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更新理论观念 培养创新人才——文学理论课程群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思路
V0 . 8 NO. 12 6
De c. 2 o 0 6
编 者按 : 中文 ( 汉语言 文学) 专业是一个适应 性很强 的基础专业 , 2 纪9 0世 0年代 以前 , 一直 受到
广大考生和家长的青昧。在 市场经济形势下 , 该专 业受到 了前所 未有的 冲击和挑 战。问题 来 自两 个方 面: 一是专业 自身改革太慢 , 二是社会需求 变化太快。但是 , 专业是 为社会服 务的 , 社会 需求是专业 生存
经验 , 宽 了思 路 。 拓
一
、
教 学 改革 实践
首 先 , 强课 程群 建设 , 加 完善 文 学理 论课 程群 结 构体 系。几 年前 , 宁波 大 学 中文 系 的文 学理 论 课程类课程只有一门专业基础课“ 文学概论” 开设在大学一年级 , , 由于没有相应 的提高课程和延 伸课 程 , 学生 进入 大二 以后 , 基本就 忘记 了文 学理论 知识 , 更无 法谈 起对 文学 理论 知识 的举一 反三 ,
收 稿 日期 :0 6— 9— 0 20 0 2 作者简 介 : 王肇亨 (9 6一) 男 , 14 , 浙江定海人 , 宁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维普资讯
7 8
宁波大学 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方向 , 同时兼顾其余三个方向 , 大家共同备课 , 相互协作 , 资源共享 , 信息互通 , 经过几年努力 , 先后 开设 了文学概论 I文学概论 2 美学 、 、 、 马列文论 、 中国古代文论 、 西方现代美学 、 文艺心理学 、 比较文 学、 精神分析与现代美学 、 文学传播学 、 西方文论 、 叙事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先锋小说研究 、 希腊 神话研究等十余 门课程。课程结构从单一的专业基础课 , 变成涵盖专业基础课 、 专业选修课 、 全校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课程编号:011501-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总学分:4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
具体包括: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主讲教师的学位、职称、研究方向及电子邮箱:1、姚文放: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2、佴荣本:硕士、教授、文艺学、美学,****************3、古风:学士、教授、文艺学、美学,****************4、陈学广:博士、教授、文艺学、美学,***************************5、苏保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6、黄石明: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7、童伟: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8、赵彦芳: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cn9、陈军: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10、李春媚:博士、副教授、文艺学、美学,*************绪论(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内容构成、理论范围。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文学理论教程》、《文学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讲授
或者期中作业集中展示
期中作业PPT展示
十四
文学消费与接受
1.文学消费和一般消费的关系
*2.文学消费的意义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特点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五
文学接受的过程
1.文学接受的动机
*2.期待遇挫的概念
#3.文学接受的高潮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六
文学批评
1.文学批评的性质
*2.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
#3.各类文学批评的特征
XXXXXXX大学
《文学概论》课程纲要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
(中/英文)
文学概论
TheoryofLiterary
学时/学分
32/2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周学时
2
课程简介
《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一切文学现象,探索文学本质规律的人文科学,主要讲授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使学生初步形成分析文学现象,解决文学实践中的问题的理论思维模式,为学习各门文学史和文艺理论史的课程作好理论准备。
2
讲授
案例分析
九
文学创作的原则
1.文学创作的原则
*2.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3.文学形象的典型化
2
讲授
案例分析
十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
1.文学创作主体是什么
*2.文学创作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3.作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2
讲授
案例分析
[作业3]:
1.内容:作家的个性对创作有什么影响,通过你自己的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2
讲授
案例分析
备注:在知识点一栏中,“*”、“#”分别为重点、难点标注,放置在知识点序号前。
从单一课程走向课程群教学——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从单一课程走向课程群教学——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黄皎碧(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盐城224002)摘要:高校文学理论课面临着如何重建文学理论.如何将当下复杂的文学现象纳入自己的视野和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三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建立课程群,整合教学内容”;“更新观念,拓宽视野。
