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_陈秋露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老舍是一位生活积累厚实、创作激情旺盛的作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两个时代——现代和当代,成就卓著。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是写他最熟悉的生活。
他的作品主要以他对市民阶层的深刻了解,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市民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题材的新领域。
从作者伦敦早期三部小说看,老舍的创作兴趣与写作水平都在渐渐提升之中。
刚开始创作时,有“幽默冲淡了正义感”的倾向,但自幼濡染京城满族文化,使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方言,描绘北京风土人情,以喜剧方式演绎悲剧的风格特点,为现代文坛吹来了全新的风,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格是“京味”。
它是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土人情、特殊的文化趣味的精妙展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趣味。
“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卷。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的画卷长廊里有寿棚寿席、巫婆的请神画符、坐花轿的婚礼、热闹的赶集庙会等,古都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细节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古老、颓败的皇城根下的四合院与胡同市民的生活情趣、文化取向被演绎得生动无比。
老北京人要面子、讲排场、喜气派,向往精致的生活艺术,讲究老礼与老规矩,追求散漫、苟且偷安、温良敦厚的生活态度,老舍在北京市民的庸常百态中揭示了其文化心理构成,也形成了“京味”的风格。
这样的“京味”气息弥漫于老舍作品气氛的营造之中、人物形象塑造、风俗的刻画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有大量的对其精致、高贵、雍容的赞叹与欣赏,也有对美的不可避免的衰败与凋谢的惋惜与伤感。
老舍的市民世界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三类。
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太太等,善良、驯顺而又保守、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
老舍在刻绘人物病态精神时使用夸张手法,达到漫画式对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颓废心态的鞭挞。
浅谈骆驼祥子中的北京味儿的表现及意义
浅谈骆驼祥子中的北京味儿的表现及意义106耕耘与收获ULTIVATION AND HARVESTING C“北京味儿”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作品中到处充满了“京味儿”。
“京味儿”渗透在作品中的市民生活上、景物描写上、还体现在对北京习俗交往和对语言的描写上,“京味儿”在作品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骆驼祥子》中的“北京味儿”的表现及意义进行了浅要探讨。
“京味儿” 《骆驼祥子》语言特色意义《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其特色主要表现为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从北京的八大胡同到仁和车行、从虎妞到小福子,从祥子买车再到卖车、作品中到处充满了“京味儿”。
它不仅给作品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文章充满了色彩,更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
一、“京味儿”渗透在作品中的市民生活上、景物描写上、还体现在对北京习俗交往和对语言的描写上1、“京味儿”体现在作品中的市民生活上。
作品中除了有祥子、虎妞这些主要人物,还塑造了小马儿祖孙,四十多岁大个子车夫等形象。
以纯正的北京口语,写出了二十世纪旧北京的缩影——悲惨、困苦、万恶的旧社会。
作者通过对“京味儿”的运用,为我们展示一幅巨大的北京人民的生活画面。
这些生活画面的描写已不仅仅是一个背景陪衬,而是构成小说的一个有机部分,其寓意是深刻的,发人深省的。
2、“京味儿”体现在对景物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上。
对于北京城的各大名胜景地,如西苑海甸、清华,又如万寿山、八大胡同、雍和宫、天安门等都是小说着重描写的。
从对于北京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京特有的地方色彩,成为北京的化身。
除了这些还有对瞬间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在烈日下,“柳树病了,树叶挂层灰打着卷,枝条懒的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马路上一点水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白光。
道上尘土飞起多高,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王莹浅谈《骆驼祥子》中的“北京味儿”的表现及意义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篇1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车夫祥子悲惨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选词凝练、语言通俗,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
本文以其英译本为例研究其语言特色的再现。
关键词:《骆驼祥子》语言特色地方色彩老舍一贯主张写作应使用“俗”与“白”的口语。
并且说应该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
在作品里被人们称道的北京"大白话"实际上是经过作家提炼的、加攻过的人民口语,《骆驼祥子》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最能代表老舍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运用北京口语写作是老舍语言艺术的最主要特色。
他善于从北京人口语中发掘宝藏,加工提炼,加以创造。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都是北京住大杂院的城市贫民,说的都是地道的、纯正的北京话,老舍熟悉他们的语言,因为他也住过大杂院。
