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黏性理论
粘性的价格调整定理
粘性的价格调整定理
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多恩布什认为,当市场受到外部冲击时,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调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商品市场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整速度较慢,过程较长,呈粘性状态,称之为粘性价格。
而金融市场的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汇率对冲击的反应较快,几乎是即刻完成的。
汇率对外冲击做出的过度调整,即汇率预期变动偏离了在价格完全弹性情况下调整到位后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这种现象称之为汇率超调。
由此导致购买力平价短期不能成立。
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商品市场的价格调整到位后,汇率则从初始均衡水平变化到新的均衡水平。
由此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
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粘性工资和价格
可整理ppt
12-7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LM曲线
•LM曲线刻画实
际利率与实际产
出关系
向上倾斜:给定
价格水平,货币
市场均衡时利率
和产出组合
货币需求是收入
增函数,利率减
函数(机会成本)
可整理ppt
12-8
增加货币供给使LM曲线向右移动
可整理ppt
12-9
价格水平上涨使LM曲线向左移动
价格水平 上涨,名 义货币需 求增加
可整理ppt
12-10
货币需求右移使LM曲线左移
可整理ppt
12-11
给定P时r和Y的确定
给定P,产品 和货币市场 均衡时,r和 Y的确定
可整理ppt
12-12
总需求曲线
•价格水平上涨使 LM曲线向左移动 •AD曲线向下倾斜
可整理ppt
12-28
• 货币需求不稳定,且难以观察到实际产出 • 利率而非货币供应量
可整理ppt
12-26
粘性价格模型
• 短期内,企业并不改变名义价格,商品市场 不出清
• 因为价格调整成本太高(菜单成本) • 若需求增加,则企业通过提高产出满足该需
求
可整理ppt
12-27
凯恩斯主义粘性价格和工资模型评 论
•古典宏观经济学家: 实际工资和劳动生产率逆周期预测 成本足够大到造成粘性么?为何长 期合同?扩大产出似乎比菜单成本 更高?
可整理ppt
12-13
IS曲线右移使AD曲线右移
• 当期政府购买增 加
• 税收现值下降
• 预期未来收入增 加
• 当期资本存量减 少
粘性价格理论
粘性价格理论粘性价格理论指出,决定某一种商品的价格时,除了影响其成本的因素外,还取决于该商品的供给者能够提供的生产数量。
当生产者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该商品就会升值;反之则会贬值。
即价格由市场上的需求状况决定。
关于粘性价格理论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因素:一、首先是选择行业及行业内各企业的产量或销售额,进而计算出需求量和可能变动的情况。
二、再次是研究原材料的消耗与储存情况。
三、接下来是计算单位产品中各种原材料的消耗量以及它们占产品总量的比重。
四、在制造成本法基础上计算出单位成本。
五、按不同的原材料把产品分为若干等级。
六、在各等级中确定最高级别的产品单价,这个价格称为垄断价格。
七、将垄断价格除以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数量得到单位成本,最后利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律来计算产品的价格。
八、实践表明,只有保持价格的稳定,才能使企业获得较高的收益。
根据这个规律,那些高科技含量、附加价值大的产品(如汽车)应该制定较高的价格,如果制定低廉的价格,企业的赢利空间也会很大,但这种产品的竞争对手必定也多,顾客很难找到,要想脱颖而出,最好能推出新型产品,并提高产品质量。
二、然后是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判断。
三、对于工业品的价格制定,要求对企业的设备投资和管理费用作出预测,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从工艺和材料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此作为企业价格的依据。
四、当前国家的宏观政策,例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对商品的价格有着一定的影响,要针对市场环境作出正确的预测。
五、社会资源的分配情况。
(3)实施效果评估:确定需求的效果。
(4)实施效果分析:实现预期目标后的情况。
粘性价格理论,一般被认为是中央银行对经济采取适当的宏观调控措施的依据,也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依据之一。
由于各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往往受到物价水平的严重制约,而各国经济活动对物价的影响又有较大差异,因此有人主张,粘性价格理论有时也可作为决定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依据。
粘性价格理论_构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一 格粘性可以区分为名义刚性与真实刚性 。为理
解其含义 ,我们先来看新古典的货币数量论 ——— 费雪方程 :Mv = Py ,其中 M 为货币数量 ,v 为货币流通速 度 ,P 为一般价格水平 ,y 为实际产出 。这一理论断言 ,由 于 v 取决于习俗 、制度 ,故可视为常数 ,名义收入 Py 则决 定于货币数量 M 的变动 。从经济长期均衡来看 ,实际产 出 y 也不变 (即为充分就业产出) ,因而价格与货币量成比
关键词 价格理论 微观基础 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瓦尔拉斯竞争均衡模型假定价格充 分灵活 ,市场自动出清 ,理性人能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 下实现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 。据此 ,经典价格理论也就致 力于解释价格背后的决定性因素 ,包括需求与消费者偏 好 、供给与生产者成本 ,这以古典理论微观宏观不分为前 提 ,但现实经济生活中常常出现的是价格粘性的情况 。凯 恩斯革命使宏观经济学独立出来 ,其立论基础恰是价格刚 性的存在使市场无法自动出清 ,进而影响到经济长期均衡 的实现 ,但凯恩斯并没有为价格刚性提供完善的解释 。新 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一系列解释工资和粘性价格的理论 ,试 图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建立起相应的微观基础 。
