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晖创新微流控技术及世界上的微流控一体化产品

合集下载

微流控技术在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筛查中的应用

微流控技术在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筛查中的应用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1002018 年5月A 第5卷/第13期May.A 2018 V ol.5 No.13微流控技术在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筛查中的应用王生余(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江苏南京 210017)【关键词】微流控技术;人乳头状瘤病毒;芯片平台【中图分类号】 R71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8.15.100.01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感染是女性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的病因,并且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nization,WHO)将HPV确认为引发宫颈癌的根本性治病因子[1],因此在女性宫颈癌筛查中有必要进行HPV常规检测。

HPV亚型种类较多,并且研究表明不同型别的HPV亚型与宫颈癌的相关程度不一致。

业界将HPV亚型划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大类几十种亚型,同时对这些HPV亚型进行检测不啻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我们采用以微流控技术为核心的芯片平台对南京地区女性患者HPV的感染状况进行检测,以期提供一种快速且生物安全性高的HPV分型检测手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2017年2月~2018年2月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妇科门诊和住院女性患者中自愿接受阴道HPV感染筛查的,共计2010例。

1.2 仪器和试剂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I、II(生物芯片法)和BHF-VI核酸芯片检测仪(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标本采集和处理HPV检测标本由妇科医生按照采样步骤和要求,采集标本保存于专用保存管内(江苏健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冷冻保存待检。

1.3 HPV分型检测步骤按仪器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将不同试剂摆放至正确位置,将解冻后样本混匀,取样加入芯片上的样品孔内,按“start”开始运行。

微流控技术的前景简介

微流控技术的前景简介

微流控技术的前景简介微流控技术从最近十几年来就一直收到很多明星光环,比如2006年月,Nature杂志将微流控技术称为“这一世纪的技术”,在2004年,美国Business 2.0杂志封面文章称其是“改变未来的其中新技术之一”。

所以焜哥有理由相信,微流控技术将会是21世纪具有革命性的一项科学技术。

据某证券投资公司的行业报告称:微流控芯片产业的产值在2015年为28亿美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了27%。

这么高的复合增长率,让焜哥看得真是鸡血沸腾啊。

(微流控即时诊断市场预测,法国市场研究机构Yole Development提供的数据,转载自互联网)微流控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可以应用的领域非常多,比如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医疗诊断领域,食品安全领域,环境监测领域等。

下图简单总结了几个微流控可以大展身手的领域。

即时检验(Point-Of-Care-Testing,POCT)是体外诊断(IVD)行业的一个新兴细分行业,也是目前微流控应用最为市场化的一个行业,国外有很多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快速,安全,准确度高的微流控芯片,这些芯片功能齐全,形状多样。

如下图为几种成功的微流控技术与POCT结合的应用场景。

POCT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检验技术的不断升级,更新,截止目前为止,POCT从初期的干化学,免疫层析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目前的传感器技术,生物芯片技术,以及代表未来技术潮流的微流控芯片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发展遵循的路线可以大体上分为:(按照样本与试剂接触媒介的不同)“Tube,Chip,Paper”三个阶段。

从下图可以看出微流控技术在POCT中所占据的技术地位。

不仅是POCT领域,在器官芯片领域,微流控技术也发挥着重大作用,下面是使用微流控芯片在药物筛选领域的一个应用,可以看出,微流控芯片慢慢的可以代替真是动物体来记性药物实验,可以想象未来的药物实验都是在小小的芯片内进行,而不是目前的在小白鼠或人体内进行。