《骆驼祥子》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是北京话,所以小说的北京地方色彩不仅在于老舍描写了当地的风士人情,而且也是由北京话烘托出来的。
老舍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首先是他采用了北京语音“儿”化韵,用“儿”化韵的语音响亮,是组成“嘎嘣脆”的北京口语的重要成分。
语音的修辞作用很大,北京话“明儿”“明儿个”跟普通话“明天”词义相同,但语音比“明天”响亮,而且它本身又粘连着地方色彩。
又如北京话中的“甭”比“不用”的音韵响亮,可实际上它确是“不”和“用”的串联合并现象。
另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北京话词汇,如“鼓逗”、“心程”、“扒楼”、“敢情”等都使读者感到特有的北京风味和音乐美。
老舍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应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
从京味儿语言中看《骆驼祥子》的语言刻画
从京味儿语言中看骆驼祥子的语言刻画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作品,在文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呈现出较高的文学价值。
老舍的作品大多用北京方言,也就是现如今俗话说的“京片子”写成,以渗透着浓郁的京味儿著称。
《骆驼祥子》灵活运用接地气的北京方言对小说人物主体进行活动过程描述,实现了欧化汉语与“京味语言”的结合使用,向读者展现出独特的语言奇观。
基于此,本文从《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语言入手,对人物刻画展开分析。
关键词:京味儿文化;语言特色;多元解读。
ABSTRACTCamel Xiangzi is Lao She's work,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terary world and shows high literary value. Most of Lao She's works are written in Beijing dialect, which is now known as Beijing Film. It is famous for its strong Beijing flavor. Camel Xiangzi flexibly uses Beijing dialect to describe the activiti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realizes the combination of Europeanized Chinese and Beijing-style language, and shows readers a unique language spectacle.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amel Xiangzi in the Beijing flavor of the language to star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clear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work at this stage, to explore the awareness of its language and cultural elements, and to explore the author's specific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on the impact of its writing language.KEY WORDS: Beijing flavor culture;Linguistic feature;multiple reading;目录摘要 (1)关键词: (2)一、《骆驼祥子》创作背景 (2)二、《骆驼祥子》中京味的语言特色 (2)(一)大量使用北京方言 (3)(二)展现出浓重的地域特色 (3)三、《骆驼祥子》写作语言对环境与人物的刻画 (4)(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4)(二)老北京人文化性格的表现 (5)1、讲究群体性生活 (5)2、注重礼节的日常 (5)四、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作者:刘敬尹领巧马旭娟来源:《金色年华·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车夫祥子悲惨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以北京方言为基础,选词凝练、语言通俗,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
本文以其英译本为例研究其语言特色的再现。
关键词:《骆驼祥子》语言特色地方色彩老舍一贯主张写作应使用“俗”与“白”的口语。
并且说应该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
在作品里被人们称道的北京"大白话"实际上是经过作家提炼的、加攻过的人民口语,《骆驼祥子》这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最能代表老舍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
运用北京口语写作是老舍语言艺术的最主要特色。
他善于从北京人口语中发掘宝藏,加工提炼,加以创造。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都是北京住大杂院的城市贫民,说的都是地道的、纯正的北京话,老舍熟悉他们的语言,因为他也住过大杂院。
《骆驼祥子》中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都是北京话,所以小说的北京地方色彩不仅在于老舍描写了当地的风士人情,而且也是由北京话烘托出来的。
老舍的語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首先是他采用了北京语音“儿”化韵,用“儿”化韵的语音响亮,是组成“嘎嘣脆”的北京口语的重要成分。
语音的修辞作用很大,北京话“明儿”“明儿个”跟普通话“明天”词义相同,但语音比“明天”响亮,而且它本身又粘连着地方色彩。
又如北京话中的“甭”比“不用”的音韵响亮,可实际上它确是“不”和“用”的串联合并现象。
另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北京话词汇,如“鼓逗”、“心程”、“扒楼”、“敢情”等都使读者感到特有的北京风味和音乐美。
老舍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应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
我们不要叫文字老爬在纸上,必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
