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因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因素研究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该院2014
年7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分为IMT 正常组与IMT异常组,回顾性分析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检测FBG、SBP、DBP、2 hPG、TG、FINS、HbAIC、UAER、TC等指标,观察两组相关因素以及IMT与年龄、病程等指标相关性。
结果两组FBG、SBP、DBP、2 hPG、TG 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异常组各指标值较正常组高;年龄、病程、BIM、2 hPG、TG、SBP与IMT成正相关,而HDL-C与IMT呈负相关;DBP、FBG与IMT无关。
结论明确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因素,对科学用药与并发症预防有显著意义。
标签: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因素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率非常高,且逐渐呈低龄化趋势,糖尿病患者死亡率較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人们对该疾病的防治日趋重视。
随着胰岛素的产生与应用,糖尿病病死率得到控制,急性并发症大大减少,但慢性并发症则成了病死的主要因素,大血管病变可使病死风险增大。
血液脂质沉积在血管内膜中使内膜增厚,临床将这一变化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观察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与消退指标有显著意义。
研究收集该院部分病例,探究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签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7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了恶性肿瘤、急性感染、精神疾病、心肝肾功能不全病例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分为IMT正常与IMT异常组,每组各20例。
IMT正常组患者中,男3例,女17例,年龄36~61岁,平均年龄(48.5±1.6)岁,病程1~9年,平均(4.5±2.8)年,IMT异常组中,男4例,女16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2.5±3.5)岁,病程1~12年,平均(6.5±2.5)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强。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指导患者禁食8 h后抽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及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IC)指标,进食2 h后再次对静脉血糖(2 hPG)进行测定,测定微尿量白蛋白(UAER)[1]。
1.2.2 IMT测定取患者平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GE LOGIQS8型),调节探头频率10.0 MHz,对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分别检查,纵切扫查沿血管长轴进行,观察血管结构、形态、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等[2],颈动脉壁中层为低回声,内外两侧可以看到两条高回声平行线,外线为中外膜分界线,而内线则为内膜与管腔分界线,两条线间距即为IMT,对6个心动周期IMT进行测量,计算出平均值[3]。
1.3 统计方法
数据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MT正常组与IMT异常组相关因素对比
两组FBG、SBP、DBP、2 hPG、TG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IMT与年龄、病程等相关分析
年龄、病程、BIM、2 hPG、TG、SBP与IMT成正相关,而HDL-C与IMT 呈负相关;DBP、FBG与IMT无关。
3 讨论
可以将IMT作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征兆,通过分析IMT及相关因素可将病变范围与程度反映出来,由此,使IMT成为了大规模心血管实验的“替代标记”,积极对与IMT呈正相关的因素进行控制,应用适合的降糖药物是防范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方法,可有效预防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将糖尿病病死率降低[4]。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IMT正常组与IMT异常组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T与年龄存在正相关性,由此可见,年龄是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大,逐渐降低了动脉血管壁弹性纤维蛋白功能,血管壁顺应性也大幅降低,从而出现弹性减弱,增大了心脏收缩、舒张时颈动脉压力差,使颈动脉血管壁的负荷增大,非常容易使血管内膜受到损伤,进而出现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情况。
胰岛素抵抗是因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而产生的,同时,胰岛素抵抗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理,应用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评估指数(InHOMA-IR)作为胰岛素抵抗的测量方法较为有效[5]。
有研究显示,IMT与InHOMA-IR呈正相关性,由此,可以将胰岛素抵抗作为机体应激状态、缓慢启动免疫系统,会使机体诱发轻微炎症几率增大,常表现为持续性慢性炎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
此外,2型糖尿病早期应用胰岛素抵抗容易出现高胰岛素血症。
有研究显示,高胰岛素血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期征兆,通过平滑肌细胞刺激以及将内皮下平滑肌、成纤维细胞摄脂蛋白胆固醇增加的方式将胰岛素生长因子释放增加。
与此同时,外源性因素恒定下,胰岛素调节内源性脂质的作用降低,从而使甘油三酯(TG)血症出现。
还有研究显示,出现高脂血症以后,同时还会产生LDL颗粒,
使血管内膜受损,进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大量研究试验表明,餐后高血糖与IMT 存在较为密切联系,与2 hPG存在正相关性,但与FBG无相关性,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
餐后血糖升高会使血管组织损伤加剧,损伤机制会使氧化应激增大,从而使氧化剂消耗增大,可增加蛋白糖基化,使内皮细胞开始凋亡,出现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与失衡,一旦氧化氮消失或者减少,就会诱发各种并发症。
也有相关研究显示,血糖升高必然会使LDL糖基化与高甘油三脂血症的发生率增大,进而出现小密度LDL颗粒,致使血管内皮出现损伤[6]。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年龄、病程、用药等均存在相关性,加强对内膜中层厚度检测可对疾病治疗与防范有显著意义,有效防范全身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龙炫辉.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2] 蔡清颜. 脂联素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0.
[3] 陈松姬.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10.
[4] 刘前.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0.
[5] 李国娟. 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超敏C反应蛋白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衡阳:南华大学,2010.
[6] 揭然.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D].桂林:桂林医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