加强教学实践性”;“建构多媒体教学平台.加大信息量,延伸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文章对这一改革探索过程作总体阐述。
关键词:课程群平台前沿性体系边缘化文学理论课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理论课。
20世纪以来.文学理论爆炸性的繁荣令人吃惊,流派之多令人难以暇接,各种理论不同程度地被译介,对丰富我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内容的更新。
从另一个方面看,由此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增加了中文专业课程改革的难度。
“难度”还不尽于此,从20世纪后半叶文学理论的未来成为文学理论界焦虑的主题。
这不是因为哪一种理论流派能否成为一统天下的理论霸主。
也不是因为文学文本的“内部研究”又回到了与文学文本相关涉的心理的、社会的、伦理的、意识形态的、文化的等“外部研究”,而是人文学科与科学学科问和人文学科之间的越界.打破了原先的知识布局和传统观念,造成文学研究的对象——文学的界定困难。
这一困难不仅仅是文学理论界的难点。
也是高校文学理论课的难点。
也就是说.文学理论课陷入了两个困境:一是文学自身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经典文学范式.向文学理论提出挑战:二是在一贯以经典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和在经典文学范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学理论与时下的文学发展相脱离。
如何才能使文学理论走出困境,这不仅是文学理论家的职责.也是文学理论教学教师的职责。
针对上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根据我校文学院培养创新型中文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本科段课程设置要实用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总的指导思想,几年来,我们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
《文学概论》理论教学改革的理性批判
为, 当前《 文学概论》 教材中理论内容过于僵化教条 ,
给我们 的东西” 要隐蔽和费力的多, 以文学艺术为研
究对象的文学理论也同样如此。
提和必然因素。 然而 , 从深层上说 , 当前对于理论教学 改革 的认识也存在着明显的误区, 如何从理性的层面 上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 , 将直接关系到《 文学概论》 课
程教学改革能否做到客观和理性 。鉴于此, 本文试图
・
1 6・ 0
文学从原始粗糙的、 杂糅 的、 无序的对象获得了生命
的灵魂 、 色彩。 那么 ,文学概论》 《 这门理论与文学艺术创造中的 “ 生气灌注” 究竟具有怎样 的关系呢?在笔者看来 , 文 学创造活动最根本 的“ 生气” 与人类文学实践活动紧 密相关。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艺术的观念 , 文学
Fe .0 0 b2 1
《 文学概论 》 理论 教学改革 的理 性批判
张兴龙
( 淮海工学院 文学院, 江苏 连 云港 2 20 ) 2 05
摘 要: 当前学界对 ( 《 文学概 论) ) 课程教学改革, 涉及教材 、 教法诸多方面 , 就教材理论教学 改革 而言 , 目前一种普
遍 的观点认为教材 中的理论 内容 过于僵化教条, 与文学现实发展脱节, 并导致 了教 学中的枯燥乏味。这 种对 《 文 学概论) ) 理论教学的认识, 在理性 批判层面上, 至少存在 两个方面的 问题 : 一是 在理论 内容认识论上, 把理论 内容
然而 , 一切艺术 , 正如哲学大师康德和黑格尔共 同的看法 , 真正的艺术创造就应该是“ 生气灌注”使 , 物质的、 机械的、 灰色的对象获得生命的灵魂、 气息和 色彩。《 文学概论》 门课程以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 , 这 必然意味着这 门学科与“ 生气灌注” 之间存在血脉纽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包括:
一、文学素养。
1、文学概论:文学概论,古今中外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概论,
大学生文学概论;
2、文论:文论,古今中外文论,美学,风格;
3、文学史: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世界文
学史;
4、文学理论:文学分析方法,文学创作与批评理论,现代文学研究
及文本解读。
二、中学语文教学。
1、教学论:教育科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学管理,教学规划,教学评价;
2、教师教育法:学生发展与教育,教师教育法,家长学校关系;
3、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新课程改革,多元教学
方法,中学语文教学技能。
三、教育实践。
1、教师教育实践:教师实践活动,教师认证管理,教师专业发展;
2、中学语文实践:兴趣组,教研组,文学活动组,创新实践组;
3、研究报告:教学经验报告,实习教育报告,学术论文报告;
4、教师证书考试:教师证书考试,高级教师证书考试,教师教育法考试。
论文学概论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 a o i nj n oeeo dct n or l f l gi gC l g E ua o n Heo a l f i
0c . 0 1 t2 1
Vo _ O No 1 l3 . 0
di1 .9 9ji n 10 7 3 . 0 1 1 .2 o:0 36 /. s.0 1— 8 62 1 .00 6 s
作者简介: 郑仪东(98 , , 17 一)男 吉林长春人, 讲师, 硕士, 从事文艺学研究。
一
71 —
自觉性也就丧失掉了。 () 3 教师做足够的设计 工作 学 生 自主探 求知识 , 必然 遇到很多 困难 。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好 , 做到既引 起学生兴趣 , 又能在克服 困难后达 到教 学 目的。 () 4 教师 做足 够的示 范。学 生在 探求 知识 的尝试 中会
文学概论课程 固然是一 门理论课 , 但理论是为 实践服务
的, 因而文学概论课程应该 以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 自己的
目的。鉴于 当前各高校并 没有为 文学 概论 课程 配置后 续 的 实践类课程 , 文学概论课程 自身就 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 实践
