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朝东圩港河道工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家港市朝东圩港河道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国环评证甲字第1812号
2007年7月
1 工程简介
根据《江苏省张家港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开发研究报告》,朝东圩港是北2片防洪分区(太子圩港与二干河之间区域,含杨舍镇部分区域及整个大新镇)的主要排灌通道,承担防洪排涝、引水灌溉和改善市区水质等多重任务,通过朝东圩港枢纽和一干河枢纽从长江引水,将清水经过朝东圩港—环城河、一干河及周边水系引入城区,最终通过二干河排入长江,形成水系循环,改善市区水环境;同时通过本工程和张家港市其他防洪工程的逐步实施,可使张家港市的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排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当日涝水当日排除不受涝。

目前朝东圩港规模(底宽6~15m,底高程0.5m(镇江吴淞高程,下同),开口宽46m)已远远不能适应规划要求。

因此,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将朝东圩港河道工程的建设列为张家港市近几年内的重要工程之一,通过该工程和其他相关工程的建设,改善张家港市区水环境,解决市域水质型缺水问题,提高城乡防灾抗洪能力,确保防洪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朝东圩港河道工程范围为朝东圩港老闸至东横河(地理位置如图1-1),将新开和拓浚河道11.617km,拆除、新建、重建和改建16座跨河桥梁,建主河道节制闸2座(南横套节制闸和环城河枢纽),支河圩口闸(涵)55座,工程永久占地永久占地69.92hm2,临时占地149.95hm2,拆迁居民445户,企业59家,工程总投资11.08亿元,工程总工期3年。

图1-1 地理位置图
2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2.1水环境质量现状
朝东圩水质总体介于Ⅳ--劣Ⅴ类之间,特别是南侧水质基本为劣Ⅴ类,不能达到功能区Ⅲ类水质标准,附近东横河和南横套水域水质基本为劣Ⅴ类,也未达到功能区Ⅳ类水质标准,主要超标指标为NH3-N、BOD5和DO,有机污染严重;工程附近长江张家港段水质一般能达到Ⅲ类水以上,达到该区域江段水功能区标准。

河道底质营养盐含量均较高,主要表现为有机污染,底质污染物浓度均低于《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最高容许含量,说明本工程河道开挖产生的弃土均可农用。

2.2声环境质量现状
本工程东岸沿线为西二环路、杨新公路、三八路等交通道路,南侧有东横河Ⅵ级航道,且沿路有多条东西向交通干道,受其影响,东岸声环境相对较差,但基本能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Ⅳ类标准。

西岸离噪声源相对较远,声环境基本能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Ⅱ类标准。

2.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张家港市2006年空气环境略优于2005年,可吸入颗粒物是张家港市城区空气的首要污染物,年均浓度为0.083mg/m3,二氧化硫年均浓度0.041 mg/m3,二氧化氮年均浓度0.030 mg/m3,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1)景观生态体系
河流生态体系由于受到排污、建闸等人为活动的干扰,此区域水生植物以芦苇等挺水及湿生类常见种为主,鱼类江苏省常见鱼类为主,底栖动物以耐污型的寡毛类及轮虫类为主。

农田生态系统是本区域主要的组成部分,区域农业生产力较高,一般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油菜、麦等,此区域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2)生物多样性
工程河段周边植被分为城镇绿化植被、城镇次生植被、农作物、防护林等4种主要类型;城镇绿化主要包括城镇绿化乔木、灌木及草本,一般以常见的绿化树种为主,主要优势种有侧柏、圆柏、夹竹桃、黄杨等,主要优势草本为结缕草、早熟禾等;城镇次生植被一般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或绿化树种和果树野逸而来,主要有洋槐、榆、臭椿,草本主要以加拿大蓬等;重要农作物为油菜、水稻、大元麦;防护林主要以河道两侧的绿化防护林为主,主要乔木为水杉和香樟,草本植物以车前及狗牙根等为主。

工程河段陆生动物有兽类8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6种主要以鼠类、娃类和蛇类为主。

