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合集下载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微流控芯片技术是利用微加工制造技术制作微米级孔道和微管道,在流路上通过微操作来控制微液滴的流动和混合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低成本、高效性、自动化程度高、节约试剂和样品的优势,因此在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一、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1.生物分析和诊断: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用于个体化医疗领域,如血液分析、基因筛查和癌症早期诊断等。

通过微流控芯片,可以实现在微透析器中连续检测体液中的分子浓度和代谢产物。

同时,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传感器整合到芯片上,可以进行蛋白质、DNA和RNA等生物分析与检测。

2.药物研发和药理学: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建立药物筛选平台,快速测试大量候选药物的药物代谢和毒性。

通过控制流体的流动和探测药物与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

3.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用于构建复杂的组织和器官模型。

通过控制细胞悬浮液的流速、浓度和成分,可以实现细胞的定位、受体分化和组织融合等过程。

该技术对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化学分析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1.环境监测: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实现环境中的微量化学物质的在线监测。

通过微流控芯片的微小体积、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可以实现对水体、空气和土壤等环境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2.食品安全: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添加剂和毒素进行检测。

通过在线采样和微流控芯片处理,可以自动完成样品预处理、试剂的加入和混合,减少操作失误和交叉污染的可能性。

3.生物化学分析: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用于生物化学实验中的样品分析和反应控制。

通过控制流速、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参数,可以实现样品的分离、富集、纯化和检测等步骤,提高样品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1.材料科学: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用于材料合成和表征。

通过控制反应溶液中的流速、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参数,可以实现精确控制材料的形貌、结构和性能。

微流控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与发展

微流控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与发展

微流控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微流控技术在物理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利用微小尺度流体控制的技术,通过精密的流体控制和操纵,可以实现精确的实验操作和测量,有效提高实验的精度和可重复性。

在物理实验中,微流控技术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微流控技术在流体动力学实验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通过微流控芯片,可以实现对流体运动的精确控制,包括流速、流体分布、混合和分离等。

这些特性使得微流控技术成为研究复杂流动行为的重要工具。

例如,在表达和分离微生物细胞、分析细胞力学性质等研究中,微流控技术能够提供高度可控的流体环境,实现对微小尺度生物体的准确操作与研究。

其次,微流控技术在材料物理实验中的应用也非常突出。

微流控芯片上的微小通道可以容纳微小的试样和药品,利用微流体的集成性和高度可控性,可以实现对材料的精确合成和纳米颗粒的制备。

例如,在纳米粒子的合成和纳米材料的制备中,微流控技术能够提供高度可控的反应环境和流体动力学条件,实现高效、可控的材料合成过程。

除了在实验操作方面的应用,微流控技术在物理实验中还能够实现对实验数据的快速获取和高效分析。

利用微流控芯片上的微小检测器件,可以实现对多个样品的同时检测和分析,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同时,微流控技术也可以结合光学和电子检测技术,实现对微小尺度物理现象的快速观测和精密测量。

例如,在微小尺度的流体力学实验中,通过微流控芯片上的高度敏感的光学探测器件,可以实时观测流体的流速和压力变化,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结果。

此外,微流控技术在物理教学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微流控芯片上的微小通道和微观结构,可以实现对物理规律的可视化展示和实验操作的模拟。

学生可以通过操纵微流控芯片上的流体流动和物理参数的调控,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物理现象的规律性。

这种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物理实验模拟,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微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流控芯片技术也成为了生命科学和医学诊断的重要工具之一。

微流控芯片技术利用微型反应器及微型通道,实现自动控制反应条件与样品循环,在微米尺度范围内进行各种生物分析和检测,从而实现了高通量、快速、精准的生物分析。

本文将对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分析。

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上半叶,生化分析主要是在试管中进行,检测手段和方法都比较简单。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微处理器的诞生,微流控芯片技术开始起步。

1980年代初期,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Manne S.丹尼尔斯和Walter Schottky 先后提出了微通道芯片的想法。

1985年,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的George Segar和David Ross成功地采用光刻技术制作了一个环形的微小流通通道。

此后随着MEMS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流控芯片技术不断得到完善。

二、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微流控芯片技术基本上就是把传统实验中的微型反应器和微信道集成到一块芯片上。

该技术通过微米尺度的反应器和信道,将不同形态、性质、浓度、电荷、质量的生物特异性分子进行分离、检测、识别和定量测定。

由此可实现常规实验所需耗费大量时间、试剂、仪器的方法的高度自动化和微型化,避免了手工操作对反应的误差,大大提高了实验分析的效率和可靠性。

三、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应用1. 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例如,可实现DNA 和 RNA 提取、基因片段扩增、基因分型、细胞培养和检测、蛋白质表征和检测、蛋白酶酶解等。

此外,微流控芯片技术也可应用于药物筛选、体液分析和药物代谢组学等方面。

2. 环境监测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实现水、空气和土壤等环境样品分析。

例如,可检测环境中的微生物、重金属、有机物、水源污染物等。

3. 食品安全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食品中的不良成分,如农药残留、毒素、微生物等。

