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自限与干预的失衡:晚清新小说的叙事特征——以吴趼人小说为例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研究
总之,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当时社会 的描写和批判,揭示了各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学 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研究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 解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对现代社会的思考 和反思。
参考内容
3、讽刺手法
晚清谴责小说还采用了讽刺手法来表现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夸 张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了社会的丑恶面。这些讽刺手法让读者更加深 刻地感受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 反思。
四、晚清谴责小说的影响
晚清谴责小说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的严 重性和危害性。其次,这些作品批判了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缺陷,为后来的思 想启蒙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启示。最后,这些作品成为了后人研究和了解晚清历史 的重要资料。
其次,四大谴责小说反映了晚清社会的思想观念。这些小说不仅谴责了当时 社会的各种问题,还对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例如,李汝珍的 《镜花缘》通过描述一个虚构的世界,提出了性别平等、教育改革等思想。这些 思想观念的提出,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同时,这些小说也 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四大谴责小说是晚清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们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现 实问题、思想观念和社会影响。通过这些小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晚清社会的 历史背景、社会问题和未来展望。
感谢观看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这一时期,谴责小说成为了 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小说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谴责和批判。其中, 四大谴责小说是这一文学潮流的代表作品。本次演示将以四大谴责小说为切入点, 探讨它们与晚清社会生活的关系。
一种晚清,两种“想象”——略评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与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
5 ・ 堂 4
种 晚清 ,两 种 “ 象 ” 想
被压 抑的现代性》 略评 陈平原的 《 中国小说叙事模 式的转变》 与王德威 的 《
李 婷
西安 70 6 )解释 中一直被视作是传统逝去的尾 声、西学 东渐 的先 兆,而文学 史家们也一直认 为其过渡意 义大于一切 。 这种看法基本上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的始终。直到二十世 纪八 十年代末 ,陈平原 《 中国小说叙事模 式的转 变》 和王德威的 《 被压抑 的 现代性》 的 出版 ,关于晚清文 学,我们才开始 用一种新的眼光去 重新打量它。作为国内学者的 陈平原和作 为国外学者的王德威 ,他们 同将 目光伸到 了晚清文学这片 “ 火山遗迹” 中,并且都试图借 助想象为我们 还原一幅真 实的晚 清图景 ,但 因他 们各 自的知识 结构 、文化 背景、 思维习惯等方 面的差异 ,在具体 阐述这一问题时也存在着不 同。可以说 ,他们 虽然还原的是 同一幅晚 清图景 ,但借 助的却是 两种 完全 不 同
的想象。
关键词:晚清;想 象 中 图 分 类 号 :10 .4 27 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0 6 ( 0 2)0 2X 21 1—0 0 0 0—0 2
启超 、吴研人等 “ 新小说家” 都喜欢在小说 中掺人大段的议论 ,这些过 去被视为败笔而予以否定 ,而 陈平原则指出正是这种议论 作为一种非情 节化 因素冲击 了传统文学的情节 中心结构 ,从而成为叙 事结构转变 的第 个表征 ,到 了 “ 五四 ” ,这 种 “ 非情 节化 ” 更 为加强 。鲁迅 、郭 沫 若 、冰心的心理独 白式小说 ,同样是一种非情节化 ,虽 然这种非情节 化 已与梁启超们 的议论有所不同。因此 ,这两代作家所共有 的但却具有 不 同表象的 “ 非情节化”倾 向,构成古代情节中一 N现代性格 中心等多种 C , 叙事结构的中间环节 。相 比较长期以来更 为流行 的强调这两代作 家的分 晚清文学 ,他们大 多数也 强调晚 清文学是 五 四文学 的铺 垫,是 “ 史前 割与对立的观点,至少陈平原在这里把他们 当成 了一个整体来 看待 ,这 史” 。这种看法基本上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 的始终 。在这样的文 学 种观点 ,实际上在两代作家 、两代文学之间接上 了那根被 人为切断的联 图景 中,我们一直戴着五 四的 “ 眼镜”去看晚清 ,而眼镜所见之外的地 线 ,这对于整个中国小说 的现代化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需要指 出的是 ,陈平原虽强调 中国小说叙事模 式的转变是 由 “ 四 五 方却常常被遮盖或忽视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 ,陈平原 《 中国小 新小说 家” 共 同努 力完成 的 ,但在具体 的论 述 中,他 同 说叙事模式 的转变》一 书的出版 ,关于晚清文学 ,我们才开始用一 种新 小说家 ”和 “ 的眼光去重新打量它 ,到了王德威 的 《 被压抑 的现代性》 ,晚清文 学的 时也指 出了两者在共同努 中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的结 果就是 中国小 说 五 晚清”,虽然 “ 晚清” 价值 可以说是得到 了完全颠覆性 的重新评价。作 为国内学者 的陈平原和 叙事模式转变 的最终完成是 在 “ 四”,而不是 “ 作 为国外学者 的王 德威 ,他们 同将 目光 伸到 了晚清文学 这片 “ 山遗 是这种叙事模式 的肇始 ,可见其落脚点依然是站在五 四看晚清 。