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原因分析
新。只有当这一条件得到满足时 , 我们才可望发现在一个社会 内改变现有
【 收稿 日 20 I — 6 期J09一 2 0 【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9 江苏 南京,1 4 20 6 0 【 作者简介】 瑜(9 1 ) 女, 韩 1 一 , 山东济南人, 8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农业财政与税收。
和诺 思 (93 看来 ,外 部利润 ” 17 ) “ 主要来 自规模经济 、 部性 内部 化 、 险分 外 风
担、 降低交易费用所引起的收入的潜在增加不能内部化时, 一种新制度的创 新可能使这种外部利润内部化。 ④
潜在 利润是 制度 变迁 的诱 因 , 制 度 变迁 还 涉 及 成 本 问题 。 “ 果 预 但 如 期 的净收 益 ( 即指 潜在 利 润 ) 过 预 期 的成 本 时 , 项 制 度 安 排 就 会 被 创 超 一
究
究 的综合性成果基础上 , 将诺斯等的理论又推 进 了一步 。他认 为 , 度 变迁 不 仅是 由诺 斯讨 制 论 的对更为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所致 , 而且
也是 关于社 会与经 济行 为以及组织 与变迁 的知 识供 给进 步的结果 。
戴维 ・菲尼 ( ai F e e ) 出 , 度 变 D vd eny 指 制
以行政区划为标识的集体组织被改组为农 民合 作经济组织 ( 或农村社区合作组织 ) 为农 民提 , 供产前 、 产中、 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但这一时期
的制度 安排 带 有过 渡性 质 , 不能 适应 市 场经 并
求分析的框架 。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
相对产 品 和要 素价 格 、 法秩 序 、 宪 技术 、 场 规 市 模等 , 响制度 供给 的因素则 包括 宪法秩序 、 影 制
浅析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制度变迁及改革思路
案》 ,指出要 “ 按照 ‘ 明晰产权关系 、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 功能 、国家适当支持 、地方支付 负责 ’的 总体 要求 ,加 快农村 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 度改革 ,把农村信用 社逐步办 成 由农 民、农村工商户 和各 类经济组织 入股 ,为农 民、农业和农 村经 济发展服务 的社区性地方 金融机构 ,充分 发挥农村信 用社农村 金融主力军 和联系农 民的金融纽带作 用 ,更 好地支 持弄农村 经 济结构调整 ,促进城 乡经济协调发展 ” 。同时 ,8省 ( 市 )改革 在刚成立的银监会的领导下展开 ,直至 2 0 0 6年 ,全 国农村信用 合作社全面融入改革大潮 。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总结 出中国农村信 用合作社 改革 的三
替代 的作用 。 个特点 :第一 ,中国农 村信用合作社 自其产生 伊始 ,就 以为中 实际上 ,自建 国以来 ,农村信用 合作社就 一直在农 村金融 国 “ 三农 ”服务为 目标 ,随历经多次改革 ,这一定 位始终在 中 中占据 主要地位 ,这一现状 将会在相 当长一段 时间 内在大 部分 央的政策性文件 的表述 中只有加 强 ,没有改变 ;第二 ,改革 围 地区持续下去 。所 以,对 中国农 村信 用合作社 的关注重要 且必 绕着产权制度和管理 体制这两大 问题展开 ,并且 实现 了侧 重点 要。 由管理体制改革 向产权制度改革 的过度 ,说 明改革越来越务实 , 中国 农 村 信 用社 产 生 、发 展 与 改革 改革 的实质性越来 越强 ;第 三 ,改革有一定成 效 ,但问题仍 旧 中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 2 0世 纪二三 很 多 。
一
与监督下 , 举办储蓄 、存款 、发放低利贷款 、为农村生产 服务 ; 扶持农业 ( 渔 、牧 ) 、手工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发展 ,与高利贷经 济斗争” 。1 9 5 7年 ,由人 民银 行管 理 的农 村信 用合作 社发 展到 1 0 .3万家 ,几乎乡乡都有 。 1 9 5 8 年至 1 9 7 9年 ,农村信用合作社现实 下放给人 民公社管 理 ,后来又进一步下放给生产大队管理 ,随后 移交给农 民管理 , 再后来 回到人民银 行的管理下 ,1 9 7 9年划归农业 银行领 导 ,逐 渐走上 “ 官办”道路 。 1 9 8 0年至 1 9 9 6年 ,农业银行代管 。当农村经 济体制改 革起 步时,农村信用合作 社实质 上已经演变 为国家银行 在基层 的机 构。1 9 8 0年 ,改革试点启动 ,1 9 8 4年全面展开。 1 9 9 6 年 ,国务 院 发布 《 关 于农 村金 融体 制改 革 的决 定》 ,
合作社发展历程
合作社发展历程合作社作为一种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在中国的农村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从那时起,它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农村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
早期的合作社主要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
由于当时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以及农民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有限,农业生产往往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为了共同应对这些问题,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相互关系密切的合作社,共同合作种植、养殖和加工农产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引导农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此时的合作社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织,农民通过合作社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农业生产,从而解决了自身生产力的限制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国家推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合作社大量出现并发展壮大。
这一时期,合作社进一步发展为具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农村经济组织,成为农村的基本单位。
农民通过合作社共同投资购买农机具、加工设备和农产品,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合作社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合作社逐渐实现了股份制改造,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合作社也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外部农产品供应的冲击。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合作社开始转型升级。
