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50

合集下载

2018高考物理三轮复习,14个大题万能答题模板

2018高考物理三轮复习,14个大题万能答题模板

2018高考物理三轮复习,14个大题万能答题模板2018高考物理三轮复习,很多题目的解答都是有套路的,小编整理出14个高考物理大题万能答题模板,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备考。

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

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题型3:抛体运动问题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思维模板:(1)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位移满足x=v0t,y=gt2/2,速度满足vx=v0,vy=gt;(2)斜抛运动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上抛(或下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列相应的运动方程求解。

题型4: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2018届高考物理(全国通用)一轮总复习 配套课件 3.1

2018届高考物理(全国通用)一轮总复习 配套课件 3.1

第三章
第1讲 牛顿第一定律
主干知识回顾
牛顿第三定律
综合能力提升 课堂限时检测
名师考点精讲
-5-
【提示】对惯性的三点提醒: (1)惯性的有无与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无关。 (2)惯性不是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而惯性定律是涉及物体运动的一条动力 学规律。 (3)惯性取决于物体的质量,惯性定律取决于物体是否受力。
第三章
考点一 考点二
第1讲 牛顿第一定律
主干知识回顾
牛顿第三定律
综合能力提升 课堂限时检测
名师考点精讲
-8-
考点一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揭示了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 2.揭示了力的本质 牛顿第一定律明确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的 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揭示了物体不受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 受外力但所受合力为零时,其运动效果跟不受外力作用时相同,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
第三章
第1讲 牛顿第一定律
主干知识回顾
牛顿第三定律
综合能力提升 课堂限时检测
名师考点精讲
-7-
【提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个易混点: (1)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不随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3)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是一对平衡力,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同一性质的力。
2014 新课标卷 Ⅰ,T17、T24; 新课标卷 Ⅱ,T17、T24
2013
2012

2018届高考物理(全国通用)一轮总复习 配套课件 6.4

2018届高考物理(全国通用)一轮总复习 配套课件 6.4

第六章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来自第4讲 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综合能力提升
课堂限时检测
-4-
考点一 几种常见的功能关系及其表达式
各种力做功 合力的功 重力的功 弹簧弹 力的功
对应能的变化 定量的关系 动能变化 重力势 能变化 弹性势 能变化 合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W 合 =Ek2-Ek1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 能增加,且 WG=-ΔEp=Ep1-Ep2 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少,弹力做负功,弹性势 能增加,且 W 弹=-ΔEp=E p1-Ep2
第六章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4讲 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综合能力提升
课堂限时检测
-5-
各种力做功
对应能的变化 定量的关系 机械能守恒 ΔE=0 除重力和弹力之外的其他力(外力)做正功,物体 (或系统)的机械能增加,做负功,机械能减少,且 W 其他=ΔE
只有重力、 不引起机 弹簧弹力的功 械能变化 非重力和 弹力的功 机械能 变化
滑动摩擦力 既有能量的转移,又有能量的转化 一对滑动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为负 值,总功 W=-Ff· s 相对,即摩擦时产生的热 量
两种摩擦力对物体可以做正功、负功,还可以不做功;静摩擦力 做正功时,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滑动摩擦力做负功时,它的 反作用力可能做正功,可能做负功,还可能不做功;但滑动摩擦力 做正功或不做功时,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做负功
第六章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4讲 功能关系、能量守恒定律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综合能力提升
课堂限时检测

2018年全国卷高考物理总复习《交变电流》专题突破

2018年全国卷高考物理总复习《交变电流》专题突破

2018年全国卷高考物理总复习《交变电流》专题突破【考点定位】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极值、瞬时值的表达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非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的计算仍会是本考点的着力点,备考中扎实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以互感为原理的变压器是考察的常见形式,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电功率关系,特别是接入二极管和传感器的情况下,整个电路的动态变化是一个热点。

考点一、交流电的产生及描述1.正弦交流电:在匀强磁场中,线框绕垂直于磁场的转轴匀速转动,线框中产生的交流电即按照正弦规律变化即正弦交流电。

正弦交流电的电动势最大值m E nBS ω=,其中n 是线框的匝数,B 是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S 是线框面积,ω是线框绕转轴转动的角速度。

若从线框经过中性面即线框与磁场垂直开始计时,则电动势瞬时值sin m E E t ω=,而磁通量瞬时值则为cos nBS t φω=,即当电动势按照正弦规律随时间变化时,磁通量按照余弦规律随时间变化。

2.正弦交流电的四值:正弦交流电的最大值即m E nBS ω=,m I m E nBS R r R rω==++,瞬时值(从中性面开始计时)sin m E E t ω=,m I sin I t ω=。

平均值常用来计算通过电路的电荷量,(R r)E I nR r t φ∆==+∆+,即E n t φ∆=∆,那么通过电路的电荷量(R r)Q I t n φ∆=∆=+。

有效值是根据热效应来定义的,如果交流电在一段时间内产生的热量与电压为U 电流为I 的直流电产生的热量相等,那么该交流电的有效电压就是U 有效电流就是I 。

对正弦交流电而言,有效电压U =,有效电流I =电路中所有电表的示数都是有效值,电功率电热的计算都是有效值,而电容器的击穿电压等则是指的最大值。

考点二、变压器和远距离输电1.理想变压器:变压器有原副线圈和铁芯组成,其原理是原副线圈互感,要求原线圈必须输入交流电,这样才能产生电磁感应在副线圈感应出交流电,原副线圈磁通量变化率tφ∆∆相同,所以有11u n t φ∆=∆,22u n tφ∆=∆,即原副线圈电压表等于匝数比1122u n u n =。

【高考领航】2018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章末检测(含答案)

【高考领航】2018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章末检测(含答案)

