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自然灾害与环境

合集下载

大学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保护

大学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保护

大学地理教案: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保护一、引言
•简介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
•自然灾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挑战
二、自然灾害概述
•定义和分类自然灾害
•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如洪水、地震、台风等)
•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及原因
三、地理环境保护
1. 定义和重要性
•地理环境保护的概念和定义
•地理环境保护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主要挑战与解决方案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与平衡
•污染控制和减排技术,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应对策略•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地图制作、遥感技术、GIS等在环境监测和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四、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保护的关系
•自然灾害对地理环境保护的挑战
•地理环境保护对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
五、大学地理教学中的案例实例和实践活动
1. 案例实例
•基于实际案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探索相应的保护策略2. 实践活动建议
•参观当地自然灾害受影响区域,了解当地地理环境保护工作
•开展模拟演习,培养学生在应急救援和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
六、总结
•简述本文档内容并强调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保护之间的紧密关系
•强调大学生应该加强自然灾害防范和参与到地理环境保护中去
以上是根据主题给出的文档大纲,填充与相关内容以达到2500字要求。

自然灾害知识:干旱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

自然灾害知识:干旱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

自然灾害知识:干旱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干旱是一种自然灾害,自古以来就对人们的生存、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特别是在现代工农业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干旱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干旱不仅影响到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同时也对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与挑战。

干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干旱导致了大量水源的枯竭,从而使得植被生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经过长期干旱的洗礼,植物的数量和种类都会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再生能力,对于那些依赖于植物为食的动物种群来说,自然灾害会进一步加剧生态平衡的破坏。

干旱还会导致水体的严重缺乏,水源的饮用、工农业的灌溉等重要环节都将受到影响,最终引发全局性的环境破坏。

第二、土地环境的破坏。

干旱会使土地上的植被枯萎,在无法覆盖地表的情况下,地表会暴露在阳光下,从而加剧了土地的侵蚀。

干燥的沙尘暴也会成为常见的自然灾害,飞扬的沙尘会对人类的健康、交通和能源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城市与农村生活的深刻变化。

干旱也对人类生活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粮食生产的减少。

农业生产是人们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而干旱所以是对土壤水分的侵蚀,畜牧业以及农业生产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干旱导致粮食品种减少、品质降低以及价格增加等全方位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很容易引起国内外的持续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动荡。

第二、城市生活的限制。

城市生活需要大量的用水和绿化空间来保证城市正常的生活和环境品质,然而大量的干旱事件却切断了城市的供水、供电、公共交通和环境管理等重要生活设施,也导致了自然灾害对全球发展的威胁,这是世界各国都要认真面对的重大问题。

第三、卫生环境的降低。

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干旱导致了水的减少,从而使得人类难以获得清洁、安全的饮用水,这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此外,对于那些依靠水生动物和植物为食的动物种群来说,其生物和病毒的传播率也会加速增加,从而加剧人们的健康和安全隐患。

青海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灾害与环境演变重点知识点总结

青海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灾害与环境演变重点知识点总结

青海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自然灾害与环境演变重点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学科,而地理学的复习资料是考研备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着重总结青海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关于自然灾害与环境演变的重点知识点,以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一、地质灾害青海省地处高原和山地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因此地质灾害是该地区的常见自然灾害之一。

1. 高原地区地震活跃。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多山地,地震频繁。

地震是因地球内部构造的变动而引起的地表振动,其破坏力较大。

考生需掌握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带的划分、地震烈度和地震损失评价等相关知识点。

2. 山地地滑。

青海省山地丘陵较多,地势陡峭,易发生地滑。

地滑是地表土壤、岩石等松弛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流动造成的地质灾害。

考生需了解地滑的成因、分类、预测预报和治理等相关知识。

3. 高原湖滑坡。

青海省拥有众多高原湖泊,这些湖泊常常处于地震和山地地滑的影响下,容易发生滑坡。

湖滑坡是由于湖泊周围的山体失稳而引发的,考生需了解湖滑坡的特点、危害和治理方法。

二、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由天气系统异常和极端气候事件引发的灾害,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大雪、冰雹等。

1. 青海省暴雨多发。

青海省夏季降雨较多,暴雨常常伴有强烈降雨和短时强降水,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考生需了解暴雨的成因、预测和防范措施。

