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纪录片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敦煌》的纪录片,对于这部作品,我感受颇深。
敦煌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充满神秘和艺术魅力的地方。
而这部纪录片,以其真实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敦煌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的底蕴。
片中,我了解到敦煌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这里曾是汉、唐两朝的边陲要塞。
这个地方因为它所拥有的独特的文化背景而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在片中,我看到了无数精美的壁画和珍贵的佛像,它们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多样的色彩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惊喜。
片中,制作组走访了很多文化学者和艺术专家,通过他们的讲解,我了解到敦煌艺术的精髓所在。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文化交流节点,敦煌吸引了来自中亚、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影响。
因此,敦煌独特的文化融合使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包括了佛教的宗教思想,还有希腊、波斯等外来文化的影响。
敦煌壁画是敦煌文化的瑰宝,它们融合了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和西域文化,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和多样的艺术风格。
画家们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佛教故事、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这些壁画既具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融入了超凡脱俗的佛教意象,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
在纪录片中,我还了解到敦煌音乐的独特魅力。
片中有一场现场演出,我见证了传统敦煌音乐的表演。
敦煌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律和华丽的演奏方式闻名于世。
据专家介绍,敦煌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珍贵遗产,它的流传与保存并不容易。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传统音乐的需求有限,因此敦煌音乐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但通过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一些年轻人对敦煌音乐的热爱和努力,他们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弘扬和传播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敦煌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游客。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们被敦煌的美景和文化所震撼。
他们在洞窟中仔细观赏壁画的细节,感受着千年文化的沉淀。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是一部纪录片,描绘了敦煌石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作为一部介绍中国文化的纪录片,它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度的讲述,让观众了解到敦煌石窟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背后的故事。
影片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完整而又肃穆的世界,同时也让人们体会到了这项古老的文化遗产对于当今中国人的意义与思考。
首先,在影片中,导演非常注重诗意且细腻的画面,将敦煌石窟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导演通过各种角度的镜头、光影的变换、画面的对比等技巧,将这些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性物品以一种更加生动具体和真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每一帧都可以看到细节的关注和用心的呈现,这让观众有一种仿佛亲自参观敦煌石窟的感觉。
同时影片所使用的音乐也很有意义,它以自然与宁静的主调为主,既有东方古典的音乐元素,也有现代的音乐元素。
让人倍感舒缓。
其次,《敦煌》让人们了解到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和价值。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敦煌石窟存在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千多年,它作为中国的文化古迹和人类文明的遗产,举世闻名。
影片中解释了各个洞窟的形制、艺术特点和主题,描述了壁画的分布位置与内容,从而让观众了解这个被称为“中国石窟艺术之冠”的文化景观的魅力与神秘。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洞窟不仅是敦煌地区佛教文化的集中地,还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壁画、石刻和文物,石窟内所描绘的各种故事、传说都是当时文化和思想的体现和传承其次,影片强调了敦煌石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石窟逐渐老化和腐朽,受到了自然力量和人为破坏的威胁。
影片中展现了敦煌石窟保护与修复的过程和策略,也让我们看到政府、专家和民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与努力。
同时也让人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古老的物品,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古代文化遗产的价值。
尤其随着现代城市文化的发展,“现代性”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更为凸显,人们不应该将传统文化遗忘,而应该学会爱护它、保护它和传承它。
我们将这种珍惜和尊重传统文化的精神带入到现代生活中,才能保存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发扬国家文化。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看的我有点感动。