相 比较 火 迹”2中 ,虽然 他们 因各 自的知识 结构 、文化背 景、思维习惯 等方面 的 而言 ,在打破 五四迷信的这一方面王德威要走 的更深 、更远。 l 在 《 被压抑的现代性》一书 中,王德威 先生试 图突破五 四的视野 , 差异 ,在具体 阐述这一问题时存在着不 同,虽然他们都 在书中不无用心 五四”看成评价晚清文学的唯一标准 。他 的多次表白 ,自己的写作并非是要 贬抑五 四文学或拔高晚清文学的历史 重新评价晚清文学 ,打破把 “ 质疑五四文学的典范意义 ,指出不能站在纯人文纯文学 的角 度去看晚清 地位 ,但他们的写作对于晚清文学的重新评价却都有着积极 的意义 。 《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一 书是 陈平原先生 的博士论文 。在 这 文学 ,那样只能看 到其艺术水平不高 ,而忽视 了晚清小说具 有的多种现 本书 中,陈平原先 生将 自己的 目光聚焦在 发生在晚清到 “ 四”这段时 代性 的可能。在导论 中,王德威先生首先从中国现代文 学的起源范式切 五 先 五 间内的中国小说叙 事模式 的转变上 ,包 括叙事时 间、叙事角度 和叙事 结 入 ,提 出晚清 “ 于甚 或超 过 ‘ 四 ’ 的开 创性 ”, 因 为这 一 时期 作者推陈出新 、千奇百怪 的实验冲动 ,较诸 ‘ 四’毫不逊 色”,[ 五 4] 构三个方面 。陈先生认 为,就叙事时间而言 ,中国古代小说多采用 连贯 “ 五 新 叙事 ,而 中国现代小说则采用 了除连贯叙述外 的倒装叙述 、交错叙 述等 而 “ 四” 精英 文学虽延续 了 “ 小说” 感时忧 国的叙述 ,却摒 除或 被 多种叙事时间 ;就叙事角度而言 ,中国古代小说基本采 用全 知视角 ,而 压抑 了其它 已然成型的实验。接着 ,在第一章 “ 压抑的现代性 ” 中 , 众声喧 哗” “ 、 多音复义 ” 的状况人手 ,指出 中国现代小说则出现了包括全知叙事在 内的限制叙事 、纯客 观叙事等多 作者首先从 晚清小说的 “ 种叙 事角度 ;就叙事结构而言 ,中国古 代小说基本 上是 以情节 为中心 , “ 晚清 ”小说并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 的前 奏 ,它其实是 现代 之前最 为活 而中国现代小说则打破了这种情节 中心式的结构 ,出现了情节中心 、性 跃的一个 阶段 。而 “ 五四”作家 则急 于切 断与文 学传统 之 间的传 承关 正统” 的大 门 格中心、背景 中心等多种叙事结构 。对 以上这三大转 变的论 述贯穿着陈 系 ,将已经在晚清乱象 中萌芽的各种现代性形式摒除于 “ 先 生 这部 书 的始 终 :如 果 说 上 编 三章 主要 是 从 外 因 的 角 度 ,即 西 洋 小 说 之外 ,进而作者亮 出 自己的观点 :“以往现 代与古典 中国文学 的分界必 的输入和启迪来论述 中国小说叙 事模式这三大转变的话 ,那么下编三章 须重划。我认 为 ,晚清 ,而不是 ‘ 五四 ’ ,才能代表 现代 中国文学兴起 的最重要阶段。 l 随后 ,在二 、三 、四、五章中 ,作 者从 晚清 的四大文 ”4 则主要是从 内因的角度 ,即传统文学对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作用来论述 这三大转变的。用 陈先生 自己的话讲 ,就是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 的转变 类——狎邪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 、丑怪谴责小 说和科幻 奇谭小 说人手 , 归 O 基于两种移位的合力 :第一 ,西洋小说 的输入 ,中国小说受其影 响而产 分 别 并 具 体 地 论 述 了 自己 的 观 点 。 最 后 一 章 “ 去 来 ” 中 , 作 者 对 2 生 变 化 ;第 二 ,中 国文 学 结 构 中小说 由 边缘 向 中心 移 动 ,在 移 动 过 程 中 世纪末 中国小说的 “ 新狎邪体小说”、“ 英雄 主义的溃散 ” “ ‘ 、 大说谎 吸收整个中国文学 的养分而发生变化。 _ 而促成 中国小说叙事模 式转变 家 ’的出现” ”3 、… 新中国 ’的遐想” 等文学现象 的探讨来呼应他所论证 的不是 “ 五四”一代作 家 ,也不是 “ 晚清 ”一 代作家 ,而是 他们共 同 的被压抑 的晚清文学现代性 ,以此来发掘 出被 “ 五四”文学传统所忽略 努力的结果。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在陈先生看来 ,基本上是 由以梁 乃至否决 的 “ 另一套谱 系” 。 启超 、林纾 、吴研人为代表 的 “ 新小说 家”和以鲁迅、郁达夫 、叶圣陶 应该说 ,王德威的这种晚清文学现代性 的观点完全是颠覆性 和否决 为代表的 “ 四”小说家共同完成 的。这种观点 ,实际上指出 “ 四” 五 五 性 的。这种颠覆性和否决性始终贯穿 于全书 。在王德威看来 ,晚清文学 前 后 的 小 说 发 展 是 同一 历 史 过 程 的 两 个 阶段 ,指 出 了这 两 个 阶段 在 发 展 现代性之所 以被压抑首先来 自于 “ 四” 文学 的霸权机制 。不 可否认 , 五 上 的连续性 ,正如陈先生 自己在书中所说的一样 , “ 然从思想意 识到 王德威 的这一观点对过去学术界相对薄 弱的晚清小说研究具有某 种开拓 虽 具体的艺术感受方式两者都有很大的差别 , 但放在一起强调他们共 同完 性 的意义 , 但这一论断很显然却是建立在简化五 四的基础之 上的。王德 成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没有贬低 “ 四”小说的开创 意义或拔高 威在书 中谈 到 … 五四 ’其实是晚清以来对中国现代行追求 的收煞—— 五 晚清文学的历史地位 的意义 �
历史定位与新时期转向_晚清谴责小说研究综述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34 No. 2
Mar. 2012
历史定位与新时期转向: 晚清谴责小说研究综述
( 二) 结构艺术和叙事学研究 谴责小说诞生之初,其结构上的“缺陷”就受到 民初学人们的诟病。胡适曾说: “适以为《官场现形 记》……诸 书,皆 为《儒 林 外 史 》之 产 儿。 其 体 裁 皆 为不连属的种种实事勉强牵合而成。合之可至无穷 之长,分之可成无数短篇写生小说。此类之书,以体 裁论之,实不为全德”[8]。“《儒林外史》没有布局, 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 拆开来,每段自 成一篇; 斗拢来,可长至无穷。这个体裁最容易学, 又最方便。因此,这种一段一段没有总结构的小说 体就成 了 近 代 讽 刺 小 说 的 普 通 法 式”[9]。胡 适 之 后,“结构松散”[10],“断片凑成,没有什么线索和主 角,是同《儒林外史》差不多的”[11],几乎成为定论。 阿英在《晚清小说史》中驳斥了胡适的观点,认 为采用“连 缀 式 结 构 ”是 因 为 新 闻 事 业 的 发 展 以 及 为方便组织众多人物和事实[12]。新中国成立后,又 有魏绍昌等人认为《孽海花》采用了“花开两朵、各 表一枝的平面式线性结构”,“从结构上打破了传统 小说的模式,在章回体制之内,实验了超越章回的时 空转移、立体叙述,正如曾朴自己解释的是‘伞形花 序’———譬如植 物 学 里 说 的 花 序,《儒 林 外 史 》等 是 上升花序或下降花序,从头开去,谢了一朵,再开一 朵,开到末一朵为止; 我是伞形花序,从中心干部一 层一层地推展出各种形色来,互相连接,开成一朵球 一般的‘大花’,‘波澜有起伏,前后有照应,有擒纵, 有顺逆’”。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学者对于谴责小说的结构研 究。捷克学者 米 列 娜 对《二 十 年 目 睹 之 怪 现 状 》和 《官场现形记》的结构进行了精彩的分析[13]。 ( 三) 女性形象研究 湘潭 大 学 李 莉 的 硕 士 论 文《新 旧 之 间 的 文 学———老残游记》( 2003 年) ,注意到了《老残游记》 中的女性形象。该文认为: “《老残游记》中的理想 形象,精神方面很大部分反映在女性身上,表现在对 宗教思想的领悟和把握上,而逸云和玙姑就是其载 体,基本上可以说是刘鹗的代言人。两个人的形象 是平行的,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一个整体。都具有自 己的独立人格。在精神上摆脱了几千年以来中国女 性对男性 的 依 附 传 统 ”。 作 者 同 时 又 认 为,这 些 女