名义粘性理论中先产生的是名义工资刚性假定 ,指名 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而变化 。早期凯恩斯主义的主要 精力集中于劳动市场与名义工资刚性 ,凯恩斯 45°线模型 与 IS - L M 模型武断地假定名义工资是固定的 ,用需求不 足与名义工资刚性解释失业的存在与持续 ,但并未说明刚 性的成因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 ,价格水平之所以不 能降低 ,是由于货币工资不能调整 ,名义工资刚性则被用 来加固其理论结构 。解释名义工资刚性的理论主要有 : (1) 相对工资理论 。工人反对货币工资下降而不反对物价 水平的轻微上升 。古典经济学认为这是非理性的货币幻 觉行为 ,凯恩斯认为工人反对降低货币工资并不意味着他 们总是反对降低实际工资 ,工人不仅关心其绝对工资水 平 ,而且关心与其他行业工人相比的相对工资水平 。由于 存在工人对减少名义工资的阻力 ,这导致工资存在向下刚 性 。(2) 交易成本 。这是用改变工资的代价昂贵来解释货 币工资刚性 。劳资双方均害怕当前条件下决定的工资水 平今后难以改变 ,如果现在付一定代价改变 ,将来再修改 时代价会更高 ,所以能维持现状可能是最佳策略 。(3) 长 期合同与交错调整工资 。Fischer ①和 Taylor ②假定 : 过 于频繁地调整工资和价格是有缺点的 。Fischer 模型中 , 价格 (工资) 是前定的但并非固定不变 ,即当一期合同设定 几期价格时可对每一期设定不同价格 ; Taylor 模型中价 格则是固定的 ,即一个合同必须对其有效期内每一期设定 相同价格 。这样 ,长期合同的存在可能产生充分的名义工 资刚性 。显然 ,长期合同有助于稳定总工资从而产生工资 刚性 。研究表明 ,这对厂商和工人有如下好处 :第一 ,节约 工资谈判的交易成本 ;第二 ,避免谈判破裂时工人罢工等 活动导致的代价 ;第三 ,调整工资可能产生劳动力流失 ③。
凯恩斯主义价格刚性理论向价格粘性理论演进的路径分析
与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理论相比,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则更加注重市场 机制和货币政策的效应。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价格具有弹性,可以迅速调整以 适应总需求的变动。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 膨胀率。然而,新古典经济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在现 实中价格调整缓慢,以及为什么货币政策在某些情况下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结论
本次演示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演进脉络进行了探析,从理论源头、理论 体系到现实应用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 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无法解释经 济周期的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等。在现实应用中,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在 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失业和萧条问题,但也带来了经济滞胀等新问题。这表明宏 观经济理论的演进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应对措施
针对近年来的经济危机,本次演示提出以下政策措施:
1、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应通过增加支出、减少税收和财政赤字等手段来刺激 经济增长。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资 来提高经济体的长期竞争力。
2、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息、购买国债等方式来增加货币供应 量。然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要注意防止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风险。此外, 还需加强国际政策协调,避述,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信息理论对于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局 限性。然而,它仍然为理解经济周期和失灵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为了进一步完 善经济学理论,需要综合各家学说的优点,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 象。经济学家也需要对微观经济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宏观经济现象 提供更加有力的解释。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体系包括其理论模型、假设条件、优点、不足等方面。 其核心模型是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该模型基于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边际 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陷阱。这些规律共同作用导致有 效需求不足,进而产生经济衰退和失业。针对这一问题,凯恩斯主义提出通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总需求和增加就业。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而不是一句话的简介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是一种宏观经济理论,它建立在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货币利率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其它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