微流控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微流控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微流控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微流控技术是在微米尺度下控制流体的运动和混合的技术,因其具有高效、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等优势,在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微流控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生物芯片和分析系统的发展需要对微小量液体进行处理和分析,而微纳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微流控技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最初的微流控芯片是由双层玻璃或聚酯薄膜制成,通过特殊加工方法形成了微型通道和微型反应器。

由于技术极为复杂,很少有人能够掌握这项技术。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型化技术和微电子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流控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等领域,同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微流控技术发展到现在,已不仅限于微通道芯片的制备,而更注重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有效地延长了芯片功能的寿命和复杂度。

二、微流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微流控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将液体通过微型通道进行微型化处理。

将流体储存在一个微型通道中,通过微压泵或电动力以低速推进,并在通道中混合和反应,实现采集样品、生成检测信号和数据解析的过程。

当通道的尺寸与被测物的大小接近或相等时,通道中的流体运动受底部和壁面的影响较大,可以形成微流体的稳定运动。

微流控技术中通道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液体的流速均对代表化和分离效果产生影响。

三、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微流控技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蛋白质、药物、基因和细胞等生物体系中。

下面将就不同领域先进的微流控技术进行介绍,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1. 细胞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对研究生命科学、药物研究以及疾病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细胞和生物学研究中,微流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流控芯片可以充当细胞培养室、细胞筛选室、细胞管道等多个角色,可以有效地控制细胞数量、培养时间和细胞分离等操作。

通过针对细胞和细胞物质在不同尺寸和数量水平的微流控分析,可以对有关生物和细胞的不同响应作出解释并进行研究。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微流控芯片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工具。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一种将液体微小化的技术,通过微通道和微结构控制液体的流动,从而实现对微小的流体样本的操控和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一种基于微纳米尺度结构和微通道的流体控制技术。

它通过制造微通道和微结构,将液体分割成非常微小的体积,从而控制和操作微小的流体体系。

微流控芯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微通道和微结构。

微通道是用于控制微小液滴和海绵多孔的通道系统。

海绵多孔是指微通道中的特殊结构,可以用来创建离散液滴或分隔通道。

微流控芯片通过这些微通道和微结构来控制微小液滴或微小的液体分散体系。

对于微流控芯片来说,微小液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微小液滴是由小于100微米的液体球体组成的。

由于它们是液体,所以微小液滴之间可以互相合并,而且通过电极可以控制液滴的聚合和分离状态。

在微流控芯片中,微小液滴通常是由吸头和压力控制系统产生的。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原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样品输入、反应和检测。

首先,将样品输入到微流控芯片上。

其次,样品会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过程,例如混合、稀释、分隔等等。

最后,对反应后的产物进行检测。

二、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应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能够用于细胞分数、免疫分析、基因测序等方面的研究。

下面将具体介绍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应用。

1、细胞分数微流控芯片技术可以用于隔离细胞并分析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这种技术通过一个海绵多孔来将细胞定位在特定位置,并将细胞从其他细胞中隔离出来。

这种技术对于医学研究很有价值,可以用来研究细胞的分子成分和机制,在探索生物性能和疾病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免疫分析免疫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方法。

在传统的免疫分析中,技术人员需要进行样本的制备和处理,这个过程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样品和试剂。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微流控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微纳米制造技术,它通过精细的流道结构和微型阀门、泵等控制装置,实现了对样品的精确分离、混合、分析和检测等功能。

目前,微流控芯片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其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一、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历程微流控芯片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实验室内流体搬运和控制仍然依靠手工操作和普通的注射器、管道等设备。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操作效率低下,并且能力有限,难以精确控制微小的流体体积和浓度。

因此,研究者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流体处理技术,即微流控技术。

最早的微流控芯片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George M. Whitesides 教授和他的团队于1992年制造的。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微流控芯片技术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使用。

二、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方向微流控芯片技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流体结构的制造技术、微流体力学、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微型流体处理核心组件的研发以及微流控芯片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几个方面。

1、微流体结构的制造技术微流控芯片的制造是微流体研究领域的基础工作,它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光刻技术,即通过制作硅基片、石英玻璃或聚合物等不同材料的微结构,以形成精细和复杂的通道结构;另一种是3D打印技术,即利用数字化建模技术构建模型,在3D打印机上进行加工,以实现微流控芯片的制造。

2、微流体力学微流体力学主要研究微米尺度下流体的流动行为和物理特性,是微流控芯片研究的重要基础。

微流体力学属于流体力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怎样描述流体在微流道内的运动和流动特性。

3、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是微流体研究领域中的关键技术。

在微流控芯片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流体的特性、工作原理和微流道的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和仿真,确定芯片的包括长度和宽度,流液的体积和流速等参数。

4、微型流体处理核心组件的研发微型流体处理核心组件是微流控芯片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微流控芯片实现精密流体控制的关键。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在微尺度下控制和操作微量流体的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化学分析、药物筛选、环境监测等领域。

在微流控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这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应用。

本文将从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展开,介绍其在科学研究和工业领域的重要作用。

微流控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微尺度下的流体行为来实现精准操控的技术。

它基于微流体力学原理,利用微尺度通道和微流芯片,将微量液体在芯片中进行输送、混合、分离和检测等操作。

相比于传统的液体处理方法,微流控技术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快速、高效和灵活等优点,可以实现对微量样品进行高通量、高分辨率的分析和处理,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操作精度。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微小体积尺度下流体行为的特殊性,于是开始研究如何在微尺度下控制流体流动。