确实如此,老舍的作品的语言读起来都是“响嘣儿脆”的。
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制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具有浓郁京味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京城和人们的生活。
一、字词选用方面的京味老舍在选用字词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汇。
比如,“扯蛋,胡扯,糊弄,忽悠”,这些都是北京方言中很常见的词汇,用来描绘人物的语言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同时,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淳朴的京味。
比如,“一块儿出来蹦动,让我撞着了”中的“蹦动”即为“闲逛”的意思,“撞着”则是指“碰到”,这些词汇看似平凡,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
此外,在小说中,老舍还运用了许多京城的特有词汇,比如“板子”、“生炉子”、“大车间”等都是北京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京味。
二、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在句式和用词方式方面,老舍也展现了独具京味的技巧。
例如,“瞎咯的又傻又大,摔了一跤不想爬起来”中的“瞎咯的”即为“无头脑的”;“挑最麻烦坑最深的是那些叫‘虎阵营’的士兵,因为‘虎阵营’这个称呼实在太可怕,越是瞎折腾越想扮演高深的样子”中,“瞎折腾”即为“胡搞”,“扮演高深的样子”则是指“虚张声势”。
通过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老舍成功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流畅。
三、描写场景的京味在描写场景方面,老舍也运用了京味,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北京市井人民的生活。
比如,在描写鸟笼市的时候,“摆摊者们卖鸟、卖笼、卖地衣,有的捉虫、卖虫,越往里走越牵涉到菜市、肉市、土特产,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或住在凑热闹的,或在固定的馆子里出租的,做起电台广告,到处拐卖妓女或者出售口供证人,这些人当然排列在街子另一边。
通过这段描写,老舍抓住了鸟笼市这一民俗场景,深入细致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鸟笼市,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
《骆驼祥子》之京味语言
《骆驼祥⼦》之京味语⾔
⽼舍被公认为是现代“京味⽂学”的⿐祖。
京味⽂学说北京的事⼉。
写北京的⼈,运⽤地道的北京话。
本⽂单就《骆驼祥⼦》⼀⽂中的北京话谈谈。
亲切的“⼉”化⾳。
上海⼈说话嗲声嗲⽓,浸透南⽅⼈⼩家碧⽟的⽓质。
⽽北京地处北⽅还是京城,礼仪之邦,显的彬彬有礼,⼉化⾳更能带来亲切感。
⽐如:拉晚⼉,拉整天⼉,主⼉,⼏⼉,不得哥们⼉,绷着价⼉,公义⼉等等。
符合⼈物⾝份的北京话。
《骆驼祥⼦》⼀⽂中的北京话⼤多出⾃底层⼈物之⼝。
⽐如:买骆驼的⽼⼤爷说的:放青,更像是⾏话。
“今⼉个就是今⼉个”。
满天打游飞;车夫们打趣祥⼦和虎妞的“咚咚嚓”。
⼆强⼦说的:搁着这个碴⼉。
⽽,⽐较有⽂化的曹先⽣却没有说什么北京话。
还有⼀些隐晦的词语。
⽐如“⼤宝”“⽩房⼦”开⼀辆车⽽不说超⼀辆车;了味了;放了鹰;叉杆等等另含有其他的意思。
还有⽤北京的⾷物来当京味语⾔的。
⽐如:“炸了酱”“抄菜⾯”。
这样的京味⽂学来⾃民间,⾃然要紧贴民意。
读来亲切⾃然,有趣。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作者:常永红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15期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远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骆驼祥子》就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
本文就他在《骆驼祥子》中运用其最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京味”的运用加以分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
“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
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
浅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以《骆驼祥子》为例
浅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以《骆驼祥子》为例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
其主人公祥子作为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成为“苦力”的代名词。
可见,人们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吸引,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
这种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显得格外的沉重,正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一样,它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对命运永久的审视。
一、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1、绝望、木讷、内向、懦弱的性格。
祥子就是质朴正直的,可以同时他又就是绝望木讷的,他的直观无知快速了悲剧的来临。
在整部作品中,祥子的话不多,又很意味深长。
“他的嘴慢居首功,搬不过那些老油子们。
晓得这个短处,他干脆并不大至‘车口儿’上去;哪里TMD,他摆哪里。
”他的不善言辞,引致他与拉车同伴的隔膜,边缘化了自己,在关键时刻不能获得真挚的协助,只由着自己的性情发展,受压制窝在心里,并因心情困惑而钻牛角尖,甚至自暴自弃,引致灾难。
同时,他又就是寂寞、懦弱的,几乎碰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深感困惑和恐惧时,甚至没有地方倾诉愧疚。
“祥子不敢别人,也不管别人。
他只想自己的钱与将来的顺利。
”当强悍的黑暗势力压制过来难以承受时,他不能获得同情,积极支持,友谊。
他的木讷、内向,激进使他步入了无边的黑暗。
2、固执、保守、利己的个人主义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
祥子作为城市贫民,在他身上集中了因农村破产不得不流亡到城市来寻找出路的农民的特点,带着几千年的农民文化的积淀。
