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知道文化创新的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比较鲁迅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通过学习,加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认识;增强投入社会实践,融入人民群众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三、教学过程导入:《功夫熊猫》视频片段。
《功夫熊猫》大家喜欢吗看吗,为什么?功夫熊猫自全球上映以来,就受到各国观众们的热烈评论,有褒有贬,且不论评论如何,应该说它有很多值得大家欣赏的闪光点。
它将现代高科技影像技术同中国典型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展示出了完美的令人震撼的视听场面和效果,它蕴含富有哲理的故事情节令人回味无穷,给世界动漫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地推动了世界电影文化的发展。
看似平常的一些事物经过《功夫熊猫》的演绎,给人的感觉却全然不同。
为什么呢?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电影文化的发展,也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板书)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播放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多媒体显示)歌曲及作者介绍: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中无数次参加各地巡回演出,并经常深入民间采风,他所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马车夫》、《大坂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大批的歌曲,既优美、舒展,富有民族风味,又有许多创新内容,因而群众喜爱。
请同学们想一想,王洛宾为何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秀的,深受群众喜爱音乐作品?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回答:略教师总结分析: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文化不是人脑凭空想象的,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课文化创新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化创新的必然性、意义,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能力目标:运用文化创新的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自觉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积极投身到实践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自觉进行文化创新。
【课前预习案】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3、文化创新的意义①②4、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6、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
①。
(2)基本途径②。
①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②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
(3)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课堂探究案】合作探究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朱熹曾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就士大夫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提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这些都告诉我们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于哪里?合作探究二:文化创新的作用材料一:比彻·斯托夫人是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创作出了著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小说问世后,深深地感染了美国的民众,要求废除农奴制,解放黑人奴隶的呼声在美国越来越高,这为今后的南北战争的发生及最后胜利奠定了浓厚的民意基础。
后来,林肯总统在谈及这本书时说:“一个妇人发动了一场大战争。
”材料二: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配方和精选药材等前提下,吸收了西药的一些优点,采用先进工艺,制成了中成药:有的制成瓶装汤药,有的制成冲剂,有的制成药丸。
高中政治 第5课 文化创新(第2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第5课文化创新(第2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课前预习】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克服文化发展的错误方向。
(1)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即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2.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1)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4)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第五课文化创新文化创新
第2课时文化创新的途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创新的一个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
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是学生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构建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文化创新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一个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三、教学方法事例探究法、启发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经过这节课的分析,同学们,你们利用课件的知识结构图分析,总结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被合称为“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它不但对中国的发展,而且对整个人类的发展都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四大发明的根本途径是()A.社会实践B.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C.创新精神D.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答案:A解析: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京剧是通过不断吸收地方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特长丰富发展起来的。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维护艺术的长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否()A.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的特色B.不断推陈出新、博采其他艺术精华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D.保持传统艺术不受其他艺术的冲击答案:B解析:题干是讲如何维护艺术的长盛不衰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如何保持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开展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故选B项。
A项表述不科学,C项与题干意思不符; D项说法错误。
3.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学院的学生练习的曲目大多是外国音乐家的作品。
在上海音乐学院读书的一些拉小提琴的年轻人决心创作出中国人自己的作品。
高中文化创新的途径政治备课教案
高中文化创新的途径政治备课教案高中文化创新的途径政治备课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③通过为《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一味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味,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
高中政治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能力目标:比较鲁迅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增强比较事物的能力。
培养收集、加工、整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学习重难点】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作业反思】【知识梳理】〖课前预习〗要求:利用课前时间,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要求:利用课前时间,完成下列学案内容,并熟记理解课本重点知识,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A、具体表现:B、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具体表现:意义:(三个“过程”)B、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怎样交流借鉴?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1.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我们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立足实践着眼需求发扬优秀传统,汲取长处,创新,铸造新辉煌。
〖合作探究〗思考、讨论、展示以下活动。
号称“高密四绝”之一的扑灰年画是山东高密一地仅存民间的一个古老画种,始见于明成化年间,盛行于清代。
时至今日,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地区的传承已是后继乏人。
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艺,有必要对其进行拯救和挖掘,使其焕发生机活力。
作为一个高密人你认为应该如何通过文化创新来改变扑灰年画的现状?【当堂达标】1、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第五课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文化生活》(必修三)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题。
【课标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设计理念】1、“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和状况为主进行教学设计。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
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
3、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
4、重视知识的构建和形成。
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本框题分为“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三个框题,主要阐释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等问题。
其中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
2、知识发展过程分析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学习了第三、四课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之后,必需解决文化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本节课以社会实践为中心阐释文化创新很好的回答了这些问题;立足社会实践、关注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是文化创新的途径,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又为下一节课“文化创新的途径”奠定了基础。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学习本节课,不仅能使学生在知识上对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能使学生初步树立实践观点、群众观点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创新的相关知识,但没有深入的学习文化创新。
第三、四课学习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已经初步涉及到了文化创新,但不够系统和深入。
