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子论对当代建筑的影响_矫苏平

合集下载

解析折衷主义在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形式语言

解析折衷主义在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形式语言

解析折衷主义在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形式语言折衷主义是一种哲学术语。

译为希腊文是容易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后来人们用这一术语,表示把各种不同的观点,将各种设计元素拼凑在一起,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是把各种不同的思潮,无原则的、机械的拼凑在一起,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

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分地拼凑在一起,作为完全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1 折衷主义在近代建筑设计中的定位1.1 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主要指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风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出现、印刷及出版事业的发达、考古学的进展,使人们对各个时期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建筑得到了更多的了解,设计师们整合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并充分利用到建筑设计中,兼具罗马、希腊、文艺复兴等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因此出现。

这些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直接模仿或自由组合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建筑,注重纯形式美。

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是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而进行传播的,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先后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日、德、俄、美、比等国家先后进驻,西式的教堂、医院、海关、学校等相继建立,因此,折衷主义建筑是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被动接受的。

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建筑大量融合了多种建筑元素,尤其是中国本土建筑元素的建筑作品相继出现,视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

从19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形式的建筑在中国的大地上大量的出现,比如,1926年上海沙逊大厦就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非常具有折衷主义特征。

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形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建筑时间高潮。

20世纪初的20余年是现建筑技术的初步奠定时期,那么从19世纪20年代中期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则是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高峰时期。

美术褶皱知识点总结

美术褶皱知识点总结

美术褶皱知识点总结引言褶皱是美术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服装设计,褶皱都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

通过使用褶皱,艺术家可以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形态和动态,同时也能为作品增添纹理和层次感。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美术褶皱的相关知识点,包括其表现形式、意义和技法等内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褶皱这一表现手法。

一、褶皱的表现形式1. 平面表现:平面褶皱是指绘画或素描作品中通过线条或阴影表现出的褶皱效果。

艺术家可以使用不同的笔触或阴影来表现出不同材质的褶皱,如布料、纸张或皮革等,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立体感。

2. 雕塑表现:在雕塑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塑造或刻画来表现出物体表面的褶皱。

这种表现形式可以使雕塑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能增加作品的触感和质感。

3. 服装设计表现:在服装设计中,褶皱是一种常见的设计元素。

设计师可以通过布料的折叠、堆叠或缝制等方法来表现出服装的褶皱效果,从而为服装增添层次和动态感。

二、褶皱的意义1. 表现材料的特性:不同材质的物体在自然状态下都会产生褶皱,而褶皱的形态和数量也会因材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通过表现褶皱,艺术家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中所描绘的物体的材质和特性。

2. 增添动态感:褶皱是物体表面动态的体现,通过表现褶皱,艺术家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动态感,使观者产生共鸣和联想。

3. 增强质感和纹理:褶皱可以为作品增添纹理和质感,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表现不同的褶皱形态和质感,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

三、褶皱的技法1. 线条表现:在绘画或素描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线条的表现来描绘出物体的褶皱。

通过使用不同的线条粗细、长度和密度,艺术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褶皱形态和质感。

2. 阴影表现:在平面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阴影的表现来描绘出物体的褶皱。

通过使用不同的阴影浓淡和层次,艺术家可以使作品具有更加立体和质感的效果。

3. 塑造或刻画:在雕塑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塑造或刻画来表现出物体表面的褶皱。

褶子论对当代建筑的影响_矫苏平

褶子论对当代建筑的影响_矫苏平

褶子论对当代建筑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FOLD THEORY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矫苏平 高雪 李红叶Jiao Suping, Gao Xue, Li Hongye摘要/分析解读吉尔・德勒兹提出的褶子论几个基本论点:“褶子与世界交互包裹”、“遵循宇宙曲线法则与折叠”、“在物质与灵魂之间穿越”。

进行褶子论与“折叠建筑”比较,指出该理论对当代建筑产生很大影响,与各种复杂性理论穿插交合,引发建筑环境观、空间观、结构观、审美观、生成论、表现论及设计手法等方面的变革。

关键词/褶子论 当代建筑 影响 折叠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interprets the three basic arguments of fold theory raised by Gilles Deleuze: ‘ fold and the world wrap each other interactively’ , ‘following the curve rul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folding ’ , ‘ crossing between the material and the soul ’. By comparing the fold theory with folding architectur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is theor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The combin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is theory and other complicated ones arouse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on many aspects, such as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concept, space concept, structure view, aesthetic conception, generative theory, expression theory and design methods, etc.KEY WORDS/ fold theor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fl uence, folding吉尔・德勒兹是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与哲学家,是创造概念的大师,“褶子”(法文:pli,英文:fold)是其重要概念之一,与“游牧”、“块茎”、“机器”、“生成”等概念相交合渗透,构成复杂的哲学思想体系。

折叠·起伏·流动——吉尔·德勒兹“褶子论”下的建筑空间本质探究

折叠·起伏·流动——吉尔·德勒兹“褶子论”下的建筑空间本质探究

16创意2021/04在人与环境互动激剧频繁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建筑师所肩负的设计使命也不再单一,逐渐演化为与环境相关的多元、互关、共生的建筑共同体。

建筑形态的创新与否更是与建筑本体如影相随,而以何种更为明晰真切的视角来审思建筑,如何以更为纯粹的本质形态融于自然场域、汇于真实世界、合于功能形式,无疑是当代建筑学人关注的问题。

一、建筑视域下“褶子论”的美学价值(一)折叠交互:褶子与世界褶子论的原初阐发于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著作《褶子——莱布尼兹与巴洛克风格》,这是对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alm Leibniz)“单子论”的概念拓延。

理论的源头归因于巴洛克艺术形式艺术理论中有关褶皱的这一概念。

谈及褶皱,浮现的图示定然是起伏、折叠、流动等图示图像。

折叠的皱纹则正是褶皱的原型,这种图式化之景于自然界无所不在。

群山的绵亘不绝、沙丘的绵延起伏、树叶的层折重复……均形成了折叠交互的共生之态势。

褶皱的回环重复化的生成已然逾越了欧几里得几何空间所蕴涵的极致结构主义哲学之概念。

在“褶子论”下,自然山川间,褶子以不同的大小、层级、状态存在,且永远以折叠——展开——折叠——展开的运动中与外界交互。

褶子与世界间的折叠与交互绝非分散、独立,恰恰是以共生、互融的关系构成物质的存在。

二者是渗透、折叠与包裹的,而物质则是在此番运动关系之中内外中和自由生成。

在德勒兹的理论认知中,褶子与世界之间有着可述、可感、可生的共和、同构、依存之连。

“褶子论”所涵纳的褶皱,无疑是暧昧的、交互的、组构的,这种美学价值激发着建筑学人对建筑形态与建筑空间本质的探究,甚至生成与创造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二)起伏迭合:建筑与时空追溯传统的建筑设计到现今的非线性建筑,以和谐为美的理念则仍存于整合空间之内即构建“平滑空间”中所求的和谐空间形态。

折衷主义对后来建筑的影响

折衷主义对后来建筑的影响

折衷主义对后来建筑的影响篇一折衷主义对后来建筑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折衷主义对后来建筑的影响。

通过对折衷主义的理论背景和核心概念的阐述,分析了折衷主义建筑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接着,本文深入探讨了折衷主义对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以及当代建筑设计方法和理念的影响。

最后,对折衷主义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其局限性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折衷主义作为一种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折衷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后来建筑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折衷主义在建筑领域的价值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折衷主义的理论背景和核心概念折衷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折衷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是对多种艺术风格和建筑流派的综合与融合。

它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单一风格,倡导多元并存的设计理念。

折衷主义的核心概念折衷主义的核心概念在于兼容并蓄,吸取各种风格的优点,融合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多样性的建筑风格。

它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三、折衷主义建筑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特征折衷主义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元化、融合性和创新性。

它汲取了古典、现代、民族等多种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表现形式折衷主义建筑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古典建筑的庄重典雅,也有现代建筑的简约时尚,更有民族建筑的独特韵味。

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折衷主义建筑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折衷主义对后来建筑的影响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折衷主义为现代建筑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和灵感来源,促进了现代建筑在形式、功能和材料等方面的创新。

同时,折衷主义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设计理念,推动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许多现代建筑作品都能看到折衷主义的影子,例如勒·柯布西耶的作品就将古典与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