一方面,合作社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合作社借助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
当前,合作社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各级政府也重视合作社的发展,并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
合作社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密不可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改革,合作社不断与时俱进,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初期,具体的经历如下:
1.1950年代至1970年代: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了农村
土地改革和农民集体化的政策。
在这一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农村公社,农民的土地和生产资料被集体化管理和使用。
2.198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
革。
这一改革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失去集体所有制的特征,农民得到了土地承包并享有相对自主的经营权。
3.199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农村合作社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逐渐从传统的农村互助组织演变为现代化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民通过加入农村合作社,实现了经济资源的共享和共同经营。
4.21世纪初至今: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组
织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政策。
通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发展农村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经营主体和新业态。
同时,也提倡发展农村电商、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支持。
总的来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农村公社时
期的集体所有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农民土地承包,再到农村合作社发展时期的经济合作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时期的新型经营主体。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福利增进做出贡献。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制度变迁与制度绩效分析
作基金会和农村互助储金会 。 农村合作基金会是实行家庭联产责任
制后的产物 , 其初衷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它以集体资金 、 农户和乡 镇企业所筹资金为资金来源 , 以农户和集体 的农业 生产为主要资金 投 向。互助储金会的 出现是 出于救灾 和扶 贫的需要 , 它的主要资金 来源有 乡镇企业或集体经济 的部分 、 国家拨付 的救灾 款及社会的捐 赠 资金 。 资金的应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是解 决灾 民的生 活 、 生 产 问题 , 二是支持农 民生产 自救 , 三是用 于基金会 自办企业 , 扩大积 累补充基金 。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村互助储 金会后被依法 取消。农 村 资金互助社在其运行机制上与上 面三种组 织存 在较大 的相似性 , 农村资金互助社 的基本运作原理是社 区、 行政村 的部分或者全部居 民按照某一特定 的出资规则 出资入股 , 将所筹集 的资金仅限于组织
FN N IA CE & E CON OMY 金 融 经 济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制度 变迁 与制度 绩效分析
口 程 勇峰
摘 要 : 村 资金 互 助 社 的 产 生是 一种 诱 致 性 制 度 变 , 在 农 村 农 是
金融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产生的金融制度创新。 农村资金 互助社在一定 程度上缓解了农户融资难的问题 , 具有其他金 融机构所不可比拟的制 度优 势 。 文 试 图从 资金 互 助社 的 制 度 变迁 和制 度 绩 效 两方 面进 行探 本
对象仅限于社 内成员 , 这些社员是来 自 于一个行政村 , 一个社 区或一 个专业合作社 。彼此之问在地缘 、 人缘等方面相当熟悉 , 彼此之问 的 信息是对称的。与商业银行的贷 款相 比较 , 商业银行与贷款人之间存
在着信息不对称 的问题 ,商业银行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去调查贷款 人的信息 , 如借 款人的还款能力 , 诚信度等等。同时 , 户由于缺乏 可 农 以充当担保的物 品而经常被商业银行拒 之I# ,农村资金互助社在 ' b q 担保物的提供方面不像商业银行那么严格,借款人信息的获取也 比 较容易 , 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认 为 , 一种经济 组织形式之所以能够替代另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是因为它具有相对 经济优势 , 而这种相对经济优势就起源于交 易成本。在广大的农村地 区, 资金互助组织因其较低的交易成本优势而具备存在 的必然性。
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变迁
衰微 ,在 历 史 长 河 中犹 如 昙 花 一 现 ,但 又 异 彩 纷
了办理信用合作事业的 “ 三先原则” 。后华洋义赈 会 又对农 村信 用合 作 社 采取 了 “ 承认 制 ” :即先 由 各地依据章程组织信用合作社 ,规定一定的观察 期 ,经该会 派员 调查 、确认信 用合 作社 为组织健 全
农村 资金 的调剂 ,在 中国古 已有之 。约在 战 国 时期 ,中国便产 生 了农 村高利 贷 ,后 又 出现 由平 民
始 ,华洋 义赈会 就制 订 了信 用合作 事业发 展 的具 体 步骤 和方 针 ,即 《 理农 村 合 作 事 业 方针 》 处 ,明 确
自营的农村信用机构。传统农村信用适应 了中国传 统农 业 的资金需 求 ,而鸦 片战争后 , 自然经济 逐步 地解 体 ,农 业 资本主义 经济 出现 ,巨大 的变化使 得 传统农村信用无法适应时代 的需求。于是从 2 世 0 纪初 ,中国农业 信用制 度开始 了变 迁 。具 有现代 意
村史 上 的信用 合作 社运 动 。 此后 ,以华洋 义赈会 为首 的 民间社 会 团体 为促 进信 用合作 事业 的发展 进行着 不懈 的努力 。从一 开
《 社务成绩分等办法》 ,开始对合作社进行社务考核
分等。华洋义赈会 的诸种努力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 制度 建设 奠定 了初 步 的基础 。除华 洋义赈会 外 ,倡 导农 村信 用 合 作 社 最 力 者 为 南 京 金 陵大 学 。 12 94
我们 去探讨 。
一
的信用合作社之始。 _不仅如此 ,为进一步促进农 2 J
村 信用 合作 社 的发展 ,12 95年 1 ,华 洋 义赈 会 O月 设 立农利 股 ,该 股 的职责 为调查 、承认 并 区分 合作 社 之等级 与放款 金额 ,以及 其它有 关信 用合作社 之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是探索阶段。
