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兽医传染病总论讲义
兽医传染病学课件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 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 传染病、寄生虫病等。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患 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等。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包括空气传播、水传 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
易感人群
进行诊断。
预防和治疗
疫苗接种是预防犬瘟热 的有效Hale Waihona Puke 法,治疗包括 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病原学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属于细 小病毒科,是一种高度传染性
的病毒。
症状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的症状包括 发热、厌食、呕吐、腹泻、贫 血以及白细胞减少等。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 病毒分离等方法进行诊断。
新发和再发动物传染病的不断出现,要求我们不断更新 和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
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可能对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和传 播产生影响,加大防控难度。
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动物传染病的挑战,保 障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临床兽医学为兽医传染病学提供临床实践 的基础和经验,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 实际生产中。
03
常见动物传染病
犬瘟热
病原学
犬瘟热病毒属于副粘病 毒科,是一种高度传染
性的病毒。
症状
犬瘟热的症状包括发热 、咳嗽、流鼻涕、眼结 膜炎、呕吐、腹泻以及
神经症状等。
诊断
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 检查和病毒分离等方法
研究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 法、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 等。
2020年全国执业兽医传染病总论大纲详解
一、总论1.动物传染病与感染(1)传染病的特征特征是:①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②具有传染性、流传性、有明显的季节和周期性③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④被感染的动物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换该种病(2)感染的类型1按感染动物的临床表现:显性感染和隐形感染2按感染的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3按病情缓急程度的差异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4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5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次序及相互关系分为: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和协同感染2.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1)传染源、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基本环节传染源概念:是指机体内有某种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具体地说就是传染源是传染病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和被感染的其他动物。
传播途径:按病原体更换宿主的方法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病原体在动物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横向平行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病原体从亲代到其子代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途径:1经空气传播 2经饲料和饮水传播 3经土壤传播 4经活媒介传播2垂直传播:1经胎盘传播 2经卵传播 3分娩过程的传播(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要素要素:1传染源2传播途径 3易感动物(3)传染病流行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传染病流行过程表现形式:1散发性 2地方流行性 3流行性、也称爆发 4大流行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一定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周期性:某些传染病流行过后,经过一定间隔时期再次出现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动物传染病的周期性。
3.动物流行病学调查(1)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的概念发病率:表示一段时期内某种动物群中某病新病例的出现频率(不同教材不同解释见红字)某病发病率= 一定时期内某种动物群中该病的新病例数同期内该群体动物平均数X 100%发病率:表示一段时期内发病动物群占总体动物数的百分比某病发病率= 一定时期内某种动物发病总数同期内该群体动物总数X 100%死亡率:动物群体在一定时间内死亡动物总数与该群体同期动物平均数之比率死亡率 = 一定时期内某种动物群中该病的死亡总数同期内该群体动物平均数X 100%病死率:是指某一定时期内某种疫病的患病动物发生死亡的比率。
《兽医传染病学》(汇总版)
兽医传染病学引言概述: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性疾病的一门学科,涉及动物健康、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通过对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有效地防控和治疗动物传染病,并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正文内容:一、病原体的种类和特征1.细菌病原体1.1线形菌属1.2嗜酸菌属1.3弧菌属1.4菌样体1.5隐球菌属2.病毒病原体2.1RNA病毒2.2DNA病毒2.3反转录病毒2.4空壳病毒2.5复制酶3.真菌病原体3.1霉菌属3.2酵母菌属3.3放线菌属3.4真菌代表种3.5真菌的生物学特性4.寄生虫病原体4.1约线虫属4.2蛔虫属4.3蚂蚁虫属4.4疟原虫属4.5并殖吸虫属5.衣原体和支原体病原体5.1衣原体5.2支原体5.3衣原体感染与支原体感染二、传播途径1.直接传播1.1联系性传播1.2父子传播1.3同种群传播1.4接触性传播1.5分泌物传播2.空气传播2.1飞沫传播2.2细菌病原体空气传播2.3病毒病原体空气传播2.4真菌病原体空气传播2.5寄生虫病原体空气传播3.食物传播3.1水源传播3.2食物原料传播3.3食品加工传播3.4食品贮存传播3.5食品接触传播4.媒介传播4.1蚊虫媒介传播4.2蜱虫媒介传播4.3蝇虫媒介传播4.4蚤虱媒介传播4.5虱螨媒介传播5.环境传播5.1土壤传播5.2水源传播5.3大气传播5.4农产品传播5.5动物籍介传播三、预防和控制措施1.疫苗防控1.1疫苗的分类和原理1.2疫苗的研发和生产1.3疫苗的接种和免疫程序1.4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估1.5疫苗的应用策略和普及推广2.药物治疗2.1抗生素治疗2.2抗病毒药物治疗2.3抗真菌药物治疗2.4抗寄生虫药物治疗2.5免疫调节剂治疗3.环境卫生控制3.1动物场所的清洁和消毒3.2饮用水和饮水设备的卫生控制3.3保持动物饲养环境的整洁和卫生3.4土壤和水源的治理和保护3.5动物隔离和交通管制措施4.动物检疫和监测4.1动物进口检疫程序4.2动物出口检疫程序4.3动物集市和交易场所的监测和控制4.4野生动物的检疫和监测4.5全面性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5.公众教育与宣传5.1传染病知识的普及5.2养殖和屠宰工艺的宣传5.3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的教育5.4疫情应对和紧急措施的宣传5.5合理使用药物和兽药的普及总结:兽医传染病学是一门涵盖广泛且重要的学科,深入研究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兽医传染病学
