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的外泌体分离技术也于近些年来不断涌现

合集下载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深入,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为细胞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外泌体(Exosomes)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外泌体的基本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同时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简要介绍外泌体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产生机制,帮助读者理解其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角色。

接着,我们将重点讨论外泌体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外泌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作为疾病标志物的潜力。

我们还将关注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如作为药物递送载体、肿瘤疫苗以及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研究。

我们将对当前外泌体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推动外泌体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外泌体的结构与功能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主动分泌的,直径约为30-150纳米的膜性囊泡,普遍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包括血液、尿液、乳汁、脑脊液和细胞培养基等。

这些囊泡在细胞间的物质传递、信息交流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外泌体研究的深入,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被人们所揭示。

结构上,外泌体由磷脂双分子层膜包裹着内部的水溶液组成,其膜上嵌有多种蛋白质,包括四跨膜蛋白、热休克蛋白、整合素等。

这些蛋白质不仅参与外泌体的形成和分泌过程,还负责将外泌体与靶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实现精准的物质传递。

外泌体的膜上还含有丰富的糖类和脂质,这些成分对于外泌体的稳定性和功能也至关重要。

功能上,外泌体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外泌体可以传递信息分子,如mRNA、miRNA、蛋白质等,这些分子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外泌体可以参与免疫反应,通过传递抗原或免疫调节分子,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

外泌体还具有促进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外泌体的功能与其来源细胞密切相关。

《外泌体:基础与临床》随笔

《外泌体:基础与临床》随笔

《外泌体:基础与临床》阅读札记目录一、外泌体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2)1.1 外泌体的定义 (3)1.2 外泌体的组成与结构 (3)1.3 外泌体的来源与分类 (4)二、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 (6)2.1 信号传导与调控 (7)2.2 细胞间通讯 (8)2.3 免疫应答与调节 (9)2.4 代谢与疾病发生 (11)三、外泌体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12)3.1 肿瘤发生与发展 (13)3.2 炎症性疾病 (15)3.3 代谢性疾病 (16)3.4 神经系统疾病 (17)四、外泌体的检测技术与应用 (18)4.1 外泌体的分离与富集技术 (20)4.2 外泌体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 (21)4.3 外泌体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23)五、外泌体的治疗策略与前景展望 (24)5.1 基于外泌体的基因治疗 (25)5.2 基于外泌体的免疫治疗 (27)5.3 基于外泌体的药物递送系统 (28)5.4 外泌体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29)六、结语 (30)6.1 对外泌体研究的总结 (32)6.2 对外泌体应用的展望 (33)一、外泌体的基本概念与特性这个在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神秘小囊泡,近年来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

它们并非单一的细胞器,而是由多种细胞类型分泌的各种大小不一的膜结合囊泡。

这些微小颗粒在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中广泛存在,携带了来自母细胞的秘密信息。

外泌体的基本特性是其表面标志物,如CDCDCD81等,这些标志物使它们能够在血液等体液中特异性地被检测出来。

更重要的是,外泌体内部含有多种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这些内含物赋予了它们强大的功能多样性。

它们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也可以作为载体,运输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mRNA、miRNA等,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由于其特殊的组成和功能,外泌体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浅析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方法

浅析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方法

浅析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方法
 外泌体是多数细胞都会分泌的胞外小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或EV),直径为20-140 nm。

它含有来源细胞丰富的核酸和蛋白质,并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之中(在血液中的浓度大于109/mL)。

它们是来源癌细胞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稳定载体,能够实时地反映癌症肿瘤的发展状况,在早期癌症诊断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同时外泌体在很多病理生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免疫应答中的抗原呈递、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迁移、组织损伤修复等。

另外外泌体的脂质双层膜结构不仅能很好的保护其包被物质,而且能靶向特定细胞或组织,有潜力成为新的高效靶向给药载体。

然而,目前已有的外泌体分离方法,例如超速离心和免疫磁珠法等仍存在着如耗费时间长、操作步骤繁琐复杂、设备昂贵和分离纯度低等局限性,尚无法完全满足科研及临床对高纯度外泌体的需求。