作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敦煌纪录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
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最近闲着,把井上靖《敦煌》的电影和书都看了遍。
故事背景比较复杂,但情节其实也简单,主要讲宋朝时一个书生游历西北,被西夏军队俘虏、编入西夏汉人军队,然后跟随汉军队长朱王礼在西北征战,途中救下一个回鹘公主,并和她相爱、相别,最后在敦煌——当时西北最后一座还由汉人政权控制的城市——抢救战乱中的书籍文物的故事。
从演绎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电影比书好看,浓墨重彩,情绪鲜明,更有古典主义的悲壮感。
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相遇、相爱,以及他们迫不得已分别,回来后赵行德眼睁睁地看着公主因不愿嫁给西夏太子而从高高的城墙上坠落,那样的撕心裂肺、万念俱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会仅仅就是这两位的情绪,而是千百年来各国文学中所有悲剧的意象都涌现出来了,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许仙、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恨离愁、生离死别,这就是电影,电影当然要富有戏剧性,要猛烈地冲突。
可是书却不是如此,书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书,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书中赵行徳对回鹘公主从来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热烈,他爱她甚至及不上汉军队长朱王礼,哪怕是冲突最强烈的公主坠楼,他也不过是远远望见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连坠落的是谁都不知道,还是朱王礼同他讲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即便如此,回鹘公主于他依然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缘罢了,他来不是为了她,他走亦不是为了她。
哪怕这一连串故事都是这么的波澜壮阔、血色浪漫,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汤寡水、对谁都爱答不理、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生死由天,命运带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嘿,小伙伴们,今儿个咱们来聊聊我看完那部纪录片《敦煌》之后,心里头那股子翻江倒海的感觉。
说真的,这片子就像是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嗖的一下子,把我带到了那遥远又神秘的敦煌,让我跟着镜头,一步一景,一帧一画地感受了那份千年的沉淀和辉煌。
一开始,那画面缓缓展开,就像是老画家轻轻铺开一张泛黄的宣纸,用他那细腻的笔触,一点点勾勒出敦煌的模样。
黄沙漫天,古道悠悠,我仿佛能听见那驼铃声声,从远古传来,悠悠扬扬,带着几分苍凉,又藏着几分向往。
那一刻,我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是第一次吃到老妈做的红烧肉,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
随着镜头深入,那些壁画、佛像、洞窟,一一呈现在我眼前,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
你看那壁画上的飞天,身姿曼妙,衣袂飘飘,就像是从天上飘下来的仙女,美得让人心醉。
还有那佛像,慈眉善目,宝相庄严,仿佛能洞察人心,给予人无尽的安宁和力量。
我边看边想,这得是多少工匠,用多少年的心血,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啊!更让我震撼的是,那些壁画背后的故事。
每一个图案,每一个色彩,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虔诚的信徒,在昏暗的烛光下,一笔一划地勾勒着心中的信仰;又仿佛能听到那些商旅驼队,在茫茫大漠中,诉说着丝绸之路的繁华与艰辛。
这些故事,就像是一股股暖流,流淌在我的心田,让我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鸣和感动。
当然啦,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也有些小感慨。
想想咱们现在的生活,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科技日新月异,跟那时候的敦煌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但是呢,我也意识到,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比如那份对美的追求,对信仰的坚守,还有那份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这些东西,就像是敦煌的壁画一样,历经千年而不朽,永远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芒。
所以啊,小伙伴们,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敦煌》纪录片的话,我真心推荐你去看一看。
它不仅能让你领略到敦煌的壮美与神秘,更能让你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当我看完敦煌纪录片的第一集,整个人仿佛被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拽进了那个遥远的时空。
纪录片一开始,展现出的那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就令我震撼不已。
金色的沙丘连绵起伏,在强烈的阳光下,每一粒沙子都像是在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狂风呼啸而过,扬起的沙尘仿佛是岁月的低语,诉说着千年来的故事。
镜头逐渐拉近,敦煌莫高窟出现在眼前。
那些洞窟静静地镶嵌在崖壁上,宛如一个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盒子。
我不禁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一笔一划地勾勒出心中的信仰和美好。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纪录片中对一位古代画师的描绘。
他叫李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怀揣着对艺术的无比热爱。
李工来自一个偏远的小乡村,从小就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家里穷,买不起纸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用石头在墙上刻。
长大后,他听闻敦煌正在招募画师,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漫长的旅程。