河段有高等水生植物34种,其中,沉水植物3种,浮叶植物3种,挺水植物28种。

优势种有蚕茧草,稗草,苦草,空心莲子草和芦苇,种类较丰富,生长良好。

浮游植物56种,优势种为广缘小环藻,以绿藻门、硅藻门及蓝藻门为主,表明水体呈现中~富营养化特征。

浮游动物12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
;工程河段底栖环境较差,底栖动物种类较少,以耐污的霍甫水丝蚓为主,底栖环境已遭受一定污染。

另外,有鱼类41种,优势种为鲫鱼、鲤鱼、草鱼、青鱼等常见鱼类。

无保护级鱼类。

2.5环境敏感点
根据工程及周边现场踏勘调查和工程拆迁情况,本工程的环境敏感点主要类别为水环境敏感点、大气环境敏感点和声环境敏感点。

水环境敏感点主要为朝东圩港入江口下游5.5km(近一干河口)的张家港水厂的取水口,取水口位于长江张家港饮用水源、工业用水功能区,根据2005年张家港市水功能区监测资料,取水口水质年度综合评价为Ⅱ类水,达到该功能区2010年Ⅲ类水水质目标。

大气和声环境敏感点主要为工程沿线两岸大新和杨舍镇的居民区,由于朝东圩港东岸沿线有杨新公路、西二环路等城市干道,东岸大部分居民区噪声和大气环境均受其影响,因此朝东圩港周围大气和声环境敏感点大部分为西岸居民区。

3工程分析
3.1规划相容性
朝东圩是北2片防洪分区的主要排灌通道,承担防洪排涝、引水灌溉和改善市区水质等多重任务,朝东圩港河道工程的建设与《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江苏省张家港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开发研究报告》和《张家港市环境保护规划报告》相协调,符合《张家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规划要求。

3.2施工期主要污染源
3.2.1水污染源
本工程施工废水主要钻孔施工中产生的泥浆废水,共产生 1.49万m
3,SS含量约10000mg/l。

混凝土工程产生的泥浆废水、施工场地和机械设备的清洗废水等,总量约0.93万m3,主要污染物质是SS 和少量石油类。

另外,生活污水高峰期每日约排放生活污水70.2m3,主要污染物质是COD Cr、BOD5、NH3-N和SS等。

3.2.2空气污染源
本项目施工期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于施工机械设备、车辆的燃油废气和施工扬尘。

建材堆场、混凝土搅拌作业和运输卡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是本工程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为TSP和PM10,工程高峰期扬尘产生量约200~400kg/d。

3.2.3噪声污染源
噪声主要由施工过程中的挖掘机、推土机、搅拌机、钻机、卷扬机、翻斗车、插入式振捣器、压路机、铺摊机、泥浆泵、蛙夯和自卸汽车等施工机械以及运输车辆所产生。

施工机械设备10m处噪声值一般在73~90dB(A)之间。

(4)固体废弃物产生源
本工程产生工程弃渣总量约为351万m3。

高峰期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约0.65t。

3.3运行期主要污染源
本工程运行期间枢纽、圩口闸及涵闸的管理工作人员将产生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约2.5m3/d,生活垃圾约25kg/d,各枢纽、圩口闸及涵闸运作时,闸门启闭将产生噪声,噪声源10m处强度约80~85dB(A)。

此外,管理区还将产生食堂油烟废气和变配电设备的电磁辐射。

4施工期环境影响
4.1 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施工废水、生活污水若直接排放河道,将使附近局部水域
悬浮物含量
和有机污染物浓度增加,对附近农田和水域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需进行针对性收集处理后排放。

本工程河道拓浚采用干挖施工,对河底沉积物的扰动扩散程度和扰动范围相对较小,一般在500m以外区域水质即可达到本底浓度,水厂取水口至本工程水流距离6.55km,SS输移扩散距离较长,且长江水体的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好,工程施工对张家港四个水厂取水口水质不会有显著影响。

4.2 施工噪声、大气对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噪声和大气的影响在300m以内,本工程施工期声环境敏感点主要为河道两侧的居民区,由于各环境敏感点距离施工场界较近,施工期噪声和大气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较大,可能造成各敏感目标声环境和大气不同程度超标,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降噪和降尘措施。

4.3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弃土在弃土场只是暂时弃置,最终将利用于锡张公路建设,弃土场最终复耕还田后,对环境无明显影响。