该模型首次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艾弗里·埃文斯于1960年提出,他认为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模型的基础是假设存在着一种“粘性”的货币价格,即消费者和企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对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期望不变。
当货币利率变动时,购买者在一定范围内会适应新的利率,并可能引起以下分析:(1)如果购买者期望利率升高,那么购买者将减少消费,使物价下降;(2)此外,如果购买者期望利率下降,那么购买者将增加消费,使物价上涨。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的实例分析强调信贷市场的活动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
它从信贷市场的角度探讨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帮助政府做出正确的经济政策决策,使经济得到稳定和可持续。
该模型揭示了货币利率变动对经济体活动的重要影响,且对预测和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价格粘性是指当商品价格改变时,消费者和制造商反应的程度。
在经济学中,价格粘性表示市场上商品价格以及消费需求的反应程度,常被用来揭示价格对消费者需求和供给的影响。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是一种经济学模型,它揭示了价格变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这一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将价格粘性的概念应用到货币环境中。
它的宗旨是揭示货币价格粘性对可能产生的经济效果。
该模型假设,在一个经济体中,货币体系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活动,涉及当前和未来的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将受到价格信号所表示的影响。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的研究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来理解:一是从货币价格粘性的定义角度出发,详细解释价格粘性的定义:二是从货币价格变动的动力角度出发,详细解释货币价格粘性的原因和影响结果。
首先,价格粘性定义为消费者和制造商在收到价格信号和执行价格变动时并没有立刻反应,相反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慢慢反应。
因此,价格粘性能够捕捉价格在经济环境中改变时,消费者和制造商反应延迟的现象。
在一个经济体中,消费者和制造商在采取价格变动行动前,需要通过时间慢慢调整,这种价格反应慢的现象就是价格粘性的主要特征。
其次,货币价格粘性的原因和影响结果有几个因素。
首先,账户积累。
由于消费者和制造商具有一定的账户积累,他们可能会缓慢的进行市场交易,这种情况就导致价格粘性的出现。
其次,定价信息的缺乏。
由于定价信息的缺乏,消费者和制造商判断价格变动的把握度较低,也会出现价格粘性的现象。
此外,财务成本也是影响价格粘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着财务成本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价格粘性的出现。
最后,受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影响,货币价格改变会对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它会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从而影响经济运行。
其次,货币价格粘性会影响供给结构,价格变动可以影响供求双方的行为,进而影响经济供给结构。
此外,货币价格变动可能导致通货紧缩或膨胀,从而影响经济稳定。
金融市场的价格粘性与市场效率
金融市场的价格粘性与市场效率金融市场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股票、债券、货币等金融工具的交易与定价,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金融市场的价格粘性与市场效率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金融市场中价格的粘性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探讨金融市场的价格粘性。
价格粘性是指价格在短期内相对于基本面因素变化的调整速度。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价格粘性被认为是一种摩擦,导致市场无法迅速反映信息从而影响市场效率。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价格粘性并非一味地阻碍市场有效运行,反而对市场效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价格粘性首先体现在市场参与者对于信息的反应速度上。
在现实金融市场中,参与者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价格的调整存在延迟。
而这种粘性的存在使得市场参与者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评估市场信息,从而减少可能的错误决策。
例如,如果价格过于敏感,可能会导致市场波动剧烈,而市场参与者可能会过度反应,进而引发市场的不稳定。
因此,适度的价格粘性可以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为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制定投资策略。
其次,价格粘性还体现在市场中交易的频率和成本上。
传统观点认为,价格粘性使得交易成本上升,从而阻碍市场的流动性。
然而,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往往存在着大量的高频交易行为,这些交易对于市场的流动性有着积极的贡献。
研究表明,高频交易者通过频繁地买卖股票,促进了市场的价格发现和价量匹配,提高了市场效率。
