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评课稿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一、课堂情境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二首》课文的评课稿。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优秀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阅读能力和汉字识读能力,他们对于文学艺术也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

然而,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程度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需要适应学生的阅读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并通过练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二首》中的诗意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综合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诗意和意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准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课件和电子白板;•音频设备;•教学素材:《古诗二首》的课文、背景知识、相关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入课题,并与学生就图片中的场景进行对话,激发学生对于田园生活的感受和想象。

2. 导入课文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或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导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例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芳草萋萋白露多”的意义和形象描写。

4. 诗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如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等。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5. 练习与展示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并请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如仿写、排比等。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绝句2_人教版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绝句2_人教版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绝句2_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绝句人教版本节课,戴老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上课伊始,教师结合课件上生动的画面,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以及老师知识的补充,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

利用课件上的古诗,让学生通读古诗,再检查生字词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流程,自然流畅。

但是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效果不是很好。

那我就在反思,戴老师在生字教学时运用了生字卡片,这样在视觉停留上较短,不利于学生的记忆。

是否把生字在课件上出示,通过拼读、去掉拼音读,放在句子中读,这样的反复出示,这样的效果可能会稍好些。

再者,对于古诗中一些多音字,较难的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当作生字出现,这样使生字词教学更有效,课中对古诗的理解更顺利。

二、白描画面,引入诗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

但是戴老师让学生结合课件上的图片,我觉得这时候应该要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在书上把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书上的插图上的景物连一连。

然后在根据书上的插图指一指作者观察的落脚点,在让学生逐句去理解,在理解整首诗的意境。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

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孙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内容《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1、学生提问诗人为何不写遥摇手,而是遥招手为了辨明摇手和招手代表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做动作。

学生起先一直做摇手的动作,不明招手为何意。

终于一生做出招手动作,教师随即点醒:就是招财猫的动作。

再配上教师自己夸张的摇手和招手的动作,学生体悟摇手代表“你不要过来,我不知道”。

招手代表的是“你过来,我轻轻地告诉你”,人物形象立见不同。

如此善于联想者,是孙老师也。

2、学生提问为何“侧坐”莓苔?师手握教鞭在学生面前直接半蹲,表情呆板。

随即又手握教鞭一跳,侧坐上讲台,表情微笑。

反复两次后,问学生:“为何用侧坐?”学生异口同声;“因为这样看得出这个孩子很可爱。

”不用言语,用表演教学者,是李燕也。

3、学生提问为何要用“偷”?教者引入小外甥偷吃薯片的故事,“我打了一下小外甥的屁股,对他说,你这个小偷。

这是讨厌他吗?”学生情商不低,“不是,是表达你对他的喜爱。

”“所以,有时使用这样重口味的词语可以怡情养性,欢乐无限。

”如此“重口味”,是李燕也。

4、学生提问诗人为何用《池上》作为题目?教者引导能不能用“小娃偷莲”作为题目,可以。

所以题目可以以事件为题,如《小儿垂钓》,也可以以事件发生的地点为题,如《池上》,所以给文章取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然后询问提问的学生,“这个答案让你满意吗?”学生回答满意后,老师擦了一下额头,向学生以及所有听课老师幽默地自嘲:“哎呀,一身汗哪!”课后询问李燕,这个问题果然是没有备到。

如此的真实和可爱,是李燕也。

再比如教学“蓬头”时,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教材插图,告知学生“教材上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好的,甚而老师说的也未必全是可信的。

”更支持学生就此给编辑部写信。

如此大胆和清醒,是李燕也。

诸如此类,再加上“点赞”“萌哒哒”“暖男”等时尚用语的出现,因此形成了这样一堂极具辨识度李燕制造的课堂。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评课稿引言本文是对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这一教材内容进行评课的文档。

通过评析该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该教材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文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便于阅读和编辑。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要素;•掌握《古诗二首》中的《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两首古诗的背诵、理解和鉴赏;•学习古诗写作的基本技巧。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古诗二首》这一教材共包含两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和《静夜思》。

