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资料 (2)
传播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传播学重点知识1、什么是传播?(名)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影响别人。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是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传播至少包含三个要素:信远、讯息和新宿。
人们正是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2、传播学研究什么?(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2)微观层面: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3、传播学兴起背景?P257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迅速发展,媒介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促使人们从各自学科研究传播;当时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传播在战争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这使得社会学家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革命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关心;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大量衔接点的学科,如:新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美国是世界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并且二战期间,大量欧洲学者逃到美国,提供了大量人才资源。
1、社会发展对信息要求提高2、传播业成为独立的产业3、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背景4、四大先驱与集大成者 P261(重点)①拉斯维尔:拉斯维尔对传播学的贡献有——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将传播的基本过程解析为“五W”(谁、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说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虽此理论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有重要意义。
②卢因: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守门人”概念,“守门”理论成为揭示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霍夫兰:把战时的研究成果整理为《大众传播实验》一书,还出版了《传播与说服》。
传播学
传播学教程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传播:传播是指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货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货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 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补课缺少的基本元素。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i额对家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媒介: 媒介是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它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具有两层含义:狭义上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货目标的程度,广义上则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产生的一切影响与后果。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站在受众立场上,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信息流:是信息的一种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有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上限效果: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饱和点"(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一保证组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与特点:1、案例:①标语口号:笔比枪更强。
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
②广告新闻③互联网与手机:博客、牛博网、论坛。
④书籍⑤影视歌曲2、传播的定义:(1)共享说。
(2)反应说。
(3)互动说。
(4)进程说。
(5)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本质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以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3、传播的特点:(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史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将单个人或者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共同”在一个群体内进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传播。
离开社会,不存在传播行为。
②传播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指传播的内容方式等,体现着传播双方的社会角色。
③传播不仅维持既有社会关系而且简历新的社会关系。
(3)传播是一种双向德社会互动行为。
在本质上来说,传播应该是相互的,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受到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传播往往具有很强的单向性。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传播研究的起源和发展1、修辞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2、文学批评与传播研究:符号学、文化研究3、欧洲思想源流(1)马克思①提出精神交往理论,信息传递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形式。
②提出近代新闻业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
③新闻传播中时效的重要性。
④提出异化、意识形态、阶级斗争、商品理论等概念。
(2)托克维尔①报纸产生联系,联系产生报纸,个体通过报纸被联系在一起。
②对民主制的论述,对思考媒体与民主的关系有启发意义。
(3)达尔文①从非语言传播的角度,探讨了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
②群体生态学(4)佛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论》①传播批判理论②对拉斯韦尔有关政治领袖的精神分析。
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三名词解释1、“守门理论”(谁+谁改进+理论解释)由卢因提出。
1所谓守门,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2守门人特征:隐形性、依附性、追加性、完善性3守门人功能:检查、加工、评价、导向、桥梁2、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是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字形符号。
(2)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3、政治具有倾向假说(时间+谁+内容)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提出的,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以及宗教信仰来显示受众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态度和政治立场的综合指数。
4、传播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
个人层面:记者、编辑组织层面:传播机构四简答题一传播效果研究的三时段内容及背景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以“魔弹论”为代表的“直接强力效果论”“魔弹论”与20世纪初传播媒介迅猛发展并成为大众宣传的主要工具这一历史环境有关,其背后是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2、40年代至60年代——由“传播流程”研究所代表的“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理论”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现主义行为科学的流行相对应。
3、70年代至现在——“宏观效果理论”“宏观效果理论”与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与普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二意见领袖(谁+概念+特点)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它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它的四个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一般是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4.传播的类型:(含义理解就行)A.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b.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c.组织传播(包括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6.p59-(1.) 第一阶段(这点大家理解就行,重点里好像没有要求背,这也太多了)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5W)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二章.doc