因此,适度的价格粘性可以平衡市场的交易成本与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市场的高效运转。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市场效率与价格粘性之间的关系。
市场效率是指市场能够准确地反映所有相关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基础,使得资产的价格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其价值。
市场效率被认为是金融市场的核心特征之一。
然而,价格粘性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关系。
一方面,价格粘性使得市场参与者不能及时反映信息,从而导致市场错误的定价。
价格粘性名词解释
价格粘性名词解释价格粘性名词解释:价格粘性是指市场经济下,商品的价格不容易发生变动的一种现象。
分类:价格粘性(sticky price)又有名义价格粘性和实际价格粘性之分。
1、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2、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什么是价格粘性?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2、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
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3、原因:(1)、存在菜单成本,调整价格有风险。
菜单成本指厂商每次调整价格要花费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重新编印价目表和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等所费成本,因为各类产品价格的变动如同餐馆改变菜单价目表,所以称为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即造成经济周期和价格粘性。
当需求下降时,为了避免衰退,厂商必须生产同以前相等的产量,这就要降低边际成本,降低价格。
而厂商是否降低价格,取决于菜单成本和利润的关系。
如果厂商获得的利润大于菜单成本,厂商就会降低价格,否则就不会调整价格。
因此,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不愿意经常地改变价格。
这样就阻碍价格的下降,价格出现粘性。
在厂商不降低价格的情况下,产量就会下降,所有厂商减少产量的结果导致总产出下降。
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厂商只是周期性地调整价格,总产出变化呈现周期性。
(2)、从厂商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随着经济中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厂商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也变的错综复杂,直接或间接影响单个厂商生产的厂商很多,成百上千的厂商直接或间接地为某个厂商提供生产要素。
单个厂商往往仅知道直接提供生产要素的厂商的价格决策,难以获悉那些间接提供生产要素的厂商的价格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要想预测需求变化对各类直接或间接成本的影响时,就要计算数以千计的需求价格弹性,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厂商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依据直接供给要素厂商所提供的信息调整价格。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述评
凯恩斯学派的刖性”理论,并从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的角度对这种粘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进一步用价格粘性理论和工资粘性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波动和非白愿失业现象,从而弥补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促进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复苏。
关键词:新xx;价格粘性;工资粘性新凯恩斯主义(N ew Keynesianism指美国在80年代以来最新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是与原凯恩斯主义(O riginal Keynesianism方目对而言的。
它以新古典经济学的风格出现,但又具有凯恩斯主义的结论,因而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格雷戈里曼丘、戴维罗米尔、约瑟夫斯特格利茨、奥利维尔布兰查德等人,其中曼丘和罗米尔主编并于1991年出版的两卷本论文集〈〈新凯恩斯经济学》汇集了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思想。
一、新xx的由来和发展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原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原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市场不能完全出清,失业和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常态,因此,必须由政府干预经济。
但是,六十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的滞胀(stag-flat ion),严重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
而一些主张经济白由主义的学派,如货币主义学派(Moneytary Schoo l)、供给学派(Supp ly- Side Economics)理性预期学派(Schoo l ofRat ional Expectat ion睇风行一时。
新凯恩斯主义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学派林立,经济学家们寻求共识却又无法达到共识的时代。