2. 青海省降雪频繁。

青海省冬季气温较低,降雪常见。

大雪天气会对交通、农牧业等产生影响,考生需了解大雪的气象特征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 冰雹危害。

冰雹是由强烈对流云层中的水滴经历多次上升下降运动而形成的冰粒,其在高地区尤其是冰雹灾害频繁。

考生需了解冰雹的形成机制、危害和防范措施。

三、环境演变青海省作为中国环境演变的重要研究区域之一,对地理学复习资料中的环境演变知识点进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1.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形成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

2023年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2023年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重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提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拟定性、周期性与不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导致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重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涉及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3、重要地质灾害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限度,重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重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重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忽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1、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因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重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重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导致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重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导致危害东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导致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重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导致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重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导致严重危害3、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连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因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因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西南和东南季风阶梯的交界处多中下游地势低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因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经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件湘教版选修(共54张PPT)

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件湘教版选修(共54张PPT)

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
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
、森林枯竭、
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大量的氟利昂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答案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处阴山山脉北坡,内蒙古高原南缘。
物种灭绝:人类活动对 、

的大规模破坏和对
致的损害还是区域性的,而
、 气候变化和生物臭多氧样层性耗减竭少所带来的损
害则是全球性的。
2.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温室的气增体加。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 是森林破坏和大气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
(2)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海平上面升,“厄尔尼诺”现象一再发生,给各国
探究导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长江上游西南林区的森林面积比50年代减少了50% 以上,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已有50多个县区的森林覆盖率只剩3%~5%。金 沙江、雅砻江和岷江流域坡度大于25°的旱地占34%,坡度大于35°的坡耕地占 总耕地面积的23%。洞庭湖的面积从1825年的6 000多平方千米减少到1985年的2 690平方千米。
解析 答案
2.牲畜头数的变化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盐碱化 C.水土流失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 牲畜头数的不断增长意味着过度放牧,易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解析 答案
探究点二 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探究导引
读“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领域主要有_生__物__多__样__性__、_气__候__变_化___、___国__际__水__域 臭和氧_的__消___耗_____等。 2.特别被关注的领域是生_物__多___样__性___,原因是 生物多__样__性__构__成_了__人__类__生__存_和__发__展__所__依__赖_的__生__命__保__障_系_____ 统;当__前__地__球__上__生__物_多__样__性__损__失__的__速__度_比__历__史__上__任__何__时___ 候都快___________________。

《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 世界大学城

《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 世界大学城

二、我国的鼠灾
2、我国鼠灾的危害:
农田鼠害 草原鼠害 森林鼠害
《死鼠行》
师道南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鼠死不见日,人死如诉堵。 昼死人,莫间数,日色惨淡愁云雾。 三人行,未十步,忽见两人横截路。
驱走黑死病——鼠疫
“我的天哪!大街上没有人走动,景象一 片凄惨。许多人病倒在街头。我遇到的每个人 都对我说,某某病了,某某死了……”这就是 文学家纪录下的中世纪鼠疫流行时的欧洲。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十分密切。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时 期地理区域内,与区域的自然要素、 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组成 区域性的环境特点。有什么样的环境, 就孕育着什么样的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指标有哪些?
问 有哪两种表现形式?
2、从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看,哪些
【鼠害原因】
农区:各种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免 耕土地与设施农业的面积增加,加之田间农 作物混播,农户储粮较多,天敌锐减使生态 调控减弱等因素均有利于害鼠的增长。
牧区:长期以来,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 增加了对草原植被和资源的利用强度,并由 此改变系统内包括鼠类及天敌动物赖以生存 的条件,导致植被高度和盖度明显下降;随 着放牧践踏作用的加剧,土壤坚实度增加, 含水量下降,植被向旱生化物种组成方向发 展,进一步诱发了鼠类增长。
第二章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一、我国的虫灾
1、害虫的主要类型
农作物害虫 森林害虫
2、农作物害虫泛滥成灾的原因:
活动探究:阅读P58页材料,总结原因。
气象 作物 天敌
阅读P58页:了解外来物种对农林业的影响
3、蝗虫灾害的成因及对农牧业的影响:
水文变化: “先涝后旱,蚂蚱成片”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课件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专题复习课件