这两首古诗是两位唐代诗人王之涣和李白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古诗的韵律、修辞和意境,同时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2 课文详细分析2.2.1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古诗,描绘了人们登上高楼,远眺美景的场景。

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学生可以感受到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对美的追求。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掌握七绝古诗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2.2.2 《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乡的情景。

这首诗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学习《静夜思》,学生可以理解隽永的诗意和含蓄的表达方式,提高对五言绝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3.1 课前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相关图片或简短的声音剧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2 课文解读和鉴赏教师可以结合背景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经验,对课文逐句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构思。

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两首》评课稿登封市守敬路小学贺民生2017年 11月一、文字层面——字字落实老师执教《望天门山》一课时,首先出示“天门山”这几个字的甲骨文,让学生据形索义,想象天门山,再结合“望”字,理解课题,感受天门山的高耸峻峭。

同样在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时,老师又出示了“断”字的小篆体,左边表示用刀剪断两束丝,右边是一把斧头。

问学生: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从而体会到楚江就像那把利斧劈开了天门山。

再聚焦“开”的甲骨文——门里有双手,如果天门山是门的话,谁是这双有力的大手?学生回答是楚江,并想象到楚江像一把刀把天门山冲断了,水冲山开的磅礴气势就朗读出来了。

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陌生词语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和应用的能力。

比如选择正确的解释:二、文学层面——反复品味什么是文学?语言文字里的东西,语言表达的意义。

有些语词要领着孩子品一品。

比如平常强调的咬文嚼字,反复咀嚼出了味道,也就品尝到了文字里的文学。

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教师在教学古诗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老师在教学中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古诗的生态课堂,应还原古诗的“歌”性,诵读为本。

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读”的目标明确,“读”的层次分明。

初读时,字字清晰。

着重正音“中断”、“至此回”。

再读时,节奏清楚。

课上,老师没有急于把这首诗的节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叠读等各种形式练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加上了手势语,老师的手势语在古诗朗读中,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教师态势语的形象性和表情性,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词描写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感性体验,降低理解古诗的难度。

二是起着无声的指挥作用,教师挥动着手像指挥音乐一样打着拍子,指导学生读古诗句,这种方法能帮学生很好地感受节奏和音韵。

鼓励学生读到情深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把感受和体验通过体态语尽情地“发泄”出来。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评课稿一、序言《古诗两首》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是对《古诗两首》这一教材内容的评课稿。

二、诗歌背景介绍在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中,选取了两首古代诗歌,具体内容如下:1. 《小鱼儿》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通过描绘小鱼儿在水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小动物天真可爱的一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2. 《锄禾》这首诗是现代作家卢纶所作,诗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与农田的丰收,表达了赞美劳动的主题。

三、教材分析1. 知识点本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古代诗歌欣赏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诗歌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表达对于自然和劳动的赞美•发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 教学目标经过学习《古诗两首》,学生应能够:•感知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之美•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和情感,并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对自然和劳动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感知古代诗歌的语言之美,培养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和劳动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小鱼儿》的诗歌欣赏和解读•《锄禾》的诗歌欣赏和解读2. 教学方法本课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并进行诗歌的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创设适合诗歌内容的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共鸣五、教学流程设计1. 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材料:•《古诗两首》的教材内容,可以是教材上的诗歌内容或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学生课前作业:让学生在课前阅读并背诵《小鱼儿》和《锄禾》2.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回忆古诗的定义,并提问他们对于古诗的理解3. 课堂学习•分别指导学生阅读《小鱼儿》和《锄禾》两首诗,并进行诗歌的欣赏和解读•引导学生回答诗中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达,表达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和感受4. 拓展延伸•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与自然或劳动相关的诗歌•分享学生的创作,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于《古诗两首》的欣赏和解读,评价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于自然和劳动的赞美能力教学反思:•需要加强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和解读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需要更多拓展延伸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七、学生作业•要求学生预习并背诵《小鱼儿》和《锄禾》•要求学生在课后,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小作文,表达对于自然或劳动的赞美之情八、总结通过《古诗两首》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培养对自然和劳动的赞美之情。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优秀7篇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优秀7篇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优秀7篇小学语文评课稿一等奖篇一1、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新。