它坚持了原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的基本信条,但又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在分析方法和理论观点上,新凯恩斯主义引入了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假设,试图以此来完善原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和价格粘性(st icky网论新凯恩斯主义理论观点纷繁复杂,但最重要的是其中的粘性”(st icky)论。
粘性价格模型
粘性价格模型
粘性价格模型,又称“消费者忠诚度模型”,是一种基于经济学原理的概念,它通过改变消费者对一品牌产品的忠诚度,促进消费者选择购买这种品牌的产品,从而提高其销售量和收入的一种价格调整机制。
粘性价格模型相信市场经济方式,主要考虑到消费者理性选择原则和经济洞察力。
粘性价格模型强调双方取得交易彼此皆有利,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支付适当的价格购买品牌产品,同时企业方面也可以获得有利可图的收入。
粘性价格模型是以消费者忠诚度和其他外部影响因素做基础的。
需要被评估的主要是价格和竞争等机制,同时消费者的忠诚度也需要被认真考虑。
消费者忠诚度的增加可以促成企业以短期利益最大化原则提高收入,而对长期而言,会增加市场份额,从而增加企业的获利能力。
粘性价格模型也可以结合竞争价Liang施行,其主要思想是利用竞争情况来考虑消费者不同忠诚度水平下的不同情况,通过一定的优惠来增加消费者忠诚度,以达到提高产品销量和收入目的。
粘性价格模型是一种有效的价格调整机制,它通过考虑市场经济的客观情况以及消费者的主观倾向并实现相应价格调整,以达到提高企业收入目的。
综上所述,粘性价格模型确实是一种有效的价格设置机制,企业应该好好利用,以便提高收入和经营效益。
20110504-价格粘性和价格刚性
价格粘性和价格刚性1、价格粘性1.1价格粘性的定义粘性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不容易发生变动,而弹性就是指价格非常灵活。
一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着供求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动,具有相当的弹性,从而可以促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有官定,不随市场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具有粘性。
这只是简单意义上的阐述。
更深入一点地说,这是模型建立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条件。
凯恩斯就认为在为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价格具有粘性,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就是弹性的。
1.2价格粘性的特点(1)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工资粘性指工资不能迅速调整。
(2)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地变化。
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粘性。
(3)名义工资粘性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
实际工资粘性指各种工资之间的相对工资比有粘性。
1.3价格粘性的现实合理性1)、价格粘性符合拇指法则拇指法则(rile of thumb)是一种在判断或决策时走捷径的经验法则,指人们在做出判断或决策时忽略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
由于被忽略的是非主要因素,依据拇指法则做出的决策仍然是近似理性的,也就是说,拇指法则仅导致了对于完全理性的微小偏离。
阿克洛夫与耶伦在1985年构造了一个粘性价格行为模型,通过模拟表明粘性价格行为仅导致单个决策者轻微的损失,从而证明粘性价格符合近似理性的拇指法则。
2)、用损失规避解释价格粘性行为经济学中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表明:人们强烈厌恶相对损失,一定金额的收益所引起的效用增加低于相同数量的损失所引起的效用减少。
阿克洛夫用这一损失规避(lossaverse)规律来解释工资的向下粘性:工人反感相对损失而强烈抵制工资的减少,从而可以间接地解释向下的价格粘性(垄断竞争环境下名义工资的粘性导致名义价格的粘性)。
价格粘性
三效应模型:对实际粘性价格论的补充王金龙(南昌大学 5602208028)摘要实际价格刚性理论是对名义价格粘性的重要补充和发展,但也只是部分地解释了价格粘性现象。
而且在实际价格粘性理论中,忽略了对一些常见经济现象的提炼与阐释,而且该理论认为相对价格为一常数,隐含了各产业的价格的需求弹性都大体近似。
与事实存在一定的背离,事实上,当需求改变时,虽然总体上相对价格呈现刚性,但是无论是同类商品还是不同类商品在一定范围内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价格变动。
因此实际价格粘性论在解释经济现实时显得比较脆弱。
因此希望我以下将要阐述的理论模型—三效应模型能够在弥补实际粘性价格论对经济现实解释的不足上起到一些作用。
关键词名义价格粘性;实际价格刚性;压力效应;整数倾向效应;消费频率效应引言大部分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大体上是由绝对量向相对量发展的过程,粘性价格理论也不例外,由先前的名义价格粘性到如今的实际价格粘性,显然经历了由绝对量到相对量的过渡,这也显然是一种历史性的群体认知趋势。
不过由于相对量的复杂性往往导致相对量理论的不完善性,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在宏观经济学中,无论是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还是新凯恩斯主义都假定,在外来冲击下价格的调整是缓慢的。
新凯恩斯主义者试图为名义价格粘性寻找微观经济基础,从而导致了名义价格粘性模型以及实际粘性价格论的诞生,但是新凯恩斯主义以菜单成本理论为主导来解释名义价格粘性显然过于片面,且实证表明菜单成本理论等名义价格粘性模型只能在非常不合理的参数下成立。
但是随后的新凯恩斯主义者鲍尔和罗默提出的实际价格粘性理论,以及后来的理论发展仍然不够完善。
为粘性价格寻求微观基础解释是天才的创举,但是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的联系是脆弱的,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这就决定了以微观基础解释价格粘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如果仍是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套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单个消费者以及单个生产者行为的研究上,理论与现实经济事件的偏离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经济学对经济周期中的通胀的解释