单分子免疫检测 PPT

单分子免疫检测 PPT

Simoa技术参数
反应体系:2.7 μm抗体包被磁珠+生物素化的检测抗体+链霉亲和素半乳糖甘酶
1个磁珠包被250000个捕获抗体,靶点分子极少的时候,1个磁珠仅补获1个蛋白分子
检测体系: 加入底物的磁珠转移到 Simoa 光盘上。 每个光盘有24个芯片(Array), 每个芯片 有238000个直径为4.25 μm 的小孔,1个小孔仅能容纳一个磁珠 小孔体系仅有50 fL,在芯 片表面推一层油,一方面除去多余磁珠,另一方面将信号密 封在小孔中。 信号CCD 成像。
4、流式液相芯片:透镜生命和旷博生物
5、微流控技术:理邦血气、微点生物、天津微纳芯、博晖创新、博奥生物
6、光激发光化学发光技术:科美诊断、爱兴生物
7、质谱检测: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安图生物
蛋白生物标志物的开发速度仍显缓慢 年均仅有1-2个新的生物标志物进入临床应用
现有技术的瓶颈极大限制了蛋白生物标志物的发展
SMC系统原理
SMC系统检测灵敏度
SMC系统检测灵敏度
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发展瓶颈
(1)稳定性及效率 操作复杂,不稳定。 SiMoA检测时长1小时, SMC检测时长4小时。
(2)成本; 耗材昂贵。
(3)替代的必要性。 作为生物检测技术的极限尺子,单分子检测技术取代现有诊断技术成为市场的主流 是将来体外诊断市场发展的趋势。
2. Simoa可以通过加大稀释倍数,检测房水、玻璃体、眼泪等微量样品 中的炎症因子;
3. Simoa可以在单个细胞中定量蛋白,实现单个胚胎细胞培养上清中的 蛋白检测;
4. Simoa可以在外泌体等稀少样品类型中检测PD1、PD-L1等蛋白;
5. Simoa可以在阿尔兹海默症初期(提前16年),在接近正常人的患者 血清中检测到蛋白标志物NfL

博晖 BHF-VI 核酸芯片检测仪用户使用说明书

博晖 BHF-VI 核酸芯片检测仪用户使用说明书

生产许可证编号:京食药监械生产许********号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产品技术要求编号:京械注准20142400084BHF-VI核酸芯片检测仪用户使用说明书——仅供临床用户参考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博晖BHF-VI 核酸芯片检测仪用户使用说明书目录第一章系统简介 ......................................................................................................... - 1 -1 预期用途.................................................................................................................... - 1 -2 检测原理.................................................................................................................... - 1 - 第二章仪器结构和试剂盒组成介绍 ......................................................................... - 2 -1 BHF-VI核酸芯片检测仪结构 .................................................................................. -2 -2 试剂盒组成................................................................................................................ - 5 -3 微流控芯片结构........................................................................................................ - 5 - 第三章仪器参数及安装要求 ..................................................................................... - 8 -1 仪器参数.................................................................................................................... - 8 -2 环境要求.................................................................................................................... - 8 -3 电源要求.................................................................................................................... - 9 -4 网络安全与隐私要求................................................................................................ - 9 - 第四章仪器操作 ....................................................................................................... - 10 -1 检测工作流程.......................................................................................................... - 10 -2 实验操作步骤.......................................................................................................... - 10 -2.1 开机前准备.................................................................................................... - 10 -2.2 开启仪器和人机交互界面............................................................................ - 10 -2.3 安装芯片和试剂盒........................................................................................ - 15 -2.4 样本检测........................................................................................................ - 21 -2.5 结果判读........................................................................................................ - 21 -2.6 仪器清理........................................................................................................ - 23 -2.7 仪器紫外灯消毒............................................................................................ - 24 -2.8 关机................................................................................................................ - 27 - 第五章仪器维护与故障处理 ................................................................................... - 28 - 1 仪器维护.................................................................................................................. - 28 -1.1 日常维护........................................................................................................ - 28 -1.2 周期维护........................................................................................................ - 28 -2 故障处理.................................................................................................................. - 28 -2.1 硬件故障处理................................................................................................ - 28 -2.2 软件故障处理................................................................................................ - 29 - 第六章注意事项 ....................................................................................................... - 30 - 附录A 安全警示标志含义说明 ............................................................................... - 31 - 附录B 装箱清单........................................................................................................ - 32 - 附录C 质量承诺、售后服务 ................................................................................... - 34 -第一章系统简介1 预期用途BHF-VI核酸芯片检测仪与博晖创新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法)联合使用,对人体宫颈中人乳头瘤病毒的24种亚型进行全自动化定性检测,实现了核酸提取与纯化、扩增反应、反向斑点杂交自动化一体式操作,本系统适用于临床人乳头瘤病毒多重分型检测。

用于微流控阵列的新型流体控制技术

用于微流控阵列的新型流体控制技术

用于微流控阵列的新型流体控制技术微流控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微米尺度流动的科技。