所以对快速,高纯度外泌体分离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当务之急。

 微流控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尺寸为数微米到数百微米)处理或操纵微小流体(体积为纳升到阿升)的系统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是一门涉及化学、流体物理、微电子、新材料、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的新兴交叉学科。

微流控系统具有分离生物颗粒速度快,分离样本纯度高,节省样本,集成度高等独特优势。

因此,虽然微流控技术在外泌体分离方面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却已经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新的基于微流控的外泌体分离技术也于近些年来不断涌现。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

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基于微流体学原理,用微结构通道进行小流量精确流动调节、混合、输送、分离等操作的新兴技术。

该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被认为是未来分析、生物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

目前,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芯片、单细胞分析、基因药物筛选、微生物分析、微总分析、病毒检测、核酸分析等领域。

其主要优点是需样本和试剂少,可进行快速高通量分析,自动化程度高且可扩展性强。

以下将从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微流体学是一门研究微米尺度下液体、气体、生物、化学反应的分析、控制、检测及应用的学科,是微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流控技术利用微米级流动通道、精确制备的微器件和流体力学等原理,对微型样品进行检测分析。

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需要的样品、试剂等少,实验所需空间小,操作成本低,同时可实现快速分析和高通量分析。

微流控技术是在微流体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前沿技术之一,其主要原理是依据微通道的特性来实现对试剂和样品的流动控制。

微通道一般是由试剂或样品相互接触的区域构成,其中的流体由于表面张力的影响会呈现出微观效应。

基于这些现象,微流控技术设计制造出了一些微米级的流通道和芯片,通过微流动来实现对流体混合、输送和分离等操作。

二、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可以实现快速、高通量的分析,同时也具有设备小型化、自动化度高、试样和药剂的量要求低等优点。

1、生物芯片生物芯片通常是指一种芯片化的检测系统,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处理成滴状或点状,在芯片上通过微米级通道将其加以处理和分析。

该技术可实现对生物大分子的在微流环境中的分离、测序、放大、检测等操作,用于DNA、RNA、蛋白质、细胞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包括基因诊断、肿瘤筛查、药物研究等。

生物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单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诊断和治疗,因此有望成为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

最常用的外泌体提取方法

最常用的外泌体提取方法

最常用的外泌体提取方法外泌体作为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及追捧。

由于外泌体内携带有大量的miRNA, 少量lncRNA,Mrna 以及DNA蛋白质成为液体活检的潜力无限的研究对相。

所以,获得纯度高、内容物完整的外泌体非常之重要,那么,外泌体的提取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差速离心法差速离心法可以说是最传统最普遍的外泌体提取方法。

原理是:首先低速离心以除去细胞和细胞凋亡碎片;随后,高速离心以去除大囊泡;最后高速离心以沉淀外泌体。

具体步骤是: 以下所有步骤都在4℃下进行,1、300×g 10min,弃沉淀,去除细胞2、2000×g 20min,弃沉淀,去除死细胞3、10,000×g 30min ,弃沉淀,去除细胞碎片等亚细胞成分4、10,000×g 70min,弃上清,沉淀即为外泌体5、PBS(每10ml细胞培养液用30mlPBS重悬)清洗沉淀物,混匀, 10,000×g 70min6、l ml PBS溶解沉淀(外泌体),立即使用或置于-80℃备用。

7、一般超速离心法会结合密度梯度离心,这样得到的外泌体更纯,具体做法第4步后蔗糖梯度离心,10,000×g 70min,以去除密度大于1.21g/ml的颗粒。

优点是:成本低,操作简单,获得的囊泡数较多。

缺点是:耗时耗力(需用时8-30h,并且每次只能处理6个样本),获得的外泌体纯度不是很高,高速及重复离心也会对外泌体产生很大的伤害,并且不适用于如血浆和血清等粘性液体生物样本。