2、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定位准。

3、体现阅读教学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训练过程实。

教学过程中,胡教师善于调动学生进取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以巧妙的切入,动情的渲染,灵活的方法,机智的点拨,恰当的评价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举例略),体现了训练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过程。

整节课情、景、理顺序清晰,调动学生进行生命的感悟和思考,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润。

4、以语言训练为本,品词、析句、明理、悟情,语文味浓。

围绕教学目标,胡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抠词抠句,潜心会文,认真思考,把语言文字活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

例如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的读(自读、听读、评读、合作读、主角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换词比较,动作演示等方法体会“冒”一词在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以“岩石妈妈”、“小诗人”的身份夸一夸小草,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且使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激发起对小草精神的赞颂,升华了情感美。

5、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方法活。

练一练、演一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到小草的主角之中,在课文特定的情景中去体验小草的艰辛与喜悦,进一步体会小草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6、专业知识全面、厚实,学科视野宽,教学功底深。

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与教学实践中,胡教师逐步构成了自我鲜明的教学风格,听她的课是一种愉悦和享受。

她的教学语言规范、简洁、流畅,具有亲活力和感染力。

课堂上能做到关注学情,适时调控,引领和评价本事强,教学智慧丰富,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好好学习。

提几点需要改善的地方:1、课堂显得过满,指导学生“静心会文”略显不足。

2、动态学情的处理方法上有失偏颇,例如前排一个男生表现很进取,发言未经认真准备,教师的评价使他有受挫之感。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一、引言《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唐代诗人杜甫和白居易的两首名篇《登高》和《望庐山瀑布》来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本文主要对课文进行评课,分析其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以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参考。

二、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梗概本课的主要内容为讲述了唐代诗人杜甫和白居易两位文化名家创作的名篇《登高》和《望庐山瀑布》。

通过描绘诗人们登高望远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展示了他们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

2. 教学知识点本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包括:•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作品;•学习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学习感受自然的壮美与人生的哲理。

3. 教学目标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与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能力,激发对自然的探索与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教学法通过阅读原文并进行逐句理解、品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采用师生共读或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促使学生深入探讨诗人的用词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畅所欲言。

3. 模仿创作法通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引导他们进行模仿创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技巧。

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或播放一段自然风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兴趣和思考,为学习《古诗两首》做好铺垫。

2. 阅读诗歌原文让学生师生共读《登高》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诗歌,并逐句解读,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通过讨论和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语言特点以及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和课例点评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和课例点评
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句子,古诗描 述的情节,诗中的背景等让学生学会 理解古诗词语,更好的掌握古诗内容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阅读自 信,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感受 到祖国山河的美。
在实际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 文、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有 疑问的古诗词语。在本节课中,我主要 是为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词 的意思,深入领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 方面的作用,使之准确把握古诗的主要 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 学生的语文素养。
望天门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古诗诠释感悟祖国山河的美为目标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把 诠释策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将诠释 策略更好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 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希望用 我更多的经验帮助学生们提高能力 ,完善技能,实现飞跃。
监制审稿:张占国 摄 像 :李东明 编辑合成:李东明
在线 堂 课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孙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内容《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1、学生提问诗人为何不写遥摇手,而是遥招手为了辨明摇手和招手代表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做动作。