对后现代建筑的影响后现代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折衷主义的启发。

后现代建筑师们借鉴了折衷主义的多元并存和融合创新的思想,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单一理性观念,倡导多元、混沌和模糊的设计手法。

褶皱构造对工程的影响

褶皱构造对工程的影响

The impact of the project folds 褶皱构造对工程的影响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班级:土木1105姓名:乔宇航学号:1119014110The impact of the project foldsCrustal rock composition , it is strongly affected by tectonic stress , so that the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wavy curved rock without losing its continuity structure, called folds . Fold structure is produced by plastic deformation of rock , is one of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crust extensive development. Sedimentary layers most evident in the massive rock is difficult to see. Occurrence study fold , shape, type ,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great significance.A curved folds of rock ( a complete waveform ) , called folds . Fold fold structure is composed of units ,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of the core , wing, axial shaft and hub and every fold has , generally referred to fold factor . The basic form is the anticline and syncline fold . Fold fold is a combination of form,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of the fold structure , called folds . Fold more intense in the region , a single fold is relatively rare in the general case are linear alternating anticlines and synclines to exten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same , in combination with regular folds into different forms . When the wings are folded many times the complexity level of the anticline or syncline large anticline composed of a large syncline or when called synclinoria or anticlinorium .Folds have an impact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 ( 1 ) the core of rock folds squeezed out by the level of action , resulting in many fissures, directly affects the level of integrity and strength of the rock , in limestone karst areas also tend to make more developed, so the core of a variety of architectural layout : projects, such as factories , roads, bridges , tunnels , etc.,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slump and gushing rock . ( 2 ) arrang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ing fold , if the slope toward the excavation nearly parallel to the rock , and the rock slope orientation and tendency consistent slope angle isgreater than the rock slope inclination , the phenomenon is likely to cause sliding along the floor . If the angle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the slope toward the rock at 40 °or more, or both to the same, and the opposite slope orientation and rock tendencies , or both the same tendency , but the strata dip greater, excavation slope stability more favorable. ( 3 ) For the tunnels deep underground works , should generally be arranged in the folded wing department. Because the tunnel through the rock in favor of a uniform and stable , while the top of the rock under tension anticline may collapse. Syncline is abundant storage lots .褶皱构造对工程的影响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的历史演变及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借鉴意义

褶皱的历史演变及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借鉴意义

褶皱的历史演变及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借鉴意义作者:祝佳来源:《纺织导报》2013年第12期褶皱是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常常使用的面料处理手法,褶皱的使用通常能使面料更具立体感,更具变化。

褶皱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不同应用集中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服装文化和设计思想。

总结分析褶皱的历史演变,在视觉审美、制作工艺、服装形态等方面对当代服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1 褶皱的定义及种类1.1 褶皱的定义褶,是服装成衣工艺中的常见手段,是衣裙按照一定规律折叠所产生的纹痕。

皱,是因服装面料表现紧缩和揉捏而形成的自然或随意纹路。

褶皱是服装造型中常用的面料塑形手法,是改变面料原有形态属性和面貌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将面料进行有序或随意自然的揉捏、叠加或堆砌,既表达了服装和人体的美感,起到装饰作用,又体现了服装对人体的功能性。

1.2 褶皱主要分为两种形式(1)用机器对面料进行不可逆的高温定形处理,也可称为定形褶。

这样产生的褶皱不会因为洗涤而变形,服装的立体感非常强。

(2)在服装制作过程中,由于面料的余量较大于最终服装完成尺寸而形成的褶皱。

这种褶皱的服装给人更多浪漫、唯美的感觉。

2 褶皱的历史演变2.1 古埃及时期研究发现,褶皱被应用于服装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 000多年的古代埃及。

公元前3 000年前后,在古埃及的皇室成员中曾经流行着一种纯粹由定形褶制作而成的服装,叫做Calasiris,它通常是一整块带有定形褶的丝绸面料,用作类似今天的披肩,胸前有两根飘带用作固定。

受当时科技条件所限,制作此类褶皱需要经过超过100 ℃的高温熨烫,才能将丝绸面料上的褶皱固定下来。

稀有的面料加上异常复杂的制作工艺,使此类褶皱的使用范围极小,仅仅供当时的皇室成员使用。

2.2 古希腊时期褶皱的应用在古希腊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古希腊服装中的褶皱已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为人们所熟知,并被当代设计师所继承和模仿。

公元前2 500年左右的古希腊时期,人类社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对各种工具熟练使用的基础上,人们学会了用棉和麻的纤维纺布,但服装样式却是非常简单。

建筑折叠空间设计手法

建筑折叠空间设计手法

这种趋势在当今和未来将越来越强烈。其主要的代表主要有
UNSTUDIO 、NOX、LESSER等。
本文概念限定
折叠 折叠空间 无机折叠
是建筑的构成面生成折叠形式后所围合的建筑空间,即折叠生成建筑空间。折叠空 间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围合空间的所有建筑构成面(墙、地和屋顶面)都处
于折叠的状态,折叠的形式围合成折叠空间,形式生成空间,折叠的形式就是 折叠的空间。另外一种是建筑的表皮(建筑构成面)处于折叠的状态,而内部
的建筑表皮自身进行折叠。
5.形体折叠是将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折叠的方式。形体折叠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形体本身的 折叠,另一个方面就是物体通过一些“相似”的折叠的方式达到折叠的效果。



广告灯具设计
无机折叠分析
形式分析
重复与差别 连续与分解 稳定与均衡 强形与弱形 图像与拼贴
三种视觉层次
GREG LYNN,NEW YORK ,教堂
分形折叠是针对大尺度的面进行分解折叠的一种手法,以分形学为基础,以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
多边形等作为“生成元”,在组合完后,再分别进行折叠的方法。
实例对比
四边形分形折叠
实例对比
小结
形状 尺度 数量 组合
生成元
折度 折向
多以小角度 折叠为主
生成元之间 相互关联的 折向
• 这的个“时平期滑主”要关结系合。了数学的拓扑空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三
3.新的发展期
维动画和好莱坞电影视觉效果,研究更复杂的、(真正意义) 动态的建筑空间和形式,演变为数字化、虚拟空间的数字化折
叠形式,折叠空间变得更加自由、更加多元、更加多变和更加
动态,有由视觉上的动态向真实空间动态的发展的趋势。而且

基于褶子理论的建筑模糊边界探究

基于褶子理论的建筑模糊边界探究

基于褶子理论的建筑模糊边界探究作者:颜俊慧徐敏刘璐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05期摘要:褶子,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

德勒兹的褶子理论打破了人们对世界的常规理解,并为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文章通过对褶子概念的解读和对建筑的模糊边界的分析,同时结合对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的案例研究,试图从一个小点切入,探讨在后结构主义影响下当代建筑世界的微妙變化。

关键词:德勒兹;褶子;模糊;建筑边界一、褶子的哲学概念褶子这一哲学概念最初是来源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单子把外面的世界内折进来,内在的单子也同时外褶到世界中去,构成了小小的微观单子世界同无限大而复杂的宏观世界的奇妙交错,互相折叠而连接在一起。

”可以说,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中蕴含了丰富的“褶子”的思想,而德勒兹深化了这一概念,并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思维。

褶子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褶子与世界相互包裹”“物质与灵魂中的褶子”“弯曲是褶子的核心特征”“褶子与巴洛克”。

(一)褶子与世界相互包裹褶子理论观点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褶子与世界相互包裹”。

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美妙的褶子,冲突与和谐并存,永远处于折叠、解褶,再折叠、再解褶的过程,直到无穷。

而建筑在整个外部环境形成的世界中也是一个褶子,通过建筑表皮形态的不断变化,使外部的环境融入内部的空间、内部的环境融入外部的空间,增强空间之间的交流。

(二)物质与灵魂中的褶子德勒兹论述道,物质和灵魂中都有褶子。

这两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

物质的重褶环绕着灵魂,包裹着灵魂。

他用巴洛克房屋示意图来表述褶子在物质与灵魂之间的互动:一个房间,只有下层透光,这指的是物质的堆积和展开,房间的上层是没有窗户的,存在着上升的灵魂,房内仅仅悬挂一张“因褶子而多变”的布,在这块不透明的布上构成的褶子、绳索和弹力,代表着天赋的但在物质的作用下即转化为现实的知识。

