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莲歌的诗人

合集下载

朱湘《采莲曲》赏析

朱湘《采莲曲》赏析

朱湘《采莲曲》赏析朱湘《采莲曲》赏析小船啊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微波,金线闪动过小河,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绿水呀相拌,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浆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在中央?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犹疑。

波沉,波生,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柳树婆娑,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莲,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风飓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消融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

一、虚幻的理想落日把荷池染红,晚风把岸边的金柳拂醉,一叶小舟袅着歌声,穿越于碧绿的莲叶之间,采撷莲子,最后,消融于苍茫的夜色之中……这是朱湘《采莲曲》所制造的意境。

这一年朱湘21岁,刚好完婚。

虽说两年前(1923年)发生了被清华开除出校的不愉快事件,但如何说人一辈子正当中意处,今不高歌几高歌?事实上,这只是常人的看法,事实并不如此。

这时的朱湘,其现实生活绝没有《采莲曲》中的盎然诗情。

新婚并没有给朱湘带来燕尔,相反,带来的只是更加剧烈的震动。

这一年朱湘与曾被父母指腹为婚的刘霓君(刘彩云。

霓君是婚后朱湘所改)完婚。

刘父母双亡,一直随兄生活。

这使朱湘一下子想到了自己。

朱湘也是父母双亡,寄于大兄篱下。

婚礼是由在南京供职的身份显贵、高朋满座的大兄主持的。

然而,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同意过五四新思潮洗礼的朱湘,本来就不乐意仍旧式婚仪行礼,但顽固专横的大兄却偏要按旧有的程式行跪拜礼。

结果,不愿妥协的朱湘只肯以三鞠躬代之。

因此大兄以为毁了他面子,当晚即大“闹”洞房,连龙凤喜烛也给打成了两截。

朱湘一气之下,当即就搬到了二十岁就守了寡的二嫂薛琪英家。

从此,兄弟便形同路人,再无往来和同胞友谊。

朱湘虽有弟兄四个,姐妹七个,却为他们一个也不容,始终被看作外人。

席慕蓉抒情诗的几种意象

席慕蓉抒情诗的几种意象

席慕蓉抒情诗的几种意象席慕蓉抒情诗的几种意象席慕蓉的抒情诗都用各种意象来表达爱与美的情思,具体有几种意象呢?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席慕蓉对大自然、对外界世界的各色事物有着过人的敏感和细腻。

她将这些观察到的事物入诗,化作许多美妙的意象。

这些意象可以组成这样一曲芬芳馥郁的短歌:她是一只“决心不再躲闪的白鸟”,“只等那羽箭破空而来/射入我早已破裂的胸怀”。

“羽箭”指的是爱情,因为你就是那“含泪的射手”(《白鸟之死》),可她又担心“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一棵开花的树》)。

渐渐地美丽的、孤独的少女在优美的荷花图中轻愁薄怨了,“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莲的心事》),可你“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得太迟”(《莲的心事》),即使相遇,最终你也是“再次/再次地/离我而去”(《悲剧的虚与实》),于是我只好作一株静默的树,“就是在如水的月夜里/也能坚持着/不发一言”(《誓言》)。

此时她唯一希望的是自己仍是对方“最深处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带泪/并且不可碰触”(《传言》),可事与愿违,那只是“常常被人在太迟了的时候/才记起来的/那一种/爱情”(《短歌》)。

席慕蓉的诗并不刻意追求那种密集的、流变的、不断跳闪和断续无定的意象群。

其意象营造是唯美的清新的。

花、树、月等实物常常出现于诗人笔下,这些实物本身具有一定的传统审美价值,经诗人的点拨又具有了更鲜活和深厚的内涵。

花也许和身为女性有关,席慕蓉对“花”的钟爱成为她作品中一个鲜明的特点。

花代表一种情感,她总是把花跟情感相连,或者藉由人或事带出花。

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引起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共鸣,自然是受人欢迎的。