传播四种基本类型第二章传播第一节传播的概念1、 传播的概念演变(代表性定义)%1 “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
缺点:拒斥、不通、误解、独处%1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1 “反映”说:强调传播使受者产生反应。
%1 “互动”说:强调传者与受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 “过程”说:强调信息传播是有始有终的。
2、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①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1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1 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1 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节传播的特点1、 一般特性和基本特点:①社会性和阶级性%1 目的性和计划性%1 主动性和创造性%1 协同性和互动性%1 永恒性和历史性2、 不同的特性:人际传播一一个人性、亲近性、直接性、互知性大众传播一一传真性、快捷性、扩散性、公开性3、 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主我)、信息(内出信息)、语言(内部语言)、接受者(客我)第三节传播的分类1、 其他角度:①垂直性传播、水平性传播%1 隐蔽性传播、鲜明性传播%1 真理性传播、利益性传播、权威性传播%1 向上传播、向下传播%1 传达性传播、解释性传播、劝服性传播、鼓动性传播、娱乐性传播2、 按传播范围分: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非人类传播传播〈 「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I 人类传播J 「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内向传播(人内/内在/自我传播):%1定义: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相当于“思考”,即所谓主我(I)和客我(me)的对话。
%1表现:自言自语、独立思考、扪心自问、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写日记等%1分类:条件反射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性支配式传播%1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1地位:内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特性。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communication(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的科学定义: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所进行的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
传播学:就是指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传播活动本质或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的类型1)、人内传播:个人内在的信息活动2)、人际传播: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3)、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4)、大众传播:职业传播机构的信息传播活动5)、网络传播人际传播定义: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组织传播定义:组织传播是指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符号:就是人类用以表达和解读意义的信息的形式传播的基本要素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传播渠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5、反馈:受传者对讯息反应或回应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W缺陷:无反馈,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补充> 7W: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监测环境2)、社会协调3)、传承遗产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如易中天、李宇春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虚幻满足、失去行动能力……沙发土豆:指的是那些拿着摇控器,蜷在沙发上,跟着电视节目转的人,什么事都不干,只会在沙发上看电视,描述了电视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个词最早诞生在美国。
把关/守门人:就是在传播过程中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以及如何通过的人。
{卢因1947《群体生活渠道》}传播者守门行为的必然性:1信息本身的巨大复杂性和差异性,客观世界的信息是无穷无尽的,其属性、功能、用途等也是复杂多样的,需要对它们进行归类、筛选、过滤等;2传播目的或意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必须选择适当的信息内容来为各不相同的传播目的服务;3不同的受传者或受传者群体在个性、特点、需要、知识结构、经验体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性,决定了需要选择不同的信息来分别予以满足。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单选:1、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2、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
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
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
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的7、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民主参与(后三项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8、受众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9、大众传播效果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播效果的类型判断,看例子P173)10、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1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为何诞生在美国原因:1)从传播媒介发展情况来说,此时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高度普及,作为新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发展情况:媒介发展迅速,关注度升高,开始研究。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处于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历史、社会环境:战争宣传、信息心理战影响巨大,宣传研究成热点。
)3)此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已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符号:是信息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物,是传播者为表达意义而创造的形式和手段,如表情、语言、动作、颜色等。
传播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
电视人: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林雄二郎)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中野牧)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传播情境: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
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噪音:阻碍、歪曲和干涉信息顺利传递的事物,他的存在在传播活动到达一定程度时,会使传送出去的信息与接收到的信息发生差异。
经验范围:是指人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政治立场、知识结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
传播模式:即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5w模式:(最早提出的传播模式)即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他们排列,其中包含传者、受者、讯息、媒介和效果等内容。
人内传播:也叫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交流活动,是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经由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可分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依赖一定媒介的非面对面的交流。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传播学复习资料1.谈谈你对传播的理解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的是传递信息,是⼈与⼈之间、⼈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传播译⾃英语Communication, 源⾃拉丁语Communis(community)。
该词的中⽂意思可以有⼗⼏种解释,如:交往、交流、交通、通讯、传播等。
关于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有⼈统计有126种之多,它们有着各⾃的侧重点: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强调传播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强调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但⽆论是从哪个⾓度对传播下定义,其基本意思是“与他⼈建⽴共同的意识”。