一路上,风餐露宿,遭遇了无数的困难。
有时候遇到强盗,身上仅有的一点盘缠都被抢走;有时候迷失方向,在荒漠中兜兜转转好多天。
但李工从未想过放弃,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到敦煌,要把自己的技艺奉献给那里的佛窟。
终于,他来到了敦煌。
可等待他的并不是舒适的生活和丰厚的报酬,而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薪水。
但李工不在乎,他一走进洞窟,就被那满壁的壁画所吸引,心中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李工就提着自己的工具走进洞窟。
洞窟里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但李工却觉得这里是他的天堂。
他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一笔一笔地勾勒着线条,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专注,那么虔诚。
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他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琢磨好几天。
中午时分,阳光从洞口斜射进来,照在李工的脸上。
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停地流淌,他顾不上擦拭,眼睛始终紧紧盯着壁画。
他的午饭也很简单,就是几个干巴巴的馍馍和一皮囊水。
但他吃得津津有味,仿佛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傍晚,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洞窟外的沙丘上,李工才停下手中的画笔。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是一部可以让观众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它让我感受到了敦煌的辉煌和独特魅力。
第一次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浩瀚生机,在大山小窑洞中,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中西文化有着融合的魅力。
同时也看到了镶嵌在水磨石洞壁画中的神秘之美,让我陶醉在其间,更能体会到古代敦煌文化中的艺术才华。
另外,这部纪录片还特别不了解当时敦煌阶段的生活以及人们对文化的传承,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更是欣喜于敦煌文化的多样性,是古今中外融合起来的文明。
最后,这部纪录片将文化活力和历史延续向我们展示,更让我体会到敦煌精神在传承中的坚定不移,以及敦煌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
从而加深了我对敦煌文化的认识,也勉励和鼓励着我们要继续传承这种奇妙的文化。
总的来说,《敦煌纪录片》的观赏,凝聚着现代古代文明的流传和完美融合,将历史文化及非遗注入现代文明,实属一部动人心魄的纪录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300字敦煌纪录片观后感敦煌,一个被誉为“艺术宝库”的古老小镇。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受到世人的赞美。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经历了一场视觉盛宴,也对敦煌的瑰丽与厚重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部纪录片以其细腻入微的摄影和精心构建的叙事,将我带回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纪录片首先展示了敦煌的壮丽景观,宛如一幅仙境画卷。
黄沙漫天,莫高窟中树立的壁画如同沉睡的玉玺,等待人们细心触摸。
我仿佛看到了壁画上那些细腻入微的线条,感受到了远古的魅力。
在整个纪录片中,我被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所折服。
这些壁画真实地表达了古人的生活、信仰和精神追求。
它们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主题内容,展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我无法想象,在那个时代,没有现代科技和绘画工具的支持,古人是如何完成如此复杂和精美的艺术作品的。
除了展示敦煌壁画,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我了解到,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西方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使得敦煌成为了一个文化熔炉,吸收并融合了不同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但幸运的是,人们在保护和修复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得这些宝贵的艺术珍品得以得到保存和展示。
这让我感到敦煌壁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在于它们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敦煌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敦煌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小镇,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瑰宝。
它的存在使我反思了现代社会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对待。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和传承艺术和文化,不让它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之,这部敦煌纪录片带给了我对古代艺术和文化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敦煌的壮丽景观、深入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义,我对敦煌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小镇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引导语:纪录片《敦煌》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影片,而有关《敦煌》观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本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纪录片《敦煌》观后感一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年。
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