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如歌的行板》)。

曹雪芹将男儿比作泥,将女儿比作水,可见在一般人眼中,纯洁、安静可引为女性最优雅的品质。

深受传统教育熏陶的席慕容也同样苟同于此。

采莲曲

采莲曲
宁府诗 旧题,又称《采莲女》、 《湖边采莲妇》等,为《江 南弄》七曲之一,《采莲曲》 以民歌般的语言,歌唱了采 莲女的劳动生活,内容健康 活泼,如炎炎夏日中的阵阵 荷风,给读者带来清新自然 的感受。
创作背景 :
采莲曲,古曲名。这 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 做,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 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 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 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 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 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 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 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 其 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 赴西北 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 “诗 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作者简介:
采莲曲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 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 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 她们送回江边。 采莲曲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这首诗这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 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 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 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①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② 芙蓉:指荷花。 ③ 乱入:杂入、混入。 ④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⑤ 闻歌:听到歌声。 ⑥ 始觉:才知道。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 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 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前来。
采莲曲(其一) 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采莲曲(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关于李白的作文(精选26篇)

关于李白的作文(精选26篇)

关于李白的作文(精选26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李白的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的作文篇1我眼中的李白,是矛盾的集合体,他是将儒仙侠三者合以为气的第一人,他有那种天上地下独来独往的气概,又有用世济时,汲汲于功名的壮志。

这种矛盾并没有困惑他的心志,而是勾勒出李白的棱角分明,狂放豪迈的真性情。

我眼中的李白,特例独行,淡泊名利。

曾几何时,他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昂首挺胸走进皇宫,在他的眼里没有功名利禄的诱惑。

有的只是一展才华,报效国家的豪情。

然而事与愿违,不可一世的李白怎能卑屈地作个“御用文人”?“安能捶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只有李白这般狂放的人吐得出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他,能举起诗歌的火炬。

他骄傲,因此不会向任何人卑躬屈膝,因而在他的笔下,无数的“若垂天之云”的诗篇留于后世也,千古不朽。

我眼中的李白,对酒当歌,享受人生。

他的狂放,他的才气,终遭人妒;但即使仕途受挫,即使孤独寂寞,即使怀才不遇,他也仍可以高唱“天生我才毕有用”,仍可以“举杯邀明月”,也仍可以“一醉累月轻王侯”。

酒的清冽张显了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迈给酒添了几分魅力。

失意时借酒消愁,得意的时候饮酒助兴,酒陪伴李白走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无论何时何地,李白都是“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他固然有愁苦,他固然有寂寞,可他从没放弃过,他知道人生短暂,转眼就“青丝如雪”。

一去不复返,面对无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矛盾,他懂得享受人生,懂得抓住生命中每一个瞬间。

我眼中的李白,追求理想,向往自由。

他眼中的长江,不仅仅是滔滔江水,而且有“白波九道流雪山”的气势;他眼中的天姥山,可以“势拔五岳掩赤城”;他眼中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他的内心世界,他追求没有阻隔的大地,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于山水,将豪气赋予景物,一吞一吐道出他崇高的理想,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只是真实,真挚。

王勃《采莲赋》

王勃《采莲赋》

王勃《采莲赋》王勃《采莲赋》采莲赋,作者王勃,唐代诗人。

上元二年(675),王勃南下交趾省父,途经九江入鄱阳湖,见到满湖芙蓉,娇艳欲滴,又不满于历史上文人所作的逸曲妙韵,认为这些作品大都“权陈丽美,粗举采掇”,于是提笔作赋,以表心中之意。

王勃《采莲赋》昔之赋芙蓉者多矣,曹王潘陆之逸曲,孙鲍江萧之妙韵,莫不权陈丽美,粗举采,顷乘暇景,历睹众制,伏累日,有不满焉,遂作赋曰:非登高可以赋者,唯采莲而已矣。