清末新小说对于“开明专制”的想象—— 以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为例
第38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7月 Vol.38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ul. 2016──────────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WX004) 收稿日期:2016-01-19作者简介:郭继宁(1963-),男,青海西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与文化理论。
-67-清末新小说对于“开明专制”的想象—— 以吴趼人的《新石头记》为例郭继宁,郑丽丽(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日俄战争之后,知识人对“立宪”抱持着价值肯定,甚至将政体改良绝对化,以为累世沉积的旧政治伦理因此而焕然一新。
《新石头记》所营造的“文明境界”乃是一个“道德理想国”。
改良派里多有信从西方政党政治的坚定者,而包括吴趼人在内的很多文人对于西方的政党制度仍是陌生的。
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基因性结构“大一统”,于此成为文学想象的基本空间结构,其所伴生的帝国心态,尚未完全出离人们的政治意识。
关键词:清末新小说;开明专制;《新石头记》 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4-0067-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4.016The Imagination of Benevolent Despotism by New Novels in Late QingDynasty: A Case Study of Wu Jianren’s New Story of the StoneGUO Ji-ning, ZHENG Li-li(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After the Russo-Japanese War, intellectuals were affirmative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they even thought that such a new regime would change the old political ethics. The "civilized state" in New Story of the Stone is a "morally ideal country". Many reformists believed in the Western party politics, while quite lot literati, including Wu Jianren, were unfamiliar to such politics. Thus, “united China”, an idea deeply rooted in China’s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becomes the basic space structure for imagination in novels. And the empire state of mind becomes understandable as it has not yet been completely out of people'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Key Words: new novels in Late Qing Dynasty; Benevolent Despotism; New Story of the Stone清末新小说中多有涉及君主立宪与开明专制的比较,比如《新中国未来记》《新中国》等小说都从不同侧面强调君主立宪更适宜中国。
二十四年怪现象赏析
《二十四年目睹之怪现象》赏析《20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著,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以主人公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
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闻的遭遇和见闻。
描述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揭露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我觉得还是吴研人的《二十四年目睹之怪现象》更好地表现出了晚清社会黑暗。
它是以主人公的行迹为线,将主人公亲身体验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个个小故事记录下来。
看完之后,我是感叹不已,我想只有在那时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人心叵测”,什么叫“无奇不有”,什么叫“怪现状”!书的题目是“怪现状”,“怪现状”由人而起,所以此书大致写的就是晚清形形色色的各路人及他们的经历、命运。
第一种是怪人,或坏人,或愚人。
他们中有人为恶,有人不辨善恶为虎作伥,有人昏昏碌碌,有人靠小聪明图一时之利……总之大约脱不了“贪嗔痴”三个字。
书中在描写此种人及其所行之事时,不遗余力,或有夸张,却生动又典型,让人玩味。
比如再穷也摆架子的旗人、满口仁义行苟且的“孝子”、怕老婆的好色徒……以至读者合上书,总觉得能在自己身边或身上看到书中的影子,感叹世事变迁,人之劣性却总有相似,不断轮回。
虽大致是些不怎么光彩的人和不怎么光彩的事,但读起来感受到的不只是丑,还有趣。
第二种是不恶的人,有刚正不阿却未得赏识之人,有处事老练却不失本心之人,有明理智慧的女子……还有一个性善而聪慧、不断成长的“我”。
文章里虽恶人恶事较多,在“我”身边最亲密的却很多明理可靠之人,每每回到这样与“我”有关的段落,总能让人舒心,仿佛浊世的一股清流。
虽然在大环境里,世事险恶,国家忧患,总有一个落脚的安心之所。
文中有许多场景让人读后便不能再忘,比如旗人蘸口水装写字沾芝麻,悍妇开快船阻纳妾……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悲。
书中人名也取得有趣,比如苟才、夏作人……总之是用柔笔写恶,平铺的去叙述,而非一味抨击说教。