2011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兽医硕士《兽医传染病学》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控制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是兽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方法,对动物养殖业健康发展、保障动物产品质量、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兽医传染病学的内容主要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I.考察目标一、兽医传染病学总论:通过学习掌握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的一般性措施,理解传染病从个体发生发展到群体发生发展(流行)的一般规律,以及传染病预防、控制、净化和根除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能够以这些理论方法为指导,制定特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消灭的对策或措施。
二、兽医传染病学各论:了解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制措施。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重大动物疫病、外来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和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兽医传染病学总论40%;兽医传染病学各论60%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理解 10-20个小题,共计20分填空题 20-40个空,共计20分简答题 5-6个小题,共计30分分析论述题 2-3小题,共计30分III.考查范围兽医传染病学第一编动物传染病总论感染的概念和类型;传染病概念及其特征;构成传染病的必要条件传染病病程;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宿主易感性;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群体度量基本指标;传染病三间分布疾病预防、控制、净化和消灭的定义;传染病一般性预防措施和发病时应急处理措施传染病诊断常用术语;传染病临床诊断以及实验室诊断常用技术和结果分析患病动物隔离、疫区封锁和疾病净化动物检疫及其类型疫苗类型和选用;免疫程序及其影响因素;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传染病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评价。
兽医传染病学课件
通过培养、分离和鉴定病原 体,确定传染病的病因。常 用的方法有细菌培养、病毒
分离、真菌鉴定等。
免疫学检测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检 测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或抗体 。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
技术等。
分子生物学检测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 、基因测序等,检测病原体 特定基因片段,具有高度的 敏感性和特异性。
诊断与治疗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如病毒分 离、血清学检测等。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效药 物,主要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同时加强护 理和营养支持。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 病原学: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DNA 病毒。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可在室温下存活数月。
兽医领域重要性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许多人类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兽医在 防控动物传染病的同时,也间接保护了 人类健康。
动物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会对畜牧业造成巨 大经济损失,兽医通过诊断和治疗,减少疾 病传播和死亡率,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
动物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是公共卫 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兽医通过 参与疫情监测和报告,为政府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
症、禽流感等。
03
其他微生物
包括真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也可引起动物传染病,如组
织胞浆菌病、Q热、支原体肺炎等。
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
感染途径
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生殖道等途径。不同病原体有不同的感染途径,如流感病毒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而沙门氏菌则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传播方式
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空气飞沫传播、虫媒传播等。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动物与患 病动物或污染物品直接接触而感染;间接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污染的环境或物品传播;空气飞沫 传播是指病原体在空气中以飞沫形式传播;虫媒传播是指通过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
兽医传染病学:家畜传染病学总论
兽医传染病学:家畜传染病学总论一、引言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预防和控制的科学。
在家畜养殖业中,传染病对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以及产品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了解家畜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流行特点、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家畜养殖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家畜传染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1.病因家畜传染病的病因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