多发 灾害 多发地区 季节
成因
防治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 道、修建水库、修建 分洪区,加强洪泛区 土地管理,建立洪水 报警系统等
形成降水的 除西部一 天气系统持 暴雨 些沙漠地 夏秋 续时间长, 洪涝 区外的广 如锋面、气 大地区 旋等
调整农业结构,改善 长期无降水 生态环境,选择优良 华北、西 干旱 冬春 或降水异常 作物品种,开展水利 北地区 偏少 设施建设,营造防护 林,改进耕作制度
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 救援能力等。
2.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1)洪水应急措施: a.尽量逃向高处,爬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 高坡等。 b.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
过度开垦等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围湖造田 导致泄洪能力减弱;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 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3)防灾措施:
【关键词】人工工程 监测预报 防范意识 应急机制
【答题思路】工程措施:修建××减灾防灾工程;非工程措施: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
十一
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的答题规范
在分析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措施时通常要从以下几 方面进行构建答题思路: (1)自然灾害的分布: 【关键词】时间(季节) 空间(地区)
【答题思路】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较少)。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增加)。
(2)自然灾害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 【关键词】气候 地形 地势 土质 地质构造 生态环境
走向高考 · 地理
新课标版 •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选修部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Word版含解析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选修部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Word版含解析

[最新考纲] 1.主要自然灾难的类型与分布:①自然灾难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②世界主要自然灾难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难:①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难的产生气制与发生过程;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难的形成缘由。

3.自然灾难与环境:①同一自然灾难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我国自然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①应对自然灾难的方法或应急措施;②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考纲解读] 1.以当前发生的重大地质灾难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灾难的成因、危害、分布规律、防备措施等。

2.以近几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难为背景材料,考查分析气象灾难的成因、时空分布规律、防灾减灾措施及气象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3.结合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难,分析我国洪水灾难的类型、成因、危害及洪水灾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洪水灾难的防备措施,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4.以一些新颖的时事(如海水入侵、咸潮等)作为背景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原理,考查同学的学习探究、学问迁移力量。

微专题一主要自然灾难的形成与分布疑难剖析类型分布成因影响热带气旋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①宽敞的暖洋面(热带、副热带);②充分的水汽;③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狂风、暴雨、风暴潮干旱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水分极度缺乏寒潮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活动消灭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2.主要地质灾难(1)地震分布成因影响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等板块交界处岩层断裂或错位,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使地面发生震惊建筑物破坏、交通线中断、人员伤亡等(2)滑坡①形成: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②分布: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裂开、地势起伏较大、植被掩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专题12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3课河流、自然灾害)(课件)-中考地理一轮大单元复习过过过(全国通用)

专题12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3课河流、自然灾害)(课件)-中考地理一轮大单元复习过过过(全国通用)
பைடு நூலகம்
02 内流河与外流河
考点一 以外流河为主
1.外流河水文特征 (1)影响因素:中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 (2)补给方式: 夏季风带来的雨水 成为河流的主要水源。 (3)季节变化: ①随着夏季风的加强,雨带_由___南__向__北____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②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河流进人枯__水__期__ 。
(新课标)【2023·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地理大单元复习过过过 专题12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3课河流、自然灾害)
目录
COMPANY
01 考情分析 02 考点梳理 03 核心聚焦 04 易错警示 05 真题在线
(2022年版)
01
课标解读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河湖的 特征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 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上游 中游 下游
从源头到 湖北宜昌
上游主要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
水能 资源极为丰富
宜昌到 江西湖口
流经平原地区,水量丰富;许多湖泊起着天然调节
作用;荆江河段,河道曲折,易发生 洪涝 灾害
湖口至入海口
江阔水深,水流平缓,无封冻期
01 河流概况
考点二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考点二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02 水能开发及生态环境治理
各河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
河段 存在问题
成因
治理措施
上游 水土流失 陡坡垦殖、乱砍滥伐、过度放牧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重庆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气象灾害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重庆市由于受特定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天气复杂多变,气象灾害发生频繁。