章末检测一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6~8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一质点在A、B两点之间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当在A点初速度为v时,从A点到B点所用的时间为t,当在A点初速度为2v时,保持其他量不变,从A点到B点所用时间为t′,则()A.t′>t2B.t′=t 2C.t′<t2D.t′=t解析:A.设A、B两点间位移为x,初速度为v时,x=v t+12at2,解得:t=v2+2ax-va,初速度为2v时,x=2v t′+12at′2,解得:t′=4v2+2ax-2va,所以t′>t2,A项正确.2.如图所示,一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到达B点时速度为v,到达C点时速度为2v,则x AB∶x BC等于()A.1∶1 B.1∶2C.1∶3 D.1∶4解析:选C.由位移-速度公式可得v2B-v2A=2ax AB,v2C-v2B=2ax BC,将各瞬时速度代入可知选项C正确.3.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从t=0时刻开始,物体的v-t图象如图所示,图线与纵、横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0.5 m/s和-1 s,由此可知()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C.物体的初速度大小为0.5 m/sD.物体的初速度大小为1 m/s解析:选C.根据v-t图象,可知物体的速度均匀增大,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B错误.图线纵轴截距表示初速度,则知物体的初速度大小为0.5 m/s,故C正确,D错误.4.不计空气阻力,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物体,从抛出至回到抛出点的时间为t,现在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的一半处设置一块挡板,物体撞击挡板前、后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撞击所需时间不计,则这种情况下物体上升和下降的总时间约为()A.0.5t B.0.4tC.0.3t D.0.2t解析:选 C.将物体的上升过程分成位移相等的两段,设下面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为t1,上面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为t2,根据逆向思维可得:t2∶t1=1∶(2-1),又知,物体撞击挡板后以原速度大小弹回(撞击所需时间不计),物体上升和下降的总时间t′=2t1且t1+t2=t2,由以上几式可得:t′=(2-1)t2≈0.3t,正确答案为C.5.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内位移为s,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该质点的加速度为()A.st2 B.3s2t2C.4st2 D.8st2解析:选A.质点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v=st,设时间t内的初、末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v =v 1+v 22,故v 1+v 22=s t .由题意知:12m v 22=9×12m v 21,则v 2=3v 1,进而得出2v 1=s t .质点的加速度a =v 2-v 1t =2v 1t =s t 2.故选项A 正确.6.一条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边上有两块路牌A 、B ,A 在西B 在东,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自东向西经过B 路牌时,一只小鸟恰自A 路牌向B 匀速飞去,小鸟飞到汽车正上方立即折返,以原速率飞回A ,过一段时间后,汽车也行驶到A .以向东为正方向,它们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图中t 2=2t 1,由图可知( )A .小鸟的速率是汽车速率的两倍B .相遇时小鸟与汽车位移的大小之比是3∶1C .小鸟飞行的总路程是汽车的1.5倍D .小鸟和汽车在0~t 2时间内位移相等解析:选BC.设A 、B 之间的距离为x .由t 2=2t 1,结合图象可知,小鸟与汽车相遇时,汽车的位移大小为x 4,小鸟的位移大小为34x ,故选项A 错误,B 正确;小鸟飞行的总路程为64x =1.5x ,选项C 正确;小鸟在0~t 2时间内的位移为零,而汽车在0~t 2时间内位移大小为x ,故选项D 错误.7.如图所示,在足够高的空间内,小球位于空心管的正上方h 处,空心管长为L ,小球球心与管的轴线重合,并在竖直线上.当释放小球,小球可能穿过空心管,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两者同时无初速度释放,小球在空中不能穿过管B .两者同时释放,小球具有竖直向下的初速度v 0,管无初速度,则小球一定能穿过管,且穿过管的时间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无关C .两者同时释放,小球具有竖直向下的初速度v 0,管无初速度,则小球一定能穿过管,但穿过管的时间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有关D .两者均无初速度释放,但小球提前了Δt 时间释放,则小球一定能穿过管,但穿过管的时间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无关解析:选AB.两者同时无初速度释放,均做自由落体运动,球不能穿过管,A 正确;两者同时释放,小球具有竖直向下的初速度v 0,以管为参考系,则小球匀速穿过管,时间为t =L v 0,B 正确,C 错误;小球提前Δt 时间释放,相当于获得了初速度v 0=g Δt ,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有关,D 错误.8.在一东西向的水平直铁轨上,停放着一列已用挂钩连接好的车厢.当机车在东边拉着这列车厢以大小为a 的加速度向东行驶时,连接某两相邻车厢的挂钩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为F ;当机车在西边拉着车厢以大小为23a 的加速度向西行驶时,P 和Q 间的拉力大小仍为F .不计车厢与铁轨间的摩擦,每节车厢质量相同,则这列车厢的节数可能为( )A .8B .10C .15D .18解析:选BC.设该列车厢与P 相连的部分为P 部分,与Q 相连的部分为Q 部分.设该列车厢有n 节,Q 部分为n 1节,每节车厢质量为m ,当加速度为a时,对Q 有F =n 1ma ;当加速度为23a 时,对P 有F =(n -n 1)m 23a ,联立得2n =5n 1.当n 1=2、n 1=4、n 1=6时,n =5、n =10、n =15,由题中选项得该列车厢节数可能为10或15,选项B 、C 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9.(10分)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0.1 s ,其中x 1=7.05 cm ,x 2=7.68 cm ,x 3=8.33 cm ,x 4=8.95 cm ,x 5=9.61 cm ,x 6=10.26 cm ,则打A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是________ m/s ,计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 =________,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 m/s 2.(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推论可知,打计数点A时小车的速度为v A=x3+x42T=8.33+8.950.2×10-2m/s≈0.86 m/s;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相等时间位移差的推论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为a=x4+x5+x6-x1-x2-x39T2,代入数据可得a=0.64 m/s2.答案:0.86x4+x5+x6-x1-x2-x39T20.6410.(12分)某学习小组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用如图所示的气垫导轨装置来测滑块的加速度,由导轨标尺可以测出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L,窄遮光板的宽度为d,窄遮光板依次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1、t2.(1)通过两个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1=________,v2=________.在计算瞬时速度时应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__(填“极限法”“微元法”或“控制变量法”).(2)滑块的加速度可以表示为a=_______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表示).解析:(1)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等于滑块通过光电门这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故瞬时速度分别为dt1和dt2,时间取的越短,瞬时速度越接近平均速度,故采用了极限法.(2)根据运动学公式2aL=v22-v21,代入可求得加速度a=d22L⎝⎛⎭⎪⎫1t22-1t21.答案:(1)dt1dt2极限法(2)d22L⎝⎛⎭⎪⎫1t22-1t2111.(15分)如图所示,一辆长为12 m的客车沿平直公路以8.0 m/s的速度匀速向北行驶,一辆长为10 m的货车由静止开始以2.0 m/s2的加速度由北向南匀加速行驶,已知货车刚启动时两车相距180 m,求两车错车所用的时间.解析:设货车启动后经过时间t 1时两车开始错车,则有s 1+s 2=180 m ,其中s 1=12at 21,s 2=v t 1,联立可得t 1=10 s.设货车从开始运动到两车错车结束所用时间为t 2,在数值上有s 1′+s 2′=(180+10+12) m =202 m.其中s 1′=12at 22,s 2′=v t 2,解得t 2=10.8 s.故两车错车时间Δt =t 2-t 1=0.8 s.答案:0.8 s12.(15分)2016年世界中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落下帷幕,代表中国参赛的河南男队和河北女队取得了优异成绩.五人制足球的赛场长40 m ,宽20 m ,如图所示.在比赛中,攻方队员在中线附近突破防守队员,将足球沿边路向前踢出,足球的运动可视为在地面上做初速度为v 1=6 m/s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 1=1 m/s 2.该队员将足球踢出后立即由静止启动追赶足球,他的运动可看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大加速度为a 2=1 m/s 2,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v 2=4 m/s.该队员至少经过多长时间能追上足球?解析:设足球从开始做匀减速运动到停下来的位移为x 1,则x 1=v 212a 1解得x 1=18 m ,足球匀减速运动时间为t 1=v 1a 1=6 s 前锋队员以最大加速度加速t 2=v 2a 2=4 s 在此过程中的位移x 2=v 222a 2=8 m 之后前锋队员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足球停止运动时,其位移为x 3=v 2(t 1-t 2)=8 m由于x 2+x 3<x 1,故足球停止运动时,前锋队员没有追上足球,然后前锋队员继续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追赶足球,由匀速运动公式得x 1-(x 2+x 3)=v 2t 3代入数据解得t 3=0.5 s前锋队员追上足球的时间t =t 1+t 3=6.5 s答案:6.5 s章末检测二 相互作用(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6~8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两个质量为m 1的小球套在竖直放置的光滑支架上,支架的夹角为120°,如图所示,用轻绳将两球与质量为m 2的小球连接,绳与杆构成一个菱形,则m 1∶m 2为( )A .1∶1B .1∶2C .1∶ 3 D.3∶2解析:选A.设轻绳中的拉力为F ,隔离m 1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m 1g cos 60°=F cos 60°,解得F =m 1g ;隔离m 2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2F cos 60°=m 2g ,所以 m 1∶m 2=1∶1,A 正确.2.如图所示,在高度不同的两水平台阶上放有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物体,物体间用轻弹簧相连,弹簧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在m1左端施加水平拉力F,使m1、m2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m1表面光滑,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弹力的大小为m1g cos θB.地面对m2的摩擦力大小为FC.地面对m2的支持力可能为零D.m1与m2一定相等解析:选 B.对整体受力分析可知,整体受重力、支持力、拉力,要使整体处于平衡,则水平方向一定有向右的摩擦力作用在m2上,且大小与F相同,故B正确;因m2与地面间有摩擦力,则一定有支持力,故C错误;对m1受力分析可知,弹力水平方向的分力应等于F,故弹力为Fsin θ,因竖直方向上的受力不明确,无法确定两物体的质量关系,也无法求出弹簧弹力与重力的关系,故A、D 错误.3.在水平地面上固定一个上表面光滑的斜面体,在它上面放有质量为m的木块,用一根平行于斜面的细线连接一个轻环,并将轻环套在一根两端固定、粗糙的水平直杆上,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则杆对环的摩擦力大小为()A.mg sin θB.mg cos θC.mg tan θD.mg sin θcos θ解析:选D.设细线的弹力为F,对斜面上的物块由共点力平衡条件有F-mg sin θ=0,对轻环由共点力平衡条件有F cos θ-F f=0,解得杆对环的摩擦力大小为F f=mg sin θcos θ.4.一轻绳一端系在竖直墙M上,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物体A,用一轻质光滑圆环O穿过轻绳,并用力F拉住轻环上一点,如图所示.现使物体A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下降到虚线位置.则在这一过程中,力F、绳中张力F T及力F 与水平方向夹角θ的变化情况是()A.F保持不变,F T逐渐增大,夹角θ逐渐减小B.F逐渐增大,F T保持不变,夹角θ逐渐增大C.F逐渐减小,F T保持不变,夹角θ逐渐减小D.F保持不变,F T逐渐减小,夹角θ逐渐增大解析:选C.圆环受到三个力,拉力F以及绳子的两个拉力F T,三力平衡,故绳子两个拉力的合力与拉力F始终等值、反向、共线,由于绳子的拉力等于mg,夹角越大,合力越小,且合力在角平分线上,故拉力F逐渐变小,由于始终与两细线拉力的合力反向,故拉力F逐渐趋向水平,θ逐渐变小,选项C正确.5.如图所示,吊环运动员将吊绳与竖直方向分开相同的角度,重力大小为G的运动员静止时,左边绳子张力为T1,右边绳子张力为T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和T2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吊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减小时,T1和T2都会变小C.T2一定大于GD.T1+T2=G解析:选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须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T1和T2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A错误;吊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减小时,T1和T2夹角变小,T1和T 2都会变小,B 正确;当T 1和T 2的夹角为120°时,T 2等于G ,当夹角大于120°时,T 2大于G ,当夹角小于120°时,T 2小于G ,故C 、D 均错误.6.如图所示,手推车的篮子里装有一篮球,女孩把手推车沿斜面向上匀速推动,篮子的底面平行于斜面,靠近女孩的一侧面垂直于底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有(不计摩擦力)( )A .