本工程施工建筑垃圾产生量较大,若随意倾倒,占压毁坏农田,在雨水冲刷下也会造成附近水体混浊度增加,生活垃圾虽然产生量较小,但随意处置也会造成工程区域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因此,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必须集中收集,专门处理。

4.4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4.1植被
工程建设期间将对生物量、分布格局及生物多样性均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工程结束后通过人工种植绿化树种及防护林,可以有效地弥补工程建设对区域植被的影响,工程建设对区域植被影响较小。

工程区域内的保护级植物均为人工栽培,对其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无明显不利影响。

4.4.2陆生动物
工程占地将减少当地原有的农田、鱼塘等,这将影响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的生存环境。

另外,施工人员进入后,如果管理不善,有可能因捕食而造成一些动物数量上损失,如蛇类、蛙类等。

施工期对栖息地的破坏,会导致一些兽类迁出,工程完工后,随着栖息地恢复,原本迁出的陆生动物将可能重新迁回。

4.4.3水生植物
河道拓浚整治将改变现状两岸土坡和底质环境,两岸挺水植物及河底沉水植物将消失。

根据区域内两条类似河道(四干河和五干河)疏浚后的调查情况,说明河道疏浚后挺水植物及浮水植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而沉水植物的恢复时间较长。

另外,沉水植物的恢复跟水体的透明度有关,由于朝东圩港为长江引水通道,引水水质将比现状水质条件好,透明度较高,有利于沉水植物较快的恢复。

4.4.4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施工期间水体悬浮物浓度剧增,降低了水体透明度,从而造成水体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减少。

但是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局部的、可逆的,随着工程的结束,悬浮物浓度的降低,影响随即消除。

根据类似河道疏浚后的调查数据表明,疏浚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种类基本与疏浚前的种类数相近。

工程结束后藻类的密度和种类将很快恢复,河道整治对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影响较小。

4.4.5底栖动物
工程疏浚施工将造成底栖环境的较大改变,疏浚河段底栖动物将消失。

根据两条类似河流疏浚后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分析,河道疏浚后底栖动物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恢复进程缓慢。

4.4.6鱼类
工程施工将破坏原有鱼类的栖息环境,对河道鱼类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工程所处为平原河网地区,水系四通八达,周边河道具有相似的自然条件;鱼类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可在周边河道寻觅到合适的生境,且工程所影响的鱼类均为当地常见鱼类,无珍稀保护鱼类。

因此,工程施工对鱼类的不利影响较小,且是暂时的。

工程建成后,河道断面的加宽增加强了河道与长江之间的水体交汇交换能力,有利于改善河道水质,有利于长江内鱼类进入河道,从而提高河道鱼类的生物量及多样性。

4.5施工活动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
施工人员大量进入工区,工区是潜在的疾病流行、暴发场地,受影响的主要人群为施工人员,也可能对附近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

4.6施工对区域防洪排涝、排污的影响
本工程施工时将河道分段施工,相邻工程工期错开,进行分批施工,以使各水系之间在施工时仍能通过临近的支河联通过水,因此本项目施工期对地区的防洪排涝、排污基本不产生影响。

4.7施工对道路交通及航运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的运输车辆会对附近道路交通带来一定影响,拆迁桥梁对工程河道附近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出行带来不便。

环城河施工对东横河航运造成一定影响,澄杨线(东横河)部分通航船只将改由其他航道通行;朝东圩和南横套无航道等级要求,工程施工对其影响不大。

5 运行期环境影响分析
5.1 对水环境的影响
5.1.1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本工程建设后,区域的水文情势在水位、流向和流量等因素上均有较大变化,但这种变化可提高整个河网的排涝、调蓄能力,配合其他相关工程的建设,使张家港市的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

排涝能力达到20年一遇当日涝水当日排除不受涝。

同时通过朝东圩和一干河在不同工况下长江的引水,形成水系循环,改善水动力条件。

因此,本工程建设引起的水文情势的影响是有利的。

5.1.2对朝东圩及市区水环境的影响
经计算,本工程及其他相关工程实施后,沿江骨干河道引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城市水环境容量和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得以增加,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大大改善,朝东圩港及市区各河道水质能基本达到水功能区规划目标。