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只是看热闹。
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
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解析
cctv纪录片《敦煌》解说词纪录片《敦煌》十集篇目:第一集《探险者来了》第二集《千年的营造》第三集《藏经洞之谜》第四集《无名的大师》第五集《敦煌彩塑》第六集《家住敦煌》第七集《天涯商旅》第八集《舞梦敦煌》第九集《敦煌的召唤》第十集《守望敦煌》第一集探险者来了“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
他叫斯坦因。
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
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十八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
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但是,当斯坦因来到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
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
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
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个小人物,不经意间将他和这片山崖连在了一起。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敦煌,这个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神秘之地,一直以来都令我心驰神往。
当我观看完关于敦煌的纪录片后,内心的震撼与感动久久无法平息。
纪录片中的画面仿佛将我带入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矗立着的莫高窟,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
那些洞窟中的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纪录片中对一位壁画修复师的细致描绘。
他叫老张,一个普普通通却又身怀绝技的匠人。
老张从事壁画修复工作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
他个子不高,身材偏瘦,可眼睛里却透着一股子专注和坚定。
老张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着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侵蚀的壁画。
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像是在对待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他拿着小小的刷子,一点点地清理着壁画上的灰尘,动作轻柔得仿佛是在抚摸婴儿的肌肤。
有时候,为了修复一个小小的破损处,他会在洞窟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我记得有一次,纪录片拍到了老张修复一幅壁画中人物眼睛的场景。
那眼睛的线条已经模糊不清,颜色也褪去了大半。
老张先是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嘴里还念叨着:“这眼睛啊,可是整幅画的灵魂,得让它重新活起来。
”然后,他调制出一种特殊的颜料,那颜色和原来的壁画简直一模一样。
他拿着细小的毛笔,一笔一笔地勾勒着,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可他的手却丝毫没有颤抖。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那人物的眼睛终于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老张直起腰,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对着镜头说:“你看,这眼睛是不是又有了神?”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敬畏。
还有一次,遇到了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
一幅壁画因为洞窟的渗水,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落。
老张着急得不行,他四处请教专家,查阅资料,不停地尝试各种修复方法。
那段时间,他几乎吃住都在洞窟里,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老张找到了一种创新的修复方法。
他先用特殊的材料填补了剥落的部分,然后再进行上色和打磨。
敦煌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中国纪录片敦煌观后感敦煌是一部关于中国西部文化名城敦煌的纪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叙述,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深地被它所传递的信息所打动,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首先,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制作非常精良。
导演运用了多种拍摄手法和特效技术,将敦煌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表现敦煌壁画和雕塑方面,导演通过高清拍摄和特殊摄影技术,将它们的美感和细节展现得非常到位。
同时,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影像和文物展示,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我认为这部纪录片的内容非常丰富。
它不仅介绍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讲述敦煌人的生活和故事,展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风貌。
片中出现了很多敦煌当地的居民、艺术家、学者和游客,他们的讲述和经历让敦煌更加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片中还穿插了很多关于敦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说,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敦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再次,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所传递的信息非常深刻。