论晚清谴责小说的叙事特征
论晚清谴责小说的叙事特征侯运华【摘要】晚清谴责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叙事特征.其叙事结构主要采用倒叙或准倒叙结构,增强了文本的叙事魅力;其叙事元素则增加了新闻和电报,扩大了叙事张力;人物设置的特征一方面是外国人形象在叙事单元里开始占据叙事中心位置,另一方面是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翻译、外交官等形象大量出现在文本里;描写方法的变化则表现为心理描写手法的普遍运用,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真实.谴责小说作家们的艺术尝试,是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独特贡献.【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6)002【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谴责小说;叙事结构;叙事元素;人物设置;心理描写【作者】侯运华【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4晚清谴责小说是指晚清出版的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阴暗与丑恶的一批小说。
其代表作家为李伯元、吴趼人、刘鹗和曾朴,代表作即所谓的“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其命名来自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
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1](P226)鲁迅先生这段话既论述了其成因,也初步涉及到“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的艺术特点。
可惜语焉不详,以至于后人谈起谴责小说时,主要侧重其社会内蕴,而忽视其叙事特征。
笔者拟从叙事结构、叙事元素、人物设置、描写方法等方面切入文本,论述谴责小说的叙事特征。
晚清谴责小说的叙事结构既有对传统小说结构方法的继承,更有对西方小说结构方法的借鉴。
通过林译小说和其他人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外国传教士所办刊物传播的西方小说等,谴责小说作家接触到迥异于传统小说的叙事作品,并尝试借鉴之,使其文本呈现出与中国古典小说不同的结构模式。
吴趼人小说理论现代建构研究
吴趼人小说理论现代建构研究[摘要] 享有晚清“小说界巨子”美誉的吴趼人,不仅以多产的小说创作实绩盛名于晚清文坛,而且其多维化的小说理论建构对晚清文学格局的繁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通过描述吴趼人小说理论现代建构的演进路径,凸显其小说理论形态的独特个性,透视其主体建构与社会现实的关联与疏离,藉此可全面审视晚清小说理论现代建构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晚清;吴趼人;小说理论;现代建构晚清时期,正是民族危机加剧、阶级矛盾激化、新旧交替、中西碰撞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文章与世变相因”①,随着晚清时期“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的“三界”文学理论的提出,文学面貌亦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新颖形态。
其中,由梁启超直接倡导掀起的“小说界革命”声势浩大,深人人心,自此小说肩负着改良群治、改良社会的重任正式步人了文学的殿堂。
而伴随着印刷出版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专门刊载小说及小说理论的文学杂志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同时职业小说家的队伍不断壮大,开创了晚清时期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空前繁荣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晚清小说创作的繁荣格局,晚清小说理论亦悄然发生了迥异于传统的变化,梁启超、夏曾佑、林纾、吴趼人、徐念慈、黄摩西等人在进行小说创作翻译的同时亦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阐述建构着晚清小说理论的现代品质。
迄今为止,以上诸位大多有专门论文涉及其小说理论的特点、成就、影响等。
惟吴趼人鲜有专论涉及其小说理论及其现代建构的特征和意义。
吴趼人,享有“小说界巨子”的美誉。
一生共创作18部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5部文言笔记小说,4部笑话集,2部戏曲传奇等。
论其一生的创作成就,无论是创作的种类、数量还是艺术敏感性与开拓性方面都无疑是晚清文学的一面旗帜。
不仅如此,创作之余的吴趼人也非常注意小说理论的研究,其小说理论主要散见在《小说丛话》、《说小说・杂说》、《月月小说序》、《历史小说总序》等文章内,及有关创作或衍义的小说评点或序跋中,对小说的创作任务、小说的社会作用及小说的艺术审美特征等方面都发表过相关的理论见解,其小说理论对晚清文学从近代向现代过渡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邯郸学院学报》2010年总目次
论陈第《 宋古 啬义》 之历史地位…………………孙巧云( .2 ) 4 12
评 苇海 林 、 李广 主 编 的 《 郸文 化 H系 》 邯 水
… … … … … … … … … … … … … … … … … …
【 育教学研 究 】 教
探索高校 轻教帅为! 之道………………………刘I 生 (—6 I : - J i I j 月 j 17 )
… … … … … … … … … … … … … …
毅 (.7 27 )
沉 全 死地 ,流 半生 涯
— —
…
宫 红英 ( —0 28 )
【 赵文化研 究 】
赵 衰述 论 … …… … … …… … …… … …… … …… …萤 林 亭 ( 一1 】 ) 2
苟 子 的礼 文化 探 …… … …… … …… … … …… …孙 聚 友 ( —6 1 ) 2
虎 (.1 ) 418
动 f J 3 t 一 ) : 1( 3
苟子 :早划 儒 学 叫的 一 个理 性 义美 德伦 理 学 … … … … … … … … … … … …
王
楷 ( . 5 21 )
—
—
呔论 邯 郸 古城 的 历史 变迁 …… … …… … … …… …乔 云 (.2 22 )
朱 绍侯 先 生 与 叫倒 古代 土地制 度 研 究 …… …… … 龚 留枉 ( .0 l 42 ) 朱 侯先 生 与 叫剧 古代 史 教材 建 设…… … …… …李 振 宏 ( —7 1 42 )
则重 要 引文 的标 点 问题 …… … … …… … … ……饯 从 柳 宗 元 的心 声看 其 悲 N . 原 I r4  ̄ - 9:
李学 勤 先牛 与【 例古 代文 l研 究… … …… … … …王 泽文 ( —3 { l 月 J 11 ) !恩 似海 J l I j
吴趼人历史小说思想探析