因此,下层“几个小孔”的作用力,使悬挂着的布在不透光的上层产生共振。

“褶”文化在现代晚礼服上的创新应用

“褶”文化在现代晚礼服上的创新应用
(二)“褶”的工艺手法 就 工 艺 手法 而 言,褶 可 通 过 表 面 及 实 质 两 种 途 径 实 现。表 面 而 言,通过褶工艺让二维平面面料带上肌理,从而使服装具有很强的装 饰效果;实质上来说,则是从结构上使面料产生精致变化从而达到效 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褶饰的运用和丰富使设计师们在传统设计手法 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通过将设计手段转化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语言, 在服装造型表现上更具创造性。 1.平面布料的褶皱创新设计 从面料上对褶皱进行创新设计,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可以通过两 步实现,第一步根据需求来进行喷绘、印花,从而达到定型的效果, 以更好地彰显面料立体化的效果。第二步采用已经定型的面料对服装 造型作进一步设计。在褶皱设计中,由于面料风格及外形多变,极大 方便了服装的廓形设计,因而更加灵活随意。还有一种褶皱的设计方 式,即处理服装裁片,确定大致尺度,手工固定以高温定型,最终将含 有褶皱的裁片依据服装工艺缝合。在褶皱处理后,较原先的面料长度 明显缩短,但弹力及面料伸缩性能均有较大提升。 2.综合材料的运用 运用材料设计褶皱时需要对繁复款式的细节作有序化处理 [6] 。 运用不同的综合材料设计时,要注重结合不同材料的不同性能,如为 了使服装产生很强动感和量感的视觉效果,可将平滑与皱褶相结合、 繁复与简单相映衬以及厚重与轻薄相搭配,成为服装造型设计中的亮 点。材料的不同,不仅可以突出褶皱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在造型性和 功能性方面也可以达到较好的统一。空间造型与人体运动之间通过褶 皱而结合,静止时雕塑感增强,运动时美感增加。而材质、色彩和质感 也会在扩大服装造型空间范围的同时使造型更加丰富多彩。 3. 偶发性与立体裁剪表现 存在于三维立体空间中的服装造型,立体凹凸感可以由褶产生, 服装表面也可以通过褶来进行装饰。在立体裁剪的过程中,不同的设 计师可以随时根据设计灵感对服装与人体之间的间隙量进行调整,变 化丰富的褶可以进一步加强服装的立体空间。服装造型存在于立体空 间中,而空间可以不断进行改变和塑造。在女装造型设计中运用褶皱 工艺方式,既可以突出女性的柔美和完美的曲线造型,又能进一步激 发设计灵感。

当代空间设计的观念化及其表现特征

当代空间设计的观念化及其表现特征

第36卷第4期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Vol.36,No.42016年4月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Apr.2016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4-0119-04 当代空间设计的观念化及其表现特征 陈 希(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摘 要:探讨了观念艺术的概念和起源及其与当代空间设计的相互关系,并且分别从颠覆传统审美观念、装置化的空间呈现、交互式的场所体验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代空间设计观念化的表现特征。

关键词:当代;空间设计;观念;表现特征中图分类号:J59;TU2文献标识码:A 基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且伴随众多理论(如涌现理论、褶子论、混沌学、非线性理论等)及各种后现代思想学派的出现,对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空间设计领域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现代空间设计出现了迥异于以往的新的形式,空间设计变得奇异且暧昧,表现观念成为建筑空间设计一个新的特征和趋向。

一、“观念”的复杂意念内涵(一)观念艺术观念艺术的源起是杜尚在20世纪早期在独立艺术家美术展览会上的一件名为枟泉枠的装置作品,体现出对传统艺术极大的反叛性和颠覆性,一件小便盆被艺术家置于艺术展览会之上,即成为了一件艺术品而非其本来的作用,这体现的是作者的某种思想和意图表达,是一种观念想法的表现,引发人们众多猜想和深思。

这一事件对之后的西方当代艺术产生了重大且积极的影响,涉及到除传统艺术门类之外的各类当代艺术。

观念艺术的基本点及观念表现的内涵是坚持思想,观念是艺术的本质,是第一性的,艺术存在于观念,存在于不受束缚的观念操作或思想之中,形式是非本质的,是第二性,是观念的物化状态或“躯壳”。

[1]观念艺术家们可以以任何不固定及不确定的形式来表现“观念”,即想法和意图、艺术作品所要向观众表达的意念才是被关注的,形式退居其次。

(二)观念艺术与建筑空间设计设计师以观念为上的理念,把观念作为创作的首要动机和本质追求,认为建筑空间只不过是精神的物化结果和承载体,构成建筑的物质性要素诸如材料、形式、结构等通通都与精神思维的体悟表现相接合,通过自身的作品表达出激烈的情感和精神本质的思考,反映其对自我内在、生命、宇宙和社会的认知,颇具有哲学意味,并且这种观念思想涉及的范畴广阔且复杂,具有不固定和多样性的特点。

褶子思想,游牧空间—数字建筑生成观念及空间特性研究共3篇

褶子思想,游牧空间—数字建筑生成观念及空间特性研究共3篇

褶子思想,游牧空间—数字建筑生成观念及空间特性研究共3篇褶子思想,游牧空间—数字建筑生成观念及空间特性研究1褶子思想,游牧空间—数字建筑生成观念及空间特性研究景观和建筑的关系早已不是单纯的统一传统认知下的整体和分析分离的两个学科。

而应该是基于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大数据时代特点,立足于数字建筑生成的新领域去研究和探索。

数字建筑作为当代建筑领域中的新近的技术和工具,它的出现是先前的不断创新和融合过程而形成的。

数字化的支持和支撑,眼下已成为建筑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进而产生了许多有趣的建筑现象。

在数字化建筑中,褶子思想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参考价值的理论概念。

褶子是一种高的张力构造,是去中心和赋权的表示。

它可以轻松地将巨大的张力和重压分散到其整个结构中去,并产生较小的振动。

在数字建筑中,褶子成为实现动态形态的一种工具,可以建造具有异常鲜明特色的建筑形式,也可进行模拟和优化,使建筑更加倾向于环境和人性化设计。

游牧空间则是指一种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城市形态。

它的产生是因为大量的信息及通讯技术给予公众大量的空间信息,以至于人们可以建立数字化的连接。

信息及连接网络已成为现代城市的新动力源,将现代化与城市文化联系在一起。

游牧空间的本质思想基于现代城市环境中的数字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相互渗透和交融,矢志于创建一个面向未来的的可持续化和一体化的城市空间。

数字建筑生成及游牧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方式来应用。

早期,建筑的生成是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来完成的,而数字化建筑则基于数字方式的构造,通过参数化建模实现。

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建筑手工制作时的复杂度和耗时,并且更提高了建筑构造的精度和效率。

同时,这种方式也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以达到最佳的空间效果。

而游牧空间则是一个由信息及技术融合形成的生态系统,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交互,形成了一种非线性的城市网格。

在数字化建筑的生成过程中,褶子思想则是一个卓越的观念。

褶子的特性在设计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自适应性。

雁列式褶皱的名词解释

雁列式褶皱的名词解释

雁列式褶皱的名词解释概述雁列式褶皱是一种表面形状,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它的名称源于它与飞行雁的列队形态相似。

本文将解释雁列式褶皱的定义以及其应用领域。

定义雁列式褶皱是一种具有相同形状和大小的多个褶皱,形成类似雁群排列的图案。

这些褶皱通常是平行的,密集度和间距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特点与优势雁列式褶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1. 强度与稳定性:雁列式褶皱的结构能够提供强度和稳定性,使其在承受重压或外力作用时不易变形或崩塌。

2. 高效利用空间:雁列式褶皱能够将平面表面转化为具有更大容量的三维结构。

这使其在物体设计中的空间利用率更高。

3. 防滑及防震功能:由于褶皱之间的相互插入,雁列式褶皱有助于提供额外的抓地力和减震功能。

4. 美学价值:雁列式褶皱的外观独特而吸引人,常常被用作设计中的装饰元素,增添美感。

应用领域雁列式褶皱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应用示例:1. 建筑领域:在建筑设计中,雁列式褶皱常被运用于屋顶、墙面或立面上,增加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能改善空间利用率和结构强度。