旱、涝、风、雹、高温、冷害、雾害、雪灾、泥石流和雷电灾害常有发生。

尤以旱、涝、风、雹为甚。

干旱是重庆市的主要气象灾害。

不仅频繁,而且危害严重。

民间有三年一大旱,年年有小旱之说。

干旱按季节划分有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冬旱。

重庆各地累年发生春旱的频率一般在10%~30%之间,潼南、荣昌、大足、璧山和中东部的云阳、万州、开县、梁平、忠县,春旱频率较高,为40%~50%。

东南部的酉阳和秀山县,由于地处四川盆地外侧,是全市春雨最早的地区,所以春旱频率最低,一般不足10%。

春旱主要是造成秧田缺水,影响水稻、玉米播种出苗,使生长期的小春作物受旱以及人畜饮水困难。

由于青藏高原加热和高原季风的活动,形成全市5月下旬的一段多雨期,称为重庆早梅雨或迎梅雨。

因此夏旱发生的频率不高,在5%以内,仅西北部的潼南、大足,荣昌、璧山在15%左右。

影响最大的是伏旱,伏旱发生的频率为70﹪~80﹪,严重伏旱频率30%左右。

主要发生在东部和长江沿岸各县。

伏旱常伴有高温酷暑,不仅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而且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瘟疫流行。

发生于9月中旬至11月的干旱称为秋旱。

主要影响小春作物的播种。

但对晚秋作物的生长有利。

危害最大的是秋旱和伏旱连在一起,常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发生于12月到次年2月的干旱,称为冬旱。

由于持久少雨,对小春作物的越冬生长会有很大影响。

而且冬旱常和冬暖相联系,大量的农作物病虫均可安全越冬,次年各种农作物病虫害较常年偏重。

暴雨洪涝也是重庆市的多发灾害,暴雨一般发生在4~10月,最早在3月中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

最集中的时段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

重庆市东北部的万州、开县、梁平、云阳一带,由于长江河谷穿谷流的作用,暴雨洪涝发生频率最高,年均次数在7次以上。

生态环境与灾害课件

生态环境与灾害课件
(二)中国农村生态破坏
1989年以前,中国森林资源始终是采伐量大于生长量,毁林开荒、 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是森林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森林破坏不仅使木 材和林副产品资源短缺,珍稀野生动植物濒危灭绝,还加剧了自然灾 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加重了水土流失,加速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和 水库的淤塞等,使陆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内容结构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基本状况 建设成就 主要对策 分布中心 保护目的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中国正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交汇的地区(环太平洋带、北半球 中纬度带),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自然致灾 因子类别
地震灾害 气象灾害 海洋灾害 洪水灾害 地质灾害 农作物生物灾害 森林灾害 大气圈致灾因子
水圈致灾因子 生物圈致灾因子
岩石圈致灾因子
表6-1 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资料来源
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冻、暴风雪、天然林 火、病虫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沙暴、风暴潮、海 浪、海冰、赤潮
中部自然灾害区:本区正处在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
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这一地区由于国家加强能源基地建 设,近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灾情处于中等水 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南地区、贵州高原区(湘黔桂 川接壤地区)。
西部自然灾害区: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
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人 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和绿洲地区。除局部地区外,整体经济水平比较低, 形成的灾情较轻,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藏南谷 地、内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

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中国也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地理环境如何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并进一步分析这些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

一、中国的地理环境1. 高山峻岭中国西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

这些高山峻岭不仅给中国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森林和矿产,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平原和河流中国东部地区是一个平坦的平原,以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为特征。

这些平原和河流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基础,也是人口聚集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地区。

3. 沿海地带中国拥有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沿海地带是中国重要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区域。

同时,这些地区也面临着海洋灾害的威胁,如台风、海啸等。

二、中国的自然灾害1. 地震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许多严重的地震,如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导致人员伤亡和社会恐慌。

2. 水灾由于中国地域广阔,降水分布不均,许多地区经常发生洪灾和涝灾。

尤其是长江和黄河流域,常年面临洪水的威胁。

这些水灾不仅破坏了农田和农作物,还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基础设施。

3. 台风和海啸中国的沿海地区经常受到台风和海啸的袭击。

特别是在夏秋季节,台风频繁造成破坏,如沿海城市的洪水和风暴潮。

这些台风和海啸给沿海地区的人们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对中国的影响1. 经济影响自然灾害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灾害导致农作物的损失、基础设施的破坏和贸易中断,给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此外,重大灾害还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和贫困人口增加,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2. 社会影响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稳定产生了挑战。

严重的灾害事件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失去财产和离散家庭,进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安全的恶化。