吴趼人历史小说思想探析作者:金顶挑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4期摘要吴趼人是晚晴时期一位多产的作家,人称“小说巨子”。
他是中国近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在“小说界革命”中,创造性地将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尤为注重历史小说的道德教化功能。
他在历史小说方面的探索对当今通俗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关键词吴趼人历史小说思想通俗史学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0前言吴趼人(1866-1910),广东南海人。
原名吴沃尧,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为趼人,因居佛山镇,故自称“我佛山人”。
他是晚晴时期一位多产的作家,在小说、笔记、小品、寓言、诗歌、戏曲等方面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其创作总字数,约二三百万字”。
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创作的小说多达30余种,人称“小说巨子”。
其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深刻地反映了晚晴社会,被称为“晚晴四大谴责小说”。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吴趼人是中国近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先行者。
他在中国近代千古未有之大变局中,顺应“小说救国”的社会思潮,投身到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中,创办《月月小说》杂志,撰写《痛史》、《两晋演义》和《云南野乘》等历史小说,推动了近代历史小说创作的进步,对当今通俗史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1肯定历史小说的独特价值中国是个史学发达的国度,传世的史书可谓汗牛充栋,但容易普及于大众的却不多。
吴趼人认为古代史册繁重,存在以下六点弊端:绪端复杂,难于记忆,一也。
文字深邃,不有笺注,苟非通才,遽难句读,二也。
卷帙浩繁,望而生畏,三也。
精神有限,岁月几何,穷年龁龁,卒业无期,四也。
童蒙受学,仅授大略,采其粗范,遗其趣味,使自幼视之,已同嚼蜡,五也。
人至通才,年已逾冠,虽欲补习,苦无时晷,六也。
有此六端,吾将见此册籍之徒存而已也。
吴趼人指出这六点弊端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史册的可读性,使得中国古代史册“徒存而已”,不能“饷后学”。
“情感”与“道德”:晚清时局下的双重危机——吴趼人《恨海》的另一种解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民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研究”(编号:17ZDA270)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晚清的复杂之处在于,来自古今中西的多个尚未成型的范畴被压缩在同一个时空领域里,彼此划域,相互斗争。
“新小说”的发展必须顾及市民读者的趣味,“情感”与“道德”面临着脱轨的危险,而既有道德本身却又面临着失去合法性的危机,因此,“新小说”提出了“寓爱国之意者乃为有益时局”的要求。
研究者长久以来视吴趼人的《恨海》为开“鸳鸯蝴蝶派”写情小说之先河的作品,但是,如果从思想史的脉络上来看,吴趼人的意义不仅如此。
通过将“情”从僵死的“礼教”中解放出来,吴趼人承接了晚明的心学传统,在保守的主人公形象的背后,吴趼人积极地回应着时代的危机。
关键词:新小说;吴趼人;《恨海》一20世纪之初,伴随着江南地区商业与贸易的日益繁盛,以报纸杂志为主体的新的媒介传播手段风生水起,新兴的职业文人与广大市民读者一起,共同创造出了具有“现代”意味的“大众”文学,小说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身处“古今”“中西”的交汇地带,小说特有的故事性、想象性与叙述特征恰可以“连通”和“传递”传统诗文难以呈现的内容———包括新的个体生活方式与情感方式的展现,以及在此背后的社会乌托邦想象。
当梁启超置强大的诗文传统于不顾,转而称“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时候,恰恰是希望小说的这些特质能够召唤出读者的“国民”意识。
在写于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梁想象出这样一种“新小说”:它基于人类喜欢读故事的“普遍性”与“天性”,能够自然而然地“支配人道”,在激发个人情感的同时,又广泛地联接起“群体”意识,“新民”与“新国家”由此顺理成章。
同年10月,《新民丛报》第十九号刊登了文艺广告《新小说社征文启》,称:“本社所最欲得者为写情小说,惟必须写儿女之情而寓爱国之意者乃为有益时局。
”这里的“爱国之意”,算是对小说家提出的前所未有的要求,因为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民只知有天下而不知有国家”。
“叙事干预”视角下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的转型研究
结果与讨论:
1、叙事结构:清末民初的小说作品逐渐从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向现代的多 元化叙事结构转变。这一转变主要体现在采用倒叙、闪回等叙事手法,打破时空 顺序,使故事更加错综复杂。此外,部分作品还引入了多重视角和叙述声音,进 一步丰富了叙事层次。这种转变既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 的反映。
2、叙事手法:清末民初的小说创作中,传统的白描和叙述手法逐渐被现代 的象征、隐喻等手法所取代。这些新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为读者展现了 一个个生动而充满寓意的世界。同时,这些现代手法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现实世 界的理解和感受。
3、叙事主题: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在主题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小说 主题多以才子佳人、忠孝节义为主,而清末民初的小说则更加社会现实、民族命 运和人性探索等议题。这种转变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文学自身发 展的探索。
3、思想启蒙的意义
民初小说在思想启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狂人日记》通过揭示封建家 族的种种黑暗,唤醒了人们对封建制度的警醒和反思。而《呐喊》则通过对未来 社会的展望,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文化内涵