经济学对经济周期中的通胀的解释通胀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在经济周期中,通胀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
经济学家通过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经济周期中的通胀现象,本文将就这些理论进行探讨。
一、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理论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解释通胀的经济学观点之一。
根据这一理论,通胀是由货币供应量过度扩张引起的。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手中的货币增多,导致需求增加,从而推动物价上涨。
此外,货币供给过度扩张还会引发过度投资和资产泡沫,加剧通胀的压力。
货币供给理论的一个重要变种是现代货币理论,强调货币政策对通胀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给,进而影响物价水平。
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增加,可能引发通胀。
二、需求拉动理论需求拉动理论认为,通胀是由总需求的增加引起的。
当经济发展时,人们的收入增加,带动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进而推动了物价上涨。
这一理论认为,通胀是经济增长的自然结果,是经济活动的正常现象。
需求拉动理论进一步分为两个亚洲下个的理论,即供给推动理论和成本推动理论。
供给推动理论认为,供给的不足导致通胀,商品供给不足时,供需失衡,价格上涨。
成本推动理论认为,通胀是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的,当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时,生产成本增加,进而推动物价上涨。
三、结构性因素理论结构性因素理论认为,通胀是由经济结构性变化引起的。
经济结构性变化包括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状况、行业调整等因素。
这些变化会引发生产成本的变化,导致通胀的发生。
结构性因素理论进一步分为两个亚洲下个的理论,即价格粘性理论和工资-价格螺旋理论。
价格粘性理论认为,商品价格调整缓慢,导致经济结构性变化时,通胀会发生。
工资-价格螺旋理论则认为,工资上涨导致了成本上升,进而推动了物价的上涨,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经济学对经济周期中的通胀的解释主要包括货币供给理论、需求拉动理论和结构性因素理论。
价格粘性
价格粘性定义名义工资粘性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
实际工资粘性指各种工资之间的相对工资比有粘性。
粘性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不容易发生变动,而弹性就是指价格非常灵活。
一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着供求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动,具有相当的弹性,从而可以促进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有官定,不随市场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因此具有粘性。
这只是简单意义上的阐述。
更深入一点地说,这是模型建立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条件。
凯恩斯就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价格具有粘性,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价格就是弹性的。
经验法则1、价格粘性符合拇指法则经验法则(rule of thumb)是一种在判断或决策时走捷径的经验法则,指人们在做出判断或决策时忽略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因素。
由于被忽略的是非主要因素,依据拇指法则做出的决策仍然是近似理性的,也就是说,经验法则仅导致了对于完全理性的微小偏离。
阿克洛夫与耶伦在1985年构造了一个粘性价格行为模型,通过模拟表明粘性价格行为仅导致单个决策者轻微的损失,从而证明粘性价格符合近似理性的经验法则。
2、用损失规避解释价格粘性行为经济学中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表明:人们强烈厌恶相对损失,一定金额的收益所引起的效用增加低于相同数量的损失所引起的效用减少。
阿克洛夫用这一损失规避(lossaverse)规律来解释工资的向下粘性:工人反感相对损失而强烈抵制工资的减少,从而可以间接地解释向下的价格粘性(垄断竞争环境下名义工资的粘性导致名义价格的粘性)。
这实际上是对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相同观点的现代诠释:行为经济学对凯恩斯的粘性工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进一步地,夏佛等人十年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者调查了美国、加拿大、瑞典的历史数据、并对不同行业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结果表明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工资/价格的粘性行为。
价格粘性与货币政策效果
价格粘性与货币政策效果引言:价格粘性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商品价格不会立即调整以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经济运行中,价格粘性存在的程度与货币政策效果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价格粘性的原因、调整机制以及与货币政策效果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价格粘性的原因1.1 信息不对称需求和供应的价格弹性差异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买卖双方对市场行情的了解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价格在短期内难以调整。