1982年,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对土地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利,但同时也面临产销方式不畅、技术服务不全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一些农村合作组织开始尝试在生产与销售方面进行合作。
但当时的政策限制和操作上的困难,使得这些组织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二阶段是试点阶段。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确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位和政策支持。
此后,各地开始大力试点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摸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经验。
第三阶段是蓬勃发展阶段。
随着政策不断完善和经验不断积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
2013年,全国农村合作组织总数已经达到198.8万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比超过75%。
第四阶段是规范化发展阶段。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架构、运作方式、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总的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和政策措施。
未来,随着政策的继续完善和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望在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增强农民组织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欧洲。
当时,许多农民和工人面临着贫困和剥削的问题。
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他们开始团结起来,组成合作社。
最早的合作社主要以农民合作为主。
农民们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共同购买农业设备、种子和化肥,并集中劳力进行耕种和收割。
这样不仅减轻了个人的劳动负担,还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民还通过合作社的联合销售,获得更好的价格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合作社模式的成功,合作社开始涉及到其他领域,如零售、服务业和金融。
例如,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销售农产品的途径,为消费者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商品;合作社还鼓励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互助学习,提高生产和管理能力。
在20世纪后半叶,合作社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都面临着低收入、贫困和市场不稳定的问题。
合作社成为了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的有效方式。
这些合作社通过整合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渠道和金融服务,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收益和社会地位。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合作社得到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运作方式。
现代合作社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技术,实现了线上销售、跨境贸易和金融服务,为会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会。
同时,合作社也逐渐拓展到新兴领域,如共享经济和社会企业,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勇气和创新。
它不仅为农民和工人提供了改善生计的机会,也推动了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
自2 世纪8 年代 以来 , 民合作 经济组织 在 中国农 村大 0 0 农
地上悄 然兴起 , 并迅速 发展起来 。农 民合作 经济组织 是农 民 社员联合所有 、 民主控制 、 经济参 与并受益 的经济组 织( 旭 徐 初 ,0 5 。 2 0 ) 对我 国农 民合作 经济组织 发展 演变 的历史 轨迹 和 现实状况进行考察 , 有助于 我们 更好 的认 识我 国农 村改革 与 发展 的历史 背景 , 把握农 民合作经济组 织发展 演变 的基本 规
集体 , 成立 政经合一 的组织形式 。
式: 按土地、 牲畜和农具分红; 按劳动完成情况付报酬, 土地、
牲畜和农具仍 由单个农 户所有 。 第三种形式 是“ 高级社 ” 在 。 这种形式下 , 所有 的生产手段 都集体 化了 。一 个合作社 的收
所有农 户( 5 — 0 户 ) 成 。政府对 合作化 的态度起 初是谨 10 2 0 组 慎 的和渐进式 的 , 民被鼓励 和被 积极地诱 导加入各 种 以自 农 愿 为基 础的合作社 。然而在 15 年夏 , 内集体 化的主张者 95 党 在 辩论 中获胜 , 管 15 年底 , 尽 95 只有 5 0 0 个高级 社 , 但到 15 97 年冬, 已建 成7 3 0 个高 级社 , 19 万农 户进 入这种形 式 50 0 有 10
维普资讯
20 0 8年第 3期 ( 总第 10期 ) 2
湖 湘论 坛
HUⅪ ANG FORUN
No3, 0 . 2 08
Ge eaNo1 0 nr 。2
・
经济纵横 ・
我 国农 民合作经济 组织的制度变 迁与绩效研究
杨 娜 曼
( 南农业大 学, 南 长沙物决策仍由单个农户负责。 第二种形式是“ 初级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制度变迁——基于浙江省台州市的实践和调查
农业合作社
位 。全 国人 大 、 政协 、 业部领 导先 后到 台州 市考 察指导 农 民 农 过 程 中 , 民专 业合 作社 相 互联 合 的 涉及 面和 紧 密程 度不 断 农
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来 自全国各地的考察 团来台州参观 台 提 高 。
州市农 民专 业合 作社 的 影 响不 断扩 大 , 在赢 得社 会 广泛 关 注 的同 时 , 争取 了 良好 的发展 环境 。 04 5 , 也 20 年 月 浙江 省农 业 厅 、 江省 财 政厅 、 州市 人 民政 府 和 浙 江 大学 卡特 中心 成 浙 台
维普资讯
农 业 合 作 社
发展与制度变迁
基 于 浙 江 省 台 州市 的 实 践 和 调 查
口 黄 联红 洪 伟栋 李文利 冯炜 玲
农 民 专业 合 作社 是继 农 村 家庭 联 产 承 包责 任 制 以后 又 一 次 重大 的 农村 经 营制 度 创新 。浙江 省 台州农 民专 业 合 作社 的 产 生 和发 展 。实现 了千 家万 户 小 生产 与 千 变万 化 大 市 场 的有 效 对 接 。 功 走 出 了一 条“ 成 围绕 产 业 发 展 合 作 社 。 托 合 作 社 依
这 时的 台州 农 民专 业合 作社 质量参 差不 齐 ,一些合 作社 只是