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
祥子固守农民的保守,不思变革,养成了固执、执拗的个性,这从祥子的金钱观上可见一斑。
曹家的高妈曾劝祥子把钱放出去,让钱下钱,祥子没有接受,他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
品味《骆驼祥子》里的“京味儿”
品味《骆驼祥子》里的“京味儿”实验中学2016级14班刘佳仪老舍的作品中极少提到皇城大户人家、上流社会的富贵安逸生活:在自家戏园子喝茶听戏,大摆筵席;出入风花雪月之地,躺在大檀木床上抽两口大烟;牵条京巴在中山公园里溜达一圈儿,坐回游船,看场电影;拎着个鸟笼逛逛琉璃厂,或是抱只猫咪躺在槐树下的摇椅上晒晒太阳。
这些毕竟是属于极少数非富即贵人家的精英贵族文化,只是北京文化中极小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是通常以城市下层贫民的视角来看北平市民社会,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风俗描写,构筑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这个市民世界才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或者说是京味儿的核心文化载体,有一种极强的象征意义。
两者相比,就像五星级酒店之于地摊夜市,巍峨皇宫之于窄小胡同,但这种市民文化却是俗中带雅,看似朴素老旧,却含着些有年头的文化底蕴,那些略显粗俗的言行总透着那么一股子亲切与热乎劲儿,那一碗豆汁儿、一张烙饼都散发着浓浓的京味儿,置身其中,我们不会感到陌生,更不会有一丝的尴尬与别扭,反而有一种宝玉初见林妹妹时的熟稔,因为这就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有发自心底的喜爱和依恋,不然祥子怎会在屡遭变故与磨难后虽然痛苦万分,也绝不肯离开北平呢。
老舍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独具北京特色的语言,这几乎成了一种标志性的东西,在《骆驼祥子》里更是有淋漓尽致的展现。
像洋车夫的“拉晚儿“,就如同现今北京的的哥跑夜班车;将腰带”杀进腰“,就是紧紧裤腰带,打起精神头儿,好去卖力的拉车;“车口儿上”就是停车处,好比现在火车站外边出租车拉客的地方;还有什么再凑个块儿八角,一百元便可打住,管饭食叫“嚼谷”;当然也不乏一些粗俗的言语,如“来吊棒”便是调情之意,称娼主为“老叉杆”。
书中诸如此类北京方言俗语数不胜数,这种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的文字,极富有市井色彩,充满通俗的趣味,像白居易的诗歌那样,语言浅近晓畅,老妪也可听懂,正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但却能做到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辟。
从《骆驼祥子》品老舍语言特色
从《骆驼祥子》品老舍语言特色孙朝永《骆驼祥子》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其中以描写旧社会的车夫“祥子”的悲惨遭遇来反应底层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表达对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该小说的语言特色非常突出,值得一品。
本文以老舍《骆驼祥子》的语言为研究内容,研究其语言特色。
一、“京味儿”浓郁老舍笔下的文章多数是在描写北京本地的底层劳动人民,因此在语言风格上显现出浓郁的北京文化特色。
包括北京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家长里短,处处体现了北京文化的魅力。
比如《骆驼祥子》中使用了很多京片子,体现了北京的文化风格,比如:隔着这个茬儿,外头见,意思就是现在不讨论,以后再说。
还有“耍骨头”“尥蹶子”等,意思就是调皮捣蛋、掉链子,这些都是北京地区专用的方言。
除了以上说的这些专用词汇,还有儿化音的运用。
很多人对北京话最大的印象就是儿化音,甚至可以说北京方言以儿化音闻名于世。
《骆驼祥子》中儿化音也是大篇幅的运用。
比如“是福不是祸,今儿个就是今儿个”意思是今天是关键的一天,成败在此一举。
又比如“伙计们都得沾补点儿,你还不定分上几个子儿呢”,这些段落中儿化音的运用,使老舍的小说读起来更有人情味儿,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显得亲切通俗易懂。
在通俗的北京方言下,蕴藏的是那个年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因此,北京文化也被称为官样文化。
这点在《骆驼祥子》中也有集中体现。
比如对于刘四爷祝寿这一个场面的描写,刘四爷觉得自己有三个海碗那么大的寿面,画有长坂坡的屏风,当他听到管账先生的话之后,气得破口大骂:“简直拿我当冤大头。
我可不能赔这份窝囊钱。
”由此就可以看出刘四爷作为当时北京城一个普通市民对于排场和脸面的重视。
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北京城毕竟做了几百年的“皇城”,在当时的老百姓心里也形成了高人一等的心理,觉得没什么比场面更重要。
仅此一语,老舍就把当时北京城内的小市民生活和普通大众的心理状态展现得酣畅淋漓。
二、幽默色彩老舍作品当中,语言的幽默特征也是非常明显,老舍的语言幽默自成一派,并不是架在戏剧上的幽默,而是巧妙地运用在悲剧上的幽默色彩,使得老舍的作品风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特色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其中有着独特的语言特色。
首先,老舍的语言表达极具生活气息,他用简单的语言把握住了生活的真实,把握住了生活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
其次,老舍的语言表达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用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把握住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让读者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最后,老舍的语言表达也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他用深刻的哲理思想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深刻。
读老舍作品所感悟之京味方言特色
读老舍作品所感悟之京味方言特色中本115班白孟洋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浓郁着“京味”,他的“京味”小说与他人之明显不同。
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京味小说关键在于“京味”二字,其释义为:北京地方特色。
众所周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和人文。
正如我的家乡河南,人们一想起河南人,首先冒入脑海中的就是一个“中”字。