二、密度梯度离心法该方法由于比较繁琐,用的较少。

原理是:像所有的脂质小囊泡一样,外泌体可以悬浮于特定密度梯度的蔗糖中,其密度范围1.13g/ml-1.21g/ml,将要分离外泌体的样本液体置于梯度蔗糖介质上,随后通过离心将外泌体分离。

此法获得的外泌体纯度较高,但步骤繁琐,耗时,对离心时间极为敏感。

具体步骤是:收集培养2d的上清液。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物质,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

近年来,随着对外泌体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其在医学、生物和材料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外泌体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应用前景进行全面探讨。

一、外泌体的研究现状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小泡,直径约30-100纳米,包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

近年来,随着对外泌体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参与了细胞间通信、物质运输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同时,外泌体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和组织工程等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外泌体的研究方法1、实验设计:外泌体的研究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因此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的实验设计。

2、样本处理:外泌体的提取和纯化是研究外泌体的关键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超速离心法、免疫磁珠法、聚合物沉淀法等。

3、基因表达分析:采用基因表达谱技术对外泌体中的核酸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基因表达特征。

4、蛋白质组学: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外泌体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以鉴定其蛋白质种类和功能。

三、外泌体的研究成果1、肿瘤治疗:研究发现,肿瘤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可以传递信号给正常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

因此,通过研究外泌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2、药物传输:外泌体具有保护和输送物质的特性,可被用作药物载体。

通过加载抗癌药物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外泌体可以实现药物的定向传输,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3、组织工程:外泌体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迁移的能力,因此在组织工程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例如,将特定外泌体加载到生物材料中,可以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

4、环境监测:外泌体在细胞间通信和物质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了环境因素的响应和适应。

通过研究外泌体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可以为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提供新手段。

四、外泌体的应用前景1、生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外泌体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有望开发新的生物治疗手段,如上文提到的肿瘤治疗和药物传输等。

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异形微纤维的研究进展

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异形微纤维的研究进展

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异形微纤维的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5)2. 微流控技术概述 (6)2.1 微流控技术定义 (7)2.2 微流控技术原理 (8)2.3 微流控技术特点 (10)3. 异形微纤维制备技术 (11)3.1 异形微纤维概述 (12)3.2 异形微纤维制备工艺 (14)3.3 制备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15)4. 微流控技术在异形微纤维制备中的应用 (16)4.1 微流控技术在微纤维制备中的优势 (18)4.2 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异形微纤维的研究进展 (20)4.3 实例分析 (21)5. 异形微纤维的性能与表征 (22)5.1 异形微纤维的性能 (23)5.2 异形微纤维的表征方法 (24)6. 异形微纤维的应用及前景 (25)6.1 异形微纤维的应用领域 (27)6.2 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28)7. 研究结论与建议 (30)7.1 研究结论 (31)7.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2)1. 内容综述在材料科学中,微流控技术因其精确控制流体和物料的能力,迅速成为制备具有特殊形态结构材料的关键技术之一。

异形微纤维,以其独特的几何形状及表面特性,广泛应用于过滤、传感、医疗和电子等行业。

本文综述了微流控技术在制备异形微纤维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涉及核心材料的选择、特异性纤维形态的生成机制,以及纤维形态控制对功能性增强的影响。

微流控技术基于芯片内的微通道,允许在不断变化的微流体环境中进行精确的操作。

其工作原理通常依托于在微米级别的混合、传感、分离和分析上操作的连续流体动力学现象。

在制备微纤维领域,微流控技术提供了一种精确的系统和方式,可以实现对流体的精确投射、界面控制、温度和压力调控,从而创新性地创造不同形态的纤维。

异形微纤维的制备涉及对材料科学中特定材料的理解,这些材料可以是天然高分子、合成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碳纳米管等,材料本身的特性直接决定了纤维形态的可塑性和功能性。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流控技术逐渐被研究和应用。