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风险的关系研究

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风险的关系研究

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风险的关系研究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尽管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救援能力有所提高,然而,地理环境仍然是决定自然灾害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风险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

首先,地理环境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基础。

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不同的地貌、气候和地质条件都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地处地震带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震;山区多雨且地势陡峭,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地区面临海啸和飓风的威胁。

地球的地理环境多样性造成了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和频率的不同。

其次,地理环境也对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产生重要影响。

地球上有些地方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

然而,一些地区地势崎岖,土壤贫瘠,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例如,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地震的发生往往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

这表明地理环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灾害风险的级别。

然而,地理环境并不是唯一决定灾害风险的因素。

人类活动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和蔓延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过度开发和过度采矿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引发了山洪泥石流和滑坡。

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改变了地球的气候模式,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因此,在研究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风险的关系时,还必须考虑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为了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必须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进行有效的管理。

首先,科学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减少损失的第一步。

通过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和潜在的自然灾害风险,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可以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洪水多发地区,可以修建堤坝和排水系统来减少灾害损失。

此外,也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的研发,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总之,地理环境是决定自然灾害风险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貌、气候和地质条件决定了其自然灾害类型和频率的差异,同时也影响了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规律

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规律

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与规律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一类灾害。

它是地球自然系统中的一部分,其发生机制和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1.地质构造活动: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往往与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地震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火山喷发则是地幔中的岩浆喷出地表。

这些地质构造活动不仅会导致直接的物理破坏,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

2.气象环境因素:气候变化、气象系统的运动与交互作用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例如,暴雨导致的洪涝灾害,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气旋引起的风暴潮等。

这些气象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和季节的灾害有着显著影响。

3.地表地貌特征:地形地貌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山区地势陡峭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平原地区易受洪水和干旱的影响。

此外,沿海地区容易受到强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侵袭。

4.生态环境变化:生物物种的生态系统变化也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森林砍伐导致的土壤侵蚀,湿地的沼泽化导致水患等。

这些变化会破坏生态平衡,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二、自然灾害的规律1.周期性: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例如,地震活动会随着地球板块的运动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气候变化也会随着季节、年代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这种周期性的规律有助于人们通过观测和研究,预测和防范灾害的发生。

2.地域性:自然灾害在不同地区的发生频率和形式各异。

例如,火山活动在火山带上比较常见,地震则在地震带上相对集中。

由于地球表面的差异性和地质构造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也存在差异。

3.灾害链效应:一个自然灾害事件往往会引发其他灾害,形成灾害链效应。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滑坡、火灾、洪水等次生灾害,这些灾害又会进一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应对自然灾害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可能的次生灾害。

初中地理课程探索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初中地理课程探索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初中地理课程探索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突发事件。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困扰。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探索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成为了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灾害的原因,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以及防灾减灾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灾害的原因自然灾害是地球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主要的原因包括地质构造的活跃性、气候因素、地球表面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等。

地震多发生在地质构造相对活跃的区域。

台风的形成则与海洋温度和大气环流密切相关。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如开发建设引发的土地沉降和山体滑坡等。

2. 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1)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板块运动引起。

地震有突发性、强烈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造成的破坏程度也取决于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等因素。

(2)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而造成的水体超常泛滥现象。

洪水具有周期性,且范围广泛,给河流流域和周边地区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3)台风:台风是由热带海洋上空强烈的低气压环流形成并向周围环境释放能量的强风系统。

台风具有强风、大雨以及风暴潮等特点,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风灾和水灾。

3. 防灾减灾的方法(1)预防与监测: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测,提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建设灾害安全设施:地震时,应建设抗震房屋和加固桥梁、隧道等设施;洪水时,应建设防洪堤坝和排水系统;台风时,应加强海防建设,修筑护岸等。

(3)灾后恢复与重建:受灾地区应当及时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4)宣传与教育:广泛开展自然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总结:初中地理课程中,探索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了解自然灾害的原因和特点,学习防灾减灾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PPT课件