并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 温岭市石桥头蔬菜合作
社 ”, 开 了台州 农民专业 合作社发 展的序幕 。随后 , 拉 各县 ( 、 市
区) 大胆探索, 积极筹建, 20 年底 , 到 01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
空壳 ,也存在着以拿政府扶持资金为 目的办合作社的投机行
为。对此 ,04 20 年台州市政府出台 了《 台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 管理办法 > 连续 3 , 年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年 活动 , 明确规定 : 合作社销售社 员生产和初加工农产品 , 视同 自产 自销。 06 1 月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出台 了《 2o 年 O 关于农民
中国合作社的制度创新
方 式必然 与 股份 制产 生融 合 。合 作社 的市 场化 运 作
2体 >2 中6 | 0/ 0琦 5
维普资讯
理 论研 究 锄
垦
更 为迫切 , 合作社 制度 必然 发展 变迁和 演变 。 合 作 制 以 劳排 但
决定 了合 作社 多集 中于 弱势 集 团 .多集 中于弱 势产 业, 为社员 提供 消费者服 务 ( , 售商业 , 如 零 金融 服务 ,
医疗 , 住房 , 险等 ) 生产 者 服务 ( . 保 或 如 农产 品销 售 ,
因 此 . 市场 经济 条件 下发 展 合作 制 , 然 面 临资 本 在 必 结 构 的创 新 和融 资手段 多样 化 ,必 须根 据 自己的利
是 就 产生 了股 份 制 的制 度要 求 。 同时 . 随着 市 场 经
济 的发 展 。 然 出现 资 本 向 优 势 产业 、 必 优势 地 区 游 移 的现 象 . 然 产 生 弱 势 产 业 和 弱 势 群 体 , 是 就 必 于 产 生 了适 宜 弱 势 产 业 和 弱 势 群 体 组 织 起 来 的 制 度 需 求 . 产 生 了合作 制 。因此 . 论 是 股 份制 。 是 就 无 还 合作 制 , 是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的 客 观 要 求 . 是 市 场 都 都
经 济 条 件 下产 生 的一 种 经 济组 织 制 度 。 股份 制 与合
作制 是 市 场经 济 条件 自运 行 的两 个 轮 子 . 份 制 企 股 业 与 合 作 制企 业 是现 代 市 场经 济 的两 大 主体 , 推 是
动经 济社 会进 步 的两 大力 量 。
合 作 制 与 股 份 制 作 为 两 种 不 同 的组 织 资 源 与 制度资源 . 由于 其不 同 的制度 特点 . 生 了不 同 的适 产 用范 围 . 产生 不同的行业 特点 。合作社 的制度 特点 并
论信用合作社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规律
但 是 ,德 国和 印度 等 国家 早 期 的放 高利 贷者 却 成 功地 取得 了低 成 本 的信 息 优 势 ,因为 在 各 自
在 需要 的时候 能够 灵 活 方便 地 取 得。 市场 经济 广 泛 存 在 着 个 体小 生产 、 小 资本 .进 行着 分 散 的 独立 经 营 。这 些 分 散 的小 规 模 独立 经营 者 能
的一 系列制度 规定 。其基本 的制 度 结构包 括 : ( 一)艘 盎 非资本 化 与 门户开 放制度— — 合 作 精 神 的基 础 。 社 员 交纳 股 盎 、加 入 信 用社 的 目的是 为 7获 取 融 资 上 曲便 利 。 因 此 ,股金 只
低 贷款 成 本 。 一般 说 来 ,在 农 村 地 区 ,搜 集农
场 主 或 农 户、个 体 商业 户 、小 手工 业 者 等 分散 的 小规模 独 立 经 营者 的信 息 ,如 家庭 背 景 、教 育程 度 、健 康 、信 用状 况 等 是 困难 的 因此 , 较 高 的信 息成本使 商业银 行 不 能舟八这 类业 务。
当前台 作 运 动 实践 看 , 即使 这 些 稳定 的基 本 嗣
度 框 架也 出现 了一定 程度 的异 化 现 象 如盈 利 倾
向加 重 、 民主 菅理 弱化 等 。台 作 制具 有 自身 的
变 迁 规律 ,具 体制 度 体 系的 演变 不过 是 其 制 度
变迁规 律 的外部表 现 。
己的看 法。
关键 词 :合 作社
制度 变迁 改革模 式 多元 化
中国 分类 号 :F 3 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9 0 ( 0 2 8 0. 0 4 00 2 0 )0 - 0 0 O 50 3一 3 合 作 组 织 在 产 生 以来 的 1 O 多年 的 实 践 O 于 专 门的 用 途 , 改为 他 用 收 益 串将 大 大 降低 , 导 致 准租 金 减 少 。在 小 规 模 独立 经 营 对 资金 的 依 赖 性 较 强 的情 况 下 ,如果 不 能在 资 金 需 要 的
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状况
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状况1. 农村合作社的定义和意义农村合作社是指由农民自愿组成的经济组织,旨在集中农民的资金、劳动力和资源,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推动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的发展。
农村合作社在中国农村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各种服务和支持,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 农村合作社的历史演变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农村改革运动。
最初的农村合作社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生产和贷款问题,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农村合作社经历了集体农场、人民公社和大寨模式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合作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农村合作社的分类和数量农村合作社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服务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全国共成立了200多万个农村合作社,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
农村合作社已经涉及到农业、畜牧业、渔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为农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服务和支持。
4. 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成果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农村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业技术服务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农村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贷款和金融支持,帮助他们解决了资金问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合作社还通过农产品加工、电商平台等方式拓宽了农民的销售渠道,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5. 农村合作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然而,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些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相对较低,导致了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的不稳定。