我认为所谓传播,实质上是⼀种社会互动⾏为,⼈们通过传播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关系。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类社会传播还有以下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2.请⽤传播的思想分析⽣活中常见的⼈际现象:以促销活动为例,试分析商家传播的信息是什么?它所使⽤的符号有哪些?它所期望的传播效果是什么?最终是否达到效果?为什么?商家进⾏促销活动,最⼤⽬的就是吸引顾客,提⾼销量,销售者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及产品的各种信息,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销售的⽬的的⼿段。
使⽤了语⾔符号,如利⽤⼴告、海报、条幅上的⽂字描述来吸引顾客。
也使⽤了⾮语⾔符号中的伴⽣符,如特别的pop设计、使⽤了⼀⾯⽤“奖”字装饰的“红墙”、在宣传海报上将“5折”“⼤抽奖”这样的⽂字放⼤加粗,形成醒⽬的视觉效果。
还使⽤了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语⾔符号,⽐如新品和奖品展⽰、⽂艺表演、放烟花礼炮、剪彩等⽅式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关注,在热烈的活动⽓氛中促成消费者的冲动购买。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
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2.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3。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
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传播学复习资料
传播学复习资料第⼀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传播学的定义:凡是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研究都可以成为传播学,这是从⼴义上来讲的。
传播学,是⼀门探索和揭⽰⼈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年对⼈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既有特殊性和确定性,⼜有普遍性和⼴泛性。
它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类传播既包括⼤众传播、组织传播,⼜包括内向传播、⼈际传播。
总之,凡是客观存在与传播活动中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传播学的宗旨:从⼈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中,探究⼈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传播的本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稳定联系,传播本质具有稳定的、内在的、深刻的、普遍的性质或特点。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盾诸⽅⾯的联系和⽃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在于不以⼈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传播媒介发展的五⼤规律:⑴由低到⾼的螺旋规律;⑵波浪起伏的浪潮规律;⑶由慢到快的加速规律;⑷互动互助的共进规律;⑸取长补短的整合互补规律。
·信息接收的规律:⑴循序渐进的规律;⑵由浅⼊深的规律;⑶认知协调的规律;⑷意向选择的规律;⑸惯性类化的规律。
·传播⽣态规律:⑴传播⽣态位规律;⑵传播⾷物链规律;⑶传播⽣物钟规律;⑷传播最⼩量规律;⑸传播适度性规律。
传播学的学科的特点:⑴整体性⑵互动性⑶开放性⑷综合性⑸发展性传播学的理论框架:⑴传播科学论⑵传播过程论⑶传播主体论⑷传播客体论⑸传播载体轮⑹传播对象论⑺传播⽅法论⑻传播环境论总之,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建⽴和确定,是以科学论、过程论为统辖,以主体论、对象论为中坚,以客体论为核⼼,以载体论为渠道,以⽅法论为辅助,以环境论为参照,同时也估计传播效果及评估。
(完整word版)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1、传播学起源: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尔⼠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个将单个或少数⼈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所共有的过程。
这⾥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直和社区⼀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于⼀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表述的内容和采⽤的姿态措辞等等,⽆不反映着各⾃的社会⾓⾊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类传播的⼀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为的发起⼈——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种传播——⽆论其参与者是个⼈、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为。
(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们在进⾏传播之际,将⾃⼰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声、⽂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就不能成⽴,或传⽽不通,或导致误解。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理论)1、谁(Who)——传播主体——控制分析2、说什么(Says What)——传播内容——内容分析3、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al)——传播媒介——媒介分析4、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受众分析5、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效果分析他还将传播功能概括为三项:即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这些理论成为传播学研究的基础性理论内容。
卢因,德国犹太社会心理学家,1933年移居美国。
其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Gatekeeper)。
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控制。
霍夫兰,他对于传播学的贡献在于一方面将心理实验的方法引入了传播领域,另一方面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从而成为否定早期“子弹论”重要依据。
“劝服法”改变“态度”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关于选择性接触假说、两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的研究。
并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学科开创者施拉姆,一生致力于传播学研究的美国传播学者。
其对于传播学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三个主要方面。
1、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从而使传播学得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47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1956年创办斯坦佛大学传播学研究所。
主编最早的传播学教材。
2、他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
3、出版了一系列传播学著作。
其中《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传播学概论》(1982)三部影响较大。
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一)线性传播模式:单向传播一、拉斯韦尔的直线模式(见上面)(1)第一次将人类传播活动明确区分为五个环节及相应的五个要素,为传播过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学的研究层次: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欧美源流和四大奠基人欧洲:塔尔德:社会模仿论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群体关系网美国:杜威: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库利:初级群体和镜中我理论帕克社会互动理论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宣传理论;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宣传与传播研究)卢因: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把关人概念)霍夫兰:研究重点:说服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建立传播学的开山鼻祖3、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比较分析: 1研究目的的不同:经验学派的目的是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批判学派志在对现存的传播状况进行批判,促进社会变化。
2焦点的不同:经验学派的研究焦点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研究上;批判学派重点在于宏观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
3方法不同:经验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辨、理论、宏观和全面。
4、信息:就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一般是指“事物运动状态及其表述。