5.1.3对江段下游水厂取水口影响分析
工程建成后与原河道相比,河道得以拓浚,底泥内源污染得以清除,河道调蓄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增加,同时结合朝东圩河道两岸排污口的治理工作和张家港相关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完善,朝东圩入河污染源将得以大量削减。

因此,本工程的实施对江段下游水厂取水口水质保护是有利的。

5.2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永久占地69.92hm2,临时占地149.95hm2,需拆迁企业59家,农户445户,拆迁农户平房34614.5m2,楼房114291.3m2。

根据《张家港市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暂行办法》、《张家港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若干规定》、《张家港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本工程拆迁房屋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产权置换或自建等补偿方式,对于征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根据《张家港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补偿安置费用,并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专项资金,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市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尽快恢复原来
的生活水平
,在统一合理的拆迁安置计划实施下,本工程征地、拆迁房屋对被征地农民和拆迁户的工作、生活的影响可以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建设单位切实做好拆迁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生活安置,使农民和拆迁户安居乐业。

本工程建设用地的形成将为建设张家港水源保护区和张家港水乡风貌的生态城市构筑基础构架,加快市域景观生态格局的形成。

拆迁安置将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可调整优化城镇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符合张家港市的土地利用规划要求。

5.3运行期其他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工程管理设计,管理人员主要位于南横套和环城河枢纽的管理区,管理区的总体建筑设计中已考虑设置地埋污水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后,出水回用于管理区绿化浇灌、场地冲洗及外围河道绿化浇灌等,对环境基本无影响。

对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并及时清运可消除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若垃圾随意丢弃也会对水体和土壤产生污染,影响环境卫生。

从控制建筑物周边环境敏感点的分布来看,各居民区距离控制建筑物噪声源基本在100m以内,因此,大部分控制建筑物周边敏感点均将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噪声对现场管理人员也产生一定影响。

本工程建成后排放的废气主要为食堂产生的油烟废气。

由于管理区职工较少,用餐人数不多,食堂产生的油烟废气量较少,经脱排油烟机收集后排放,通过空气稀释扩散后对空气环境基本无影响。

两个集中管理区的配电室变配电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经设备外壳、墙体屏蔽以及距离衰减后,对工程周围环境基本无电磁辐射影响,
6环境保护措施
6.1施工期污染控制措施
6.1.1水污染控制措施
(1)施工产生的泥浆钻渣钻渣泥浆和弃土物理化学特性相似,可直接用泥浆泵输送排放至最近的弃土场泥浆干化池,经自然干化后沉积于弃土场底部,上部可由弃土覆盖还耕。

(2)在各分项工程施工工区废水相对集中地设置现场处理设施,通过地沟收集各类施工废水进行隔油沉淀处理。

处理出水优先考虑回复利用,排放水必须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产生的污泥进行脱水处理后,定期外运。

(3)施工人员生生活污水利用原有的卫生设备处理和配置移动厕所,污水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4)注意场地清理,加强处理设施设备维护,尽早实施工程河道周围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建设,减小对施工期纳污河道的不利影响。

6.1.2空气污染控制措施
(1)施工现场管理应严格按照《张家港市建设工程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标准》和张家港市扬尘污染综合治理的要求实施,减少废气和扬尘的影响;
(2)在施工工区周围设立简易隔离围屏,减少施工废气对外环境的不利影响;
(3)加强施工区的规划管理,建筑材料的堆场定点定位,并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及时回填或清运;
(4)施工作业应尽量避开大风天气,对施工场地和运输车辆行驶路面应经常洒水和清扫,相关施工机械运作采用洒雾状水等措施,工作车辆及运输车辆在离开施工区时冲洗轮胎,检查装车质量,防止扬尘污染;
(5)合理安排施工车辆行驶路线,应尽量避开居民集中区,路经居民区集中区域应尽量减缓行驶车速;装卸工程采取必要的喷淋压尘等措施;
(6)禁止不符合国家废气排放标准的机械和车辆进入工区,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施工期间周围道路的交通组织,减少因此而产生的怠速废气排放;
(7)施工人员应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