由于农村人口流失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村合作社面临着人员流失和缺乏后继力量的问题。
一些涉农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还不够完善,限制了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
总结与回顾:农村合作社作为农民自主组织的重要形式,发挥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7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进程探究
新中国70年农民合作社发展进程探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合作社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利器。
自1949年至今,农民合作社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合作社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普遍生活贫困。
新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通过设立农村信用社和合作社等方式,帮助农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1950年,万县人民合作社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农民合作社,标志着农民合作社在新中国的兴起。
2.大跃进时期农民合作社的迅速发展1958年到1962年期间,我国实行了大跃进政策,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
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加上农民积极参与,大批农村合作社迅速建立和发展。
河南省郑州市崔庄村合作社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58年在经过积极酝酿、筹备后,该村于1959年1月成立了“崔庄村合作社”,合作社管辖范围涵盖了全村的耕作和养殖业,为农民提供了必要的信贷和技术支持。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破坏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停滞严重。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受到了破坏,很多农村合作社停办或受到打压。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府开始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农民合作社逐步恢复和发展。
4.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崛起改革开放后,国家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的改革,农民合作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农村合作社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982年,国家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为农民合作社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后,各类农民合作社不断涌现,如小额信用社、果蔬专业合作社、茶叶合作社等。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21世纪以来的发展新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合作社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农村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农村合作社已经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三位一体的产业链模式,逐步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
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及启迪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经历了几次变迁,这些变迁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变迁及其所带来的启发:1. 第一次农会制度变迁(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会成为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组织。
农会的任务是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和交流,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这一时期的农会制度为农民发声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农民组织的建设,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启发:农会应当以农民为中心,关注农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与时俱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
2. 第二次农会制度变迁(1956-1964年):农会由农民自发组织发展为由党政机关领导的农民协会。
农民协会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农村进行全面领导,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农会制度加强了农民组织的纪律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启发:农会应当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密切合作,建立起农民自治和党政领导结合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第三次农会制度变迁(1964年以后):农会逐渐被党政机关掌控,农民协会的领导地位下降。