“好不好”,“行不行”等,我们都可以以一个“中”字一以代之。
北京作为一个古城更是有着数千年的积聚,其语言风格和人文气息形成了一派,有其不同于别的地方的“味道”,我们称其为“京味”。
京味小说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京味小说是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的“京白”化。
它常用北京底层市民地域方言,即北京话非普通话,来表现和讲述人物。
其二,北京想象被置于特定的城市建筑空间中。
其三,京味小说所表现的对象,都是特定的都市群体。
老舍用“官样”一词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被人们概括为“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他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都熟悉。
一闭上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
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描画它。
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挥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下面我以《四世同堂》为例来谈一下其中所体现的京味方言特色。
《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
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
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词汇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Ⅰ、口语动词。
从常用语的范围来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
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
⑴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⑵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_陈秋露
摘要: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才于市民生活,语言风格具有浓郁的“京味”。
本文以《骆驼祥子》为着手点,主要从儿化词的使用、北京口语词语的使用两个方面来分析老舍语言中的浓厚京味特色。
关键词:老舍;语言;京味;《骆驼祥子》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1-0004-03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这不仅体现在其取材于北京城区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更体现在其对北京语言技巧的驾驭上,“他写的北京话,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筛选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
这使他的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①《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京味小说的代表。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题材的京味,即传神地描绘北京地区的文化风俗。
二是语言的京味,即使用纯正地道的北京口语。
”②本文主要围绕语言的京味展开,以《骆驼祥子》为研究对象,从儿化词的使用、北京口语词语的使用两个方面探讨老舍对纯正地道的北京口语的运用。
1.儿化词的大量使用儿化是北京话中特有的一种合音现象,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
一般来说,只有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极个别量词可以儿化。
《骆驼祥子》中儿化词语词例共有772例,其中名词儿化后形成的儿化数量最多,共417例;量词、动词其次,分别为134例、97例;代词、形容词分别为76例、38例;数词4例。
适当地运用儿化词语,不但可以帮助突出作品人物语言风格,表现人物性格,烘托语境气氛,还有不可忽视的语法和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改变理性意义儿化改变理性意义主要表现在区别词性和区别词义两方面,其中2例区别词性,6例区别词义,116例同时改变词性和词义,占16%。
1.1.1区别词性儿化区别词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很多动词和形容词儿化以后变成名词,也有的名词和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儿化致使词性产生了变化。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2012.537关注【语文与成才】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远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骆驼祥子》就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
本文就他在《骆驼祥子》中运用其最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京味”的运用加以分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出生在北京的贫民家庭里,幼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大杂院里度过的,他很了解底层的百姓生活,喜欢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艺术,这种阅历形成了老舍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京味”风格,也使他成为了京味小说的代表人。
“京味”代表了一种风格,包括作家对北京的认识、特有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
《骆驼祥子》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老舍作品的“京味”在这部作品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物描写小说写祥子从混乱的军营中牵出三匹骆驼,卖了35元钱,而后走到北京城郊的时候,通过对古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祥子当时的心情。
