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习题
生态学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个)1、生态位的英文是___BA.habitat B.niche C.site D.place2、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
A.牛B.蛔虫C.珊瑚虫D.青蛙3、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B.原始合作C.偏害作用D.拟寄生4、生物地理群落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C)。
A.达尔文B.奥德姆C.苏卡乔夫D.坦斯利5、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
A.热带或亚热带B.温带C.寒温带D.极地6、下列类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属于生态农业范畴的是(C)。
A.养鱼塘的分层养B.农田的间作套种C.海洋的网箱养殖D.稻田养鱼或养鸭7、盐度周期性变化明显的生态系统是(B)。
A.海洋B.河口湾C.红树林D.盐湖8、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9、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10、在___B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
()A.干扰性 B.利用性C.种间D.种内11、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_C__的负指数关系。
()A.阿伦法则B.Hamilton定律C.比尔定律D.贝格曼规律1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__A_。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13、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C )A食草动物 B 杂食动物 C 肉食动物 D 碎食动物14、下列动物类群中,生产效率最高的是(D )A无脊椎动物 B 外温性脊椎动物 C 内温性脊椎动物 D 原生动物1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S389)16、下列生活型谱中,符合苔原群落的生活型谱是(D)。
生态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4.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5.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表型、基因型、可塑性、环境、最小因子定律、内稳态、指示生物、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生物学零度(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度区、温度“三基点”、有效积温、因子的替代作用、生态价(生态幅)、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阿伦规律、生态因子、光周期现象、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驯化、极端温度、等渗动物、高渗动物、低渗动物、因子补偿作用、物候、物候现象、物候学二、思考题1. 试述光与动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意义。
2. 简述陆栖动物的保水机制。
(简述陆生动物在水代谢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3.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4. 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 从动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6. 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陆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7.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8. 简述水生动物(鱼类)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9. 简述生态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
(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10.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11. 以某种动物或类群为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
12. 简述光、温度、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13. 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水环境?14. 比较Liebig最小因子法则和Shelford耐受性法则的异同。
15. 物种的概念,物种的隔离机制。
环保生态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环保生态知识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行为是破坏生态环境的?A)垃圾分类 B)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C)乱倒废弃物 D)节约用电2.以下哪项是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A)资源浪费 B)生态破坏 C)可持续发展 D)环境污染3.以下哪个行为属于资源的合理利用?A)大量使用塑料袋 B)随意砍伐森林 C)充分回收废品 D)随意乱扔垃圾4.以下哪个行为属于环境资源的浪费?A)节约用水 B)多种植树木 C)用电用火合理 D)乱砍滥伐5.生态平衡的基本内涵是?A)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B)随意开发资源 C)疯狂捕捉野生动物 D)大规模采伐树木二、判断题1.正确()错误()塑料袋的制造需要大量的石油资源。
2.正确()错误()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3.正确()错误()垃圾分类有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4.正确()错误()过度捕捉野生动物会打破生态平衡。
5.正确()错误()森林的砍伐不会导致全球变暖。
三、简答题1.请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2.列举三个你身边的环境保护实践。
3.简述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四、问答题1.请简单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自行车代步和开车代步,哪种交通方式更环保?请详细解释原因。
3.详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作用。
答案:一、选择题1. C)乱倒废弃物2. C)可持续发展3. C)充分回收废品4. D)乱砍滥伐5. A)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二、判断题1. 正确2. 错误3. 正确4. 正确5. 错误三、简答题1. 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增加,水污染会引发水源的短缺和水生生物灭绝,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饮食安全。
2. 个人行为上的环境保护实践包括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
3.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包括合理用水、减少水的浪费、严禁乱倒废水到河流湖泊中、加强水资源的监控和管理等。
四、问答题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是维护人类生存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正确答案:B2、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C、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D、保持生态平衡正确答案:A3、形成次级生物量的生物类群是()。
A、真菌B、化能合成细菌C、蕨类植物D、蓝绿藻正确答案:A4、判断以下群落类型属于群落分类单位中的哪个层次分类单位。
典型草原( )。
A、群系B、植被型组C、植被型D、植被亚型正确答案:D5、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
A、能量越来越少B、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C、能量越来越多D、能量基本没有变化正确答案:A6、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瓦尔明B、达尔文C、坦斯利D、奥德姆正确答案:C7、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 )A、土壤顶级B、地形项级C、偏途顶级D、气候项级正确答案:D8、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
A、温带B、热带C、亚热带D、寒温带正确答案:C9、物种在自然界中生长的地方最可能的是( )。