2. 汽车工业:雁列式褶皱可用于汽车车身设计中,提供额外的刚性和碰撞保护,并增加整体外观的吸引力。

3. 包装行业:雁列式褶皱常用于纸箱、包装袋等包装材料上,通过增加表面的刚度,改善产品的保护性能。

4. 纺织品设计:雁列式褶皱被广泛用于服装、家居纺织品以及艺术设计中,赋予织物更多的纹理和立体感。

5. 技术应用:雁列式褶皱在许多技术领域中都有应用。

例如,在太阳能板设计中,通过添加雁列式褶皱,可以增加光吸收的表面积,提高太阳能的转化效率。

6. 生物医学领域:雁列式褶皱被用于人工血管、组织工程等相关医学器械和设备的设计中,以提供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

雁列式褶皱的未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雁列式褶皱的理解和应用会越来越深入。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创新的设计应用以及对雁列式褶皱特性的进一步研究。

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结合雁列式褶皱模式,可以打印出更具复杂性和个性化的物体。

褶皱构造与褶皱作用

褶皱构造与褶皱作用

第四章 褶皱成因分析
纵弯褶皱作用
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导致岩层弯曲而形成褶皱的作用称纵弯褶皱作用。其最大特征是岩层垂直轴向发 生缩短。地壳水平运动是造成这类褶皱作用的主要条件,地壳中多数褶皱与这种褶皱作用有关。 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是:当一岩层(或一整套岩层粘结很牢作为一个整体)受到顺层挤压应力的 作用发生弯曲变形时,层面弯曲的外凸一侧处于顺层拉伸状态,而内凹一侧处于顺层压缩状态,两者之间 有一既不拉伸也不压缩的无应变的中和面或中性面(图4-1)。 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侧向挤压时,岩层的物质运动方式、岩性的力学性质及组合特征,压扁作用对褶
为褶皱的水平面、横剖面(直立剖面)和横截面(正交剖面) 之间的关系,很显然,正交剖面可以真实反映褶皱的弯曲形态。
图2-1
褶皱的水平面、横截面和横剖面的关系
二、根据轴和面两翼的产状描述皱褶
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似相等时,称为直立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 相反,但倾角不等时,为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时为倒转褶皱;轴面水平 时,为平卧褶皱(图2-2);
图1-2 褶皱几何要素示意图
核或核部: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或岩石。 翼或翼部:泛指褶皱两侧比较平直的部分,准确地说,指褶皱中两个相邻枢纽之间的褶皱面。
拐点、拐线:在垂直褶皱枢纽的横截面上,相邻的背形和向形共用翼常呈S型弯曲,褶皱面不同凸向的两部分
之间的转折点为拐点。如果翼平直,则取其中点为拐点。同一褶皱面上各拐点的连线为拐线。 轴面:同一褶皱中各相邻褶皱枢纽连成的面为轴面。轴面是一设想的标志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轴迹 轴面与任一平面的交线称为轴迹。轴面与地表的交线是十分重要的轴迹。 翼间角: 指两翼之间的内夹角,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正交剖面上通过两翼拐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 脊线和槽线:同一褶皱面上沿背形最高点的连线为脊线,沿向形最低点的连线称为槽线。 波长和波幅:波长和波幅是量度褶皱规模大小的要素。其度量方法如图1-3所示。在褶皱的横切面(正交剖面) 中, Soˊ为褶皱的包络线(面),m为连接褶皱拐点的中间线(面),对称褶皱的波长(W)为一个周期性波 长的长度,即两个相间拐点之间的距离,波幅(A)为包络线和中间线之间的距离;不对称褶皱的波长有两种 定义,波长(Wm)和波幅(Am)与以上定义相同,而波幅(Aa)为包络线和中间线之间轴迹的长度,波长 (Wa)为通过两个相间拐点并平行轴迹的两条线间的距离。

建筑中的“褶皱”观念--德勒兹与褶皱建筑

建筑中的“褶皱”观念--德勒兹与褶皱建筑

建筑中的“褶皱”观念--德勒兹与褶皱建筑庄鹏涛;周路平【摘要】In 1990’s, folding architecture was found based on Deleuze's concept of “fold”. Although, diverted and transformed in architecture discourse system, the first function of “fold” also rooted in the complicated discussion on “fold” by Deleuz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genealogy. Through the deep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n “fol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ding architecture are presented distinctly. The idea and inspiration obtained from the concept of “fold” shows foldi ng architecture’s spiritual intention and aesthetic features.%20世纪90年代褶皱建筑创生,其重要理据之一就是德勒兹的褶子概念。

虽然在建筑话语体系中经历了挪用和变形,但是从系谱学的角度来看,褶皱最初的动能,依然根植于德勒兹对“褶子”的复杂论述之中。

对于褶皱概念的深入分析和阐释,能够更为显白地说明褶皱建筑的特点,以及褶皱建筑从这个概念中所吸取到的观念和操作方面的给养,从而得以揭示褶皱建筑的精神旨趣和美学特征。