它是一种利用微芯片制造技术制造微流控芯片,将小液滴在微流控芯片中进行精细控制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发展已经为许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下面就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1. 发展历程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其主要应用于微尺度的流体流动实验和基础科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微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流控芯片应用于细胞和生物分子的操控和分析,成为该技术的关键应用领域。

21世纪初,微流控技术在环境检测、药物筛选、临床分析和病毒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技术进展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方面,是加强微流控芯片的功能,使其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是优化微流控芯片的制造成本和生产效率,使其能够更广泛地应用。

在功能方面,主要体现在为各种生物样本提供更为精细的操控和分析方法上。

例如,在血液分析领域,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对血细胞和血浆进行分离和分析,实现速度快、精度高、样本消耗少等优点。

在环境检测领域,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深入分析有机污染物或重金属等物质在水环境中的分布和浓度,实现高效、准确的检测。

在制造成本和生产效率方面,微流控技术的发展主要应用于材料研究、晶圆制造和打印技术等领域。

例如,在材料选择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材料的特性和形状,实现对微流控芯片流体动力学的更好控制。

在晶圆制造领域,研究人员通过使用更先进的制造工艺,如激光微雕等,实现高性价比、高精度的生产。

在打印技术方面,微流控技术的生产也已经开始涉及到底层建筑,在研究人员的辅助下,打印机能够更加精美地定制化印刷微流控芯片。

二、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前景1. 现有应用领域微流控技术在现有应用领域已经有了许多成功应用的案例。

例如,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可以应用微流控芯片实现复杂的流体流动控制和温度变化控制;在医疗诊断和生命科学分析领域,微流控芯片可用于血液分析、临床诊断和药物筛选;在环境监测领域,小流体流控芯片可以用于水样分析、土壤污染分析等。

外泌体的趋势

外泌体的趋势

外泌体的趋势外泌体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释放的包裹着膜壳的囊泡,大小为30-100纳米,携带着细胞分子的信使RNA、DNA、蛋白质和脂质等,并可以与其他细胞或组织交流信息。

这些外泌体在各种生物体中普遍存在,如人体、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泌体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和细胞外基质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外泌体的来源与形成机制、功能与应用、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三个方面来回答外泌体的趋势。

首先,外泌体的研究趋势之一是来源与形成机制。

外泌体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干细胞等,这些细胞释放的外泌体可以在体外环境中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

外泌体的形成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已被证实外泌体的形成涉及到细胞膜结构的重组和富集,以及细胞内分子的选择性包装。

随着新的技术的发展,如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外泌体的来源和形成机制将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外泌体的研究趋势之二是功能与应用。

外泌体通过携带着各种信使分子,可以传递细胞间的信息,影响接受者细胞的功能状态。

研究表明,外泌体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免疫调节、肿瘤转移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另外,由于外泌体可以稳定地存在于血液和其他生体液中,并且携带着特定的分子标志物,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此外,外泌体还被用于药物递送系统的研发,因为其具有天然的包裹能力和细胞特异性。

最后,外泌体的研究趋势之三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随着对外泌体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外泌体研究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

在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将更加关注外泌体的功能调控和调节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中的差异性。

研究人员还将进一步发展外泌体的纯化和检测技术,以更好地研究外泌体的组成和功能。

此外,人们还将与外泌体相关的功能蛋白质及其信号通路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外泌体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的分子机制。