微流控器件的作用便是使得非常小的物质液滴、细胞和微生物可以在微管内流动,而且这种流动可以进行可定向、可控制的操作。

微流控阵列(microfluidic array)是一个很重要的微流控领域,它是指将大量微小大小的样品分散到一个非常小的芯片中,通过微管和微孔分隔开,从而可以进行高通量的实验。

在以往的研究中,微流控技术主要依赖于外部势场来控制液滴运动,例如,电场、光场和声场等。

不过,这些方法的稳定性不高,而且通常需要很高的能量。

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新型、低成本的流体控制技术,可以在微流控阵列中高效地操纵液滴和细胞的运动。

这项新技术称为“气溶胶层流控制”(aerosol jet flow control)。

具体来说,科学家们将气溶胶喷射到微流控芯片上,利用喷射的气溶胶形成的动态气流,通过让气流与芯片表面相互作用产生反作用力的方式,从而控制芯片内流体的运动。

与以往依赖于高能场的控制技术相比,气溶胶层流控制技术不需要使用任何高能量设备或材料。

同时,气溶胶层流控制技术实现了流体控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并且对微流控器件的体积、成本和制造工艺要求都比较低。

气溶胶层流控制技术的原理基于表面气流调控(Surface Flows)和静电通作用(Electrostatics)。

科学家们通过生产气溶胶可控地调节气流强度和方向,利用气流在芯片表面产生的涡流和旋转流动来驱动和控制芯片中的液滴和细胞的运动。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使用了表面静电通的效应,通过微型电极或者其他电极的控制来调控芯片内发生的反应和变化,进一步增强气溶胶层流控制技术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气溶胶层流控制技术在微流控阵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生物医药领域,这项技术可以用于高通量细胞筛查、蛋白质检测、DNA测序等领域。

在化学合成领域,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制备纳米材料、金属有机骨架等纳米级材料的制造。

微流控技术简介

微流控技术简介

层流
两股或多股流体倾向于并排前进
在微小空间内实现对样品的控制
微流控技术基本特征
依靠扩散进行层与层之间的传质
传质
层流中的扩散传质速度较慢
微流控技术基本特征
流速大小可以由外电场线性调节
电渗
流体前沿为扁平状获得较高分离效 率
最重要应用领域在芯片电泳实验中
微流控技术基本特征
微通道比表面积大传热迅速
传热
微流控技术简介
改变世界的新技术
微流控技术
目录
1
微流控技术发展简史
2
微流控技术基本特征
3
微流控技术应用领域
微流控技术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
20世纪90年代Manz提出“微流控的概念”
开展早期芯片电泳的研究 提出微全分析系统(μ-TAS)的概念
1994年首届μ-TAS会议在荷兰召开
一种分析化学平台
微流控技术发展简史
第二阶段
2001年Lab on a Chip(芯片实验室)杂志创刊
PDMS软刻蚀研制成功 微泵微阀研制成功
2004年被Business 2.0列为“改变未来的七大技术之一”
“微流控技术大规模集成”论文发表在Science上
微流控技术发展简史
第三阶段
2006年Nature杂志推出芯片实验室专辑
该领域中国SCI论文数量全球第二
微流控技术基本特征
目标是把整个化验室 的功能,包括采样、稀释、 加试剂、反应、分离、检测等集成在微芯片上:
以芯片为操作平台
层流
电渗 传质
以分析化学为基础 以微机电加工技术为依托 以微管道网络为结构特征 以生命科学为目前主要应用对象
传热 相变
基本 特征

微流控芯片发展历程

微流控芯片发展历程

微流控芯片发展历程一、微流控芯片的起源微流控芯片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的多个研究小组开始着手研发微米尺度的流体操作技术。

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Fred R.Handy教授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Mark A.Burns教授等人是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先驱者,他们在早期对微流控芯片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期的微流控芯片主要是利用光刻、微加工等技术,在芯片表面制作微米级的流道和微结构,以实现对微液滴、微粒子等微尺度流体的操控和分析。