这些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后,破坏动物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传播途径家畜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传播、垂直传播等。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患病动物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如交配、哺乳等;间接接触传播是指健康动物接触患病动物排泄物、分泌物、尸体等污染物;空气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食物传播是指动物摄入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食物或饮水;垂直传播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母体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三、家畜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季节性家畜传染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冬季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夏季易发生肠道传染病等。
2.周期性家畜传染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猪瘟、口蹄疫等疾病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大流行。
3.地域性家畜传染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如某些传染病在特定地区高发。
4.群发性家畜传染病的流行往往呈现群发性,如一个养殖场内的动物短时间内大量发病。
四、家畜传染病的诊断方法1.临床诊断通过观察患病动物的症状、体征,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包括病原体分离、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以及对动物体内抗体的检测,可以确诊家畜传染病。
五、家畜传染病的防治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家畜传染病的基础。
养殖户应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合理饲养,增强动物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兽医学概论-动物传染病
寄生虫
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内或体外, 对宿主造成危害。寄生虫种类极 多,对世界范围内的人畜都有极 大威胁。
病原体传播途径
1
间接传播
2
由各种昆虫、螨、跳蚤、蚊子、苍蝇、蚤
等媒介带菌、传播给人和家畜。
3
直接传播
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直接相互接触,交流体 液,如血液、唾液、尿液、排泄物等。
环境传播
通过食品、饮用水、空气等方式传播。病 原体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形成保护性策略, 绕过一些机会性防护手段。
动物免疫系统
先天性免疫力
动物先天性免疫力是指机体 对于抗原等外源性物质产生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
获得性免疫力
动物获得性免疫力是指在动 物机体内由自身产生的具有 特异性的免疫反应,防御外 来信息的入侵,是通过活体 接种或者疫苗接种获得的。
免疫力下降会影响 生产
当动物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时, 会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易发生多种疾病,亦会影响 到生产效益,严重威胁养殖 业的发展。
疫苗接种
定期对动物进行种苗接种,增 强动物自身的免疫能力,减少 疫情发生率和死亡率。
传染病的经济影响
农业生产
疫情发生后,动物养殖业生产受 到严重影响,增加了生产成本, 降低了生产效率。
工业发展
疫情对于工业生产也会带来负面 影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许多 工厂不得不停产,导致工业发展 停滞。
旅游业
受到疫情影响,旅游业遭受了严 重损失。人们被迫取消旅行计划, 旅游市场面临严重的萎缩。
结语
人畜共存
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动物共存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的动物养殖 管理制度。
加强控制
加强生产工艺优化、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对于防治动物传染病 和保障兽医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动物传染病 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 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动物传染病的特点
01
传播速度快
动物传染病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影响大量动物。
02
防控难度大
部分动物传染病难以诊断和治疗,防控难度较大。
03
经济影响大
动物传染病可导致动物死亡、生产性能下降,给养殖业 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详细描述
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密切接触,使得 这些原本只感染动物的病原体有机会感染人类。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直接接触、 呼吸道飞沫、消化道摄入、昆虫媒介等多种途径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与危害
总结词
人畜共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 触、呼吸道飞沫、消化道摄入和昆虫媒 介等。这些疾病的危害性很大,不仅会 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对畜牧业生 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病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加强 监测和预警、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动物检疫和防疫、控制 传播媒介等。
加强监测和预警是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手段,通 过对动物和人类病例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措 施。提高公众意识也非常重要,让公众了解人畜共患病的 危害性和预防措施,减少与感染动物的接触。同时,加强 动物检疫和防疫,控制传播媒介也是有效的措施。对于已 经发生的疫情,需要及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疫 情扩散。
VS
详细描述
直接接触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人类通过 与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接触而 感染。呼吸道飞沫和消化道摄入也是常见 的传播方式,特别是在养殖场、动物市场 等人员密集场所。昆虫媒介也是重要的传 播途径,如蚊子、蜱虫等可以通过叮咬感 染动物后再叮咬人类,传播疾病。
2024年度兽医传染病学培训课件
实验室检测技术在动物 传染病诊断中的发展趋 势和前景
动物传染病的公共卫
06
生意义与防控策略
2024/3/23
24
动物传染病的公共卫生意义
1 2
动物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许多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给人类,如禽流感、猪 流感等,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动物传染病对畜牧业的影响 动物传染病在畜牧业中广泛存在,如口蹄疫、猪 瘟等,对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动物传染病的病原学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研究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 真菌、寄生虫等,以及它们的生物学特性、 致病机制和检测方法。
研究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包括流行过程、 流行因素、流行特征等,以及如何进行疫情 监测和预警。
动物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
