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人类的贡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育思想对人类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具有亘古亘今教育传统的文明古国。

教育造就
文明,标志文明。

教育形式多彩多姿,然主要形式是兴办学校,《孟子》记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夏商周三代乡里学校名称不同,夏代
称校,是教导的意思;商代称序,陈列实物教育;周代称庠,是教养的意思。

至于国学(大学),三代都称学而无异。

可见,中国公元前 22 世纪已有学校之设,并分乡里的地方学
校和国学;其教育目的是阐明和教导人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
人伦关系及其行为准则规范,对人民进行道德的、知识的、
技能的教化。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也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职业教师和最伟大的教育
家之一。

他继承三代学校教育,并进行创造性改革,对人类教育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一、私人办学
孔子首创私人办学讲学之风。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三
代的庠序学校的教育都由官府掌管。

据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

郑玄注谓: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学”。

远在三代之前已有成均之学,受教者为公卿
大夫的子弟,称为国子。

此时教学,口耳相传,所以重声教,由大司乐管理。

到了三代,学校已成规模,庠
序校的乡学与大学并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子要梁惠王办好各级学校,反覆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孔子突破教育由政府垄断的格局,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私学不仅补官学之不足,而且促使学校的多元化。

官、私办学的多元化,既推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营造了各国之间游学的氛围和条件,也为各家学派的建立奠定基础,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展开。

私人办学讲学,既打破了官府办学讲学的一定之规,而获得自由讲学的空间,也推倒了僵化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目的,而取得灵便教学的环境。

教师可以依据自己学术的新思想、新观点授课,私学就成为培养、宣传、传播新思想、新观点的基地,新思想、新观点就在此基地上发育、生长、壮大,而成为百家争鸣中独立的一家,百花齐放中明艳的花朵。

私学作为新思想、新观点的发祥地,其培养的学生就是新思想、新观点接受者,也成为新思想、新观点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薪火相传,于是各自形成学派。

这是一个思想自觉、哲学自觉的时代,换言之,即哲“学突破”的时代。

这个时代,东周天子权威旁落,诸侯国林立。

众诸侯国为建霸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这个争生存、争霸业的非此即彼的兼并战争中,各诸侯国采用了不同的指导思想、战略方针、战术手段,以能立足于当时国“际社会”之中,而不被泯灭。

于是便必须实
行改革,富国强兵,如此又必须尚“贤使能”,广纳有知识、有
才干的人材。

这也激发了劳“心者”去进行哲学思想的创造,构建思想体系的需求。

人材的需求,是私学创办的因,私学创办又可满足各方面人材的需求。

这就是孔子之所以能够私人办学的原因所在。

孔子开创的私人办学讲学之风,影响深远,在中国几千年的一统的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公私两种办学形式向来延续到现代,尽管互有交织,私学以不同形式不断发展,无论是精舍,还是书院,成为公学所不可替代的一种办学形式。

不仅一些大师级的学者致仕官场,成为游学学者,执教私家,招收数百上千弟子,而且一些居官学者,也招收弟子,随其
研习,传承学术思想。

到了宋代,学院兴旺,即使是穷乡僻壤,亦有私学之设。

私学书院自由讲学的风气,往往成为宋代各种新学派、发育、形成、传播、继承的基地,为中华民族学术思想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传播到东亚各国,为其学术思想、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有教无类
孔子首开教育的平等权利和机遇。

如果说孔子首创私学,标志学术下移,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那末,孔子首开平民教育,突破等级差别,在中国教育史上亦具有里程碑的价值。

孔子高扬有“教无类”。

何晏注疏:类“,谓种类。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不分种族、家族、出身和
富贵贫贱,都赋予教育。

这就使每一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平
等权利,打破了成“均之学”为公卿、大夫子弟受教育的限制,
使教育普及化、平民化,为出身贫贱家庭子弟的受教育,大
开了方便之门。

于是贫穷的如颜回、闵子骞、原宪、曾经参、冉伯牛,卑贱的如仲弓,卞之野人如子路等,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材。

为贫贱的平民阶层通过教育而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创造了条件。

有“教无类”,为什么要收微薄的学费?对学生来说,是为了表示对教育的重视,对老师的恭敬,对老师而言,是
表示对学生教育的负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努力学习
而不厌烦,为人讲解道理、传授知识而不知疲惫。