A、无天敌B、生境条件最好的地方C、该种竞争能力最大的地方D、环境条件较稳定的地方正确答案:C10、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
A、生态学原则B、植物区系学原则C、群落学-生态学原则D、动态原则正确答案:C11、关于水环境和陆地环境比热容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环境放热比陆地环境更快B、水环境的比热容比陆地环境大C、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在温度变化上缓冲性更大D、水环境吸热比陆地环境更慢正确答案:A12、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
生态学基础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生态学基础习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84题,每题1分,共84分)1.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其浓度将( )A、产生波动B、逐级降低C、逐级升高D、维持恒定正确答案:C2.对冬小麦完成春化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 )A、低温B、长日照C、短日照D、高温正确答案:A3.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霸王鞭是不同种类的植物。
但它们都以肉质化的茎等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 )A、互利共生B、趋同适应C、趋异适应D、竞争正确答案:B4.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具有的特征之一是 ( )A、系统趋于稳定B、结构趋于简单C、种群数量变化太D、环境变化剧烈正确答案:A5.在环境条件相同时,落叶松幼龄林的净生产力比成熟林( )。
A、高B、不确定C、相等D、低正确答案:A6.西双版纳和小兴安岭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分别是( )A、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B、常绿胸叶林和落叶细叶林C、热俗开林和针阔叶况交林D、常绿阀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正确答案:C7.生活在同一地段、生态要求相近的两个物种,发生竞争的原因是( )。
A、生态型不同B、生活型不同C、年龄相同D、资源不足正确答案:D8.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A、坦斯利B、达尔文C、林德曼D、奥德姆正确答案:A9.下列不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 )A、果园B、冻原C、河流D、荒漠正确答案:A10.与异养性演替相比,生物群落的自养性演替的主要特征是( )。
A、生物量逐渐增加B、生物量逐渐减C、生物量或高或低D、生物量基本不变正确答案:A11.一个种群的年龄锥体呈下宽上窄的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A、稳定型B、混合型C、增长型D、衰退型正确答案:C12.影响陆地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两个最主要的气候因子是( )A、光照和风B、温度和降水C、光照和温度D、降水和风正确答案:B13.内源性自动调节学说将种群的自动调节分为内分泌调节、行为调A、土壤调节B、食物调节C、气候调节D、遗传调节正确答案:D14.决定植物群落地理分布的两个主要气候因子是( )A、温度和雨量B、风力和雨量C、光照和温度D、风力和温度正确答案:A15.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B、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C、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正确答案:A16.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形象地说明了系统的( )A、整合性B、整体性C、稳定性D、有序性正确答案:B17.下列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
(生态学作业习题
生态学作业习题一、概念解释题1. 生态位(Niche)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其所居住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态角色。
具体来说,生态位包括了一个生物在资源利用和生境利用方面的特征,如食性、生活方式、繁殖习性等。
生态位的概念强调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分工,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可以避免资源的直接竞争,进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2.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种间竞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获取共享资源而进行的直接竞争。
这种竞争可能是通过捕食、争夺领地或争夺资源来表现的,反应了不同物种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
种间竞争可以导致资源的有限利用,进而影响物种的适应和分布。
根据竞争强度和机制的不同,种间竞争可分为互相抑制和透明竞争。
3.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与其相关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特定区域。
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群落、生物圈和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通过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和循环来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如森林、湖泊等;也可以是人为构建的,如农田、城市公园等。
二、问题回答题1.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简要描述。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能量从太阳等外部能量源进入生态系统后,通过生物群落中的产生者(如植物)吸收并转化为化学能,再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传递给消费者。
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转移,每一级消费者通过摄取下一级的有机物来获取能量。
最后,能量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物体的废物排放被释放到环境中,一部分能量流出生态系统,另一部分则被转化为无机物。
能量流动的最终结果是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2. 请解释生态位的概念,并以一个例子说明。
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其所居住的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态角色。
它涉及了物种在资源利用和生境利用方面的特征,如食性、生活方式、繁殖习性等。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生态学习题 1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习题及解析-群落
群落一、选择题1.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最简单的是()A.荒漠B.湿地C.草原D.森林【答案】A【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食物网结构。
【应试指导】群落内物种数目越丰富,食物网越复杂。
湿地、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较为复杂,荒漠生态系统相对比较简单。
2.群落调查中,包含某物种个体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A.多度B.密度C.频度D.盖度【答案】C【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指标。
【应试指导】频度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常按包含该种个体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来计算,即频度=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
3.根据生态位理论,在一个群落中,生态位分化的各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A.趋于互补,利用率低B.趋于互补,利用率高C.趋于竞争,利用率高D.趋于竞争,利用率低【答案】B【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应试指导】一个相互起作用的、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各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方面,都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因此,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生物群落,要比单一种群的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长期较高的生产力,具有更大的稳定性4.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分类,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A.循环演替B.次生演替C.进展演替D.逆行演替【答案】B【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次生演替的内容。
