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涵盖了中国从近代到现代历史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加深我的理解和记忆。
首先,我阅读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籍,通过研究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对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其次,我参观了一些历史遗址和博物馆,如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这些实地参观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生动和鲜活。
最后,我还进行了一些小组讨论和演讲的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和交流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观点。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的方法,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我不仅获得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还能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对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还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运用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我会继续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书籍,参观历史遗址和博物馆,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人文修养。
同时,我也希望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深入研究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为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还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门课程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将继续保持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事件,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关键事件。
2. 教学难点:各时期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化探索。
2. 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社会变革(1)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衰落。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3.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探索(1)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果。
(2)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1)讲述戊戌变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5. 军阀割据与民主革命(1)讲解军阀割据的形成和影响。
(2)分析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
(3)引导学生了解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讲解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改革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介绍国民革命的起因、过程和主要事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和团结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讲述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战略战术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介绍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主要政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成就和挑战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道路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成就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方向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教学重点:北洋政府的成立与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教学重点:国民革命的主要事件,抗日战争的影响教学难点: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和民族精神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教学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教学难点:新中国的成立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主要政策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挑战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长远影响八、教学方法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结合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讲解北洋政府的历史地位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意义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利用历史地图和战争档案,分析国民革命的战略战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纪录片和史实材料,生动展现解放战争的历程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理解新中国的历史意义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使用历史数据和实例,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通过新闻报道和人物访谈,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成就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贡献九、教学过程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讲述北洋政府的成立背景,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结合历史事件,讲解国民革命的起因和过程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让学生了解民族抗争的历史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的胜利意义讲述新中国的成立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背景,讲解主要政策的内容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成就10.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结合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讲解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改变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深远影响十、教学评价6. 北洋政府与新文化运动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北洋政府和新文化运动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分析能力7. 国民革命与抗日战争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认知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的评价能力8.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通过考试或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的理解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分析能力9.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析报告,评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挑战的分析十一、教学内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讲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讲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介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讲解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分析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中国公民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意义和优势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教学重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教学难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学难点: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教学重点: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及其对未来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三、教学方法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结合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利用国际新闻和外交文件,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联合国会议,让学生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经济发展报告和环境保护资料,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十四、教学过程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化,引入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发展历程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让学生了解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体验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让学生思考中国对全球治理的贡献和挑战14. 中国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讲解中国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路径,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15. 中国的未来展望与历史使命通过未来预测和情景分析,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讨论作为中国公民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十五、教学评价11.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迁的理解程度考查学生对社会变迁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的分析能力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和不足的分析能力13. 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全球治理通过写作assignments 或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案,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外关系、全球治理、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展望等十五个章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中国高校历史系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梳理和总结近代以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现代化进程。