动物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研究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包 括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药物治疗、免疫 治疗等。
14
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是一种单股负链RNA 病毒。该病毒对多种理化因素敏感,但在低温下可长
期保存。
输入 标题
流行病学
鸡新城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鸡只。 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未免疫的鸡 只极易感染,且病死率高。
病原学
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如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测等)进行综合诊断。
12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
病原学
流行病学
症状
诊断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属于细 小病毒科,是一种无囊膜的单 股DNA病毒。该病毒对环境的 抵抗力较强,可在室温下存活 数月。
2024/3/23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高度 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猫科 动物,也可感染其他肉食动物。 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 接触(如污染的食物、水源 等)。
2024年兽医传染病学课件
兽医传染病学课件一、引言兽医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诊断、预防和控制的科学。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对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学习和掌握兽医传染病学知识对于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二、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食物和水传播、媒介生物传播等。
了解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三、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畜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兽医临床经验进行判断。
实验室诊断则通过采集病畜的样本,进行病原体分离、鉴定和检测,以及血清学检测等方法,确定病原体的存在和种类。
流行病学调查则通过收集和分析疫情数据,了解疾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四、动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动物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隔离措施、卫生管理和健康教育等。
疫苗接种是预防动物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给动物接种疫苗,提高其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隔离措施则包括对病畜进行隔离治疗,对疫区进行封锁和消毒等,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卫生管理则包括加强动物饲养管理,提高饲料和饮水的质量,保持环境卫生等,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健康教育则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动物传染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进公众参与预防和控制工作。
五、动物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动物传染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综合治疗。
早期发现和诊断可以及时发现病畜,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病情,缩短病程,减少病原体的排出。
综合治疗则根据病原体的特点和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多种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和免疫调节等,提高治疗效果。
六、我国动物传染病的现状和挑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农业畜牧行业分析]沈阳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兽医传染病总论讲义
(农业畜牧行业)沈阳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兽医传染病总论讲义绪论壹、动物传染病学概念(5分钟)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畜禽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防制措施的科学。
研究内容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壹般性措施;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等。
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5分钟)(壹)影响人身健康(90年代英国疯牛病,FMD)(二)经济损失1.大批畜禽暴发传染病死亡,直接损失惨重;2.生产性能严重下降(如产蛋量、产乳量、产毛量、膘情、产仔数等);3.影响外贸出口(97年台湾FMD,98年香港禽流感);4.防治、检疫、封锁工作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及财力。
三、发展史(10分钟)1.早期观察、探索病因和防治办法。
2.实验、创建时期:(以Pasteur和Koch为代表)。
3.现代成熟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以来,由于电子显微镜、病毒培养、无特定病原动物、抗菌药物、生物制品于兽医工作中的应用,使动物传染病学无论于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均获得了很大进展。
四、我国的学科成果(10分钟)1.马牛羊传染病牛瘟陈凌风、袁庆志等研制了牛瘟兔化弱毒、山羊化兔化弱毒、绵羊化兔化弱毒等疫苗,1956年消灭牛瘟。
牛肺疫吴庭训等1958年研制成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1959年又研制成牛肺疫兔化绵羊适应菌苗。
马传染性贫血沈荣显等1967年研制的马传染性贫血活毒疫苗是国际上唯壹的活疫苗,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它布鲁氏菌羊种5号菌苗,猪种2号菌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蓝舌病鸡胚化弱毒疫苗和羟胺灭活疫苗,牛流行热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2.猪传染病猪瘟结晶紫疫苗何正礼、方时杰等选用抗原性优良的石门系毒株研究改进制成,效果明显。
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1955-1956年周泰冲等研制而成。
已推广到欧亚很多国家,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比较理想的猪瘟疫苗。
3.家禽传染病方定壹等于1956-1963年首次发现小鹅瘟,此为我国科学家于国际上首先发现的家禽传染病。
兽医学2-畜禽传染病
慢性型
2.按发病的严重程度分类
第一节 传染病基本知识
三、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一)传染源:病畜;带菌(毒)者;分泌物或排泄 物 (二)传播方式和途径 1.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 2.间接接触传播的途径 经饲料和饮水;经土壤;经空气;经用具;经活的 传播者(昆虫、老鼠、犬猫);工作人员
临床症状