【应试指导】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如先有植物生长,后因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所形成的裸地(也叫次生裸地),在其上开始的演替。
全伐后的森林迹地、弃耕后的农田都会发生次生演替,还有火烧演替、弃耕地演替和放牧演替等都属次生演替。
5.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称为()A.种群B.物种C.群落D.生态系统【答案】A【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概念。
【应试指导】生态学上把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称为生物种群。
生态系统练习题
生态系统练习题一、选择题1.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A.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C. 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D. 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2.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功能?A. 能量流动B. 物质循环C. 物种多样性D. 信息传递3.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主要是指:A. 植物B. 食草动物C. 食肉动物D. 分解者4. 以下哪个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A. 植物B. 动物C. 土壤、水分、气候D. 微生物5.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A. 非生物→生产者→消费者B.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C. 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D. 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二、填空题6.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______和抵抗力稳定性。
7.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______的,物质循环具有______的特点。
8.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主要包括______和______等。
9.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______的集合。
1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通过______来实现。
三、简答题11. 描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12. 解释为什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全球性的。
13.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和重要性。
四、论述题14. 论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五、案例分析题15. 某城市公园为了美化环境,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
几年后,这种植物在公园内迅速繁殖,导致本地植物生长受阻。
请分析这种现象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六、计算题16. 假设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2000千卡/天,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生产者的10%,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的20%。
请计算次级消费者每天能获得多少千卡的能量?答案:1-5: A, C, B, C, B6: 恢复力稳定性7: 单向流动,循环8: 细菌,真菌9: 所有生物种群10: 食物链和食物网11-16: 根据具体内容自行作答。
高二生态练习题
高二生态练习题生态学是指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和维护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为了提高高二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下是一些高二生态练习题,供同学们进行学习和思考。
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路径是:A.植物-消费者-分解者-植物B.植物-分解者-消费者-植物C.植物-消费者-植物-分解者D.植物-分解者-植物-消费者2.以下哪个生物属于消费者?A.草B.细菌C.兔子D.真菌3.以下哪个层次与食物链关系最为贴近?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C.种群D.个体4.以下哪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A.物种多样性B.基因多样性C.群落多样性D.环境多样性5.以下哪项不是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A.过度捕捞B.过度放牧C.碳排放D.生物多样性保护二、填空题1.生物群落中相对稳定存在并相互关联的物种组合称为________。
2.整个地球上的生物群落构成了________。
3.生物个体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所具备的适应性称为________。
4.生物圈中光合作用的最主要产物是________。
5.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群落、________等。
三、解答题1.请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生物群落和生物栖息地。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由多种物种组成,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物栖息地是生物群落生活和繁殖的地方,它包括土壤、水、空气等非生物要素。
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体的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它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非常重要。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丰富的生态系统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
- 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众多的生物资源,如食物、药物等。
- 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御外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练习题(九)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当环境中的资源时,植物会投资较多的生物量于能充分吸收此资源的构造上。
2.生活在沙漠中的神仙掌、霸王鞭,分属神仙掌科和大戟科,但它们都以小叶、肉质化的茎来适应干旱生境,这种现象称为
3.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是因为
4.决定淡水生态系统低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要紧有;;
5.分解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进程,它包括;;
6.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或
7.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
8.雄鹿的叉角形成的缘故在于
9.减少土壤侵蚀的方式有;;;
10.种群的密度制约有;;几种形式。
二、名词说明(每一个3分,共15分)
1.生态演替:
2.内调剂:
3.有害生物:
4.表型可塑性:
5.生物学的放大作用: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生态位的英文是___。
()
A.habit B.niche C.site D.place
2.___是生态学的一种要紧阻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缘故,而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进程进行调剂的重要缘故。
()
A.种间竞争B.种内竞争 C.个体竞争 D.竞争
3.___在湖泊中的营养物质循环中起关键作用。
()
A.鱼类B.细菌C.浮游动物 D.藻类
4.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___。