篮子底面受到的压力大于篮球的重力B .篮子底面受到的压力小于篮球的重力C .篮子右侧面受到的压力大于篮球的重力D .篮子右侧面受到的压力小于篮球的重力解析:选BD.设斜面倾角为θ,篮球质量为m ,篮子底面、右侧面对篮球的弹力分别为F N1、F N2,不计摩擦力,对篮球由共点力平衡条件有F N1-mg cos θ=0,F N2-mg sin θ=0.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篮球对篮子底面、右侧面的压力均小于重力.选项A 、C 错误,B 、D 正确.7.如图所示,物体A 、B 用细绳与弹簧连接后跨过滑轮.A 静止在倾角为45°的粗糙斜面上,B 悬挂着.已知m A =3m B ,不计滑轮摩擦,现将斜面倾角由45°减小到30°,B 不会碰到地面,则( )A .弹簧的弹力不变B .物体A 对斜面的压力将减小C .物体A 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减小D .弹簧的弹力及A 受到的静摩擦力都不变解析:选AC.对物体A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此时F f A 沿斜面向上,由平衡条件可得:m A g sin 45°=F +F f A ,可得F f A =⎝ ⎛⎭⎪⎫322-1m B g ,当斜面倾角为30°时,可得F f A ′=⎝ ⎛⎭⎪⎫32-1m B g =12m B g .可见,物体A 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且变小,物体A 不会相对斜面滑动,弹簧的弹力始终等于物体B 的重力,故选项A 、C 正确,D 错误;物体A 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由F N =m A g cos 45°变为F N ′=m A g cos 30°,压力变大,选项B 错误.8.如图所示,斜面上放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a 、b ,两物体间用一根细线连接,在细线的中点加一与斜面垂直的拉力F ,使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b 两物体的受力个数一定相同B .a 、b 两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相同C .a 、b 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可能不相等D .当逐渐增大拉力F 时,物体b 先开始滑动解析:选BC.对a 、b 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物体b 处于静止状态,当细线沿斜面向上的分量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相等时,摩擦力为零,所以b 可能只受3个力作用,而物体a 必定受到摩擦力作用,肯定受4个力作用,选项A 错误;a 、b 两个物体,垂直于斜面方向受力都平衡,则有:F N +F T sin θ=mg cos α,解得:F N =mg cos α-F T sin θ,则a 、b 两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相同,选项B 正确;因为b 的摩擦力可以为零,而a 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故选项C 正确;对a 沿斜面方向有:F T cos θ+mg sin α=f a ,对b 沿斜面方向有:F T cos θ-mg sin α=f b ,又因为正压力相等,所以最大静摩擦力相等,则a 先达到最大静摩擦力,先滑动,故选项D 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9.(10分)(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被拉伸时,所挂钩码越多,误差越小B.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C.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2)某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L-L0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图中的()解析:(1)实验中应以所研究的一根弹簧为实验对象,在弹性限度内通过增减钩码的数目来改变对弹簧的拉力,以探索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并且拉力和重力平衡.(2)由于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当不挂钩码时,弹簧的伸长量x>0,所以选C.答案:(1)B(2)C10.(12分)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1)除已有的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细绳套、刻度尺、图钉和铅笔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A.每次把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B.每次把橡皮条拉直C.每次准确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D.每次记准细绳的方向(3)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绳套结点的位置.图中________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理论值,________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实验值.解析:(1)做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我们是让两个力拉橡皮条和一个力拉橡皮条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测出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用力的图示画出这三个力,用平行四边形做出两个力的合力的理论值,和那一个力进行比较.所以我们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方木板(固定白纸),白纸(记录方向画图)、刻度尺(选标度)、绳套(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图钉(固定白纸)、三角板(画平行四边形),橡皮条(让力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的).故还必须有的器材是橡皮条和三角板.(2)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即用一个力与用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测出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没有必要把橡皮条拉到最大长度,故B、C、D错误,A正确.(3)用平行四边形画出来的是理论值,和橡皮条同线的那个是实际值,所以F 是理论值,F′是实际值,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就是比较F1、F2合力的理论值和实验值是否相等.答案:(1)橡皮条三角板(2)A(3)F F′11.(15分)如图所示,用三条完全相同的轻质细绳1、2、3将A、B两个质量均为m的完全相同的小球连接并悬挂,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轻绳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轻绳3水平,求轻质细绳上1、2、3的拉力分别为多大?解析:设三条绳上的拉力分别为F T1,F T2,F T3;把A、B两个小球视为整体,受力分析如图甲,由平衡条件可得2mg=F T1cos 45°F T3=F T1sin 45°解得F T1=22mg,F T3=2mg隔离球B,受力分析如图乙:F T2=(mg)2+F2T3=5mg答案:22mg5mg2mg12.(15分)如图所示,有一个重量为20 N的小物体放在斜面上,斜面底边长AB=40 cm,高BC=30 cm,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物体在一沿斜面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刚好处于静止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将力F顺时针转动至水平向右并保持不变,求此时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力.解析:当力F沿斜面向上,物体恰好不向上滑动时对物体受力分析,有F =G sin θ+μG cos θ,由几何关系得:sin θ=0.6,cos θ=0.8,F=20 N;力F顺时针转动至水平向右时物体受力如图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得,F cos θ+F f-G sin θ=0,解得F f=G sin θ-F cos θ=20×0.6 N-20×0.8 N=-4 N,负号表示方向沿斜面向下.当力F沿斜面向上,物体恰好不向下滑动时,对物体受力分析,有F=G sin θ-μG cos θ=4 N;力F顺时针转动至水平向右时,有F cos θ+F f-G sin θ=0,解得,F f=8.8 N,方向沿斜面向上.答案:4 N,方向沿斜面向下或8.8 N,方向沿斜面向上章末检测三牛顿运动定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5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6~8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下列关于力学及其发展历史,正确的说法是()A.牛顿根据伽利略等前辈的研究,用实验验证得出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通过研究发现物体受到的外力总是迫使其改变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其运动状态C.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到m=Fa,这说明物体的质量跟所受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D.牛顿等物理学家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不但适用于宏观、低速研究领域,也能充分研究微观、高速运动的物体解析:选 B.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所以A项错.牛顿研究发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所以B 项正确;因为物体的质量由其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所以C 项错;牛顿等物理学家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研究领域,当研究微观、高速运动的物体时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以D项错.2.如图,一人站在测力计上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测力计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B.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测力计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人对测力计的压力和测力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人对测力计的压力和测力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解析:选 C.人所受的重力和测力计对人的支持力,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人对测力计的压力和人所受的重力同方向,不是平衡力,也不是相互作用力,选项A、B错误.人对测力计的压力和测力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选项C正确,D错误.3.为了让乘客乘车更为舒适,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乘客的座椅能随着坡度的变化而自动调整,使座椅始终保持水平,如图所示,当此车减速上坡时(仅考虑乘客与水平面之间的作用),关于乘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受摩擦力的作用B.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C.处于超重状态D.所受合力竖直向上解析:选 B.对乘客进行受力分析,乘客受重力、支持力,由于乘客加速度沿斜面向下,而静摩擦力必沿水平方向,乘客有水平向左的分加速度,所以受到向后(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选项A错误,B正确;此车减速上坡,整体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下,乘客具有向下的分加速度,所以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知乘客处于失重状态,选项C错误;由于乘客加速度沿斜面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所受合力沿斜面向下,选项D错误.4.在地面上以初速度v0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经过2t0时间小球落回抛出点,其速率为v1,已知小球在空中运动时所受空气阻力与小球运动的速率成正比.则小球在空中运动时速率v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可能是()解析:选A.因为空气阻力做负功,小球的机械能要减小,v1<v0,在上升阶段,小球的速率减小,加速度a=mg+k vm是减小的,v-t图象中图线越来越缓,在下降阶段,小球的速率增加,加速度a=mg-k vm是减小的,v-t图象中图线也越来越缓,选项A正确.5.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0的小桶(底面水平),桶中放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当桶静止时,弹簧的长度比其自然长度伸长了L,今向下拉桶使弹簧再伸长ΔL后静止,然后松手放开,设弹簧总处在弹性限度内,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刚松手瞬间桶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 ⎛⎭⎪⎫1+ΔL L mg ②刚松手瞬间桶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 ⎛⎭⎪⎫1+ΔL L (m +m 0)g ③刚松手瞬间物体的加速度为ΔL L g ,方向向上④刚松手瞬间物体的加速度为ΔL L ⎝ ⎛⎭⎪⎫1+m 0m g ,方向向上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解析:选 A.本题的常规解法是先取桶与物体为整体,利用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求解,这样做费时易错,若用假设法求解,则能迅速选出正确选项.假设没有向下拉弹簧,即ΔL =0,则由平衡条件知刚松手瞬间盘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仍为mg ,将ΔL =0分别代入①②,可得①对②错;又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刚松手瞬间物体的加速度为a =F N -mg m =ΔL L g ,方向向上,③对④错,A 正确. 6.在光滑水平面上,a 、b 两小球沿水平面相向运动.当小球间距小于或等于L 时,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相互排斥恒力作用.小球间距大于L 时,相互排斥力为零.小球在相互作用区间运动时始终未接触,两小球运动时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 .a 球质量大于b 球质量B .在t 1时刻两小球间距最小C .在0~t 2时间内两小球间距逐渐减小D .在0~t 3时间内b 球所受排斥力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相反。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原子核专题