6.1.3声环境保护措施
(1)应尽量选择新型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严格按标准要求控制噪声排放;
(2)施工场地布置时混凝土搅拌站等固定高噪声设备时应尽量远离环境敏感点,并设隔声墙;
(3)禁止不符合国家噪声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进入工区;
(4)及时修理和改进施工机械和车辆,加强文明施工,杜绝施工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因维护不当而产生的其它噪声;
(5)合理安排施工车辆进出场地的行驶线路和时间,注意限速行驶和禁止高音鸣号以减小地区交通噪声;
(6)晚上21:00~凌晨7:00以及中午12:00~13:30不得进行产生噪声扰民问题的施工活动;遇特殊情况需要昼夜连续作业的,必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市环保部门批准,同时做好周边居民沟通工作;
(7)高考和中考前15日内及考试期间等特殊时段,应对施工噪声源进行严格控制;
(8)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个人防护。

6.1.4生态影响的防护和恢复措施
(1)为降低施工对底栖动物的影响,河道拓浚应严格按施工要求分段进行;
(2)必要时适当投放底栖动物如螺类,以促进底栖动物的恢复;
(3)河道护岸设计尽量考虑保持原来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以保护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
(4)种植一些乡土水生植物,以尽快恢复原来的生态面貌;
(5)对施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禁止施工人员捕食野生动物,使施工人员具备基本的识别保护级动植物的能力,一旦发现保护级动植物,应立即向上级报告,禁止私自处理;
(6)规范施工活动,尽量缩短施工时间,减少人为破坏范围。

6.1.5固体废物影响防治措施
(1)对工程产生的弃土弃渣按环卫部门和水土保持的要求进行处置和防护,减少水土流失。

(2)建筑垃圾处理应遵守市区垃圾收集处理管理办法。

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分类堆放,并及时清运,做到工完场清,尽量结合安置区建设和周围宅基地的建设消化建筑垃圾,严禁随意处置。

(3)加强施工工区生活垃圾的管理,分片、分类设置垃圾箱,定期由环卫部门定期予以清运;
(4)加强教育和管理,保持施工场地清洁。

6.1.6人群防疫措施
(1)施工人员施工前和施工中进行定期体检和监督管理,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2)加强饮水饮食卫生管理,避免不洁饮食,以免造成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3)加强工区的卫生防疫宣传教育。

6.1.7对道路和航运影响控制措施
(1)加强同周围居民及公路交通、航道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强宣传告知,预先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2)合理设立公告和警示,明确工程施工时间和施工区域等;
(3)设专人每天定期巡视,严防过往船只进入施工区域,引发
危险事故

(4)相邻桥梁错开施工,附近无桥梁通行的应考虑安全的临时过河措施。

6.2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
6.2.1水环境保护措施
(1)治理和控制入河污染源是河道水环境保护的最关键措施之一。

因此,在实施本工程的同时,应对河道两岸污染源进行控制和治理,实施截污和污染源治理工作;
(2)工程运行中应充分利用朝东圩的引水调度措施,作为保护和改善水功能区水质的重要手段,根据工程实际运行的水环境改善效果优化调度方案,缩短水体滞留时间,充分发挥朝东圩清水通道功能;
(3)建立水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对朝东圩周边涉及各排污单位针对性下达排放指标,严格实施总量和达标排放双控机制;加强和完善水环境监督监测体系,建立有效排污监督处罚制度;加强环境协调管理,与各相关部门建立联系协作制度,为污染源治理工作和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保证功能区水质要求;
(4)加强航运管理,禁止船只向水域排放污水。

6.2.2其他污染控制措施
(1)管理楼办公室窗户宜采用双层隔声玻璃窗,以减小启闭机噪声对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影响。

(2)启闭机房房应采取隔声、吸声处理,在产品选型中应选用振动小、噪声低的启闭机和液压泵,并对机泵基础采取隔振处理;
(3)在控制建筑物边界处尽可能增加绿化面积,以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4)应加强东横河过往船只管理,禁止过闸时随意鸣号。

(5)管理区内分类设置垃圾箱,做到及时收集、清运,保持管理区环境清洁、卫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