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新中国的成立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节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和能力。
首先,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社会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这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挑战和成就。
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近现代史纲要,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在历史变革中的作用和贡献。
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此外,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学生除了需要掌握历史知识外,还需要了解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从而能够全面把握历史事件和现象。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下面将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
二、课程设置1. 第一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2. 第二部分:近代我国的改革与变革本部分主要介绍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第三部分:近代我国的对外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4. 第四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本部分主要进行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使命。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内容1. 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时间线2. 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3. 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4. 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5. 近代我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6. 近代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7. 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变化五、教学方法教师将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一、引言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作为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标志,对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我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课程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二、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内涵1. 历史背景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制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是一个紧扣时代脉搏的重要标志。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全面、权威的教材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我国近现代史。
2. 课程内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全面、深入,覆盖了从鸦片战争到当代我国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
学生将通过这一课程,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思想,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民族观念。
3. 学习目标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历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我发现这一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家认同感。
我也发现这一课程标准更加注重我国近现代史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接触更广泛的历史文化,拓展历史视野,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我们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课程标准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我国历史教育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这一历史教育改革,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历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中国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思潮和变革,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开始,分为四个部分,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清朝末年的社会背景和变革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在外部方面,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削弱了清朝的主权,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内部方面,清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民族运动和思想变革纷纷涌现。
第二部分: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政治局势依然不稳定,国内各地爆发了多次战乱。
此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领导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三部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引发了全民族的抵抗,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胜利后,中国进入了解放战争阶段,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逐渐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四部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涵盖了清朝末年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变革。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国家的崛起。
同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报告一、课程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历史和人民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事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认同感。
三、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面作业和小组项目。
课堂测验与考试:定期进行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课题研究,以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评价结果知识目标达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事实和历史事件,但在部分细节上存在理解不足。
能力目标达成情况: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但在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达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认同感。
但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五、改进建议针对知识目标,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细节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
在能力目标方面,教师应提供更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建议通过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说课
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网址:/ 新闻聚焦、理论纵横、党史资料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模块分配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适宜大学 一年级开设。这样安排,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规律和学生认 知规律,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化马 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做知识背景的准备。本课程内容模块及课时分配如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总计学时
上编(1840 -1919)
中编(1919 -1949)
下编(1949 -)
学时
2
2 2
2 2 2 2
2
2 2 20
上编: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内容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 国的侵略
重点难点
重点:1、使学生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基 本历史过程。2、了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精神。
专职教师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 专职教师学历层次:博士、硕士、本科
二、教学场地与仪器设备 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音响