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小流体颗粒的输运和分离,通过微流体芯片中的微通道和微阀门等结构,实现了精确的流体控制和排列。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探索的深入,微流控技术逐渐扩展到了生物医学领域,成为生物芯片和实验室芯片等研究热点。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微流控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分析、DNA测序、蛋白质分离和药物筛选等方面。

以细胞分析为例,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细胞的高通量、高精度检测和分选,通过芯片上的微型孔洞和细胞陷阱等结构,对细胞进行精确定位和操控,从而研究细胞的功能、代谢和分子机制。

此外,在DNA测序方面,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单分子DNA的高通量测序,大大加快了DNA测序的速度和降低了成本。

在蛋白质分离和药物筛选方面,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蛋白质和药物的高效分离和筛选,提高了样品的分析速度和灵敏度。

除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微流控技术在化学分析、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分析方面,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微量化合物的灵敏检测和分析,通过精确控制和调节微流控芯片中的反应物浓度和流体流速,实现对化学反应的精确控制和监测。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基于微流体学原理,用微结构通道进行小流量精确流动调节、混合、输送、分离等操作的新兴技术。

该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被认为是未来分析、生物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

目前,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芯片、单细胞分析、基因药物筛选、微生物分析、微总分析、病毒检测、核酸分析等领域。

其主要优点是需样本和试剂少,可进行快速高通量分析,自动化程度高且可扩展性强。

以下将从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微流体学是一门研究微米尺度下液体、气体、生物、化学反应的分析、控制、检测及应用的学科,是微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流控技术利用微米级流动通道、精确制备的微器件和流体力学等原理,对微型样品进行检测分析。

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需要的样品、试剂等少,实验所需空间小,操作成本低,同时可实现快速分析和高通量分析。

微流控技术是在微流体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前沿技术之一,其主要原理是依据微通道的特性来实现对试剂和样品的流动控制。

微通道一般是由试剂或样品相互接触的区域构成,其中的流体由于表面张力的影响会呈现出微观效应。

基于这些现象,微流控技术设计制造出了一些微米级的流通道和芯片,通过微流动来实现对流体混合、输送和分离等操作。

二、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可以实现快速、高通量的分析,同时也具有设备小型化、自动化度高、试样和药剂的量要求低等优点。

1、生物芯片生物芯片通常是指一种芯片化的检测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处理成滴状或点状,在芯片上通过微米级通道将其加以处理和分析。

该技术可实现对生物大分子的在微流环境中的分离、测序、放大、检测等操作,用于DNA、RNA、蛋白质、细胞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包括基因诊断、肿瘤筛查、药物研究等。

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单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诊断和治疗,因此有望成为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米级通道、微液滴或微颗粒控制和操纵流体的技术,它已经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从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发展历程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微米级通道中流体的行为,并尝试通过微型加工技术制备出微流控芯片。

然而,当时的技术受制于加工精度和设备限制,无法实现对微流控芯片中流体的精细控制。

直到90年代初,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才成功地制备出具有精细流体控制功能的微流控芯片,为微流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基本原理微流控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微米级通道中的微流动进行流体操控和分析。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通常使用微纳加工技术,将微米级通道、微阀门、微泵等结构集成在一片芯片上。

通过控制微泵或微阀门的开关,可以实现微流体的精确操控。

此外,借助微流控芯片的复杂网络结构,可以实现流体的混合、分离、浓缩、分析等操作,进而实现对微流体中的生物或化学反应的控制和研究。

三、应用领域微流控技术已经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生物学方面,微流控技术可以用于细胞培养、蛋白质分析、基因测序等;在化学领域,可以用于化学合成、催化反应等;在医学中,可以应用于新药研发、疾病诊断等。

此外,微流控技术还可以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相比传统的实验方法,微流控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实验周期短、用量节省等优点,因此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和追捧。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流控技术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将变得更加精细和高效。

其次,微流控技术将与其他前沿技术相结合,例如生物芯片、纳米材料等,以实现更加复杂和精准的流体操作。

另外,随着对微流控技术的深入研究,对微流控芯片材料、微流控芯片内部流体行为的理解也将不断增强,从而为其在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纸芯片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纸芯片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3、智能化:未来微流控芯片将可能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操作和控制,例如通 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分析过程。
4、定制化:未来微流控芯片将可能实现更加定制化的应用,针对不同领域 和不同需求,可以定制化地设计和制造不同的微流控芯片。
尽管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仍需要解决一些挑战,例如制 造工艺的精度和稳定性、液体的控制和操作精度以及液体流动的不稳定性和交叉 污染等问题。未来,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克服这些挑战,以推动微流控芯片技术 的进一步发展。
应用前景
微流控分析芯片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泛。例如,在医学研究中,微 流控分析芯片可以用于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疾病相关 基因和蛋白质的变化。在环境监测领域,微流控分析芯片可以用于检测水体、土 壤中有害物质,以及空气污染物的成分和含量。在食品药品监管领域,微流控分 析芯片可以用于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以及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
参考内容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一种在微米尺度上控制和操作液体的技术,近年来在许多 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次演示将介绍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概念、特点、 研究现状及其应用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一、微流控芯片技术概述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指在微米尺度上制造出具有流体通道、反应室、检测窗口 等功能的芯片,通过精确控制液体的流动来实现各种生物、化学、物理等分析过 程。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特点包括:
然而,该技术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精度控制、应用范围的拓展等。为了 解决这些挑战,研究者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方法。例如,有研究者在纸纤 维中引入了特殊的纳米结构,以提高纸芯片的流体控制精度。此外,还有研究者 正在尝试将纸芯片与其他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结合,以拓展其应用 范围。