5、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6、符号和意义的关系:信息是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7、传播的五要素:传播者(信源)受传者(信宿)讯息媒介反馈8、线性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贡献:这是一个早期的经典的传播过程模式,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个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第一次把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并且相对应的限定了传播学的五个研究领域缺陷:1直线性:5W模式中,传播被表述成了一种直线性、单向性的过程。
从传者开始,到效果结束,其间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孤立性:5W模式未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显然不符合实际,任何传播过程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里孤立地进行,并且高估了传播的效果。
3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2.R.布雷多克7W模式评价:在5W的模式基础上,加入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变成7W模式。
5W模式的孤立性有所改变,但是线性模式的局限性仍然不变。
3香农—韦弗数学模式:贡献:引入了噪音概念,表明了传播活动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传播过程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障碍因素的干扰。
缺陷:它把传播看成是单向的传播者单方面影响受传者的过程,人类也不可能不受制约地传播或接收信息,因为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背景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因素在人们传播或接收信息时起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2.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9、循环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缺陷:它传达了一种对等的感觉,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或对等的关系中,这同现实的社会传播情况不相符合,在人们对这一模式的评论中还认为把它用于描述人际传播特I别有用,而对于反馈甚少的大众传播则不那么适用。
循环模式的优点:1引入了“反馈”的概念 2 揭示了传播的向性和复杂性3反馈使信源有可能不断改进传播方式以更有效地适应信宿,从而增加两种含义之间达到一致的可能性。
4用“噪音”解释为什么传者与受者两种含义不一致。
循环模式的不足:没能超出从过程本身或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即缺乏外部条件。
(只噪音一个外部因素不能反映传播过程的复杂性)10、库利“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我们把互动的他者当成镜子来评估我们的角色以及我们的表现。
传播活动越活跃,个人的“镜中我”越清晰。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1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与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主我是对自我的一种期待客我是别人对自我的一种期待12、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的区别:形成:群体是自然形成的;而组织则是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建立的。
成员的互动:成员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
结构:群体在结构上显得松散,往往没有形成一定的层级,是非结构性的;而组织则具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
13、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群体压力使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趋同、保持一致,避免被孤立。
在很多情况下,群体思维容易导致对不同意见特别是新颖独创性意见的压制。
群体中持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由于他们的意志坚定、主张一贯、态度鲜明,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力影响,甚至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形成新的合意。
趋同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
1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思考怎样杜绝)传播者与大众传播者的区别:传播者:发起传播行为的人或组织,是利用某种传播技术和工具,以发出的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大众传播者: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活动的职业传播者。
他们是分布在通讯社、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中专门从事传播职业的人15、大众传媒的“把关”的因素:组织自身的因素:组织的所有者,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的目的、定位,组织内部的群体受众因素:目标受众群的确定,受众的价值观,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技术因素:不同媒介的技术,不同规模的媒介组织所用的设备与技术,传播者的个人因素,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个人的个性特征以及传播方式(影响把关人把关的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受众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信息自身的因素技术因素传播者个人因素组织自身因素)1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社会遗产传承2.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知名度),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舆论),作为负功能的“麻醉作用”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这一阶段的把关活动比第一阶段的把关活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17、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不仅是传播内容的载体,其本身也创造出新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形态。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媒介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体扩展了人的感官能力。
“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信息清晰明确,不需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冷媒介:信息少而模糊,需要动用丰富的想象力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是热媒介;漫画、有声电影、电视是冷媒介。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性:他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在他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被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他的全部理论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18、受众的特点:规模巨大性分散性&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隔离性19、信息接受动机:1. 满足信息需要 2. 满足娱乐消遣需要3. 满足心理需要,如消除寂寞、疑惑、满足猎奇心理等4. 获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需要5. 人们互相交往的需要20、受众的选择性心理由三个方面组成: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选择性注意:受众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兴趣,有选择地使用媒介,有舍弃地注意和接受媒介信息选择性理解:受众对已被注意和感知的大众传媒的信息所给予的意义,同传播者给予的意义是否一致,而理解的程度对于劝服来说是具有决定性的选择性记忆:受众成员对自己接触、理解的媒介信息,只是有筛选地记住与自己的观念、经验、个性和需求相一致的信息21、受众反馈特点:延迟性量化性间接性累积性代表性22、受众的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特征,认为受众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性贡献在于促使人们重视个人心理对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学中对于受众的研究,可以从分析受众成员的心理入手测量心理因素非常困难,因此在此理论框架下进行应用性媒介研究似乎并不容易23、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受行为的影响。
群体压力理论是一种与社会关系论相关的理论媒介的效果经常为受众的社会关系所削减。
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范和意见领袖等,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群体(143页社会责任理论及22 23为选择)24、使用与满足理论一、概念: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二、该图的含义是:●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
●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的意义与局限性:1.意义:●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2.局限性:●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对社会条件或社会结构因素的作用的考察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