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清明》有感
杜牧描写雨的古诗词《清明》阅读
杜牧描写雨的古诗词《清明》阅读清明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注释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赏析这个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不过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古诗词《清明》赏析_作者:杜牧
《清明》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诗词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鉴赏】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清明读后感
清明读后感读完《清明》这首诗,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体会到了节日氛围与人们心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首诗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是非常经典的语句。
这句诗描绘了清明春雨的景象,同时也传达了人们的情感。
细雨纷纷,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凄凉和哀伤的感觉,而路上的行人则因为思念逝去的亲人而感到心神不宁,欲断魂。
《清明》这首诗,用简练的文字,细腻地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的内心感受和自然景物的变化。
诗中提到的“细雨纷纷”、“行人断魂”,都给人一种沉静、凄凉的感觉,仿佛能够触摸到那份淡淡的哀思和愁绪。
同时,诗人通过“何处买酒”和“杏花村”等词句,暗示了人们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内心需求,即借酒消愁,寻找心灵的慰藉。
在感受诗人的情感之余,我也思考了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更是人们与自然、与祖先、与逝去亲人的一种特殊沟通方式。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等活动,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这种情感的表达和心灵的沟通,使得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一丝慰藉,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清明》这首诗还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感受和思考。
无论是细雨纷纷的天气,还是路上的行人,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正如诗中所说,“欲断魂”的人们在寻找酒的过程中,也许能够找到心灵的平静;而那些在自然中欢笑的人们,也许更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清明》这首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滋养。
杜牧《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悲怆之作,描绘了清明节这个寒冷阴沉的节日里人们的愁苦和无助。
诗人在诗中先是描绘了清明节的景象,树木凋零,凄风冷雨,而后引出了自己的感伤之情。
清明节是一个扫墓祭奠先人的节日,但是在杜牧的诗中,清明节更像是人们的心灵折磨。
冷风刺骨,冷雨如丝,却没有人关心他人的悲伤。
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除却清明不可怨”,清明节成了他心中的痛苦和无奈的象征。
在杜牧的诗中,清明成了一个具象的符号,象征着社会的不公、人情的冷漠,也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忧伤。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在清明节举行祭扫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情感和人伦的淡漠。
《清明》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对清明节这个节日的刻画,表达了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社会的忧虑。
这首诗以其悲凉的意境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也被后人广为传诵。
《清明》读后感
《清明》读后感
《清明》是一首描绘清明时节景象和感受的诗篇。
这首诗以简
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开头两句通过对清明时节雨水纷纷的描写,烘托出一种忧伤的氛围。
而“路上行人欲断魂”则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思念已故亲人的悲痛心情。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则通过一个简单的问
答场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哀伤之情。
诗人在寻找酒家的过程中,看到了远处的杏花村,心中不禁涌起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
整首诗以清明时节的雨天为背景,借助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
人们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无奈和哀伤。
杜牧的《清明》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使人
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感。
这首诗也让我更加珍惜身
边的亲人和朋友,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与
他们相处的时光。
【三年级作文】读古诗《清明》有感_650字
【三年级作文】读古诗《清明》有感_650字
古诗《清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作,这首诗描述了清明节时人们祭扫先人坟墓的场景,而且,清明也是一个告别春天、迎接夏天的节点,因此,这首诗也牵扯到了一些对季节的感悟。
我读了这首诗,也产生了很多感悟。
“清明时节雨纷纷”,首句描绘出雨水落在春天里的景象,让我想到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种雨水虽然不大,却能滋润大地,让春天的万物更加茁壮。
而且,这种雨水还能扫清地面上的尘土,让人们对这个季节的印象更加清新宜人。
“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清明时节在路上行人熙攘的景象,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们内心深处的伤感和思念,这一定是因为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都会怀念过世的亲人和朋友们。
听了这首诗之后,我也想到了自己曾经困扰着我的一些问题,它们就像我内心深处的“蓝色火焰”,闪烁着诱人的光芒,说不定在某个重要的日子里,也会让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将我带到了一片净静的环境中,我仿佛能听到心灵深处的彼岸花盛开时的声音,它们那妖艳的姿态和醉人的芳香仿佛正融化着人们心中的寂寞和孤独,给他们带来无尽的安慰。
这首古诗《清明》并没有细述令人心痛的离别,因此,我认为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感情是一种欣慰,人们欣喜于自己能够在充满思念的日子里,向逝去的亲人和朋友们表达心中深深的感谢。
这首诗让我们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清明节和春天所带来的精神慰藉和希望。
古诗《清明》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古诗《清明》读后感及心得体会《清明》的古诗有杜牧的,也有高菊磵,你读后有哪些感受。
下面是XX为您整理的关于清明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篇【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
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赶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剧了心中的苦闷。
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询问何处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读完这首古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朦朦细雨,来来往往的扫墓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
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断魂”,本是形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意同痛断肝肠。
逝者已去,当时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
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
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
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杜牧这首古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
篇【2】闲来无事,捧起一本民国时期某书局出版的竖排书——《千家诗释注》,读到卷下时,一首宋人高菊磵的七律诗映入眼帘,诗名曰《清明》,在古朴的书页映衬下,那娟秀的行楷字令人赏心悦目,那繁体的诗句仿佛也有了灵性,读来也令我荡气回肠了。
古诗《清明》杜牧打印
古诗《清明》杜牧打印
嘿,咱来说说杜牧的那首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哎呀呀,你想想看,那清明的时
候啊,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就好像老天爷也在为逝去的人伤心落
泪呢!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神情哀伤,简直就像是丢了魂儿一样,这得
是多悲伤的场景啊!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突然看到大家都一脸哀愁,
你是不是也会被那种氛围感染呢?