循环肿瘤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

循环肿瘤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

循环肿瘤细胞在临床应用中的挑战赵建华【摘要】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尤其作为“液体活检”的主要贫源用于肿瘤精准医疗备受关注.然而,CTCs在患者血液中的含量极为稀少,灵敏度一直是CTCs检测及应用的主要瓶颈.目前,CTCs分离、富集、体外原代培养技术,获得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都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对它们的深层次和全方位的分析将有助于指导并推动CTCs的临床应用.【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7(035)008【总页数】3页(P561-563)【关键词】循环肿瘤细胞;精准医疗;生物学特征【作者】赵建华【作者单位】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291肿瘤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由于大部分远端转移都是通过血液循环完成的,因此血液中存在的肿瘤细胞,即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被认为是肿瘤复发转移的关键因素[1]。

然而,CTCs在患者血液中的含量非常稀少,一般每106个白细胞中仅夹杂1个至几个CTCs,灵敏度一直是CTCs 检测及其应用的主要障碍。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一项CTCs分离与检测技术能全面满足临床需求,CTCs分离、富集、体外原代培养、分子表观遗传特征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都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对它们的深层次和全方位的分析将有助于指导并推动CTCs的临床转化及应用。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CTCs的计数来预测肿瘤患者的复发、转移和生存。

现阶段普遍使用的CTCs分离技术大致分为两类:基于细胞表面蛋白质表达的生物分离技术和基于肿瘤细胞物理学特点的物理分离技术。

第一类技术中,以CellSearch平台为代表的阳性磁分离法使用最早且较广泛。

生命科学中的新型分离技术

生命科学中的新型分离技术

生命科学中的新型分离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技和医学领域中最快速发展的领域之一。

分离技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加高效和准确的分离技术。

下面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新型的分离技术。

一、微流控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基于微流体力学的微型流动控制和分析技术。

它基于流量、温度、压力等物理参数来控制生物分子在芯片上的流体行为。

通过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通量分离、检测和分析。

因此,微流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化学等领域中。

二、磁珠分离技术磁珠分离技术基于磁性珠子与目标分子的亲和力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分离。

该技术使得对分离物进行处理非常简单,通常只需要将目标分子与磁性颗粒混合,然后通过磁场快速地将目标分子与磁性颗粒分离即可。

该技术相比其他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时间快、效率高、准确度高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药物的制备和分离等方面。

三、超临界流体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分离技术是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对溶剂和分离物的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技术。

超临界流体是指高于临界点的温度和压力下的流体状态。

该技术被应用于药物制剂技术、食品工业、化工等领域中。

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超临界流体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环保等优点。

四、等温分离技术等温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目标分子内组成差异的等温条件下的分离技术。

等温分离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分离目标样品中的多个成分,因此可以用于多成分混合样品的分离和鉴定。

当前,等温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和医学检测等领域中。

总之,新型分离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生命科学中更加迅速和准确的研究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细胞分选和分离研究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细胞分选和分离研究

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细胞分选和分离研究近年来,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细胞分选和分离领域迅速发展。

微流控芯片,也称为实验芯片,是一种微型化实验平台,其特点在于能够对微观流体进行高精度的控制和操作,从而实现对细胞、蛋白质等微小分子的分析和研究。

在生物医学领域,微流控芯片已经广泛应用于细胞分选和分离方面。

传统的细胞分离技术如离心、过滤等存在着细胞损伤、低分离效率等问题,而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分选和分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细胞分选和分离原理主要基于两种机制:一是细胞特异性分选,即通过细胞表面特异分子的亲和作用实现分离;二是物理学分选,即通过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等物理特征来进行分离。

细胞特异性分选主要利用细胞表面分子的抗体、配体等来实现。

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细胞正选择,即通过特定抗体与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的亲和性从细胞混合物中选择出目标细胞;另一种是细胞负选择,指通过特定抗体或配体剔除指定的非目标细胞,从而分离出目标细胞。

物理学分选则是以细胞的大小、形态等物理性质为基础,将细胞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和有效,但由于不同细胞种类的物理特征有所不同,因此选择性不如特异性分选高。

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细胞分选和分离还可以通过三种基本结构来实现:一是双层流芯片,二是单层流芯片,三是三维流体芯片。