在这一时期,农村集体经济遭到破坏,农民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减弱,农民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启发:农会应当保持独立性和自治性,坚持代表农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当支持农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20世纪中国农会制度的变迁表明,农会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权益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会应当坚持保持独立性和自治性,与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共同为农民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史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史一、引言农业合作社是一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它由一群农民自愿组成,共同经营农田、养殖、种植等农业生产活动。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讲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史,旨在展现农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发展变迁。
二、农业合作社的起源农业合作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农业合作运动。
当时,农民们面临着土地流转困难、生产资金不足等问题,他们意识到通过合作可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一些农民开始自发组织合作社,共同经营农田、购买农资,并通过集体合作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农业合作社在中国的发展农业合作社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农民面临着封建剥削、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他们急需一种组织形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1925年,中国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在安徽省成立,标志着中国农业合作社的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合作社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
四、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随着农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它们的规模也不断壮大。
从最初的小规模合作社,到后来的大型农业合作社,农民们通过合作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合作社的成员共同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分享风险和收益,形成了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
在高效的组织管理下,农业合作社成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合作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农业合作社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还涉及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推广等领域。
农民们通过加入合作社,可以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农业合作社也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六、农业合作社的未来展望随着农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前景也十分广阔。
农业合作社将进一步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同时,农业合作社还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创业。
在农业合作社的引领下,农村经济将实现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
从供销合作社的兴衰看科学发展
从供销合作社的兴衰看科学发展它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由衰到恢复振兴的过程。
现在我们就从这个兴衰的过程来探讨一下科学发展。
一、合作运动的由来和中国供销合作社的历史变迁合作运动起源于欧洲,19世纪初,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进行合作社思想的传播。
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成立。
每年7月的第一个星期六就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合作社日”。
我国于1950年夏提出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到1985年2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代表中国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
1997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代表亚洲当选为国际合作社联盟副主席及亚太地区常委会主席一直至今。
在供销合作社将近60年的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开始在全国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为新生革命政权的巩固提供了畅通的商品保障。
从1958年以后,供销合作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反复发展时期,与国营商业两次合并,又两次分开。
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等革命运动的折腾,商品匮乏,供应紧张,凭票证计划供应物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大特征。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流通业的格局开始形成,供销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逐渐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1995年2月,中央作出《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供销合作社进入恢复振兴时期。
改革的重点是各级供销合作联社的直属企业和全国2.6万个乡镇供销合作社。
由此,供销合作社开始进入联合发展的新阶段。
二、从改革的成功和失误中看科学发展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改革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全国大部分供销合作社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保住了5000亿人民币的总资产,有效地防止了社有资产流失,并且安置了数百万供销社职工,创办了一大批新的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
