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及其与经济的关系
国际收支平衡表系统的记录了一国一定时期内与他国或地区的经济交往,国际收支状况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
它由三个大项目组成:一是经常项目;它又包括四个子项目,即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和经常转移。
二是资本和金融项目;资本项目指资本性转移,以及非金融性资产的获得、出让。
三是误差和遗漏项目,此项目是一种人为的设计,其目的是轧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差额,使国际收支平衡表保持形式上的平衡。
2001年以来,我国逐渐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部门发展表现强劲,国际收支连年顺差且不断扩大。
持续较大的顺差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一个突出特点。
从下表给出的2000-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五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的状态。
本文将针对平衡表中各项之间的关系及双顺差的成因、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2000-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0-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的关系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记帐的原理记录的,每一笔贸易的流量对应着一笔资金的流量,记帐的方向正好相反。
如不考虑净误差与遗漏,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差额=0。
所以在以一国的国际收支中,如果经常项目是顺差,则资本与金融项目必然表现为逆差。
一国资本项目出现了顺差表明资本流入的增加,即负债的增加。
即资本与金融项目为经常项目提供融资。
所以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应同时出现数额较大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同时顺差。
但从我国近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与国际储备变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资本金融项目很少为经常项目提供融资,而是成为我国国际储备的主要来源。
其原因如下:
如果直接投资是以实物资源的形式进入我国,则在金融项目中直接投资贷方发生额增加的同时会引起经常项目中贸易收支借方发生额的增加。
即投资的顺差与贸易收支的逆差是相对应的,这表明了我们实际利用了外资,自然形成了国内资源,使得我国的生产能力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上升;如果直接投资以货币形式在国内购买物质资源等进行生产,这表明了名义上利用了外资,实际上只是利用外汇的进入增加了国内的支付能力,并未实际利用国际资源。
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就是金融项目中贷方发生额的增加与该国外汇储备的增加,而不是金融项目中直接投资贷方发生额的增加与经常项目中贸易收支借方发生额的增加。
从而出现金融项目与经常项目的双顺差。
等同是外国资本在利用我国的资源进行牟利,造成的结果是我国资源的加速消耗。
从2000—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出:2001和2002年我国经常项目的顺差分别是174亿美元和354亿美元,金融项目顺差分别为348亿美元和323亿美元。
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一直都保持着“双顺差”但无法体现金融项目为经常项目提供融资的功能。
外汇储备却有较大的增长幅度。
如2002年末外汇储备2864亿美元,比2001年末增加742亿美元。
并且由于受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经常账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自2001年来,每年分别以36.9%、29.5%和49.7%的速度增长。
资本与金融账户没有表现明显的变化趋势,各年间存在较大的波动,但始终保持着较大的顺差余额。
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状况导致我国近年来国际储备急剧增加,仅2004年一年我国储备资产就增加893.44亿美元。
因为金融项目记录的是货币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其流动规模的大小仅仅能反映资产使用权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并不能说明这些资产的实际利用情况。
经常项目特别是贸易收支项目能够反映社会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
因为直接投资的顺差是与贸易收支的逆差相对应的。
二、出现“双顺差”的原因及与经济的关系
1、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着强劲的势头,GDP每年以高于7%的速度增长,同时,国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再加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国际资本流动重新趋于活跃,从而吸引了大批的国际
投资者进入国内进行直接投资。
企业和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为外商投资创造了不少新的市场机会。
与此同时,我国加入WTO后,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要不断开放外商投资领域,推行国民待遇原则,这使得外商投资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不断的得到改善和提升。
2、货物贸易出口的竞争力不断加强
我国货物贸易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竞争态势,所以货物贸易的顺差扩大是推动经常项目顺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
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等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如收音机、家电设备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与世界贸易成员国的贸易更加趋向于自由贸易,欧美国家逐渐取消了对我国进口的配额限制;同时,我国的一些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正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
我国贸易竞争优势的逐步提高,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促进了经常项目顺差。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1)世界经济在2001年经历了年短暂而温和的衰退之后,复苏步伐加快,将为中国扩大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200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出口国,且其出口的70%以上是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
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国际制造业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到2003年10月底,中国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5.7万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915.2亿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3)加入WTO中国外贸经营权加速放开,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投资设产并将中国作为采购中心,刺激出口增长。
(4)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均衡协调发展,为外贸出口创造良好的经济和体制环境。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国际收支顺差近一步扩大的重要基础我国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显著的效果。
3、对贸易顺差的理解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重出口、轻进口”的思想。
认为贸易的顺差要比贸易的逆差好,盲目最求贸易的顺差。
另外,各地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对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重视程度不够。