高考物理专题复习:原子核专题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原子核专题一、单选题1.2018年7月27日将发生火星冲日能量,那时火星、地球和太阳几乎排列成一线,地球位于太阳与火星之间,已知地球和火星绕太阳公转的方向相同,火星公转轨道半径约为地球的1.5倍,若将火星和地球的公转轨迹近似看成圆,取,则相邻两次火星冲日的时间间隔约为()A. 0.8年B. 1.6年C. 2.2年D. 3.2年【答案】C【解析】由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得:,解得行星公转周期:,则火星和地球的周期关系为:,已知地球的公转周期为1年,则火星的公转周期为年,相邻两次火星冲日的时间间隔设为t,则:化解得:,即:,求得故本题选C2.关于原子核的结合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核的比结合能等于将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能量的最小值B. 原子核衰变成α粒子和另一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小于原来原子核的结合能C. 铯原子核()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的结合能D. 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不稳定【答案】C【解析】原子核的结合能等于使其完全分解成自由核子所需的最小能量,故A错误;原子核衰变成粒子和另一原子核,要释放能量,衰变产物的结合能之和一定大于原来重核的结合能,故B错误;铯原子核()的比结合能与铅原子核()的比结合能差不多,而铯原子核()的核子小于铅原子核() 的核子,故铯原子核()的结合能小于铅原子核()的结合能,故C正确;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比结合能:原子核结合能对其中所有核子的平均值,亦即若把原子核全部拆成自由核子,平均对每个核子所要添加的能量.用于表示原子核结合松紧程度.结合能:两个或几个自由状态的粒子结合在一起时释放的能量.分散的核子组成原子核时放出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结合能.3.到2018年1月,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440个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390吉瓦,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量的11%。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汇总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汇总