【期刊名称】《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81-85)【关键词】褶皱建筑;德勒兹;褶子【作者】庄鹏涛;周路平【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河南开封 475001;河南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河南开封 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0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褶皱建筑方兴未艾.1993年Grey Lynn在《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Profile)杂志做了一期特辑,集中讨论建筑的变化和新近的发展趋势,这一专辑的标题即为“建筑中的褶皱”(folding in architecture).自此,褶皱建筑(folding architecture)作为一种先锋建筑思潮开始流行.2004年重印的“建筑中的褶皱”专刊中,建筑史学家Mario Carpo对十年(1993~2003)褶皱建筑史做了一个完整的回顾.在他看来,褶皱建筑兴起于解构主义建筑之后,有其必然性,催其发生的原始动力,在于解构建筑破解了建筑学体系的完整性,将材料、结构、形式这些建筑元素打成了碎片,重新整合的任务势在必行,所以在德勒兹《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一书的感召下,褶皱这种能够包含差异而又不损害差异的样式,得到了建筑学的认可.由此来看,褶皱建筑中的褶皱形式背后,隐含着哲学与建筑的对话,就像谈论居住伦理离不开海德格尔,谈论解构主义建筑离不开德里达一样,谈论褶皱建筑离不开德勒兹的“褶子”概念.1 从解构建筑到褶皱建筑正如苏姗娜·哈根所说:“德里达占据了1980年代,德勒兹和加塔利占据了1990年代,一些奇怪的、引人入胜的概念代表着德勒兹和加塔里自身的形象,比如拓扑学、形态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多元性.现今,这些概念在建筑学知识分子之中广为流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后现代建筑观念和美学,从德勒兹和加塔里那里获益很多,德勒兹的褶子概念甚至引发了从“解构建筑”向“褶皱建筑”过渡的潮流.可以说,德勒兹是继德里达之后,深刻影响了当代建筑景观的第二位法国思想家.与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相关,80年代的解构主义建筑从根基上撼动了现代建筑传统,固定的空间—功能布局,严谨得有些死气沉沉的立体造型,最大化地利用空间等等这些包豪斯式的“国际风格”,在解构主义建筑潮流中失去了特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建筑中既定秩序或者结构的分解与重构,寻找建筑的独特语言和表现,重新引入无序和非稳定结构等概念.20世纪90年代,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受到质疑,解构主义虽然在形式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不再以功能和效用为圭臬,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建筑的自律语言和样式,但是解构主义建筑将一切看作是形式的游戏,正如德里达的著名格言“文本之外别无他物”,为了追求解构的效应而过于强调形式化,完全排除了建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拒绝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对话和联接,使它成为一种纯粹的风格主义的“景观化”叙述.当人们渐渐适应这种“视觉奇观”,回过头来要寻找一种具有地域特色,具有亲和性的建筑时,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注定要成为一种“孤独的诉说”. 20世纪90年代,德勒兹的褶子概念开始进入建筑话语,形成了以“褶皱建筑”为代表的先锋建筑思潮.与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不同,德勒兹的“褶子”思想显然较为温和,它一方面强调展褶,消解一切稳固的模型,打破惯性的枷锁;另一方面,它还强调要再次折叠,形成新的关系,创造新的连接方式.作为取代“解构”的另一种思想资源,“褶皱”以可变的弯曲消解了“解构”的激进性,以内部与外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创造性联接取代了“解构”的孤立和零乱.正如在褶皱建筑的开创性之作,《建筑中的褶皱》(Folding in Architecture)一书中,Grey Lynn指出解构建筑依靠一种“矛盾和冲突的逻辑”操作,然而褶皱建筑却突显了“一种具有连通性的流动逻辑”.从解构主义建筑向褶皱建筑的转变,不只是喜好和趣味的变化,“解构”和“褶皱”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操作手法和建筑观念.解构主义建筑强调形式的断裂,褶皱建筑追寻异质性的连接和缝合,如 Grey Lynn所说“如果说褶皱在建筑之中产生了一种影响,这就是将互不相关的元素合并在一个新型的连续混杂物之中的能力.”与这种基本的构成观念转变同时发生的还有建筑物与知觉之间的关系的转变.解构主义建筑强调对立与冲突,通过断裂,形式上的变异,分割等手法,故意在建筑结构和周边环境、建筑的对称轴和水平垂直的正交线之间引发冲突,创造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感觉,扰乱知觉的习惯.正如解构一词“deconstruction”所示,它强调在建筑原型“construction”上的“de/分解/消解/打碎”.褶皱建筑同样强调变形和差异,强调建筑构形的复杂性和空间的生产,但是与解构主义建筑不同,它更强调连续和融通,创造建筑与地景之间的连续性,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对话和贯通,这就使得褶皱建筑能够保存一种感觉的连续体,不再引发对立冲突的不安感.用Michael Speaks的话来说,褶皱建筑标志着“一种更为流动的、复杂的、异质的建筑实践的形式的发展——使建筑的实践能够足够柔软(supple),以至于能够借助外在于它的东西而组构自我,但是同时又具有足够的弹性,保留它们作为建筑物的连贯性.”2 褶子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建筑中的操作在分析褶皱建筑中褶皱的操作和应用之前,首先要明确褶子概念对于建筑话语的重要意义.褶子首先意味着一种无止尽的运动和变化,严格来说,褶子并不是一种样式,而是一种能够自我生发的有机生命组织,在不断地变化和成长,展褶(unfold)并不是褶皱的对立面,而是膨胀、成长,进化、发展.“折叠—展褶并不是简单意味着拉紧—放松,挛缩—膨胀,还意味着包裹—展开、退化—进化……简单地说,展开褶子即是增加、扩大;然而,打褶就是缩小、减退,进入一个世界的深处.但是,简单的量度变化可能不足以解释有机体和无机体、机器和弹力之间的差异,甚至会使人忘却我们不仅仅是从部分朝着或多或少、更大或更小的部分过渡,而且是从褶子向褶子过渡.”从生机论和活力论的层面来理解,褶子就是一种生成的本体论,它通过不断地分解、展开自己而成就自身.正如德勒兹所说不是存在包含着差异,而是因为差异才能存在,同时褶子也是一种差异的本体论,将差异寓于已身.用建筑学的话语来讲,褶皱意味着一系列纯粹的运动和变异,建筑要想获得这种流动性,就必须放弃直线和平面造型,转而朝向曲线和弧面,通过自身结构的内在调节,各个部分之间的细微差异化来表达这种纯粹的运动,以褶皱为理念的建筑将会抹去生硬的边角,代之以流体的弧面.建筑的整体规程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种固定的几何形状的盒子造型,建筑本身成为生成的建筑,空间在褶皱建筑之中也变得灵动、多样化,恢复了自己的本性,方块形的空间是令人难人容忍的,因为它钳制了空间的生成和流动.褶皱建筑的最深刻意义也许在于,它不再以塑造空间为目的,而是随着空间自身的流动性而变化、发展,也即是说,建筑不再塑造空间,而是空间在呼唤建筑.其次,褶子还意味着内在与外在之间界限的消弭,不存在绝对的内在,也不存在绝对的外在,“内在(inside)就如外在(outside)的操作作用……内在性仅仅是外在的褶皱,就像船舶是大海的褶皱一样.”Russell West-Pavlov在《理论中的空间》(Space in Theory)中非常深入地分析了褶子消除内在与外在之区隔,如何创造性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褶子允许德勒兹将现实想象为表皮(reality as a surface),它避开了内部与外部.也即是说,一个褶皱的表皮,依据褶皱的本性,将能够时而向外折叠,时而向内折叠.事实上,在织物的正面,朝向某个方向的任何褶皱都将产生朝向另外一个方向的褶皱.通过这种方式,内在性与外在性往往是在同一个连续的织物中产生的.借助于这个隐喻,推翻自我与世界、内在自我与外在现实之间的老旧的二分法就成为了可能,因为褶子隐喻能够显明地表示出,如何构想一个拥有闭合的内在意识的个体,而不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对立.”以此来理解空间,空间不再是纯粹的外延,展示历史故事的场所和舞台,一个虚空的容器,等待着被内容填满.相反,空间是一个流形连续体,它在保持自身的连续性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分化和变异,我们用“空间”所命名的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正如上面所说内在性(主体)仅仅是空间(域外/世界)的褶皱.与世界创造了我们,同时我们也在创造世界相似,空间是我们存在的根基,只有占据一处空间,拥有形体,我们才得以存在,同时,我们也在生产空间.我们与世界/空间之间是一种互惠的关系.我们在世界之中生存也就意味着对于世界承担着责任,其原因特别简单,因为我们在世界之中生活,创造了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应当对此负有责任.如果把空间和世界看作是先于我们而存在的客观对象,那么,我们与空间与环境之间的互惠关系就被割裂了,同时也消解了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所以,以褶子打通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间隔,也就意味着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性,破除我们有能力控制和掌握自然这一假象,恢复我们与世界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在建筑的语境之中,考虑褶子,也就意味着要在我们平时所构想的“空间”概念和“空间”边界之中,引入另一种空间概念.空间作为一种“生成”,没有任何外在度量标准,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尊重空间自身的复杂性,不再把空间看作一种纯粹的操作对象,而是重新思考建筑框架与地理环境,建筑与场所,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褶子也意味着对于建筑自身的反思,建筑的内部空间不再是一种独立的、自生的空间,而是外部空间的内褶,建筑是外部空间的褶皱.褶皱建筑意味着放弃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之区隔,通过褶皱的拓扑变形,重新建立建筑形象和周边环境之间的亲和性,建立一种连续的和可逆的对话能够发生的场所.在传统建筑中,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交接是十分清晰的,二者很容易就能区分开来.而褶皱建筑则可以与周围的环境融会在一起,综合考虑周围的地表结构、景观、人工设施等因素构造出一种顺应周边环境韵律的连续变化的空间流,这样建筑空间似乎是从周围的环境中自然衍生的一样,不再强行介入周边的环境.对于建筑师这类以巨型的空间构型为操作对象的艺术家来说,褶子概念的吸引力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观念层面来讲,褶子意味着打破内部与外部空间之间的区隔,再造一种富有活力的、生机论的、流动性的空间,以反对静止的、封闭的现代建筑的空间观念.“褶皱是思想的一般拓扑学……所有的内部空间都拓扑学地与外部空间相连接,且无视距离地衔接于活生生的当下(living present)之中.” 建筑物最基本的功能在于提供一个栖居的场所,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讲,它首先要求一个封闭的空间,用茅草、帐篷、石头或者砖块制造出一个人工的空间,形成一个与外部的开放空间不同的内部空间,这样一个内部的空间既是为了安全考虑,同时也意味着私密性,能够隔开别人的目光.以此为参照,除去纪念碑性质的建筑、公共集会的广场以及大型公共建筑之外所有的建筑第一条要求就是划分内与外之间的边界,无论是通过缓缓上升的台阶,高耸的墙面,还是通过单向透视的玻璃橱窗.褶子概念引入建筑领域之后,建筑物的内外空间之分首先遭受冲击,内在的空间不再是自足的,与其它的物质褶皱一样,它同样能够敞开,能够解除这种闭合性.这就意味着,建筑要消解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对立,打通内与外或者翻转内与外,将外在的自然引入内部的环境之中,经营一种自然的,不带有分隔性质的建筑.褶子概念要求建筑师重新思考形式与背景,生命与空间,建筑与地表之间的关系,在褶子的流动性、差异性、事件观等参照之下,建筑物的结构框架不再是一种区隔,不再是一种分离的措施,而是成为一种像细胞膜一样,能够渗透,能够让事物穿过的表皮(surface).其次是在操作的层面,褶子本身是一种拓扑学的思想形象,折叠、展褶和再折叠运用于建筑之中就是将建筑物的表皮看作是一种流动性的结构,不再像现代派建筑那样以垂直线和水平线的正交线作为建筑物的主要组织方式,建筑设计的手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弯曲、变形、拉伸、异质元素的接合、内外翻转取代了直线性,曲面取代了平面,开放的结构取代了闭合的空间.在拓扑学和流形几何的影响之下,加上数字技术和电脑虚拟成像技术的发展,褶皱、变形的效果能够借助于电脑程序和软件直接呈现为一种视觉形象,建筑师拥有了更为直观的方法去创造一种具有活力的、富于想象的空间.这既为设计阶段建筑物表皮的褶皱、变形提供了技术手段,同时,也为哲学观念和建筑设计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条件,一种自上而下,由概念主导的建筑成为设计师创造的崭新的空间形象,再造地理环境与建筑、身体与自然之间的亲合性的重要方法.3 褶皱建筑的美学特征建筑是结构的艺术,它的主要操作对象是建筑物的结构,通过结构来构造空间,塑造建筑物自身的形象.如果依据德勒兹对于哲学的定义,将哲学看作是创造概念的艺术,那么对于褶皱建筑来说,它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创造建筑物的结构(框架),使得这种结构能够像褶子一样运作,而不再是外部与内部之间的严格边界.在德勒兹褶子概念的影响下,建筑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首先建筑的结构和框架并非必然是坚硬的,它可以像织物的褶皱一样“柔软”.这就意味着建筑物的结构和框架具有内在的灵活性,它可以通过褶皱和包裹而卷起外部的空间,同时也能够铺展和打开褶子而回到外部空间.其次,由于褶皱的过程本身具有某种平滑性或者柔韧性,褶皱既不抽取事物,同样也不创造事物,它所表达的仅仅是物质的连续变化的进程.这样褶皱建筑就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而变化出各种形式,仅仅是形式而不是形象,因为它并不诉诸于再现或者象征,而志在表达生成、流动性以及差异的差异化本身.如果褶皱建筑成为形象,那么它就成为指示性的或者图解性的,落入俗套和定见之中.最终褶皱建筑通过褶皱、弯曲、变形等手法,撕裂了传统建筑的定见,不再将建筑框架结构看作是内部与外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间隔,反而促使框架作为一种居于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褶子来运作,一个可渗透的框架,一个莫比乌斯带.总的来说,褶皱建筑发展和延伸了褶子概念,使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褶子概念所具备的能量,正如德勒兹所说“直至今天,褶子仍未耗尽其全部潜能”.褶子回避象征性,既不再现某种事物,同时,也不表达任何超验的意义,只是纯粹地变动、分化、差异化,就像流淌的音符一样.在褶皱概念的引导下,建筑景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界限消隐了,边角被抹除,“组合建筑”被“非组合建筑”取代,建筑造型和结构展示出从未有过的流动性,同时建筑也更具有韵律,不再以某种“矫作”的姿态介入环境,不再立志成为地标性建筑,而是更加倾向于接合、对话和沟通,依据地理脉络或者空间走势而建造更具“亲和性”的建筑.褶皱建筑一方面承接了德勒兹的褶子概念,另一方面又扩展延伸了这一概念.德勒兹褶子概念的语境是巴洛克时期和莱布尼茨哲学,今天的语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莱布尼茨时代的数学中的褶子主要是指微积分中的微分比,而今褶皱更多地指向一种拓扑学思想影响下的拓扑变形.所以要明确褶皱建筑的美学特征,或者讨论建筑中以褶皱建筑为代表的褶皱美学,首先要明确褶皱建筑诞生的环境,及其所针对的问题.褶皱建筑诞生于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式微的时期,人们不再满足于分解或拼贴的手法,转而朝向一种更具连续性、更具亲合性的建筑风格,褶皱建筑因此而生,这就奠定了褶皱建筑的第一个美学特征:整体性和连续性.褶皱建筑最大可能地消解了现代建筑中功能主义的区分,把建筑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组织,不再有部分和整体之分,不再把建筑看作是由部分组合而成的,比如墙壁、支柱、地面、楼梯等这些部分.此外,整体性和连续性还表现在褶皱建筑大量运用变形、扭结、反转等手法所创造出来的动态外观,它就像建筑物的表皮组织一样,自由地变形、延展,不存在断裂和分隔. 褶皱建筑的第二个美学特征:解辖域化(消解边界,去除区隔).褶皱建筑的“解辖域化”就是指消解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界限,恢复空间的流动性和活力.褶皱建筑以曲线取代了直角和正交线,以斜坡和倾斜的平面取代了楼梯和水平面.通过以上这些方式,以及拓扑变形、扭结、折返等手法,褶皱建筑打破了欧几里德式的网格状空间,形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流动空间.这个空间没有区隔,没有中心,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之间的界限也消失了,它尽情挥洒着空间的本性,不断地展开、变化、流动.从褶皱角度来看,建筑只是外部空间的一个内向褶子,不存在绝对的内部空间,比如在莫比乌斯环(可以将其看作是褶皱的范型)上放一只蚂蚁,它可以不用越过任何边界自由地从外环面走到内环面.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关联,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褶皱建筑的第三个美学特征:重塑触觉空间.一般情况下,我们依靠视觉就能获得生活所需的空间知识,比如,我们用目光打量事物之间的距离,通过视觉就能初步估算出空间的大小,身体的触觉只是一种辅助的空间测量手段.褶皱建筑通过起伏的坡道、凹凸的斜壁等一系列方式,打破水平和垂直的两项常规,创造出一种非平衡状态的“倾斜的效应”,以此来激发身体的空间经验,重新找回身体与建筑、身体与空间之间触觉联系.参考文献[1] Susannah Hagan.Taking Shape:A New Contract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M].Boston and Oxford:Architectural Press,2001:137[2] Grey Lynn.Folding in Architecture[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2004:8[3] 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M].于奇智,杨洁,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4] Gilles Deleuze.Foucault[M].Translated by Sean Hand.Minneapoli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6:97[5] Russell West-Pavlov.Space inTheory:Kristeva,Foucault,Deleuze[M].Amsterdam and NewYork:Rodopi,2009:234。