然后呢,这人在悲伤之余,就想着喝点酒来解解愁吧!于是就问哪
里有酒家。
这时候,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出现啦,他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这画面,多有意思啊!就像你在迷茫的时候,突然有个小精灵冒
出来给你指引方向一样。
咱再仔细琢磨琢磨这首诗,杜牧可真厉害啊!他就用这么简简单单
的几句话,就把清明时节的那种氛围、人们的心情还有寻找酒家的情
景都给描绘得栩栩如生。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诗就像一幅画一样,展
现在我们眼前。
而且啊,这首诗流传了这么多年,大家都还这么喜欢,为啥呀?不
就是因为它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嘛!不管啥时候读到它,都能让我们感
受到那种独特的情感。
我觉得啊,杜牧的这首真的是古诗里的经典之作,它让我们对清明
这个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古诗的魅力!。
杜牧《清明》古诗鉴赏
杜牧《清明》古诗鉴赏杜牧《清明》古诗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清明》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2.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借问:请问。
古诗今译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
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
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王禹偁关于清明的古诗词《清明》阅读
王禹偁关于清明的古诗词《清明》阅读清明宋代:王禹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兴味:兴趣、趣味。
萧然:清净冷落。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赏析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个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
不过,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
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所以,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
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
“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
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不过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
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
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
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
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清明》杜牧 古诗词赏读
《清明》杜牧1、【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池州刺史。
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金陵),亦有以为诗人虚拟者。
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
池州贵池西郊,有杏花村。
据方志记载,唐会昌间,有黄公名广润者,在此酿酒出售。
店内有井,水似甘泉,人称“黄公广润玉泉”。
而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2、【写作特色】诗歌句解写作特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那些上坟祭扫的人的心情。
诗句中的“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
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想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
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找到酒家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
句中的“遥”是“遥远”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
诗人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歌整体写作特色: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雨中问路图。
诗人孤身漂泊在外,而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
“雨纷纷”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
接下来诗人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消愁的意思。
后两句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将意境由忧愁苦闷转为喜悦开怀。
这首诗语言平淡,没有引经据典,但诗人妙笔独运,化平常为神奇,给人以美的感受。
3、【情感主旨】《清明》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迷感伤的画面,后两句则描绘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蕴含着诗人雨中前行时的苦闷伤感和继续前行时的振奋希望之情。
清明古诗的意思简短一点
清明古诗的含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
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古诗作者孟浩然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雨,道
出了一种离愁别绪的情感。
雨淅淅沥沥,伴着行人孤独的背影,勾勒出一幅意境悠远、伤感的景象。
行人在路上思绪万千,似乎已经到了魂断的边缘,又不忘在清明时节寻找一处可以借酒消愁的酒家。
借问之后,得知酒家在杏花村,这个牧童遥指的行为,更添一份凄迷和迷离。
通过这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清明时节和生活的细
腻表达。
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既有祭扫故人的悲情,也有欣赏自然的美好,是一个充满情感与思考的时刻。
孟浩然通过清明时节的景象,表达了人在面对离别和孤独时的心境。
这首古诗不仅描绘了清明时节特有的风景,更寄寓了孤独、思念和迷茫的情感,引发人们对生活、情感、人生的反思。
这首《清明》古诗虽然简短,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
它让
人们在阅读之时不仅感受到了古人对清明的独特情感表达,也能引发自己对生活中种种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清明古诗,虽已千年流传,但其中蕴含的忧伤和深意,依然能触动人心,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情感的真挚。
愿我们在每一个清明时节,都能感悟到诗人的心声,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体会生命的轮回和深意。
中班古诗《清明》教案反思
中班古诗《清明》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古诗《清明》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2. 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 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古诗《清明》的图片、动画视频。
四、教学过程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名字叫《清明》。
(展示古诗图片)幼:老师,《清明》是什么呀?师:清明呀,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片,上面都有什么呀?幼:有下雨,还有人。
师:对啦,那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古诗吧。
(播放古诗动画视频)师:好啦,听完了古诗,谁来说说古诗里说了些什么呀?幼:下雨了,有人在走路。
师:嗯,那老师再给你们详细讲讲哦。
“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说在清明这个时候呀,老是下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的行人心情好像不太好呢。
“借问酒家何处有”,有人就问哪里有卖酒的地方呀。
“牧童遥指杏花村”,一个小牧童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
小朋友们明白了吗?幼:明白了。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首古诗吧。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和动画视频的展示,帮助幼儿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内容。
幼儿对于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参与度较高。
但在引导幼儿体会古诗意境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更多的问题和引导,让幼儿深入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清明》古诗杜牧
《清明》古诗杜牧篇一:《清明》古诗的含义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杜牧《清明》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这首诗非常有名,它写的是清明时节景象,诗中的句子读起来很流畅,而且充满了意蕴。
首先,诗中写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句诗借用了雨的意象,抒发了杜牧对人生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悲愤和无奈。
这种悲愤和无奈来源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
其次,诗中还提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句诗描写了春天的景象,给人带来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韵味。