1.2 市场壁垒市场壁垒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制约、技术条件的限制、进入门槛的高低等因素,使得企业在价格调整方面存在困难。
1.3 受约束的供需关系价格粘性还与供求关系受约束有关。
例如,市场垄断、需求不确定性以及外部冲击等因素会导致供需关系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价格调整受到影响。
二、价格粘性的调整机制2.1 调整速度的差异价格粘性体现在价格调整速度上的差异,有快速调整和缓慢调整两种方式。
快速调整是指价格能够迅速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缓慢调整则是指价格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作出相应的调整。
2.2 在短期与长期中的差异价格粘性在短期和长期有不同的表现。
在短期内,市场价格受到刚性供需关系的制约,因此价格调整的幅度有限;而在长期内,市场供需关系的弹性得以发挥,价格也能够相应地进行调整。
三、价格粘性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3.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从而实现调控经济的目的。
然而,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会受到限制。
3.2 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差异货币政策常常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经济运行,但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可能存在差异。
短期利率的调整可能会较为迅速地传导到市场上,而长期利率则可能受到市场预期和价格调整的影响。
3.3 通胀预期的形成货币政策对于通胀预期的形成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市场参与者往往更加关注短期内的价格变动,而对长期走势的预测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影响通胀预期的形成。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是一种金融理论,它将货币政策与经济指数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联系起来。
基本上,它主张当政府调整货币政策时,物价水平、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当政府采取某种货币政策时,对经济和物价水平产生影响,结果可能是某种“粘性”,从而延长政策影响的持续时间。
由于采用货币政策的政府拥有巨大的政策空间,政策制定者可以采用更加精心设计的货币政策,以期望达到更具稳定性的经济表现,这就是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所体现的思考路径,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告诉我们,经济中物价水平的稳定性,以及货币政策对这一稳定性的影响,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的最基本要素是落实金融政策的机构结构。
通常来讲,政府将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像中央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也是如此。
在某些国家,政府还可以直接操纵货币市场,而不需要借助中央银行,因此政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操纵货币市场,包括调整央行利率、实施管制货币政策、灵活调整贷款利率及控制基础货币供给等,这些措施旨在改变经济金融发展状况,以及物价水平、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等。
有研究表明,当政府采取货币政策改变时,物价水平、收入水平会受到短时影响,但利率水平却会有更长时间的影响。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的重要特点是它考虑到政策影响的持续时间。
既然现实中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关系通常带有粘性,那么就必须将这种粘性作为模型的一个重要参数,以表征政策影响的持续时间,以及政策改变对物价水平、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等的影响程度。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的优点在于使政策制定者更好地控制经济状况,而且它也更加灵活。
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策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经济下行风险,而且可以在经济运行中稳定物价水平。
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够准确分析问题,寻找有效策略,并且能够对货币市场拥有足够的政策空间,那么就可以有效解决经济衰退的问题,减少经济波动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决策。
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
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总供给减少。
同样,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作出市场供小于求的乐观判断,从而就增加生产,引起总供给增加。
当物价水平变动时,企业产生的这些错觉会使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
这些错觉是因为企业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能总拥有充分的信息,判断发生失误,在长期中,他们当然会纠正这些失误,但在短期中这些失误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