三、教材与课件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近现代史纲 要》教材编写课题组统一编写,高等教育 出版社出版。 另编写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 书》
课件:教师自制
四、网络资源
1、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网址:/
设有资讯中心、课程中心、资源中心、教材中心、 资源联盟、课程申报等栏目。可查看、上传、下载思想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件、教案与教学 视频。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是在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 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背景下,在国家精品课程 集成项目建设的要求下,面向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 提供国家级优质教学资源应用的服务机构。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作为一名中国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体验。
首先,我参加此次“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程的最初动机,是想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
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曲折发展和探索。
课程的学习使我尤其关注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积淀和社会性创新三大方面。
在政治方面,我了解到清朝晚期的内忧外患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
首先是戊戌变法的失败,这一事件标志着近代中国的改革措施无法推进,进而引发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
其次是辛亥革命,这一民主化的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变革,但在新政府成立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重大纷争,其中更是包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纷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加扩展了我的视野,深入了解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家,以及不同政治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
在文化方面,课程学习让我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这一点为我所熟知。
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文化的变迁和中国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
例如,晚清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现代化以及从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中走出的过程。
而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之全国范围也在大规模动乱,然而文化大革命也催生了新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的创作。
了解文化的变革,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关键。
在社会方面,我也深刻了解到几个主要的社会变迁。
首先是农民工人的湖南花鼓戏起义。
这场暴动是农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不同层面上受挫的反应,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历史性的抗争。
当然,我也了解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中国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同时,我认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面临的问题也愈加复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将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框架和时代划分- 清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辛亥革命和建立的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的兴衰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和冲突2.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与思想- 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 陈寅恪、胡适等思想家和学者4.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讲,介绍教材内容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近现代中国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 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结合教学课件、视频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呈现真实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触感和体验。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程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定的个人或小组作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习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习总结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我们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这半个学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仿佛老师带着我们一同去畅游了那段从1840年至今的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血泪史!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使得我们这些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一代人更加清醒和客观的了解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史实同时也很好的弘扬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现在在这门课程即将结业之际让我们一同乘着时间的扁舟一同回顾一番我们的学习经历和心得体验,同时也再次去漫溯一下我们伟大祖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开始的标志是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
英国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由于这次战争是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部分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从此这个曾经屹立于民族世界之林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开始了她受压迫受侵略的屈辱史。
不过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积极的一方面。
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广阔的虎门海滩上,人山人海。
下午两点钟,连续几声炮响,林则徐宣布销烟开始。
士兵们向挖好的池子里放满海水,投进鸦片,再撒上石灰。
刹时间,池水翻滚,烟雾冲天,万众欢腾。
满池鸦片很快化为渣沫。
就这样,从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起,花了二十三天时间,终于把二万多箱鸦片全部销毁。
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反抗外国侵略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书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书(2011-2012第二学期)教师:院系: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在延安《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语重心长地告诫了所有人“不但要知道外国,还要知道中国。
不但要知道中国的今天,还要知道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这种警醒即便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向古人学习是为了今天活着的人”,历史既有通古今中外之变的理论功能,也兼具提供或回答具体史事的应用功能。
虽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以史经世”,但对历史的兴趣可以人人皆有,读史懂史人人可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作为“05方案”新增的一门课程,从历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认为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课堂教学只是整个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教学是实现育人的主要形式。
实践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鉴于以上的目的,为了加强本课实践环节的规范性,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特设计、制作了这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报告书》。
怎样才能把这本实践报告书设计的更符合于教学改革的要求,是一个面向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的新问题,我们希望得到认真而具体的反馈意见,以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环节。
使用说明: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报告书共三项内容,一个学期完成。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为6学时,实践教学成绩30分。
表中3项内容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每一项的学时和分数,每学期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日历时,根据所选内容合理分配。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马列教研部2012年2月27日一:演讲比赛在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组织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500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500字近现代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对中国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学习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的轨迹,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的面貌和发展趋势。
在我参加大学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合实际经验,进行了实践报告。
首先,我的学习过程始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起始时间。