()
A.380nm~700nm;B.380nm~760nm;C.150nm~4000nm;D.490nm~620nm
5.生物体所处的物理环境称为其___。
()。
生态学练习题(含答案)
欢迎阅读一、单项选择题(共60个) 1、生态位的英文是___B A .habitatB .nicheC .siteD .place2、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 )。
A .牛B .蛔虫C .珊瑚虫D .青蛙3A 4A 5A 6A 7A .海洋8A .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B .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 .根据消费者的食性D .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9、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
A .次生演替B .快速演替C .内因性演替D .外因性演替10、在___B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
()A.干扰性B.利用性C.种间D.种内11、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_C__的负指数关系。
()A.阿伦法则B.Hamilton定律C.比尔定律D.贝格曼规律12、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__A_。
()C.D.1212120206251542217、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A.250kg左右B.350kg左右C.500kg左右D.大于500kg18、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141)19、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CD(175)AB.C.D21(D)。
A.植物22AC.100(65)23、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
A.s2/m=0B.s2/m=1C.s2/rn显着大于1D.s2/m显着小于124、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
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的爆发(20)25、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B.紫光C.绿光D.蓝紫光26、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27A.湖泊28A.BCD29AC30AB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初中生物生态学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生物生态学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哪个生物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消费者?A. 草食动物B. 食肉动物C. 植物D. 年龄动物答案:C. 植物2.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一般是从下至上的方向,称为什么?A. 自养作用B. 营养链C. 食物网D. 群落答案:B. 营养链3. 下列哪个因素不属于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生态因素?A. 温度B. 光照C. 土壤类型D. 空气污染答案:D. 空气污染4. 以下哪个物质不属于生态环境的存在形式?A. 有机物B. 无机盐C. 气体D. 光线答案:D. 光线5. 生态平衡是指什么?A. 生物种类数量的稳定B.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稳定C. 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存在D. 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稳定答案:B.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稳定二、填空题1. 生态位是指一个具体物种在某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角色、职责2. 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命的______。
答案:所有地方3. 食物链中的第一环节通常是______。
答案:植物4.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______。
答案:生态网络5.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循环通过______的作用进行。
答案:分解者三、简答题1. 解释生态位的概念,并以一个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答: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角色和职责。
不同生物种类通过其所具备的特点和行为方式,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完成着特定的生态功能。
例如,老虎和狮子都属于食肉动物,它们的生态位是食肉动物在食物链中的消费者。
它们通过捕食其他动物,控制了食物链中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2. 什么是生态系统?简要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答: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它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非生物因素(如气候、水源、土壤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是维系生态系统的基础;2)生物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网络;3)生物种群数量和组成相对稳定,维持着生态平衡;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第一章和第二章习题生态
第一章绪论单选择题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谁提出并定义的[]。
A.E.Haeckel B.E.P.Odum C.A.G.Tansley D.Darwin3.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4.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有机个体5.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物圈 B.群落 C.种群 D.景观单元6.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7.臭氧层破坏属于[]。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 以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
A.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现代生物学时期9.生态学是研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A.动物与植物 B.人类与环境 C.有机环境与无机环境 D.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2.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是[]。
A.生存因子 B.生态因子 C.环境因子 D.生物因子3.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生态因子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4.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5.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因子的是[]。
生态学考试习题(终极版)
⽣态学考试习题(终极版)⼀、绪论P41,说明⽣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物环境和⽣物环境,前者如温度、可利⽤⽔、风,⽽后者包括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2,试举例说明⽣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什么样的⽅法。
(1)问题①在个体层次上,⽣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
经典⽣态学的最低研究层次是有机体(个体),按其研究的⼤部分问题来看,⽬前的个体⽣态学应该属于⽣理⽣态学范畴,这是⽣态学与⽣理学的交叉学科。
②在种群层次上,多度及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
③在群落层次上,⽣态学家⽬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
④在⽣态系统层次上,⽣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法⽣态学研究⽅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①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然界原⽣境对⽣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法。