能力的责任 , 在理论教学 中渗透 实践 , 把理论 与 实践结合 起
知识 , 一方 面要让学 生具有 实践意 识 , 而具备运用理论 另 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的教学思想 , 视前 者而 忽视后 重 者, 这才致使学 生只知死 记硬背 , 能灵活运用 。学生如果 不 能够树立起实践意识 , 才可 能主动学 习 , 积极 提高 自身 的实
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 讲授法 ” “ 堂灌 ”硬把 知识塞 、满 , 给学生 。这种教学方法 , 了学生学习 中只是被 动记忆这 造成 些知识 , 却无法 习得运用理论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于是文
文学概论课程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2012年10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Oct.2012第29卷第10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9No.10文学概论课程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欧孟宏(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湖南岳阳414006)摘要: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决定了文学概论课程在教学理念上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当今学界的跨学科转向为文学理论课程理论与实践两结合的教学路径提供了可行性。
教师应积极探索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创新型的文学人才。
关键词:文学概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结合收稿日期:2012-08-15中图分类号:I0,G64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10-0103-03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401)作者简介:欧孟宏(1976-),男,湖南南县人,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和戏剧影视文学。
文学概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历来受到中文系师生的高度重视。
然而,由于这门课程综合了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三大元素,涉及面极广,因而使得不少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遭遇到了诸多的困扰。
本人结合自己近十年来文学概论教学中的具体经验,在倡导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文学概论课程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一教改思路。
一、文学概论课程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缘由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已是不争的事实。
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更加重视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到文学概论这门课程而言,随着文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文学创作形式的日益多元化,文学概论的教学改革已显得十分迫切。
在笔者看来,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前提是必须明确这一课程的学科定位。
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传授文学基本理论,初步培养其理论思维能力,能够对文学创作现象加以客观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和文学实践能力。
“文学概论”课程知识框架改革刍议
5 9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3
基金项 目: 本文系郑州大学 2 0 1 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 王天保 ( 1 9 7 6 一) , 男, 湖北随州人 , 文学博 士 ,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
蔽… ( 导 论 】 , 本 质 主 义 的思 维 方 式 导致 教 材 中 的知 识 体系总是“ 从 定义出发” , 而没有 “ 从文学实 际” 出
为“ 一 门奠 定基 础 的 ‘ 概论 , . f 生质 的课 程 ” , 应 该遵 循 “ 浅、 清、 活” 的教学原 则 , 成为 “ 文 学领域 的导游 图 ”
管解析知识 与培养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密不可分 , 但 是对于中文专业的其它课程而言, 它们在这两个 问
题 上 的侧 重 点 或逻 辑 层次 相 对 而 言还 是 比较 明晰 的 。然而 对 于文学 概论课 程来 说 , 研 究者 们 的分歧
竟是如此巨大。 我想解决这种分歧 的方法之一就是 把 现在 的文 学概论 课程 分解 为 两 门课 程 : 一 门课程 侧重于文学知识( 对于非 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 、 文 学理 论知 识 ( 对于 中文 专业 的学 生而 言 ) 的介 绍 , 仍 可命名为“ 文学 概 论 ” , 开设 在 低年 级 ; 另一 门课 程 则侧重于讲授表明一定 的文学价值立场 、 知识立场 的某种文学理论的一系列思想观念 , 可命名为“ 文
理论 的一 系列思想 观念 。
关键 词 : 文 学概 论 ; 知识框 架 ; 改 革
很多在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曾谈 到文学概论课 程教 学 中面 临的种 种尴 尬 。 其 中有 些 问题可 以通 过 教 师教学 技 巧 的逐 渐完 善来 加 以克 服 , 但 有 些 问题 则 是 由于 教 科 书 的知 识 体 系 存 在 缺 陷 而 产 生 的 。 比如 文 学 理 论 知 识 的 “ 历史 性 ” 和“ 地 方性 ” 被 遮