在烈日与暴晒下拉车的祥子,对北平熟悉变化莫测的天气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祥子特定的人物身份相一致,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环境的熟悉。
“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社会环境结构的客观描写的统一。
二、语言运用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得力于其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熟悉,形形色色的人物语言通俗朴实、生动鲜明、“京味”十足,说得严重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嘴皮”。
小说人物的语言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
老舍习惯运用北京市民俗白、简洁的方言,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
如祥子的语言,厚实而朴拙,他在第一次买车时,由于心情激动,只会说:“我要这辆车!”卖车的车主夸耀车好,希望加价时,祥子还是那句话:“我要这辆车!”从祥子的语言中,透露出祥子的憨厚和淳朴。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最新 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精品
引导语: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京味十足,朴实、自然、不造作,被誉为"人民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范、杰出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其作品便成了人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以下是lw54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浅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一】[摘要]记得我们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曾经节选过《茶馆》的一部分片段。
我开始喜欢老舍文章中发自内心的幽默感。
老舍小说所描写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其中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不仅包括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所描写的世态人情,习俗,也包括老舍对北京心理的揭示以及方言的纯熟运用。
这些“京味”风范,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构成了他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本人希望通过文本中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进行详细的分析,了解何为“京味”?构成的因素是什么?作品是如何体现“京味”特色的?把这类问题渗透在作品中,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清晰地呈现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艺术成就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
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
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小说”以老舍最具有代表性。
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
老舍用京味的语言风格写尽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京味的构成因素京味的构成因素是由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三股因素互相融会的。
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乡土气息。
其中乡土味主要指地域特色,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楼,包括马路边的戏班子等。
传统味是指其历史文化遗留的传统。
北京市文明古国的故都,是名族历史的印记所体现出的,如礼节,幽默感,文化素养。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用的北京老话和表达效果。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用的北京老话和表达效果。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祥子这个骆驼夫的生活经历,揭示了北京老百姓的艰辛生活和社会阶级固化的现象。
在小说中,老舍先生巧妙地运用了北京老话和表达,使得小说更加地真实生动,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小说中,老舍先生通过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等方式,巧妙地运用了北京老话。
比如祥子在为人处世上的坚持,他常说“且慢”、“心里有数”等,这些都是北京老话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通过使用这些北京老话,老舍先生刻画了祥子坚毅不拔、机智过人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展现了当时北京市民的智慧和精明。
老舍先生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北京方言,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地鲜明。
比如,祥子在与其他人交流时,常常用到“嗨”、“嘿”、“啥”等常见的北京方言词汇,这样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生活,增加了小说的写实感。
同时,通过运用这些北京方言,老舍先生也使得读者更容易融入到小说的情境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老舍先生还通过描写人物的思维和情感变化,运用了北京老话和表达,使得小说更加地情感丰富。
比如,在祥子遭遇挫折和困境时,他常常用“娘的”、“不行了”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他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祥子内心的挣扎和苦闷,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北京老话和表达,使得小说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通过这些北京老话和表达方式,老舍先生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真实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才于市民生活,语言风格具有浓郁的“京味”。