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

或暑雨兮朝霁,乍凉兮暮起。

黛叶青,烟周五湖。

红葩绛,电烁千里。

尤见重於幽客,信作谣於君子。

尔其珍茂,淑类博传。

藻河渭之空曲,被沮漳之沦涟。

烛澄湾而烂烂,亘修涨之田田。

岂直水区泽国,江海。

是以吴娃越艳,郑婉秦妍。

感灵翘於上朔,悦瑞色於中年。

锦帆映浦,罗衣塞川。

飞木兰之画楫,驾芙蓉之绮船。

问子何去,幽潭采莲。

已矣哉!诚不知其所以然。

赏由物召,兴以情迁。

故其游泳一致,悲欣万绪。

至於金室丽妃,璇宫佚女。

伤凤台之寂寞,厌鸾之闲处。

侍饮南津,陪欢北渚。

见矶岸之直,旌之低举。

上苑神池,芳林御陂。

楼阴架,殿彩乘漪。

张拜洛之容卫,备横汾之羽仪。

箫鼓发兮龙文动,鳞羽喧兮首移。

咸妆而丽服,各分骛而并驰。

苹萦桨碍,触船危。

视云之沃荡,望林泉之蔽亏。

洪川泱泱兮菡积,绿水湛湛兮芙。

披惜时岁兮易晚,伤君王兮未知。

折房与湘,揽红葩及碧枝。

回裙兮窃独叹,步罗袜兮私自奇。

莫不惊香悼色,畏别伤离。

复有宫年少,期门公子。

翠发眉,唇皓齿。

傅粉兰堂之上,偷香屋之里。

亦复衔恩,激誓佩宠。

愁承好赐之珍,席奉嬉游之彩。

绣栋兮翠羽帐,瑶塘曙兮青翰舟。

条,沿波溯流。

池心宽而藻薄,浦口窄而萍稠。

和姬之卫吹,接榜女之齐讴。

去复去兮水色夕,采复采兮荷华秋。

愿承欢而卒岁,长接席而寡仇。

于时蓟北无事,关西始乐。

雾静江,气恬海漠。

消怪气于,照荣光于河洛。

殊方异类,舞咏相错。

王公卿士,歌吹并作。

则有侯家琐第,戚里芳园穿池。

岸之曲蓄水,河阳之源堤防。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采莲曲》作品介绍《采莲曲》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3卷第19首。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采莲妇女的生活。

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色也颇不容易。

《采莲曲》原文采莲曲作者:唐·李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注释①采莲曲:属乐府清商曲辞。

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③袂:衣袖。

全诗校:“一作袖。

”④游冶郎:出游寻乐的青年男子。

⑤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

⑥踟蹰:徘徊。

《采莲曲》翻译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采莲曲》赏析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这首诗是李白漫游会稽一带所作。

诗人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吴越采莲女的形象。

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来烘托渲染,又用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反衬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陌上桑》写罗敷的手法而更加委婉传神。

采用民歌体裁,却不简单模仿,有青出于蓝的艺术魅力。

《采莲曲》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江南汉乐府的诗人是谁

江南汉乐府的诗人是谁

《江南》是⼀⾸汉代乐府诗,作者:⽆名⽒。

这是⼀⾸歌唱江南劳动⼈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

《江南》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学鉴赏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字⼀句直接描写采莲⼈采莲时的愉快⼼情,⽽是通过对莲叶和鱼⼉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许多⼩伙⼦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先,此歌起句“江南可采莲”,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

莲花本来是⼤江南北湖泽沟塘中常见的⼈⼯栽培植物,可这位歌者(亦即诗中未露的男主⼈公)却偏要说“江南可采莲”,这是因为莲花栽培的地区虽然很⼴,但却以江南最盛;⽽江南采莲⼈⼤都是青年男⼥,尤以青年妇⼥为主;同时江南民风柔靡,青年男⼥在采莲时调情求爱之事极为常见,故盛⾏于南朝时期的民间情歌,在汉代的江南实际上就很流⾏。

在这类民间情歌中常⽤⽐兴、双关⼿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

由此可见,此歌⽤的`显然也是⽐兴、双关⼿法。

起句中的“采莲”,也含有寻欢求爱的意思。

由此可推知这位歌者乃是⼀个风流⼩⽣,他可能不是江南⼈,⽽是从外乡来到江南的。

他来江南名为采莲,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则何处不可采莲,⽽独留恋于江南,可见“可”字之中的寓意。

其次,紧承上句⽽来的第⼆句“莲叶何⽥⽥”,显然也是明写莲叶茂美,暗喻采莲姑娘们⼈数众多,姿态丰美的。

⽽第三句“鱼戏莲叶间”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则是以鱼⼉戏⽔于莲叶间暗喻采莲男⼥调情求爱的欢乐情景。

