 然 ,在初 中语 文教学 中教育 资源存在 与初 中语文教学 当中的识字教学 、阅读教学 、
学 、劳动技 能和身体 心理素质 ,促 进学生生 着 明显的差异 。城 乡差 别是其 中一个 突 出的 作文 教学相 比,综 合性学习 的教 学受教育 资
资源 的分 布 ,特别是在需 要较大经 济投入 的
我 国的一般情况是 中西部地 区资源状况 比经
面的程 度和水平 的实 际发展为 主要特征 ,追 在学校教育中 ,因材施教应该 重视 性别差异 , 条件性 资源方面有 着地区的差 异而不平衡 。
育改革 和发展纲要 》中明确规 定 , “ 面向全
语文教学中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论文
语文教学中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摘要】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正确的评价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注意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民主氛围激励评价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最大的发展”这一目标给教师就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结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及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才能创造出语文之美,让师生体会到教学之乐。
一、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每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有着参差不齐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智力潜能,有的善于记忆、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口语表达出众,有的书面写作出色。
如果我们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来进行教学,必然有一部分学生会跟不上要求而慢慢产生畏难情绪,渐渐的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们就要特别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用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实施分层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人人有进步、个个有发展的理想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的通过表情、手势、姿态等传递给学生赞赏和期待,教师每一个赞赏的眼神,每一个饱含爱意的动作,每一句透着期盼的话语,都会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
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他们,使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
对学生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教师都要给他们极大的表扬。
这种奖赏会使同学内心产生喜悦的情绪,并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去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落下的功课较多,一般的方法无法使学生较快地弥补缺失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我评价,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灵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
如何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为了一切孩子,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得到进步与提高,使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健康成长为新时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心素质等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
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每天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鲜活生动的、充满个性的生命体,他们或性格活跃、积极主动,或沉默少言,不善交谈;或生性顽劣,特立独行;或成绩优异,反应敏捷,还有不少比例的“学困生”……面对如此复杂的又充满个性的教育对象,我们的教育教学怎样能做到面向全体呢?细细斟酌,我们的教学比较适合哪一类型的学生呢?哪些学生我们还没有关照到?我想,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那就要教师做到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情,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这两者矛盾吗?如何做到二者的统一?在新课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下,我们谈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是对我们教育教学的更高追求,二者并不矛盾。
在教学中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做到照顾全体,又关照个体,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提高,这便是有效的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的理想教学境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这一教学理念的,论述如下:一、教学目标弹性化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学目标的制定就具备一定的弹性,对授课班级内的每一位同学的学情做到了然于胸,优等生的学习状况,后进生的学习存在的哪些问题,这样教学设计就有目标了,目标最高定到什么程度,最低要达到何种高度,这样教学起来,腹案在胸,高低快慢,就便于操作了。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目标设计为:①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②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语文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的方法和策略。
一、了解学生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交流等方式来收集学生的信息。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目标等,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这意味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方面。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拓展学习材料和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三、灵活使用教学资源为实现因材施教,教师需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资源。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教材、练习册和影视资料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例如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和电子图书等,以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四、分组合作分组合作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风格,将相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促进他们相互学习和借鉴,进而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五、提供个性化评价和反馈实现因材施教还需要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反馈。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思考问题和挑战性的评价标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具体而温和的反馈,着重强调他们的进步和成就。
总结起来,实现因材施教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灵活使用教学资源、分组合作以及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和反馈。
当教师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和策略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因材施教
浅谈语文教学因材施教【摘要】面向全体,实质上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要求教师关注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以及教育影响在事实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动机、气质、性格、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只有承认个体差异,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兴趣爱好一、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1.面向全体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被动发展而提出的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主动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
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
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之才。
2.因材施教是面向全体的必然要求面向全体,实质上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要求教师关注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以及教育影响在事实上存在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动机、气质、性格、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只有承认个体差异,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必要性正确处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既要根据目标和任务,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因材施教。
如何处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如何处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内容正确处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针对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收到实效。
标签:正确处理全体因材施教正确處理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既要根据目标和任务,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因材施教。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应首先着眼于“因材”即对学生的差异有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划分,然后才能在教学方法的求异上达到教学目标的求同。