折衷主义在天津建筑中的应用

折衷主义在天津建筑中的应用

折衷主义在天津建筑中的应用摘要:城市建筑是人文思想最具表现力的体现。

当然这种思想一定是接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概念表现,折射出物化的取舍与追求。

当外来思潮的干扰性越大,妥协与吸纳的考量决定了重新建立精神层面的符号化,也势必成为一定时期的时尚。

折衷主义成为一种可能并会冲击人文思想探讨。

从天津的百年历史看天津,尤其是有三千多栋风貌建筑,恰是这种思考的试论。

关键词:城市建筑; 近代折衷主义; 城市发展; 天津建筑;从古代建筑视角出发探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15余处坐落天津,市级及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多达100多余处。

论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实至名归。

从近代建筑来看,天津的城市建筑别具一格,既有质朴素雅且雕绣精良的中式建筑,还有高贵典雅又富丽堂皇的西式建筑,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

从现代角度来看,曾以"中国第一高";之称的天津广播电视塔、融入传统元素建筑的津塔、欧式风情的津湾广场和造型如天鹅般动人的天津博物馆等,皆为新时代风格的建筑代表。

同时,超过130m的摩天高楼,包括在建中建筑,天津约有80余栋,位居世界前列。

1、天津近代建筑的发展1860年鸦片战争爆发,天津被迫设立外贸通商口岸,列强入侵,英、法、德、意、日、奥、美、俄、比等9个国家,争先恐后地抢占土地近15km2。

面积高达天津旧城的8倍,并强划租界,成为中国租界最多的城市。

在当时环境下所形成的建筑,中西文化不断地摩擦碰撞、交汇融合,风貌样式数目繁多,各式构件汲取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精粹,踵事增华,呈现出兼容并蓄、中西合璧的特色,成为了天津建筑整体形象的根基。