这也是民间情歌中常⽤的表现⼿法。

由此可见,这⾸采莲歌实际上乃是⼀⾸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这⾸歌辞只有七句,明⽩如话,⽽后四句⼜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民歌中常⽤的⽐兴、双关⼿法,把男⼥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寻味,⽽⽆轻佻、庸俗之弊。

王昌龄采莲曲诗歌朗诵加舞蹈动作

王昌龄采莲曲诗歌朗诵加舞蹈动作

王昌龄采莲曲是我国古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以描绘女子采莲的情景为主题,通过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文字,表达了对美好女子的赞美和对自然景色的赞颂。

在演出艺术领域中,有人会选择将王昌龄采莲曲诗歌朗诵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将这首经典诗歌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向观众传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王昌龄采莲曲诗歌朗诵加舞蹈动作进行深入探讨。

一、王昌龄采莲曲简介1.1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年-756年),是唐朝著名诗人之一,其诗作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作以婉约清丽著称,擅长写景和写女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2 诗歌内容王昌龄采莲曲是王昌龄的一首抒发情怀的诗歌,通过描绘女子采莲的情景,展现了婉约清丽的意境。

诗中描绘了女子在荷塘中采莲的情景,展现了她的美丽动人和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二、诗歌朗诵加舞蹈动作的意义2.1 诗歌朗诵王昌龄采莲曲诗歌朗诵是对诗歌的表达和传达,通过声音和语调的变化,使诗歌更具韵律感和感染力。

朗诵者需要通过准确的把握诗意和情感,将诗歌演绎出来,使观众产生共鸣。

2.2 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蹈动作可以更加生动地呈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和意境。

舞者通过舞蹈动作的优美和舒展,将诗歌中的意境通过视觉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三、王昌龄采莲曲诗歌朗诵加舞蹈动作的艺术表现形式3.1 传统舞蹈在传统舞蹈中,舞者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舞蹈动作,将诗歌中的情景和意境通过身体语言展现出来。

传统舞蹈注重舞者的气质和形态,通过细腻的舞姿和动作,唤起观众对诗歌的共鸣和情感。

3.2 现代舞蹈在现代舞蹈中,舞者可以更加大胆地对诗歌进行诠释和演绎,通过更具张力和现代感的舞蹈动作,将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更加深入地展现出来。

现代舞蹈更注重舞者的表演技巧和舞蹈编排,通过更具挑战性的动作,使观众对诗歌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四、诗歌朗诵加舞蹈动作的演出呈现4.1 舞台设计在诗歌朗诵加舞蹈动作的演出中,舞台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采莲赋赏析

采莲赋赏析

采莲赋赏析原文:[南北朝]萧绎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

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

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

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

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

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去娶汝南王。

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译文及注释:译文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

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飘荡温柔。

鹢形画船包抄快入,雀状酒杯传达频频。

水草吻住船桨不敢离开,浮萍松开偏为船儿离境。

美女转动妩媚的细腰,欲行又终了几番回首传情。

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倾尽,鲜美的荷叶衬托着初上开的荷花。

怕浸湿衣裳而低声浅笑,害怕船儿沉没而紧紧抓住衣襟。

于是船桨上树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奠基典礼缀枕头。

凭栏湖上清静无为Though,梧台已经伯德角可知。

濶濑的荇菜浸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捉住了臂环。

和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宽歌喉演唱一曲《采莲》。

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

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

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注解文波:微波。

此句语本《楚辞·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芰(jì)荷:水荷叶。

绿房:指莲蓬。

因莲房呈圆孔状间隔排列如房,故称。

翠盖:形容荷叶圆大如帷盖。

素实:白色的莲籽。

黄螺:莲蓬外形团团例如螺,明朗后由蓝渐徐,故称。

妖童:俊俏少年。

媛女:美女。

心许:曰心中互存有情意。

鹢(yì)首:船头。

鹢是一种大鸟,古代常被画在船头作装饰。

徐:缓缓。

羽杯:一种雀形酒杯,左右形似鸟羽翼。

一说道,挂鸟羽于杯上,促发展人速饮。

櫂(zhào):划船用的工具。

三年级采莲曲全文解释

三年级采莲曲全文解释

三年级采莲曲全文解释示例文章篇一:《采莲曲》是一首很美的诗呢!让我这个小学生来给您解释解释。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罗裙一色裁”,您看呀,荷叶和采莲女的罗裙就好像是用同一种布料裁剪出来的一样。