敦煌是一座承载着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名城,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敦煌人对于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可以看到敦煌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和交流。
这种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不仅让敦煌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我认为这部纪录片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纪录片。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还通过讲述敦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向观众传递了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敦煌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相信这部纪录片将会成为人们了解中国西部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也会对人们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敦煌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大敦煌纪录片观后感500字纪录片开头展示了敦煌的壮美景观,用航拍镜头展现了莫高窟壁画、佛像和风景的绝美画面,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片中还通过讲述敦煌的历史沿革、发展变迁以及莫高窟的发现和修复过程,向观众展示了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独特之处。
通过纪录片,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感受到这座古代城市的兴衰沧桑和文化传承。
在纪录片中,展示了大量的敦煌壁画、佛像等文物,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到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魅力。
通过片中的专家学者讲解和解说,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文物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体会到这些古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纪录片还在展示文物的同时,穿插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情节,让观众更加容易地对这些文物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古代文化的丰富魅力和内涵。
在纪录片中,还展示了敦煌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让观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座古代城市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通过展示敦煌的传统节日、民间工艺和文化活动,观众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传统风情,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民俗传承。
纪录片还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和文化工作者,展现了他们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古代城市的文化传统和活力。
总的来说,纪录片《大敦煌》通过展示敦煌的壮美景观、珍贵文物和丰富文化内涵,向观众展现了这座古代文化之城的价值和意义。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人不仅可以感受到敦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还可以体验到这座古代城市的独特魅力和魅力。
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这部纪录片,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珍惜这座古代城市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
【此段文字为机器自动生成】。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说起敦煌,那可是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历史韵味的地方。
最近看了关于敦煌的纪录片,真的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纪录片里,那漫天飞舞的黄沙,仿佛带着我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来到了这个古老而又传奇的地方。
我看到了莫高窟中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它们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每一幅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
那些佛像,或慈祥,或威严,静静地凝视着世间的一切。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一位古代画师的故事。
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年代,画师们凭借着对佛教的虔诚和对艺术的热爱,一笔一笔地勾勒出心中的神圣世界。
这位画师,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绘画,立志要为莫高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他每天早早地起床,准备好颜料和画笔,然后走进洞窟。
洞窟里阴暗潮湿,可他毫不在意,一心扑在壁画上。
他先用炭条轻轻地勾勒出大致的轮廓,那专注的神情,仿佛手中握着的不是炭条,而是整个世界。
轮廓勾勒好后,他开始调色。
那个时候可没有现成的颜料,他得自己从各种矿物质和植物中提取。
有时候为了找到一种合适的颜色,他要翻山越岭,不辞辛劳。
调好颜色,他小心翼翼地开始上色。
每一笔都那么谨慎,那么用心,生怕破坏了这幅神圣的作品。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执着,仿佛在与这些壁画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
洞窟里没有一丝风,只有他均匀的呼吸声和画笔与墙壁接触的细微声响。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走出洞窟,外面已是繁星满天。
他伸了伸懒腰,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虽然身体很疲惫,但他的内心却无比充实。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些壁画。