②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然⽣态系统的受控⽣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相互作⽤,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法技术。
③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态实验的⼤量资料和数据进⾏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态规律性,模拟⾃然⽣态系统的⽅法技术。
⼆,⽣物与环境P143.⽣态因⼦相互联系表现哪些⽅⾯?1,综合作⽤:环境中的每个⽣态因⼦不是孤⽴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作⽤:对⽣物起作⽤的众多因⼦并⾮等价的,其中有⼀个是起决定作⽤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态因⼦发⽣变化,使⽣物的⽣长发育发⽣变化,这个因⼦称主导因⼦。
阶段性作⽤:由于⽣态因⼦规律性变化导致⽣物⽣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物需要不同的⽣态因⼦或⽣态因⼦的不同强度。
3,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对⽣物作⽤的诸多⽣态因⼦虽然⾮等价,但都很重要,⼀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个因⼦来替代。
环境保护生态练习题及答案
环境保护生态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 环境友好B. 社会公正C. 经济效益D. 高效利用资源答案:C. 经济效益2. 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什么?A. 高能效B. 低物质循环速率C. 多样性D. 维持能力答案:C. 多样性3. 以下哪个行为对环境保护有益?A. 大规模砍伐森林B. 大量排放有害气体C. 垃圾随意倾倒D. 节约用水答案:D. 节约用水二、填空题1. 防止土壤退化的措施之一是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覆盖2. 低碳生活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减少能源消耗3.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球变暖三、判断题1. 用篮球场上的废旧轮胎制作儿童乐园的装置是环保行为。
答案:正确2. 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导致环境污染。
答案:正确3. 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环境保护。
答案: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和行动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 请列举至少三种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的环保行动。
答案:节约用水、分别垃圾分类、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代替开车。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和不耗尽资源,使未来世代也能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保护好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使我们的后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应用题1. 请你设计一个行动计划,帮助你的社区改善环境保护状况。
要包括以下内容:- 目标:明确你的改善目标- 措施:列出至少三种具体的行动措施- 实施计划:制定实施计划并确定时间表- 评估与调整:制定评估方法,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述单元顶级、多元顶级、顶级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
(1)单元顶级①代表人物:Clements②主要观点:一个地区的全部演替都将汇聚为一个单一、稳定、成熟的植物群落或顶极群落。
这种顶极群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
给以充分时间,演替过程和群落造成环境的改变将克服地形位置和母质差异的影响。
(2)多元顶极①代表人物:Tansley②主要观点: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是顶极群落。
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
不一定都要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
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以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以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一土壤顶极和火烧一动物顶极等等。
(3)顶极——格局①代表人物:Whittaker②主要观点:植物群落虽然由于地形、土壤的显著差异及干扰,必然产生某些不连续,但从整体上看,植物群落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连续体。
其次,认为景观中的种各以自己的方式对环境因素进行独特的反应,种常常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结合到一个景观的多数群落中去,并以不同方式参与构成不同的群落,种并不是简单地属于特殊群落相应明确的类群。
(4)共性和区别①共性: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B.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
②区别:A.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外,其他因素也可成为演替决定因素;B.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
2.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占总入射日光能的比率都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分析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限制因素的差异。
①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除了日光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物质因素(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如N, P, K)和两个重要的环境调节因素(温度和氧气)。
②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水,各地区降水量与初级生产量有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几乎与降水量有线形关系。
其次是光和温度。
温度与初级生产关系复杂,温度升高有利于光合,但超过生理最适温度后,反而因呼吸速率大增而使光合物质积累下降。
③水域生态系统中,光照、CO2和养分是主要限制因素。
对于水域生态系统来说水总是过剩的,而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二氧化碳在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少,从而限制水生生物的呼吸。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中叶绿素含量,营养物质(如N﹑P)也是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3.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
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
(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
4.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过程。
①热力学第一定律指的是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②热力学第二定律指的当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时候,转化率并非百分之百,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消散于环境中。
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为,能量以日光(Sunlight)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以动物、植物物质中的化学潜能形式贮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或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有机体呼吸释放的热能自系统中丢失。
④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形式不断转换,如太阳辐射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存在于有机物质化学键中的化学潜能;动物通过消耗自身体内贮存的化学潜能变成爬、跳、飞、游的机械能。