第1讲 描述运第动一的章基本自概然念环境与人类社会
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具体分析如下:
环境问题 举例
人为原因
典型事例
自然资源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枯竭
机、矿产资源短缺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 生资源面临枯竭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第1讲 描述运第动一的章基本自概然念环境与人类社会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一般可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资源,使 环境质量下降。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将其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 的,另一种是恶性的,恶性的反作用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 类的生存。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与表现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可能导致人体出现免疫 功能障碍,危害人体健康,如传染病、“尘肺病”、恶性病变等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中植物死亡;鱼类死亡;湖泊演变为沼泽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或动物体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海洋石
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阻碍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影响海洋底栖生物;石油
第1讲 描述运第动一的章基本自概然念环境与人类社会
5.随着技术进步,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会增大,环境问题会越发突出。 ( ) 提示: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人类可以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降低对 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6.有些没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传导,最终也 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 ( ) 7.贫困地区大多环境压力较小,可以大力发展经济。 ( ) 提示:贫困地区大多生态脆弱,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需要协调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地理教案认识世界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地理教案认识世界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地理教案认识世界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教案:认识世界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2. 了解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和地球的影响;3. 掌握相关的地理专业术语,并能够正确运用在讨论和分析中。

二、教学重点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主要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内容自然灾害及其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不可抗力事件。

自然灾害通常分为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气象灾害(如台风、龙卷风)和水文灾害(如洪水、旱灾)等几类。

1.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地面塌陷等。

地震是由地球的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引起的,震中周围会产生众多的地震灾害现象。

火山喷发是由地下岩浆的运动和喷发引起的,喷发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火山灰和岩浆,对周围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滑坡是由于土壤或岩石的松动而引起的地面坍塌现象,常发生在陡峭的山坡上。

2.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

台风是一种热带海洋气旋,强度巨大,带来的风力和降水极大,能够造成严重的灾害。

龙卷风是一种巨大的气旋形态,会带来剧烈的破坏力。

暴雨通常伴随着强烈的降水,造成洪水和山洪等灾害。

3. 水文灾害水文灾害主要包括洪水、旱灾等。

洪水是由于河流水位上升,超过了河道的容量而引起的。

洪水灾害会冲毁房屋、淹没农田,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

旱灾是指由于长时间的干旱导致水资源短缺,给农田和农作物带来严重影响。

环境问题及其影响环境问题指的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现阶段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和资源枯竭等。

1.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过量释放导致的。

空气污染会对人类的呼吸系统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2. 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资源中出现的各种有害物质,如化学品、重金属、农药等对水体的污染。

解析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

解析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

解析地理学中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的是地球表面发生的各类灾害性事件,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等。

地理学通过对自然灾害的解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1.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的事件。

根据灾害的起因和性质,可以将自然灾害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三大类。

1.1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强度等原因引起的灾害事件。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1.2 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交互作用引起的灾害事件。

主要包括龙卷风、飓风、暴雨、干旱、冰雹等。

1.3 水文灾害水文灾害是由于水文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和某些特殊环境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

如洪水、干旱、崩塌、地下水位下降等。

2.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发生机制自然灾害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地球系统的多个方面。

地理学在解析自然灾害时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2.1 环境要素地理学研究发现,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与环境要素密切相关。

如地形地貌、气候因素、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等,都可能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

2.2 自然力量地理学还关注各类自然力量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比如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产生的地震,大气运动形成的飓风以及水文循环导致的洪水等。

2.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例如过度的人类开发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加剧气候变化,进而增加了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等。

3. 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治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因此研究自然灾害的防治策略也成为地理学关注的重要方向。

3.1 社会影响自然灾害会导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社会问题。

大规模的地震、洪水等灾害常常需要国家进行紧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3.2 灾害预警与防治地理学研究灾害预警与防治方法,用于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保护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去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深深地触动了我们。

而今,一场毫无预警的地震,更是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

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如此的渺小,我们的防备是如此的无济于事,尤其是面对少有的南方冰雪极端气候和如此强大的地震。

那么,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面对这些突发性事件,我们首先不能慌乱,要竭力保持镇静,明白自己的处境。

然后,果断做出决定,尽量保护好自己的人生安全,必要时要有所放弃。

要让自己尽快了解自己的处境,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应性调整。

同时,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需要我们做出一些贡献。

“人人奉献,众志成城”,这样既能保小我,又利大我。

概括成功的经验,面对自然灾害,每个人都应尽量按以下十个字去做:1.学:学习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2.听:经常注意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灾害部门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听信谣传。

3.备:根据面临灾害的发展,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质、技术准备,保护灾害监测、防护设施。