面向文学本身——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受 者 。 更 为 严 重 的 弊 端 还 在 于 ,与 诗 意 启 蒙 注 重 通 “ 过 诗意 的 或 审 美 的 途 径 去 提 升 大 众 的 文 化 水 平 不 同 , 众 娱乐 注重 的是 以诗 意 和 审美 的途 径 去迎 合 大 与 满 足 大 众 的 打 发 其 剩 余 或 休 闲 时 光 的需 要 。 [在 ” ]
、
诗 意 启 蒙 与 现 代 性 的 问题 境 遇
・布 鲁 姆 在 《莎 士 比 亚
早 在 I世 纪 中 叶 , 期 致 力 于 文 学 文 本 的 政 治 - 长
一
该课 程 的主讲 教 师 的王一 川先 生在该 课程 的网站上 发表 了题为《 新 召 唤 诗 意启 蒙 》 文章 , 此 次讨 重 的 将
这 样 的状况下 , 迷 于 感 官 享 乐 和 图像 迷 醉 的 受众 沉 已然难 以完 成对 文学 文本 的精 神价 值 的积极 的理性 思 考 , 学 文 本 自然 也 难 以 逃 脱 被 庸 俗 化 和 边 缘 化 , 文
代文 学 已被快 餐 式 的文本 消 费 边 缘 化 的基 本 处 境 ,
2 0 0 7年 底 , 由 教 育 部 高 等 教 育 司 委 托 高 等 教 在 育 出版社 所开 设 的文 学概论 课程 高级 研修 班 的结课 讨 论 中 , 自全 国 二 十 余 所 高 校 相 关 专 业 的 四 十 余 来 位 骨 干 教 师 及 与 会 代 表 ①曾 就 文 学 理 论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的 问 题 展 开 过 较 为 深 入 的 讨 论 。讨 论 的 问 题 , 主 要 集 中 在 以下 两 个 方 面 : 一 , 学 概 论 课 究 竟 应 该 其 文
文学概论课教学体会与实践
“ 学 概 论 包 容 着 各 方 面 的 内 容 , 马 列 文 文 如
专业 特 点的方式 。 实践 中 , 者 通过 下 几种方 在 笔
法结 合运 用 , 图达 到较 好的 课堂效 果 。 试
一
论 、 代 文 论 、 文 文 论 等 ,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 是 古 西 从 它
早在 古希 腊时 期 , 格拉 底就 是 一 位深知 “ 苏 提 问 ” 睬 的 思 想 家 和 教 育 家 。他 总 是 佯 作 无 知 , 三 常 常 故 意提 出一 些似 乎 很 傻 的 问题 , 发 自 已的辩 启
论 对 手 顺 着 自 己 的 思 路 思 考 , 终 得 到 自 己 所 要 最
强 的 实 践 性 和 当代 性 。 最 近 二 十 多 年 来 , 国 文 学 理 论 研 究 发 生 了 我 很 大 的 变 化 。理 论 界 检 讨 现 代 来 关 于 理 论 建 设
的各方 面问 题 , 引进 并 匣 思 了 2 0世 纪西 方 各 种 文
仅 能够 使 教 师真 实 地摸 清 学 生 的 专 业基 本素 质 ,
同时也 能迫使学 生 开动 脑筋努 力 思考 问题 。 是 , 但
提 问并不是 一 件简 单 的 事情 , 何 设 计 问 题也 相 如 当重 要 。 计 问 题 时 , 方 面 要 切 合 本 课 堂 的 内容 设 一 和 时 间安 排 , 时 , 要 有 针 对 性 。 在 学 生 的 思 考 同 又
参 照 系 , 得 教 学 更 有 针 对 性 。而 了 解 后 者 , 师 使 教
可 以 有针 对 性地 对 学 生 的答 案 做 出 一 定 评判 , 纠 正 偏差 , 析 错漏 , 进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提 高 , 分 促 这 就 是 提 问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不 能 忽 视 的 重 要 意 义 。 启 发 式 提 问 是 教 育 史 上 一 个 撮 古 老 也 是 重 要 的 内
《文学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
03
教学评价与问题
评价方式单一
过于依赖考试成绩
目前的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期末 考试成绩,这种方式无法全面反 映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忽视其他评价方式
除了考试,还有其他多种评价方 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论 文写作等,这些方式能够更全面 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忽视过程性评价
只关注结果
当前的教学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 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表现和努力。
及时给予反馈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情况及时给 予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 建议。
明确评价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在哪些 方面需要努力和改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建立师生沟通渠道
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 学习需求和困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和帮助。
质量。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 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
加强文学实践能力培养,如文学 创作、文学批评等,提高教师的
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经验分享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 力和水平。
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理念。
01
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学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理论和批评
方法。
推广小组讨论
02
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文学作品的见解和感受,提高
课堂互动性和参与度。
引入多媒体教学
03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文学作品的相关背景、影像资料等,增强
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探索