慢性型 为数较少,仅表现 进行性消瘦,病程长达2~ 3个月。 炭疽病死亡的牛羊尸 体,尸僵不全,臌胀、迅 速腐败,天然孔出血、血 液凝固不全呈煤焦油样。 皮下及浆膜下有出血性胶 样浸润,脾脏明显肿大, 松软呈黑红色 。
诊断
怀疑本病发生,应立即从耳尖采血涂片染色镜检,发 现具有荚膜的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的粗大杆菌,即可 确诊。也可进行环状沉淀反应和免疫荧光试验。 在诊断本病时应与巴氏杆菌病、气肿疽及急性中毒进 行鉴别。 巴氏杆菌病:无尸僵不全,脾脏变化不明显,取 血液、脏器或肿胀部水肿液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两 极染色的巴氏杆菌。 急性中毒:体温不升高,有中毒症状和中毒史。 气肿疽:局部常呈气性肿胀,指压有捻发音,切 开则流出含泡沫和酸臭味的液体。用水肿液涂片、染 色镜检,可发现无荚膜,但中央有梭形芽孢的大杆菌。
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第一节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凡有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 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 病。 一、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 2.前驱期 3.明显期 4.转归期
第一节 传染病基本知识
二、传染病的类型 1.根据病程长短分类
最急性型 急性型 良性 恶性
亚急性型
两头公猪的睾丸炎
睾丸炎、附睾炎
第一篇 动物传染病学总论
四、 感染的结局
• 大部分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到达机体的组织或体液 之前或之后就被免疫系统迅速消灭并清除; • 病原微生物能够在机体内增殖,并通过分泌物或 排泄物散播到外界环境中而形成感染的循环;
• 在感染过程中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之间出现暂 时的相对平衡状态,这种状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 感染后机体的状态及病原体的特性密切相关;
健康病原携带者
– 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 该病病原体的动物。一般认为是隐性感 染的结果。 – 健康病原携带者持续时间短暂、排出病 原体的数量少,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 检出。 – 但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猪丹毒杆菌和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等健康病原携带者在 一定地区或养殖场内的数量较多,常常 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
– 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检查结果均 为阴性时才能排除病原携带者。 – 消灭和防止引入病原携带者是传 染病仿制中艰巨的主要任务之一。
1.1.2 传播途径
–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再侵入其他 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
– 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从传 染源向易感动物群中不断扩散和传播。 – 传播途径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 种方式。
1、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 流行性是指传染病能够通过直接接触或 通过媒介物在易感动物群体中互相传染 的特性。 •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从个体感染 发病到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 在畜群中发生发展的过程。
1.1 传染病流行的必备条件
•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 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 即传染源、传播途径 和易感动物。 •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条 件必须同时存在并相 互联系才能使疾病在 动物群中流行。
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兽医传染病学》, 吴清民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家畜传染病学》, 蔡宝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动物传染病学-总论
动物传染病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的疾病称之(习惯上,将由微生物所引起的疫病一般称为传染病,而由寄生虫所引起的疫病一般称为寄生虫病)2、传染源: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之。
主要见于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3、病原体:对动物有致病性的寄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及寄生虫如原虫,蠕虫,昆虫等4、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5、感染梯度: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从无任何症状到有明显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表现称之6、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被该病原体感染的特性7、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8、显性感染:依据感染后所出现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称之9、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之。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者10、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临诊症状11、慢性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1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其病原性。
但当受不良因素的因素,致使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13、一类疫病(17种):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大多数为发病急、死亡快、流行广、危害大的急性烈性或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一类疫病一旦爆发,应采取以疫区封锁、扑杀和销毁动物为主的扑灭措施14、二类疫病(77种):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15、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疾病16、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17、自然疫源地: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兽医传染病学
兽医传染病学第一单元总论第一节动物传染病与感染一、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特征:⒈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⒉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⒊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⒋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⒌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⒍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周期性、季节性)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⒈潜伏期;⒉前驱期;⒊明显(发病)期;⒋转归期(灰复期)四、一类疫病: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五、一类疫病包括:口蹄疫、猪水疱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等14种。