随着MEMS(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发展,微流控芯片的加工精度和成本逐渐得到改善,为其在生物医学、化学分析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微流控芯片的关键技术微流控芯片是一种集成了微流体控制和微流体分析功能的微型芯片,其关键技术包括微流体传输、微处理器晶圆加工、微流控芯片结构设计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微流控芯片的不断进步,为其在医学诊断、实验室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微流体传输技术是微流控芯片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包括微流道设计、微流动操作、微管道连接等方面。

微流道设计是微流体传输技术中最基础的环节,通过光刻和湿法刻蚀等技术,在芯片表面制作微米级的流道和微结构,以实现对微液滴、微粒子等微尺度流体的操控和分析。

微流道设计的关键在于结构的精准和稳定性,需要兼顾通道的宽度和深度,以满足不同尺度和功能的需求。

微处理器晶圆加工技术是微流控芯片加工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包括MEMS技术、微加工技术、光刻技术等方面。

MEMS技术是微流控芯片加工的基础,通过在晶圆表面制作微米级的结构和元件,实现对微流道、微阀门等组件的制作和集成。

微加工技术是微流控芯片加工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湿法刻蚀、干法刻蚀等技术,在晶圆表面形成微流道、微泵等结构,实现对微尺度流体的控制和操作。

光刻技术是微流控芯片加工的基础,通过紫外光曝光、显影、蚀刻等过程,在晶圆表面形成微米级的结构和元件,实现对微流道、微阀门等组件的制作和集成。

微流控光学成像技术的革新与未来展望

微流控光学成像技术的革新与未来展望

微流控光学成像技术的革新与未来展望在21世纪的科技前沿,微流控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应用潜力,正在生物医学、化学分析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掀起一场革命。

微流控芯片,也被称作“芯片实验室”,通过在微米尺度上精确操控流体,实现了对微小样本的高效分析。

而光学成像技术,作为微流控系统中的关键检测手段,其发展和创新对于提升微流控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微流控光学成像技术的革新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光学成像技术在微流控领域的应用光学成像技术在微流控领域的应用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明场显微镜、化学发光成像、基于光谱的显微镜成像以及基于荧光的显微镜成像。

这些技术通过不同的成像原理,为微流控芯片中的生物分子、细胞和微滴等样本提供了直观的可视化手段。

明场显微镜的直观观察明场显微镜作为最基本的光学成像技术,通过直接观察样本的透光性差异来获取图像。

在微流控芯片中,明场显微镜能够实时监测流体动力学行为和微滴的生成过程,为流体混合、反应动力学等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化学发光成像的高灵敏度检测化学发光成像技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光信号进行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宽动态范围的特点。

在微流控芯片中,化学发光成像可以用于检测极低浓度的生物标志物,为疾病诊断和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光谱成像的分子特异性分析基于光谱的显微镜成像技术,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成像(FTIR)和拉曼光谱成像,能够提供分子水平上的特异性信息。

这些技术通过分析样本的光谱特征,实现了对生物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无损检测,为药物筛选和生物化学反应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荧光成像的多功能性荧光显微镜成像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可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等生物分子的精确定位和定量分析。

在微流控芯片中,荧光成像技术不仅能够进行静态样本的成像,还能够动态监测生物过程,如细胞迁移、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微流控光学成像技术的创新与挑战随着微流控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光学成像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及产业化

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及产业化

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及产业化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微纳技术的深入应用,微流控芯片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平台,已经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对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及产业化进行全面的概述和探讨。

我们将简要介绍微流控芯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优势,阐述其在生物医学、药物筛选、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我们将重点分析微流控芯片的研究现状,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工艺、检测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将提出促进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为我国微流控芯片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原理微流控芯片,又称微全分析系统(μ-TAS),是一种将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的技术。

其核心设计原理主要基于微型化、集成化和高通量的理念。

微型化是微流控芯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通过微加工技术,在芯片上构造出微米级的流通通道和结构,可以实现对微量样品的高效操控和处理。

这种微型化不仅降低了样品的消耗,还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集成化是微流控芯片设计的另一重要原则。

通过在芯片上集成多个单元操作,可以实现样品的连续、自动化处理,从而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过程,提高了分析效率。