等专业知识内容及新近的社会流行文艺与文化现象,因 此, 其也是一门在众多学科领域间交叉与融通的综合性 课程。 它的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属性与新文科融合发 展的方向基本一致,是践行新文科教学改革、激发传统文 科活力的前哨站之一。 因此, 新文科既是文章的研究背 景,也是新时代对“文学概论”课程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 和新方法。
中需要整合文学史、西方文论、古代文论、语言学及新近的社会流行文艺与文化现象阐释等诸多内容。 因此,“文学概
论”是一门在众多学科领域间交叉与融通的综合性理论课程。 它的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属性与新文科融合发展的
方向基本吻合,是践行新文科教学改革、激发传统文科活力的前哨站和试验田。
关键词:“文学概论”课程;新文科;教学改革
讲课内容的总结与升华,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鲁枢元《文 与新媒体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文学理论已经不止于传统
学理论》、董学文《文学原理》、陶东风《文学理论的基本问
题》等,各种教材都打上各个学者自身的特色烙印。
文学的研究,而进入到文化研究领域,从而生发出更多与
无论国内国外的“文学概论”课程,其基本知识点都 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理论场景与理论问题。
产与精神生产理论及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融合 M. H. 力和熟练的分析能力, 这样才能突出理论知识的实践属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的文学“四要素说”,形成了一 性,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学概论”作为研究文学基本
套理论逻辑严密、理论术语丰富的完整体系。 新版的马克 规律的主要课程,随着“文学”自身的不断拓展与连接,获
第三,重视文学理论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传统文学理 论知识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理论玄思, 侧重于提 升学生内在的文学理论素养, 缺乏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 强实践性学科的融合。 在国内部分高校,新兴文化产业曾 一度归类于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文艺学下属的学科, 是文学艺术与经济产业结合的实验地。 例如,暨南大学的 文艺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就长期设置文化产业与文化管理 方向[9]。 适当引入文学理论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提高文学 理论的影响力,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的软实力,使得学生 走向更“高而新”的发展阶段。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
桂林
51 0 ) 404
要1要提高文学概论课程 的教学质量 ,必须注意教学方法 的改革与更新 。文学概论课程 的教学 思维方式应是理
论逻辑思维 、 文学形象思维和教学思维等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 教学思维方式 的转换必然带来教学方法 多样 化运用 的结果 , 从 而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 和教 学方法。应根据教与学双方的实际来选取和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 法 ,为文学概论课程 教学寻找到最佳途径 和最佳方式 。 [ 关键 词]文学概论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 中图分类号]G 4 .1 6 2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7 - 5 5 2 0 ) 5 0 7 — 5 6 3 8 3 (0 8 0— 08 0
第 l卷 8
第
No. V_ . 8 5 o 1 1 Oc . 0 8 t2 0
20 0 8年 1 0月
J U N LO Z O N V R IY O R A F WU H UU I E S T
文学概 论课程教 学方 法 的改革与更新
张利群
( 西师 范大 学 。广西 广
Ab t a t T ep e e t p rh l s h t h a h n t o ft ec u s S r e fL t r t r s er f r d i r e s r c : h r s n e o d a e t c i g me h d o o r eA u v yo i au emu t e o me o d r o pa t t e h e b n t i r v et a h n fe t T ec a s o m e c i g o ec u s e u r s n i t n i o i ai n o e r t a g c ik n mp o et c i g e f c . h e h l s r o t a h n f h o r er q i r scc mb n t ft o e i l o i a t n i g, t e a ni o h c l l h l e a y v s a h n n n e c i g t i k n .T e e o e i r r iu lt i k g a d ta h n n t i h i g h r f r , t e at r t n o h h n n n ta h n l c ra n y l a o t e h l a i ft e t ik g i e c i g wil et i l e d t h e o i a p i ai n o ie s e e c i g meh d , p l t fd v r i d t a h n t o s c o i f wh c l r s l i h e o m e t d t n n t n u l s r o ta h n . i h wi e u t n t e r f r i t a ii a mo o o o sc a s o m c g l nh r ol e i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究作者:周娆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年第03期[摘要]新时代“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呈现出教学体系初步构建、教学共同体初步形成的良好态势。
但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强化、思政元素的科学挖掘与有效融入等关键点上还有提升空间。