因此,本节课要运用鲜活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创新,进而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还没有系统的学习哲学知识,因此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这一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
最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分析】1、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是第三、第四两课的一个延伸和升华,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则要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2、立足课时结构:《文化创新的途径》则是在第一框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决定与反作用”知识原理讲解后,进一步了文化如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创新,即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最后则分析了文化创新中两种错误的倾向,归纳出我们文化创新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基本途径:正确处理两对基本关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通过实例的播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辨别文化呈现的特色与不足(2)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范围的合作讨论,产生智慧的火花。
(3)深入、辨证地思考问题与创新的能力:结合具体生活实例,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初步具备事物不断发展,文化需要创新,人生追求进步的价值发展观和人生观。
(3)能辨证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教学重、难点】(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三二一”教学法(三学:学生自学,小组竞学,教师导学;两练:课上练,课下练;一小结)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学生展示自学成果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___________,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自信课堂导学案【学习目标】理解和记忆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文化塑造人生的三点表现。
一、教师导学(约4分钟)三、交流展示----预习自测(约6分钟)1.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
这表明() A.艺术创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艺术创作来源于实践 D.艺术创作要有一定的灵感2.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A.文化创作者的大脑 B.文化创作者的判断思维C.客观事物本身 D.社会实践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生物学家。
他曾经解剖过几百种动物,从外部结构、生活习性、生殖方式到毛发、血液等各个方面,都对动物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通过研究,他发现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是错误的。
有人批评他背叛师门,亚里士多德却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由以上材料可知( )A.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必须推翻前人的观点C.真理比老师更重要 D.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的学说中得到了启发4.关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正确的是()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③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④5.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要实现创新就必须()A.对传统文化进行大胆的抛弃 B.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C.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D.面向世界,汲取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6、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的儒家思想()、(1)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深刻的影响(2)其消极作用已随时代的发展而消失(3)已经不适应今天时代的发展要求(4)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继承A、(1)(2)B、(3)(4)C、(2)(3)D、(1)(4)判断:1.“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因此,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依靠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高中政治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创新的途径1.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主要是说明文化传承于创新的关系;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主要是谈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强调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2.学生分析本课是对前面两课的一个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则要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认为有实际意义。
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3.设计思想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重点。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创新的精神,更是成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
面对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多渠道,课堂教学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传授知识已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也已不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培养、智力开发的指导。
为此,针对已有的学情以及本课的实际内容,本课采取“情境——质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质疑”教学模式,即:创设出与教材理论相关事实情境,从感性直观的事例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质疑,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
其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自觉寻求问题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基本程序如下: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启发提示——指导归纳、拓展思路主程序:展示情景——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归纳延伸、实际运用学生:感知情境——思考问题——讨论质疑——整理观点、举一反三4.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能通过事例说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重要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能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方向,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高中政治5.2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
(2)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①为什么要交流:②怎样交流:三个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 基础③交流、借鉴什么:④注意: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结论: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导思:中华传统“孝 ”的内涵的变化,说明什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学做思二: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应持什么态度?
结合材料,分析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设计过程是怎样体现文化创新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解答本题可从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时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组织答案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工作者在创作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过程中深人实际,广泛调研,搜集各类素材,立足于广东社会文化生活的实践体现了这一点。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设计原型取自粤剧脸谱,融人岭南文化特色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标志的设计正确把握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设计,体现了岭南文化内涵和国际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正确把握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④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在设计过程中坚持了正确方向,克服了错误倾向,即克服了“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1-4题:D D C B)
A.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中西文化趋同的表现B.弘扬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表现C.借助大众传媒,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表现
D.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科学尝试
2.“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此,文化发展要永无止境地创新。要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精神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积极参与社会实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 ④D.①②③④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政治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了解课本基本内容(2)完成课前预习案,初步思考探究二、教学课题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材料,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收集、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三、教材分析文化传承的过程就是文化发展的过程,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则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传播与文化继承,无不内在的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
首先明确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及作用,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把握文化创新的主体,初步树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讲授、问题探究。
五、教学过程播放《藏谜》视频【百度视频】/v_show/id_ca00XODkyMTk0OA==.html导入新课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是一台涵盖了中国各个藏族地区不同风格,丰富多彩的纯藏族大型歌舞乐,是国内首部全景式的展现藏民族文化的歌舞乐诗篇。