高考物理知识点精要一、力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 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 -F2|≤F≤F1+F2.(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解析(全国卷Ⅲ)

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物理部分解析(全国卷Ⅲ)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全国卷Ⅲ)二、选择题:第14~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核2713Al ,产生了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X :2713α+Al n+X 。

X 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分别为( ) A .15和28 B .15和30 C .16和30 D .17和31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核反应方程遵循的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规律及其相关的知识点。

根据核反应遵循的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知,X 的电荷数为2+13=15,质量数为4+27-1=30,根据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可知X 的原子序数为15,质量数为30,B 正确。

15.为了探测引力波,“天琴计划”预计发射地球卫星P ,其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6倍;另一地球卫星Q 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4倍。

P 与Q 的周期之比约为( )A .2:1B .4:1C .8:1D .16:115【答案】C 【解析】 设地球半径为R ,根据题述,地球卫星P 的轨道半径为R P =16R ,地球卫星Q 的轨道半径为R Q =4R ,根据开普勒定律,所以P 与Q 的周期之比为T P ∶T Q =8∶1,C 正确。

16.一电阻接到方波交流电源上,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为Q 方;若该电阻接到正弦交变电源上,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热量为Q 正。

该电阻上电压的峰值为u 0,周期为T ,如图所示。

则Q 方: Q 正等于( )A .1:2 B .2:1 C .1:2 D .2:116【答案】D 02,而方波交流电的有效值为u 0,根据焦耳定律和欧姆定律,Q =I 2RT =2U RT ,可知在一个周期T 内产生的热量与电压有效值的二次方成正比,Q 方∶Q 正= u 02∶(02u )2=2∶1,选项D 正确。

2018年高考物理易错题集

2018年高考物理易错题集

2018年高考物理易错题集(总12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章质点的运动错题集一、主要内容本章内容包括位移、路程、时间、时刻、平均速度、即时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平抛运动的规律及圆周运动的规律。

在学习中要注意准确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特别应该理解位移与距离(路程)、速度与速率、时间与时刻、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化量的不同。

二、基本方法本章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问题,这是将复杂的问题利用分解的方法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简单问题的基本方法;利用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图像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的方法,这也是形象、直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这些具体方法中所包含的思想,在整个物理学研究问题中都是经常用到的。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加以体会。

三、错解分析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对要领理解不深刻,如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之间常混淆不清;对位移、速度、加速度这些矢量运算过程中正、负号的使用出现混乱:在未对物体运动(特别是物体做减速运动)过程进行准确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套公式进行运算等。

例1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使5分钟后突然刹车。

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刹车后3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多少?【错解】因为汽车刹车过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v0=10 m/s加速度【错解原因】出现以上错误有两个原因。