本文以《骆驼祥子》为着手点,主要从儿化词的使用、北京口语词语的使用两个方面来分析老舍语言中的浓厚京味特色。
关键词:老舍;语言;京味;《骆驼祥子》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1-0004-03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这不仅体现在其取材于北京城区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更体现在其对北京语言技巧的驾驭上,“他写的北京话,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筛选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
这使他的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①《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京味小说的代表。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题材的京味,即传神地描绘北京地区的文化风俗。
二是语言的京味,即使用纯正地道的北京口语。
”②本文主要围绕语言的京味展开,以《骆驼祥子》为研究对象,从儿化词的使用、北京口语词语的使用两个方面探讨老舍对纯正地道的北京口语的运用。
1.儿化词的大量使用儿化是北京话中特有的一种合音现象,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
一般来说,只有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极个别量词可以儿化。
《骆驼祥子》中儿化词语词例共有772例,其中名词儿化后形成的儿化数量最多,共417例;量词、动词其次,分别为134例、97例;代词、形容词分别为76例、38例;数词4例。
适当地运用儿化词语,不但可以帮助突出作品人物语言风格,表现人物性格,烘托语境气氛,还有不可忽视的语法和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改变理性意义儿化改变理性意义主要表现在区别词性和区别词义两方面,其中2例区别词性,6例区别词义,116例同时改变词性和词义,占16%。
1.1.1区别词性儿化区别词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很多动词和形容词儿化以后变成名词,也有的名词和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儿化致使词性产生了变化。
例如:①极慢的立起来,找到了个馄饨挑儿。
(第四回)②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第八回)③这些专拉洋买卖的讲究一气儿由交民巷拉到玉泉山,颐和园或西山。
(第一回)④可是都一样的讨厌,特别是坐在车上,至老实的也比猴子多着两手儿。
(第五回)其中,“挑”和“兜”本为动词,加上“儿”尾后,“挑儿”、“兜儿”变成了名词;“气”、“手”本为名词,加上“儿”尾后,“气儿”“手儿”变为量词,可和数词组成数量短语。
1.1.2区别词义很多词在儿化后改变了意义,儿化致使词义产生了区别。
例如:①今天多,明天少,不能预定到几时才把钱凑足,够上买车的数儿。
(第五回)②告诉你,祥子,搁在兜儿里,一个子永远是一个子!放出去呢,钱就会下钱!(第八回)③她的话是抄着根儿来的。
他不敢赶上她去闲谈(第八回)其中,“数”原为多音字,当读作sh ù时,多为名词,如数学、数字等;当读作sh ǔ时,多为动词,如数星星等;当读作shu ò时,常用于古文中,多为副词,如数见不鲜等。
而“数儿”为词性和意义明确,名词,表数目,儿化后词义具体化;“兜”是“揣着”,“拿着”的意思,而“兜儿”则是这个动作所使用的工具;“根”作为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植物的本原;这里的“根儿”指事物的本原。
1.2表示一定感情色彩有些词语儿化后,其理性意义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可以表达某种感情色彩,也就是获得了色彩意义,这类词共有237例,占31%。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具有表示喜爱、亲昵等正面的语义色彩。
例如:妇女和小孩儿们注视他,使他不大自在了。
(第三回)可以表示较小的事物。
例如:“来铜子儿的?”一个车夫试着步儿问。
(第十三回)带有轻蔑、讽刺、令人厌恶等感情色彩。
例如: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
(第四回)1.3增强口语色彩有的词语儿化后没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也不表示明显的感情色彩,《骆驼祥子》中这类儿化词很多,共405例,占53%。
吕叔湘曾指出,“这类儿化词的‘儿’字比较自由,常常可以随便,如‘字’或‘字儿’,‘窟窿’或‘窟窿儿’;而且我们往往口头说‘儿’,写在作者简介:陈秋露(1990-)女,汉族,江西临川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从《骆驼祥子》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陈秋露(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文学评论纸上的时候却把他省了,为的是省事。
”③①今儿个就算交车,明儿个我歇一天。
(第六回)②赶明儿天大热起来,再加上蚊子,眼看着好好的牲口活活受罪,真!(第三回)③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
(第一回)④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第一回)⑤那灯下的四个金字--人和车厂--变了样儿!(第十六回)其中的儿化词“今儿、明儿、事儿、主儿、样儿”等中的“儿”既不明显改变词义或词性,也不带明显的感情色彩,这些词即使发音不儿化,也不至于影响表义,这说明“儿”所表达的意义是十分虚化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词都是口语用词,而在真正的北京口语中,这些“儿”是绝对不能去掉的,否则会给人一种不是地道北京话的感觉。
这些“-儿”的+卷舌特征似乎没有具体的语法义和概念义,但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心理现实性的卷舌语音特征,成为特定言语社团的身份标记,凸现了该言语社会的语言风格,即北京口语的言语特色,透视出北京话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底蕴。
进一步观察那些有明显改变词义或词性功能的儿化词“挑儿”等、改变色彩意义的儿化词“小孩儿”等,就会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也都是北京口语词。