二类疫病:是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六、感染的类型:⒈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⒉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⒊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⒌典型感染和非黄型感染;⒍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⒎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第二节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⒈传染源;⒉传播途径;⒊畜群的易感性。
二、传染源:是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
三、传染源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
四、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染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五、传播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六、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
七、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八、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动物传染病学概念(5分钟)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畜禽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防制措施的科学。
研究内容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性措施;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等。
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5分钟)(一)影响人身健康(90年代英国疯牛病,FMD )(二)经济损失1. 大批畜禽暴发传染病死亡,直接损失惨重;2. 生产性能严重下降(如产蛋量、产乳量、产毛量、膘情、产仔数等);3. 影响外贸出口(97年台湾FMD,98年香港禽流感);4. 防治、检疫、封锁工作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及财力。
三、发展史(10分钟)1.早期观察、探索病因和防治办法。
2.实验、创建时期:(以Pasteur和Koch为代表)。
3.现代成熟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以来,由于电子显微镜、病毒培养、无特定病原动物、抗菌药物、生物制品在兽医工作中的应用,使动物传染病学无论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方面都获得了很大进展。
四、我国的学科成果(10分钟)1.马牛羊传染病牛瘟陈凌风、袁庆志等研制了牛瘟兔化弱毒、山羊化兔化弱毒、绵羊化兔化弱毒等疫苗,1956年消灭牛瘟。
牛肺疫吴庭训等1958年研制成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1959年又研制成牛肺疫兔化绵羊适应菌苗。
马传染性贫血沈荣显等1967年研制的马传染性贫血活毒疫苗是国际上唯一的活疫苗,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它布鲁氏菌羊种5号菌苗,猪种2号菌苗,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蓝舌病鸡胚化弱毒疫苗和羟胺灭活疫苗,牛流行热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2.猪传染病猪瘟结晶紫疫苗何正礼、方时杰等选用抗原性优良的石门系毒株研究改进制成,效果明显。
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1955-1956年周泰冲等研制而成。
已推广到欧亚很多国家,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比较理想的猪瘟疫苗。
3.家禽传染病方定一等于1956-1963年首次发现小鹅瘟,此为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的家禽传染病。
4.小动物传染病兔病毒性出血症是1984年由我国首先发现的一种兔的传染病。
解放军军需大学应用空斑纯化等技术,选育了口服免疫的狂犬病弱毒株SRV9。
5.完善了动物防疫法规1985年国务院颁发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1991《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五、学习内容和方法(10分钟)主要内容:总论: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及消灭措施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重要。
各论:各种传染病的特性、历史与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制)措施等,掌握重要的常发常见病。
主要方法:1.学好有关课程和理论;2.联系实际,多看、多想、勤于实践;3.善于进行比较鉴别;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第一节感染与抗感染免疫一、感染(15分钟)定义: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的结局有几种可能性:第一,被机体迅速消灭并清除;第二,病原微生物能够在机体内增殖,引起严重的病理反应甚至死亡;第三,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之间出现相对平衡状态。
感染的严重程度不仅取决于病原本身的特性(致病力和毒力),也与动物的遗传易感性和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二、感染的类型(30分钟)1、按临床表现分:①显性感染:具特征性明显临诊症状②隐性感染: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过程显性感染的两种特殊类型①顿挫型:开始症状较重,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已消退②一过性: 开始症状较轻,未发现特征性症状即行康复2、按感染部位分:①局部感染:病原体被局限在机体内一定部位生长繁殖而引起一定程度的病变②全身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通过血流或淋巴循环扩散到全身各处,并引起全身性症状: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病毒血症、脓血症、脓毒败血症3、按病情缓急程度的差异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最急性:通常将病程数小时至1 d左右、发病急剧、突然死亡、症状和病变不明显的感染过程。
急性:将病程较长,数天至二三周不等,具有该病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
亚急性:病程比急性感染稍长、病势及症状较为缓和的感染过程。
慢性感染:发展缓慢、病程数周至数月、症状不明显的感染过程。
4、按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来源(5分钟)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动物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致使寄生于动物体内的某些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或隐性感染状态下的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现象。