poct 微流控

poct 微流控

poct 微流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POCT(Point-of-Care Testing,即点-of-care检测)和微流控技术相结合,为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介绍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医疗诊断领域的优势和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微流控技术简介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米级通道进行液体操控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压力差或毛细作用力,实现液体的精确控制和混合。

微流控芯片上集成了各种微通道和元件,可以实现样品的处理、检测和分析等操作。

二、POCT与微流控技术的结合POCT是指在病人就诊地点进行的即时检测,其目的是为医生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微流控技术具有体积小、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等特点,与POCT的理念不谋而合。

将微流控技术应用于POCT设备,可以实现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为病人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应用案例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应用案例包括:免疫层析法、磁珠法、数字微流控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病原体检测、血糖监测、心血管病检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数字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一滴血样的全血细胞计数,为医生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四、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的优势1.微流控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实现对微量样品的准确检测。

2.设备体积小、操作简便,便于携带和现场使用。

3.检测速度快,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

4.集成度高,可以实现多种指标的一体化检测。

5.成本低,降低了病人的检测负担。

五、我国POCT微流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我国POCT微流控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医疗诊断领域的投入,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也在不断研发新型POCT设备。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POCT微流控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POCT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为医疗诊断领域提供更加先进、便捷的技术。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分析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進步,「微流控技术」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该技术为分析和控制微观尺度的小区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微流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能源储存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前景正变得越来越广泛。

微流控技术是指使用微型器件,如通道、芯片、泵等,来控制微流体,从而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和环境分析。

微流体传输的特点在于其流体特性对流体系统的影响,当流体处于微尺度时,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微流体系统特别适合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等方面。

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在生物医学领域,微流控技术早期主要应用于基因检测、蛋白质分析等方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现在,微流控技术被广泛用于细胞分析、微生物检测、外科手术等诊疗领域。

由于微流控技术对于微生物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对细胞的操作难度小,因此在药物筛选和疾病诊断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环境监测领域,微流控技术也有广泛应用。

微流控芯片可以被用于检测水中的污染物,这项技术在水处理和环境监控等领域有很大的潜力。

此外,微流控技术在海洋生态拓扑地理学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微流控技术还在能源储存领域得到了应用。

利用微流控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微型燃料电池和微型电池等,这些技术可以用于移动设备和电子器件等软件制造业的生产中。

在未来,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广泛。

随着技术不断的進步,可以预见,微流控技术将成为诊断、治疗、检测和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

微流控技术的将成为医疗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如在医学领域中,医生们可以通过精确的测量查看异常细胞或癌症标记物,以便更精确的诊断疾病。

在总体上,微流控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技领域,其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能源储存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虽然该技术还存在一些障碍,例如生产成本高昂、精度不够高、设备复杂等问题,但随着技术不断的進步和发展,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史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史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史标题: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进展引言微流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将生物、化学、物理、工程等多种科学领域知识深度融合,通过精确控制微尺度流体在微米级别通道内的流动、反应和检测的一种先进技术。

它的诞生与发展对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微流控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 萌芽阶段(20世纪50-70年代)微流控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在微小空间内操纵和控制流体,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包括微泵、微阀以及用于液相色谱分析的微通道等基础元件的开发。

2. 形成与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进入80年代,随着半导体加工技术和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进步,微流控芯片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初步实现。

1990年,Whitesides等人首次提出了“Lab-on-a-Chip”(LOC)的概念,标志着微流控技术正式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3. 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微流控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此阶段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复杂功能化微流控系统的构建,如集成式微反应器、细胞分选及操控系统、单分子检测平台等。

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生物医学领域拓展到了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

二、微流控技术的关键里程碑事件1. 微流控芯片的发明2. LOC概念的提出和实验室芯片的初步实现3. 数字微流控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对微流体的精准控制4. 单细胞分析和单分子检测技术在微流控平台上的突破5. 三维微流控系统的构建和生物3D打印技术的发展结论回顾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从理论构想到实际应用的不断深化和扩展。

如今,微流控技术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工具,并有望在未来继续引领生物医学、纳米科技、精准医疗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随着更多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涌现和技术瓶颈的解决,微流控技术的前景将更加广阔且充满无限可能。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流控技术逐渐被研究和应用。

它是一种利用微芯片制造技术制造微流控芯片,将小液滴在微流控芯片中进行精细控制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展已经为许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下面就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1. 发展历程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其主要应用于微尺度的流体流动实验和基础科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微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流控芯片应用于细胞和生物分子的操控和分析,成为该技术的关键应用领域。