学生起先一直做摇手的动作,不明招手为何意。

终于一生做出招手动作,教师随即点醒:就是招财猫的动作。

再配上教师自己夸张的摇手和招手的动作,学生体悟摇手代表“你不要过来,我不知道”。

招手代表的是“你过来,我轻轻地告诉你”,人物形象立见不同。

如此善于联想者,是孙老师也。

2、学生提问为何“侧坐”莓苔?师手握教鞭在学生面前直接半蹲,表情呆板。

随即又手握教鞭一跳,侧坐上讲台,表情微笑。

反复两次后,问学生:“为何用侧坐?”学生异口同声;“因为这样看得出这个孩子很可爱。

”不用言语,用表演教学者,是李燕也。

3、学生提问为何要用“偷”?教者引入小外甥偷吃薯片的故事,“我打了一下小外甥的屁股,对他说,你这个小偷。

这是讨厌他吗?”学生情商不低,“不是,是表达你对他的喜爱。

”“所以,有时使用这样重口味的词语可以怡情养性,欢乐无限。

”如此“重口味”,是李燕也。

4、学生提问诗人为何用《池上》作为题目?教者引导能不能用“小娃偷莲”作为题目,可以。

所以题目可以以事件为题,如《小儿垂钓》,也可以以事件发生的地点为题,如《池上》,所以给文章取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然后询问提问的学生,“这个答案让你满意吗?”学生回答满意后,老师擦了一下额头,向学生以及所有听课老师幽默地自嘲:“哎呀,一身汗哪!”课后询问李燕,这个问题果然是没有备到。

如此的真实和可爱,是李燕也。

再比如教学“蓬头”时,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教材插图,告知学生“教材上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好的,甚而老师说的也未必全是可信的。

”更支持学生就此给编辑部写信。

如此大胆和清醒,是李燕也。

诸如此类,再加上“点赞”“萌哒哒”“暖男”等时尚用语的出现,因此形成了这样一堂极具辨识度李燕制造的课堂。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和点评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和点评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和点评引言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古诗古文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珍贵财富,是我们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中,通过教授古诗古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本文主要对两首古诗的教学实录和点评进行探讨,希望能给准备教授这两首诗的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古诗一《江雪》文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学目的1.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1.让学生先独立阅读古诗,并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让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记录下讨论的结果。

3.引导学生朗读古诗,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4.分别让学生从语言和结构方面分析古诗中的语言之美,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

5.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对古诗进行简要评价。

教学点评这首古诗是一首以自然景观为情感表达的诗歌。

无论是千山鸟飞绝还是万径人踪灭,都昭示着孤独与清寂。

而句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更是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与世隔绝的境遇。

整首古诗形象鲜明,意境深远,隐含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对于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发展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古诗二《登高》文本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教学目的1.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1.让学生朗读古诗,并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从语言、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诗歌的诗情和诗意。

4.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诗意和语言之美,并从表达方式、词语选择等方面展开创作练习。

5.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以促进全班形成学术性的探讨和交流。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评课稿评课背景作为二年级语文教师,我将评价并分析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二首》这一课文。

该课文旨在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评课稿将从课文的选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该课文进行评析,以期对教师们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课文选材《古诗二首》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选取了两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南朝梁·庾敳的《采莲曲》和唐·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两首诗歌选材典型,其一以描写采莲的情景为主线,体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其二描述了一个秋夜的凉爽,从而引发对季节变化的共鸣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选材抓住了学生对自然、对季节的好奇和兴趣,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二首》,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基本意思,抓住诗歌的主旨;2. 掌握诗歌的基本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季节变化的感知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秋天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联想。

2.呈现诗歌:出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再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大意。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例如诗歌中使用的形象描写、对比等。

4.讲解生字词:对诗歌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解释和拼读,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词义。

5.写作练习:组织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悟,完成有关秋天的作文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6.呈现第二首诗歌:出示庾敳的《采莲曲》,让学生朗读诗歌并思考诗歌中描写的情景和感受。

7.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采莲曲》中的描写手法、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学生理解不同诗歌的特点。

8.听读评析:播放有关采莲的音乐,边听边阅读《采莲曲》,通过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赏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评课记录及评价意见

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评课记录及评价意见

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评课记录及评价意见一、背景介绍本次评课对象是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的教学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授课教师为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李老师。

二、教学过程分析1. 导入环节:李老师通过生动的动画视频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环节:李老师对古诗的解读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同时,她还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进一步领悟古诗的美。

3. 互动环节:李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4. 反馈环节:李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三、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准确把握诗意,感受诗情,表达自己的见解。

2. 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学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建议和意见1. 建议李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古诗诵读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2. 建议李老师适当增加一些古诗创作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建议李老师在讲解古诗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古诗,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建议李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五、总结总体来说,本次一年级下册古诗二首的教学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李老师的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古诗的内涵和美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优秀3篇】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优秀3篇】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古诗的评课稿【优秀3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诗两首评课稿(精选5篇)