1、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民初小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例如《阿Q正传》通过对阿Q这一人 物的刻画,揭示了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和糟粕。而《呐喊》则通过对梦中景象的 描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在小说叙事中,视角的选择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决定了故事的叙述 方式,而且也影响着故事的深度和生动性。本次演示将探讨小说叙事视角的不同 类型,以及这些视角如何影响故事的讲述。
一、第一人称视角
在第一人称视角中,故事的叙述者是故事中的角色。这种视角让读者能够更 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情感和动机。同时,第一人称视角也使 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因为它让读者感觉像是身临其境。然而,这种视角也存在 局限性,因为它只能展示一个角色的视角,无法提供其他角色的内心想法。
晚清的现代性以晚清科学小说为观察文本
晚清的現代性:以晚清科學小說為觀察文本柯喬文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班應屆畢業生月亮阿!月亮!我們祖國,偌大的地方,竟沒有幾箇人像你一般模樣,照得我心事出來的。
可惜你離我太遠,可惜我身無兩翼,不能從這骯骯髒髒的世界,飛到你清清白白的世界裡去。
--〈月球殖民小說〉(1904)百年前的12月17日,萊特兄弟進行動力飛機的試飛,雖然僅僅遨翔了十二秒鐘,但是透過科學的反覆測試,人力競天,使過往的神話禁咒、人類想望,得以落實1。
回首百年,有清歷經外力入侵與條約簽訂,此時直如半殖民的處境,放在整個文明歷史的進程,學界對於中國「現代」的起界,一般推定於十九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1840-1842,道光20-22),不唯是西方軍事力量的兵臨城下,更是在船堅砲利的長驅直入,唯我獨中的地位,受到西方先進的器物文明,逼迫的開始,時移事往,西方帝國主義的壓迫,日益逼仄,遂有曾國藩(1811-1872)「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喟謂,中國於是走到了變與不變的關口,隨著政治場域的變動,文學界也興起變革的湧動,其中,以梁啟超(1873-1929)的主張,繼承與革命了傳統的文類,堪為代表,近人陳平原(1954-)觀察到晚清文學的兩個現象,「當他們(案:新小說家)聲稱反叛傳統時,分明拖著一條長長的傳統尾巴;當他們表示皈依傳統時,分明又現出西方的影響」,以及「新小說發展的內在動力主要來自域外小說與傳統文學」2。
中國知識份子亟思模仿西洋文明,就連文學場域亦受到連動,署名「俠人」在〈小說叢話〉一文,指出「西洋小說尚有一特色,則科學小說是也。
中國向無此種,安得謂其勝於西洋乎?應之曰:『此乃中國科學不興之咎,不當在小說界中論勝負。
若以中國大小說家之筆敘科學,吾知其佳必遠過於西洋』」(《新小說》1古希臘神話中,戴達羅斯(Daedalus)是為擅長各種技藝的巧匠,與兒子伊卡羅斯,被克里特島的米諾國王囚禁,父子遂以蜜蠟黏合羽毛成為雙翼,企圖飛出牢籠,其中,伊卡羅斯由於過於靠近太陽,蠟翼遇熱融化,墜海而死,戴達羅斯則順利到達西西里島,替國王科羅斯建造水渠等基礎建設;此神話某種程度上,暗示了人類欲挑戰自然極限,可能也要付出相當代價。
不是边缘的边缘_论晚清小说和小说翻译中的伪译和伪著
不是边缘的边缘———论晚清小说和小说翻译中的伪译和伪著胡翠娥(南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摘要:伪译和真正的翻译(genuine translations)之间只存在名义上的借用关系,伪著和真正的翻译之间则存在事实上的借用关系。
它们的产生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和政治需求,充分折射出身处其中的个人和社会对翻译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的认定和盗用。
晚清伪译和伪著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成规紧密相连。
它们都服务于同一个目的:以各种面貌积极地参与主体文化文学的演进。
关键词:伪译;伪著;准则;主体文化Abstract:Pseudo-translations ar e just nominal appr opri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genuine translations,while pseudo-writings are factual usurp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genuine ones.Their production is cultur ally deter mined,with specific histor y and ideology on agenda.Pseudo-translations and pseudo-writings within a particular society fully bear out its penchant for translating and appr opriation of translations,an e videnc e that the soc iety and individuals affir m and c ollude with the role and function played by translations.Pseudo-translations and pseudo-wr it-ings in late Qing dynasty have particular histor ical and cultural c ontext,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 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etic norms particular to late Qing.Both function as participation of one for m or another in the evolution of receptive cul-ture and literatur e.Key words:pseudo-translations;pseudo-writings;nor ms;receptive cultur e 伪译(pseudo-translations)指那些自称为翻译作品、或以翻译作品的文本形式出现,其实并不存在相应的原本,不曾发生事实上的语言转换的作品。
近代转型期小说的叙事特征——以吴趼人小说《黑籍冤魂》为样本
近代转型期小说的叙事特征——以吴趼人小说《黑籍冤魂》
为样本
吴勤姿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7)1