因此,也
要带一点微薄的见面礼。

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条干肉是中国古代人作为初次拜见人的礼物,这里被作为拜老师的见面礼。

孔子之所以具有有“教无类”思想,是基于他泛“爱众,而亲人”的观念,爱“众”包括爱贫民百姓,人不论其贫富贵贱、智愚大小,还是贤不肖、国籍不同,都赋予教诲,平等受教,这便是孔子泛“爱众”的大爱精神。

惟独爱人的仁者品格,才会激发出诲人不倦的精神,才干喷发出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为人立、为人达的仁者精神,这是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基础,也是其出
发点。

孔子之所以具有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基于他对人性的体贴。

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生来的本性是相近
的,并不因贫富贵贱和家族、种族、国家的不同而不同。


然人的本性相近无别,就应该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而不只贵族子弟才享有这种权利,因为他们从人的本性上说
并没有比贫贱者高贵和优越,所以贫贱者同样享有受教育权利,则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

由于后天环境习染的不同,才
相差远了。

这就如谚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

环境给
人习染,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
入鲍鱼之肆,久而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这确是不刊之论。


于孔子所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实是指习“相远”而言,上“知”之知,文盲之愚,并非性“相近”的近,而是后天学与不学、知与不知的结果。

尽管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某些人在某个方面智商高,也惟独学而不厌地求知,才干通达成功之路。

否则如王安石《
伤仲永》中所记载的那样,仲永五岁能作诗,少时指物作诗立就,但由于不学习,把作诗作为赚钱的手段,到 20 岁就与普
通人一样了。

孔子自己就是学而不厌的人,他把学习当做快乐的事情。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子自己说他生来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非生而知之
者,好古敏而求知之者也”。

聪明才干是从爱好古代文化和勤
奋学习中得来的。

孔子讲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实是对此的
否定。

他强调惟独广博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才不会做出违
礼的言行,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在与仲由讲六种美德与六种弊病时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
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
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好仁、知、信、直、勇、刚六种美德,惟独通过好
学才干圆满;假如不“好学”,就会转变为愚、荡、贼、绞、乱、狂
六蔽。

好学与不好学就成为六“言”能否会沦变为六“蔽”的关键。

好“学”与不“好学”是属于相远”的范围,喜好六言美德者通过
好学而成为善者,喜好六“蔽”而不好学者成为恶者。

孔子从人性的
根抵追究和泛“爱众”出发,论述了有“教无类”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尊师重道
孔子首倡尊师重道,形成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孔子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立志的目标在道,实现道
的目标,必须有崇高道德修养为依据,人人有仁者爱人之心,就不会违戾道。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坚毅的信念和努力学习
精神,才干至死固守善道。

他把善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朝“
闻道,夕死可矣”。

这种追求道的只争朝夕精神,是对道的迫切的
需求。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作为形而上价值理想的道被遮蔽。

然道对于人的生命而言是须臾不能离的,离了道人的生命就失
去了意义。

因此孔子需要尽快拂去对道
德遮蔽,而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道是孔子思想观念至上的原理,伦理道德至极的原则,视听言动最高的规范,以及其最终的来源和根据。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出来做官与隐居不仕的原则、标准是邦有道与无道;贫贱与富贵的廉耻的规范、标准亦是邦有道与无道。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对于人的富贵利益
的获得,也要以道为标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贵与贫贱是人人的所欲与所恶,但不以道得到和去掉,
就不应该去做。

孔子要人们处处时时遵道而行,而不违道,体现了孔子重道精神。

孔子少“也贱”,为了生活,他发愤自励,向别人学习各种
技艺,多“能鄙事”。

因此他非常重视、尊重师教。

三“人行,必有吾师”。

人的知识、技艺都是有限的,要获得广博知识和多才多艺,必须恭敬地、虚心地向别人、老师请教。

子“入太庙,每事问”。

他把想老师请教,作为获得知识、技艺的重要途径。

他以甘当
小学生的态度,不“耻下问”。

孔子学生曾经子发挥说:以“能问
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知识、财富、技艺多者、能者,要向少者、不能者请教,因为人非全才全能,能者、多者也有其
不能的地方,不能者、寡者也有能者、多者所不及的方面,
惟独不“耻下问”,才干获得更广博的知识
和技能。