诗两首评课稿(精选5篇)

诗两首评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诗两首评课稿诗两首评课稿郑老师所授的《诗两首》,我个人认为,整体上来看,形式比较新颖,设计比较用心,较好地考虑了新课标以及MYP项目对教材、能力的要求并较好地达到了这些要求,尤其在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有很好的体现,老师授课有步骤,学生学习有条理,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

整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复习巩固学诗的三步骤并明确方法:一品音韵美,二品图画美,三品意境美,方法分别是诵读、想象和思考。

第二部分是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自学《使至塞上》,巩固学习诗歌的三品方法。

第一过程所用时间较少,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快就完成了三品,在学生出现困难时老师适时点拨,使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为第二阶段的学习赢得了时间。

用小组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诗歌的图画美并把自己的画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这节课的巧妙之处,也是亮点。

这个方式体现了小组的合作、交流,语言的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想象能力以及与美术学科的交叉,而且这个方式充满吸引力,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增,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纷纷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展示,效果也不错。

可以说是小小技巧,作用不小。

在学生展示、表述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

以上是郑老师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也还有一些不足,如因时间关系,教案与真正的授课过程有较大的出入,第一阶段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显得不足,受电教老师的误导,没有用食物投影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最后上去展示的组达到五个之多,很没有必要,又导致了拖堂等。

第二篇:儿童诗两首评课成文之老师立足于创造性的开发教材,以创造性教学方法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我想》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用词非常讲究。

文中“按、接、装、种”说明了“我”怎么做。

“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

古诗评课稿经典15篇

古诗评课稿经典15篇

古诗评课稿经典15篇古诗评课稿1古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教师采用的古诗教学方法是: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课前教师认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但由于线路出现问题没有能用上,非常遗憾。

整首诗,教师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设计。

索老师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教师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

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听过本课后,我对索老师一点小小的建议:首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过于简单,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彻;其次,学生对伟大诗人陆游的爱国思想的理解仅仅局限于书中的诗句,还有当时的历史事件。

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延伸时,教师虽多方引导,但学生联系实际、自身谈现在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时,部分学生的回答不能令人满意。

如能联系当前国家形势谈出爱国主义对与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意义,中心就会得到再一次升华。

通过此次教学活动,我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并努力把它们应用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但学习是无止境的,今后我还必须深挖教材,课前认真备课、对学生的了解上做到细致入微,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看了李蓉蓉老师的这节课,这节课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满,教学环节紧凑,重点突出,重视思维启发,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失为一节精彩的课!
这节课的朗读指导,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把古诗读准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层次感强,效果明显。

在多形式的读中师生一起品读诗句,品味诗意,感受古人情同手足的珍贵情谊。

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前面引导学生释题,老师介绍关于诗中人物的故事,都是为后面感悟诗情做铺垫。

灵活运用三步学古诗的方法。

即“解题意、知作者----诵诗文、通诗意----入诗意、悟诗情”三步学古诗的方法,实践“重整体,重感悟,抓重点,悟难点”的教学方策略。

比较好地处理了讲解和感悟、整体和部分、主体和主导、积累和运用这些关系。

感悟李白的不舍,抓住的意象是“孤帆”和滚滚东流的长江水。

看到“孤帆”,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实在是深得人心,在偌大一个江面上,怎么会只有一只小船呢?因为他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所以过尽千帆眼不见。

此时此刻,诗人所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那载着他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那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学生身在课堂,却在想象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语文,就是让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得以继续传承,继续发扬,对语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我们应生出一种敬重、一种亲近、一种珍
爱、一种惊叹。

李老师让学生通过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第二首,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老师在进行点拨,淡化了教师的讲解。

这正体现出课堂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古诗词的教学中,划分节奏读的方法是否恰当呢?古诗的朗读没有一个固定的节奏,我觉得可以不划分出“223”的节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怎样读更符合这首诗的特点,多次朗读后,自然节奏感就有了。

每个人对古诗的感悟是不一样的,自然在朗读时重音也会不同。

我觉得老师有必要规定哪个字重音读,哪个字不重音读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