4.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进行某些测试研究。

5.报:即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

但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

6.抗: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发扬大无畏精神,号召群众,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7.避:灾前作好个人和家庭躲避和抗御灾害的行动安排,选好避灾的安全地方,一旦灾害发生,个人和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8.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9.救: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以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10.保:为减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损失,除了个人保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

相信随着国家减灾体制的健全,减灾能力的提高,和全民每个成员的努力,一定会大幅度减少灾害损失。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自然灾害与环境
考点一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强化专练
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受洪水灾害影响最广的地区是平原、平原,此外流域、盆地及东北平原也常受到洪涝灾害。

(2)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最大的东南沿海地区有省、省、省及江苏南部、上海市。

(3)干旱频次>30的地区是平原、平原及流域。

(4)我国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是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气候区,其原因是
进退变化,常造成旱、涝灾害。

答案(1)长江中下游华北珠江四川(2)广东福建浙江(3)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珠江(4)季风夏季风
考点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强化专练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1月中旬以来,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

特别是郴州市遭受50年一遇的强降雪过程,损失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70亿元。

材料二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段交会地带,东经112°13′~114°14′和北纬24°53′~26°50′之间。

京珠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在建的武广高铁贯通南北。

(1)从地形角度,分析郴州市降雪较其他地区多的自然原因。

(2)此次冰雪灾害还可能会引起哪些地质灾害?
(3)你认为此次冰雪灾害可以带来哪些好处?
答案(1)郴州位于湖南南部,处于南岭北面,来自北方的寒冷气流受到抬升,与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相遇于此,形成锋面,受地形阻挡,停滞时间较长,因此暴雪强度大、时间长。

(2)滑坡、泥石流。

(3)①低温、降雪可以冻死一些病虫害;②降雪可以净化空气。

命题视角一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的时空差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通常分为由台风(飓风)引起的热带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

甲图中①和乙图中②均为世界著名海湾,且两海湾都是风暴潮的易发区。

(1)简析①、②两海湾风暴潮的主要类型及风暴潮多发季节的不同。

(2)①、②两海湾所在地带均为世界地震多发区,但①海湾处易发生地震海啸,而②海湾处发生的可能性却较小,试分析原因。

(3)2007年3月3日~5日,正值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前后,②海湾出现了8年以来的最强风暴潮,给沿海区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试分析此次风暴潮势力特别强大的主要原因。

(4)比较图中A、B两省受本次风暴潮影响的差异及原因。

答案(1)①海湾风暴潮的类型主要为热带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②海湾的风暴潮类型主要为温带风暴潮,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2)渤海海底全部是大陆架,对海啸有极大的削弱作用;外围的岛弧形成天然屏障,不利于地震海啸的传播。

(3)南下的强冷空气势力较强;元宵节前后正值天文大潮,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

(4)A、B两省的差异:A为辽宁省,未发生风暴潮;B为山东省受风暴潮影响较大。

因为此时辽宁省为离风海岸,西北风削减潮势,山东省北部为迎风海岸,西北风助长潮势。

命题视角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及其主要自然灾害
读“我国部分地区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回答下列问题。

(1)此区域既是我国灾多发区,又是我国灾害集中区,此外,此区域范围内的重大自然灾害还有。

(2)形成(1)题中前两种自然灾害的原因分别是。

(3)图示区域是蝗灾多发区,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请说明蝗灾与旱灾的关系。

答案(1)旱洪涝病虫害
(2)该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夏季风还未到达,雨季未来临,且农作物生长需水量大,降水少,形成
春旱。

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部分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形成洪涝
(3)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虫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出现严重蝗灾。

1.下图为“全国气候干旱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既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区,又是蚕丝主要产区的是()A.珠江三江洲 B.黄淮平原
C.江汉平原
D.四川盆地
(2)图中我国干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填湿润或干燥)的(填季风或非季风)气候区,其原因是。

(3)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发生旱灾的季节相同吗?为什么?
(4)我国长江流域的、、重庆三座大城市被称为“三大火炉”。

试分析重庆称为“火炉”的自然原因。

(5)结合图分析当前我国旱情的特点。

答案(1)D (2)湿润季风夏季风进退变化的不稳定性造成的(3)北方旱灾主要发生在春季(春旱)。

原因是:春季,锋面雨带停留在长江以南,北方少雨;加上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易形成春旱。