看着纪录片中这位无名画师的故事,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在追求着功名利禄,很少有人能像这位画师一样,为了心中的热爱,默默坚守,无私奉献。
他们用自己的一生,铸就了敦煌的辉煌。
还有那些守护敦煌的学者们,他们远离繁华的都市,来到这片荒凉的土地。
在艰苦的条件下,对敦煌的文化进行研究和保护。
他们不怕寂寞,不怕困难,只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让敦煌的文化得以传承。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敦煌》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纪录片通过富有艺术感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向观众展示了敦煌这座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址,让我对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敦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纪录片从敦煌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开始,让我了解到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它位于戈壁滩上,四周荒无人烟,却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宝藏。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敦煌是重要的商业枢纽,吸引了来自东西方各个国家的商人和文化交流。
这里曾经是佛教的圣地,有着独特的佛教艺术传统,纪录片通过详细介绍壁画、佛像等文物,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
纪录片还讲述了敦煌壁画的发现和保护工作。
壁画是敦煌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然而,由于岁月和自然的侵蚀,这些珍贵的壁画面临着严重的破坏。
纪录片介绍了敦煌研究院和文物部门的努力,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使得这些壁画得到了保护和修复。
我由此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文化遗产。
除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纪录片还展示了壮丽的自然风光。
敦煌的沙漠和山川形成了壮美的景观,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师前来观赏。
纪录片通过精美的摄影和空中镜头,将这些美景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被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观所震撼,觉得敦煌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遗址,更是一座自然的宝藏。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通过详细的文字和精美的画面,让我对敦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意识到敦煌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也让我更加自豪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同时,纪录片中的壮丽景色也让我心生向往,我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敦煌,亲眼目睹这些美丽的景致。
解说词:纪录片《敦煌》十集完整版
解说词:纪录片《敦煌》十集完整版第一集探险者来了“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
他叫斯坦因。
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1907年初夏,他第一次来到敦煌。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
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这个仅有十八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
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
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但是,当斯坦因来到时,这个沙洲小县已经被中国人遗忘了。
陆续登场的是西方人。
他们有英国人,过去的一个世纪,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飘扬着他们的米字旗;有法国人,在东南亚丛林里,已经布满了他们的身影;有德国人,他们已经在中国山东建起了欧式洋房;还有俄罗斯和亚洲新崛起的日本,他们正在中国的东北开战。
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王道士】1900年,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开始了他第一次探险。
与京城轰轰烈烈的庚子战乱相比,他的身影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这一年敦煌城外的一个小人物,不经意间将他和这片山崖连在了一起。
当天“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缝,”在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写给慈禧太后的信中,藏经洞的发现颇有一些神秘。
之后他说,“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壹所,内藏古经万卷。
”藏经洞里原来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也有,有佛教的、道教的等宗教的一些经典。
“还有呢,这个官方的文书,也有私人的文书,就是好多经济的文书。
什么户口、账本、地契什么都有,这都是第一手材料。
”这是春天的莫高窟,在这片延绵近两公里的砾岩峭壁上,分布着上下五层,持续开凿一千多年的七百三十五个洞窟,对于所有的游客来说,来到这里,藏经洞是一定要看的。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说起敦煌,那可真是个充满神秘色彩和传奇故事的地方。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真的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纪录片一开始,那漫漫黄沙就仿佛把我带到了遥远的古代。
镜头里,敦煌的莫高窟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庄严的气息。
那些洞窟里的壁画和雕塑,就像是历史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时间的流转。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一位名叫王圆箓的道士的故事。