2008年全系统农资企业实现商品销售1482.42亿元,近100万个经营服务网点,农资和棉花的经营分别占市场份额的70%和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社的制度变迁国鲁来一、合作社的建立合作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伴而来的机器大工业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同时也带来了劳动者经济、生活状况的不断恶化,从而引发了工人、农民和手工业者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紧张对立。
这就是19世纪中叶在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合作社初建时期的基本社会背景。
世界第一家合作社——公平先锋社于1844年产生在工业革命的发生地——英国的罗奇代尔镇。
罗奇代尔镇位于英国纺织工业的中心地带,距曼彻斯特约25英里。
有资料显示,在19世纪30年代,当地纺织工人的工资每周约一英镑,但是到1840年以后减少到每周7至8先令,而女工则更低,每周约2先令6便士,6岁童工每周仅一便士,而且工厂主还经常以指定商店的购货券代替工资,由此,工人得到的往往是价高质劣的商品。
当时英国下院一位议员的报告指出:1841年罗奇代尔镇工人的工资每周6便士者135人,10便士者200人,一先令者500人,有1500人每周工资不超过一先令十便士。
由此他认为罗奇代尔镇是“饥饿之城”。
1在19世纪中叶,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反抗,以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英国,工人阶级的推动工厂立法、10小时工作制、以及反对降低工资的罢工等运动中,罗奇代尔镇常据领导地位,因此是兰开夏和约克夏地区的动乱之源。
但是工人们反抗资本资本主义剥削的种种政治运动并未使自己的经济状况产生实质性改善,在种种努力均未奏效之后,一些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也是罗奇代尔合作社的先驱者)决定采取新的方式,也就是依靠工人自己的力量,以合作社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自力更生,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由此产生了世界第一家合作社——罗奇代尔公平先锋社。
2公平先锋社是消费合作社,是通过批量购买消费资料,向社员低价出售,帮助社员解决生活困难。
当时,欧洲一些国家农村中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德国从19世纪初期开始了迈向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农业改革,到1881/1816-1848年,解除封建义务的“赎免农户”3已有289651户;同期,解除封建义务的“调整农户”4也有70582户。
因此,普鲁士农业改革的过程也就是容克大肆掠夺农民的土地和金钱的过程。
据统计,当时,容克靠牺牲农民得到的土地总计为400万莫尔根5以上;容克获得的赎金,具不完全统计,在1815-1847年,农民向容克支付现金为18544768塔勒尔,每年支付利息159992塔勒尔和260069雪菲尔(桶)谷物。
虽然农业的普鲁士道路确立了德国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在德意志的其他地方,农业资本主义的实现过程却各有不同,例如莱因兰由于曾有20年在法国的统治之下,所以当地实行了法国革命期间的土地法,从而造成众多小农土地的存在;在其他各地,也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实行农民对封建义务的赎买,因而被称之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道路的变革。
6正是这种激烈的社会动荡和小农因此面临的经济困境,以及高利贷者借此对他们1陈岩松:《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上),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
2陈岩松:《中华合作事业发展史》(上),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
3即具有较好财产权的世袭农户,他们一般很少割地,而是付现金或利息以赎买义务。
4即具有较差财产权的农民,一般均需割地以赎买义务。
5 1莫尔根约为0.25~0.34公顷。
的大肆盘剥,使小农陷入了深深的困苦之中。
为了帮助农民解除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在经济上自立,赖夫艾森(Friedrich Wilhelm Raiffeisen 1818—1888,旧译“雷发巽”)于1864年建立了德国的第一家农业合作社--信贷协会。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也对手工业者造成了强烈冲击,机器大工业要求的工厂制和大批量生产的廉价工业品动摇了手工业者赖以生存的基础,致使大量手工业者破产,沦为无产者,而其他人则在困境中挣扎,艰难度日。
德国手工业者合作社的创始人是舒尔茨-德利奇(Hermann Schulze-Delitzsch 1808—1883,旧译“许尔志”),他很早就投身于1840-1848年的德国政治运动,并在1848年成为普鲁士国民立宪会议代表,还出任了立宪会议的一个负责调查当时民众情况的委员会主席。
在过去,舒尔茨从他日常的接触中就已经了解到德里奇一带的手工业者的苦恼和愿望,担任主席后,在委员会收集到的报告中,绝大多数也是有关手工业者的问题,这使他对德国手工业者的状况有了基本了解,因此在1849年,舒尔茨在德利奇建立了一家将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共同购买原材料的木匠、鞋匠协会,并在1850年建立了以扶助手工业者为目的的信贷合作社(即现今德国大众银行的前身)——互助储金会。
1在19世纪,如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剥削、被压迫者的社会境况,大体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见解,一种是主张革命的办法,提出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劳者得到翻身解放,而另一种则采取改良的态度,主张在承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或者通过组建工会,以有组织的谈判、罢工等斗争方式,迫使资方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或者在流通等经济领域,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等方式,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单位货币购买力等途径,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使之能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存和发展,并由此试图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制度,为劳动者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融合创造条件。
2合作社正是后一种方式的典型代表。
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在当时,合作社被视为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的一个手段,因此得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从而快速得到发展。
正如德国学者指出的,当时,一批具有合作思想的代表人物之所以倡导实行合作制,其目的就是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以基督教准则、人道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底层组织起来,使之能够在社会的剧烈变革中自立。