双层流芯片的操作方式相对简单,常用于大规模的操作。

但也存在着细胞受损、易堵塞等问题。

单层流芯片则比双层流芯片更加适用于复杂的操作和操作细胞较少的场合。

它的操作流道更加简单,细胞的损伤率也相对较低。

但这种芯片也存在易漏样、细胞沉降缓慢等问题。

三维流体芯片则通过将细胞悬浮液置于三维流体网络中进行分离,其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和纯度。

但制备难度和成本也相对较高。

细胞分选和分离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芯片的结构和性质,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各种细节的处理和控制。

比如,芯片表面需要进行化学修饰以提高特异性;细胞操作时的流速和压力要掌握好,以保证细胞的完整性。

利用微型流体技术实现细胞分离

利用微型流体技术实现细胞分离

利用微型流体技术实现细胞分离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细胞分离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许多研究人员使用微型流体技术来实现细胞的高效分离,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化学领域。

本文将探讨利用微型流体技术实现细胞分离的原理、应用和局限性。

一、微型流体技术的原理微型流体技术是指在微米尺度下进行流体操作和控制的一种新兴技术。

它通过微型管道、微米阀门、微型泵等器件,将样本液体精确地输送到实验室芯片(Lab-on-a-chip)或微型反应器中,从而实现了微小尺寸和高效分离、分析和检测。

与传统细胞分离技术相比,微型流体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容积小,节约样本;2. 可以高通量自动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3. 可控性好,能够方便地控制细胞分离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大小和变化,从而提高细胞分离的精确度和效率。

二、微型流体技术在细胞分离中的应用微型流体技术在细胞分离中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 根据细胞特性划分在细胞分离中,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大小、密度、电荷、形态等。

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将细胞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实现高效的细胞分离。

例如,某些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微型流体技术,成功地将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分离开来。

2. 根据细胞目的划分微型流体技术还可以根据细胞的目的来进行分离,例如将细胞分离为单个细胞或细胞集合体,以及将细胞进一步处理用于其他方面的实验研究等。

这些应用主要涉及细胞培养、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图像学、基因组学等。

3. 根据生物领域划分微型流体技术还可以根据生物领域的不同而进行细胞分离,例如在医学领域中,可以利用微型流体技术将癌细胞从正常细胞中分离出来,从而帮助医生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更好地指导患者。

三、微型流体技术在细胞分离中的局限性虽然微型流体技术在细胞分离中被广泛应用,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工艺要求高。

微型流体技术操作复杂,需要优化和标准化,与传统生物实验技术相比,门槛较高。

外泌体提取及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外泌体提取及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2021,43(2): 451459DOI: 10.11844/cjcb.2021.02.0022外泌体提取及保存技术研究进展韩杰葛安马晓霞王佳月杨彩婷董丽*(山西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太原030006)摘要 外泌体是多种活细胞经过“内呑-融合-外排”等一系列过程主动向胞外分泌的纳米级双层膜结构小囊泡,广泛存在于血液和尿液等生物体液中。

因其携带着多种蛋白质、核酸和脂质 等生物活性分子,所以外泌体不仅在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疾病诊 断、预后预测和治疗管理等均具有提示意义。

外泌体的高效提取、分离和完整保存是研究其在机 体内生物学作用和功能的重要前提,也是制约基于外泌体的临床检测技术和治疗栽体技术的关键。

该综述将针对目前国内外外泌体提取和保存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并对其特点进行对比 和分析,以促进外泌体研究方法的标准化,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拓展。