【摘要】晚清小说处于近代短篇小说崛起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尽管仍未彻底扫尽旧小说的习风,但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现代化的特性.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对吴趼人小说<黑籍冤魂>这部处于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来探寻这一时期作品在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方面的"转型期"特点.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吴勤姿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宜
兴,2142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小说林》对于《月月小说》及吴趼人小说观的争鸣和呼应 [J], 栾伟平
2.叙述自限与干预的失衡:晚清新小说的叙事特征——以吴趼人小说为例 [J], 胡全章
3.《月月小说》的编辑策略与吴趼人的小说观念 [J], 左鹏军
4.现代报刊传媒的出现与小说的文学回归——从吴趼人的小说创作看晚清报刊小说的现代性变革 [J], 陆广民
5.限制叙事意识的自觉——吴趼人小说叙事特征研究之一 [J], 胡全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奇正两端:论吴趼人的小说
一、“奇正两端”说的提出光绪三十三年(1908),吴趼人在《月月小说》创刊号上发表《两晋演义序》一文,提出了“奇正两端”的小说论:“小说虽一家言,要其门类颇复杂,余亦不能枚举,要而言之,奇正两端而已。
”〔1〕在同期发表的另一篇文章《月月小说序》中,吴趼人也有意义相近的表达:“历史小说而外,如社会小说、家庭小说及科学冒险等,或奇言之,或正言之。
”〔2〕《月月小说》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刊物之一,作为《月月小说》的主办人,吴趼人发出这一号召,并非仅仅是在表明自己对小说的态度,同时也是在宣称《月月小说》的办刊思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字面意思而言,奇正两端是指奇与正两头。
吴趼人用“奇正两端”来概括小说的“门类”,小说的门类非常多,但是总结起来就是奇正两头。
所谓门类,指的是类型,奇正两端实际上指向两种大的小说文体类型,而“奇言之”与“正言之”分别是这两种文体的建构方式。
“奇正两端”是吴趼人关于小说文体理论的概括性总结。
我们不妨将这两种文体称为奇体与正体。
结合吴趼人的小说面貌及其小说论,可对二者概括如下。
所谓奇体,至少包含两层意义。
第一是叙事之奇。
吴趼人的小说多讲述奇闻异事。
《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九命奇冤》《电术奇谈》《瞎骗奇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小说不仅以奇命名,讲述奇事,在书中作者也多以奇书自称。
而其叙事之方法与结构皆以奇著称。
第二是风格之恢奇。
吴趼人自称“喜为奇言”,〔3〕多为“诡谲之词”,〔4〕尚奇是吴趼人小说创作的基本倾向,恢奇诡[作者简介]陶明玉,男,复旦大学中文系2019级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作为清末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之一,吴趼人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小说作品,其小说观也自成体系,他提出的“奇正两端”说是对小说文体的概括性总结。
奇体与正体代表了吴趼人小说的两种文体,二者各有其风格特征,也贯穿于吴趼人小说的各类文本中。
通过考察吴趼人小说的文体,可以看出吴趼人以奇体为主、奇正统一的小说风格。
现代小说叙事模式探析_以伍尔夫的_达洛卫夫人_为例
江西社会科学现代小说叙事模式探析———以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为例■廖宇蓉廖婷随着社会的蜕变和价值观念的更新,现代小说进入非理性领域,文学的重心由外部世界的刻画转向内在精神的探求,这种焦点的转移同时带来了叙事模式的嬗变。
《达洛卫夫人》是英国先锋派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力作,也是现代叙事艺术的精品,它在叙述内容、叙述结构、叙述聚集和叙述语言等方面全方位地瓦解和置换了传统的模式,成功实现了现代文学叙述的革命性转变。
[关键词]现代小说;叙事模式;《达洛卫夫人》;伍尔夫[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7-0046-05廖宇蓉(1977—),女,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江西南昌330031)廖婷(1973—),女,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音乐学。
(江西南昌330022)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文明的发展、社会机体内部的变化以及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急剧的震荡,人们对一直推崇的道德信仰、理性法则和社会秩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正如萨罗特所言:“我们已进入怀疑的时代”[1],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观念变得空前复杂和不确定,一场反叛传统的现代主义变革应运而生,这场运动又进一步引起了西方文化统一体的整体断裂。
在文学领域,先锋派人物对传统的文学创作展开强烈的批判,他们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只善于表现外在的物质生活,那些通过刻意虚构来反映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的手法“只剩下一副空洞的程式,只会对那令人讨厌的模仿有用”。
[2]他们呼吁小说家大胆抛弃过时的法则,关注个体主观感受、心理体验和隐秘的潜意识。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现代小说形式革新的先锋人物。
她极力抨击传统的小说程式,强调现代小说重心的转移,即从“物质主义”转向注重心理活动的“精神主义”。
《达洛卫夫人》(以下简称《达》)是伍尔夫最满意的一部小说。
它不仅标志着伍尔夫小说风格的成熟,也被公认为现代叙事艺术的精品。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1级高三半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为规范答题,本次考试会着重看卷面书写以及主观题分点,请同学们注意。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基于两种移位的合力:第一,西洋小说输入,中国小说受其影响而产生变化;第二,中国文学结构中小说由边缘向中心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吸取整个中国文学的养分因而发生变化。