这是不是特别神奇?就好像荷叶和罗裙变成了好姐妹,紧紧地挨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难道您不觉得这画面特别美吗?“芙蓉向脸两边开”,盛开的荷花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好像荷花都在争着和采莲女比美呢!您想想,采莲女的脸蛋在荷花的映衬下,该是多么的娇艳动人呀!这场景难道不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吗?“乱入池中看不见”,采莲女们进入荷花池中,一下子就看不见身影了。

哎呀,她们就像一群调皮的小鱼,一下子钻进了荷叶的怀抱,藏得严严实实的。

您说她们是不是特别会捉迷藏?“闻歌始觉有人来”,直到听到了歌声,才知道原来有人在那里。

这歌声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发现采莲女的大门。

您难道不觉得这歌声特别动听,特别吸引人吗?整首诗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梦,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荷花,还有可爱的采莲女。

诗人王昌龄可真是厉害,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这么美的画面。

我觉得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也让我们看到了采莲女的快乐和活泼。

这是不是一首很棒的诗呢?示例文章篇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王昌龄的《采莲曲》吗?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解释解释这首诗。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哎呀,你们想想看,那一大片的荷叶就好像是用绿色的布料裁成的一样,和采莲姑娘们绿色的裙子都一个颜色啦!这是不是特别神奇?难道不像大自然这个神奇的裁缝特意做出来的吗?再看看那美丽的荷花,就开在姑娘们脸的两边,好像在和姑娘们比美呢!这画面多美呀,你们能想象出来吗?“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就更有趣啦!姑娘们划着小船进入荷花池里,一下子就看不见她们的身影啦,这就好比一群小兔子钻进了茂密的草丛,一下子就找不到啦!但是,当听到她们欢快的歌声,才突然发觉原来有人在那里呀!这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这首诗呀,把采莲姑娘和美丽的荷花、荷叶都写活啦!王昌龄真厉害,他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这么美的画面。

七夕名人名句摘抄及感悟

七夕名人名句摘抄及感悟

七夕名人名句摘抄及感悟七夕节源自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故事,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浪漫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浪漫的节日里,人们会相互表达爱意、喜爱或感激之情。

为了纪念七夕节,许多名人都留下了属于他们的经典名句,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起来欣赏这些名人名句,同时也思考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感悟。

第一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句诗是在唐代的一个仕宦上对居高楼时所发感慨,描写了居高楼之上,山水美景一览无余,但同时也表达了人永远要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第二句:唐代诗人杜甫的《七夕》:“银汉纷流照离宫,微霜凄凄簟色寒。

万象更新恰疑是,今年何处最相逢。

”这句诗通过描写天上的银河与人们的离别和相思之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于七夕之夜的追忆与思念,也展现了诗人那颗感怀苍生、追求真善美的心灵。

第三句:明代徐渭的《赋得古莲歌》:“莲之秀出淤泥而不染,柳之幽为留客而不去。

”这句诗描述了莲花淡雅高洁、不染涂泥的特质,象征着爱情之美如百花之王,独具芬芳。

同时又提到柳树不离客人,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居之所,表达出对爱情忠诚的情感。

第四句:宋代陈师道的《夏日游湖》:“散步先知依草木,细观后效得山川。

”这句诗中的“先知”与“后效”指的是贯穿诗人探寻自然之美、感悟自然之理的精神,表达了一种先人的聪慧与后人的探究之心,也呼吁人们应该珍惜自然的力量,回归自然。

第五句:唐代高适的《别董大》:“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句诗情追思,描绘了长夜难以入眠的落寞与孤寂,表达了对于亲人、挚友或爱人离别、远行时的不舍与思念。

以上都是优美的诗词、格言、名言等等,给我们带来了感人心酸的感悟,但最重要的是,这些名句都包涵着正能量,教育了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

它们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不断提升自我,拥抱美好明天。

在这个七夕节里,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真爱,或者履行私人职责,同时不要忘记尊敬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华。