集成化还使得微流控芯片成为了一种便携式的分析工具,便于在现场或实地进行实时分析。

高通量是微流控芯片设计的另一关键目标。

通过在芯片上并行处理多个样品或反应,可以显著提高分析的通量,从而满足大规模样品分析的需求。

在微流控芯片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流体的控制、热量的传递、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等因素。

通过精确控制流体的流动和混合,以及优化反应条件,可以实现高效、快速、准确的生物化学反应分析。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原理涉及到微型化、集成化和高通量等多个方面。

通过不断优化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微流控芯片有望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博晖微流控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HPV

博晖微流控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HPV

注塑八连排管座 八连排管
芯片特点

检测HPV24种亚型 18+6 利用磁珠法进行核酸(DNA)提取 最大样本量:24,最小4 加入样本后,无需操作人员进行任何后续工作 检测过程:~4小时
• • • 提取时间:~45 min PCR: 120 min 反向杂交:45 min 数据读取,加液 ~30 min

样品码自动识别
样品管上的条形码可被 芯片控制仪自动识别, 连接医院LIS系统
历经十年研发
中美联合,从样机到产 品,十年研发。
操作简单方便
No.1
操作者无需再面临进行 分子检测时对条件与人 员的苛刻要求。

系统三大特点
全自动
全封闭
质控完善
微流控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组成
试剂盒
Encompass MDx 控制器
预警灯
加样泵、摄像头
用户操作界面
试剂盒枪头放置区
芯微流体芯片上如何实现分子检测的主要过程
实验室功能
扩增产物分析区
样品准备区
扩增区

芯片上有三个工作区
1. 2. 3.
核酸提取和纯化 PCR扩增 反向杂交(终点检测,24个基因亚型)
芯片体示意图
观察窗 双面胶 (观察窗) 注塑芯片 膜 双面胶 (八连排管座)
用SP点控制显色反应 用球蛋白显色点控制核酸提取和PCR扩增过程 用多个球蛋白探针来估算样本细胞含量
结果的判读
4xHPV11, 16. GB, SP GB, SP HPV83, 82. 81, 73, 4xGB, 4xSP


DNA芯片与微流体芯片产品的一体化
博晖HPV微流控芯片检测产品将传统的DNA矩阵整合到微流控 芯片中

微流控市场,理邦、微点、岚煜、华迈兴微等13大主流品牌盘点!

微流控市场,理邦、微点、岚煜、华迈兴微等13大主流品牌盘点!

微流控市场,理邦、微点、岚煜、华迈兴微等13大主流品牌盘点!微流控,21世纪革命性的科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体外诊断行业的各类场景,比如生化、发光、分子诊断等领域,而且已成为当下POCT新技术平台的优先首选。

作为IVD行业人,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盘点这项技术的国内代表品牌。

微流控芯片微流控是一种精确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体,尤其特指亚微米结构的技术,是利用MEMS技术将一个大型实验室系统缩微在一个玻璃或塑料基板上,从而复制复杂的生物学和化学反应全过程,快速自动地完成实验。

微流控芯片有着强大的集成性,可以同时大量平行处理样品,具有灵敏度高、效率高、试剂消耗量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便于携带和现场快速检测,可以实现复杂的体外诊断流程自动化,实现快速分析和诊断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医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

技术分类在产业化中,微流控一般分为以下几大类型:压力推动式微流控、离心力推动式微流控、液滴微流控、数字化微流控、毛细力驱动微流控等。

压力推动式微流控主要利用气压或者液压来推动流体在芯片中的运动,在微流控产业化中出现的最多,像赛沛的GeneXpert、生物梅里埃的filmarray、罗氏诊断的cobas Liat、Atlas Genetics的io、博晖创新的HPV分子诊断全自动分析仪、华迈兴微的M2微型化学发光分析系统、理邦仪器的m16等。

离心微流控是利用离心力来实现微流控芯片中的芯片的推动,在微流控产业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产品诸如美国爱贝斯(Abaxis)Piccolo Xpress即时生化检测仪GenePOC、三星的LABGEO POC Testing、天津微纳芯科技的pointcare M、杭州霆科生物的微流控芯片农残速测仪、博奥晶典的恒温扩增微流控碟式芯片检测平台等。