固然孔子的学和问并非盲从,而是以道为标准,择
善而用。

这并非不尊师,相反是尊师的一个层面,是真诚
求道、重道的态度。

孔子到洛阳问礼于老子,访乐于长弘,问官于郯子,学
琴于师襄等。

由于他孳孳不倦求学请教,在各个方面的成熟
都达到当时最高水准;由于其尊师,所以他甚得老师之学,
而成为当时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以自己尊师重道的实践,对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影响。

尊师重道,促进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而成为世界四
大文明古国之一,薪火相传五千年而不中断;尊师重道,创
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特具魅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四大科
技发明、绚丽的文学艺术,而独领世界之风骚;尊师重道,
营造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自由、宽容的氛围,使学
术智慧、智能创新得到高度的发扬;尊师重道,孕育了中华
民族的政治文明、制度文明、道德文明、精神文明,而成为
礼“仪之邦”;尊师重道,培养了中华民族一大批政治家、谋略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史学家、艺术家和爱国英
雄等,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成为我们
永远学习的楷模,并影响东亚和世界各国文化界、艺术界、
军事界和科技界。

四、德才兼备
孔子率先制定培养德才兼备人材的教育目的和内容。


育目的与内容,两者相辅相成。

教育内容是通达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基础和条件;教育目的是指导、制约教育内容
的原则和规范。

无相应合宜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就不可能
实现;无正确的教育目的指导,教育内容就不知如何实施。

教育目的简言之是为了培养人材,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
的服务。

孔子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人材,即君子仁人,
其在思想境界上要立志于道。

孔子认为应有一以贯之的道,
譬如忠恕之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推己及人及物,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施给别人,如我不要痛苦、贫穷、烦恼,不要把痛苦、贫穷、烦恼加给别人,反之,我愿要幸福、富裕、快乐,也要使
别人幸福、富裕、快乐。

这是出于泛“爱众”的仁“民爱物”之心,是
一种崇高的心灵境界。

它融化了人我之间的种种差别,把人我放在平等的平台上,一视同仁,把别人的痛苦、贫穷、烦恼的
感受作为自己的痛苦、贫穷、烦恼的感受,才干有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认,而有推己及人的行为活动。

忠便是尽己之心以待人。

如对上、对人、对友要忠诚。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臣是互相、互动的,若君使臣不
以礼,不符合君道,臣对无道之君就可不尽忠而离去,隐居
不仕。

君有过如横征暴敛,亲小人远贤臣等,忠是不迎
合君上,阿谀拍马,而要忠心耿耿,勿“欺也,而犯之”,犯颜
直谏,使其改过从善。

忠恕之道是一以贯之而可终身奉行
的。

德才兼备人材应在国家管理上行德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在人,要求为政者具有崇高德性,才干教化百姓。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管理千乘兵车的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政事,讲诚信;节约财用,爱护人民;使用民力,不违农时。

这样的人能
管理好国家,也是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人材的目标。

德才兼备的人在处理人与人、国家关系上讲仁,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即二人,即讲人与人的关系,推而言之,即人与社会、国家关系。

如何处理此间关系,是说
自己要想立得住和通达,也要匡助人立得住和通达。

这是从积极方面推己及人,使人与我一样立得住和通达。

这种立人、达人无私的崇高品德,也会推及到社会、国家,为社会、国
家的立得住和通达、发达而竭尽心力,体现了孔子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内容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通才服务,所以包括知识、道德、技能、艺术等各方面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知识;德行,提高道德素质;对人 (包
括君、国家、团体、别人) 忠心;对人讲信用。

忠与
信相当于据“于德,依于仁”的伦理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同时,孔子也强调游“于艺”,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实用知识和技能。

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这是孔子对他儿子孔鲤说的话,不学诗礼就不懂得如何讲话和立身。

因此,学诗是人所不可或者缺的。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学诗可以感发志气情意,可以考察得失,可以群处和而不流,可以怨而不怒。

就近讲可以知事奉父母的道理,就远讲可以知事君的道理,其余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知识,以陶冶高尚的情操,这便是诗教;礼为立身之本,扫洒应对、进退周旋,典章制度、礼仪样式都应依礼而行,要求人的视听
言动,都要遵循礼,非礼勿视听言动。