这个王道士啊,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守着莫高窟这座宝库却浑然不知。
有一天,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洞窟里堆满了经卷和文物。
可他哪里懂得这些东西的价值哟!当时的他,可能只是想着怎么能把这些东西换成钱,来修缮他那破旧的道观。
他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把一些珍贵的文物卖给了外国人。
当那些外国人看到这些宝贝时,眼睛都直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
而王道士呢,还在为那一点点的钱财而沾沾自喜。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心里那个气呀!真想穿越过去,揪住王道士的衣领,大声地告诉他:“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这可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无价之宝啊!” 可冷静下来一想,那时候的王道士,又哪里有这样的见识和觉悟呢?还有那些壁画,每一幅都画得那么精美,那么细致。
那些画里的人物,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念经,有的在劳作,仿佛都活灵活现地站在你面前。
我就在想,当年那些画师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一笔一笔地画出这些杰作的呢?他们或许在洞窟里一待就是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就为了把心中的信仰和美好留在这墙壁上。
其中有一幅壁画,画的是飞天。
那飘逸的彩带,优美的身姿,灵动的眼神,简直太美了!我盯着那幅画看了好久好久,感觉自己都要跟着飞天一起飞起来了。
据说,为了画出这飞天,画师们要经过无数次的练习和琢磨,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除了壁画,莫高窟里的雕塑也让人惊叹不已。
那些佛像,有的高大威严,有的慈祥温和,每一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有一尊卧佛,长达十几米,那安详的面容,让人看了心里特别平静。
我就在想,当年雕刻这尊佛像的工匠们,得花费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他们要用锤子和凿子,一点点地把石头变成这样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敦煌》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被敦煌的壮丽景观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召所震撼。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莫高窟是敦煌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这个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地方,以其丰富的壁画和佛像而闻名于世。
纪录片中,我看到了莫高窟内壁画的优美和精湛。
这些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历史人物和各种神话传说,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传统。
每一幅壁画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作品,它们以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的特点,向观者展示了唐代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
除了壁画,莫高窟内还有大量的佛像,这些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从纪录片中可以看到,这些佛像都是由石雕或泥塑制成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它们的面容庄严而慈祥,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
我想,这也是佛教所传达的宁静与慈悲的精神在这些佛像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除了莫高窟,敦煌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遗产。
纪录片中介绍了敦煌的土地、风俗、历史,使我对这个地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繁荣贸易城市,也是多种文化交汇的地方。
这里曾经是著名的文化交流中心,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都在这里融合交流。
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敦煌的市场繁忙景象、多元文化的交融,让人不禁感叹古代敦煌的繁荣与辉煌。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被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所吸引,也更加认识到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传承着先人的智慧。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敦煌纪录片还向我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唐代的敦煌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高峰,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和佛教文化的信仰。
这种艺术风格既表现了杭州艺术的独特魅力,又蕴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大型纪录片《敦煌》十集全(完整版视频)
大型纪录片《敦煌》十集全(完整版视频)在河西走廊的尽头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处有一座令全世界为之着迷的古城它,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叫敦煌一个地名,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寄予了人们的美好期盼“敦煌”,就是这样一个地名敦煌作为亚洲的心脏地带,曾是古代中西方交通的要道,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中亚文明四种古老的旋律,在这里汇成千古绝唱。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这个沉睡千年的藏经洞,然而敦煌附近的官绅和士大夫们没人对这些经书感兴趣,有些官僚甚至认为这些古代写经的书法还不如自己写得好。