关键词外泌体;提取;保存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solation and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ExosomesH A N Jie,G E A n,M A Xiaoxia,W A N G Jiayue,Y A N G Caiting,D O N G Li*(Institutes o f B iomedical Sciences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Abstract E x o s o m e s,nanometer-siz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enveloped in a lipid bilayer m e m b r a n e,are released by almost living cells through a series of regulatory processes such as “endocytosis-fusion-effiux”.E x o-somes are present in numerous biological fluids such as blood and urine.E x o s o m e s are carriers of several molecules including proteins,nucleic acids and lipids,which not only play vital roles in substance exchange and signal c o m­munication from one cell to others,but also have s o m e implications in disease diagnosis,prognosis prediction and treatment m a n a g e m e n t.T h e efficient extraction,isolation and intact preservation of exosomes are important prereq­uisites for the subsequent biological mechanism-related studies 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xosomes-based testing and relevant therapeutic techniqu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m a d e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on the isolation and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exosomes,as well as analyzes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technique.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informative summarization for the method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of isol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exosomes,as well a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techniques.K e y w o r d s e x o s o m e;isolation;preservation外泌体(e x o s o m e)是多种活细胞经过“内吞-融 合-外排”等一系列过程主动向胞外分泌的直径为 30~150 n m的双层膜结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 V s)111,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和唾液等生物体液中,并通常作为细胞间胞质蛋白、核酸和 脂质的转移载体发挥运输调控作用,被认为是细 胞间通讯的核心部分[241。

外泌体提取方法总结

外泌体提取方法总结

外泌体提取方法总结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一种存在于细胞外环境中的脂质包裹的小泡,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参与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信号调节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等过程。

因此,外泌体的提取方法对于研究其功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目前常用的外泌体提取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超速离心法优点:简便快捷,适用于大样本体积。

缺点:提取物质多样性,包含有细胞碎片和蛋白质、RNA等其他成分,纯度较低。

适用范围:适用于初步提取外泌体,如外泌体的形态学研究等。

2.渗透梯度离心法渗透梯度离心法是在超速离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外泌体纯度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碘化金为基础的木糖密度梯度离心,根据外泌体与碘化金的密度差异,将外泌体进一步分离纯化。

优点:能够获得相对纯净的外泌体制备物。

缺点:操作复杂、耗时,不适用于大样本体积。

适用范围:适用于实验室规模的外泌体研究,如RNA测序、质谱分析等。

3.尺寸筛选法尺寸筛选法是通过纳滤膜或超滤膜的孔径来筛选外泌体。

通常使用孔径为0.1-0.22μm的滤膜将细胞碎片和大颗粒物质滤除,获得富含外泌体的滤液。

优点:操作简单方便、适用于大样本体积。

缺点:滤膜的孔径选择对于获得纯净的外泌体制备物有一定的影响。

适用范围:适用于外泌体的初步筛选和快速提取,如外泌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等。

4.免疫磁珠法免疫磁珠法是利用磁珠表面特异性抗体与外泌体上特定标志物结合,然后通过磁场将目标物质与杂质分离。

该方法可以选择性地提取特定表面标记的外泌体亚群。

优点: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适用于特定外泌体的纯化。

缺点:操作相对复杂,适用于实验室规模的外泌体研究。

适用范围:适用于特定外泌体亚群的纯化和研究,如肿瘤相关外泌体的分离等。

总结起来,外泌体的提取方法各有优缺点,在选择时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样本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超速离心法和渗透梯度离心法适合初步提取外泌体,尺寸筛选法适合快速提取外泌体,免疫磁珠法适合提取特定亚群的外泌体。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刘娜;杜盼盼;杨扬;李小毛【摘要】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直径一般为30-150 nm的囊泡.外泌体携带有多种蛋白质、mRNA及miRNA等生物标记物,并直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抗原传递、蛋白转运以及RNA转录等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与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在疾病的发生机制探索和相关疾病的检测中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然而,外泌体通常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对外泌体的分离和纯化是实现基于外泌体的疾病发生机制及疾病检测应用研究的基础.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外泌体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性质研发了多种分离和纯化外泌体的方法技术,主要有超速离心法、聚合物沉淀法、免疫分离法以及基于微流控的分离法等.综述了近年来外泌体分离和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简要论述了传统的外泌体分离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外泌体分离方法,并比较了这些方法的分离机制、优缺点以及应用前景.通过对近年来外泌体分离和纯化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比较,旨为相关研究人员开展外泌体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推进外泌体在疾病检测及其他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7页(P207-213)【关键词】外泌体;细胞外囊泡;分离纯化;微流控技术【作者】刘娜;杜盼盼;杨扬;李小毛【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 200072;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 200072;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 200072;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上海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内多泡小体与细胞膜融合后以外分泌的形式释放到细胞外的一种囊泡,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直径一般为30-150 nm,与其他微泡共同组成细胞外囊泡[1]。