一是对刹车的物理过程不清楚。

当速度减为零时,车与地面无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变为零。

二是对位移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深刻。

位移S对应时间t,这段时间内a必须存在,而当a不存在时,求出的位移则无意义。

由于第一点的不理解以致认为a永远地存在;由于第二点的不理解以致有思考a什么时候不存在。

2018高考高三物理复习资料大全

2018高考高三物理复习资料大全

2018高考高三物理复习资料大全2018高考高三物理复习资料大全学好物理重在理解(概念、规律的确切含义,能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理解其适用条件)(最基础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每一题弄清楚(对象、条件、状态、过程)是解题关健力的种类:(13个性质力)说明:凡矢量式中用“+”号都为合成符号“受力分析的基础”重力:G=mg弹力:F=Kx滑动摩擦力:F滑=&#61549;N静摩擦力:O&#61603;f静&#61603;fm浮力:F浮=&#61554;gV排压力:F=PS=&#61554;ghs万有引力:F引=Gm1m2q1q2u电场力:F=qE=q库仑力:F=K(真空中、点电荷)电dr2r2磁场力:(1)、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公式:F=BIL(B&#61534;I)方向:左手定则(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公式:f=BqV(B&#61534;V)方向:左手定则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化得快。

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运动分类:(各种运动产生的力学和运动学条件、及运动规律)重点难点高考中常出现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匀速直线运动F合=0V0≠0静止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为零,初速不为零,匀变速直曲线运动(决于F合与V0的方向关系)但F合=恒力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几种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下抛,竖直上抛,平抛,斜抛等圆周运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最低点和最高点);匀速圆周运动(是什么力提供作向心力)简谐运动;单摆运动;波动及共振;分子热运动;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物理解题的依据:力的公式各物理量的定义各种运动规律的公式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数学几何关系F&#61501;F1&#61483;F2&#61483;2F1F2COS&#61553;&#61 690;F1-F2&#61690;&#61603;F&#61603;∣F1+F2∣、三力平衡:F3=F1+F2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多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Vt=V0+atS=vot+12at几个重要推论:2(1)推论:Vt2-V02=2as(匀加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为正值)(2)A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3)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o&#61483;vtV0&#61483;VtsSN&#61483;1&#61483;SN Vt/2=====VN&#61603;Vs/2=22t2T111(4)S第t秒=St-St-1=(vot+at2)-[vo(t-1)+a(t-1)2]=V0+a(t-)222(5)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①在1s末、2s末、3s末……ns末的速度比为1:2:3……n;②在1s、2s、3s......ns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2)③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第n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④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61485;1):&#61485;)……(&#61485;⑤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6)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7)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或照像法记录在底片上)来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这段的平均速度⑴是判断物体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2018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复习建议

2018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复习建议

2018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复习建议安丘市青云学府李英云一、2018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凸显核心素养要求1、强化基本概念理解,突出主干知识应用2、加强模型构建思维方法3、加强科学探究过程4、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凸显综合性,能力考查放在首位二、高考试题带来的启示高考加强对必备知识的考查,在一定的物理情景中考查考查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知识间的联系(1)涉及哪些必备知识?主干知识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和规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能量相关概念,描述场的相关概念解决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矢量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右手定则,左手定则核心规律:力的观点,动量观点,能量观点(2)明确概念和规律的得出和使用条件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规律如何得出的,在哪些情况下选用这些规律(3)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不是孤立的知识点。

要进行基础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进行知识体系构建,配合联系更好2、以主干知识为载体考查关键能力高考考查的绝大多数是常规物理问题和模型,但都会从条件给定,设问方向等方面发生改变或有所创新,题目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是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快速审题建模的能力。

思维定式具有两面性。

要求:明确有哪些关键能力?(1)从给定的问题中快速建立物理情景和模型。

进行科学规范的审题和建模训练,要做一定量的训练题(2)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重点。

进行规范化审题训练(3)进行题后的反思和总结(4)要有变得意识,进行题目的改编和拓展,活化学生思维,而不是僵化学生思维3、明确在素养利益下高考试题加强了问题的探究和对科学思维方法的要求。

题目带有综合性,但不是“死难”。

而是需要快速建模。

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在各个过程中形成的能力。

重视教材中的说一说,做一做等素材,设置探究性问题。

(1)明确各部分典型问题和常见模型(2)明确各阶段复习功能不急功近利。

不盲目追难。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发挥好典型题目的示范作用。

不贪多嚼不烂,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3)要精选题目组成学案,分层实施。

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要点: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要点: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要点:速度和时间的关系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复习,下面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高考物理复习要点: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高考物理复习要点: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时速论即宇宙定律与背景无关,任何定律在宇宙里面都是一样的。

以下是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知识点,请大家认真掌握。

1. 速度——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由图象可以作出下列判断:(1)读出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或具有某一速度在哪一时刻如图7—1所示,0=t时刻速度为v。

速度2vv=则在2t时刻。

(2)求出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如图7—1,在1t~2t时间内速度变化量12vvv(3)判断运动方向。

若速度为正值(横轴以上)表示物体沿规定的正方向运动,若速度为负则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如图7—2所示,20t--时间内速度为正,虽然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没变,与规定正方向相同,在21tt--时间内速度减小但位移还是增大的。

32tt--时间内速度为负与2t 前运动方向相反,位移减小。

(4)可判断运动性质tv--图象是倾斜的,变速运动、倾斜的直线则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则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见图1207t----时间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21tt--则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32tt--是负向匀加速运动。

(5)比较速度变化快慢。

tv--图象若是直线则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变化快慢。

图象与t轴角越大则速度变化越快。

见图7—2,10t--速度图象与横轴夹角比21tt--图象与横轴夹角小,10t--时间内速度增加得慢21tt--时间内速度减小得快。

(6)求位移,速度图象与横轴或两轴所围面积就是给定时间内的位移,在横轴以上位移为正,横轴以下位移为负。

两物体相遇时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相等,不是图象的交点。

以上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高考物理复习要点: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想了解更多相关学习资料,敬请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辅导:分组实验

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辅导:分组实验

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辅导:分组实验
为方便广大考生复习,查字典物理网整理了2015年高考物理复习辅导:分组实验,希望能助各位考生一臂之力
分组实验原理与仪器
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有自己的实验原理,理解并掌握好这些实验原理,可以触类旁通,用于今后设计其它的没做过的实验。

至于实验仪器,也不必去死记,一来记不住,二来实在没必要。

其实实验仪器很好处理的,同学们先回顾一下实验的装置,画个草图,把草图上的仪器写出来,草图上没有的仪器都是些测量仪器,看看本实验要哪些数据要测量,而这些数据各要什么测量工具,这样就行了。