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从总体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层次划分,在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不同难度的教学要求。
首先教师要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观念,然后通过调查、考试、个别谈话、课堂观察等多个渠道对每一个学生表象上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划分一个层次,然后在提问,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的以基础知识为起点提出难度各异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解决问题,达到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不同层次上获得纵向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因完不成教学目标形成欠债积累,并经历了多次学习的失败而造成学习兴趣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
而分层次解决问题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取得一定的成功。
它告诉学生只要学会了一点就是是进步;只要达到了低级目标就一定有能力达到中、高级目标。
目标层次的晋升就是新的自我的发展。
从而使学生学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逐步达到较高一级的学习目标。
教师的这种层次划分和实施只是初步的因材施教,即所谓的因层次施教,它更多的强调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学习兴趣的的提高,因此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不能过于明显和直白,以保护在低层次上学生的自尊心,另外要注意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随着自信心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加,学生学习的潜能会得到不断的的挖掘和释放,提高层次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教师调整层次,引导学生逐步提高。
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
2014-04学生管理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文/刘娜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不仅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也具有个性特点,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也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的结合,在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数学潜能。
一、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因材施教的关键,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不同学生的行为习惯,分析研究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别所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数学学习的态度进行考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信息,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基本要求,才能在尊重学生心理发规律的基础上,拓展其思维空间、提高思考能力,才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面向大多数兼顾两头是因材施教的关键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较为灵活、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强,同时也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的反应能力比较差、接受能力较差,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能够顺利完成思考活动。
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思维较活跃的那部分学生,还要照顾到反应比较慢的那部分学生,教师如何才能统筹兼顾,下面将提出几个建议。
1.在教师制定教学任务时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任务过高或过低都非常容易影响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般情况下,按照大纲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都是可行的,借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开拓思维,提高认知能力。
2.教师还要考虑到两头学生的实际状况先拿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那部分学生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总结,找到学生学习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听不懂还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粗心大意等,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整体引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对自己有足够信心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渐渐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作者:吴昭平朱毅军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20期摘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具体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同时要求教师设计、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结合本校实际校情,本校教研组进行“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既独立存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校进行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是立足小学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正常教学,以我校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目标。
根据学校的具体特点,通过分析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在此谈谈几点处理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教学体会。
一、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我校地处县城,交通便利,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商贸重地之一,师资雄厚,设备齐全,是家长为子女挑选的热门学校,因此班级人数多,一般都在60人以上,生源差距大。
人数多,差距大,学习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教师难以一一指导,再加上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课堂内如何对大班额下差异较大的学生因材施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是我县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学校,我校曾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创出了“四五六模式”,成为我县诸学校新课改学习的典范。
在我县新课改与学校取得的教学成果的前提下,为了贯彻执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我们以因材施教为基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经过实施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实践经验。
二、搞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方法(一)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南,指教师通过教材情况与学情确定的教学目的。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感悟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感悟在当今社会,教育已成为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的两个重要理念,其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而面向全体学生则意味着将教学对象扩大到所有学生,打破了教育中的班级区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全面的、平等的教育资源。
如何平衡这两个理念的关系?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实现因材施教前提下,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很重要。
正如教育学家所说:“因材施教不仅是个理念,也是个过程,是一个有序的、信息丰富的、持续的、个体化的教育过程。
”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育中的差异化,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此为基础实现因材施教;同时,面对全体学生,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公平性和平等性。
教育的核心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好成绩。
而这种目标,不能简单地依托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或一种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老师们必须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借助各种技术、工具,运用各种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接受知识、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去,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我们也应该注重将教育对象扩展至全体学生,打破各种束缚限制区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如何实现这两者的平衡?核心在于教师们需要有高温度高度地教学教导过程中的感悟和能力,他们对每个学生进行深度地了解,熟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不断适应不同的学生,采用准确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取得更好成绩。
在实现因材施教的同时,教师们也应该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努力破除各种限制和障碍,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
2018年第20期(总第794期)大放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吴昭平1朱毅军2(1秦安县兴国镇第三小学;2秦安县教体局教研室,甘肃秦安741600)摘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具体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 理论,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同时要求教师设计、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 改大背景下,结合本校实际校情,本校教研组进行“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既独立存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校进行因 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是立足小学 课堂教学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学生进行正常教学,以我校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目标。