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外泌体具有功能活性并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并且在抗原传递、蛋白及RNA转运、血管介导新生、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4]。

干货外泌体的提取储存、临床应用和给药途径

干货外泌体的提取储存、临床应用和给药途径

干货外泌体的提取储存、临床应用和给药途径摘要: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纳米级细胞外小囊泡,携带核酸、蛋白质、脂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与脂质体、纳米颗粒等合成载体相比,外泌体的内源性和异质性使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优势。

直径约 40-100nm 的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生物纳米级球形脂质双层囊泡,以 1.13-1.19 g ∙ mL-1 的密度漂浮在梯度溶液中。

1981 年,科学家Trams 等将质膜来源的囊泡统称为外泌体,并首次提出了“外泌体”的概念,将其视为具有5'-核苷酸酶活性的膜囊泡,可能具有生理功能,起源于各种细胞系培养物的分泌物。

外泌体 Exosomes目前定义的外泌体(40-100nm)于1983年首次在绵羊网织红细胞中发现,科学家Johnstone 等人追踪了网织红细胞成熟过程中的转铁蛋白受体,发现外泌体的形成是成熟红细胞中转铁蛋白受体丢失的机制细胞。

为了将它们与其他类型的细胞外囊泡(EV) 区分开来,它们被命名为外泌体。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ISEV 2018 指南,“外泌体”一词即使被广泛使用,也被建议替换为“小细胞外囊泡(sEVs)”一词,由于分离方法上的困难。

研究发现,外泌体含有核酸、蛋白质、脂质、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受体等生物活性物质。

其中,外泌体蛋白成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成分,参与这一过程囊泡的形成和分泌,即外泌体无处不在,包括膜转运和融合相关蛋白(如Rab、GTPases)、热休克蛋白(如HSP70、HSP90)、四跨膜蛋白超家族(如CD63、CD81)、 ESCRT 复合物相关蛋白(如 Tsg101、Alix)、整合素等;另一种是特异性成分,与其祖细胞密切相关,即细胞特异性,如抗原呈递细胞来源的CD45和MHC-II。

随着外泌体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外泌体可以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充当细胞间通讯和物质交换的介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微流控的外泌体分离技术也于近些年来不断涌现
 外泌体是多数细胞都会分泌的胞外小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或EV),直径为20-140 nm。

它含有来源细胞丰富的核酸和蛋白质,并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之中(在血液中的浓度大于10/mL)。

它们是来源癌细胞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稳定载体,能够实时地反映癌症肿瘤的发展状况,在早期癌症诊断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同时外泌体在很多病理生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免疫应答中的抗原呈递、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迁移、组织损伤修复等。

另外外泌体的脂质双层膜结构不仅能很好的保护其包被物质,而且能靶向特定细胞或组织,有潜力成为新的高效靶向给药载体。

 然而,目前已有的外泌体分离方法,例如超速离心和免疫磁珠法等仍存在着如耗费时间长、操作步骤繁琐复杂、设备昂贵和分离纯度低等局限性,尚无法完全满足科研及临床对高纯度外泌体的需求。

所以对快速,高纯度外泌体分离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当务之急。

 微流控指的是使用微管道(尺寸为数微米到数百微米)处理或操纵微小流体(体积为纳升到阿升)的系统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是一门涉及化学、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