功略风气大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言而喻。
接下来,我学习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它标志着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化与殖民化,对中国的国际关系和政治局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政治和国际关系,我还深入研究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特别是在国内饱受战争、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困境。
这个时期的经济转型涉及的方方面面,例如工业、农业、商业等等。
陆续推出的一些改革政策如新文化运动、科技革命等,对中国的发展趋势有了深刻的影响。
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近代中国国家的根本问题,国家耗时、精力、财力大量投入,而这些都得益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
学习近代历史,让我们了解不同时期中国人民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处理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不止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它还提醒我们时刻保持感性思维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近代历史时期的影响还在今天影响着我们,如国家社会、政治中的人权问题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我也了解到了近现代史对自己将来的影响。
在未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会与历史的背景和历史参考相关。
中华民族为了实现中国梦,也需要牢记历史并悉心运筹。
同时,我也决定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推进自我提高和社会发展。
总而言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通过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时期,可以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这是我们了解现代中国不可或缺的部分。
同时,研究近现代史也在人类未来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时刻铭记历史教训并把它融合到未来的发展计划中。
大一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范文(3篇)
大一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范文(3篇)大一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1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本学期,我们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史、国情,更加深刻地领会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特别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策略的正确和中国人民历史抉择的必然结果。
之所以这么讲,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1840年的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中国的主权丧失、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压榨,中华大地沉寂在一片哀鸣之中。
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的仁人志士遍寻救国方案。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些资本主义主张,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最终失败。
1860年,洋务派开始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企图在不改变落后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实现“富国图强”的目标,结果在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
1895年,维新派走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戊戌变法运动,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严重脱离群众,戊戌变法也最终失败。
1905年,孙中山组织同盟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同盟会组织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很多人企望中国就此走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但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之后,各路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生灵涂炭,中国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国人民悲惨的命运并没有改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就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制度。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三章: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社会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
2.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特点。
3. 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史纲课实践活动报告
史纲课实践活动报告引言史纲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历史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我校历史学科组组织了一次史纲课实践活动。
本报告将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
活动目标本次史纲课实践活动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关注度。
2. 加深学生对历史脉络和演变规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推理能力。
活动内容本次史纲课实践活动分为两个阶段:预习与实践环节。
预习在活动开始前,学生们在课堂上首先进行了一次集体讨论。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史纲课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分享了一些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案例。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并提出了一些自己对历史脉络的疑问和思考。
随后,老师布置了一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章作为预习材料。
学生们需要在预习中对历史脉络和演变规律进行初步了解,并准备一些问题以便在实践环节中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实践在实践环节中,学生们分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都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了预习阶段准备的问题。
小组成员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共同整理出一份研究报告,并准备了一次展示分享。
在展示分享环节,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和老师们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们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生动地展现出来,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结果与评价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获得了以下成果和评价:1.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2. 学生们对历史脉络和演变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历史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小组合作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培养和加强。
4. 学生们的展示方式生动有趣,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堂体验。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1. 部分学生在预习环节的准备不够充分,对于提出的问题理解不深入。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一、引言中国近代史纲要,是高校历史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途径。
本次实践报告旨在通过实际调查和深入研究,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近代史纲要概述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主要讲述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变革和转型。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经历了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政治动荡以及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发展。
三、实践调查与结果分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相关内容,我们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
调查对象为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和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他们也认为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也有部分受访者指出,该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单一等。
四、建议与对策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该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学内容,使教材更加全面、准确、深入地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各个方面。
其次,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更多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应该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结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该课程的实践调查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式和内容,相信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将会更好地服务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观《长征》后有感【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段气壮山河的史篇,那就是长征。
对于我们的党来说,由于战略转移而开始的长征是对党的一次考验和磨练,长征锤炼了革命的种子,保留了革命的种子也播种了革命的种子。