此花真合在瑶池——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上)

此花真合在瑶池——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上)

此花真合在瑶池——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上)此花真合在瑶池——咏荷花古诗词赏析(上)川雪盛夏之时,漫步湖边池畔,但见亭亭玉立的荷花,迎风摇摆的荷叶,正露尖尖角的蓓蕾,飘溢出一阵阵清香,散发出一缕缕幽馨。

人们身临其境,看薰风翻背,赏红蕖与绿水交映,顿减几分暑气。

荷花也叫莲花、芙蓉、芙蕖、菡萏等,历来为文人所钟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在蔚为壮观的古代诗词中,咏荷花的诗词不在少数,或赞美其君子风度,或欣赏其品格高雅,或唱和其风韵独胜,或咏颂其优美风姿……下面让我们徜徉在古诗词中,品味荷花意象的艺术魅力。

荷花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能找到关于荷花的记载:“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荷花是种植在湿洼地里的。

《诗经·陈风·泽陂》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起兴,烘托像荷花一样美丽动人的女子。

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旷世佳作《离骚》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碧绿的荷叶制成上衣,用粉红的荷花缝成下裳。

诗人为了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妥协的决心,要穿上用荷叶荷花做成的衣服。

衣服不同于一般的装饰品,它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诗人从百花园中撷取荷花为衣,正是看中了荷花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情操,这一点与诗人自身的气质是相契合的。

莲花还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采莲是江南旧俗,以六朝为胜。

在汉代乐府诗中有《江南》一诗,诗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采莲民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声,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这又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刘禹锡写莲的诗句

刘禹锡写莲的诗句

刘禹锡写莲的诗句导语:刘禹锡写莲的诗句是哪一首呢?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非常值得我们赏析一番。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写莲的诗《和东川王相公新涨驿池八韵全文》,欢迎阅读! 和东川王相公新涨驿池八韵【唐】刘禹锡今日池塘上,初移造物权。

苞蔵成别岛,沿浊致清涟。

变化生言下,蓬瀛落眼前。

泛觞惊翠羽,开幕对红莲。

远写风光入,明含气象全。

渚烟笼驿树,波日漾宾筵。

曲岸留缇骑,中流转彩船。

无因接元礼,共载比神仙。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因王叔文事贬为朗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还,又贬连州刺史。

晚为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禹锡在朗州,曾仿民歌为新词。

有《刘宾客集》。

[1]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说刘禹锡是定州人、中山人以及中山无极人,还得从他七世祖刘亮说起。

周汉时期,定州、无极是冀州的属地,无极同时也是定州的属地。

刘亮曾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后北魏迁都洛阳,刘亮全家也随之迁至洛阳。

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

”此外清《畿辅通志》及《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和《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等也都有刊载。

经过反复查证和咨询有关专家,刘禹锡祖籍确认为无极,是有据可依的。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

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咏芙蓉南朝·梁·沈约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注释】①紫叶:即荷叶。

②拂:轻轻擦过。

朱房:红色的莲房。

③中池:莲荷池中。

④泛:透出。

红光:这里指荷花的红色光彩。

【赏析】南北朝沈约这首咏荷诗(沈约《咏芙蓉诗》)是相当有名的,中国古诗词风花雪月,在花一类里,在荷花一类里,它有相当重的地位,因为这诗作者从颜色上作文章,并且给花拟人化,让诗很生动很有味。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在微风下,荷花紫色的叶子,和朱房(红色未放的花蕾)摇曳多姿,诗人就让静静的画面生动起来。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作者拟人化的让池中的花苞开口说话,池中的绿水正在等待着我大放异彩。

前一句提问式的话,池中的水怎么为一直为绿色啊,下一句回答,因为池中绿水在等待期待我“泛红光”(朱房盛开)。

这首诗咏荷花的美,紧紧围绕荷花的红绿相间进行刻画,很能够表现荷花的特点。

一二句写得很美,初夏的微风轻轻吹来,摇动着成片的荷莲。

株株莲荷,伴随阵阵微风,如个个少女,在池塘的水面上载歌载舞。

夜晚的露水,洒在荷花的花房上、荷叶上,如颗颗珍珠,在清晨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