21世纪初,微流控技术在环境检测、药物筛选、临床分析和病毒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技术进展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方面,是加强微流控芯片的功能,使其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是优化微流控芯片的制造成本和生产效率,使其能够更广泛地应用。

在功能方面,主要体现在为各种生物样本提供更为精细的操控和分析方法上。

例如,在血液分析领域,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对血细胞和血浆进行分离和分析,实现速度快、精度高、样本消耗少等优点。

在环境检测领域,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深入分析有机污染物或重金属等物质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和浓度,实现高效、准确的检测。

在制造成本和生产效率方面,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主要应用于材料研究、晶圆制造和打印技术等领域。

例如,在材料选择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材料的特性和形状,实现对微流控芯片流体动力学的更好控制。

在晶圆制造领域,研究人员通过使用更先进的制造工艺,如激光微雕等,实现高性价比、高精度的生产。

在打印技术方面,微流控技术的生产也已经开始涉及到底层建筑,在研究人员的辅助下,打印机能够更加精美地定制化印刷微流控芯片。

二、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前景1. 现有应用领域微流控技术在现有应用领域已经有了许多成功应用的案例。

例如,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可以应用微流控芯片实现复杂的流体流动控制和温度变化控制;在医疗诊断和生命科学分析领域,微流控芯片可用于血液分析、临床诊断和药物筛选;在环境监测领域,小流体流控芯片可以用于水样分析、土壤污染分析等。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是一种以微米或纳米级别的尺度对流体进行
操控的技术,通常应用于微型反应器、生物芯片、微型化分析设备等领域。

该技术能够实现对流道中的流体流动、混合、分离、控制反应等操作,具有灵活、高效、成本低等优点。

微流控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微纳加工技术制作内部精细结
构的通道来控制流体,一般通道长度为微米或者亚微米级别。

该技术通过微流道内流动的压力、电场、温度等参数来控制流体在通道内的流动方式和速度,从而实现对流体的精准操作。

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分析和药物筛选等领域应用广泛。


生物芯片上,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样品精准稀释、传输、混合、反应等操作,从而高效地完成生物分析。

在药物筛选领域,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高通量药物筛选,加速新药研发过程。

与传统的微孔板或者试管反应相比,微流控技术具有更
大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利用微流控芯片,可以同时在多个反应通道中进行高通量的药物筛选、合成反应等操作,从而加速药物研发和制造的速度,减少研发成本。

微流控技术在实验室研究、新药研发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其发展仍受到许多限制,如微纳加工技术的成本和复杂度、芯片内部通道堵塞等问题。

随着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和设备的进步,相信微流控技术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样品处理、分离、检测和诊断技术,它的发展对于医学、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技术背景、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来讲述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一、技术背景在传统的分离技术中,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分离过程需要经过多道样品预处理、预处理步骤等程序,这些步骤会增加样品处理的时间成本,同时也会降低分离效率和准确度。

而微流控芯片技术,则是利用微型通道和微流道的淬炼效应来对样品进行分离,减少了样品处理的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分离效率和准确度。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发展开启了新型的样品处理和分离检测手段,也为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

例如生物医学领域中,微流控芯片技术可用于分离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还可以实现快速阴性诊断、早期检测和即时监测等,为集成化的实时分析装置提供技术基础。

此外,微流控芯片技术也可以应用于环境水质检测、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

二、基本原理微流控芯片是通过微型加工技术制造的,其大小通常在几微米至数毫米之间。

一条典型的微流控芯片包含了三个主要部分:进样区、可控流控制区和检测区。

进样区通常用于样品的输入和预处理,可控流控制区包括控制管道和微流道,在该区域中可以通过施加电场、温度、压力等条件控制微流道中液体的流动,从而达到加样、样品分离等效果。

检测区通常与光学检测等设备相结合,通过对样品的实时检测,可用于输出分析数据。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分离原理包括:电动物质迁移、电泳效应、毛细管效应和静电束聚等。

电动物质迁移是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运动,实现样品成分的分离。

电泳效应是利用电荷不同的物种因电场而聚集,从而形成电泳带并达到分离的目的。

毛细管效应是指用微型通道或微流道构成的毛细管实现样品分离,这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方法。

静电束聚是利用与颗粒表面反应的静电势能进行聚并分离的过程。

三、应用领域(一)生物医学领域: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人体生理学、医学诊断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化学反应中的微流控技术

化学反应中的微流控技术

化学反应中的微流控技术化学反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日常生活的洗衣液到药物的合成反应中都会有化学反应的存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流控技术被应用于化学反应,为化学反应提供了更高效、精准和可控的条件。

一、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以微米级别通道为主要特征的流体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微小量的物质输送、分离、混合和反应。

在微流控系统中,微观流道内的液体可以被精密地控制和操纵,使化学反应得到更加精细的控制。

微流控技术可以通过微流体芯片,实现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等参数的精确控制,提高反应的质量和效率。

二、微流控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1、混合反应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反应物的精确混合和反应体系的快速变化。

通过微流体芯片内的通道设计,不同反应物可以在微米级别内混合,并在瞬间达到反应温度,以实现反应的快速进行。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反应速率和反应效率。