在1900-1937年间,中国的建筑建造多趋向于新兴的折衷主义,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的建筑称之为"中国折衷主义";的到来。

天津首当其冲,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风格独特、样式非凡的建筑作品。

论其建筑本身的社会效用、使用材料、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都已明显有区别于中国传统形式建筑,粉墙黛瓦,融于城市肌理当中,发展成为了近代天津建筑的独特风貌。

进行学科间交叉——蒂勒+斯考菲地奥创作解读

进行学科间交叉——蒂勒+斯考菲地奥创作解读

进行学科间交叉——蒂勒+斯考菲地奥创作解读
矫苏平
【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蒂勒+斯考菲地奥组合提出应当进行建筑与文学、医学、戏剧、艺术等学科间的交叉,以扩大建筑学领域.本文对该组合的艺术创作与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探讨,解读其观念与意义.
【总页数】3页(P170-172)
【作者】矫苏平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2
【相关文献】
1.略论女性主义圣经诠释之解构与重构批判路径r——以伊丽莎白·舒斯勒·菲奥伦查为例 [J], 马红英
2.迪特里希·费舍尔一迪斯考:远去的奥菲欧 [J], 李莉;无
3.女性主义神学家伊丽莎白·舒斯勒·菲奥伦查的释经重构 [J], 马红英
4.瓦菲奥斯公司的弹簧生产机械:瓦菲奥斯公司副总裁费舍尔 [J], 无
5.菲斯科年目标销量15000辆——访菲斯科(Fisker)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亨利克·菲斯科菲斯科(Fisker)汽车公司首席运营官伯恩哈德·克勒 [J], 张海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折衷主义1

折衷主义1

论西方建筑风格——折衷主义所属课程:外国建筑史授课老师:董萍年级专业:201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姓名学号:郑溢2013312453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5年6月[摘要]:建筑风格的概念产生后,折衷主义的源头或许就藏在那些建筑史著作中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里。

就而今来看,折衷主义看似像是文艺复兴后不同历史时期的过渡角色,且在建筑史上的一次次变革里,建筑风格流派总在形式之间踩钢丝,折衷主义就像是在形式的相互否定间而促生的一种“怪物”,但是折衷主义更像是一个神奇的“精灵”,它的出现让几千年来的建筑名角在十九世纪同时粉墨登场,它让建筑师们创造出华丽,茂盛又新颖的建筑,影响着现代建筑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纯形式矛盾性集仿主义建筑美学复古思潮建筑美学前言:在波澜壮阔的欧洲建筑史上,罗马的柱廊在战火中倾倒后,从废墟里生长出的是哥特式的塔尖。

当人们还在赞叹那些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所创造的精美柱式时,巴洛克却忽然间将把柱式的规范统统打破。

古典主义的兴盛也没有建造出多少严谨典雅的建筑,然而映衬着贵夫人们身影的洛可可室内装饰却将豪华柔媚展示得淋漓尽致。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这些都是建筑史上的亮眼潮流,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各“主义风格”都随潮而退,折衷主义却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温床里,吸着产业革命的乳汁,迅速地成长起来。

目录:1、折衷主义的前世今生1.1、折衷主义的前世1.2、折衷主义的今生2、折衷主义的建筑美学2.1、折衷主义的建筑美学分析2.2、折衷主义风格建筑2.3、折衷主义对现代建筑的影响3、折衷主义的历史价值3.1、折衷主义的发展3.2、折衷主义风格在历史上的角色担当3.3、对折衷主义历史价值的简评结束语:(结合前人前事经验简述我对折衷主义的看法)[参考文献](文末)1、折衷主义的前世今生1.1、折衷主义的“前世”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的各种建筑风格主义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全都同时登台,就好像一场合欢会,但是好景不长。

Folding in Architecture已然是褶皱史上的经典

Folding in Architecture已然是褶皱史上的经典

Folding in Architecture已然是褶皱史上的经典。

这本93年的AD专刊在2004年被重印。

现在坊间可见的几乎都是重印本。

在这个版本里,建筑史学家Mario Carpo和93年那一期的Guest Editor——AD的常客Greg Lynn都贡献了总结性的文字。

尤其是Mario Carpo的那一篇对十年(1993-2003)的褶皱建筑史做了一个完整的回顾。

在Mario Carpo看来,80年代到90年代初盛行的解构主义在建筑学上衍生的结果就是摧毁了建筑学体系的完整性。

材料,部件,系统,形式与过程都成为了互不相关的无数碎片。

于是,对于建筑学来说,重新整合这些分离的系统成为建筑学的不可回避的学科任务。

而这个任务必须在形式——这个建筑学到目前为止的核心内容——上获取印证。

Deleuze 把Derrida的语言学的解构与复杂性转化为空间与形式上的解构与复杂性。

Deleuze的晦涩文本在Greg Lynn与Manuel Delanda那里都成为了形式灵感的源泉。

而此时,计算机辅助下的代数,方程与算法为平滑的差异创造了可能。

于是,至少在形式这个平台上,建筑学可以大胆的预言一个差异被褶皱统一的新时代。

在《褶皱》之后的17年里,AD杂志越来越痴迷于某种特定的技术。

这个意欲在学科层面对建筑学进行改造的团队渐渐变成由一群radicals构成的文化小圈子。

在《建筑学中的褶皱》之后,AD开始大胆的重拾在查尔斯.詹克斯入主该杂志之前的先锋主义姿态。

Neil Spiller,Michael Hensel, Ali Rahim, Patrick Schumacher等人开始在AD上频频亮相。

然而,褶皱所要在建筑学本体上做出的回应(ontological reaction)却渐渐被遗忘。

在1993年,整个建筑学还沉浸在德里达与德勒兹所描述的碎片化世界里。

而在更早的1960年代,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建筑文化,新的建构物形式早已让疲惫的现代主义难以招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褶子论对当代建筑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FOLD THEORY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矫苏平 高雪 李红叶Jiao Suping, Gao Xue, Li Hongye摘要/分析解读吉尔・德勒兹提出的褶子论几个基本论点:“褶子与世界交互包裹”、“遵循宇宙曲线法则与折叠”、“在物质与灵魂之间穿越”。

进行褶子论与“折叠建筑”比较,指出该理论对当代建筑产生很大影响,与各种复杂性理论穿插交合,引发建筑环境观、空间观、结构观、审美观、生成论、表现论及设计手法等方面的变革。

关键词/褶子论 当代建筑 影响 折叠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interprets the three basic arguments of fold theory raised by Gilles Deleuze: ‘ fold and the world wrap each other interactively’ , ‘following the curve rule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folding ’ , ‘ crossing between the material and the soul ’. By comparing the fold theory with folding architectur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is theor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The combin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is theory and other complicated ones arouse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on many aspects, such as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 concept, space concept, structure view, aesthetic conception, generative theory, expression theory and design methods, etc.KEY WORDS/ fold theor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fl uence, folding吉尔・德勒兹是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与哲学家,是创造概念的大师,“褶子”(法文:pli,英文:fold)是其重要概念之一,与“游牧”、“块茎”、“机器”、“生成”等概念相交合渗透,构成复杂的哲学思想体系。

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对当代文化及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福柯认为“有朝一日,德勒兹时代也许会来临。

”[1]373在《褶子—莱布尼兹与巴罗克风格》一书中德勒兹提出褶子论,褶子论是对巴罗克哲学家莱布尼兹单子论的破解与延展。

莱布尼兹将“单子”作为实体,认为世界由单子组成,即单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每一个单子表象整个世界,单子与单子之间,单子与世界之间相互折叠,外面的世界被“内折”进来,内在的单子也同时“外折”到世界中去,单子同无限大而复杂的宏观世界交错折叠,连接为一体。

在破解单子论的基础上,德勒兹提出“褶子”概念,他将世界万物归纳为各种褶子,其是世界的组构微粒或基元,与世界相互折叠包裹,世上万物存在、相互作用与发展是各种褶子相互折叠的过程,即打褶与展开褶子的交互过程。

褶子涵盖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

褶子论包含丰富的哲学意蕴,并且具有突出的空间特征,很多学者与建筑师引用褶子论开展建筑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折叠”成为当代建筑引人注目的现象。