数字化微流控和液滴微流控都是在微流控芯片中对液滴的操控,但是数字化微流控一般特指是电浸润法(EWOD)控制液滴的运动,典型产品是GenMark。

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异形微纤维的研究进展

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异形微纤维的研究进展

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异形微纤维的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5)2. 微流控技术概述 (6)2.1 微流控技术定义 (7)2.2 微流控技术原理 (8)2.3 微流控技术特点 (10)3. 异形微纤维制备技术 (11)3.1 异形微纤维概述 (12)3.2 异形微纤维制备工艺 (14)3.3 制备技术中的关键问题 (15)4. 微流控技术在异形微纤维制备中的应用 (16)4.1 微流控技术在微纤维制备中的优势 (18)4.2 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异形微纤维的研究进展 (20)4.3 实例分析 (21)5. 异形微纤维的性能与表征 (22)5.1 异形微纤维的性能 (23)5.2 异形微纤维的表征方法 (24)6. 异形微纤维的应用及前景 (25)6.1 异形微纤维的应用领域 (27)6.2 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28)7. 研究结论与建议 (30)7.1 研究结论 (31)7.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2)1. 内容综述在材料科学中,微流控技术因其精确控制流体和物料的能力,迅速成为制备具有特殊形态结构材料的关键技术之一。

异形微纤维,以其独特的几何形状及表面特性,广泛应用于过滤、传感、医疗和电子等行业。

本文综述了微流控技术在制备异形微纤维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涉及核心材料的选择、特异性纤维形态的生成机制,以及纤维形态控制对功能性增强的影响。

微流控技术基于芯片内的微通道,允许在不断变化的微流体环境中进行精确的操作。

其工作原理通常依托于在微米级别的混合、传感、分离和分析上操作的连续流体动力学现象。

在制备微纤维领域,微流控技术提供了一种精确的系统和方式,可以实现对流体的精确投射、界面控制、温度和压力调控,从而创新性地创造不同形态的纤维。

异形微纤维的制备涉及对材料科学中特定材料的理解,这些材料可以是天然高分子、合成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碳纳米管等,材料本身的特性直接决定了纤维形态的可塑性和功能性。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分析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進步,「微流控技术」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该技术为分析和控制微观尺度的小区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微流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能源储存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前景正变得越来越广泛。

微流控技术是指使用微型器件,如通道、芯片、泵等,来控制微流体,从而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分析、生物学分析和环境分析。

微流体传输的特点在于其流体特性对流体系统的影响,当流体处于微尺度时,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微流体系统特别适合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等方面。

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在生物医学领域,微流控技术早期主要应用于基因检测、蛋白质分析等方面。

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现在,微流控技术被广泛用于细胞分析、微生物检测、外科手术等诊疗领域。

由于微流控技术对于微生物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对细胞的操作难度小,因此在药物筛选和疾病诊断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在环境监测领域,微流控技术也有广泛应用。

微流控芯片可以被用于检测水中的污染物,这项技术在水处理和环境监控等领域有很大的潜力。

此外,微流控技术在海洋生态拓扑地理学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微流控技术还在能源储存领域得到了应用。

利用微流控技术,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微型燃料电池和微型电池等,这些技术可以用于移动设备和电子器件等软件制造业的生产中。

在未来,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广泛。

随着技术不断的進步,可以预见,微流控技术将成为诊断、治疗、检测和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

微流控技术的将成为医疗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如在医学领域中,医生们可以通过精确的测量查看异常细胞或癌症标记物,以便更精确的诊断疾病。

在总体上,微流控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技领域,其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能源储存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虽然该技术还存在一些障碍,例如生产成本高昂、精度不够高、设备复杂等问题,但随着技术不断的進步和发展,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史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史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史标题: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应用进展引言微流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将生物、化学、物理、工程等多种科学领域知识深度融合,通过精确控制微尺度流体在微米级别通道内的流动、反应和检测的一种先进技术。

它的诞生与发展对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微流控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 萌芽阶段(20世纪50-70年代)微流控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如何在微小空间内操纵和控制流体,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包括微泵、微阀以及用于液相色谱分析的微通道等基础元件的开发。

2. 形成与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进入80年代,随着半导体加工技术和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进步,微流控芯片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初步实现。