就是说,在所有的儿化词中,卷舌特征都至少携带了词汇层面上“北京口语风格”义的信息,这也说明“-儿”载有一致的语义信息。
“-儿”与不加“-儿”在词义上是有风格色彩的差异的。
2.北京口语词汇的使用北京口语词汇的大量使用是老舍京味小说最为明显的标志,它可以用生活化的词语表现人物性格和生活景象。
北京口语词汇有“怎着”、“体己”、“块儿八毛”、“咱俩”等等,大量的使用北京口语词汇使得骆驼祥子更具浓厚的北京风味,京味更浓。
以词类为依据,我们把北京口语词汇分为口语名词、口语动词、口语形容词、口语副词几部分,探讨《骆驼祥子》中的北京口语词汇。
2.1口语名词2.1.1表人的名词①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第一回)②不怕没有生意,倒怕有了照顾主儿而没作成买卖,象饭铺理发馆进来客人,看了一眼,又走出去那样。
(第六回)③赶到老叉杆跟她去收账的时候,才看见屋里躺着个男人,赤身露体,睡得才香呢。
(第二十三回)这里“主儿”泛指“人”;“照顾主儿”指“老顾客”;“叉杆”指“娼主”。
2.1.2表时间的名词①“还笑着说:‘招呼吧,伙计!是福不是祸,今儿个就是今儿个啦!’”(第二回)②上半天,他非常的喜欢,大家给他祝寿,他大模大样的承受,仿佛觉出自己是鳌里夺尊的一位老英雄。
下半天,他的气儿塌下点去。
(第十四回)③他不晓得现在骆驼有什么行市,只听说过在老年间,没有火车的时候,一条骆驼要值一个大宝。
(第三回)其中,“今儿个”的意思是“时下,今天”;“上半天”、“下半天”指“上午”、“下午”;“老年间”是“以前”的意思。
2.1.3表物的名词①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
(第一回)②他一定不会落在胶皮团里(第一回)③即使有人管着,哪个不偷偷的跑‘白房子’?(第六回)④我说祥子,水月灯今天就得安好,要是过四点还不来,我剐了他们!(第十三回)这里,“嚼谷”即“吃用”;“胶皮团”指“拉车这一行”;“白房子”指“最下等的妓院”;“水月灯”即“煤气灯”。
2.2口语动词2.2.1单音节动词①不定是三两个月,还是十天八天,吹了。
(第一回)②在外面拉散座的时候,他曾毫不客气的‘抄’买卖,被大家嘲骂,可是这样的不要脸正是因为自己要强,想买上车,他可以原谅自己。
(第七回)③刘四牺牲得起一天的收入,大家陪着‘泡’一天可受不住呢!(第十三回)这里,“吹”就是“散”、“完”的意思;把别人正在进行的生意抢过来,叫“抄”;“泡”是消磨的意思,是一种故意的行为。
2.2.2多音节动词①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
(第一回)②前几天本想和街坊搭伙,把他们送到口外去放青。
(第三回)③对于发邪财的人,不管这家伙是怎样“不得哥们儿”(第五回)“拉晚儿”是“下午四点以后出车,拉到天亮以前”;“放青”指“放牧牲口去吃青草”;“不得哥们儿”即“在同伙里大家不怎么喜欢他,没有人缘”。
2.3口语形容词①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第一回)②一句话,他的差事得搁下,敢打听明白他们放饷的日子,堵窝掏;不还钱,新新!(第八回)③怕嚷啊,当初别贪便宜呀!你是了味啦,教我一个人背黑锅。
(第九回)其中,“一边儿”即“同样的”;“新新”是新鲜,奇怪的意思;“是了味”即“满意了”。
2.4口语副词①他以为自己是铁作的,可是敢情他也会病。
(第一回)②好在他还得去接杨先生,所以急忙的又跑出去,大街上的人喊马叫似乎还比宅里的乱法好受一些。
(第五回)③老头子手里呢;丢不了,甭害怕;(第六回)这里的“敢情”表示“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情况”;“好在”等同于“幸亏”;“甭”即“不用”。
北京口语词汇的大量使用使得文章俗白、清浅,这也是白话文学的基本要求,是语言大众化的奋斗目标,是文学名著的要素之一。
老舍深知这一点,在他的一生的语言实践中都贯彻(下转第11页)文学评论[22][23]《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329页[24]《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332页[25]《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329页[26]《建构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试析<故事新编>中的语言运用》武丹著长春大学学报第14卷第一期2004[27]《<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振昌著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28]女娲造人百度百科/view/104627. htm(访问日期:2010年11月1日)[29]《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325页[30]《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326页[31]《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327页[32][33]《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438页[34]《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441页[35]《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437页[36]《故事如何新编》祝宇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406页[37]《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406页[38]《故事如何新编》祝宇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406页[39]《故事如何新编》祝宇红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337页[40《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26页[41]《中国文学史》朱宝清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十一章:重要作家第503页[42][43]《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435页[44][45][46]《公输》/puton/lang/lang11/ lang1195.asp(访问日期:2011年3月21日)[47]《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431页[48]《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432页[49]《鲁迅小说全集》鲁迅著张秀枫(选编)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388页文学评论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上接第5页)着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