根 据学校的具体特点,通过分析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遵 循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 :的教学 。
在 点处理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教学体。
_、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我校 ,交通便利,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商重一,,全,是家长为 的学校,因人 ,一 在60人以 ,生 。
人 ,,学习 有 分发挥。
教师难以一一 ,学学科的特 ,学生两分重,课堂 对 的学生因材施教,是迫切要的问题。
我校是我 行新课程改的重要学校,我校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了“”,成为我 学校新课改学习的典范。
在我县新课改与学校取得的教学 的,为了行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理念,我以因材施教为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过实施我总了一 实。
二、搞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方法(一)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南,指教师通过教材情 况与学情确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 学的最终结果,具有、、、激励教学功能的功能。
教学目标的灵活性体现在教学要求,即不同层次的学生 应该有不同的学习目标。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探讨
许多教育体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这使得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受到一 定限制。要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可能需要教育体制层面的改革和投入。
03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 的教育策略
个性化教育策略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强调针对学生的个体差 异,包括学习能力、兴趣爱好、 学习风格等,制定个性化的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估策略需要制 定多元化的评估标准,不仅包括 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的综合素 质、特长发展、团队合作能力等
方面。
评估方式多样化
评估方式也需要多样化,包括考 试、作业、项目、表演等多种形 式,以便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和综合素质。
及时反馈与指导
评估结果需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和 家长,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 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以促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如能力、兴趣、学 习风格等,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 学习需求。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还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发展 、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03
动态调整教学
因材施教强调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
公平与质量的平衡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一些教育机构可能采取标准化教学方法和评估,以确保所 有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水平的教育。这可能导致因材施教受到限制,难以充分发 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因材施教在实践中的困境与挑战
教师专业能力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和时间投入,以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并提 供相应的指导。然而,现实中教师往往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其他行政事务,可 能无法充分关注每个学生。
案例三:灵活分组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探析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
探析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想必会有许多同行和我一样,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要么感觉就像听到“大跃进”年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时的口号,要么就会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不是做教师职业的人。
可是,当我看到洋思中学的相关资料后,我不禁为我以前的想法而惭愧。
洋思中学之所以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其中的一个经验就是:每一位教师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不忽视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也不放过每一个学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最终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也就是说洋思的教师真正地踏踏实实处理好了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间的关系。
那么“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第一,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共性。
如高中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和过渡性。
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和掌握“年级共性”,有利于我们选择适合于大多数学生程度和兴趣的教学方法,正确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性格、情感、意志,甚至家庭情况等,都是需要了解的情况。
作为分析学生心理的参考。
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每个学生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每个学生的现在都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其意义不可轻视。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
一个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不良教育,都可为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提供条件。
这是学生后进的外因,而这些影响要起作用,必须通过内因即学生本身起作用。
因此,我们在做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之前,首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摸清他们后进的原因和关键所在,以便对症下药。
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课题研究论文
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课题研究论文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素质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志趣爱好不同,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
不论是学习好一些的,还是基础差一些的,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他们之间在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在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但是,作为教师来说,既要看到差异,更要重视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
因此,教学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也要照顾他们的个性。
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为此,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使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发展,一部分差一些的学生不能迅速赶上来。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我们教师既能做到因材施教又能面向全体学生。
那么,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学目标弹性化——分层备课教学目标的弹性,反映在教学要求方面,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
同一高度的教学目标,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学目标的弹性,应是在把握学生基本状况和数学素质教育基础要求的大前提下,既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体现部分优等生能够达到的更高层次要求,变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的设计也要体现分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思维拓展方面的知识点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很有好处,从而培养优等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该掌握的知识点全部弄懂弄会即可。
二、课堂教学层次化——分层教学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材施教”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摘要:“因材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差异,公平对待学生,发掘学生潜能,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关键词: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一生”。
这一圭臬始终涵摄、统领着整个教育发展的目标走势。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的深情呼唤。
而素质教育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资质等具体情况而施行相应的教育措施。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因材施教”体现的是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面向全体学生”则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可以说,没有“因材施教”做前提的“面向全体学生”乃是虚假的“全体”;同样,不能以“面向全体学生”为根本目标的“因材施教”,也是无谓的“施教”。