3或者说,一些合作社运动的先驱主张温和的转变,主张通过合作社的优越性示范来改善资本主义制度,使人们确信合作社纲领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的优越性,由此从内部来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4拉坦认为:由技术变迁释放的新收入流是产生制度变迁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新收入流的分割所导致的与技术变迁或制度绩效的增进相联系的效率收益,是实施进一步的制度变迁的主要激励。
因为“技术的进步可能会调动个人对其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的积极性,以及为1 Gustav von Schmoller, Hermann Schulze-Delitzsch, in: Helmut Faust, Genossenschaftliches Lesebuch, Fritz Knapp Verlag, Frankfurt/M 1967.2诺斯认为:产业革命在西方世界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也导致了大规模的反抗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形式的行动,由此出现的劳工运动主要是英国和欧洲的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劳工运动对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体制和政党的出现起了主要作用。
农民和农村运动如果不是逆市场经济而行,那么至少也是保护他们自己免于市场竞争的率先成功的运动。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3贝·格罗斯费尔德等:《德国合作社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0)。
4 Hans-H. Münkner, Genossenschaftsideale und Genossenschaftspraxis in beiden Teilen Deutschlands, Vortrag im了再确定产权以实现新收入流的分割而组织和引进集体行动的积极性。
”1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之上的,作为当时创新技术代表的机器大工业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的分配失衡,一方面是少数资产者的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另一方面是大量劳动者的贫穷、饥饿的大量积累。
因此,如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财产分配制度,使劳动者也能分享机器大工业所带来的新收入流,也能在当时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得到生存和发展机会,也就成为一些劳动者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因此,作为工业、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组织的合作社,就是力图通过社员的集体行动,使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也能有效分割机器大工业所带来的新收入流的一种制度安排。
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收益的增长,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成本--交易成本、市场风险及其他种种不确定因素。
在欧洲合作社发展初期,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如穆勒、马歇尔、庇古及帕累托等人,就曾强调团队经济的积极作用,并且指出,以增进社员利益为目标的合作社避免了市场调节不足的可能性,而且使外部收益内部化;3Röpke具体指出了合作社的作用主要是降低经济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取得规模经济和打破市场垄断。
4所以,合作社作为一种创新组织制度,其所带来的组织收益主要表现为降低交易成本收益、规模经济收益、减少不确定性及规避市场风险收益和维护经济地位收益。
在以上四种收益中,前两种属于效率收益,后两种属于公平收益。
5在提供效率的同时,也要提供公平,这正是合作组织的特点。
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合作社运动的先驱才认为可以通过合作社的优越性示范来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并且通过合作社制度的推广,从内部来改造资本主义制度。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按照国际公认的合作社原则组建,并从事市场经营的合作社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表现为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变迁。
农村专业合作社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初是以农民专业协会的名称出现。
当时,农民家庭经营的普遍实施,使农户成为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他们以市场为导向,组织、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农村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一些市场需求旺盛的生产领域快速聚合,从而为协会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经济社会条件。
过去,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从事粮、棉、油等传统农产品生产,因此,实行家庭经营以后,他们为原有的技术知识所限制,许多人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感到茫然。
为了脱贫致富,为了得到更高的经济收益,在生产经营中,尤其是面对需求多样而且不断变化的市场,1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2拉坦认为:与有组织的公司(或合作社)形式增加相联系的制度效率的提高,引起了股息的增长,从而带来了对劳动法人组织的需求,它们以工会、农会或合作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使每个团体都能更有效地参与对新收入流的分割。
见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3 Alfred Hanel, Genossenschaften und Wirtschaftsordnugen, in: Genossenschaftliche Selbsthilfe und struktureller Wandeln, Marburg 1992.4 Jochen Röpke, Genossenschaften und Wirtschaftssystem, in: Genossenschaftliche Selbsthilfe und struktureller Wandeln, Marburg 1992.5德国学者将两种收益分别称之为“市场收益”(Markterfolg)和“扶持收益”(Fördererfo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