在这段不平凡的征途上,党经历了遵义会议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经历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等艰难险阻。
然而在这段历史的背后,更加让我思考的是长征前党内的战略与决策问题,因为早期共产党的不成熟,在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之后又滋生了“左倾”错误,而这差点断送了共产党革命的前途。
其中的教训更应该为我们所牢记。
【关键词】:长征、左倾、革命一、剧情一窥最近有幸看了《长征》,这部历史连续剧真实得再现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这段历史,极力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赞颂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突显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牺牲、执着、顽强的宝贵品质。
红军因为有强大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来自于自然的、组织的、思想的、军事的一切困难,可以说,长征为党的革命事业锻造了一批坚毅的战士,这些走过长征的红军们,是革命的中坚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希望。
也正如史书中记载,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后批准所有参与了长征却不是党员的同志入党。
长征给共产党人的百般滋味尽融于毛泽东的诗词中:“红军不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对于红军长征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牢记并且发扬。
然而长征这部连续剧让我思考更多的却是第五次反围剿中党内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剧情里,【1】蒋介石已经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作为进攻的目标了。
然而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不顾朱德、周恩来等人的反对,调集红军主力一、三、九军团的九个师坚守广昌,同有着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的敌人拼消耗。
此时毛泽东虽被罢免了军事指挥权,任中华苏维埃主席,但为尽一个共产党人的职责,又向党中央提出了诱敌深入,寻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积极防御战略。
遗憾的是遭到了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坚决反对。
周恩来也因赞同毛泽东的建议被留守瑞金。
1934年4月10日,国民党军队向广昌进攻。
用飞机轮番轰炸,用大炮猛烈轰击。
我军尽管给敌人以重创和打击,但红一、三军团也遭受重大损失。
彭德怀的部队几乎全部在这场消耗战中牺牲,李德不反思自己作战中的错误,反而职责彭德怀没有尽权力。
刘伯承也因为李德对小战士的苛刻而不满得说:只有帝国主义才这样欺负中国人!最终却被李德撤销官职。
然而党内李德博古的左倾错误、宗派主义、对同志的打压和排挤远没有结束。
当周恩来提议在政治局会议上传达共产党国际同意红军转移的指示时,却受到李德、博古的反对。
在政治局会议上,李德、博古否不顾一切得否定了毛泽东向湖南中部转移,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消灭的意见,遂成立了以李德、博古、周恩来为首的三人团,秘密实施长征前的准备工作。
然而在决定随部队转移的人员名单时,李德博古又要将邓小平、毛泽东、秋白等重要同志排除在外,借以打击报复。
李德想以养病名义将毛、周送往苏联,借以将他们从苏区调走。
1934年10月,大队红军从于都出发,迅速渡过了于都河,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秘密通过了敌人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
与此同时,红六军团经过78天的西征突围作战与红二军团在湘西会师。
博古和李德过高地估计了红军的军事力量,仍坚持按预定的路线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
周恩来"应慎重研究未来红军行军方向"的主张被博古否定了。
彭德怀提出的必须力避与敌在湘江一带决战的军事建议同样遭到李德的拒绝。
毛泽东针对奔袭湘江的作战命令会给数万红军带来的严重损失,连夜找"三人团"请示复议作战计划。
李德不耐烦地指责毛泽东不要危言耸听。
可见当时党内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已经完全处于统治地位,中国革命面临了比敌人更可怕的问题。
二、“左倾”的灾难,真实的历史正如《长征》中所演绎的那样【2】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由于对中国情况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一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其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与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诚实,在土地革命的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
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避主义。
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在这几次左倾错误中,尤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
在反围剿战争中红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了90%,国民党统治区党的力量几乎损失了100%,红军不得不突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
三、决策的失误,教训的沉痛对于这场征途的起因,让我不禁思考,在革命中,领导者的决策往往对革命的生死存亡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错误的决策所带来的牺牲是无数无辜战士的生命和百姓对共产党的寄托。
在剧中,李德强硬得推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要求“以堡垒对堡垒”的正规作战方式,完全放弃红军擅长的游击战,看到彭得怀的士兵在敌人的飞机大炮的轰炸下完全无招架之力,防御公事里的战士和工人全部都牺牲了。
无谓的战士们无谓得牺牲让人不禁扼腕。
【3】而当时蒋介石置日本的侵略于不顾坚持围剿红军,为了取得围剿的胜利做了充分的准备。
1933年5月,在南昌设立了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要务的军事委员会红军擅长委员长行营,亲自坐镇南昌,指挥这次围剿。
在政治上,继续推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在根据地周围地区实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在经济上,控制交通,实行贸易禁运,对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在军事上,他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企图不断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最后将红军压缩在狭小的区域内,“抽干塘里的水,捉塘里的鱼”,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还聘请了一大批德国军事专家作顾问,拟订作战计划;用美国、英国的大批贷款购买军火,增加部队的新式装备。
6月,蒋介石召开五省“剿匪”军事会议。
7月至9月,在庐山举办了三期军官训练团,受训者达7500多人。
经过半年的准备,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自任总司令,疯狂向革命根据地扑来。
这时,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主力已发展到8万多人,地方红军和赤卫队等群众武装也有一定发展。
尽管形势严峻,但红军如果能正确估计形势,针对敌方采取的新战略,灵活运用历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打破敌人的“围剿”仍然是有可能的。
可是,临时中央的错误指挥使红军丧失了打破“围剿”的宝贵机会。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反“围剿”斗争由临时中央直接指挥。
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由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在上海无法立足而被迫于1933年初迁入中央苏区。
临时中央进入中央苏区后,又把“左”倾冒险主义政策运用于反“围剿”斗争之中。
在蒋介石正大力准备“围剿”的时候,1933年6月13日,中共苏区中央局转发临时中央关于今后作战的指示,提出红军主力分离作战的方针,即将红一方面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组成中央军,在抚河与赣江之间积极活动,破坏敌之作战计划,一部分组成东方军,进入福建作战,企图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取胜,进而夺取抚州、南昌等中心城市。
7月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以红三军团为主组成东方军,以红一军团为主组成中央军,前者以彭德怀为司令员,滕代远兼政委,后者以林彪为司令员,聂荣臻兼政委。
这种分散兵力的错误做法,使红军一开始就陷于被动局面。
结果,中央军几乎无仗可打,被置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东方军则连续作战,造成部队非常疲劳。
红军由此丧失了进行反“围剿”准备的宝贵时间。
对于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毛泽东等进行过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在中共中央主持工人运动工作的刘少奇也多次提出过反对冒险主义的主张。
但是,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或不对他们随声符合的同志,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1933年初,由于白区党的工作遭到严重破坏,临时中央政治局无法在上海立足,被迫迁到中央根据地。
为了全面推行左倾教条主义的方针、政策,他们在福建开展了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接着又在江西开展反对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斗争,其矛头实际上都是对着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的。
这年9月底,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来到瑞金。
李德(1900—1974),原名奥托·布劳恩,到中国后化名李德。
据李德自李德己回忆,他到东方的使命是:“在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双重斗争中,担任军事顾问。
”李德虽然是军事科班出身,但他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会搬用苏联红军正规战争的经验。
但是,临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博古却对他十分信赖和支持,把反“围剿”的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了他。
李德到中央苏区后,临时中央为了照顾他的生活,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驻地沙洲坝附近给他建了一所独立的房子,中央红军的许多命令、指示就是从“独立房子”发出的。
后来,为进一步集中军权,李德以统一前后方指挥为名,建议并经临时决定,取消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名义和组织,将“前方总部”撤回后方,并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
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各军团和其他独立师、团直接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军委指挥作战。
调整后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名义上仍以朱德为主席,周恩来、王稼祥为副主席,但实际指挥权却把持在博古、李德手中。
当时给李德担任翻译的伍修权在《我的历程》一书中回忆说:“李德在担任我党军事顾问时,推行的完全是军事教条主义那一整套,他根本不懂得中国的国情,也不认真分析战争的实际情况,只凭他在学院学到的军事课本上的条条框框,照样搬到我国,搬到苏区,进行瞎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