需要教师多层面科学把握自身在大思政格局中的育人功能,激发内生动力;遵循知识、时空、实践、需求逻辑,提升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科学性;从教材、案例、教法三方面促进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机性,将增强文学概论课程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文学概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意识;元素挖掘;元素融入[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4) 03-0068-06自2014年课程思政提出以来,各高校在“文学概论”课程中进行了不少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目前,关于“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实践方面的探索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初步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包括课程目标的思政植入、课程内容的思政渗透、课程实施的思政融入和课程评价的思政彰显;初步形成课程思政的教学共同体,如北师大将文学院、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部等院系联合,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思政的质量。
[1-3]但在诸多良好态势下,“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仍存在许多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认为育人和价值引领应该是思政课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仍然停留在经验型、感受型和初级的摸索阶段;习惯于学科中心的知识灌输方式,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念的培养和塑造。
因此,本文从理论上厘清课程思政对于教师的意义、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挖掘与有效融入,解决“愿不愿”的动力问题和“会不会”“能不能”的践行问题。
作为一门意识形态性极强同时又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理论课程,在“文学概论”课程中科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能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以及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
文学理论教学改革方向刍论
文学理论教学改革方向刍论池永文在教育部推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全国各高校都纷纷投入到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教改方案,出版了许多新教材。
这些方案和教材虽然各具特色,但都触及到文论教学存在的共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时期文论教学的主要思路。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高校文科文学理论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改革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用一句政治上的话说,还须“与时俱进”。
为此,本文就当前高校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出一孔之见,求教于文论教学的行家。
一、当前高校文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而论,当前高校文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而是已经或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尚未解决的矛盾和尚未实现的目标。
概括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科观念封闭,过分脱离实际性。
尽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出现了很多改进和创新,但从总体上说,当前高校文论教学仍未摆脱一味地讲文本、讲形式、讲语言的模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丰富性、完善性导致进入文学理论教学的某些误区。
自律论很难解释当代文艺和文化活动的变化,其结果便是远离社会生活。
如片面坚持纯文学的立场,导致拒绝承认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导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过于狭隘,局限于对经典的作家作品的讲解,却排除了对新出现的文学艺术形式或审美活动承载方式(比如广告、时尚等)的研究与指导。
僵化的“题材特征”教学,使大量新兴的文艺作品无法进入现成的题材归类。
这就难免要触及文学理论学科的价值重建问题。
一方面文艺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越来越高度抽象概括,另一方面学生的鉴赏素质却越来越低下。
许多高校中文系学生虽然在对文学的本质属性、流派、特征、范围之类的概念、分类谈得井井有条,却读不懂鲁迅的《阿Q 正传》,感受不到徐志摩《再别康桥》意境美,如此下去,我们不得不对文学理论教学进行一番严肃的思考。
2、教学观念陈旧,过分强调经典化。
尽管有所改进,当前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中的大多数理论依然是从高尔基、日丹诺夫理论演化而来,突出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忽视了文学的鉴赏性,大量篇幅放在了文学本质论、发展论和创作过程方面,对作品论及鉴赏论则粗略概括。
网络课程设计与实践——以《文学概论》为例
习 活动 ” 网络 课 程一 般 能够 提 供 学生 自主学 习 、 作 学 习 、 。 协 协
同创新 等 多种 学 习方式 。
者 相 信 G o l 作 平 台 的 运 用 在 辅 助 教 学 中 具 有 广 阔 的 天 oge协
[] 育研 究 与 实验. 课程研 ,0 6( 1 . J. 教 新 20 1) [ ] 刘 敬 阳. 于 日本 学校教 育 中的 学习共 同体 理论 的介 绍 []正德 3 关 J.