三四句更进一层,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遐想几天之后,荷叶更绿更大,在池面上密密麻麻地连成一片;荷花更红更艳,在阳光下泛出闪闪的红光;荷池更美更丽,绿叶红花,引来更多游人驻足观赏。

就诗人的思想感情而言,这首诗与上一首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通过对荷莲的歌咏,抒发对自己将来的期盼之情。

两诗都有悠悠不尽的遐想,既予人以明天的希望,也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沈约的这首诗与上一首诗歌一样,都是不假雕饰、略脱铅华之作,文笔生动而朴素,辞畅而韵流。

钟嵘《诗品》评其“长于清怨”,沈德潜《古诗源》认为“隐侯短制,犹存古体”,大约就是指这一类诗篇。

王勃的诗采莲曲及鉴赏

王勃的诗采莲曲及鉴赏

王勃的诗采莲曲及鉴赏王勃的诗采莲曲及鉴赏这首诗袭用乐府旧题,通过对江南水乡采莲姑娘的描写来展现采莲姑娘坚贞秀美的内心世界和对征夫的深挚的思念,同时表现出初唐统治者扩边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王勃的诗采莲曲及鉴赏,我们来看看。

王勃的诗采莲曲原文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裴回江上月。

裴回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王勃的诗采莲曲鉴赏我们从诗中“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故事的结尾。

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

”“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

这个开头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我们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

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

生活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这是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令人感慨。

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

采莲童曲其一

采莲童曲其一

采莲童曲其一原文如下:采莲童曲(其一)南朝民歌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

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

《采莲童曲》是南朝乐府民歌《神弦歌》中的曲歌,属于民间祭神的祭歌,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神弦》曲中所祀的神,现多不可考,采莲童可能是水中的神。

民间的祭祀大多和生产活动有着某种联系,因而祭神歌或者描绘生产活动的情景,或者表现劳动者的欢悦和愿望。

这首《采莲童曲》与其说是祭祀神灵的歌,倒不如说是劳动者采莲时的歌唱。

诗从泛舟写起,描绘了一种活泼可喜、充满了欢歌笑语的采莲场面:一片绿荷如盖的池塘,密挤着的菱叶杂着荷盖,遮住了流水,几叶轻舟拨着脉脉的水流,小船上的少男少女采捞着菱叶,不远处挺立着的荷花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小舟轻轻地荡过去,鲜丽的花儿已摘在采莲人的手里。

忽然,不知从哪条船上传来了有节奏的木桨扣击声,那是邀请同伴们唱歌的信号。

一刹那间歌声便弥漫了莲塘,和着淡淡的香丝,散开去,散开去……这是江南水乡所能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劳动情景。

采莲是江南别具情趣的生产活动,古诗《江南》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从游鱼戏莲的情趣中写采莲的情趣,清新耐味。

采莲成了江南民歌中最富于魅力的题材之一,南朝梁武帝曾经改制《西曲》创作的《江南弄》七曲,就包括《采莲曲》,后来的文人竞相模拟,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得别具一格:“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这首诗描景状物细针密线,表现人物情态惟妙惟肖,笔触委婉细腻。

如果拿这首文人诗与出自民间的《采莲童曲》相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民歌的浑朴天然的美,这种美是天然流露的诗,如同鸟的鸣啭,花的开放,泉水的流淌,无法用任何诗学的理论来规范它,正如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所描述的:“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诗中看不出什么章法技巧,只是浑然一体地散发着清新、活泼、健康的气息。

王昌龄釆莲曲赏析

王昌龄釆莲曲赏析

王昌龄釆莲曲赏析王昌龄釆莲曲赏析王昌龄的《釆莲曲》巧妙地把采莲少女以及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彰显了少女的活泼的性格特征。

采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⑴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⑵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赏析】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

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

王昌龄诗歌: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诗歌: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诗歌: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前记:《采莲曲》是南朝乐府曲名,唐朝诗人多有以此为题的诗歌,其中尤以王昌龄的这首诗歌最为出色,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是南朝乐府曲名,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和采莲女的生活情态。