提升人们道德自觉,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这是礼教。

诗教与乐教往往联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孔子在整理《诗经》时,曾经谱了乐曲。

他爱好音乐,并有很高欣赏能力。

他不仅订正乐音,使雅和颂恢复原来样子,不相混淆,而且精通乐理、乐曲。

当他听到《韶》的乐曲时,美妙动听音乐使他三个月不知肉味,使他进入音乐与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心境,这也是一种
最夸姣的和乐精神境界。

其教育内容射箭、驾车、书写、数学都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国家强兵所需要的必备知识技能。

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全面知
识技能,体现了《礼》、《乐》、《书》、《易》、《诗》、《春秋》等历史文献知识与社会国家实际知识的结合,而不是片面道德教育。

惟独各方面知识相辅相成的教育,才干培养出社会国家实用的人材。

晚年孔子讲起他的学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他例举四科代表人物,而非全部。

孔子弟子 3000,其中身通六艺的 72 人。

譬如仲由可以担任千辆兵车大国的军政工作;冉求可以担任千户人家的大邑和拥有百辆兵车大夫家的总管;公西华可以穿着礼服立于朝廷接待宾客,交涉一切。

孔子根据弟子的特点,培养出各具特长的学生。

为教育事业做出前无古人的贡献。

`
五、教学方法
孔子创造了灵便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
育目的,完满完成教育内容的保证。

教育方法要根据教者和学者的实际和其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方法和内容的教学。

一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深知弟子的性格、脾气,如闵子
骞“ 如也”,朴重恭敬;子路行“行如也”,刚强样子;冉
有、子贡侃“侃如也”,温和快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仲由怕不得好死。

孔子根据弟子具体情况,冉求做事退缩,就给他壮胆,仲由性格勇猛,就要压压他,做到因“材施教”。

颜渊感叹
地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博文约礼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的,孔子采取按顺
序一步步的引导传授,使学生的品德、才干得到很好培养。

二是学思罔殆,不启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只能人云亦云,不能分辨是非、真伪、善恶,容易迷
惑;思而不学,不调查、研究,脱离实际,不学习文本,
苦思冥想,容易疑惑。

前者不独立思量,照着别人讲,是
无我有他;后者不广取博纳,封闭自我,是有我无他。

孔子
强调学思融合,相辅相成,才干相得益彰。

学生的思与学都
少不了老师的启示式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而说
不出的时候,不启示他;到了学生苦思而不通,想说又说不出
来时,学生迫切要求解决问题,经老师启示式的点拨,使豁然
贯通,匡助特大,永记不忘。

孔子鼓励学生善于思量,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自觉解决难题,发挥学生自我创造性。

三是互相答问,教学相长。

孔子寓教于各“言其志”的方式
之中,通过平等的、自由的答问,互相学习、砥砺,教学相长。

在人格和情感上,相互尊重,情如父子、兄弟、朋友,真
诚无私。

有一次孔子与子路、曾经皙、冉有、公西华一起交谈,子路说:如果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
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管理,等到三年,
就可使百姓勇敢善战,而且懂得道理。

孔子向子路微微一笑。

孔子问冉求。

冉求回答:一个国土六七十或者五六十的小国,我去管理,三年可以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有待
于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已有本领了,我只
是愿意学习,举行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穿礼服戴礼帽,做一
个相礼者。

曾经点的回答与三人不同,他说:暮春三月,春
天衣服穿定了,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小朋友去沂水
边洗澡,在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回来。

孔子允许曾经点的主张,认为管理国家应讲求礼让,子路一点不谦虚;冉求
和公西华说的都是管理国家。

通过这种无拘无束的各“言其志”,与孔子的评志,引导学生坚定志向,完善道德修养,更好地从政。

又有一次,孔子与颜渊子路各“言尔志”。

子路说:我愿把
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做
善事不夸耀自己,有施于人不表自己功劳。

孔子也讲了自
己的志向:使老人安逸,朋友信任我,年轻人怀念我。

子路
与“朋友共”的共同享受,不分彼此的高尚的情操,颜渊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由己及人及物的修为心境,孔子通达仁爱
的精神境界。

师生自由地畅谈自己的价值理想,是教学相长
的一种形式。

孔子教育思想这五大开创,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它影响中国教育几千年,也为人类教育史上做
出伟大贡献。

孔子教育思想的智慧,在今天也是值得人们去
吸收的,它对于改革现代教育方针、指导思想、教育内容和
方法,都有启迪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