1990年,Whitesides等人首次提出了“Lab-on-a-Chip”(LOC)的概念,标志着微流控技术正式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3. 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微流控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此阶段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复杂功能化微流控系统的构建,如集成式微反应器、细胞分选及操控系统、单分子检测平台等。

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生物医学领域拓展到了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

二、微流控技术的关键里程碑事件1. 微流控芯片的发明2. LOC概念的提出和实验室芯片的初步实现3. 数字微流控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对微流体的精准控制4. 单细胞分析和单分子检测技术在微流控平台上的突破5. 三维微流控系统的构建和生物3D打印技术的发展结论回顾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从理论构想到实际应用的不断深化和扩展。

如今,微流控技术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工具,并有望在未来继续引领生物医学、纳米科技、精准医疗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随着更多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涌现和技术瓶颈的解决,微流控技术的前景将更加广阔且充满无限可能。

微流控技术的新发展

微流控技术的新发展

微流控技术的新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医学、病毒检测、DNA分析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微流控技术利用微加工技术加工出微米级别的小管道和微型控制系统,实现对微小液体的精确控制,达到分离、混合、传输、检测等多种目的。

近年来,微流控技术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微流控芯片制备技术的不断创新目前,微流控芯片常见的制备工艺有玻璃基板法、PDMS法、光刻法等,而这些方法在微流控芯片的材料、价格、复杂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开始尝试新的微流控芯片制备技术,如“3D打印”技术。

这种技术将液体颗粒进行打印,形成尺寸大致相同的微流控芯片,能够实现简单的微流控系统制备。

此外,还有人尝试利用新型的材料,如纳米材料等,来制备微流控芯片,以提高材料的耐用性和表面性质。

二、微流控技术在病毒检测和药物筛选方面的应用微流控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病毒的检测一般需要进行样品制备、测定传统生化指标等多个步骤,而微流控技术可以将这些步骤集成在微小管道中,从而实现对样品的快速检测。

同时,在药物筛选方面,微流控技术也能帮助研究者快速筛选出潜在的药物研究对象,从而为新药研发提供更好的帮助。

三、微流控技术在DNA分析中的应用微流控技术在DNA分析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微流控技术可以快速精确地对DNA进行分析。

例如,微流控技术可以精确测量DNA片段,比如长度、浓度等,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分析和研究DNA的特性。

目前,微流控技术在DNA分析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检测DNA的荧光信号、扩增DNA的模板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手工操作,大大加快了DNA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微流控技术的新发展为其在生物医学、病毒检测、DNA分析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微流控技术将继续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推动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关键技术。

博奥晶典 微流控解析

博奥晶典 微流控解析

博奥晶典微流控解析
“博奥晶典微流控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博奥晶典公司所提供的微流控分析服务或技术。

微流控分析是一种在微小流体中进行的生物化学分析技术,通常用于医学、生物技术、药物发现等领域。

具体来说,博奥晶典的微流控解析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造:这涉及到使用微纳米加工技术在硅片或聚合物
基材上制造具有特定通道和结构的芯片。

2.微流控分析方法开发:这包括在微流控芯片上实施各种生物化学分析方法,
如DNA测序、蛋白质分离和检测等。

3.微流控技术的集成和系统化:将微流控芯片与其他设备和系统(如显微镜、
检测器等)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微流控分析系统。

总结来说,“博奥晶典微流控解析”指的是博奥晶典公司所提供的微流控分析服务或技术,包括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微流控分析方法开发以及微流控技术的集成和系统化等方面。

博晖创新公司HPV 微流控芯片

博晖创新公司HPV 微流控芯片

FAQ集锦一、产品知识:1.Q:博晖公司HPV微流控芯片产品有什么特点?A:特点如下:a.全程全自动的操作HPV基因分型检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分子检测过程,使用博晖公司HPV微流控芯片产品,只需简单培训,几乎任何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可进行这一检测。

b.全封闭的检测过程在整个检测过程中,样本、核酸、检测用试剂和废液均封闭保留在芯片内。

极大减少了生物废物污染。

PCR扩增管一直密封,有效杜绝了气溶胶的污染。

从开始检测到结束,控制器一直关闭,最大限度避免了内/外界污染。

c.完善的质控体系用SP点控制显色反应用球蛋白显色点控制核酸提取和PCR扩增过程用多个球蛋白探针来估算样本细胞含量d.平台化产品除可以开展HPV检测外,微流控芯片检测系统为平台化系统,可以开展其他多种检测项目。