在这些过程中,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会消灭,只能按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⑤生态系统中能量通过食物链在不同营养级间传递过程中,很大部分的能量以热能方式消散。
而且由于能量的转化率不是百分之百,在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转化过程中,能量逐级减少,因此,各营养级所能维持的生物量也逐级减少,营养级的个数一般不超过4~5级。
5.论述生态系统的能流途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始于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辐射能的捕获,通过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化学潜能,这些被暂时储存起来的化学潜能由于后来的去向不同而形成了生态系统能流的不同路径。
第一条路径(主路径):植物有机体被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取食消化,一级消费者又被二级消费者(食肉动物)所取食消化,还有三级、四级消费者等。
能量沿食物链各营养级流动,每一营养级都将上一级转化而来的部分能量固定在本营养级的生物有机体中,但最终随着生物体的衰老死亡,经微生物分解将全部能量散逸归还于非生物环境。
第二条路径:在各个营养级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排泄物或残留体进入到腐食食物链,在分解者(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还原为简单的C02、H 20和其他无机物质。
有机物质中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于非生物环境。
第三条路径:无论哪一级生物有机体在其生命代谢过程中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有机体中存储的化学潜能做功,维持了生命的代谢,并驱动了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生物化学潜能也转化为热能,散发于非生物环境中。
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为,能量以日光形式进入生态系统,以植物物质形式贮存起来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生态系统,以动物、植物物质中的化学潜能形式贮存在系统中,或作为产品输出,离开生态系统,或经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有机体呼吸释放的热能自系统中丢失。
②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某些物质还可通过系统的边界输入如动物迁移,水流的携带,人为的补充等。
③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是单一方向的。
能量以光能的状态进入状态进入生态系统后,就不能再以光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热的形式不断地逸散于环境中。
④从太阳辐射能到被生产者固定,再经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再到大型肉食动物,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过程,这是因为:(1)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2)各营养级的同化作用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不被同化;(3)生物在维持生命过程中进行新陈代谢,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
⑤能量在生态系统内的传递和转化严格遵循热力学(thermodynamics)的两个基本定律。
6.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试论述全球气候变化与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的联系。
全球气候变化广义上来讲,包括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海平面上升等多方面的内容,从狭义上来讲,主要是指气候变暖。
水循环对于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水将岩石浸蚀,带至别处将浸蚀物沉降,带来明显的地理和地质变化。
水是许多元素及化合物的溶剂,携带化学物质(各种盐和气体)周而复始地循环,影响各类营养物质在地球上的分布。
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水的主要循环路线是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圈,又经降水回到地球表面。
这两个相反的过程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陆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而海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每年把多余的水通过江河流入大海,以弥补海洋水量的亏损。
太阳能是推动水的全球循环的主要动力。
生物在全球水循环过程中起的作用很小。
研究意义: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元素,碳循环是系统能量流动核心问题。
人类大规模应用化石燃料,严重影响了碳循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
主要过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虽然最大量的C被固结在岩石圈中,但C的循环具有典型的气体循环性质,因为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体内的碳素来自于空气中的CO2碳循环的基本路线是从大气蓄库到植物和动物,再从动植物通向分解者,最后又回到大气中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和通过呼吸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给大气的速率大体相等。
大气中CO2的含量(约0.03%)在人类干扰以前是相当稳定的,然而晚近工业化以来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等造成大气中CO2含量每年增加7.5109t。
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与持续增长及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难以预料!氮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成分,因此是一切生命的原料。
虽然大气中不乏(79%),但N只能以硝酸盐(NO3-+R)或氨(NH3,NH4+)态化合物的形式为植物所利用大气中游离的分子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
固氮细菌和某些蓝藻,以及闪电和工业生产都可以把分子氮转化为氨或硝酸盐被植物吸收,用于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质,进入食物链。
动植物的排泄物和尸体经氨化细菌等微生物分解产生氨,或氨再经过亚硝酸盐而形成硝酸盐被植物所利用。
另一部分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转变为分子氮返回大气中。
还有一部分硝酸盐随水流进入海洋或以生物遗体形式保存在沉积岩中。
7.试阐述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用5种不同的学说对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进行解释。
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1.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此规律无论在陆地、海洋和淡水坏境,都有类似趋势,有充分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
如北半球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增加,植物群落依次出现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苔原,伴随着植物群落有规律的变化,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降低。
当然也有例外,如企鹅和海豹在极地种类最多,而针叶树和姬蜂在温带物种最丰富。
2.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如果在赤道地区登山,随海拔的增高,能见到热带、温带、寒带的环境,同样也能发现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增加而逐渐降低。
3.在海洋或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显然,在大型湖泊中,温度低、含氧少、黑暗的深水层,其水生生物种类明显低于浅水区;同样,海洋中植物分布也仅限于光线能透入的光亮区,一般很少超过30米。
我国土地辽阔,南北跨越30余个纬度,由东南向西北干旱度逐渐增加,而西南则是高寒的青藏高原。
张荣祖(1985)曾对我国陆生哺乳类(除翼手目外)的种数作过统计比较,发现如下规律:①种数与纬度关系。
在北纬40~45°之间,平均种数最低,由40°往更低纬度地区,种数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加。
②种数与内陆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