同时,微流扩技术还可以实现多步骤反应的联合,以实现化学物质的高通量生产。

2、分离反应产物微流控技术可以通过芯片内的微通道和过滤器来实现反应产物的分离和提纯。

这种技术可以使反应产物得到更高的纯度,并且可以减少经济成本,提高反应产物的利用率。

例如,微流控技术被应用于药物分离、制备和提纯等方面。

3、高灵敏、高通量检测微流控技术可以配合信号检测装置,实现反应物的在线监测和分析。

在微纳米级别的通道内,反应物质的浓度变化可以被高灵敏度检测器实时监测,以实现化学反应过程的实时控制和优化。

同时,这种技术还可以实现化学物质的高通量检测和分析。

三、发展前景微流控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改进传统化学反应,而且可以在更多领域中实现良好的效果。

例如,微流控技术可以在生物科学中实现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精细操作,以提高生物药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微流控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电子制造等领域中,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

总之,微流控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为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更高效、可控和经济的手段。

微流控技术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的应用

Microfluidics
基因表达分析 1
将细胞的选择与定位、酶促反应和定量 检测分析物三个步骤整合到一起;
克服传统的PCR技术有着加热体积大、
2 热循环缓慢和效率低等缺点;并且可以
扩增指定DNA片段;
3
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检测效率;反应过 程更易控制;
Toriello NM ,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5.51(2008):20173-8.
四、微流控纸芯片技术
Microfluidics
以纸张为基底,代替硅、玻璃、高聚物等材料,在纸张上加 工出一定结构的亲/疏水性微细通道网络及相关分析器件;
传统方法
消耗试剂量大( 20-200 mL) ; 多次孵育、冲洗、耗时长( 6-7h); 昂贵的信号读出设备;
纸芯片
成本低、使用方便;
NaA型分子筛的合成
Ju, Jingxi, et a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116.2(2006):115-121.
Microfluidics
QDs的合成修饰一体化
I. 反应温度降低到160 oC,成核反应 得到控制;
II. 原料在微反应器中的混合更加充分;
在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门新的交叉学科;
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生化分析、免疫分析、微创外科手术、 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
Micr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fluidics
2
微流控技术的应用
一、化学合成
Microfluidics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41119liyujiejournalofhe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微流控技术是指在至少有一维为微米甚至纳米尺度的低维通道结构中控制体积为皮升至纳升的流体进行流动并传质传热的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免疫分析微创外科手术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当通道的特征尺寸在微米甚至纳米量级时通道表面积与其内部空间的体积之比很大通道的结构形状和壁面性质都将对其中的流体流动状态产生极大的影响
: , ,m , A b s t r a c t M i c r o f l u i d i c s i s w i d e l u s e d i n f i e l d s a s b i o c h e m i c a l a n a l s i s d i s e a s e d i a n o s i s i n i m a l l i n v a s i v e s u r e r a n d y y g y g y
; ; 修回日期 : 责任编辑 : 张 军 2 0 1 3 0 5 0 2 2 0 1 3 1 1 2 8 收稿日期 : - - - - )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开 放 课 题 研 究 基 金 ( 哈尔滨工业大学( 威 海) 5 1 2 0 5 0 8 2 AWP T Z 1 2 0 2 - - ) 校科学研究基金 ( H I T( WH) Y 2 0 1 1 0 2 , 作者简介 : 李宇杰 ( 女, 四川遂宁人 , 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微纳流体及微流控器件方面的研究 。 1 9 7 5 -) : E-m a i l l i u i e i t . e d u. c n @h y j ] ( ) : 李宇杰 , 霍 曜, 李 迪, 等.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 J . 2 0 1 4, 3 5 1 1 1 1 9. - ,HUO , , , [ ] L I Y u i e Y a o L I D i e t a l . T e c h n o l o a l i c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m e n t o f m i c r o f l u i d i c s J . 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j g y p p p y , ( ) : T e c h n o l o 2 0 1 4, 3 5 1 1 1 1 9. - g y

微流控技术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随着微纳米技术的发展,微流控技术已经成为化学实验室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其主要应用于化学反应、样品分离、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体积小、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一、微流控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微流控技术可以用于各种化学反应,例如有机合成、酶催化反应等。

其核心思想是将液体分成微小的滴液,从而使反应溶液与催化剂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度加快。

此外,微流控技术还可以控制反应物的浓度、配比、反应时间等参数,以实现高效、精确的反应过程。

例如,科学家利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了高活性的金(Au)催化剂,提高了邻硝基苯酚的合成效果。

此外,微流控技术还可以用于快速、高效地合成复杂的药物分子,减少药物研究中的时间和成本。

二、微流控技术在样品分离中的应用在化学分析中,样品分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而微流控技术可以控制液体流动,从而实现样品的分离。

例如,科学家可以利用微流控芯片将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分离开来,以提取不同的细胞样品。

此外,微流控技术还可以用于DNA、蛋白质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分离。

例如,科学家可以利用微流控芯片将不同大小的DNA分离开来,从而实现高精度的DNA测序。

三、微流控技术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药物筛选是药物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微流控技术可以模拟人体内的药物反应过程,从而快速、高效地筛选出具有治疗效果的药物分子。