即使是当时的甘肃学政叶昌炽和敦煌县长汪宗翰这样的读书人,隔敦煌都很近,但由于没有实地考察的意识,也与这次大发现失之交臂。
而相比之下,匈牙利人斯坦因却不远万里,苦等数月,终于劫得宝藏。
该片从敦煌的传奇发现讲起,描摹了敦煌莫高窟迷人的艺术杰作和文化宝藏,诉说了敦煌从繁盛到浩劫的曲折历史,也记叙了几代中国人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敦煌》01 探险者来了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他叫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考古学家,也有人说他是盗贼、是骗子,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敦煌》02 千年的营造他叫彭金章,今年七十岁,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四十九岁时来到敦煌,开始了一段与莫高窟为伴的考古生涯,他时常往返于大泉河两岸,河的另一边绵延一千六百多米的崖壁上,大小不一排列着七百三十五个洞窟,如此大规模的窟群因何而来,又是如何建造的,一直是他考古研究的目标。
《敦煌》03 藏经洞之谜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风云际会,见证了古老的中华帝国和广袤辽阔的中亚地区,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盛衰荣辱。
当朔风与黄沙蚀尽最后一丝荣光,敦煌也无法跳出盛极而衰的宿命。
衰落的敦煌被人渐渐遗忘直到公元1900年,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一缝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一所内藏古经万卷。
道士王圆箓夸张地描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纪录片:分析电视纪录片敦煌剧情(图)
虎年正月初一,由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导演的纪录片《敦煌》将在央视一套首播。
因敦煌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性,该纪录片未上映就引来强烈关注。
从《台北故宫》、《千年菩提路》、《敦煌》,再到筹拍中的《外滩》,以及展现陕西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明宫》、《玄奘大师》、《大秦岭》,这一两年,中国纪录片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这种繁荣并无法改变中国纪录片艰难的生存现状。
”对此,陕西电影协会副主席、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视纪录片在中国整体情况很不好,而电影纪录片更是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
1989年,周兵经过敦煌时,被一尊泥塑菩萨雕像所吸引。
从此心里有了个愿景,希望将敦煌的历史文化鲜活地搬上荧屏。
2004年,周兵终于将镜头对准了这座沙漠古城。
而因为西安和敦煌的历史渊源,周兵的圆梦之旅是从西安开始的。
周兵告诉记者,长安是当时的首都,敦煌是“丝绸之路”必经的贸易口岸,二者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缘分。
西安郊区的敦煌菩萨塔、河西走廊的民间音乐、古代遗迹,汉武帝、霍去病的陵墓,汉军大战匈奴的古代战场遗址……几乎每一个和敦煌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都留下了摄制组的脚步。
“在敦煌,我吃到了和西安一样味道的面片子和浆水面。
让我们觉得很神奇。
”周兵表示,虽然他弄不清楚,这两种小吃到底是从长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敦煌的,还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但一碗面片子足以在两个城市之间搭起一座文化交流之桥。
记者了解到,在《敦煌》中,将有相当的篇幅来讲述两个城市的缘分。
敦煌吸引人的无非是那一尊尊精致而神秘的雕塑,还有莫高窟内色泽鲜艳的美丽壁画。
但由于保护等原因,敦煌至今还有一些洞窟不对外开放,让很多游客徒增一些遗憾。
“开凿于元代的第三窟,一直没有对游客开放。
在《敦煌》中,窟里的精彩壁画将得到全面的解读。
”据周兵介绍,在第三窟的南北两壁,画着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被艺术界公认是敦煌壁画的极品。
但很少有人知道壁画的作者是谁,“我们在洞里的墙壁上看到了‘甘州史小玉笔’字样。
我们多方探究,史小玉应是今甘肃张掖人,他应该就是画像的作者。
不过,史小玉很可能是艺名而非真名,至于其生平更无从考证。
”
据了解,《敦煌》不仅仅展示艺术,同样展现了敦煌历史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在纪录片中,周兵还挑选了十几个鲜活的甚至是备受争议的人物来串联敦煌历史。
从英国探险者斯坦因,到被认为是历史罪人的王道士,再到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雕塑家、画家、村民、舞女、寡妇等等,他们的形象都将在镜头下一一重现。
周兵表示,这些人在纪录片中,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信仰。
于是,在拍摄这些人物故事的时候,有些有史可依,有些则是按照历史的合理推断,将历史赋予在一个虚拟的人物身上,然后用戏剧的表现形式将其展现。
“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作为制作者,我们同样有义务为观众提供生动、鲜活的历史和文化。
”周兵说。
在《敦煌》中,类似1000多年前,敦煌一名寡妇为了孩子打土地官司的镜头,就是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重新得到解读和讲述。
而类似的技术手段不仅在《敦煌》、《故宫》,在著名导演金铁木的《复活的兵团》、《大明宫》等电影纪录片中也大量运用。
而“情景再现”也成了纪录片中最具争议的话题,因为虽然让历史、文化更鲜活了,但一旦拍摄者对相关背景、知识理解不够,很容易误导观众,从而影响纪录片的“忠实”本质,失去了真实性。
“‘情景再现’是从国外引进的,更多用在历史题材上。
可以说各有利弊。
”张阿利表示,关于该技术的运用,国际纪录片界一直有争议。
反对的一派认为,纪录片只能讲述,强调必须真实做记录;支持派认为这样只会让纪录片更好看,只要场景真实就行。
不过,从目前情况看,观众更容易接受“情景再现”,“毕竟现在的纪录片更多是一种传播作用,而非研究作用,讲究娱乐性很重要。
只要不影响史实,不虚构,艺术加工完全是可以的。
”
此前,周兵导演的电视纪录片《故宫》、《台北故宫》,金铁木导演的电影纪录片《玄奘大师》、《大明宫》都创下了不俗的收视率,坊间评价也很不错。
有人曾因此断言,中国纪录片的繁荣时代到来了。
“说繁荣还太早,可以说,中国的纪录片连吃饭问题都没解决。
”张阿利说。
据张阿利介绍,目前在电视纪录片方面,央视10套可以说是最坚持的一家。
此外,只有上海、北京、四川及陕西有纪录片传统,有专门的栏目长期来做。
而在其他省市,都是零星的偶尔播一下。
而电影纪录片更惨,几乎没有影院愿意播。
“纪录片被称为‘电视、电影
中的贵族’,它的观众知识层次要求比较高,这就注定了它属于小众。
电视纪录片尚且可以靠广告支撑,电影纪录片无法给影院带来利益,自然就没有其生存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