据美国经济学家维农的研究:一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比例,发展中国家为1:0.13。
按此比例测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有400亿美元以上,而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差甚远。
“走出去”还存在着企业本身及政府在配套法规、支持和保障政策措施等多方面的问题。
三、“双顺差“的利弊分析
从国际收支整体状况看,顺差或逆差都属于国际收支失衡状态,影响着一国的经济运行、资源配置、资金运用以及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
巨额的贸易顺差或逆差都会对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虽然当前的“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经济竞争力提高、对外资吸引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但我们也必须关注其负面效应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如一国的顺差来大量来自于实际资源的输出时,会制约一国长期的可持
续发展;而外国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
同时对国内资金的利用可能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则会对一国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
此外,长期的顺差还可能导致贸易伙伴的经济对抗和经济制裁。
因此,对长期大额顺差的情况,我们高度关注,对于巨额的国际游资应分析其成因、性质、资金来源及用途,评估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对经济造成的冲击,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
2、我国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顺差。
在我国服务贸易整体
国际竞争力较弱。
我国各年服务贸易收支均为逆差,而从具体项目来看,2000—2003年上半年,我国仅在旅游、通讯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项下存在服务贸易顺差,其他项目均为逆差,这表明我国在绝大多数服务贸易项目上不具有比较优势。
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服务贸易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为再加之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履行对世贸组织的承诺、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并且在新的贸易环境下,对境外专业服务和技术引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所以在未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必须加快出口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
3、国际收支顺差还会对一国金融和货币政策带来冲击。
如一国国际收支长期出
现大幅顺差,国家有大量的外汇收入,为了维持汇率稳定,金融当局将投放大量本币在国内市场上,这一举措很可能会引发国内通货彭胀,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和本币币值的稳定。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的出口一直保持强劲的势头,我国的外汇储备就一直保持了快速的增长。
到2005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6591.4 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92.1 亿美元。
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主动性。
如大量的货币供给集中在商品市场,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集中在资本市场,就可能形成泡沫经济,给宏观经济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因此,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措施来抵消外汇储备增长带来的货币扩张。
从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可以看出,今年对冲因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成为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及回购交易对冲因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
今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4223亿元,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3659 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全部公开市场业务净投放基础货币564 亿元。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还不是很成熟,央行借助于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冲销的能力有限。
如果外汇占款持续增长,会加大货币市场操作的难度。
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四、结论
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大目标。
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内外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必须维护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谨慎地对待我出现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并采取积极和可行的政策措施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1、要充分认识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
转变国际收支“顺差”越多越好的思想,将单纯出口创汇目标转变为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总体和最优配置。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内外部均衡的总体目标,制定长期、稳定的外贸战略、及国际收支平衡战略,保持对外贸易总额的平衡和利用外资的合理增长。
实现国际收支总量平衡,避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现象。
2、加强对国际收支结构均衡的动态管理。
保持资本和金融项目适当顺差,经常项目适度或少量逆差,以此保持国际收支结构的均衡,减少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对人民币升值产生的压力。
资本项目方面,在履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承诺的前提下,坚定不移的执行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继续支持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以多种形式来华投资,保持资本项目适度顺差,保持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
在储备资产方面,科学评估储备资产的利率、币种和期限结构,实现储备资产成本和收益的均衡。
同时,积极借鉴国际上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发展经济的诸多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国内稀缺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等产品的进口,完善和优化进口格局,增加国内税收和就业,有限或低偿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发展我国经济,更好地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国民经济内在素质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3、积极惯彻“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资本流动方面,在保持利用外资适度规模的基础上,应鼓励资本流出,建立和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必要时给予其优惠政策和资金信贷支持(出口信贷)适当减少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对一些地方的盲目引资行为要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