诗中的杏花村是一个诗人幻想中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又是真切而具体存在的,如同生命一样,既真实又虚幻。
总之,诗中的意蕴非常深刻,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和意义,而不是浪费时间或者追求权利和利益。
这是这首诗带给我的启示。
写作重点:文章重点阐述了《清明》这首诗的主题和意蕴,通过诗中引用的雨、村庄、村民等意象来表现出杜牧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呈现出了一种真实而虚幻、幻想而具体的生命观。
同时文章结构也很清晰:先介绍诗意,后点评,最后提出深刻启示。
用词分析:本文的用词比较简洁、明了,使用了很多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令文章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同时,诗中的经典语句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准确使用,使文章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篇二:读《清明》想到的历史大家好,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杜牧《清明》古诗的阅读感悟。
首先是这首诗出现的时间。
《清明》是杜牧在唐朝中期创作的,这个时期的历史虽然没有唐初的繁荣昌盛,但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的地方。
清明时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节日,不仅是传统的节日,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祭祖和祭扫墓的重要时间节点,因为中国人认为人死后还有灵魂的存在,并且需要亲人的关怀和祭祀。
清明节还有着纪念历史人物的含义,特别是纪念贤臣和烈士,因为这些人在生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后人永久缅怀和纪念。
初一读后感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读《清明》有感150字
有关清明节的古诗词:读《清明》有感150
字
《清明》
宋代.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诗中,诗人由清明扫墓联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联想到春秋晋国的介子推焚死,最后感慨: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
这首诗意境深远,当与明代唐伯虎那首《桃花庵歌》一起品读:“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
杜牧诗《清明》鉴赏
杜牧诗《清明》鉴赏杜牧诗《清明》鉴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都会被用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杜牧《清明》古诗鉴赏,一起来看看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
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
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
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
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
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
经典诗歌往往将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炉,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展现巨大的艺术魅力。
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
但真正读懂和正确理解本义的读者并不普遍。
诗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断魂”。
“断魂”是体现全诗情感基调的关键。
清明古诗杜牧
清明古诗杜牧
《清明》杜牧,唐代诗人,以清新、严谨的文风和深沉、豪放的诗情著称于世。
他的诗作中常流露出对人生、时代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杜牧的《清明》一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以清明节前后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乡村的田园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感。
诗中以“清
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开头,展现了清明时节的凄
凉和哀伤。
他描写了田间地头的绿草茵茵、稻花香馥,以及行人的愁绪和彷徨,情致深沉,意境优美。
杜牧的《清明》一诗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
他以诗歌表达了对生活、时代的思考和感悟,充满了对人生、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清明》诗中的对情感及时代的体察,表达了他对世道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洞察,留下了深远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总之,杜牧的《清明》一诗通过对清明节时节和田园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时代的思索和感悟。
他以深邃的情感、严谨的用词,塑造了一幅悲壮的乡野画卷,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之美,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清明杜甫古诗
清明杜甫古诗
《清明》杜甫古诗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清明》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写于杜甫遭受贬谪之时,时逢清明节,他游赏扬州风光,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和自身处境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悲伤。
因此,他在此时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情,也成为了一首寓意深刻的古诗。
《清明》描绘了扬州清明时节的景象,诗中描述了满城的柳絮飞扬,黄鹤楼下的游人如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香。
这些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但在这美景之下,诗人也流露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以及对自己前途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清明节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自己的内心矛盾,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态度。
这首诗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和一个诗人的心灵写照。
通过《清明》这首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慨,也能了解到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至今依然被人传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古诗《清明》有感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
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
彷徨的图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
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
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
当时,天阴沉沉的,
诗人在急急地赶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剧了心中的苦闷。
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询问何处有酒家,小童伸手
一指便是杏花村。
读完这首古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烟雨弥漫
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朦朦细雨,来来
往往的扫墓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前去为故亡
的亲人扫墓。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
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
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
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断魂”,本是形容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意同痛断肝肠。
逝者已去,当时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
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
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
环顾四周,唯
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
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
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
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
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杜牧这首古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
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
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
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
《指导教师:孙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