所以说,“因材施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前提,而“面向全体学生”则是“因材施教”的根本目标,二者之间是并行不悖、熔融统一的辩证关系。
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来恰当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促成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呢?我以为,以下几点做法是值得尝试的。
一、悉心关注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首倡者,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朱熹在他的《集注》中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可见,古人育人,即已注重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中,由于诸多复杂原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学习兴趣、动机、气质、性格、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个别差异。
教师要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并予以及时而恰当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
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学生关系的研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的。
“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孩子的一生。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因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一、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与面向少数有升学希望的学生的“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因材施教”。
也可以说,“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两条重要原则。
教师的对象学生不可能都是完人,要相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
”因而唯有“因材施教”才能把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素质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具体到课堂教学要强调每节课都有对不同学生提高的计划和实现这种提高的问题设计,并在教学中逐一落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都能在同一课堂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个性,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要正确处理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
孔子说:“有教无类”,在历史上打破传统的血统论、命定论教育观,认证了人人都可能、都应该受教育,提出了要让所有的人受到教育。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就更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
那么在班级授课制中,我们就要面向全体,就是要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好学生”“中等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贯彻因材施教,还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思想和评价目的。
人有十二种智慧,只有从多角度去观察,我们才能认定学生是不同的“材”,才能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育,否则,就会抹杀一大批人才,还谈何因材施教。
我们要加强对“材”的认识。
在传统的认识中,“材”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差异进行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们所主张的素质教育,就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促进人身心结构的健全、智慧才能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的一种教育。
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发挥潜能尤为重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和现实意义。
一、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就是我国现行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的全面发展,包含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在教育活动中,后校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可能要突出来某一育,但并不是说各育可以孤立起来单独进行,各育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且又是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只有彼此和谐协调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有两个基本规定:第一,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他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又允许他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优势方面;第二,对群体来说,既要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允许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别性,全面发展不对于每个人都均衡发展或同步发展,但却是每个人的最优化的充分发展,即在外部环境提供的条件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性的最佳发展。
二、因材施教是落实全面发展的手段
素质教育就是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着眼点和出发点。
素质教育强调社会要求与人的发展两方面的协调统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个性发展问题是其学说的核心的内容,其精义在于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
素质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在我们现实的条件下,我们还不能培养出多方面能力充分自由发展,把不同劳动职能当作相互交替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条件下,通过教育发掘人自身潜在的对发展有利的因素,并使之逐渐扩展与完善以个体的发展促使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
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
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条件的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这种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是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重视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人素质的提高。
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除了有共性的基础素质要求外,还有多种类、多层次的不同要求,社会的条件不同岗位,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千差万别的要求,因此,基础教育面对全体受教育者就应当以从每个人的实际出发,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
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当中,必须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针对个体差异使之都得到发展,从而使受教育群体共同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决定语文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我国旧式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阅读,着力文章写作技巧的揣摩,不探求文章如何反馈生活,作文,几乎陷入对古人文章的模式与腔调的魔圈之中,很少研究如何反映实际,表现生活。
近些年来,在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这种探索与尝试,就其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来说,还有待于大大完善。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语文的运用和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然,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生活状况,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等。
离开了生活,语文就会变成空洞的外壳。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必然只会在符号上兜圈子,模式上乱推敲,不仅索然寡味,而且收效极差。
在当今社会,人们交际的频繁超过以往的任何时代。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工作、生活、生存。
四、学生的差异,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因材施教
对于教育来说,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群体的素质。
提高群体素质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因为提高群体素质的目标要落实到发展个体素质中来,而提高群体素质正是发展个体素质的途径。
马克思提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
在教育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人的个性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为兴趣、能力、气质和理想多方面的不
同特点。
尽管同一社会、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同一年龄的人有着大致相同的心理特点,但同中有异。
教育工作就是要承认和重视对象的个性差异,从不同学生的没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不同的儿童按照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各自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对素质教育的探索,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作为一个素质教育的探索者,责无旁贷地要做好这项工作,而素质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搞好也是十分重大而又繁琐的。
虽然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作为我个人对《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的研究》这一课题也只是自己对素质的一个管中窥豹的认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有许多没有完全深入认识到的。
今后我将不断探索争取在实践中把素质教育工作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