例如,科学家可以利用微流控芯片筛选出针对特定癌症细胞的药物。

此外,微流控技术还可以用于筛选针对药物离子泵的药物分子,从而提高药物的代谢效率和降低毒副作用。

总体来说,微流控技术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和成果质量。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微流控技术将在化学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作者:李宇杰霍曜李迪唐校福等来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第01期摘要: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疾病诊断、微创外科手术、环境检测等领域。

微通道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微纳尺度流体的驱动与控制、微流控器件及系统的集成与封装是该领域的三大关键技术。

综述了微流控技术在这3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展望了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多相微流体的介观传输理论及跨尺度流体的性质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关键词:微流控;微纳尺度流体;微通道;微流体系统;微流体界面;层流微加工中图分类号:O652;O359;TQ021.4文献标志码:AEmail:***************.cn微流控技术是指在至少有一维为微米甚至纳米尺度的低维通道结构中控制体积为皮升至纳升的流体进行流动并传质、传热的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免疫分析、微创外科手术、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1]。

微流控技术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微通道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当通道的特征尺寸在微米甚至纳米量级时,通道表面积与其内部空间的体积之比很大,通道的结构、形状和壁面性质都将对其中的流体流动状态产生极大的影响。

如何设计并制造出结构合理、尺寸精确、壁面性质可控的微通道,是控制微流体的前提。

2)微纳尺度流体的驱动与控制微纳尺度下的流体与宏观流体相比,其流动状态和传输特性有很大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尺寸效应[23]。

随着通道特征尺寸的缩小,流体的体积减小,重力往往可以忽略不计;但此时流体的比表面积增加,宏观下通常可以忽略的表面张力占据主导地位,通道中液固、液液及液气界面的形态、尺寸和位置成为影响流体流动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微纳流体流动的雷诺数(Re)极低,其值通常远小于100,属于典型的层流,流体黏度的影响远大于惯性的影响,流动阻力大,流体各部分间混合困难。

而另一方面,微纳流体流动的伯克利数(Péclet number, Pe)较大,流体中分子、原子或其他微观粒子的随机扩散过程将不可忽略。

这些特点都使得微纳流体的驱动和控制较为困难。

3)微流控器件及系统的集成与封装微流控器件是目前微机电系统(MEMS)领域中主要的分支之一。

随着制造和集成技术的不断提高,微流控器件也日益向小型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其中往往集成有多种微电子或微机械器件,形成具有完整功能的片上系统(system on a chip, SOC)。

然而,由于微流体器件涉及的材料种类多、制备工艺与传统的微电子制造工艺不兼容、微流体的密封与绝缘难度较大等原因,目前微流体器件发展中最大、最困难的问题就是与IC电路及器件的集成与封装。

本文将针对以上要点内容,综述近年来微流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并由此展望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前景,归纳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1微通道的结构与制备微流控系统中流体需要在一定尺寸和结构的微通道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流动,以达到传热、传质和动量传输的目的。

因此微通道是微流控系统的核心部分。

尺寸较大(特征尺寸大于100 μm)、结构和功能简单的通道可以用毛细管制备,而尺寸小、结构复杂的通道则需要采用特定的材料和特定的工艺来制备。

1.1 微通道结构及其设计图1不同形状的主通道Fig.1Microchannels of different morphology微通道由入口、主通道、辅助通道(侧流通道)和出口组成。

主通道中需要输入多相流体时,不同的流体需从不同的入口通道引入,经过主通道处理后的不同流体再由不同的出口通道导出。

入口和出口部分可以设计成“T”型[4],“Y”型[5]或扇骨型[67]结构。

主通道是流体发生分离、混合和反应的主要空间场所,是实现微流控器件功能的主要部分,其结构和尺寸需根据器件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进行仔细设计。

最简单的通道为平面直通道[8],如图1a所示。

在需要造成不同流体间的有效混合时,可以将主通道设计成二维曲线型[910]、二维折线型[10]、三维折线型[11]或更为复杂的三维结构[12],如图1b)—图1e)所示。

与二维结构相比,三维结构可以产生较强的涡旋,使混合更为快速、有效,但制造也更为复杂。

主通道的壁面或底面也可以设计出斜肋、斜槽或人字形槽[13],如图1f)所示,造成各向异性的流动阻力,形成紊流,以加强混合。

低雷诺数条件下,在主通道中加入有序排列的障碍物,可以用来实现分散于液体中的不同大小的微粒的有效分离,如图2所示[14]。

辅助通道(侧流通道)则通常用来实现流体的水力聚焦和流量控制[15]。

图2微通道中不同直径荧光粒子的分离Fig.2Separation of fluorescent microspheres in microchannels1.2制备微通道的材料设计好的微通道结构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来制备,如硅、玻璃及高分子聚合物等。

单晶硅晶圆是IC产业的基础材料,广泛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

在单晶硅晶圆上制备微通道的工艺通常能与微制造技术完全兼容,制备完成的微流控器件能方便地与微电子器件进行集成。

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普通玻璃是一种低成本、绝缘性能好、对可见光透明的材料[16]。