2所 示 )
2 《 文学 概 论 》 网 络 课 程设 计 的基 本 原 则
2 1 以 “ 主 ” 学 模 式 为 理 论 基 础 . 双 教
“ 导 一 主 体 ” 教 学 模 式 既 强 调 发 挥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的 主 导 主 作 用 , 体 现学 生在 学 习中 的主体地 位 , 有 利 于教师组 织 、 又 既 管 理 教 学 活 动 . 挥 教 师 的 主 导 作 用 , 有 利 于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 发 又 主 动 性 、 造 性 , 利 于 学 生 认 知 主 体 作 用 的 体 现 J 双 主 ” 创 有 。“ 教 学模式 切合 《 学概 论》 络课 程 的教 学特 点 , 满足 学 习者个 文 网 能
图 2 《 学 概 论 》 内 容 结构 文 的
32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
本 课 程 是 文 学 理 论 的 基 础 课 程 。教 学 目标 重 视 对 基 础 理
论 、 本 知 识 的 系 统 掌 握 与 理 解 。从 理 论 与 实 践 相 结 合 的 角 度 基 出 发 , 文 学 概 论 》 络 课 程 的 教 学 目标 主 要 是 : 是 准 确 理 解 《 网 一 和掌握 基本 理论 和基 础知 识 。通过 《 学概论 》 程 的学 习 , 文 课 运
《文学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学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高等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学生追求实用功利主义的倾向,《文学概论》的教学处于被噎住的状况,但我们是否就废食了呢?答案肯定是不可以的。
那针对此种现状,我们该如何有的放矢,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探索理论化实践教学呢?1 《文学概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文学概论》让人感到头疼,对新建本科高校来说,教与学困难更大。
要想提出切实可行的教改手段,先要理清教学中所要面对的矛盾。
1. 1 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矛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初步具备从事教育、文秘、宣传、管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能说会写与交际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
这一目标看似简单,可要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从课程性质来说,《文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重点在于传授给学生具有逻辑体系性的文学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理论思维能力。
刘安海、孙文宪等认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和其他文学课程不一样,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理论性,而理论又都是来自实践的,其表述的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又都是抽象的、概括的、系统的,其论证又都是归纳的、演绎的、论证的、推理的。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理论品格的课程性质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结合起来,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实现理论化实践,确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1. 2 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矛盾。
《文学概论》课程选用的是国内很多高校使用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主要按照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四要素建构理论体系,共有十六章,体系完整、内容庞多。
文学概论课的拓宽与改造
( 孝感学院 中文系, 湖北 幸I 4 20 ) 咚 3 10
摘
要: 文学概 论是汉语 言文学专业 的一 门基础 理论课 程。为 了调动 学生学 习的积极 性和 主动性, 我们从
19 年 开始对这 门课进行 了拓 宽与改造。经过几年 的努力 , 96 我们 以文学概论 课为基础 , 开设 了文学鉴 赏、 中国 文学理论 批评史 , 文论等课 程, 马 构成 了比较 完整的 文学理论课程系列, 我们还定期 开展 2 0世纪西方 文学批 评 系列讲 座。通过 文学理论课程 系列 的教 学和 2 纪西 方文学批评 的讲座 , o世 学生对 古夸 中外的文学理论厦批
l选用国家教育部面向 2 世纪课 程教材 . - l 并 “ 文学概论作为讲授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基
方面的考虑 , 觉得学不学文学概论对他们 当一名合 对其内容作 了一些技术性的处理。 我们 的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理论体系陈 本 知识 的课程 , 是文 学理论 的初 步 。文 学理 论体 系 旧, 脱离文学实践 , 教学方法落后等。于是 , 我们开 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 它都概括地讲到, 但
没有必要开。这 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对其 拓宽与 改造 ” 批准 为湖北 省高 等 学校省 级 教学研 究