后一个移位是前一个移位引起的,但这并不减弱其重要性。
没有这后一个移位,20世纪中国小说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获得自己独立的品格,并取得突出成就。
在论述西方小说的启迪时,我有意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简化为西洋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过程,在“挑战——应战”的模式中理解中国小说形式的嬗变,以便详细勾勒晚清作家和“五四”作家共同完成的转变的运动轨迹。
而在论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时,我着重强调这两代作家主要不是接受中国古代小说,而是接受以诗文为正宗的整个传统文学的影响;在引笑话、轶闻、答问、游记、日记、书信等形式入小说以及借鉴“史传”传统与“诗骚”传统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中部分转变了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
我把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传统文学的转化作为论述重点,但并不否认文化背景的变迁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把纯形式的小说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而又不流于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并非易事。
从表面看,晚清作家与“五四”作家的区别,表现在“五四”作家比晚清作家更多借鉴西洋小说技巧。
如此说来,中国小说叙事模式演变的过程也就成了中国作家逐步掌握西洋小说技巧的过程。
这未免把复杂的文学运动简单化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叙述格局 重新 回到传统程式上 去 。 至晚清 ,乘借 “ 小
话的 ” 在 下 ”等称 呼 白指 ,以 “ 官 ”指称 虚拟读 、“ 看 者 ,不但 经常在 小说文 本 中发表 自己的见解 ,进行道 德评 价 ,而且还 是文本 意义 的权威 闸释 者 。在传统 小
一
以吴 趼人 小说 为 例
胡全章
( 南 大 学 文学 院 , 河 南 开 封 4 5 0 ) 河 70 I
摘
一
要 :在 那 大 量 运 用 限制 叙 事 的 炙 趼人 小 说文 本 叶 , 由 r叙 述 者 开 始 _ 意 识 地 对 自 己的 权 力 实 行 自我 限 制 ,加 l 仃 部分 小说 文本 的叙 述 者 的 身 份 开 始 人 物 化 、 个性 化 , 导致 叙 述 者 权 威 性 不 程 度 卜 I弱 ;于 是 ,苦 恼 而 不 安 分 的 的f j l J
是 很 自然 的 ,讲 故事 的人或 说 人 得照 应着 听众 ,使
他们 明白他讲 故事 的方 法及 其道 德价值 判断 与情感 倾
小说 、1 篇短篇 小说及五种文 言笔记 小说 ,显 示 了新 2 小 说的创 作实 绩 。吴 氏不 仅是 晚清小 说界最 为 多产 的
向。中 国传统 白话 小说 千 年来一‘ 冉披 着一 件说 书人 一 的外农 ,顽强地 保持着 拟 。场 叙述 格 局,叙 述者 总是 岛
吴趼人 小说叙述者义纷纷 自己显身,大量采用 r颅于段米加强叙述的可靠性 。这一 中国近代小说发展过程叫 的二律背 一 t
反 现 象 ,足 晚清 社会 文 化 与 文 学转 型 期 l现 的小 说 创 作 的表 征 之 一 , 亦是 [ z新 小说 鲜 I的 叙 事特 征 。 J J …" . z 1 - : 月 J 关 键 词 : 晚清 新 小说 ;吴 趼人 小说 ;叙 述 自 ; 叙述 干 预
击 ,应运而 生 的 “ 小说 ”以其 主题 意蕴和文体 形式 新 的复杂性 ,再次 向传 统叙述格局 发起 了新…轮 的挑 战
本文 以晚清 “ 小说界 革命 ”时 期最富 开拓精 神与探索
意 识的吴趼 人 小说 为例 ,探 讨 晚清新 小说叙述 人 的 自
我 自限与叙 述干 预 问题 ,从 中一窥晚清 新小 说叙述者 的苦恼 与尴尬 。 吴趼人 是在 “ 小说界 革命 ”旗帜 下脱颖 而 出的最 具 代表性 的 晚清新 小说 家,充 当 了梁 扁超倡 导 的 “ 小
便 是五 四时 期的现代 小 说 中亦 不 多见 。人们 往往举
鲁 迅的 《 示众》 (9 5 12 )作为充 分隐 身式叙述 的范例 。 殊 不知 ,早存 这篇 小说 问世 的 l 8年前 ,吴 足 人就作过 J f
这 方 的尝试 。刊载于 《 门小说》第 八号 ( 9 7年 月 10
中图分类号:I0 2 27 4
收 稿 日期 :2 1一9 1 0 O0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0 02 1)40 9 —4 6 323 (0 OO .0 60
/
基 金 项 目: 全 国哲 学 社 会 科 学基 金 项 目 《 启 超 与 2 纪 仁 囡文 学 变 革 》 ( 目编 号 :0 B W0 4 粱 0世 { I 项 7 Z 4) 作 者 简 介 : 卉全 章 (9 9 ) 月 16 一 ,男, 河南鹿 邑人 ,河南 大学 文学 院剐教 授 ,文学 博 士 ,硕士 生导 师 。
中 国传统 白话 小说中 的叙述者 是那 位雄 视千 古的 “ 传人 ” 说 ,他 以全 知视角讲述故事 ,具有极 强的叙事 操 控 能力和极 大 的权 威性 。到 了明清章 回 小说 中,说 - 人作 为 已经程 式化 了的抽 象 的叙 述者 ,在 拟 场 语 } ; 岛
境 中还 不断地与虚 拟读者进行交流 ,以 “ 岛的” “ 说 、 说
说文 本中 , 叙述者经常把叙述故事这一本职工作放下不 管,反而谈起 自己的叙 事方式 ,或是对 自己叙述 的人物 和情 节加 以评论 。人 们将叙述者对叙述 的议论 ,称为叙 述_ 。叙述_ T预 T预是伸张叙述 者 译介 过来 的域外 小说 的冲
用 第一 人称 自称 “ 话的 ” 说 的 ” 说 、“ ,从来 _ 叙述 在
9 6
作家,而且是最富有开拓意识与探索精神的新小说家。
他 尝试 过多种文 体 的小说 创作:言妓小说 、社会 小说、
史小 说、写情 小说 、理想 小 说、侦探 小 说、渭’ 小 稽
说 、翻新小 说 、笔 i 4 说 、短 篇小 说等 ,存 各方 研均 g,
说 界革命 ”事业 的 中流砥柱 。【 2 】 作的 1 他创 7部 中长篇
据其作用不同又分为指点干 预和评论干 预 , 前者 是对叙 述形式 的干预 ,后 者是对叙述 内容 的干预 。[2 18 1 我们 有理 由相信叙述 _ 预是文 学 的 口述 期遗 留下 T
来 的特 征之一 ,因 为在 口述 文学 中 ,这 样 的 “ 白” 旁
的 故事 中扮 演 ~ 个角 色 ,因而在 于预 时总是毫 不犹豫 地亮 明 自己的权威 叙述者身份 。1 8世 纪 中国传统 白话 小 说达到其 艺 术最 高峰 时,叙述 者有 了一 定程度 的 一
个性化 的萌芽 ,叙述者 的权力受 到一定程度上 的限制 , 从而一度 使 旧有 的叙述 格局受 到挑战 。 但到 了 l 世纪 , 9
第2 O卷 第 4期
V_ . 0 N O4 O 2 1 .
邯郸 学 院学报
J u a f Ha d n o m l o n a Co lge le
21 0 0年 1 2月
De .201 c 0
文 学研 究
叙 述 自限与干 预 的 失衡 :晚清 新 小 说 的叙 事特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