1 褶子论德勒兹提出的褶子论内涵丰富,线索复杂,包括以下相互穿插交合的论点:1.1 褶子与世界交互包裹德勒兹认为褶子普遍存在,广至宇宙,小至微生物都是褶子,“俯首即拾,抬头可见,处处存在”。

世界由褶子组构,世上万物都是大小不同、性质状态不同、层级不同的褶子。

褶子既存在于物质层面,也存在于精神层面,褶子生褶子,褶子叠褶子,相互之间复杂地折叠包裹,整个世界即是系统极为纷纭复杂的“无穷的褶子”、“连续体的迷宫”、“无穷机器”或有着各式各样波浪和水纹的“物质的池塘”1)。

褶子是组构世界这一连续体的微粒或基本元素、基本形状,事物可以无穷无尽地分解,但始终保持褶皱状态。

“连续体的分割不应当被看成沙子分离为颗粒,而应被视为一页纸或一件上衣被分割为褶子,并且是无穷尽的分割,褶子越分越小,但物体却永远不会分解成点或最终极。

如同洞里有洞一样,总是褶子里还有褶子。

物质的统一性,即迷宫的最小元素是褶子”[1]154。

德勒兹认为,物质是基于各种弹力作用的“旋转成褶的微粒”。

褶子是包裹着“多”的统一体,具有复杂的“一”与“多”的交互包裹的关系。

“一具有包裹和展开的潜能,而多则既与它在被包裹时所制作的褶子不可分,又与它在被展开时的褶子的展开不可分。

然而,尽管如此,包裹和展开,蕴涵和解释也都还是特殊的运动,它们应当被包括在一个普遍统一体里,而这个统一体使它们统统‘复杂化’,使所有的一复杂化。

”[1]181-182“适宜于每个单子的特殊性从各个方向上延伸至其他单子(即褶子)的特殊性之中。

因此,每个单子都表现全世界,但却是模糊的、混乱的,因为单子是有限的,而世界则是无限的。

……世界不存在于单子之外,这是些没有客体的微弱知觉,是有幻觉的微知觉。

世界只存在于被包含进每个单子的它的代表之中。

它们可以是咂嘴声,是喧哗,是雾,是飞舞的尘土。

可以是死亡或患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徐州, 221116)收稿日期:2012-02-10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8期蜡屈症的状态,困倦或睡眠状态,是昏迷,是茫然。

就好像每个单子的深处是由无数个在各个方向不断自生又不断消亡的小褶子(弯曲)所构成的。

”[1]279作为无穷世界这一连续体中的分离体或微粒的褶子既被包裹,也包裹无穷更小层级的褶子,褶子与世界、与周围各种褶子交互包裹。

其处于游牧状态的、动态的相互攫握的关系中,没有中心,千变万化,差异共处,相互转换和渗透,边界模糊,内外转化,多调性,相互和谐,永恒运动,打褶,展开褶子……德勒兹认为巴罗克艺术直观地表现褶子的特点:“褶子这东西并不是巴罗克风格的发明:已有来自东方的各种褶子,希腊的褶子,罗马的褶子,罗曼式褶子,哥特式褶子,古典式褶子……但巴罗克风格使这些褶子弯来弯去,并使褶子叠褶子,褶子生褶子,直至无穷。

”[1]149在巴罗克艺术中,建筑、雕塑、绘画等相互包裹,各种图像与形体、即形形色色的弯曲的“褶子”包裹交合,边界模糊,褶子套褶子,褶子生褶子,边界模糊,相互差异,相互融合,打褶,展开,构成具有无限广延性的“无穷的褶子”(图1、2)。

1.2 遵循宇宙曲线法则与折叠德勒兹认为曲线是宇宙的基本形状与基本的运动方式,褶子遵循宇宙曲线法则。

宇宙曲线依据3个基本概念而延展,包括:物质的流动性、物体的弹性和作为机械(机制)的弹力。

“物质肯定不会自动以曲线形式流动:它沿切线运动。

而宇宙好像被一种活力所强制,这个力使物质循着一条至多是无切线的曲线呈曲线或旋涡状运动。

而物质的无穷分解使得这个强制力又将物质的每一份带回邻域,带回给那些环绕着并且渗透于受重视物体、确定该物体的曲线的邻近的部分。

”[1]152基于宇宙“弹力”,褶子进行弯曲的折叠运动,即打褶和展开褶子。

作为有机体的活体被内生褶子所规定,对其而言,有一个内在的、使活体得以成形的褶子,随着有机体的发展、生长而不断产生折叠;无机物质有着外部或环境所规定的外源性褶子,其必经由一个外部的规定性所作用进行折叠。

无论有机体与无机体,都是同一种物质,只是作用于物质的弹力或活力不同。

德勒兹认为折叠具有复杂意味:“打褶——展开褶子已经不单单意味着拉紧—放松、挛缩—膨胀,还意味着包裹—展开、退化—进化。

”无机体的折叠不仅仅是简单的大与小的量度变化,而是“褶子向褶子过渡”,即“形变”或“超越模式”之变。

例如机器的一部分仍然是机器,但“这个更小的部分的机器与整体的机器绝不是一回事”(德勒兹语)。

有机体的折叠更为复杂,动物都具有异质和异形两重变化,其通过折叠实现发育、生长、生存、繁衍及生命的轮回。

例如,蝴蝶与毛虫的转化即是生命的折叠过程。

蝴蝶生出毛虫是“打褶”,蝴蝶的各种基因及生命特征被折入毛虫;毛虫伸展为蝴蝶是展开褶子,其发展了蝴蝶的各种基因,并开始了新的蝴蝶的经历。

折叠是动态的和历时性的过程。

大千世界,有机体与有机体、有机体与无机体、无机体与无机体相互折叠包裹,无穷,无限,在混沌的游牧空间中以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折叠:聚结,离散,发育,变异,消亡,进化,升华。

1.3 在物质与灵魂之间穿越引用、延展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德勒兹认为褶子存在于物质与灵魂的两个层面,在物质与灵魂之间穿越:“首先,它按照两个方向,以两种无穷将褶子分为物质的重褶和灵魂中的褶子,仿佛无穷亦有两个层次。

在下层,物质先按照最初的褶子样式被堆积成团块,后又以第二种样式被组就,而它的部分则构成了被‘以不同方式折叠且多少被展开的’器官。

而灵魂则在上层歌唱着上帝的光荣,尽管它遍及自己的褶子,却不能使这些褶子完全展开,‘因为它们是朝向无穷的’。

”物质的重褶和灵魂的褶子之间具有一致性的联系:“物质的重褶环绕着灵魂,包裹着灵魂。

”[1]149-150德勒兹引用巴罗克式房屋的寓意画表述褶子在物质与灵魂之间的穿越:房屋的上层是上升的灵魂所在,是一个没有窗子的暗室,仅张挂了一幅“因褶子而呈多变”的幕布,在这块不透明的幕布上构成的褶子、绳索和弹力,代表着天赋的、但在物质的作用下即转化为现实的知识。

因为,物质能通过存在于下层的“几个小孔”使绳索的最下端“颤动或振荡”(图3)。

这幅寓意画表明:物质在下层,精神居于上层;下层物质的信号通过存在于下层的代表着“五种官能”的“小孔”,并通过“颤动或震荡”的绳索传递到上层,引起上层的共振。

“莱布尼兹在有窗子的下层和不透光的、密封的、但却可以共振的上层进行着一项伟大的巴罗克式装配工程,上层犹若音乐厅一般将下层的可视运动转换为声音。

”[1]150德勒兹认为巴罗克风格的艺术中灵魂与形体有一致性的复杂关系,它们被分配在惟一、同一的世界,是惟一、同一房屋里的两个层次异差中的两个向量,永不分离。

例如,巴罗克建筑庄严1 贝特拉:5种官能的寓意画2 皮托德卡特那:乌尔班Ⅷ统治的赞歌3 巴罗克房屋寓意普通间,带有“几个小孔”:五种官能巴罗克式房屋(寓意画)飞升的物质形体能引发起人们上升的宗教情感,引发灵魂的飞升。

这与格式塔美学观点相交合,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阿恩海姆认为,物质的“形状”所表现的“张力”能引发大脑皮层相应的结构反应及相应的情感体验,物质与心理两个区域的“形状”具有一致性的结构对应的关系,即“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