个 中原 因, 者认 为 , 笔 一些 毕 业 生之 所 以有 这 样 的 立项 。近 年 来 , 们在 文 学 概 论 课 的拓 宽 与 改 造 我 想法 , 主要有 两个 方 面的原 因 : 一是 中学里 面 没有 上, 主要做 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 和文学 概论课 相对应 的课 程 , 些毕业 生 出于 实用 有 格甚 至出色 的中学语 文 教师投有 太大 的影 响 ; 二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学概论课程教 学现状分 析
文学概论作为汉语 言文学 专业的基础 必修课 , 从建 国初 期至今 , 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 但 有一点是 一成不 变的 , 就 是
文学概论是一 门理 论课 , 几 乎体 现不 出实践 的 内容 , 从而 给 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觉 : 文学概论课堂空 洞说教 、 枯燥乏 味 , 文
[ 基 金项 目] 本文系 2 0 1 4年度广东 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 目《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 教学改革——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概论
课程 实践教学 研究 》 ( G D J G 2 0 1 4 2 4 3 2) 阶段性成果 。
文学概 论课 程是 汉语 言 文学 专 业 的一 门基 础 理论 课 。 文学概论课程 的教学 目标是传授 文学基础 知识和基本 理论 ,
学胡有清教授更是从 “ 课 程 目标 的重新定 位 、 教学 内容 的除 旧布新 、 教学 方法的探索 实验” 三个 具体 方面 人手进 行文 学 概论 的教学改革 。应 该说 , 这 些教学 改革是 非 常有意 义的 。 至今仍 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照 价值 。遗憾的 是 , 这 些
理论 内容精深 , 语言西化 , 学生普遍感 到不好理 解和接受 , 若
不是教师讲解 , 许多地方不知所 云。文论 教材大 多涉 及了课
后思考题 , 但往往重在 对基 本概念 和原 理的识 记 和理解 。 而 忽视 了对学生 的实践操作 能力 和创造性 的锻炼 。
培养高素质 的创造性 的应 用型人 才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
维, 培养学生阅读 、 创造、 鉴赏 、 评论文 学作品 的能力 。因此 。 文学概论课程 实践 教学 改革 研究课题 。 对于端 正文学 概论 课 程学科 的定位 、 克服教学过程 的枯燥乏 味 、 调整教 学内容 、 改
进教 学方法 、 加强 文学作 品 的创 作 、 赏析 、 评论 的实 际操作 、
2 . 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观念 和条件 。 首先 , 受传统教材基 本框 架的影 响 , 教师 备课 时偏重 于 文学的本质论 、 创 作论 和发展 论 , 重点讲 解文 学 的审美 意识
形态性 , 而对 作品论 、 鉴赏批评论则不太 重视 , 忽视 了赏析 文
学作品 、 评论文学作 品能力的训 练 , 以至于课程 学完 以后 , 学
1 . 教材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多数文学概论教材从理
论到理论 , 大量引用西方二十世纪 的文 学理论 。 学理深奥 , 语 言晦 涩 , 所列举的文 学实 例脱离学 生 阅读 的范 围, 提不 起学 生阅读的兴趣 , 枯燥而不堪 阅读 。现在各 高校 中文系普遍使 用的是高等教 育出版社 出版的“ 面向2 l 世纪课程教材 ” 中童 庆炳编著 的《 文学理论 教程》, 该教 程融合 中西方文 学理 论 。
语文 学刊
2 0 1 5年 第 l期
文学概论课程 实践教 学改革 研究
。 周 朔
( 广 东第 二师 范学 院 , 广东 广州 5 1 0 3 0 3 )
[ 摘 要 ] 传统的文学概论教学沉迷于理论的迷宫, 轻视实践的教学和操作, 教 学过程浮躁无味, 教学效
果甚不理 想。只有从 实践操 作入 手 , 将 文学作 品的 阅读 、 写作 、 欣 赏和评 论 引入教 学 内容 、 教 学过程 、 考试考 查、 课
培养学生健康 、 正确 的文 学观念 , 提 高学生文 学创作 、 文学鉴 赏和文学评论的能力 。对 师范 院校 的学生来说 , 更 要重点培
养学生分析、 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概论课程是非常重
要的 , 但是这 门课却普遍遭遇 不受 欢迎 的命 运 : 学 生难学 , 教 师难 教 , 教学过 程枯燥 无 味 , 教 学效果 甚不 理想 。造成 这种 局面的根本原 因 , 是 传统 的教 学 思路 把 文学 概 论 当作理 论 课, 只注重理论知识 的传 的掌握 程度 , 忽视 了文学概论其实也 是一 门实践性很 强的应
外活动之 中, 才能真正 完成 文学概论课程 的培 养 目标。
[ 关键词 ] 文学概论; 实 践教学; 文学 观念; 教学 方式 [ 中图分类号] H 1 9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5 ) 0 1 — 0 1 1 3 — 0 2
学概论 内容抽象晦涩 、 没有什么收获 。
近2 O年来 , 文学 概论教学的研究与改革 一直处 于“ 现 在 进行 时” , 从 事该课程教学 的专家 和学者积极 探寻新方 法 、 新
生面对文学作品却不会 阅读 、 不能分析 、 难 以品评 。
其次, 在文学概 论课 堂教学 过程 中 , 教师采 用 的教学 方
用型课程 。开设文 学概 论 的 目的就 在 于铸造 学生 的理 论思
重大教学 改革 都是在著名综合性大学进行 的 , 其 改革经验并 不 能在全 国复制 , 改革 的思路 和做法并 没有得 到足够重视 和 普遍 回应 , 文学概论 教学 依然沉 迷于理 论 的迷宫 , 轻 视实践
的教学 和操作 , 主要表现为 以下几个方面 :
思路 以改善教学方法 、 提高教学效果 。从 2 0世 纪 9 0年代 开 始, 相关 的研究课题就 很多 , 如北京 师范大学 童庆炳 、 王一川 教授 主持的“ 在双 向拓展 中更新文 学理 论课 程”, 华 中师范大
学王 先霈教授主持的“ 文 艺学课程 体系的改革研究” , 南京 大
法 大体 上是“ 讲授法 ” 、 生硬地把文学理论知识单 方面地灌 输 给学生 , 很少 引导学生 运用 理论来解 决文学批 评和创作 实践 中的实际问题 。教 师讲解 时 , 往 往先 定义 概念 , 再 寻找生 动 形 象的作家 、 作 品的例证来 阐释 、 证明概念 的正 确性 , 学生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