用它制备微通道,便于观察通道内的流动状态,同时能够实现与有机聚合物及硅等材料的有效键合防止流体的渗漏。

相对于硅片和玻璃,有机聚合物材料加工制备过程更加简单[17],能够制备复杂的通道结构。

可以用于制备微通道的有机聚合物材料主要有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 PC)[1819]、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2021]、聚苯乙烯(polystyrene, PS)[1721]、聚乙烯对苯乙二醇(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glycol, PETG)[22]、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 PVC)[17]、聚乙烯(polyethylene,PE)[17]及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21]等。

其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弹性很好,可用于制备需要较大变形的特殊器件,如微气泵[23]、微阀[24]等。

但有机物导热性差、不耐高温、加工工艺与微制造工艺不兼容,使其在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1.3微通道的加工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微通道的材料种类多、性能差异很大,针对不同的材料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

硅和玻璃材料上加工微通道主要采用光刻和刻蚀技术,可以精确地控制微通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并且能同时在整个芯片表面形成图形,适宜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

随着光刻工艺的进步,光刻的精度不断提高,制备出的图形特征尺寸不断减小。

采用纳米级的光刻技术能够制备出特征尺寸小于500 nm的微通道,实现对纳米尺度流体的控制和应用。

但光刻工艺对衬底表面质量要求苛刻、工艺复杂、需要昂贵的曝光和刻蚀设备,成本较高,成品率较低。

同时,光刻和刻蚀很难制备三维结构的微通道。

聚合物类材料的加工方法则大不相同,通常采用软光刻技术来完成。

图形母版可以采用打印、普通光刻或电子束直写制备,图形转移和复制则可以通过压印[25]、模铸[26]与印刷[27]来实现。

软光刻技术[24]不仅可以制造三维结构,而且能制造出不规则的曲面。

软光刻所需要的设备比较简单,一般实验室环境下就可以应用,图形复制过程简单、精度高、重复性好,是一种方便、便宜、适合一般生产和实验环境条件并能进行低成本批量生产的技术。

2微纳流体的流动状态与控制流体在微纳尺度的通道中流动的阻力很大,要形成有效的驱动可以有多种方法,如采用注射泵[28]、气泵[23,29]、蠕动微泵[30]等进行压力驱动,或者利用电渗流[31]、电泳[32]、电润湿[3334]和介电流体[3536]等现象实现电动力驱动。

2.1微通道中的涡流微纳尺度的流体属于典型的层流。

当Re>100时,如果在通道侧壁或管道中存在一定的障碍物,形成不对称结构,会使流场中出现涡流和涡旋。

100>Re>10时,平面结构的微通道中很难形成涡流,但三维不对称结构的微通道中仍然能够产生有效的涡流。

而对于雷诺数极低的情况,即Re图3“微磁子”混合器的结构及其混合效果Fig.3Structure and mixing effect of the micromagneton mixer在低雷诺数的层流中形成涡流最有效的办法是在流体的局部位置制备有源搅拌部件,再采用外部的电场、磁场、超声或压力等控制这些部件形成涡流。

图3 是利用磁场控制磁性胶体颗粒自组装形成“微磁子”混合器实现局部搅拌的典型实例[37]。

图中测量的是混合器主通道下游不同截面位置处示踪粒子的浓度分布。

右上和左下的插图分别是混合前和混合后微通道中的流动状态照片;红色箭头所指的即是由磁性胶体粒子自组装形成的“微磁子”,白色箭头指示的是流动方向。

左边入口流入的流体中加入了示踪粒子。

右上插图中,“微磁子”没有旋转,左右入口通道中通入的流体没有混合;而左下插图中,“微磁子”在外磁场控制下快速旋转,使下游流体发生有效混合。

2.2微通道中多相流体间的界面及其控制微纳米流体按其组成成分可分为单相流(如单一液体流、单一气体流),两相及多相流(如气液两相流,液液多相流)。

多相流又可以细分为单组分多相流(single component,multiphase, SCMP)和多组分多相流(multicomponent, multiphase, MCMP),也可以分为互溶多相流和不互溶多相流。

2.2.1互溶流体间的界面宏观尺度下,互溶的液态流体之间很难维持明显的界面,相互接触后可以通过对流等过程很快实现混合。

但在低雷诺数的层流条件下,流体间往往只能通过界面扩散进行混合。

因此,即使是互溶流体,在相互接触时中间也会存在明显的界面。

但随着相互接触时间的延长,由于纵向(沿着流体流动方向)和横向(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的扩散,会使界面展宽,逐渐变得模糊,如图4a)所示[3]。

图4两相微流体间的界面Fig.4Interfaces between twophase microfluid flows2.2.2不互溶流体间的界面对于不互溶的两相微流体,界面处的扩散作用受到抑制,能够在两相之间长时间保持明晰的界面,即形成所谓的“钉扎”界面,如图4b)所示[3]。

但界面的形态会受到流体黏度、界面张力、流速、通道特征尺寸、通道内壁状态等众多影响的因素,形成分层流、波浪层流、倾斜界面层流、液滴流、塞状流以及环形流等多种不同的流型,如图5所示[38]。

图5微通道中不同的流型Fig.5Different flow patterns in the microchannels不互溶多相微流体的界面控制是微流控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