下面我们介绍部分实验的原理与仪器。

其它类推。

1、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原理:验证a与F成正比,a与m成反比
(1)用控制变量法处理a、F、m三者关系,先让m不变,改变F测a如何变;然后让F不变,改变m看a如何变。

(2)用遂差法处理纸带的点,求出a中华考试网
(3)用图像法处理数据,针对a与m成反比,在设计坐标轴时,建立a-1/m的坐标轴,若描出的点的连线是直线证明a 与m成反比。

(4)实验时为减少误差,用抬高木板一端方式以重力下滑分力抵消摩擦力,以砂与砂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使砂与砂桶的重力约等于绳子的拉力。

仪器:
(1)回忆实验时情景,画个草图,上有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砂和砂桶;
(2)而在数据测量时要用到天平、若干砝码、刻度尺。

关于2015年高考物理复习辅导:分组实验就介绍完了,更多2015高考复习等信息,请关注查字典物理网高考频道!。

2018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的综合应用

2018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 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的综合应用

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的综合应用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如图甲所示为一列横波在t=1.0 s时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为P处质点的振动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零时刻P质点向上振动C.波速为4 m/sD.当O处质点振动到波谷时,P处质点振动到波峰【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由振动图象知,在t=1.0 s时刻P质点正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由波动图象可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故A错误。

由振动图象可知零时刻P质点向下振动,B错误。

由甲图可得:λ=4 m,由乙图中可得:T=1.0 s C正确。

OP间平衡位置相距一个波长,振动情况总是相同,则当O处质点振动到波谷时,P处质点也振动到波谷,故D错误。

【知识补给】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的综合应用一、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综合应用1.巧解图象问题求解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综合类问题可采用“一分、一看、二找”的方法。

(1)分清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此问题最简单,只要看清横坐标即可,横坐标为x则为波动图象,横坐标为t则为振动图象。

(2)看清横、纵坐标的单位。

尤其要注意单位前的数量级。

(3)找准波动图象对应的时刻。

(4)找准振动图象对应的质点。

2.图象问题的易错点:(1)不理解振动图象与波的图象的区别。

(2)误将振动图象看作波的图象或将波的图象看作振动图象。

(3)不知道波传播过程中任意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一列横波沿x轴正向传播,a、b、c、d为介质中沿波传播方向上四个质点的平衡位置。

某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若再经过四分之一周期开始计时,则图乙描述的可能是A.a处质点的振动图象 B.b处质点的振动图象C.c处质点的振动图象 D.d处质点的振动图象t=时刻的波形图,质点P恰在平衡如图所示,实线是沿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0t=s时刻的波形图。

已知该波的波速是0.8 m/s,则位置,虚线是这列波在0.2A.这列波是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B.质点P在0.4 s时刻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t=时,质点P的速度沿y轴负方向C.0.5sD.质点P在0.9 s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为0.48 m―列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a、b、c为波上的三个质点,质点a此时向上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50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考点名片考点细研究:(1)测定玻璃的折射率;(2)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等。

其中考查到的如:2016年江苏高考12题B(2)(3)、2015年北京高考第21题(1)、2015年全国卷Ⅰ第34题(1)、2014年大纲卷第17题、2014年江苏高考第12题B(1)、2012年江苏高考第12题、2012年浙江高考第21题、2012年全国卷第16题、2012年福建高考第19题等。

备考正能量:本考点为高考的重点内容。

考查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填空题,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仍然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复习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基础与经典1. (多选)某同学在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使用的是半圆形玻璃砖,P1、P2、P3、P4是按顺序插在软木板上的大头针,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中的做法正确的是()A.任意选取P1、P2连线的方向和入射点A的位置,都可以在圆弧右侧适当位置处插上第三枚大头针,使其同时挡住P1、P2的像B.如果入射点A恰在玻璃砖圆心处,可不使用大头针P4C.可以用P1、P2连线作为入射光线,也可以用P4、P3连线作为入射光线D.为减小误差,P1、P2间距和P3、P4间距应适当大一些答案BCD解析任何光线都能从空气射进玻璃,但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可能会发生全反射,若选取的P1、P2连线方向和入射点A的位置不合适,即当AB光线在玻璃砖内的入射角大于全反射临界角时,玻璃砖的右侧不会有光线射出,故A选项错误;如果入射点A恰在玻璃砖圆心处,则折射光线沿径向射入玻璃砖,也能沿径向射出玻璃砖,插上P3即可作出折射光线,又根据光路可逆,可知B、C选项正确;D选项是做实验时减小误差的一种做法,故D选项正确。

2.用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已画好玻璃砖界面aa′和bb′,不慎将玻璃砖向上平移了一些,放在了图示位置上,而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测得的折射率将()A.偏大B.偏小C.不变D.无法确定答案 C解析经过玻璃砖的光路如图中实线所示,由于所作的玻璃砖分界线不是实际的分界线,如图中虚线所示,由几何知识可知,测出的折射率不变,C项正确。

3.如图,用插针法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P1、P2及P3、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以提高准确度(2)P1、P2及P3、P4之间的距离取得小些,可以提高准确度(3)入射角θ1适当大些,可以提高准确度(4)入射角太大,折射光线会在玻璃砖的内表面发生全反射,使实验无法进行(5)P1、P2的间距,入射角的大小均与实验的准确度无关A.(1)(3) B.(2)(4)C.(3)(5) D.(1)(4)答案 A解析实验根据大头针确定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在连线及测量时必然有误差,P1、P2和P3、P4之间距离适当大些,可以减小误差,故(1)正确,(2)错误;实验要求入射角不能太小,否则会导致测量误差太大,(3)正确;根据几何知识知光在第二界面的入射角等于在第一界面的折射角,小于临界角,不会发生全反射,(4)错误;综合上述分析知(5)错误。

故选A 。

4.如图所示,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平放在纸面上,将它的前、后两个边界PQ 、MN 记录在纸面上。

若单色光沿纸面从真空中以入射角i =60°从MN 表面射入时,光通过玻璃砖的时间为t ;若保持入射光的方向不变,现撤去玻璃砖,光通过PQ 、MN 之间的区域的时间也为t ,那么,这块玻璃砖对该入射光的折射率为( )A .2 B. 3 C .1.5 D. 2答案 B解析 设玻璃砖的厚度为d ,折射率为n ,折射角为r ,则d /cos r v=d /cos r c /n =nd c cos r =t ,d /cos60°c =2d c =t ,n =sin60°sin r,可得n =3,选项B 正确。