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这样的一个表演有什么独特之处,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1:新在整体创意上,把整个生活搬到观众面前。
学生2:新在科技手段上,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表演过程中。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创新性表演,使节目给人以震撼,这也就充分说明文化发展的需要创新。
讲授新课(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媒体展示百度图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t=12&word=杨丽萍材料:为了编排《藏谜》,杨丽萍曾花了四年时间去学藏语,深入到四川地区了解藏民的生活。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學設計】第五課文化創新第二框《文化創新的途徑》一、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本課內容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第五課“文化創新”的第二框。
如何進行文化創新既是一個社會熱點,具有很強的思想理論性,也具有很強的探索實踐性。
在前面的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同學們基本明確了文化的交流、傳播和發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需要創新。
那麼,怎樣進行文化創新便是本課探討的內容,也是本單元的重點、難點和落腳點。
二、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明確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3)在文化創新過程中要把握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二)能力目標(1)增強學生文化創新的意識和能力;(2)初步具備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關係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賞析趙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學生感悟文化創新必須立足於實踐;(2)通過探究《金鑲玉》等奧運元素的成功創新,激發學生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3)通過瞭解中國雜技芭蕾《天鵝湖》的成功,激發學生學習世界優秀文化發展本民族文化的熱情,投身於社會實踐,積極進行文化創新。
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文化創新的途徑。
難點:怎樣看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借鑒界和融合。
如何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四、學情分析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切身體會到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瞭解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瞭解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也是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途徑。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投身社會實踐,善於學習他人之長處,積極進行文化創新五、教學方法(1)情景教學法、實踐探索法,教學過程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和主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地學習,體現新的學生觀。
高中政治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政治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考点分析】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一)自主学习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二)疑难突破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根源⑴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⑵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⑶文化创新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
⑷文化创新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⑸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
(三)误区警示1、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是一回事。
提示:错误。
二者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但二者有密切关系。
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且又是唯一来源,亦成为新文化的本原。
2、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提示:错误。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四)总结升华考点二文化创新的意义(一)自主学习1.文化创新的意义(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的主体(1)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
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
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
借助极富视觉冲击力、情感震撼力的视频,激发
与互评基础上的六、板书设计
七、资料链接
温馨提示(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
开幕时间: 2008年8月8日20点(考虑时代风貌、现代气息)
主会场: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注意主办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展示)观众:几十亿中、外观众(考虑中外观众的需求)
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观——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表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
三大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绿色奥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科技奥运体现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人文奥运则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国与国之间和谐等。
)
温馨提示(二)“北京奥组委”开幕式创意方案征集要求
1、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人文风采和时代风貌;
2、蕴含“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
3、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营造欢乐友好的奥运庆典氛围,为与会者创造出四海一家的感受;
4、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5、创意方案的艺术表现形式要创新,并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奇思妙想,令人耳目一新。
八、教后评价
今年10月18日,本节课在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高中组现场授课,受到专家评审组和现场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荣获全国一等奖。
全国著名特级政治教师、本届优质课高中评审组主任沙福敏教师在总结大会上对本堂课的创新设计和教学方式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高度的评价。
她总结到:“从教学方式的选择与教学实效性的关系来看,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正是课堂改革中出现的可喜的现象,它已经改变了教师一人讲、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但是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把握好教师教学的核心主旨,离开了教学主题,教学的任何形式都是不可取的。
要真正记住有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一定要防止偏离主题的形式化。
这次大赛我们看到了启发讲授式,合作探究式,情景体验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也都发挥了各自不同的教学作用。
重庆的李静老师在讲《文化创新的途径》这课中,从一个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有些争议的张艺谋导演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8分钟的表演的品评与思辩入手,学生非常兴奋,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点火和文艺演出的创新设计,教学过程中既有学生的现场调查,又有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小组合作探究,还有小组间彼此的评价。
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既有体验式,又有合作探究式,还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最后还要求学生把他们的设计通过E-mail等方式发给北京奥运会组委会,让学生非常兴奋。
”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践是发挥其育人功能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在认真研读《大
纲》和《课标》的基础上,深入解读课题文本,我们逐步形成了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四个维度”的定性要求,即“力求科学性以求真,浸透思想性以求善,追求艺术性以求美,讲究有用性以求实”。
本堂课传播的知识是准确无误,传播的观点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扩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与提升,是一堂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
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引导者、学生学习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的“五位一体”;学生的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
本堂课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是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也是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
因此,在本次优质课现场授课中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一定程度地给正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的同仁们起到了实验性、示范性和抛砖引玉的作用。
简介作者:
肖志农,中学政治高级教师,重庆外国语学校政治教研室主任,本次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李静的指导教师,获指导教师奖。
李静,中学政治二级教师,重庆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教师,本次优质课高中组现场授课一等奖获得者。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点评
刘云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先进的。
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去探索“文化创新的途径”,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
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本堂课的教学实效是优质的。
知识传播准确无误,观点全面;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扩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与提升,是一堂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
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的“五位一体”;学生的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的积极充分,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
本堂课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是合理使用音像资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也是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