5.按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次序及相互关系(5分钟)单纯感染:将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
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原发性感染:由病原微生物本身引起机体的首次感染过程。
继发性感染:当动物机体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抵抗力下降后,造成另一种或几种新侵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协同感染:在同一感染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使其毒力增强,而参与的病原体单独存在时则不能引起相同临床表现的现象。
6.持续性感染:入侵病原与机体的斗争处于平衡状态,感染动物可短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仅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相关症状的一种感染状态。
(3分钟)包括潜伏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等。
慢病毒感染:指那些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经过,最终以死亡为转归的感染过程。
7、按感染动物转归结果:良性、恶性(2分钟)8、按病原体性质:病毒、细菌、真菌感染等(1分钟)9、按症状的典型程度:典型和非典型感染(4分钟)三、抗感染免疫(20分钟)(一)非特异性免疫:1.屏障抵抗力:体表屏障;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等。
2.炎症和吞噬作用: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3.其他抗感染因子:补体、溶菌酶、乙型溶素、特夫素和细胞因子等。
(二)特异性免疫1.局部性免疫:分泌型IgA(SIgA);2.全身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机体的免疫抑制与化学药物、微生物、营养状况和饲养管理等因素相关。
两种途径:感染细胞;诱导免疫抑制分子的产生等。
免疫抑制状态可导致感染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感染、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生和分类一、传染病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概念: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特征: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血清学诊断基础)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二、传染病发展阶段(15分钟)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起,至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意义:确定检疫期限,推算感染日期;分析流行过程长短;判断共同传播媒介;防止疫情扩散,解除封锁和疫苗接种后观察期限的依据。
前驱期:一般性症状出现(表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
明显(发病)期:出现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每一种病可能有不同,对诊断有帮助)。
转归(恢复)期:出现康复、死亡或慢性化等;视致病因子和机体免疫力双方矛盾斗争的情况而定。
三、传染病的分类(20分钟)(一)按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类:病毒病、细菌病、支原体病等。
(二)按动物的种别分类:猪传染病、鸡传染病、鸭传染病、鹅传染病等。
(三)按病原体侵害的主要器官或系统分类:全身性传染病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传染病等。
(四)按疾病的危害程度分类1.我国根据动物疫病的危害程度、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分3类。
一类疫病: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大多数为发病急、死亡快、流行广、危害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或人畜共患病。
二类疫病: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
三类疫病: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疫病。
该类疫病多呈慢性发展状态,采取检疫净化、预防、改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等措施控制。
2.国际兽疫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将动物疾病分成A类和B类。
A类疾病:指超越国界,可快速传播,具严重的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危害,并对国际贸易有重大影响的传染病。
包括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猪水疱病、牛瘟、小反刍兽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结节性皮肤病、裂谷热、蓝舌病、绵羊痘和山羊痘、非洲马瘟、非洲猪瘟、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
B类疾病:指在国内对社会经济或公共卫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并对国际贸易具有很大影响的疫病。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15分钟)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动物1、传染源概念:机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动物机体。
1.患病动物:前驱期和明显期的病畜作为传染源的作用最大。
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随病种不同而异。
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2.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存在着间歇排出病原体的现象。
潜伏期携带、恢复期携带、健康携带2、传播途径定义:传染病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它易感动物体所经途径。
(1)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进行的横向传播。
A、直接接触传播(无外界环境因素参与):B、间接接触传播(有外界环境因素参与):病原体经传播媒介与易感动物接触引起的传播;空气、饲料和饮水、土壤,活的媒介物。
(2)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A.经胎盘传播B.经卵传播C.经产道传播,病原体前行或胎儿后行3、易感动物易感性:指动物机体对于某种传染病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
易感性的高低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由畜体的遗传特征等内在因素、免疫状态决定的。
发生流行的可能性不仅取决于畜群中有抵抗力的个体数,而且也与畜群中个体间接触的频率有关。
二、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10分钟)散发:散在发生或呈零星发生,发病数不多且无规律;(群体免疫水平;隐性感染率高;需一定致病条件)地方流行性:发病数较多,且有地方(区)性;流行性:发病数量多、发病率高、流行强度大,范围广。
爆发;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病例,突然,范围局限在几个畜群或一定地区。
大流行:往往是跨省、甚至于跨国性的。
三、流行特点(10分钟)季节性:指疾病多发生于一定季节或在一定季节中发病率升高。
周期性:一次流行后,间隔一定时间再度流行,发病率呈周期性升高和降低。
地方性:受生态环境的影响,疾病局限于一定地理范围。
年龄性:指疾病多发生于一定年龄或在一定年龄中发病率升高。
自然疫源性:病原体不依赖在人类和家畜中的传播和流行而得以在自然界长期生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