5.一束白光在真空中通过双缝后在屏上观察到干涉条纹,除中央白色亮纹外,两侧还有彩色条纹,其原因是( )A .各色光的波长不同,因而各色光分别产生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同B .各色光的速度不同,因而各色光分别产生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同C.各色光的强度不同,因而各色光分别产生的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同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答案 A解析白光包含各种颜色的光,它们的波长不同,在相同条件下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它们的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在中央亮条纹两侧出现彩色条纹,故A项正确。

6.(多选)某同学按实验装置安装好仪器后,观察光的干涉情况,获得成功,若他在此基础上对仪器的安装做了如下改动,仍能使实验成功的是()A.将遮光筒内的光屏向靠近双缝的方向移动少许,其他不动B.将滤光片移至单缝和双缝之间,其他不动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少许,其他不动D.将单缝和双缝的位置互换,其他不动答案ABC解析双缝发生干涉,而单缝发生衍射,故D错误;由Δx=l dλ知,改变双缝到屏的距离仍能得到清晰条纹,只是条纹间距变化,A 正确;适当改变单缝与双缝间距对实验无影响,C正确;滤光片的作用只是将复色光变成单色光,所放位置对实验无影响,B正确。

7.(多选)某同学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安装好实验装置后,在光屏上却观察不到干涉图样,这可能是由于()A.光束的中央轴线与遮光筒的轴线不一致,相差较大B.没有安装滤光片C.单缝与双缝不平行D.光源发出的光束太强E.光源发出的光束太暗答案ACE解析安装实验器材时要注意使光束的中央轴线与遮光筒的轴线重合,光源与光屏正面相对,滤光片、单缝和双缝要在同一高度,中心位置在遮光筒轴线上,单缝与双缝要相互平行,还要使光源发出的光束不要太暗,才能使实验成功。

故选A、C、E。

8.根据你学过的干涉原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的两束光可以发生干涉现象B.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等间距的彩色条纹C.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双缝的间距越大,光屏上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越小D.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把其中一缝挡住,则干涉条纹与原来一样,只是亮度减半答案 C解析只有频率和振动方向总是相同且相位差恒定的光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选项A错误;红光和紫光频率不同,不能产生干涉,选项B错误;根据Δx=ldλ可知,双缝间距越大,光屏上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越小,选项C正确;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把其中一缝挡住,则发生单缝衍射,不会出现干涉条纹,选项D错误。

9.(多选)若要使用激光做双缝干涉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激光平行度太好,不容易发生衍射,干涉条纹不清晰B.激光具有很好的相干性,可以不用滤光片和单缝C.激光能量高,得到的干涉条纹更清晰D.用激光做该实验可去掉滤光片,但不能去掉单缝答案BC解析激光具有很好的相干性,频率单一,可以不用滤光片和单缝,且激光的能量高,条纹的清晰度高,选项B、C正确。

二、真题与模拟10.[2015·北京高考]“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在白纸上放好玻璃砖,aa′和bb′分别是玻璃砖与空气的两个界面,如图所示。

在玻璃砖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用“+”表示大头针的位置,然后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并依次插上大头针P3和P4。

在插P3和P4时,应使()A.P3只挡住P1的像B.P4只挡住P2的像C.P3同时挡住P1、P2的像答案 C解析使P3同时挡住P1、P2的像,即P3、P1、P2在同一光线上;P4挡住P3以及P1、P2的像,A、B都错误,C项正确。

11.[2014·大纲卷]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一钠灯发出的波长为589 nm的光,在距双缝1.00 m的屏上形成干涉图样。

图样上相邻两明纹中心间距为0.350 cm,则双缝的间距为()A.2.06×10-7 m B.2.06×10-4 mC.1.68×10-4 m D.1.68×10-3 m答案 C解析根据双缝干涉相邻明条纹中心间距公式Δx=ldλ,解得d=l Δx ·λ,代入数据可得d =1.00×589×10-90.350×10-2 m ≈1.68×10-4 m ,故C 项正确。

12.[2014·江苏高考]某同学用单色光进行双缝干涉实验,在屏上观察到甲图所示的条纹,仅改变一个实验条件后,观察到的条纹如乙图所示。

他改变的实验条件可能是( )A .减小光源到单缝的距离B .减小双缝之间的距离C .减小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D .换用频率更高的单色光源答案 B解析 比较甲乙两图,条纹间隔距离变大,根据Δx =L d λ可判断,减小双缝间距离,增大双缝到光屏间距离或换用频率低的单色光,均能使Δx 增大,选项B 正确。

一、基础与经典13.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某同学经正确操作插好了4枚大头针,如图甲所示。

(1)在图乙中画出完整的光路图;(2)对你画出的光路图进行测量和计算,求得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__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3)为了观测光在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某同学做了两次实验,经正确操作插好了8枚大头针,如图丙所示。

图中P1和P2是同一入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其对应出射光线上的2枚大头针是P3和________。

(填“A”或“B”)答案(1)见解析(2)1.50(说明:±0.03范围内都可)(3)A解析(1)如图a所示。

(2)折射率n =sin i sin r,sin i 与sin r 可利用图a 中的方格进行粗略的计算,或是利用直尺测量计算,sin i =22.5,sin r =0.81.5,n =22.50.81.5=32=1.50。

(3)光路图如图b 所示,光线经两边沿相互平行的玻璃砖,出射光线平行于入射光线,即MN ∥P 4B 。

P 1P 2光线从棱镜右边侧面射出向底边偏折,如图P 3A ,所以填A 。

14.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1)下列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________。

(填选项前的字母)A .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沿遮光筒轴线照在屏中心时,应放上单缝和双缝B.测量某条干涉亮纹位置时,应使测微目镜分划板中心刻线与该亮纹的中心对齐C.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用测微目镜测出n条亮纹间的距离a,求出相邻两条亮纹间距Δx=an-1(2)测量某亮纹位置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乙,其示数为________ mm。

答案(1)A(2)1.970解析(1)摆放各光具时应保证光线沿直线通过各光具的中心(轴线),所以摆放时并不放单缝和双缝,A错误。

测量亮纹位置时,为了准确,应该将目镜分划板的中心刻线与亮纹中心对齐,B正确。

相邻两条亮纹间距为d,则n条亮纹间距为a=(n-1)Δx,即Δx=an-1,C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