查阅《全唐诗》得知,以此为题的诗歌十余首,唐朝著名诗人王勃、贺知章、王昌龄、李白、张籍、白居易都写过《采莲曲》。

王昌龄的《采莲曲》原有两首,我个人更喜欢这首诗歌。

此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赏析一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这两句的意思是:采莲女的绿罗裙与荷叶,仿佛一色裁剪,少女的脸庞和盛开的荷花,相互映照。

首句,写采莲女的穿着。

“荷叶”,夏天的荷叶是绿色的。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一色裁”,是说罗裙和荷叶是从同一块布上裁剪的。

这里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采莲女所穿的罗裙比喻成荷叶,生动形象,朴素自然。

次句,写采莲女的相貌。

“芙蓉”,就是荷花,常见的颜色有白色和粉红色。

“脸”,采莲少女脸庞红润艳丽,白里透红。

这里还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少女的脸庞比喻成芙蓉,采莲少女娇艳粉嫩的脸庞掩映在荷花中间,看上去就像荷花朝脸庞开放。

这两句,从穿着和相貌两个方面,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采莲女与荷叶、芙蓉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既形象又真切。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采莲女混入莲花池中,看不见踪影,听到歌声才察觉到有人来。

三句,是从前两句顺承而来,是前两句带给人的感觉。

“乱入”,是混入的意思。

“看不见”,是没了踪影的意思。

采莲女的罗裙和脸庞同荷叶和芙蓉,融为一体,乘船在荷塘中穿行,荷叶密密麻麻,荷花夹杂其中,迎风摇曳,远远望去,眼神自然迷离,不仔细看是看不清楚的,就像消失了一般。

四句,既然从视觉看不见采莲女的踪影,就只有凭借歌声才能知道其所在。

山居秋暝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山居秋暝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山居秋暝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赏析1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对山水描写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

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李白主要的事迹

李白主要的事迹

李白主要的事迹李白主要的事迹导语: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李白主要事迹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诗歌综述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是那袅袅婷婷的南国女子吗?你那婉约的轻柔,你那楚楚可依的魂灵,还在痴迷那令人魂牵梦绕的莲塘吗?读你,让我觉得那扑面而来的夏风习习,让我闻到那阵阵扑鼻而来的是沁人心脾的莲香的韵味,让我不禁有将天地间这割舍不断地莲之魂久久凝视,让我将这人世间那醉人的永恒故事再次沉思,让我将时空岁月里这一抹迷人的夏日玫瑰之色永远遐想&&
风是凄美的天使,荷叶翠绿是美丽的诗魂,满堂的清辉是月夜下的典章,还有那顺风而涟漪的塘水永远令人心悸的兼霞苍苍,有谁问,伊人哪,是否在水一方?抑或是稻香四野的南国《楚辞》里,或是在北国的《诗经》里?想那朱自清也因颇不安静时,心也痴迷荷塘,在月色下独自苦恋呢!莲子一怜子,夏日的天使,人世间的精灵,难怪不让人们时时想起那《韶乐》中的女子?吟诵三闾大夫那篇震撼天地的《离骚》。

上下几千年探寻不止,寻觅不停,这人世间的绿肥红瘦是否也有魂灵,让多少优秀的诗人为之倾倒?为之凄迷,为之痴恋?周先生爱其出淤泥而不染之清高,更欣赏其濯清莲而不妖,相比之下秋菊,牡丹等众人眼中的花卉便形同草芥了。

吟唱莲歌的诗人,是否是天使?抑或是天国里的仙子呢?我总觉得她似乎已超凡脱俗,没有骨头而是一腔柔情,比女儿更温顺,甚至比情水更软呀!宝玉把女儿比作水,是个绝伦的精妙,那么写莲的和赏莲者呢?便一个个都是超凡脱俗尘的仙子啦!啊啊!这人间的烟火简直成了污秽之物?因为这些人已不食了,她们食之莲,饮与荷塘,。

梦与荷塘,歌与青莲,灵魂便在这满是清辉的月夜下飘荡于荷塘水域的梦茵之中了&&
我想永远沉睡在田田荷叶的池塘里;我想永远吮吸着洁白而莹润的藕汁,然后化成一片片华章乘风而去。

我想把所有的梦想都寄托在清辉一塘的月夜里&&.永远做一个为莲而歌吟的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