南方旱灾主要发生在夏季(伏旱)。

原因是:夏季锋面雨带北移至华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加上夏季太阳辐射强,高温少雨,易形成伏旱。

(4)南京武汉①盛夏(7、8月份)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长江中下游正值伏旱季节(而东北、华北、西南、华南这时均为雨季),难以成云致雨,因而天气晴朗少云,日照强烈,地面辐射强烈;②重庆地处长江沿岸的河谷盆地内,地势封闭,四面环山,风速小、风力微弱,空气不易扩散;③重庆地处长江沿岸,水面面积广,空气湿度大;④2006年夏季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繁,势力强盛,到达四川盆地形成焚风效应而增温。

(5)①旱灾范围广而且集中,全国普遍干旱严重,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北部、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②河流流量小,农业严重缺水,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③部分地区发生极端干旱,如西北北部、四川盆地地区。

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峡工程于9月25日零时开始2007年汛末蓄水进程。

三峡工程156米蓄水前,三峡库底清理工作已基本完成、航道炸礁等工程进展顺利,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当前三峡工程建设情况均已满足蓄水条件。

材料二2005年9月湖北省地质专家组根据现场勘测,确认湖北省秭归县滑坡属特大型深层顺层岩质滑坡。

地质结构条件不利于山体的稳定,岩体结构破碎,断层裂隙发育,岩层与斜坡组成顺向坡,且斜坡大于岩层倾角,形成不稳定因素,坡体前缘受青干河弧形切割,为滑坡提供了临空条件。

加上强降水较集中,雨水渗入软化岩石,增加滑体的重力和渗透压力,降低摩擦力,促使滑坡启动。

材料三长江三峡地区,河谷深且岩层软硬相间,断裂构造发育。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洪枯水位区间的岸坡,除了宽厚的堆积阶地以外,都是基岩裸露或碎石堆积,这是百年出现一次的洪水(水位涨落约30米)侵蚀的结果;但三峡水库形成后,库水水位每年涨落30米,这意味着库水对两岸的侵蚀强度比自然洪水对两岸的侵蚀强度增强100倍。

(1)三峡水库蓄水前为什么要进行库底清理?
(2)三峡工程蓄水156米,对枢纽工程上游地区来说,最有利的功能是,原因是。

(3)根据上述资料,试分析造成湖北省秭归县滑坡的原因。

(4)长江三峡两岸的滑坡对三峡库区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5)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建成后,对周围山体滑坡灾害会产生什么影响,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保证枢纽工程及水库运行安全、航运畅通,防止水质污染,保护库区周围及下游人群健康,为水库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旅游等综合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2)航运水位上升后,川江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
(3)自然原因:山体坡度大,岩层软硬相间,河谷深;地质上断裂构造发育,碎屑物质多,重力作用强烈;夏季多雨,水土不稳定。

人为原因:没有良好的排水设施,地表水渗入软化岩体,促使滑坡活动加剧。

(4)滑坡的堆积物会使水库淤积,如果长期发展下去会使水库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会影响重庆及其库区的港口和航道。

(5)可能诱发滑坡。

因为水库水位的提高会淹没河谷低地,使两岸地势更加陡峭;库区水位每年涨落30米左右,库水对两岸的侵蚀强度会增加;地下水位抬升,渗入软化岩层,生态更加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3.读下面图文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目前我国土地荒漠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土地面积的27.4%。

沙尘暴上世纪50年代发生了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进入新世纪以来,已发生了30多次。

现在沙地距北京已不足100千米,2006年4月17日,北京市降下尘土高达33万多吨。

仅4月份北京就出现扬沙、扬尘天气在十天以上,这是近三十年来所罕见的。

北京人惊呼“天上下土了!”。

材料二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1)简析图中A区域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简要说明沙尘暴天气给北京市造成的主要危害。

(3)B河段的三大灾害是洪涝、凌汛和断流,试分别分析其成因。

答案(1)自然原因:位于温带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植被稀少;地表裸露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当。

(2)大气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危及交通安全;干扰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恶化。

(3)洪涝成因: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暴雨集中;B河下游含沙量大,大量沉积成为“地上河”。

凌汛成因:地处温带,河流有结冰期;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冰坝阻塞河道引起涨水。

断流成因:B河流域内,近年来降水量少于正常年份,径流量小;中上游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截流过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