2.Q:博晖公司HPV微流控芯片产品有什么优势?A: 优势如下:a.采用世界上独特的微流控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将传统三区或四区PCR实验室整合到同一芯片上,降低分区要求,仅需通风良好的两间房即可完成检测;b.整个过程全程全自动一键操作,操作简单,降低人员专业要求,一般人员均可操作;c.无需人工值守,实验操作者可以同时去处理其他工作;d.检测过程全封闭,将污染降低至最低程度,杜绝气溶胶污染的同时,保护实验操作人员;e.有完善的质控体系并且同一平台可开展多样项目;3.Q:仪器检测时长?及各分步骤所用时间?A:目前分离管一个检测周期用时是4小40分钟,这个是分离管试剂盒。

联排管试剂盒一个检测周期用时是4个小时,其中各步骤所用时长为:提取:1小时,扩增:2小时,杂交:1小时。

4.Q:仪器检测过程中,如何避免交叉污染?A:不同试剂,使用不同的枪头进行加样,枪头不重复利用。

每加一个样本,更换一次枪头,枪头不重复利用,避免样本间的污染。

样本孔与试剂孔处于不同位置,避免样本间的交叉污染。

所有的流程都在封闭的芯片中进行,每个样本之间进行严格的隔离,互不影响,最大程度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流控全自 动检测产品 GenPlex
博晖创新
HPV24分 型检测
普通实 验室
全 自 动 核 酸 检 测 产 品 降 低 了 使 用 环 境 要 求
2018/12/11
一体化的全自动核酸检测平台
目前世界上已经商业化的样本处理、核酸提取及扩增检测为 一体的自动化分析仪

博晖创新 GenPlex HPV分型检测 Cepheid GeneXpert, Infinity BioFire FilmArray
微流控技术
GeneXpert
2018/12/11
小节目录

到底什么是微流控芯片技术


一体化的全自动核酸检测平台
Cepheid,FilmArray和博晖创新GenPlex代表了不同的技 术方向

全球一体化的微流控全自动核酸检测产品简介
2018/12/11
1
到底什么是微流控芯片技术

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

核心目的:将生化反应的各反应单元全部集成到只有巴掌甚至指甲 大小的微流控芯片上,实现生化反应的全部过程
芯片上的实验室(lab-on-chip) 微流控芯片技术涉及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微流控(Microfluidics) 指使用微管道处理或操纵微小流体的系统所涉及的科学和技术。因为具有微型化、 集成化等特征,微流控装置通常被称为微流控芯片(CARD:Chemistry And Reagent Device),也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
POCT、 小型实 验室、 诊所 设备包含微流样品管、超声装置、注射 健康护理 装置、旋转装置、直角光路设计的特殊 相关的传 定量PCR反应管等几个部分,采用独立的 染病、肿 I-CORE模块设计,每个样品槽都集成有 瘤/遗传学、 独立的加热/冷却系统以及光学信号激发 急诊、性 与检测系统,将样品制备和实时定量PCR 健康 反应全部自动实现 呼吸道病 毒和细菌 (20种) 检测、消 化道/肠胃 病原微生 物检测
FilmArray
博晖GenPlex
3
Cepheid,FilmArray和博晖创新GenPlex代表了不同的技术方向 其核心技术:超声波的应用,高效PCR,多重实时PCR,微流控环境下的实验 室模拟操作,低密度DNA芯片的制作和应用
全球一体化的微流控全自动核酸检测产品简介
产品 厂家 应用场景 技术原理 使用环 境
genexpert
Cephied
FilmArray
BioFire
采用巢式多重PCR分析技术,内部液体流 动采用气动囊泡结构来驱动,而压缩气 POCT 体上的阀门,以及哪一个部位应该充气 或放气,则是由电脑程序来精确控制。 在微流体芯片上实现分子检测的过程, 将塑料薄膜键合在底物具有阻断通道的 特定位置处以形成可在正负压触动下变 形的膜片,由可变形膜片覆盖的阻断通 道是微流控器件的基本结构单元。单个 单元形成的是液体通道的“开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